3-自由基聚合(2)

合集下载

高分子化学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 链转移反应前后,自由基的数目未变。
35
1. 向单体转移
· ~~CH2-CH + CH2=CH Cl Cl
· ~~CH=CH + CH3-CH Cl Cl
• 注意CH2=CHCl单体
36
2. 向溶剂或链转移剂转移
X ~~CH2CH · + YS X ~~CH2CHY + S ·
• 溶剂:
• 链转移剂:有较强的链转移能力的化合
1 2
[I ]
1
2
[M ] (3—35式)
注意本方程的适用范围
73
二、温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
• 阿累尼乌斯公式:K=Ae–Ea/RT
其中:K=kp(kd/kt)½ 则:Ea=Ep+Ed/2–Et/2
74
一般情况下: Ep≈29kJ•mol–1, Ed≈126kJ•mol–1 Et≈17kJ•mol–1
10
一、 聚合的可能性
• 主要取决于双键上取代基的空间 效应
11
1.烯类单体: CXY=CMN
(1)一取代( CH2=CHX)
可均聚合
12
(2)二取代
(CH2=CXY、CHX=CHY) (a)1,1——二取代:一般不考虑空 间位阻效应,可均聚合。
注意:CH2=C(Ar)2只能形成二聚体
13
(b)1,2——二取代
54
2.半衰期
[I] ln = Kd t [I0]
• 60℃
ln2 t½ = K d
(3—17)
t½ >6h,低活性引发剂 1h< t½ <6h,中活性引发剂 t½ <1h,高活性引发剂
55
3. 引发效率

高分子化学 3-自由基聚合

高分子化学 3-自由基聚合

1第三章自由基聚合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3.1 加聚和连锁聚合概述3.2 烯类单体对聚合机理的选择性3.3 聚合热力学和聚合-解聚平衡3.4 自由基聚合机理3.5 引发剂3.6 其它引发反应3.7 聚合速率3.8 动力学链长和聚合度3.9 链转移反应和聚合度3.10 聚合度分布3.11 阻聚和缓聚3.12 自由基寿命和链增长、链终止速率常数的测定3.13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33.1加聚和连锁聚合反应概述连锁聚合反应:通过单体和反应活性中心之间的反应来进行的聚合反应。

这些活性中心通常并不能由单体直接产生,而需要在聚合体系中加入某种化合物,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生成聚合反应活性中心,再通过反应活性中心与单体加成生成新的反应活性中心,如此反复生成聚合物链。

引发剂(Initiator ):在反应体系中加入的能产生聚合反应活性中心的化合物。

引发剂(或其一部分)在反应后成为所得聚合物分子的组成部分。

引发剂与催化剂?4根据引发活性种与链增长活性中心的不同,连锁聚合反应可分为自由基聚合(Free Radical)、阳离子聚合(Cationic)、阴离子聚合(Anionic)和配位聚合(Coordination Polymerization)等。

引发剂分解成活性中心时,共价键有两种裂解形式:均裂和异裂。

均裂的结果产生两个自由基;异裂的结果形成阴离子和阳离子。

R R 2R ABA+B5I R R +MR M RM +M RM 2RM 2+MRM 3RM n-1+MRM n RM n 死聚合物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初级活性种)(单体活性种)(活性链)聚合过程中有时还会发生链转移反应,但不是必须经过的基元反应。

自由基连锁聚合的各基元反应-链引发、链增长和链终止:6连锁聚合反应的基本特征:a. 聚合过程一般由多个基元反应组成;b. 各基元反应机理不同,反应速率和活化能差别较大;c. 单体只能与活性中心反应生成新的活性中心,单体之间不能反应;d. 反应体系始终是由单体、聚合产物和微量引发剂及含活性中心的增长链所组成;e. 聚合产物的分子量一般不随单体转化率而变。

自由基聚合提高分子量

自由基聚合提高分子量

自由基聚合提高分子量自由基聚合:1. 什么是自由基聚合?自由基聚合是一种以化学反应的方式来分子的重新组合的过程,它将小分子聚合成较大的分子物质。

它是一种在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物识别介质等领域有重要应用的化学过程。

2. 自由基聚合能够提高分子量机理是什么?自由基聚合机制主要是在溶剂中加入适当的氧化剂或自由基,当将氧化剂和被氧化物混合溶解时,便会形成自由基;在不断反应的过程中,极性分子会成對形成射线状结构,并产生大量的氢离子;由于氢离子的双重作用,会使得分子参与的聚合反应的活性极大,最终达到提高分子量的目的。

3. 自由基聚合应用(1 )自由基聚合可以应用于高分子材料,可以改性和固化材料表面,提高柔韧性和硬度,也可以提高材料的抗渗性和耐老化性。

(2)自由基聚合可以用于生物识别介质中,主要用于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以提高产品效果。

(3)自由基聚合可用于纳米材料,可以使得纳米材料的表面活性更强,有利于提高表面的可控性,更好地识别外界分子。

4. 自由基聚合的优势(1)自由基聚合是一种特殊的氧化反应,比传统的氧化方式更具有活性,反应速度和活性度更高,将分子量提高的效果更好。

(2)自由基聚合对原料不添加任何溶剂,且省略了回收和精馏操作,可以有效提高反应效率和保证产品纯度,大大降低成本。

(3)自由基聚合可以有效提高分子量,并能够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能,从而更多的药物能够进入细胞,提高服药效果。

5. 自由基聚合的缺点(1)自由基聚合是一种特殊反应,因此反应条件要求比较严格。

(2)自由基聚合也可能增加原料物质的复杂性,可能出现不可预测的副反应,并可能将不需要的官能组分也产生,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差。

(3)自由基聚合受温度、压力等环境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容易引发副反应,影响反应的连贯性,加大精细化的控制成本。

高分子化学-高化第四章答案

高分子化学-高化第四章答案

第四章离子聚合习题参考答案1.与自由基聚合相比,离子聚合活性中心有些什么特点?解答:离子聚合和自由基聚合的根本不同就是生长链末端所带活性中心不同。

离子聚合活性中心的特征在于:离子聚合生长链的活性中心带电荷,为了抵消其电荷,在活性中心近旁就要有一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存在,称之为反离子,当活性中心与反离子之间得距离小于某一个临界值时被称作离子对。

活性中心和反离子的结合,可以是极性共价键、离子键、乃至自由离子等多种形式,彼此处于平衡状态:BA B+A B+A B AⅠ为极性共价物种,它通常是非活性的,一般可以忽略。

Ⅱ和Ⅲ为离子对,引发剂绝大多数以这种形式存在。

其中,Ⅱ称作紧密离子对,即反离子在整个时间里紧靠着活性中心。

Ⅲ称作松散离子对,即活性中心与反离子之间被溶剂分子隔开,或者说是被溶剂化。

Ⅳ为自由离子。

通常在一个聚合体系中,增长物种包括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它们彼此之间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

反离子及离子对的存在对整个链增长都有影响。

不仅影响单体的的聚合速度,聚合物的立体构型有时也受影响,条件适当时可以得到立体规整的聚合物。

2.适合阴离子聚合的单体主要有哪些,与适合自由基聚合的单体相比的些什么特点?解答:对能进行阴离子聚合的单体有一个基本要求:①适合阴离子聚合的单体主要有:(1)有较强吸电子取代基的烯类化合物主要有丙烯酸酯类、丙烯腈、偏二腈基乙烯、硝基乙烯等。

(2)有π-π共轭结构的化合物主要有苯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等。

这类单体由于共轭作用而使活性中心稳定。

(3)杂环化合物②与适合自由基聚合的单体相比的特点:(1)有足够的亲电结构,可以为亲核的引发剂引发形成活性中心,即要求有较强吸电子取代基的化合物。

如V Ac,由于电效应弱,不利于阴离子聚合。

(2)形成的阴离子活性中心应有足够的活性,以进行增长反应。

如二乙烯基苯,由于空间位阻大,可形成阴离子活性中心,但无法增长。

(3)不含易受阴离子进攻的结构,如甲基丙烯酸,其活泼氢可使活性中心失活。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自由基聚合反应-B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自由基聚合反应-B

乳液聚合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乳液聚合体系的主要组分有:单体、分 散介质(主要是水)、引发剂和乳化剂。单 体一般不溶或微溶于水。 注意:引发剂为水溶性!引发剂的分解 温度决定聚合温度。
乳化剂的作用
乳化剂,乳液聚合体系的重要成分。它可
以使互不相溶的油(单体)-水转变为稳定的、难
以分层的乳液。
它通常是一些兼有亲水的极性基团和疏水
M v 1/ 2 1/ 2 2 fkd kt I kp
动力学链长公式:
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式:
k Ae

E RT
1 1 E p Ed Et Ap 2 2 ] k exp[ 1/2 RT Ad At
综合活化 能为负值
温度升高,k值变小,亦即动力学链长或 聚合度下降。
数均聚合度:单体的消耗速率与大分子的生
成速率之比
Rp 单体消耗速率 Xn 大分子生成速率 Rt +Rtr
则当终止机理为偶合终止时: X n 2v
忽略链转移
C、D分别 为偶合、
为歧化终止时:
Xn v
v 偶合、歧化终止共存时: X n 歧化终止 C 2 D 的百分数
温度对聚合度的影响
第五节 自动加速现象
R p k M I
1/ 2
单体浓度下降, 聚合速率下降
孰是孰非?
单体浓度下降, 聚合速率却加快?
聚合程度提高将导致: 体系黏度增大
链增长 反应 小分子单体扩散 不受影响,增长 速率kp变动不大
链自由基与 单体接触
链自由基与 链自由基接 触
链终止 反应
链自由基运动手 足,双基终止困 难,kt显著下降 聚合速率加快, 分子量迅速增加

自由基聚合2

自由基聚合2
3.4自由基聚合机理
(Mechanism of radical polymerization)
3.4.1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 a) 链引发
I
R
2R
Ed: 105-150kJ/mol
RCH 2 CH X
+ CH 2=CH
X
Ep: 20-34kJ/mol
引发剂分解为吸热反应,活化能高,反应速率小。 单体自由基形成为放热反应,活化能低,反应速率大。
单体存在时,即引发聚合;无单体存在时,进一步分 解成苯基自由基,并析出CO2,但分解并不完全。
C 6H 5C O
O
O
CC 6 H 5 O
2C 6 H 5 C O
O
2C 6 H 5
2CO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14
C 无机过氧类引发剂 过硫酸钾K2S2O8和过硫酸铵(NH4)2S2O8能溶于 水,多用于乳液聚合和水溶液聚合。
图3-2 自由基聚合过程中聚合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11
自由基聚合反应的主要特征
慢引发 快增长 速终止
12
3.5 引发剂
3.5.1 引发剂和引发作用
引发剂是容易分解成自由基的化合物,分子结构
上具有弱键。 3.5.1.1 引发剂的种类 A 偶氮类引发剂 偶氮二异丁腈(AIBN)是最常用的偶氮类引发剂,
列中间产物.
2
大分子的微观结构
链增长反应过程中,结构单元的结合有两种方式:
(1) 头-尾
头 CH 2 CH X 尾
+
CH 2 =CH X
CH 2 CHCH 2 CH X X
(头 -尾 )
(2) 头-头或尾-尾
头 CH 2 CH X 头

03-自由基聚合-总结

03-自由基聚合-总结

阻聚合缓聚
链转移
自由基加 成反应
电荷转移反应
分子量分布
歧化终止
N x = Np x −1 (1 − p)
Wx = xp x −1 (1 − p) 2 W
Xw = 1+ p ≈ 2 Xn
偶合终止
Xw = 1.5 Xn
聚合热力学和聚合上限温度
∆G = ∆H − T∆S
∆H Tc = ∆S
∆H Tc = ∆S 0 + Rln[M]e
引发剂分解
Rd = − d[I] = k d [I] dt
[I] ln = −k d t [I]0
t1 / 2 ln 2 0.693 = = kd kd
引发效率:诱导分解、 引发效率:诱导分解、笼蔽效应
聚合速率
引发 增长 终止 总速率
d[R . ] Ri = = 2 fk d [I] dt
R p = −( d[M] ) p = k p [M]∑ [RM .i ] = k p [M][M . ] dt
V=kp[M]/(2(fkdkt[i])1/2)=3700*10.86/(2*(1*1.16*10-5*7.4*107*0.026*10-3)1/2)= 134483.8 1/Xn=(C/2+D)/v+Cm=(0.1/2+0.9)/134483.8+1.91*10-4=0.000198064048 Xn=1/0.000198064048 =5048
1/2
[M] 1/2 [I]
Xn =
ν
C +D 2
聚合度
Rt 1 [I] [S] = + CM + CI + CS [M] [M] Xn R p

高分子化学第四版3-自由基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四版3-自由基聚合

根据聚合方法选择引发剂类型
a. 偶氮类和过氧类油溶性引发剂:适用于本体、悬 浮和溶液聚合。 b. 过硫酸盐一类水溶性引发剂或氧化—还原引发体 系;适用于乳液聚合和水溶液聚合。

根据聚合温度选择引发剂
选择活化能或半衰期适当的引发剂,一般选择半衰期 与聚合时间同数量级或相当的引发剂。
聚合温度高,选用低活性或中等活性的引发剂。
引发剂的分解速率,决定聚合反应速率。
以 lnI I 0 对t 做图,由斜率可求得分解速率常数 kd 。
半衰期:对于一级反应,常用半衰期来衡量反应速率 的大小,其是指引发剂分解至起始浓度一半时所需 的时间,用t1/2 表示。
引发剂的半衰期愈短,其分解速率常数愈大,引发 剂的活性愈强。一般: t1/2>6 小时,为低活性引发剂; 1<t1/2<6 小时,为中活性引发剂; t1/2<1 小时,为高活性引发剂。

引发剂浓度:浓度大易诱导分解;������
单体的相对活性: AN、St 等活性较高的单体,能迅速与引发剂作用引 发增长,引发效率高。 VAc 等低活性的单体,对自由基的捕捉能力较弱,


使引发效率降低。
笼蔽效应:
在聚合体系中,引发剂的浓度相对很低,引发剂分子 处于单体或溶剂的笼子包围中,初级自由基形成后, 像处在笼子中一样,而自由基在笼子内的平均寿命
2. 光引发剂引发:光引发剂吸收光后,分 解成自由基,而后引发烯类单体聚合。
例如:AIBN、BPO
3. 光敏剂间接引发:光敏剂吸收光能后,
将光能传递给单体或引发剂,而后引发
聚合。
光引发聚合的特点:

选择性强,某一物质只吸收一停止产生,因此易控制,
重现性好;可利用光照、光灭使自由基及时生灭来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ln [ I ]0
-k t
四价铈盐和醇、醛、酮、胺等组成的氧化-还原体系, 可有效地引发烯类单体聚合或接枝聚合(如淀粉接枝丙烯 腈)。
Ce
4+
+
H C
H C
Ce 3+ +
OH OH
CH + CH O HO
+ H+
26
(ii)油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氧化剂:氢过氧化物、二烷基过氧化物、二酰基过氧化 物等。 还原剂:叔胺、环烷酸盐、硫醇、有机金属化合物,如 [Al(C2H5)3]、 [B(C2H5)3] 等。
特征:放热反应、活化能低—20-34kJ/mol、速率 常数高、聚合度增大。
6
在链增长反应过程中,不仅研究反应速率,还需 考察增长反应对大分子微结构的影响。
在链增长反H2CH CH2 CH + CH2 X CH X X X or CHCH2 CH2CH X X
Rd
d [I] dt
k d [I]
负号—代表[I]随时间t的增加而减少; kd— 分解速率常数,单位为s-1。
29
将上式积分,得:
[I] ln [ I ]0
-k t
d
[I]0—引发剂的起始浓度, 单位为mol/L
[I] —时间为t时的引发剂 浓度,单位为mol/L
[I] e -k d t [ I ]0
2
C O
2
+ 2 CO2
BPO按两步分解。第一步均裂成苯甲酸基自由基, 有单体存在时,即引发聚合;无单体存在时,进一步 分解成苯基自由基,并放出CO2,但分解不完全。
21
3、无机过氧类引发剂
代表物:无机过硫酸盐,如过硫酸钾K2S2O8和 (NH4)2S2O8,这类引发剂能溶于水,多用于乳液聚合和 水溶液聚合。
引发剂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定量关系式 固定温度,测定不同时间t 下的引发剂浓度变化,以ln ([I]/[I]0)对t作图,由斜率可求出引发剂的分解速率常数kd。
30
(2)半衰期 (half life period) 半衰期:指引发剂分解至起始浓度一半所需时间,以t1/2 表示,单位通常为h-1。对一级反应,常用半衰期来衡量 反应速率大小。 令[I]=[I]0/2代入式 得: t 1
CH2 CH + YS X
ktr CH2 CHY + S X
CH2 CH + YS X
ktr CH
CH + YSH X
链转移剂:单体、溶剂、引发剂、大分子; 活性种数目不变
14
3.4 自由基聚合机理-3,自由基聚合机理特征
a. 分为链的引发、增长、终止、转移等基元反应; 引发反应速率最小;显示出慢引发、快增长、速 终止的动力学特征; b. 只有增长反应使聚合度增大;反应体系始终是由 单体、聚合产物和微量引发剂所组成;
CH2CH CHCH2 X X
按头-尾形式连接时,取代基与孤电子连在同一碳原 子上,苯基一类的取代基对自由基有共轭稳定作用,加 上相邻亚甲基的超共轭效应,自由基得以稳定。而头-头 形式连接时,无共轭效应,自由基不稳定;另一方面, 亚甲基一端的空间位阻较小,有利于头尾连接。
7
实验证明,由于电子效应和空间位阻效应双重因素, 都促使反应以头-尾连接为主;但还不能做到序列结构上
(CH3) 2C CN N N C(CH3) 2 CN
2 (CH3)2C
CN
+ N2
偶氮二异丁腈(azodiisobutyronitrile, AIBN)
18
AIBN特点: ① 分解反应几乎均为一级反应,只形成一种自由基,无 诱导分解; ② 稳定性好,贮存、运输、使用均比较安全; ③ 产品易提纯,价格便宜; ④ 但分解速度低,属低活性引发剂,使聚合时间延长, 且有毒性。 ⑤ 一般在45~65 (80) 0C下使用。在80~90 0C也会激 烈分解。
10
终止方式与单体种类、聚合条件有关。一般而言,单 体位阻大,聚合温度高,难以偶合终止,多以歧化终止为 主。 例如:60℃以下苯乙烯聚合以几乎全为偶合终止, 60℃以上歧化终止逐步增多。 60℃以下甲基丙烯酸甲酯聚 合两种终止方式均有, 60℃以上则以歧化终止逐步为主。 如甲基丙烯酸甲酯:其链自由 基带两个取代基,立阻较大, 不易双基偶合终止,相反却有5 个a -H,因而更容易脱去一个a -H发生歧化终止。
HO RO OH + Fe2+ OH + Fe2+ + Fe2+ HO HO SO42 + HO + Fe3+ + RO + Fe3+ + SO4 + Fe3+
S2O82
24
组成氧化—还原体系后,分解活化能大大降低。 例如: 过氧化氢:220kJ/mol;过氧化氢+亚铁盐:40kJ/mol 过硫酸钾:140kJ/mol;过硫酸钾+亚铁盐:50kJ/mol 异丙苯过氧化氢:125kJ/mol;异丙苯过氧化氢+亚铁
的绝对规整性,由于链自由基是平面结构,在平面上下
进攻的几率各为50%,因此,从立体结构看来,自由基 聚合物分子链上取代基在空间排布是无规的,所对应的 聚合物往往是无定型的。
H
C H
H
8
(3)链终止反应(Termination)
自由基活性高,有相互作用而终止的倾向,即在一定 条件下,增长链自由基失去活性形成稳定聚合物分子的 反应。终止反应有偶合终止和歧化终止两种方式。 1、偶合终止 两链自由基的独电子相互作用结合成共价键的终止反应。
c. 随着聚合的进行,单体浓度逐渐降低,聚合物浓 度逐渐增加。延长反应时间,主要提高单体转化 率,分子量几乎不变。 d. 少量阻聚剂(0.01%~ 0.1%)可使反应终止。
15
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特征
100%
分 子 量
浓 度 %
[M]
[P]
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
16
3.5
引发剂-1、引发剂种类
一、引发剂 ( initiator ) 引发剂:通常是一些可在聚合温度下具有适当的热分解 速率,分解生成自由基,并能引发单体聚合的化合物。 分子结构具有弱键,易分解成自由基。引发剂中弱键的 离解能一般要求为100~170 kJ/mol。
说明:分解产物硫酸根自由基SO4.-既是离子,又是自由基, 称为离子自由基或自由基离子。
22
3.5
引发剂-2、氧化还原引发体
系 将有机或无机过氧化物与还原剂复合,可组成氧化—还
原引发体系。 优点:活化能低(40~60 kJ/mol),引发温 度低(0~50℃),聚合速率大。
氧 化 还 原 引 发 体 系
道交盖形成三个σ键,其对称轴处于同平面。
2
自由基活性次序如下:
H•、CH3•过于活泼,易于爆聚,很少在自由基聚合 中应用;最后5种则是稳定自由基,无引发能力, 而成为阻聚剂。
3
3.4 自由基聚合机理-2,自由基聚合机理
考察自由基聚合有两个重要指标:聚合速率和分子量。 为了弄清楚这两个指标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就必须从自 由基聚合的机理入手,同时研究聚合动力学问题。
盐:50kJ/mol
还原剂用量一般应较氧化剂少,否则还原剂进一步与自 由基反应,使活性消失。
HO
+ Fe2+
HO
+ Fe
3+
25
亚硫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常与过硫酸盐构成氧化—还原体 系,形成两个自由基。
S2O82 + SO32 S2O82 + S2O32
SO42 SO42
+ SO4 + SO4
+ SO3 + S2O3
过氧化氢分子中一个氢原子被有机基团取代,称为“氢过 氧化物”,两个氢原子被取代,称为“过氧化物”。均可用 作自 由基聚合引发剂。
代表:过氧化二苯甲酰(dibenzoyl peroxide , BPO) 分解温度:60~80℃,解离能124kJ/mol。
20
过氧化二苯甲酰的分解过程
O C O O O C O
单体自由基
特征:吸热反应、活化能高—105-150kJ/mol、速率 常数小、使聚合反应开始。
5
(2)链增长反应 (Propagation) 单体自由基与单体加成产生新的自由基,如此 反复生成增长链自由基的过程。
R CH2 CH + H2C CH X X M kp CH2 CH X M
单体自由基
链增长自由基
偶合终止所得大分子的特征:

大分子的聚合度为链自由基重复单元数的两倍; 若有引发剂引发聚合,大分子两端均为引发剂残基。
9
2、歧化终止
某链自由基夺取另一链自由基相邻碳原子上的氢原 子或其它原子的终止反应。
歧化终止所得大分子的特征:

大分子的聚合度与链自由基中单元数相同;
每个大分子只有一端为引发剂残基,其中,一个大分子 的另一端为饱和,而另一个大分子的另一端为不饱和。
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

链引发 链增长 链终止 链转移反应
自由基聚合属 于一种连锁聚 合反应,符合 一般连锁反应 特征。
4
(1)链引发反应 (Initiation) 引发剂分解产生初级自由基,初级自由基与单 体加成生成单体自由基的反应过程。
kd I R 2R + H2C CH X 引发活性种,初级自由基 ki R CH2 CH X M
CH3 CH2 C O C OCH 3
11
在引发剂浓度很高时,引发剂分解产生的初级自 由基可与链自由基进行终止反应—单基终止。
在聚合产物不溶于单体或溶剂的非均相聚合体系 中,聚合过程中,聚合产物从体系中沉析出来, 链自由基被包藏在聚合物沉淀中,使双基终止成 为不可能,而表现为单分子链终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