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

合集下载

小学体育课密度与运动负荷研究

小学体育课密度与运动负荷研究

小学体育课密度与运动负荷研究一、体育课密度和运动负荷小学生体育课密度和运动负荷,主要是根据课堂目标,来制定相应的负荷量。

负荷量是以运动目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注意事项为载体。

因此一堂体育课是否能达到锻炼身体又能让学生学到一定的运动技能,就需要制定完善的课堂教学负荷。

二、教学实践举例在通过参加不同学校教学教研活动和自己实习总结,发现现在很多小学体育教学课堂完全忽视了这一观点。

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规课这样的情况屡见不怪,例如:某小学关于立定跳远的公开课教学。

课堂常规:集合整队清点人数,基础准备活动4×8拍,时间5分钟。

基础部分: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时间15分钟。

学生分组练习然后教师指导,时间10分钟。

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练习,时间5分钟。

结束部分:放松操和布置作业。

上述课程设计在结构上合理有层次时间安排也恰当,但是他仅限于运动时间、运动目的上设计完善。

在这种运动负荷小频率低的课堂上运动时间与运动负荷相结合就不能达到合理的密度与负荷量调控,学生难以造成预期的疲劳程度,因而不能出现或很少出现超量补偿,即没有取得明显的运动效果。

学生课堂频率过低,在形成教学运动技能的过程及发展就没有明显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

三、总结1.体育教学课堂负荷安排在体育教学中要将负荷量融入其中必须要十分明确运动目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及注意事项。

明确运动目的是需要我们体育教师明确学生水平阶段、明确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在教学中要达到能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文化娱乐、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学习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竞技水平的效果。

2.体育教学课堂密度的合理性体育课的密度是一节体育课中合理利用时间的一个重要标志。

体育课综合密度安排得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体育课堂的整体效果,进而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体育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需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运动负荷应由小到大,逐渐加大,并且大中小负荷量度合理交替。

体育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

体育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

体育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体育课的密度一、综合密度综合密度是指一堂课内各项活动合理地运用时间同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一堂课有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指导(讲解示范、个别指导);组织措施(整队、调动队形,交换练习区);学生做练习;练习后的必要休息;相互间观察与帮助等五个方面。

综合密度的测定步骤与方法:1、准备工作:研究教案,了解课的任务、内容和组织教法;测定者明确分工,选择好测试对象(中等水平的学生)2、测定方法与记录方法:从上课开始到下课结束,以秒为单位,把课中各项活动的时间全部记录下来。

测定方法:上课开始时先按动一只总表,计算上课的总时间。

另一只表记录课中实际活动时间,报时后及时回表记录方法:记录者及时填写课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内容,测定者报时后即刻记录,把每次活动的实际时间,合理、不合理使用时间,准确地记录下来。

3、统计:如学生练习时间是864秒,总上课时间是45*60=2700秒练习密度=(练习时间)/课的总时间*100/100二、练习密度:练习密度是指一堂课中,学生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练习密度的测定方法与综合密度的测定方法相同。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1、体育课生理负荷的概念是指在一堂体育课中,学生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量。

在一次体育课中构成生理负荷的因素有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方面。

(1)负荷量:是指在一次课中完成有效练习的总时间、总次数、总重量、总距离。

如:50米全程跑3次;立定跳远5次。

(2)负荷强度:是指练习时对机体刺激的程度,或做练习时用力的大小或做练习时机体的紧张程度。

如:同一学生用9秒跑完50米与用11秒跑完50米,显然用9秒跑完50米的强度大。

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一般来说成反比的关系。

2、体育课生理负荷的测定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三种(1)观察法:一是观察学生做练习的表现,如:完成动作的质量、控制身体的能力及做练习的积极性等方面来判断生理负荷是否合适。

二是观察学生生理反应,如:面色、呼吸速度等来分析学生生理负荷的大小。

如何合理安排体育课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

如何合理安排体育课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

如何合理安排体育课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体育课的密度是指课内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同课的总时间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比例关系。

课间各项活动占多少时间没有固定的比例,但从体育教学过程特点和任务出发,学生的实际练习和教师指导活动应占主要成分,体育教师应力求用最少时间进行组织教学并减少其它不必要休息等时间。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

合理的运动负荷,它必须遵守人体的活动规律,是随着身体练习而逐渐加大的。

根据专家们的有关研究“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一节课上,将此心率的保持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并以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结合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这等于给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定了个标准。

这个120—140次/分之间是怎样得来的呢?当然,是通过测量后,计算出来的。

目前对于运动负荷的测量,方法很多。

用得最多的无疑是对平均心率和练习密度的测量。

对于一节课的平均心率来说,它的最高峰应达到多少,要视其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气候而定。

体育课密度和负荷的限定质,根据科学鉴定和学生体质情况一般为,13-16岁(初中)平均心率130-150次/分,平均练习密度25-30%。

体育与健康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在体育课中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每节体育课,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练习密度,没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生就无法掌握运动技能,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中小学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对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完成体育课的基本任务,具有积极的意义。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和调节呢?综合以上影响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可根据上课的时间负荷的大小,以及出现的高峰来合理进行安排。

并且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材。

中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

中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

中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学体育课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

而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更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等方面探讨中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问题。

一、历史渊源中学体育课的教学体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那个时候,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和提高其身体素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各种体能训练项目、技巧训练和体育游戏等。

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逐渐加强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课程从强调身体素质和训练,转向了“综合育人”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课程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无论是过去的体育课,还是现代的体育课,其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在过去,体育课程的安排比较死板,学生的体育训练是以标准动作为主,相对较为单调。

而现代的体育课程更加注重强调个性化的训练,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去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然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都是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的中学体育课教学模式不太一样,一般来说分为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

课内教学是在学校体育场地上进行的,课程内容基本固定,时间段也比较短,授课时间一般只有40~50分钟。

而课外教学则是在课余时间或周末进行的,内容较为丰富,也比较个性化。

在中学体育课上,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可以由多个方面来进行评估。

首先,训练强度可以通过心率、血乳酸等指标来衡量,如果学生的训练过程中出现了心率过快、血乳酸浓度过高等情况,就说明运动负荷过大,练习密度也过高。

此外,训练时间和训练量也是衡量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学生在体育课上参与的训练项目越多、时间和次数越长,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就越大。

三、影响因素1.性别男女生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女生的身体素质比男生稍弱,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也相应减小。

运动负荷与密度

运动负荷与密度
运动负荷过小,对身体发展作用不大,达不到体育课
预期效果;运动负荷过大,超过学生生理负担能力,
会引起过度疲劳,有损身体健康,因此合理安排体 育课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术
和技能、对提高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
必须科学地安排和调节课的运动负荷。
2、能够促进学生各种能力产生定向变化
适宜的运动负荷应该能够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这 几个方面都产生定向变化。 (1)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不同阶段,运动负荷的安排 不同。 (2)运动负荷要符合发展各种不同身体素质的不同要求。 (3) 运动的乐趣也需要适宜的运动负荷来诱发。
量正常,可以维持同样的运动强度;如果脉搏次数逐渐降低,说明仍然
具有一定的潜力,可以适当增加负荷量,但负替量的增加要循序渐 进。——摘自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27日对毛振明教授“孩子该如何进 行体育锻炼”的专访。
(八)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测定与计算
心率测定法,是通过一次课中多次测定学生的心率,了 解和掌握一次课心率变化情况,分析生理负荷安排是否合理。 其具体的测定步骤如下:
(六)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检查和评定
一堂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合适,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和评定。通常采用观察法、自我感觉法、生理测定法检验。 ①观察法。教师在课中通过对学生外部表现进行观察,主要 从学生的脸色、呼吸、汗量以及完成动作的质量、控制身
体的能力、注意力、练习的积极性等方面判断生理负荷的
大小。 ②自我感觉法。以学生自述主观感觉来判断生理负荷的大
小。如自我感觉对练习的兴趣、课后饮食、睡眠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③生理测定法。包括测定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肺活量、 吸氧量、尿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最常用的是心率测定法。

体育课密度名词解释

体育课密度名词解释

体育课密度名词解释体育课密度名词解释:密度又称运动密度或锻炼密度,指在单位时间内运动员在一定运动强度下所完成的任务量,表示运动员消耗的能量与在该时间内运动员完成的总任务量之比。

密度大小与运动强度、运动负荷、运动员自身的体质、技术水平、训练水平及锻炼条件等因素有关。

密度还是评定训练效果的指标之一。

影响运动密度的主要因素为:①运动强度。

在低强度下,由于机体工作能力和心血管系统承受能力较差,能量消耗较少,故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可提高运动密度,如:在70%最大氧摄入量范围内,高原地区的耐力项目可以达到较高的运动密度,但是在高原的运动员也应注意防止超限度的过度训练。

②运动负荷。

③运动员自身的体质。

体质好的运动员,能量消耗大,故其运动密度就大,反之则小。

④训练水平。

训练水平高,能量消耗多,故密度就大;训练水平低,能量消耗少,故密度就小。

⑤锻炼条件。

1、运动密度( 1)运动密度=(1-运动员密度(2)平均密度=体重/10( kg)2、训练密度:用来计算在某一时间内每天或每周的锻炼次数和密度,即:每天或每周进行一定强度和时间的训练所完成的总任务量。

3、密度:指的是人体通过运动后,能量物质的消耗和能量代谢情况的综合反映,它与运动负荷强度和持续时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如下列公式表示:密度=(单位时间内,人体通过运动消耗的能量,总量-单位时间内,人体通过运动摄入的能量,总量)/总任务量=(单位时间内,人体通过运动消耗的能量,总量-单位时间内,人体通过运动摄入的能量,总量)/运动总量=单位时间内人体通过运动消耗的能量/总任务量密度=能量物质的消耗总量/总任务量( 2)在高原训练的运动员可以相对减少训练密度,运动量也不宜太大,但运动密度仍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免出现“惰性”。

4、年龄阶段密度:运动密度的选择和安排必须依据不同年龄阶段身体发展的特点和生理、心理状态,年龄越小,技术掌握得越好,密度可适当加大;年龄越大,技术越趋稳定,掌握的熟练程度越高,其训练密度可逐步减小。

新课程休育课教学要素解新——运动负荷与密度及体育课的分析与评定

新课程休育课教学要素解新——运动负荷与密度及体育课的分析与评定

计划和充分准备 : 堂的教学组织紧凑 . 课
精 讲 多 练 ; 可 能 提 高 课 的综 合 密 度 。 尽 ( ) 生 的 练 习 密度 。学 生 的练 习密 2学
2体 育 课 的 密 度 . 体 育 课 的密 度 包 括 体 育 课 的 综 合 密
度 和学 生 的 练 习 密度 。 课 堂 知 识 的 掌 握 与 思 维 能 力 的 提
2分 析 评 定 体 育 课 的 方 法 .
课 的分 析 一 般 分 全 面 分 析 和 专 题 分 析 。全 面 分 析 是 对 每 一 节 体 育 课 的 质 量 进 行 全 面 的分 析 评 定 。专 题 分 析 是 对 教 学 中某一两 个专题 所采 用 的分析 方法 。 另 外 ,也 可 将 全 面 分 析 与 专 题 分 析 两 者
新 颖 、灵 活 多 样 性 , 力 求 既 巩 固基 础 知 识 . 创 新 历 史 情 境 , 利 于 培 养 历 史 创 又 有 新 意识 与 思 维 能 力 。 以 人 教 版 普 通 高 中
( ) 一 政 治 体 制 对 美 国 历 史 产 生 2这
了 哪些 影 响?
古 代 希 腊 民主 政 治历 史 情 境 , 自主 学 习
习 , 密 度 应 相 对 减 少 。教 学 实 践 和 科 学 其
研 究 都 得 以 证 明 。适 宜 的 运 动 负 荷 对 改
度 ,是 一 堂 体 育 课 内 容 学 生 实 际 做 身 体
练 习 的 时 间 占全 课 总 时 间 的 百 分 比 . 是
构成体 育课运 动 负荷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 队 、 换 作 业 点 、 动 队伍 )学 生 练 整 交 调 , 习 , 习后 的 必 要 的 休 息 , 互 观 摩 和 帮 练 相 助 等 五 个 方 面 。这 些 教 学 活 动 合 理 使 用 的 综 合 时 间 占总 课 时 的百 分 比 .是 课 的

体育实践课密度与生理负荷测定 课件

体育实践课密度与生理负荷测定 课件

课的各项活动时间的界定
❖ 2指导时间
❖ 凡教师有目的地用于讲解、示范、演示、纠 错、保护帮助、个别指导等时间均为指导时 间。
❖ 一般是从开始一直到结束均为指导时间。
课的各项活动时间的界定
❖ 3观察与帮助时间 ❖ 凡学生用于相互观察、分析讨论、相互保护帮助的
时间均为观察与帮助时间。
❖ 4组织措施时间 ❖ 凡课中整队、调动队伍、交换场地、搬运安装分发
❖ 体育课生理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 习时所承担的量与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
❖ 合理安排课的生理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增 进健康、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与方法,提高 运动技术水平,防止伤害事故等,都具有重 要意义。
(二)体育课生理负荷测定与评价
❖ 1、教育观察法(教师) ❖ 2、学生自我感觉(学生) ❖ 3、生理测定法(脉搏测定法)
3、生理测定法(脉搏手工测定法)
❖ A、准备工作 ❖ B、实际测量 ❖ C、统计与制图
A、准备工作
❖ a 熟悉所测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 过程及教案
❖ b 准备好测量工具 ❖ c 确定测定人员的分工(2人一组,1人测量,
1人记录) ❖ d 选择好被测对象(班级中等水平,男女合
班,男女各选1人)
体育课运动负荷(心率)测定记录表
课的部分或顺序
测定时间
测定时的活动内容
心率(次)
备注
学校: 上课教师: 课的平均心率: 运动负荷变化曲线图:
班级: 测量时间:
受侧者: 测量者:
性别: 记录者:
B、实际测量
❖ 每次课的测量次数不应少于20次(每次测量 10秒或6秒的心率次数)。
❖ 主要采用定时测(2分钟测1次)和练习前后 测两种方法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是评价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两个指标。

一、体育课密度的评价
体育课的密度是指课中各种活动合理应用的时间与课的总
时间的比例,也称为教学密度。

一般来说,体育课的活动可分为五种:教师的指导(讲解、示范、纠正错误动作等)、学生做练习、相互帮助与观察、练习后的休息、组织措施(整队、调动队伍等),这些活动中某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称为该种活动的密度。

评价体育课的密度和课中各种活动所占时间比例安排得是
否得当,应建立如下指标:
1、课的密度和各项活动时间的分配,是否依据课的具体教学任务和要求,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负荷能力,以及场地器材、上课时间与气候条件,进行了周密而合理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组织是否严密。

3、观察教学方法、技巧的应用是否灵活、合理、有效。

4、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做到自觉地遵守组织纪律;是否发动学生相互保护和相互帮助,提高时间利用率。

二、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评价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所承担的生理负荷,它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方面。

反映着练习过程中身体的生理机能变化。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否合理,这是评价体育课质量的重要指标。

评价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否合理,可建立如下考查指标:
1、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遵守了人体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依据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逐渐加大的原则。

2、运动负荷是否根据课的任务和要求来安排。

3、运动负荷是否符合学生的身体条件和训练水平的实际。

4、运动负荷安排是否考虑到教材的性质、活动范围、难易程度、练习强度,以及与学生的生理特点之间的关系。

5、安排运动负荷时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其他体力负担量、气候变化以及学生的生活制度等因素。

6、是否考虑到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对课后文化课学习的影响。

运动负荷的测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

2、学生自我感觉法。

3、生理测定法。

一堂课中学生平均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叫平均心率。

体育课的平均心率,小学应是120—130次/分,初中生应是130—140次/分,高中女生应是130—140次/分,高中男生应是130—150次/分为宜。

课中学生的平均心率与课前相对安静时的心率比,叫心率强度指数。

该指数在2.0以上为最大,1.8—2.0为较大,1.5—1.7为中等,1.2—1.4为较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