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成都市水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利用对策_李晓峰

·!"·#$$#%&’%#!水资源概况成都市地处川西水网区腹部,境内主要河流有()条,总长度约!*$$+,。
成都市河流属长江上游岷江、沱江及青衣江三大水系,水能蕴藏量较丰富。
研究表明,本地水资源量为-(%#"亿,(,过境水资源量为!)(%."亿,(,水资源总量为#..%$#亿,(。
人均占有量约为#)$$,(,与四川省人均占有量大致相当,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可见,成都市的水资源并不富裕,属于我国缺水城市之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逐年大幅度增加,从!-)"年到#$$$年,成都市总用水量以每年平均约(亿,(的规模递增,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成都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瓶颈”。
成都市水资源具有以下属性:0!1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分带性。
由于受季节气候的影响,全年有"$/2.*/的降水量集中在每年的"2-月份,常常带来洪涝灾害;而需水量最多的*月份,降水量则偏少,仅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因而常常又造成干旱灾害。
从水资源空间分布来看,成都市平原区最为丰富,西部山区次之,东部台地及丘陵地区相对缺乏;0#1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
从成都市水资源遥感解释图上可以明显看出,广大平原腹地浅层地下水交替循环积极,补给来源充分,富水性良好,地下水资源丰富。
东西部丘陵低山广大红层砂泥岩地区,地下水资源相对较少。
西北部中—高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多以泉流出露;0(1水资源总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恶化,降水量下降,致使成都市水资源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
其主要表现在:岷江上游的来水量呈下降趋势;大部分湖泊面积正在逐年缩小,尤其以白塔湖、宝狮湖的面积减少最多,其面积!---年与修建时相比减少了!3(左右。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截止#$$$年,成都市共建各类水利工程($#*-处。
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地下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水资源之一。
在我国,地下水是农村和城镇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也是工业、农业、生态等多个领域的重要水源。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地下水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一、地下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 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些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干涸。
此外,由于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及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地下水的开采也存在着合理性和利益分配问题。
2. 地下水环境污染我国许多地区的地下水环境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污染,比如,工业废水、农药、化肥、浸渍液等物质的排放,使得地下水污染严重,不仅危害水质,更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3. 地下水监管不力在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由于缺乏全面有效的监管和保护,导致一些不良行为得到允许或很难受到惩罚,从而严重损害了地下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1.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夯实地下水管理制度、优化用水结构、建设水利工程、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保证地下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减少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2. 加强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是保护地下水资源和人类健康的关键。
针对地下水污染,我们应该加强监测、建立污染应急预案、加强责任追究、配合政策调控,以实现地下水环境的全面治理。
3. 完善地下水监管机制为了解决地下水监管不力的问题,政府应该强化地下水的监管和管理,完善地下水管理法规,加强地下水管理机构的建设,完善地下水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交易市场,以实现对地下水资源全面监管和保护。
4. 提高社会公众意识最后,请大家一起行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个人水资源消耗习惯,充分利用可再生水资源,如大量利用雨水,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依赖,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中国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中国水资源量评估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
(1)降水总量。
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
受气候与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
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
全国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
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 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 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
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4.2万亿立方米,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3.5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成都+地下水

成都+地下水冲洪积扇群冲洪积扇群主要分布在平原西测山前地带,自北向南主要由干河子一绵远河扇,石亭江扇、渝江扇、山民江扇、西河扇和南江扇。
各扇地势,均自北西向南东倾斜,联缀成群。
扇前缘,犬牙交错的叠置于晚更新统之上,与河流漫滩,阶地呈渐变关系,扇间位低洼地带。
其中崛江扇规模最大,其范围可由都江堰至郸县犀甫、永定一带。
冰水沉积扇河漫滩及一级阶地冰碛—冰水台地冰碛—冰水台地由中、下更新统冰债和冰水堆积组成,断裂环绕于平原周边形成台地,台面由西向东呈缓坡倾斜。
名邓台地平均比降‰,平原内显示三个台坎,比高因地而异。
成都平原四季分野,日照太少、气候保守,降雨丰沛,属于高气压亚热带太平洋东南季风气候区。
平原西北龙门山山前一带,气温较低,降水丰沛,蒸发量稍低,向东及东南存有雨量略减至、气温略低的趋势。
成都平原区气温变化小。
多年平均气温为16.1℃,年最高气温一般出现于7、8月份。
从多年资料看,最高月平均气温不超过26℃,最低月平均气温一般不低于4℃。
因此冰冻极为少见,无土壤及地下水冻结现象。
成都平原多年平均值相对湿度为82.1%,多年平均值蒸发量为毫米,最低毫米,最高毫米。
夏、秋季降水大大少于蒸发量,冬、春季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地域上存有西部山区向龙泉山麓递减的趋势。
成都平原自然资源水资源成都平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2.98亿立方米,其中,当地降水入渗补给12亿立方米;灌溉入渗补给量12.76亿立方米;河道入渗补给量11.72亿立方米;渠系入渗补给量6.40亿立方米。
成都平原多年平均(~年)年降水量.4毫米,可换算为61.9亿立方米/年。
土地资源成都平原共有土地资源公顷,人均地资源占有量约0.公顷/人。
年,成都平原耕地资源总量为公顷,占平原幅员面积的35.90%,占该区域农用地总面积的42.36%,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约为0.公顷。
生物资源成都平原自然环境复杂,动植物种类繁多。
据《成都市志·地理志》统计,成都平原共有脊椎动物种,兽类种,鸟类种,两栖类24种,爬行类29种,估计昆虫总数在一万种以上;各种植物三千多种,其中裸子植物53种,占中国裸子植物总数的27.5%,占全川裸子植物总数的60.2%;被子植物种,占四川的三分之一。
成都平原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

成都平原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许家菱;严天曈【摘要】地下水污染是我国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以成都平原地区为例,从地理位置介绍了成都平原的地下水资源,介绍了该地区地下水污染的现状、造成原因及危害,并据此提出了治理地下水污染的处理措施。
【期刊名称】《四川水泥》【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1页(P95-95)【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污染原因及现状;处理措施【作者】许家菱;严天曈【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10地下水污染(ground water pollution)主要指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质量下降的现象。
我国约有 70%人口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全国95%以上的农村人饮用地下水,全国40%的耕地使用地下水灌溉。
城市的工业、农业和矿业等活动正严重影响着地下水的纯净程度,尤其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中,地下水污染问题尤为严重。
随着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政府相关部门正积极采取措施,对地下水污染进行调查研究。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界于东经103°00′—104°30′,北纬30°00′—31°34′,面积86402km ,长约200km,均宽42km,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第四系堆积平原。
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地势远远高于四川盆地西部,²因此由降水、地表水体(含河道湖库、渠道和渠灌田间)渗入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即地下水资源在整个四川地区分布不均匀,成都平原由于处于高地势区地下水量小于低地势区。
成都平原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且总体水质较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 616.4亿立方米,占全国的7.4%,符合Ⅰ-Ⅲ类水质标准的战95.3%,在促进牧业、工业、城市发展和人居生活用水等方面发挥了有力保障作用。
除此之外,成都平原降水丰沛,河道、渠道分布密集,这些因素使平原地下水有了良好的补给。
地下水资源补给机制研究与利用规划

地下水资源补给机制研究与利用规划地下水是地壳中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其补给机制研究与利用规划对于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下水补给机制的研究和利用规划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下水补给机制的研究地下水补给机制是指地下水如何得到补给的过程。
地下水主要是通过降水补给的,包括降雨、降雪以及降水进入地表后的径流。
而降水经过多个环节后才能补给到地下水中,包括蒸发、蒸腾、地表径流和入渗等过程。
研究地下水补给机制有助于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为地下水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了解降水补给的时空分布特征。
地下水补给受到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不同地区降水量和分布格局存在差异。
通过对降水数据的分析和模拟,可以获得地下水补给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其次,研究降水的径流补给和入渗补给过程。
降雨过程中,一部分水会形成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一部分水会通过入渗进入地下水层。
研究降水的径流补给和入渗补给过程,可以揭示地下水的补给路径和入渗机制,进而优化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最后,关注地下水补给的多源性。
地下水补给除了来自降水,还包括来自地表水和地下水间的补给。
例如,河流渗漏、湖泊渗漏等可通过下渗进入地下水层,而地下水也会通过泉眼、孔洞等方式向地表水体补给。
研究地下水补给的多源性,可以综合考虑各种补给途径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提高地下水利用效益。
二、地下水利用规划了解地下水补给机制后,制定合理的地下水利用规划至关重要。
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助于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首先,确定地下水开发的合理量。
根据地下水补给和补给机制的研究结果,结合地下水的可再生能力和地下水位变化情况,确定地下水开发的合理量,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下水质量恶化。
其次,建立科学的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体系。
根据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和利用需求,制定地下水开发的空间布局和利用方式。
成都平原微承压地下水成因机制及水质分析

作 者 简介 :徐 冠 立 ( 9 3 ) 1 8一 ,男 ,浙 江杭 州人 ,硕 士 ,矿 物 学、 岩石 学 、矿床 学 专业
31 9
成都平原微承压地下水成因机制及水质分析
英 、燧石 、板 岩 、石英 砂 岩等 。 中 、上更 新 统第 四系 粘土层 呈 红色 、褐 黄色 网状 ,并含 铁锰 胶膜 及 豆粒
和含少量钙质结核 ,局部地区粘土层顶部具铁质硬壳。由于堆积物中富集铁 、锰元素 ,致使第四系孔隙 水 的铁 、锰 离子 含量较 高 ,造成 第一 环境 污染 。 平原 区挽 近构 造活 动 明显 ,全 区呈现 五级 台面 :一 级 阶地 、冰水 二级 阶地 I Ⅱ级 台地 。平 原东 西 一 两侧 均呈 阶梯状 上升 的地 貌景 观 ,中部则 迭置埋 藏 阶地 ,反映 出周边 抬升 ,腹部 沉降 的构造 特征 。 成都平原地质构造上处 四川沉降带西侧 ,介于龙门山推覆造山带与龙泉山隆起带之间 ,属川西新华 夏构造体系。区内构造带主要包括龙 门山推覆造山带 、成都凹陷 、 龙泉山隆起褶皱带。主要断裂有邛崃 大邑一彭县断裂 、 蒲江~新津断裂 ( 及其延伸部分 ) ,断裂多为北东~南西走向,断裂间存在一系列箱 状短轴背斜及其问宽缓 向斜 。平原 内岩层产状多为水平或近水平 ,只在背斜核部或构造应力作用较大区 域岩 层倾 角较 大 。
4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平原第四系含水层广布径流条件良好水交替积极一般来说地下水为低矿化水水质类型较为单一绝大多数为重碳酸钙型或重碳酸钙镁型水图3后者多见于平原下游地段
2 0 年 1 月第 2 卷第 4 08 2 8 期
四川地质学报
V I 8 o D c 0 8 o2 . e ,2 0 . N4
探究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措施

探究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措施1. 引言1.1 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是人类生活、农业生产、工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重要水源之一。
地下水具有贮存量大、稳定性强、水质较好等优点,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下水是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之一。
在我国许多地区,地下水是人们饮水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干旱缺水的北方地区,地下水是当地居民唯一的生活水源。
地下水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资源。
在农业生产中,地下水用于灌溉农田、供给植物生长,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尤其是在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地下水还是工业生产的重要水源。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许多企业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来进行生产,地下水作为稳定的水源之一,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应该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保障地下水资源的持续供应和优质水质。
【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些方面,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我国地下水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被广泛用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工业生产等方面。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地下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在农业方面,地下水被广泛用于灌溉农田,提高农作物产量。
特别是在北方干旱地区,地下水的利用率相对较高。
但是也存在着过度开采的问题,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甚至造成地表塌陷等问题。
在城市供水方面,地下水是我国主要的城市供水来源之一。
许多大中城市都依靠地下水供水,满足了城市居民的饮水需求。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用水需求增加,地下水资源面临着逐渐枯竭的风险。
在工业生产方面,地下水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冷却、洗涤等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3期
四川省情
四川省地下水资源概况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进行生产、生活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四川是水资源大省,境内江河纵横,水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有长江及其支流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渠江、沱江等大小江河千余条。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3100立方米,略高于全国人均2325立方米的水平,居全国第10位。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降水、地表水体(含河道、湖库、渠系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
全省仅成都平原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地
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其余各地按山丘区采用排泄量法计算。
2002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538.63亿立方米,其中成都平原评价面积0.67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量43.12亿立方米;山丘区评价面积47.87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量504.15亿立方米;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重复计算量5.81亿立方米。
多年观测资料统计,成都地下水枯水期埋深一般在3 ̄5米之间,丰水期埋深一般在1 ̄3米之间,最小埋深为0.2米。
按这一标准,成都市地下水水量较为丰富。
但是目前四川省地下水资源流失及污染日益严重,若不及时采取有
效措施,仅成都平原部分地区20年后将出现“无处找水的现象”。
四川省地下水资源具有以下天然属性:(1)水土资源配置不平衡。
四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高坡陡,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导致各地区水资源丰富度出现显著差异,造成四川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
四川省92%的人口和90%的用水集中在东部盆地,而东部盆地面积仅占全省的38.4%、水资源量占全省的45.1%,水
资源的空间分布与省内经济、生活布局不一致,造成较严重的区域性缺水现象;(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径流量的逐年变化存在明显的丰平枯水年交替出现及连续数年为丰水年或枯水年的现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造成较严重的季节性缺水现象。
成都周边区县及盆地内其他大多数城市的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的开采。
目前,成都平原部分地方地下水超采严重。
因地下水超采,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引发地面沉降,造成了建筑物开裂、毁坏、堤防防洪标准降低等灾害。
因此,尽管四川的水资源丰富,但也应属缺水地区。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逐年大幅度增加,从1989年到2002年四川总用水量以每年6亿立方米的规模递增。
这种水资源需求的增长与四川省有限的水资源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使水资源成为制约四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据统计,目前四川缺水120.8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103.49亿立方米,工业和城镇生活缺水17.34亿立方米。
工农业用水和生活
用水的巨大需求压力,将会使四川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水危机将成为所有资源问题中最为严重的问题。
成都平原地下水污染现状
一般说来,地下水是经过土壤自然净化的,水质好、分布广、不易被污染、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而被人们广泛地开发利用。
随着人们对地下水的不断开发利用,成都平原地下水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污染。
成都平原地下水污染形势严峻。
有多个大中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平原地下水资源,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浅层水或深层水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区(主要是城市周围、排污河两侧及污水灌区)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污染严重,且呈上升趋势。
地下水的污染物质主要有酚、三氮、氯化物、氰化物、砷、汞、六价铬、铅、镉、有机物质及细菌等。
其主要污染源是工业和生活污染,局部是分布在城市近郊区的污灌区及农用化肥、农药的污染。
○傅永胜
成都平原地下水
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专题研究
SpecialReport
・节约型社会・
8
四川省情
2006年第3期
由于污染源和污染途径的不同,地下水的污染具有点、线、面的分布特征。
在城区,工业及城市生活废污水排污量大,对地下水污染严重,在城区周围形成了较严重的“点”状污染区。
河流是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尤其是地处河流中下游的傍河地下水,由于河水大都污染严重,必然导致地下水遭受污染,而形成了污染水沿河侧方向渗入的线状污染形式。
工业污染物的面状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大气降水或灌溉水的渗入所造成的污染,面积大、范围广,形成了对地下水的面状污染。
造成成都平原地下水污染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傍河地下水,因河水的严重污染而使地下水源开采层被污染。
地下水与地表水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且河水位均高于浅层地下水位,使得严重污染的河水直接补给浅层水,造成浅层水的污染。
污染的浅层水又通过深层含水层的“天窗”或越流,进入深层含水层。
深层水的过量开采,加大了浅层与深层的水头差,有的采区两者差值已达15m,这就为深层水的污染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长期超采使降落漏斗不断扩展,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许多城市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远高于允许开采量,使原与地下水取水层没有水力联系的污染源进入漏斗区,造成污染。
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面沉陷提供了污染水通道,使污水从塌陷处直接灌入含水层,造成污染。
点、线、面污染源的加剧,使地下水的环境问题更为集中和突出。
地下水的点、线、面状污染,致使一些元素在局部地段严重超标,主要超标元素有矿化度、总硬度、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氯化物、氟化物、pH值、铁、锰等。
具有超标率高、三氮污染普遍、矿化度和总硬度污染明显的特点。
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地下水保护和管理的现代理念应该是:地下水的开发和保护绝非两个分离的现象,而是相互结合在环境、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中,必须同时处理地下水的保护和开发问题。
地下水污染具有积累性、滞后性、潜在性,并和土地污染相互关联,所以一旦污染则难以治理。
地下水污染既有原生和次生污染,又具有过去完成时、进行时、现在时及将来时等各种时态。
根据城市地下水污染的现状、特点,综合成都平原现阶段的技术和经济状况,提出以下可持续利用对策。
从长期环境管理的有效性和污染的预防性角度,制定地下水保护战略。
地下水的保护不是只在出现污染问题的时候才采取措施,而是以长期的多方面的措施为依据的。
一是调查评价、制定规划;二是技术监控、专项立法;三是政府管理、协调和投资;四是对有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和
公众的教育。
保护地下水的实质是含水层的保护,地下水数值模型(量、质)是含水层管理的有力工具,按此来监测保护区污染的初始潜在源和区内污染源,进而实施地下水综合保护战略。
建立健全地下水的技术监控管理系统。
地下水管理的目的是确保饮用水和生产用水的水质量、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在划定的综合保护区建立地下水质量控制程序(即水质监测系统、水质信息系统和水质管理系统),以获取地下水水质量现状、发展趋势、污染程度等信息,在法规和社会措施的支持下,实施有效的管理。
对开采过程中的开采量、水位降深、降落漏斗、水质等进行严格的监测,掌握动态,预报趋势,以便及时调整开采方案。
实施地下水的综合保护。
在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的前提下,地下水的综合保护是指在划定的水源保护区实施对地下水的综合管理。
保护区的划分应建立在可靠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在划定的区域内禁止和控制潜在的污染活动,保护区域的确定依据,一是由稳定地下水模型确定;二是依据生物污染物腐烂所需时间或污染物降解的腐烂和稀释所需时间而定;三是依据地下水水文地质数据,利用现成软件,水流模拟后,应用反向粒子追踪技术提出最精确的界限圈定。
在圈定的综合保护区内,制定相关的“行为规范”,对区内的工业、农业、生活、水体和各种人为活动逐一进行规范,严格实行部门、单位、个人行为责任制,实施”规范”约束机制,达到地下水综合保护的最终目标。
加大治理力度。
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其恢复和补救是很困难且昂贵的。
但是,在没有获得新的水源以前,还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治理。
治理的步骤:一般先是“收容”,制止污染的进一步扩散和控制水质的继续恶化;然后再根据必要性和可能性,消除污染物质,其具体办法有: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人工回灌、设置阻污“水幕”、强化地下水的自净能力等。
对已发生地面沉降和塌陷的地下水,要查明其原因、机理和规律,通过采用严格控制水位降深,人工回灌等综合措施,调整和控制地下水位,使之处于人工动平衡状态,达到控制地面沉降的目的。
对于地面塌陷,除要实行严格的控制开采量的措施以外,还要对已有塌陷进行回填处理。
对于因河水污染而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傍河地下水,应根据其水力联系的实际,分别采用控制地下水水位降深、开展人工回灌或建立人工地下“水幕”等
形式拦阻污染水的侵入或净化污染水。
还可采用在河水污染期间停止抽水或加大回灌等措施。
为了缓解地下水的供水量压力,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优化区域供水方案,建立分质供水模型,采用分质供水,或地面水地下水联合调用,以确保地下水控制在可持续利用的限度内。
专题研究
SpecialReport
・节约型社会・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