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及装备设计

合集下载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毕业设计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毕业设计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毕业设计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化加工已经成为了现代喷气机、汽车、船舶和各种机械设备的关键部分。

其中,轴类零件是机械装备
中必不可少的零件之一,它们扮演着承载力和传递动力的重要角色。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包括材料的选取、机器加工工序(如车削、
铣削、磨削等)、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材料的选取。

轴类零件要求硬度高、韧性好、耐磨性强、
密度均匀以及尺寸精准。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常用的材料主要有高速钢、合金钢、碳钢等。

其次是机器加工工序。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序一般包括车削、铣削、钻孔、切削和磨削等多个工序。

其中,车削是最常见的一种加工方法。

它可以使轴类零件的直径和长度精确到0.01毫米,同时能够加工出各
种曲面和螺纹。

其次是热处理。

对于硬度要求高的轴类零件来说,热处理是必不
可少的一种工艺。

常用的热处理工艺主要有淬硬和回火两种。

淬硬可
以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但会降低材料的韧性;回火可以使材料兼
顾强度和韧性,同时提高其耐磨性。

最后是表面处理。

轴类零件的表面处理可以保护其表面不受侵蚀、提高其抗疲劳性能、提高其耐磨性等。

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有电镀、
喷涂、热喷涂等。

总之,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的生产中需要不断地追求提高效率和质量。

为了在加工轴类零件过程中避免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在加工前充分了解材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机床设备以及合理控制加工参数等。

轴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其设计

轴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其设计

轴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其设计轴类零件是机械制造中广泛应用的零部件之一,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对于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特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方法、常见加工工艺及其应用、及加工工艺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对轴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其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一、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特点轴类零件在机械加工中属于细长杆状物的一类,其加工过程中需要考虑材料的变形、热影响、残余应力等问题,同时也需要考虑其使用过程中所承受的载荷作用,因此对于轴类零件的制造要求十分严格。

其加工工艺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加工工艺要求高精度:轴类零件的尺寸精度要求高,常见的加工公差在0.01mm以下,加工过程中需要采用高精度的机床和刀具、合理的加工参数,严格控制加工误差。

2.加工难度大:由于轴类零件的材料变形大、容易产生撞刀和毛刺,因此在加工过程中需要采用特殊的切削方法和切削工艺,如采用高速切削、切削流线型、刀具较小的切槽等。

3.轴向精度要求高:轴类零件是与轴心对称的,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控制好轴向误差,以保证其在使用时能够平稳转动。

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方法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是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工艺措施,通过对产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工艺因素的控制,实现产品尺寸、结构、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确定加工工艺目标:在制定工艺规程前,需要明确产品的要求,包括加工精度、表面光洁度、机械性能等方面。

2.制定加工工艺流程:制定加工工艺流程是整个工艺规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需要根据产品的结构和要求,确定各个加工步骤的顺序和方法。

3.确定加工参数:加工参数是指加工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各种参数,包括切削速度、切削深度、切削力等,这些参数的调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4.选择合适的加工设备和刀具:不同的加工设备和刀具适用于不同的加工需求,因此在制定工艺规程时需要根据产品要求选择合适的加工设备和刀具。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为其 精 基准 。
数控 机 床 夹具 努 力使生 产 工 序 相对 集 中 , 也 就是说 , 促 使 每 个工 件 装 夹 具 后 可 以 从 各
. 2 加工 技 术要 求的 分析 般 情 况下 , 轴 类 零 件 的 精 度 必 须 要 满 2
主要可以分 为以下两类 : 一是 支承轴 颈 。
在 夹具 上 安 装 对刀 工具 , 能 够 在 选 择 起 支 撑 作 用的 轴 颈 时 我们 一 般 进 行 加 工 的 铸 件 轴 时 , 则 要 根 据 所 加 工 的 带来 了便 利 。
在 进 行 找 正 使 刀具 和 制 件 能 够 快 速 准 确 的 定位 。 对刀 会选用精度较高的 ( I T5 ~I T7 ) 。 而 选 择 用 余 量 最 小 表 面 进行 找 正 处 理 。
于 装 配 传 动 件 的 轴 颈 一 般 选 用精 度 要 求 较 低的 ( I T6 一 I T 9 ) 。 的过 程 中要 尽 量 选 择 那 些 表 面 平 整 的 加 工 装置 由刀块 与 塞尺 构 成 , 铣 削 时产 生 的 切削
并 伴 随 着一 定 强 度 的 震 动 , 因此 , 零件 , 避 开零 件 的 浇 口结 合 处 。 选 择 那 些 较 力较 大 ,
持 在尺 寸 的 公差 允许 范 围内。 针 对那 些 对 其 还 要尽 量 选 择 那 些 设 计 基 准 或 者 装 配 基 准 于l ~1 . 2 5 为 最佳 状 态 。
几何 精 度要 求 较 高 的 内外 圆的 表面 , 必 须 在 图纸 中 明确 表 明其 有 效 的 误 差范 围。
的功能。 然后根据 定位夹紧的理论知 识来完成夹具的设计。 . 。
关键词 : 轴奏零件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摘要轴类零件属于机器零件最为典型的零件之一。

轴类零件在机械运转过程中主要作为支撑齿轮.凸轮以及机械连杆等的传动部件,按照轴类零件结构可以将轴类零件划分为:阶梯轴,空心轴以及锥度心轴等,我们根据轴长径的长度又可以将轴划分为短轴和长轴,其中长径小于5的被称为短轴,长径大于20的被称为细长轴,一般情况下我们见到的轴都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轴通过轴承来实现对轴的支撑,其中和轴承配合的轴断我们称之为轴颈。

轴以轴颈作为其装配的基准,因此对于它们的精度和质量要求非常高。

我们依据零件的结构种类以及零件的所具有的功能,然后根据定位夹紧的理论知识来完成夹具的设计。

关键词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夹具设计目录1.轴类零件加工技术要求的分析 (1)1.1轴类零件的尺寸精度 (1)1.2轴类零件的几何形状精度 (1)1.3轴类零件的相互位置的精度 (1)1.4轴类零件的表面租糙度 (1)2.轴类零件加工的要求与工艺分析 (1)2.1加工工艺规程的特点分析 (1)2.2加工技术要求的分析 (2)3. 夹具的分类 (2)3. 1按应用范围分类 (2)3.2按使用机床分类 (3)3.3按夹具动力源分类 (4)4.关于铣床夹具设计特点的分析 (4)1.轴类零件加工技术要求的分析1.1轴类零件的尺寸精度在选择起支撑作用的轴颈时我们一般会选用精度较高的(IT5~IT7)。

而选择用于装配传动件的轴颈一般选用精度要求较低的(IT6~IT9)。

1.2轴类零件的几何形状精度轴类零件的几何形状精度主要指的是轴颈、外锥面等轴型的圆度和圆柱度等,对于正常的轴类零件来说,都要将其公差保持在尺寸的公差允许范围内。

针对那些对其几何精度要求较高的内外圆的表面,必须在图纸中明确表明其有效的误差范围。

1.3轴类零件的相互位置的精度对于轴类零件的位置精度来说,其位置精度的具体要求主要取决于该轴在机械中所处的位置和其所实现的功能。

一般情况下,轴类零件的精度必须要满足装配传动件的轴颈对支撑轴颈的同轴度的需要,如果没有满足这一需要则会导致传动齿轮之间的磨合误差,影响机械的传动效果。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及夹具设计论文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及夹具设计论文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及夹具设计论文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及夹具设计。

通过对轴类零件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轴类零件加工的工艺流程,并给出了一种有效的夹具设计方案。

实验证明,该工艺流程和夹具设计方案能够大大提高轴类零件的加工效率和质量。

1. 引言轴类零件是机械中常用的零件之一,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航空等领域。

由于轴类零件长且细,加工难度较大,对加工工艺和夹具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2.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2.1 轴类零件特点分析轴类零件具有长、细、对称等特点,加工过程中易产生变形和振动。

这些特点使得轴类零件的加工过程较为困难,需要采用适当的工艺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2.2 轴类零件加工流程分析根据轴类零件的特点,我们提出了一种加工流程。

该流程分为粗加工、精加工和表面处理三个阶段。

粗加工阶段主要进行外形修整和粗留余量的加工;精加工阶段采用滚刀进行细加工,以提高加工质量和表面光洁度;表面处理阶段主要进行抛光和涂漆等表面处理操作。

3. 轴类零件夹具设计3.1 夹具设计原则根据轴类零件的特点和加工流程,夹具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稳定性原则:夹具应能够牢固固定轴类零件,防止产生振动和变形。

(2)可调性原则:夹具设计应能够根据不同的轴类零件进行调整,满足加工要求。

(3)易操作性原则:夹具应设计成易于操作和安装的形式,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3.2 夹具设计方案根据夹具设计原则和轴类零件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夹具设计方案。

该方案采用了中心定位夹具和两个侧面固定夹具的结构,能够稳定地固定轴类零件并保证加工精度。

4.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及夹具设计方案的实验,比较了不同加工工艺和夹具设计方案对加工质量和效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加工工艺流程和夹具设计方案能够显著提高轴类零件的加工效率和质量。

5. 结论本论文通过对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及夹具设计的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合轴类零件加工的工艺流程和夹具设计方案。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设计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设计

动力轴零件加工工艺设计说明书课程:机械制造技术班级:机设zzz指导老师:zzzzz第2组:学号15-27,13人,组长zzz副组长-zzzz2008年11月13日目录设计任务书序言1 计算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2 审查零件图样的工艺性3 选择毛坯4 工艺过程设计4.1 定位基准的选择4.2 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4.3 制订工艺路线5 确定机械加工余量及毛坯尺寸,设计毛坯图5.1 确定机械加工余量5.2 确定毛坯尺寸5.3 设计毛坯图5.3.1 确定毛皮尺寸公差5.3.2 确定圆角半径5.3.3 确定拔模角5.3.4 确定分模位置5.3.5 确定毛坯的热处理方式6 工序设计6.1 选择加工设备与工艺装备6.1.1 选择机床6.1.2 选择夹具6.1.3 选择刀具6.1.4 选择量具6.1.4.1 选择各外圆加工面的量具6.1.4.2 选择加工孔用量具6.1.4.3 选择加工轴向尺寸所用量具6.1.4.4 选择加工槽所用量具6.1.4.5 选择滚齿工序所用的量具6.2 确定工序尺寸6.2.1 确定圆柱面的工序尺寸6.2.2 确定轴向工序尺寸6.2.2.1 确定各加工表面的工序加工余量及L6 6.2.2.2 确定工序尺寸L13、L23、L56.2.2.3 确定工序尺寸L12、L11及L216.2.2.4 确定工序尺寸L36.2.2.4 确定工序尺寸L4 6.2.3 确定铣槽的工序尺寸 7 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机动时间)7.1 工序030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的确定 7.1.1 切削用量7.1.1.1 确定粗车外圆mm 054.05.118-φ的切削用量7.1.1.2 确定粗车外圆mm 5.91φ、端面及台阶面的切削用量7.1.1.3 确定粗镗孔mm 019.0065+φ的切削用量 7.1.2 基本时间7.1.2.1确定粗车外圆mm 5.91φ的基本时间 7.1.2.2 确定粗车外圆mm 054.05.118-φ的基本时间 7.1.2.3 确定粗车端面的基本时间7.1.2.4 确定粗车台阶面的基本时间7.1.2.5 确定粗镗mm 019.0065+φ孔的基本时间 7.1.2.6 确定工序的基本时间 7.2 工序040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的确定7.3 工序050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的确定 7.3.1 切削用量7.3.1.1 确定半精车外圆mm 022.0117-φ的切削用量7.3.1.2 确定半精车外圆mm 90φ、端面、台阶面的切削用量7.3.1.3 确定半精车镗孔mm 074.0067+φ的切削用量 7.3.2 基本时间7.3.2.1 确定半精车外圆mm 117φ的基本时间 7.3.2.2 确定半精车外圆mm 90φ的基本时间 7.3.2.3 确定半精车端面的基本时间 7.3.2.4 确定半精车台阶面的基本时间 7.3.2.5 确定半精镗mm 67φ孔的基本时间 7.4 工序060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的确定 7.4.1 切削用量7.4.1.1 确定精镗mm 68φ孔的切削用量7.4.1.2 确定镗沟槽的切削用量7.4.2 基本时间7.5 工序070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的确定7.5.1 切削用量7.5.2 基本时间7.6 工序080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的确定7.6.1 切削用量7.6.1.1 确定每齿进给量fz7.6.1.2 选择铣刀磨钝标准及耐用度7.6.1.3 确定却小速度v和工作台每分钟进给量fMz 7.6.1.4 校验机床功率7.6.2 基本时间7.7 工序080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的确定(二)7.7.1 切削用量7.7.1.1 确定每齿进给量fz7.7.1.2 选择铣刀磨钝标准及耐用度7.7.1.3 确定却小速度v和工作台每分钟进给量fMz 7.7.2 基本时间7.8 工序090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的确定7.8.1 切削用量7.8.1.1 确定进给量f7.8.1.2 选择钻头磨钝标准及耐用度7.8.1.3 确定切削速度v7.8.2 基本时间的确定8、分析讨论9、参考文献附件1 计算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图7.1—1所示为某产品上的一个齿轮零件。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及技术要求轴类零件是在机器中用来支承齿轮、带轮等传动部件,了解其加工工艺和技术要求对机械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由店铺向你推荐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及技术要求,希望你满意。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1.零件图样分析图所示零件是减速器中的传动轴。

它属于台阶轴类零件,由圆柱面、轴肩、螺纹、螺尾退刀槽、砂轮越程槽和键槽等组成。

轴肩一般用来确定安装在轴上零件的轴向位置,各环槽的作用是使零件装配时有一个正确的位置,并使加工中磨削外圆或车螺纹时退刀方便;键槽用于安装键,以传递转矩;螺纹用于安装各种锁紧螺母和调整螺母。

根据工作性能与条件,该传动轴图样规定了主要轴颈M,N,外圆P、Q以及轴肩G、H、I有较高的尺寸、位置精度和较小的表面粗糙度值,并有热处理要求。

这些技术要求必须在加工中给予保证。

因此,该传动轴的关键工序是轴颈M、N和外圆P、Q的加工。

2.确定毛坯该传动轴材料为45钢,因其属于一般传动轴,故选45钢可满足其要求。

本例传动轴属于中、小传动轴,并且各外圆直径尺寸相差不大,故选择¢60mm的热轧圆钢作毛坯。

3.确定主要表面的加工方法传动轴大都是回转表面,主要采用车削与外圆磨削成形。

由于该传动轴的主要表面M、N、P、Q的公差等级(IT6)较高,表面粗糙度Ra值(Ra=0.8 um)较小,故车削后还需磨削。

外圆表面的加工方案可为:粗车→半精车→磨削。

4.确定定位基准合理地选择定位基准,对于保证零件的尺寸和位置精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该传动轴的几个主要配合表面(Q、P、N、M)及轴肩面(H、G)对基准轴线A-B均有径向圆跳动和端面圆跳动的要求,它又是实心轴,所以应选择两端中心孔为基准,采用双顶尖装夹方法,以保证零件的技术要求。

粗基准采用热轧圆钢的毛坯外圆。

中心孔加工采用三爪自定心卡盘装夹热轧圆钢的毛坯外圆,车端面、钻中心孔。

但必须注意,一般不能用毛坯外圆装夹两次钻两端中心孔,而应该以毛坯外圆作粗基准,先加工一个端面,钻中心孔,车出一端外圆;然后以已车过的外圆作基准,用三爪自定心卡盘装夹(有时在上工步已车外圆处搭中心架),车另一端面,钻中心孔。

毕业论文-轴套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

毕业论文-轴套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

毕业设计说明书课题:轴套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二O一一届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专业:数控技术班级:数控姓名:学号:一、设计题目(附图):轴套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及第25 工序工艺装备设计。

二、设计条件:l、零件图;2、生产批量:中批量生产。

三、设计内容:1、零件图分析:l)、零件图工艺性分析(结构工艺性及技术条件分析);2)、绘制零件图;2、毛坯选择:1)、毛坯类型;2)、余量确定;3)、毛坯图。

3、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确定:1)、加工方案分析及确定;2)、基准的选择;3)、绘制加工工艺流程图(确定定位夹紧方案)。

4、工艺尺寸及其公差确定:1)、基准重合时(工序尺寸关系图绘制);2)、利用尺寸关系图计算工序尺寸;3)、基准不重合时(绘制尺寸链图)并计算工序尺寸。

5、设备及其工艺装备确定:6、切削用量及工时定额确定:确定每道工序切削用量及工时定额。

7、工艺文件制订:1)、编写工艺设计说明书;2)、填写工艺规程;(工艺过程卡片和工序卡片)8、指定工序机床夹具设计:1)、工序图分析;2)、定位方案确定;3)、定位误差计算;4)、夹具总装图绘制。

9、刀具、量具没计。

(绘制刀具量具工作图)10、某工序数控编程程序设计。

四、上交资料(除资料2使用标准A3手写外,其余电子文稿指导教师审核后,打印上交)1、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设计说明书一份;(按统一格式撰写)2、工艺文件一套(含工艺过程卡片、每一道工序的工序卡片,工序附图);3、机床夹具设计说明书一份;(按统一格式撰写)4、夹具总装图一张(打印图纸);零件图两张以上(A4图纸);5、刀量具设计说明书一份;(按统一格式撰写)6、刀具工作图一张(A4图纸);量具工作图一张(A4图纸)。

7、数控编程程序说明书五、起止日期:2010年月日一2010年月日(共8周)六、指导教师:七、审核批准: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年月日八、设计评语:九、设计成绩:年月日本文主要介绍轴套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首先通过对该其零件图纸进行分析,再确定其加工工艺,选择合理的设备及工艺装备,并制定出合理的工艺路线,选择合理的刀具、切削用量等,其次设计钻两斜孔的钻孔夹具、专用刀具、专用量具等,最终制定并填写机械加工工艺卡片和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及装备设计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开始了根本性变革,各工业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对现代制造技术进行研究开发,提出了全新的制造模式。

目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

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

1零件的用途
图中所设计的零件为一复杂的轴类零件,而轴类零件又是机器中经常遇到的典型零件之一。

它主要用来连接和支承传动零部件,传递扭矩和承受载荷,图示的零件也不例外。

轴类零件是旋转体零件,其长度大于直径,一般由同心轴的外圆柱面、圆锥面、内孔和螺纹及相应的端面所组成。

根据结构形状的不同,轴类零件可分为光轴、阶梯轴、空心轴和曲轴等,图示零件则为阶梯轴。

2加工设备及辅助工具的选择
2.1机床的选择
根据该零件外形属于轴类零件,比较适合在车床上加工,又经过对零件图尺寸及形状分析,尺寸精度较高且要加工椭圆弧及内腔,普通机床不能加工出该零件的形状,也很难保证其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为了保证零件的加工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因此选用数控车床。

2.2刀具的选择
刀具的选择是数控加工中重要的工艺内容之一,它不仅影响机床的加工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加工质量。

编程时,选择刀具通常要考虑机床的加工能力、工序内容、工件材料等因素。

与传统的加工方法相比,数控加工对刀具的要求更高。

不仅要求精度高、刚度高、红硬性好、耐用度高,而且要求尺寸稳定、安装调整
方便,能适应高速和大切削用量切削。

选刀具时,要使刀具的尺寸与被加工工件的表面尺寸和形状相适应。

根据该零件分析选刀如下:
1、由于是钢件,平端面时我选用45°硬质合金端面车刀。

2、零件外圆粗车、精车在这里我选择一把硬质合金右端面93°外圆车刀。

零件内轮廓形状加工时我选用的是刀杆为20×20mm材料为硬质合金的镗孔刀。

3、切槽时由于零件中外形槽宽为8mm,一般都选刀宽4mm,刀杆20×20mm 材料为硬质合金的切槽刀,切外形槽时选用4mm 刀宽就可以了。

零件的内形槽槽宽也是8mm,因此我选用3mm的内切槽刀切内槽。

4、切螺纹时为了保证其螺纹刀的强度我选用的材料是硬质合金的60°外螺纹车刀和60°内螺纹车刀。

2.3量具的选择
数控加工一般采用通用量具,如游标卡尺、百分表、内径千分尺等,为了使零件加工后达到技术要求,我选择的量具规格是:外端面长度用规格为0~150mm 游标卡尺进行测量;内孔用规格25~50mm内径千分尺进行测量。

螺纹用0~150mm 的游标卡尺进行测量,槽用高度尺测量。

量具的精度必须与加工精度相适应,以提高工件的测量精度。

2.4夹具的选择
数控机床加工零件中必须在机床上占有一个正确的位置,才能使工件加工后达到工序加工要求。

机床夹具作为在金属切削机床上确保这个正确的位置的一种工艺装备,其设计及使用在金属切削加工、保证零件加工精度和质量中占有关键的地位。

因此选择合适的夹具非常重要,根据该轴类零件的形状位置精度要求需保证同轴度,则选用三爪自动定心卡盘。

3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
3.1加工工序的划分
通常工序划分有三种方法:
①按零件的装夹定位方式划分;
②按粗、精加工划分;
③按所用的刀具划分工序;
由于零件需要调头加工,如果按粗、精加工划分工序。

该零件需调头一次完成三道加工工序即可以完成所有的加工表面,也能够保证各尺寸精度及表面粗糙度。

3.2 加工顺序的确定
零件车削加工顺序确定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基面先行原则用作精基准的表面应优先加工出来,因为定位基准的表面越精确,装夹误差就越小。

所以我应先平左端面作为基准面。

(2)先主后次由于所加工表面都是重要表面,因此应按照顺序从右到左加工。

(3)先粗后精先车削去除大部分的金属余量,再进行成形加工以保证零件的尺寸要求和质量要求。

(4)先面后孔因此先加工左端外表面后再钻孔
(5)内外交加即对有内表面,又有外表面需加工的零件,安排加工顺序时,应先进行内外表面粗加工,后进行内外表面精加工。

因此我先对左端内外表面进行粗加工,再一次精加工。

3.3加工路线的确定
在数控加工中,刀具的刀位点相对于工件运动轨迹称为加工路线。

编程时,加工路线的确定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工路线应保证被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且效率高。

尽量
使数值计算简单、以减少编程工作量。

(2)应使加工路线最短,这样即减少了程序段,又减少了空行程时间。

(3)确定加工路线时,还要考虑工件的加工余量和机床、刀具的刚度等情况确定是一次进给,还是多次进给来完成表面的加工。

综合上面加工路线的原则及零件具体分析确定的加工路线有四步如下图所示:
图3-1零件轮廓
第一步:装夹右端,加工左端内轮廓形状,棒料伸出卡盘外75mm,找正后夹紧。

粗车左端面和外圆并钻φx40mm孔,用G71指令依次粗车左端外轮廓。

图3-2
第二步:用用G71指令从右到左依次粗车左端内轮廓。

图3-3
第三步:装夹右端,依次用G70指令精加工左端内轮廓,再进行左端用G01指令内轮廓切槽,G指令内螺纹加工,最后依次用G70指令进行左端外轮廓精加工。

图3-4
第四步:装夹左端用G73指令对右端外轮廓进行粗加工,用G70指令对右端外轮廓进行精加工,用G75指令切槽,G指令螺纹加工。

图3-5
3.4零件定位基准的确定
零件定位基准的选择包括粗基准和精基准的选择。

(1)粗基准选择原则
①为了保证不加工和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要求,应选不加工表面作粗基准。

②合理分配各加工表面的余量,应选择毛坯外圆作粗基准。

③粗基准应避免重复使用。

④选择粗基准表面应平整,没有浇口、冒口或飞边等缺陷。

以便定位可靠。

(2)精基准选择原则
①基准重合原则:选择加工表面的设计基准为定位基准;
②基准统一原则,自为基准原则,互为基准原则
综合上述基准选用原则,由于是轴类零件,在车床上只需用三爪卡盘装夹定位,定位基准应选在零件的轴线上,以毛坯φ40mm的棒料的轴线和右端面作为定位基准。

3.5装夹方式的确定
数控机床与普通机床一样也要选择定位基准和夹紧应力求设计、工艺与编程计算的基准统一,减少装夹次数由零件图可分析,我应先装夹30mm直径毛坯的一端,夹紧其40mm的长度加工左端内外轮廓。

一直加工到零件右端的φ40mm然
后将棒料卸下。

装夹40mm的圆柱表面,加工另一端的外轮廓,槽,螺纹。

这样两次装夹即可完成零件的所有加工表面,且能保证其加工要求。

装夹方式如下:
图3-6加工左端装夹图
图3-7 加工右端装夹图
3.6工作坐标原点与换刀点的确定
工件坐标系是编程人员在编程时使用的坐标系,编程人员为了编程方便,便于确定工件几何形状上各要素的位置。

选择工件上的某一已知点为原点,建立一个坐标系,称为工件坐标系。

工件坐标系原点的选择应注意以下三点:
1.工件坐标系原点的选择最好与图样上的尺寸基准(设计基准与工艺基准) 重合,尽量选在精度较高的工件表面,以提高被加工零件的加工精度。

2.工件坐标系原点的选择应有利于编程和数值计算及精度测量。

3.便于对刀。

由于我们学校用的是FANUC系统CK6140VA数控车床,为了方便对刀,一般选工件端面为Z轴坐标原点。

换刀点的确定,是数控加工工艺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果换刀点没确定好则可能会打到工件就会造成安全事故,因此我根据零件分析确定工件的换刀点和以工件的左端面为工件原点的工件坐标系如下图所示。

图3-8工件原点和工件坐标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