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856年后法国欧陆优势的丧失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三十年战争(1)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波希米亚新教徒实施镇压政策引起的。
(2)导火线: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3)四个阶段:①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②丹麦阶段(1625-1629)③瑞典阶段(1630-1635)④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4)结果:长期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5)评价:①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育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比利牛斯条约>>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和约》。
《比约》主要内容有: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⑶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
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约》后继续较量的结果。
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称霸欧洲作了准备。
法西联姻为以后的西班牙遗产继承与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浮笔。
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乌得勒支条约》(1)背景:1701-1713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等国对峙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国。
最后交战双方在1713年签订了《乌德勒支条约》。
(2)《乌德勒支条约》首先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腓力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
浅析法语衰退的原因以及推广战略

浅析法语衰退的原因以及推广战略作者:张馨萌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4期摘要:公元17和18世纪,领土的扩大和国力的增强使得法国成为当时欧洲的中心,而法语也随着法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而成为了第一国际通用语言和外交语言。
与此同时,法国殖民地范围的扩张也将法语的使用范围拓展到了世界的五大洲。
然而好景不长,法语并没能长期维持自己的国际主导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语在国际上的地位开始逐步衰退。
法语的衰退主要表现在:首先,在法语国家中,随着前法属殖民地的纷纷独立,法语在相当多的非洲国家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而在法国本国内,法语在学术、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使用率逐渐降低,法语中充斥着大量英语借词的情况令人担忧。
其次,在国际上,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使用英语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终结了法语作为唯一的国际性官方语言的地位,法语成为排在英语之后的国际语言;同时,在各大国际组织中,法语也不再是唯一的官方语言,其地位被英语所赶超。
语言的国际推广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提高国际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应对战后法语国际地位的衰退,法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以《宪法》《法语使用法》和《自由交流法》为代表的旨在对内进行法语保护的法律,以及以推动共和国的语言—法语的繁荣与发展、保持法语的国际交流用语的地位和尊重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推动多语制3个要素为基础的法语对外推广政策。
在具体实施方面,主要是由外交部、文化部和教育部三大政府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并由其下属机构负责执行。
但法国政府在保证法语推广的官方机构各司其职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依靠法语推广和保护的各个民间组织和机构,并给予大力的支持。
除此之外,法国最重要的法语国际推广机构是法语联盟(Alliance française),它以其独特的“政府支持、民间运作”的运营机制和“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播并重”的双重使命在法语推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法语推广;策略;机构法国法语国际推广策略的实施背景现代法语地位的衰退公元842年《斯特拉斯堡誓词》的宣布标志着法语的正式形成。
云石:法国为何会成为欧陆霸主?

云石:法国为何会成为欧陆霸主?自大航海时代以来,由于地缘政治及利益方面的冲突,法国与隔海相望的英国陷入了持续数百年的大国纷争。
在这场持续的博弈中,英国凭借着其海权国家的地缘属性,专注于用海外扩张来强大自身,在综合国力上始终压着法国一头。
为了争夺海洋和殖民霸权,英法两国各带着一票小弟大打出手,最终英国取得了最终胜利,从而确立了其全球海上霸主的地位,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美名。
虽然法国在海外贸易中输给了英国,但在欧洲大陆内部,法国一直都以强国而著称。
在近代以来的欧陆霸权之争中,尤其是在德国统一前,法国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欧陆霸主,极少有被撼动的时候。
如果说英国在海上是海上霸主,那么法国就是欧陆之王!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法国会成为欧陆霸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还是得回到法国的地缘结构上来分析。
云石君在《地缘政治:法国系列》中曾经对法国的地缘结构做过介绍:法国位于北欧平原这一东西向平原的西端,兼具陆地与海洋国家的地缘属性,其西南为比利牛斯山脉、东南为阿尔卑斯山脉、西面北面为大西洋、南面为地中海、东面为莱茵河及众多低矮山脉。
整体来看,法国周围都被山脉与海洋所包围,5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使它成为欧洲的天然大国。
要知道,在德国统一前,法国是除俄罗斯外,欧洲基督教世界最大的国家,国土规模相对较大,可开发潜力较佳。
古典时期,受限于人类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以及各地之间由于自然条件的阻隔,尚不足以对这种西北欧地带进行有效开发。
但是中世纪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的资源积累和技术进步,法国逐渐冲破了地缘屏障的梗阻,各区域之间的地缘关系较古典时期大为紧密,地缘板块间的界限逐渐消融。
随着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和物质文明更加发达,法国乃至整个阿尔卑斯北部地区的开发程度也得到了迅速提升,奠定了欧陆霸主的地缘基础。
问题在于,作为横跨欧亚大陆,且本部核心区在欧洲的俄罗斯,为什么反倒让法国成为了欧陆霸主?这也不难理解。
要知道,俄罗斯所处的东欧板块,纬度较高,候苦寒,可开发潜力较差。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和平

Even France was represented—by the Marquis de Talleyrand— a man who had survived the revolution of 1789, was Napoleon’s foreign minister, and now he represented Louis XVIII—quite a career!
第二节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和平 (1815-1856)
一、维也纳体系的建立(1814-1815)
1、维也纳会议与各大国的如意算盘
1814年10月-1815年6月。几乎所有欧 洲国家的216名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了近代国际 关系史上规模最大的会议。英、俄、普、奥四 国主导了会议。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是会议 主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原来的政治秩 序——君主制度和大国均势。
More of Poland was given to Russia—Finland was also given to Russia.
Kingdom of Poland
Italy remained a mix of Kingdoms, Republics and the Papal States.
远东(Far East),日语、韩语称极东
当‘科西嘉怪物’最后被牢牢禁闭起来之后,大 大小小的帝王们立刻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会议,以便 分配赃物和奖金,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势恢复到什 么程度。民族被买进或卖出,被分割和合并,只要完 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行。 ——恩格斯
The Congress of Vienna
The beginning of the 100 years peace.
(2)时代思潮
克里木战争与欧洲格局的变迁

The Crimean War and The Change of European
Pattern
作者: 高暖[1];闵选寿[2]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1;[2]孝感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出版物刊名: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84-87页
主题词: 克里木战争;欧洲政治;法国;德国;意大利;军事集团
摘要: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是导致欧洲格局变化的重大事件.法国通过克里木战争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法国欧陆优势的实质,是奥地利的削弱和俄国的暂时屈服,法国欧陆优势的结果是德国和意大利的先后统一,而独立统一的德、意两大国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格局,促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大陆均势结构的演变_辜庆志

1999年6月第18卷第3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JU N.1999Vol.18No.3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均势结构的演变辜庆志(滁州师范专科学校政教系讲师, 安徽 滁州 239012) 摘 要: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欧洲均势结构是欧洲大国强权政治的结果,它建立在欧洲大国彼此牵制、宰割弱小民族和国家的基础之上。
一百年来,均势结构由1793年之前的极为脆弱到19世纪末走向“稳定”,其间经历了平衡——失衡——新的平衡的反复历程。
从《彼得堡协定》、《肖蒙条约》,到神圣同盟、四国同盟,再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历程。
关键词:均势结构;近东危机;维也纳体系;光荣孤立分类号:K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1999)03-0059-62 在18世纪的大部分年代里,欧洲的体系是相当稳定的。
其均势结构的特点与内容主要为:第一,均势结构极为脆弱,欧洲尚无较稳定的国际关系的中心,大国之间甚至没有形成短暂的同盟,如普奥一会儿结盟攻击法国,刹那间普鲁士又单独与俄国进攻波兰,而此前三国曾共同签订了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
第二,英国似乎游离于欧洲事务之处,只是当它在近东的利益受到俄奥侵害时才表示关注,并导致了1792年由于俄土战争的爆发而酿成的近东危机。
第三,法国仍处在革命后的调整之中,外交政策趋于防御状态,对俄普奥瓜分波兰和近东危机无力干涉。
第四,俄普奥三国以牺牲弱国波兰的利益两次增强了实力,保持了暂时的鼎立状态,但显然俄国获利更多。
波兰被瓜分是本时期关系欧洲均势结构最重要的事件。
一、1793—1815年:从失衡到均势结构的重建 就在法国取得瓦尔密大捷的那一年,法国激进势力急剧蔓延。
它采取了一系列大胆的挑战行动,一方面建立共和国,并决定将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另一方面宣称法国愿向希望推翻他们的压迫者的一切民族提供援助,但在普奥联军后撤之后,法国反过来成为侵略者,攻占了美茵茨、斯佩耶尔和布鲁塞尔,兼并了萨伏依和尼斯,并向英国、荷兰和西班牙宣战。
旧制度与大革命(上)(下)讲诉

1、根据本讲,革命往往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端,一种新的政治文化形成的最初形态。
正确错误2、根据本讲,法国革命史一场政治革命,但不是一场社会革命。
正确错误3、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同年,英国、美国、德国等国有译著出版,135年后,才有中译本。
正确错误4、根据本讲,旧制度下法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时时发生的极度的不自由是引起人民的愤怒、引发革命的根本原因。
正确错误5、《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亚力克西﹒德﹒托克维尔。
正确错误6、如何实现新的民主社会,需要历史的思考,也需要一门新的政治科学。
正确错误7、《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包含的深邃的历史智慧穿越时代、跨越国界,直至今天,人们还在从中汲取思想的滋养和历史的教育。
正确错误8、托克维尔要做的,不是思考历史而是叙述历史。
正确错误9、托克维尔展示了他的俯拾即是的真知灼见,完成了对法国革命的历史哲学思考。
正确错误10、贫困有时可以引起骚乱,但不能造成伟大的社会激变。
社会的激变往往是源于社会的不平等。
正确错误11、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资产阶级经济力量的增长。
正确错误12、根据本讲,()世纪是西方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
16-1717-1818-1919-2013、根据本讲,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三级会议、拿破仑帝国、攻占巴士底狱攻占巴士底狱、三级会议、拿破仑帝国三级会议、攻占巴士底狱、拿破仑帝国拿破仑帝国、三级会议、攻占巴士底狱14、根据本讲,革命的主要起源是()。
社会因素宗教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15、根据本讲,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经济力量的增长。
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工农阶级中产阶级16、根据本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
马克吐温雅克卢梭涂尔干托克维尔17、()法国出现很多著名历史学家,他们大都亲身体验过革命的剧烈变革,感受了阶级之间的碰撞。
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拿破仑战争欧洲大陆的动荡与变革

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拿破仑战争欧洲大陆的动荡与变革法国大革命结束后,欧洲大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被称为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战争不仅在欧洲大陆造成了巨大的动荡,也引发了一系列变革,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大陆的动荡和变革。
一、法国大革命引发的动荡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得整个欧洲大陆陷入动荡。
法国君主制的崩溃以及法国人民推翻封建制度的斗争激发了其他国家的民众的不满和渴望自由平等的情绪。
法国大革命的思潮迅速传播到了整个欧洲,激发了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
这一切都使得欧洲大陆进入了剧烈的动荡之中。
二、拿破仑的崛起与战争的爆发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波拿巴逐渐崭露头角,并最终成为法国的领袖。
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被称为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的战争导致欧洲大陆再次陷入战乱之中,各国相继卷入战争。
三、战争对欧洲大陆的影响1. 领土重划与疆域扩张:拿破仑的战争导致欧洲大陆的领土发生重大改变。
他陆续吞并了许多国家,建立了包括法兰西帝国在内的众多傀儡政权。
这些领土的重划和扩张,不仅改变了欧洲各国的版图,也使得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
2. 社会制度的改革:拿破仑战争期间,拿破仑对被他占领的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废除了封建制度,推行了近代化的行政、经济、教育和法律制度。
这些改革对欧洲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现代化社会的基础。
3. 经济变革: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一方面,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破坏了许多城市和农田。
另一方面,战争也促进了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拿破仑的战争激发了欧洲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为欧洲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4. 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变革:拿破仑战争前后,欧洲各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许多旧有的王朝被推翻,新的政权诞生。
拿破仑试图通过武力统一整个欧洲,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一系列变革重塑了欧洲的政治与国际关系格局,为未来的和平建设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1856年后法国欧陆优势的丧失摘要: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是为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遗产”、争夺对中东和近东地区的控制权,法、英等国共同对俄国进行的一场国际战争。
这场战争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演变。
法国通过克里木战争再次雄霸欧洲大陆。
但法国的欧陆优势既不强大又不稳固,其实质是沙皇俄国的暂时屈服和奥地利遭受削弱。
奥地利被削弱的结果是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先后统一。
而德意志和意大利这两个崭新民族国家的诞生则导致了法国欧陆优势的最终丧失和19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力量的重新配置,德法矛盾、德英矛盾最终导致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所以,抓住了克里木战争的结局,也就抓住了欧洲格局演变的关键。
关键词:克里木战争;法国;欧陆优势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是为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遗产”、争夺对中东和近东地区的控制权,法、英等国共同对俄国进行的一场国际战争。
这场战争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演变。
俄国保持了41年之久的欧陆霸权因此而丧失。
法国重新夺回欧陆优势。
而这个结果,是由于法俄秘密接近并导致的。
法俄迅速接近的戏剧性结局出现的原因何在,法俄接近为何竟会影响到撒丁王国的外交政策、为撒丁王国兼并伦巴第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什么法国竭力削弱奥地利的结果是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先后统一并导致了法国欧陆优势的丧失,这些问题一向为史家所忽略,因而便成了本文论述的主题。
一、克里木战争与法国欧陆优势的确立克里木战争爆发前夕,法兰西第二帝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它的统治下,资产阶级社会免除了各种政治牵挂,得到了甚至它自己也梦想不到的高度发展,工商业扩展到极大的规模”[1]。
法国之所以借“圣地”问题大做文章、诱发克里木战争,目的只有一个:打破维也纳会议后形成的欧洲政治格局,重新夺回自1815年失去的法国欧陆优势,再现第一帝国的辉煌。
拿破仑三世的外交大臣德鲁恩·路易斯曾十分清楚地说:“关于‘圣地’问题以及一切和它有关的问题,对于法国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整个这一招致许多麻烦的东方问题,只是帝国(法国)政府拆散大陆同盟的工具。
这一同盟几乎在半个世纪内使法国陷于瘫痪。
最后才出现了在强大同盟中挑起不和的可能,拿破仑皇帝便紧紧抓住不放。
”[2]拿破仑三世的法国需要这场战争。
1854年4月10日,法英缔结正式同盟,可谓是拿破仑三世外交史上一次“英明”之举,一改波拿马家族与英国对抗之一贯策略,既为法国谋求了一条在外交上摆脱孤立状态之路,又可达到联英抗俄并最后削弱俄国的优势地位的目的。
法英联手抗俄,一场欧战势在必然。
沙皇俄国是在十分孤立、铤而走险的情况下进入战争状态的。
1855年9月8日,俄国黑海舰队的重要军港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表明俄国失去了克里木战争,法英优势在土耳其已经确立。
为进一步扩大胜利成果,英国决心置俄国死地而后止,肢解俄国,按照自己的意图改变欧洲势力对比,于是它向法国提出应在1856年初确定同盟国继续作战的军事计划,对俄国的战争至少要再打一年。
继续对俄国进行战争,就要深入俄国腹地作战,战争的困难会更大,战争的危险也会更大,必定会付出更加惨重的牺牲。
因此,拿破仑三世在1855年9月中旬派特使会见瑞典国王,商谈瑞典与法英结盟进攻俄国。
不料,瑞典要价甚高,要求法英两国派遣5万大军前来协助夺取芬兰并保证瑞典永久占有芬兰。
与此同时,英国也不答应派军队去芬兰作战。
鉴于在围攻塞瓦斯托波尔的战役中,英国只派了一支不大的陆军部队,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战斗力上都远不如法国派出的陆军联队,拿破仑三世估计,即令对俄国继续战争仍从克里木半岛打起,英国也派不出什么像样的陆军部队[3]。
与围攻塞瓦斯托波尔一样,深入俄国腹地作战,依然主要是指靠法国陆军血战沙场。
本来主张联盟对俄国继续战争的拿破仑三世,现在面临着如果对俄国继续战争,法军就需要自己挑起作战重担的严重局面。
因此,拿破仑三世希望英国以及奥地利事先保证法国所要求的补偿:将意大利境内的托斯卡纳公国与西西里王国交给法国控制。
这一危及英国在地中海利益、损害奥地利在意大利切身利益的补偿方案,刚刚经由外交途径秘密提出,便立即遭到了英国与奥地利的强烈反对。
参加克里木战争也好,打算继续对俄国进行战争也好,对于法国来说,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为了进行侵略扩张,夺回自1815年失去的法国在欧陆的优势。
现在,既然既不能指望英国派出像样的陆军部队共同对付俄国,也不能指望靠单独卖命而获取英奥的补偿,那么,为什么不放弃继续对俄国进行战争的意图,变俄国这个敌手为盟友来实现自己称霸欧洲的野心呢?拿破仑三世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看出了欧洲的这种势力对比:法国和俄国是欧陆两大强国。
离开这两个欧陆强国,英国在欧陆便会无所作为;如果法俄接近并联合行动,英国更是无力反对;在欧洲大陆,没有俄国参加,任何反法联盟都不能对法国形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在英奥拒绝法国提出的补偿方案的1855年10月上旬,拿破仑三世就已决心抛弃继续对俄国进行战争的计划并酝酿与俄国接近的步骤了。
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清楚地暴露了俄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落后与腐败。
该城失陷后,贵族地主不满,农民起义不断,俄国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法英等国虽然深入俄国腹地作战失去海上优势,延长陆路交通线,难以保证供应,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继续下去,俄国即令不被彻底击溃,也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和削弱。
因此,俄国最高当权集团中的有识之士,极力设法避免继续战争。
因此,法、俄一拍即合,遂有从1855年10月中旬开始的二者之间的秘密外交接触。
面对法俄秘密接近这一严峻的事实,为防止自己被出卖而陷于孤立,奥地利于1855年12月中旬向俄国提交了五条最后通牒,逼迫俄国于1856年1月18日以前做出最后诀择:或因克里木战争的失败而接受它以前拒绝接受而导致战争爆发的各项条件,签订和约,或者与有奥地利将要实际参加的同盟国继续进行战争。
奥地利的最后通牒的发出,把俄国推向了更为困难的境地。
接受最后通牒,就要执行对于俄国来说是十分苛刻的条件:承认黑海的中立化;放弃对摩尔达维亚与瓦拉几亚的特殊保护权,让出比萨拉比亚的部分领土;承认多瑙河航行自由;同意由所有大国共同保护土耳其基督教居民的权利;在和平谈判的过程中,接受法、英、奥等国为了“和平”的利益而提出的一些新的要求。
如果说前四条具体的条件虽属苛刻但俄国尚能忍气吞声地接受,那么,最后一条规定得极不明确的条件,就显得更为苛刻了,因为它等于为法、英、奥无限要价准备了方便之门。
这最后一条显然是有意逼迫俄国接受继续战争的挑战。
俄国对于这一条感到深切的忧虑和不安。
可是,拒绝奥地利的最后通牒,就要接受继续战争的挑战,而其前景对于俄国来说显然是十分危险的。
因此,在1855年12底的御前会议上,俄国最高当权集团取得了一致意见,即原则上接受奥地利提交的最后通牒。
根据法国主动寻求与俄国进行秘密外交接触的举动,可以判明以英国为首的同盟国内部已经出现了裂痕。
俄国现在面对的主要敌人是英国与奥地利。
只要俄国采取亲近法国的立场,俄国就可以在和平谈判的过程中,利用法国抵制英国,遏制奥地利的过分要求,最终争得使俄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的和约。
正是由于不得不接受奥地利发出的最后通牒所造成的困境,也由于俄国要摆脱这一困境或至少要缓解这一困境,俄国最高当权集团已经在决定接受奥地利提出的最后通牒的同时,也确定了它即将在巴黎和会上所要实行的外交斗争策略:联法、抵英、制奥。
俄国参加巴黎和会的首席代表、著名的外交家奥尔洛夫,十分出色地执行了俄国预定的外交方针。
凡是那些事关法国切身利益的问题就乖乖让步;在那些法国与英奥两国利益不一致的问题上不予退让,但作些有利于英国的变通以免激怒英国;对那些纯属奥地利的利益,但不为英国所关心,且为法国所反对的要求则根本不予理睬。
俄国的表现令法国满意,法国在诸多问题上采取了有利于俄国的立场。
最终,在巴黎和会期间,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总是法俄的意见对英奥的意见占了上风。
1856年3月30日签订的和约要比奥地利提出的最后通牒对于俄国来说温和得多。
俄国失去的是已经失去的或者说完全没有得到手的东西。
英国没有为与它紧紧站在一起的奥地利的利益尽力相争,奥地利一无所得地退出了和会。
法国利用俄国的失败、退却与它对法国的靠拢和依附,实现了自己称霸欧洲的野心。
通过联俄,拿破仑三世在巴黎和会上取得了比自己的军队用武力所能夺得的还多一倍的东西。
“法国终于洗雪了1815年的‘耻辱’”[4],“拿破仑三世总算为拿破仑一世报了一箭之仇”[5]。
二、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与法国欧陆优势的丧失先是公开联英,后是秘密联俄,在欧洲除英国外,拿破仑三世最终战胜了他的一切对手,使之匍匐在自己脚下,确立起法国的欧洲大陆霸权,因而以欧陆仲裁者自居[6]。
为了巩固法国的欧陆优势,拿破仑三世对于当时奥地利仍旧控制着紧靠法国边界的意大利这一状况是不能容忍的。
拿破仑三世决心把矛头对准奥地利。
在巴黎和会上,法俄两国投桃报李、现货交易的默契合作,为双方在重要问题上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为满足各自深远的要求,在为了签订和约而进行公开的外交接触的同时,法俄两国还进行了秘密的外交接触。
进行这种秘密外接触,对于俄国来说,为的是争取法国对俄国的进一步支持,惩罚奥地利在1854年“忘恩负义的可耻行径”,缓解奥地利在巴尔干地区与已经受到削弱的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对于法国来说,是利用俄与奥在克里木战争中形成的尖锐矛盾,求得俄国对法国从奥地利手中夺取对意大利的控制权的支持。
拿破仑三世与俄国首席代表奥尔洛夫进行秘密会谈时,谈话的主题便是意大利的处境与波兰的状况这两个似不相关但又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意大利正在受到奥地利的压迫”,“波兰极为贫穷而天主教徒的利益须有人捍卫”。
奥尔洛夫十分明白,拿破仑三世是想让俄国以同意法国夺取意大利来换取拿破仑三世对俄国控制波兰的默许。
对于前者,奥尔洛夫既没有给予肯定的支持,也没有给予明确的反对,但却立即采取了这样的措施:与撒丁王国代表团频繁接触,表明俄国为长期与奥地利联盟而不承认撒丁王国感到懊恼,因而现在支持撒丁王国从奥地利手中夺回意大利领土。
奥尔洛夫的这一措施是极其明智而有效的:第一,与奥地利的不可调和的敌人撒丁王国联合,这等于以实际行动开始了继续反奥的行动;第二,客观上配合了法国的反奥政策,有利于法国从奥地利手中夺取对意大利的控制权,令法国感到满意;第三,俄国长远的目标不仅是要削弱奥地利,还要防止法国在欧陆势力过分强大,在意大利境内支持撒丁王国扩展领土的要求,不仅为奥地利树立了强敌,也为法国吞并意大利设置了障碍。
总之,俄国为了联法反奥而采取了亲近撒丁的立场。
与此同时,法国也为实现自己夺取意大利控制权、巩固霸主地位而采取了亲近撒丁王国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