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针阔混交林

合集下载

谈针阔混交林栽培技术及对策

谈针阔混交林栽培技术及对策

谈针阔混交林栽培技术及对策发表时间:2014-09-01T08:32:50.76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5期下供稿作者:曹仲冬[导读] 针阔混交林栽培技术;问题及对策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

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白杨木林场曹仲冬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东北地区重点林区之一。

针叶树种是黑龙江省造林树种,在人工造林中占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针叶树种栽造成地力衰退、造林树种单一、经营环境恶化,严重地影响针叶树种林分的质量。

本文分析了针叶树种栽培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为针叶树种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维持合理的针叶树种群体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栽培技术;问题及对策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拥有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余脉,素有“绿色金库”之称。

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木材产量均居东北三省前列,针叶树种资源丰富。

长期以来,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营林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果。

1.针叶树种人工林经营存在的问题1.1 针叶树种生长质量下降由于针叶树种诸如红松、红皮云山、樟子松等经济效益高,山区林农又具有栽植针叶树种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许多林场针叶树种采伐后又继续种植针叶树种,一些林场至今已是第3 代、第4 代连续栽针叶树种。

于是出现了新问题,第1~2 代针叶林长势呈现蓬勃旺盛、郁郁葱葱的景象,在第3~4 代针叶林则生长不良、未老先衰、低矮发黄。

针叶林生长量一代不如一代,地力逐渐衰退。

根据调查,在针叶林多代连栽地,出现造林成活率下降和幼林生长不正常的现象。

致使针叶人工林长期生长力受阻,严重地影响到针叶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

1.2 林地土壤肥力下降由于针叶人工林纯林对土壤肥力要求高、耗肥大,造成土壤中氮素供应不足,引起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氮、磷转化不平衡,土壤黏粒含量逐次降低,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养分贮量减少,林地生物活性降低,营养物质转化变缓,林地生态失调,土壤肥力下降,地力衰退。

针叶树和阔叶树混交技术分析

针叶树和阔叶树混交技术分析

针叶树和阔叶树混交技术分析廖丹丹(广西国有高峰林场六里分场,广西南宁530000)摘要:为分析针叶树和阔叶树混交技术及其应用效果,总结实践经验,对混交林营造的优点以及针阔叶树种混交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针叶树和阔叶树混交营林方案设计与相关技术,制定了具体的营林方案,综合应用立地选择、科学整地、规格挖坎、苗木选择、造林密度、土壤管理、抚育管理等营林技术。

验证多树种混交模式的实际营林效果,以期为混交营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混交林;针叶树;阔叶树;技术中图分类号:S7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3)20-0130-031问题的提出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积极发展林业事业,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经营质量,不仅可以为社会建设提供优质木材、能源和林副产品,而且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促进林业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1]。

如何提高林木平均单位产材量,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优质木材,一直是人们的重点研究方向。

营林技术是控制建立与组成森林,保证森林质量与健康,以满足不同价值与需求的方式。

营林种植与抚育森林应充分掌握森林情况,选择最佳方式,提高林木生长质量。

传统营林模式下,大多采用纯林模式。

此种模式涉及的树木种类相对单一,对林地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偏低,整体生态功能偏低,综合效益较差。

在纯林营造模式,也极易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影响到树木的生长状态[2]。

混交林是一种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树种进行混合种植的营林模式,具备诸多优势。

近年来,混交林营造技术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2混交林营造概述2.1营造混交林的优点与常见的春林营造模式相比较,混交林的整体结构十分立体、丰富,可以更好的对林地空间和光照、水土资源等予以利用,并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出更为理想的效果。

通过营造混交林有利于加快森林资源结构调整进程,优化树种配置[3]。

同时,在混交营林模式下,所种植的植物类型十分丰富,可以为多种生物的生存、繁殖等提供理想的环境条件,进而逐步形成完整、复杂的食物链,不断提升森林生物的多样化水平。

营造落叶松针阔混交林技术的探讨

营造落叶松针阔混交林技术的探讨

营造落叶松针阔混交林技术的探讨【摘要】营造混交林,对抵抗病虫害、火灾,改善土壤环境,充分利用环境条件,提高林木生长量都具有良好的效果,营造落叶松混交林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比生态优势和经济效益优势分析,总结出营造针阔混交林优于针、阔叶纯林的结论。

【关键词】落叶松;混交林;培育目标;培育技术;针阔混交林;生态优势近年来,人工林在森林资源中所中比重不断增大,人工林经营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由于以往森林经营主导思想片面追求木材生产,而忽略了森林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和永续利用。

营造人工林,以针叶纯林为主,亦是片面追求速生丰产和蓄积量的增加,没有考虑到人工针叶纯林林分结构单纯、树种单一,违背了自然界中多样动、植物并存的规律,因此,在生长过程中相继出现生长率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退、病虫害发生率上升、林地综合生产力降低的必然结果,丧失了森林应有的多种功能。

随着人们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认识上的飞跃,森林具有能提供众多再生资源和发挥公益效能的双重作用,林业是人类社会公益性事业的观点已被人们所接受。

改变以往营造人工林以针叶纯林为主,向营造针阔混交林转变,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和促进人工林树种的多样化,模拟自然状况,发展生态林业,走高效协调的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林业整体最优效益。

为了更好地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效益,提高林分的抗逆性和稳定性,大量营造混交林是人工林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通过和人工针叶纯林对比来阐述营造针阔混交林的优势。

1.混交树种落叶松是一个强阳性速生树种,对立地条件的要求范围非常广泛,它的混交树种应选择耐荫的,生长速度比落叶松较慢的,并且对立地条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的树种。

在我省可以与落叶松混交树种有:云杉、红松、黄菠萝、胡桃楸、水曲柳、椴树、樟子松。

混交造林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保存率也达到了85%。

生态优势:混交林生态环境优于纯林:营造针阔混交林,根据适地适树原则,科学、合理的选择造林树种,针阔叶比例和混交方式,使各树种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对生态环境选择和种间竞争而形成最佳林分组合。

2023年新高考地理小题必练含答案9植被

2023年新高考地理小题必练含答案9植被

小题必练9:植被植被与环境,森林,草原与荒漠。

(2020·山东高考)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变化。

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和丘陵;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

下图示意两山区各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A.垂直分布高差大B.总分布面积占比小C.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D.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2.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由于该山区A.山体陡峭B.水分充足C.土壤肥沃D.热量充足3.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光照条件不同B.水热组合不同C.耕作技术不同D.耕种历史不同【答案】1.B2.A3.B【解析】1.读图可知,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在低海拔地区没有分布,因此太行山区针叶林的垂直分布高差小,AC错误。

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的总分布面积占比较小,B正确。

黔桂喀斯特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的海拔为600-800米,而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的海拔为2200-2400米,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高,D错误。

故选B。

2.黔桂喀斯特山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分、热量充足,较低海拔地区本应该为阔叶林,但是由于该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山体异常陡峭,导致水土流失快,水、土、热等条件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A正确,BD错误。

黔桂喀斯特山区土层浅薄、土壤贫瘠,C错误。

故选A。

3.读图可知,黔桂喀斯特山区的农田分布上限较高,可以到达海拔2800米左右,而太行山区的农田分布上限较低,只能到达海拔2000米左右,主要原因是黔桂喀斯特山区所处的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依然较为充足,可以进行农田耕作,而太行山区所处的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所以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较差,不能进行农田耕作,B正确。

问题5 土壤肥力收支(热点题型狂练)-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题型直击

问题5 土壤肥力收支(热点题型狂练)-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题型直击

收支类问题5土壤肥力收支(真题回顾·提分干货·热点狂练)真题统计考点分布考情分析/热点解读2023年重庆卷第12~13题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植被、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

高考对土壤肥力收支的考查,常以植被群落的分布及生长特征、土壤剖面图、土壤的理化特征统计图等为材料,设置地理实践情境,考查土壤肥力高或低的原因。

掌握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含量的收支分析角度,即可轻松破解此类试题。

2022年浙江卷第13~14题人类活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2022年湖南卷第18题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差异2020年浙江卷第3~4题地形对土壤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2022·浙江卷·13~14题)将养殖场废弃物和农田秸秆等处理生成甲烷,并通过内燃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是生物质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方式,既可发电还为农田提供优质肥料。

下图为该项目实施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该项目布局的主导因素是()A.原料B.交通C.市场D.劳动力2.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施用于农田,会()A.减少土壤有机碳含量B.减弱土壤通气性C.改变土壤养分循环状况D.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答案】1.A 2.C【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项目主要依靠养殖场废弃物以及农田秸秆等为原料,产出电力和肥料等,原料的运输成本更高,所以其布局应该靠近原料产地,A选项正确;交通、市场、劳动力对其布局影响较小,BCD选项错误,所以选A。

2.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是农田的优质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透气性,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

所以选C。

3.(2022·湖南卷·第18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

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

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

针阔混交林植被类型代表

针阔混交林植被类型代表

针阔混交林植被类型代表针阔混交林是一种特殊的植被类型。

它既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垂直地带性。

它主要发育于我国东部湿润或半湿润的山地和丘陵。

在其他地区也有广泛的分布,而且还随着地势、坡向、土壤、土壤质地和海拔高度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它们是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的混合体,树种组成丰富多样,而且各树种间相互渗透,形成一个稳定的生物群落,这对于调节地方小气候,减轻风雨危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复杂,不仅能为人类提供木材,并且可以就地取材,利用率较高。

目前,全世界天然林中大约60%的面积为针阔混交林,可见针阔混交林是天然林的主体。

在林业生产中,对混交林的利用已成为普遍的做法。

在自然界中,天然针阔混交林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类型。

不同的地形和水热条件,形成了针阔混交林的不同类型。

因此,我们在森林资源的研究和林业生产时,首先要搞清楚各地针阔混交林的主要类型及其所在的位置和分布规律。

当我们知道了这些类型的情况后,就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有计划地进行经营,使之达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最常见的类型:我国从东北到西南都有分布。

在山地垂直带谱中,位于山脊以上的阳坡称之为“阳坡”,阴坡称之为“阴坡”,沟谷中则以“阳坡”、“阴坡”交替排列。

由于受地形和水热条件影响,各种森林类型的纬度变化,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垂直带谱,分别为暖温带针叶林带(海拔1000~1400米)、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400~1800米)、中山温带针叶林带(海拔1800~2000米)、中山寒温带针叶林带(海拔2000~3500米)、高山亚寒带针叶林带(海拔3500米以上)、高山寒带针叶林带(海拔4500米以上)、高山亚寒带灌木丛林带(海拔4500米以上)等。

针叶林类型的垂直分布一般具有随海拔增高而增加的趋势。

在暖温带海拔1500米以下为暗针叶林带,由冷杉、落叶松、云杉、桦树等组成。

成熟的森林群落结构完整,林冠郁闭度高,适于林内更新和生物演替。

4.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解析版)

4.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4.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专题训练)A.针叶林B.阔叶林C.针阔混交林D.灌木林4.随海拔升高,该区森林的碳密度()A.逐渐降低B.逐渐升高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5.森林碳储量集中分布在陡、急、险坡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A.降水丰富B.热量条件好C.风化层深厚D.人类活动少【答案】3.D 4.C 5.D【解析】3.利用表格中每种森林的碳储量除以其碳密度,就可以得到森林面积。

据此可计算得知灌木林的面积是最大的,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根据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随海拔升高,该区森林的分布依次是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灌木林。

结合表格中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密度,可以判断出,随海拔升高,该区森林的碳密度先升高后降低。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陡、急、险坡处,人类活动难以到达,森林植被多保持自然状态,生物量大,且枯枝落叶层厚,森林碳储量分布集中。

因此主要原因是该区域人类活动少,D正确;陡、急、险坡降水不一定丰富,A错误;热量条件主要与海拔有关,B错误;陡坡风化层往往较薄,C错误。

故选D。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成土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侵蚀是影响我国土地利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如图示意河北省土壤侵蚀类型与土壤侵蚀强度存在差异的甲、乙、丙、丁四地的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土壤侵蚀以风力侵蚀为主的是()A.甲B.乙C.丙D.丁7.图中丁地土壤遭受水力侵蚀比较微弱,其主要原因是()A.土壤深厚,植被茂密B.地处平原,河流流速慢C.土壤紧实,质地粘重D.聚落密集,土壤硬面化【答案】6.A 7.B【解析】6.根据图示可知,该图为河北省,甲位于河北省西北部,200mm等降水量线以西,属于半干旱区,且甲更加靠近冬季风源头,风力侵蚀明显,A正确;乙位于燕山南坡,属于冬季风的背风坡与夏季风的迎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风坡,处于半湿润区,土壤以流水侵蚀为主,B错误;并所在为太行山东侧,冬季风背风坡,夏季风迎风坡,处于半湿润区,土壤以流水侵蚀为主,C错误;丁位于华北平原,土壤以流水侵蚀为主,D错误。

2023年-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方法真题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2023年-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方法真题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2023年-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方法真题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某声音的声压为0.05Pa,则其声压级为()。

A.63dB.65dBC.68dBD.70dB【答案】 C2、以下选项中,关于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评价范围内设立地面气象站,站点设置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B.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C.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2个月以上D.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不能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答案】 D3、下列烟气脱硫方法中,不产生废水的方法是()。

A.氨法B.海水法C.烟气循环流化床工艺D.石灰石/石灰—石膏法4、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是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标志,应采用()进行测定。

A.样地调查收割法B.随机抽样法C.收集资料法D.系统分析法【答案】 A5、生态影响预测评价方法中,()是指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受其影响的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依照生态学原理分析、预测工程生态影响的方法。

A.指数法B.生产力评价法C.生态机理分析法D.综合指数法【答案】 C6、某燃煤锅炉烟气采用碱性水膜除尘器处理。

已知燃煤量2000kg/h,燃煤含硫量1.5%,进入灰渣硫量6kg/h,除尘器脱硫率为60%,则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量为()。

A.4.8kg/hB.9.6kg/hC.19.2kg/hD.28.8kg/h7、某燃煤锅炉SO2现状排放量90.0t/a。

拟对锅炉增设脱硫设施,脱硫效率由现状的50%增至80%。

项目技改后,SO2现状排放总量为()。

A.90.0t/AB.45.0t/AC.36.0t/AD.18.0t/A【答案】 C8、()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中最常用的预处理工艺。

A.固体废物的压实B.破碎处理C.分选D.浮选【答案】 B9、水质评价方法通常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推荐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