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针阔混交林的优势

合集下载

针阔混交异龄林林分优势高的确定方法

针阔混交异龄林林分优势高的确定方法

针阔混交异龄林林分优势高的确定方法沈剑波;雷相东;王虎威;叶金盛;汪求来【摘要】基于广东省59块针阔混交异龄林一类固定样地实测数据,采用7种方法计算林分优势高,对7种计算方法获取的林分优势高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差异分析,并建立了林分优势高和林分平均高的线性模型。

结果表明,针阔混交异龄林的7种林分优势高间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9;根据差异性分析结果和调查、计算简单的原则,确定不分树种取最大3株优势高的算术平均作为针阔混交异龄林的林分优势高;林分优势高与林分平均高之间的关系方程为Y=0.948 9X+4.133 7,决定系数R2为0.656 3,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期刊名称】《林业与环境科学》【年(卷),期】2019(035)001【总页数】6页(P43-48)【关键词】针阔混交异龄林;林分优势高;林分平均高【作者】沈剑波;雷相东;王虎威;叶金盛;汪求来【作者单位】[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91;[2]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125;[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91;[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91;[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41;[4]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广东广州510520;[4]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广东广州510520;[5]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江苏南京21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7.4树高作为森林调查中最重要的测树因子之一,是评定立地质量和林木生长状况、划分林层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立木蓄积量、编制立木材积表的重要参数[1-2]。

树高生长模型是森林生长模型中的一类重要模型,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3-15]。

在同龄林立地质量评价中,林分优势高是评价林木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16-18],用基准年龄时的林分优势高即地位指数来反映立地质量。

然而对于混交林,由于树种组成复杂,林分优势高没有统一的估计方法。

谈针阔混交林栽培技术及对策

谈针阔混交林栽培技术及对策

谈针阔混交林栽培技术及对策发表时间:2014-09-01T08:32:50.76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5期下供稿作者:曹仲冬[导读] 针阔混交林栽培技术;问题及对策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

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白杨木林场曹仲冬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东北地区重点林区之一。

针叶树种是黑龙江省造林树种,在人工造林中占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针叶树种栽造成地力衰退、造林树种单一、经营环境恶化,严重地影响针叶树种林分的质量。

本文分析了针叶树种栽培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为针叶树种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维持合理的针叶树种群体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栽培技术;问题及对策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拥有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余脉,素有“绿色金库”之称。

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木材产量均居东北三省前列,针叶树种资源丰富。

长期以来,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营林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果。

1.针叶树种人工林经营存在的问题1.1 针叶树种生长质量下降由于针叶树种诸如红松、红皮云山、樟子松等经济效益高,山区林农又具有栽植针叶树种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许多林场针叶树种采伐后又继续种植针叶树种,一些林场至今已是第3 代、第4 代连续栽针叶树种。

于是出现了新问题,第1~2 代针叶林长势呈现蓬勃旺盛、郁郁葱葱的景象,在第3~4 代针叶林则生长不良、未老先衰、低矮发黄。

针叶林生长量一代不如一代,地力逐渐衰退。

根据调查,在针叶林多代连栽地,出现造林成活率下降和幼林生长不正常的现象。

致使针叶人工林长期生长力受阻,严重地影响到针叶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

1.2 林地土壤肥力下降由于针叶人工林纯林对土壤肥力要求高、耗肥大,造成土壤中氮素供应不足,引起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氮、磷转化不平衡,土壤黏粒含量逐次降低,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养分贮量减少,林地生物活性降低,营养物质转化变缓,林地生态失调,土壤肥力下降,地力衰退。

对混交林营造技术的探究

对混交林营造技术的探究

对混交林营造技术的探究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也遭受着更多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与自然,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越加紧张,甚至成了对立的存在。

因此必须要找出当前状况下存在的问题,找出林业发展的问题所在,正确处理林业与经济的关系,林业的发展也必须要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

本文通过对混交林营造林的必要性和技术来分析,希望能够提高我国混交林的营造并且缓和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标签:营造;混交林;技术;环境;效能混交造林,就是在一块造林地里,栽植两种以上的树种,使其混交生长,互相促进,创造适合它们生长的自然环境。

营造混交林是一种科学的造林方法,好处很多。

能提高防风效能。

阔叶纯林,冬春无叶期地表祼露,防护作用小;针阔混交林,冬季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乔灌木混交,上部有高大的树冠,下有丛生茂密的灌木,比营造纯林有更显著的防风作用,同时浅根性树种与深根性树种混交还可避免大风吹倒树木。

能充分利用养分。

从生态学的一般原理看,混交林的优点有:一、充分利用空间和营养通过耐荫性(喜光与耐荫)、根型(深根性与浅根性、吸收根密集型与吸收根分散型)、生长特点(速生与慢生、发芽与落叶迟早不同、前期生长型与全年生长型)以及嗜肥性(喜氮与喜磷,及其吸收利用的时间性)不同的树种的搭配,可较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有利于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层次范围利用光照、水分和养分。

如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混交,浅根性树种与深根性树种混交等,使具有不同生长特点的树种搭配在一起,各树种能够在较大的地上地下空间分别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范围利用光照、水分和各种营养物质。

二、改善立地条件混交林较之单纯林,林内光照减弱,气温、地温略低而变幅小,风速降低,蒸发量减少,空气湿度增加,有利于改善林内小气候。

混交林的冠层厚,叶面积指数较大,枯落物较多,成分较复杂,比单纯林更能提高土壤肥力。

三、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混交林由多树种合理搭配,不但能充分利用环境条件,而且能使树种之间相互促进,从而使总蓄积量高于单纯林;主要树种在伴生树种辅佐下一般长得较通直、圆满,干材质量亦较单纯林为好。

试论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的造林要点

试论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的造林要点
壤状况和立地结构 , 由于 云 杉 生 长缓 慢 , 造 林 中 应 早 栽 2— 3年
的气候特点和落叶松的物种特点 , 充分 发挥落 叶松 的种质优 势
和物种优势 , 在扩大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 面积 的前提下 , 实现 东北地区林业基层工作的深 入发展。本研究根据东北林 区的基
层造林工作经验 , 阐述 了东北 地 区人 工落叶松 针阔混交林 的优
点 以及造林要点 。 关键词 :东北地区 ; 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 ; 造林技术 东北地区是我国林 业工作的重点 区域 , 是林业种质 、 木材和
为宜 ; 二是落 叶松与黄菠萝 、 胡桃楸 和水 曲柳混交 , 这种混交方
式一般应用于山地下腹 、 河谷两岸 , 土壤肥沃 、 湿润的地块 , 混交

常见 的低温 、 风雪 和沙尘 的抵御 。最后 , 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 林地 内温度和湿度处于稳定 的范围 内, 这对 于高温干旱 时火灾 的发生和蔓延有 比较明显 的抵御 作用 , 尤其对 树冠火 的形成有
减缓和抑制效果 。
参考文献 :
[ 1 ] 李永哲 , 罗广军 , 王世 平 . 落 叶 松 与 黄 波 罗混 交 林 幼 龄 林 分 生 长 初
2 . 3 人 工 落叶松 针 阔 混 交林整 地 与造 林 的要 点
人 工 落 叶 松 针 阔混 交 林 造 林 的 效 果 取 决 于 整 地 质 量 , 首先
要清除落叶松人工针 阔混 交林造林地 内的杂草 , 做好割灌工作 。 然后在 此 基 础 上进 行 穴 状整 地 , 穴深 1 8— 2 5 c m, 穴径 4 O一 5 0 e m, 在立地条件差 的区域 还应注 意石砾和树 根的清除 , 可 以 将砾 石堆积成小丘形 , 这样 既有 利 于保 墒 , 又 有利 于标记 。人

针阔混交林的防火功能及发展措施

针阔混交林的防火功能及发展措施

针阔混交林的防火功能及发展措施作者:郝忠霞张艳丽来源:《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03期[摘要] 森林火灾,是当今林业世界性的重大灾害。

而营造针阔混交林,对调整林种结构,提高林分生产力、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森林多种性能、维护森林生态平衡,以及预防森林火灾发生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森林火灾植被结构林分功能防火天然的或营造的混交林或纯林,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

黑龙江省是我国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森林中有着诸多天然或人工的珍稀、名贵树种。

由于某些树种天然林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在被破坏后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因此,为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为保护珍贵或者濒危的动植物及生态系统,营造混交林是我省推动生态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举措,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针阔混交林营造的意义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营造混交林利大于弊,应该大力提倡。

近年来,我省为推动林业产业的大力发展,为更好的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持续发展,营造了大面积的针阔混交林,这些森林已经形成了具有多功能和不同类型的混交林体系。

经实践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同纯林一样,对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林分的稳定性、提高林分的生产力、减轻病虫危害、调解大面积人工针叶林地力衰退、改善林分生态条件、提高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等,进而为农田保护、工业用材提供数量多、材质佳的林木资源。

可见,混交林较之纯林有着显著的生长优势和改善环境条件的能力。

现今,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在森林防火工作亦提倡“绿色防火”。

“绿色防火”主要是利用森林进行防火,它的防火效能显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极佳。

利用森林进行防火,就是要把纯针叶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提高林分的抗火性。

为深入探讨针阔混交林的防火效能,本文对混交林防火作用做了调查研究。

二、针阔混交林的防火功能1、调查方法在混交林和纯林中,通过采取临时标准调查方法,选择代表性很强的林分,在标准地内对不同林型主林层进行每亩测量。

人工针阔混交林的综合评价

人工针阔混交林的综合评价

红松 ; 日本 落叶 松 ; 紫椴 ; 混 交林 ; 综 合 评 价 护 关 键 词 : 中图 分 类 号 : ¥ 7 2 5 2 文献标识码 : A


一 g J Nhomakorabea、

眦 科 n



_
Co mp r e h e n s i v e Ev a l u a t i o n o f Ar t i f i c i a l Br o a d l e a v e d — Co ni f e r o u s M i x e d F o r e s t Y ㈨ 帅
2 0 1 4年 1月
J | l n ., 2 0 1 4
第 1期 ( 总 1 2 4期 )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2 1 5 ( 2 0 1 4 ) 0 1 0 0 3 5
No . 1 ( S u m No . 1 2 4 )
人 工 针 阔 混 交林 的综 合 评 价


l  ̄ l i x e d f o r c s t c a n s p e e d u p t h e r a t e of d e c o mp o s k i o n o f l e a f l i t t e r ; l  ̄ l i x e d f o r c s t c a n i l l l [ ] r o v e s o i l f e r t i l i t y. i l l l [ ] r ov e s oi l s t r t l C t t l r e . a n d a c c e ] e r a t e t h e r e l e a s e o f 1 ] t l t r i e 1 ] t S Ke y wo r d s : Pi nu s k o r ol e n s l s; La r i  ̄ s p p ; Ti l l a&m u r e n s l s ; mi x e df o r e s t ; c o n q  ̄ r e h e ns i ve c va J u a d o n

丰林自然保护区红松针阔混交林空间格局分布及保护的重要性

丰林自然保护区红松针阔混交林空间格局分布及保护的重要性

密度大也是符合其生 态环境的 。这 5种群 落类型 , 是该地域 森林 的主体 , 为稳定 的植 物群落 。
次生化的群落类型 ( 山杨林 、 白桦林 ) 以及 软阔 叶林 、 柞 木林在海拔高度空问上的分布 宽度较 窄 , 限在 2 0~40 仅 5 5m
表2
范围 , 这种分布格局并非说明这些林分类 型仅适 应这样 的海
红松是东北亚地 区代表物种 , 红松针 阔混交林是温带 针 阔混交林地带性森林植被的典型代表 , 和全球 同纬度地 区的
森林 相比 , 以其建群种 独特 、 物种 多样 性丰 富及含 有较多 的
针 阔混交林 、 针叶混交林 等合为一组 , 占森林 面积的9 . % , 24 占森林总蓄积 的9 . %。次生林群落类 型 : 树林 、 7O 柞 白桦林 、 山杨林 以及软 、 阔叶林 、 硬 阔叶混交林 , 森林面 积和森林 总蓄 积分别 占7 6 和3 0 .% . %。上述 森林 群落类 型的组成表 明 , 构 成丰林 自然保护 区的森林 主体是原始 景观的森林生态 系统 ,
林、 云冷杉林 、 阔混交林 、 针 针叶混 交林是地 带性硕极群 落类型 , 天然红松 林生态 系统 具有脆弱性 , 破坏后 在短 时问
内很难恢复 , 出加 强 自然保 护 区建设 是有效保护珍贵和濒 危动、 物及 生 态系统的方 法, 提 植 保护红松是 小兴安岭 的
生态建设和可持 续发展 由工业文明 向生 态文 明转 变的一项重要 的措施 。
对 于体现小兴安岭原始 阔叶红松林是具有代表性的 。
表1 群 落 类 型 面 积 蓄 积 分 布 表
亚 热带成分而 闻名。丰林 自然保 护 区是 以红松为 主的北 温
带 针阔叶} 交林生态 系统 和珍稀 的野 生动物 植物 资源为 主 昆

针阔混交林可持续经营研究与探索

针阔混交林可持续经营研究与探索

针阔混交林越来越受到业 内人士重视和欢迎 。作者通 过试验 ,在天然林 皆伐时迹地保留以阔叶树为主的母 树和少量小径阔叶树 , 结合栽培杉木形成针阔混交林 , 同时利用母树 天然下种补充阔叶树 、马尾松幼苗 、 幼 树, 使针阔混交林持续发展 , 朝着 以阔叶树为主的针 阔
混 交林 演替 的经 营实 践 , 索 以较低 的投 资 , 现针 阔 探 实 混 交林 可 持续 经 营 , 到经 济 效益 、 态效 益 、 会 效 达 生 社
良的小 径 阔 叶树 , 山脊 择 伐少 量 大 树 , 其余 林 木 保 留。
1试 验 地 概 况
试验 地选择 德 兴市 大茅 山集 团公 司直源 林场 Ⅲ林 班 7 8小班 , 名 五 十 四 亩 , 、 地 面积 1 m 。西北 坡 , 6h 坡
采伐迹地局部炼山 ,凡保留母树和小径阔叶树周围只
6 7m , 6 平均 蓄积 1 . 6m/6 m , 均 郁 闭度 07 。 3 9 3 7 平 4 6 . 5
关键词 : 针阔混交林 ; 母树 ; 可持续经营 ; 效益
分 类 号 :7 4¥2 . ¥ 5 :7 5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20 ( 1)2 0 0 — 4 10 — 5 52 1 — 0 5 0 0 0
清 杂不炼 山 , 打小 火堆 处理 。16 9 7年春造 杉木 林 , 挖穴 整 地 , 大 5 m ̄ 0e  ̄ 5e 留有母 树 、 径 阔 叶 穴 0c 5 r 3 m, a 小
度 3 。山地黄 红 壤 , 2, 土层 深 厚 , 较疏 松 , 力 中上 。林 肥
收稿 日期 :O O 1— 7 2 l一 2 2
杉木 、 马尾 松及 后来 从 国外引 种 的湿 地 松 、 炬 松 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针阔混交林的优势
作者:周宁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第07期
摘要:与营造人工针叶纯林对比(现造林,以针叶纯林为主),培育针阔混交林,对快速恢复森林的生态环境性能,营养空间的利用,立地条件的改善,生长率的提高,产品的多样化,防护效益的发挥,抗御灾害能力,社会效益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同时还可以为市场提供多样化、多种类的木材产品,构筑具有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功能生态体系。

从生态效益、防护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对针阔混交林的优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纯林;水土保持;病虫害;经济效益
1 生态效益
1.1 混交林生态环境明显优于纯林
根据森林经营的实际情况,营造、人工诱导是形成针阔混交林的重要途径。

并在经营活动中有目的地保留阔叶树种,可以很好地保持和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的水平不仅表现在物种遗失相对减少,更重要的是伴随着阴性和中庸性树种在系统中优势的增加,系统的种群结构变得更加稳定,种间关系趋于协调。

如此针阔混交林中,林分内灌木、草本植物较纯林丰富,森林水平垂直层次结构较为合理,几乎能够达到自然林状态。

不同树种在生长培育过程中对光照的要求也存在差异,例如:红松其幼年较耐荫,可在林份条件较好的天然次生林中进行生态疏伐或择伐,在林冠下营造红松,同时保留林冠下有培育前途的阔叶幼树,如:蒙古栎、水曲柳、黄檗、紫椴、色木槭等阔叶树种。

如此可使各树种在阳光营养空间方面得到协调结合,相互补偿,通过人工营造复层林冠,林地单位面积上的叶量可以得到增加,可以提高对光能的综合利用效率。

1.2 混交林林冠截持降雨率要多于纯林
针阔混交林通常由两种及以上树种相互混交组成,多树种间多层林冠呈现垂直封闭协调特性,降水在经过混交林树冠层时,通过树冠层的层层拦截,可以有效延缓降水下落至地面过程中的速度和增加雨水流经树冠的时间。

通常情况下树冠大约可以截留降雨量的15%~40%,树冠截持降雨率的大小主要决定树种组成、密度、年龄等因素。

而针阔混交树中,其树种组成通常较为复杂,树冠层层间密度也较大,因此在同样的降雨强度和年龄条件下针阔混交林的树冠层层截持降雨率要明显多于纯林。

1.3 混交林涵养水源及水土保持能力要强于纯林
针阔混交林通过不同树种间的合理搭配,其具有较好的水分调节性能和防腐功能。

从大量实践工作经验可知,针阔混交林其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纯林要厚,即:针阔混交林比纯林枯落物其总厚度平均增加约58%,腐烂物厚度增加约121%,风干重增加约134%,持水率增加约37%,持水量增加约226%。

通过不同树种中的合理搭配,林地土壤的质地较为疏松、营养空间结构较为良好、吸水力持水量得到增强,进而增加了降水向林地深层渗入量,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和表土流失量。

针阔混交林比常规纯林在截持水、理水、涵水以及防蚀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提高。

1.4 生产力更高
阔叶树种的凋落物量大,含养分较丰富,且分解率高,归还给森林死地被物的大部分养分在短期内就能参与流通,养分循环速率和森林生产力就会上升。

而针叶树种的凋落物量小,养分少,分解速率慢,森林生产力就会下降,营造针阔混交林能很好的解决针叶纯林的这个难题。

2 防护效益
2.1 防风固沙性能优越
针阔混交林中混交树种层层搭配林冠较为浓密,且深根浅根交错深广、枯枝落叶较为丰富,因此在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方面均较纯林要好。

2012年台风布拉万登陆辽东半岛,我场50林班8、9小班共二百多亩日本落叶松纯林(林龄为25年)经过几次的抚育林内的阔叶树已所剩无已,致使两小班3/2的树木在此次台风中风倒、撅根、倾斜;而在其附近的50/6小班(林龄为24年)因其林内跳石窖多,经人工诱导已形成了针阔混交林,其在此次的台风中则安然无恙。

可见针阔混交林防风效果明显强于针叶纯林。

2.2 减少病虫害发生机率
针阔混交林其在生长培育过程中,生态环境较为优越,生长特性较为稳定,病虫害发生机率较小。

而针叶纯林其在生产培育过程中经常受到疱锈病、落叶病、松梢螟、松毛虫等病虫害的影响,树木生产环境被破坏,生产性能偏差。

针阔混交林,利用林区树种间的相互搭配,其层次、结构通常较为复杂,林区气候环境较为湿润,能营造优于纯林的森林生态环境,有利用鸟类等动物的生存与繁殖,进而使害虫天敌得到增加,可以有效控制森林中虫害的发生规模和蔓延扩大,同时鸟类等动物的排泄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了土壤的营养成分。

2.3 防止火灾蔓延
一般火灾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空气(氧)、和一定温度。

由于针阔混交林中直射光较少,气温低、相对湿度也较大,形成了不利于火灾发生与蔓延的森林环境;另外,针阔混交林中灌木和草本植物其覆盖度通常较高,可以提高林内底层空间的相对湿度和降低林
内环境温度,增加地表枯落物中的含水量,这样就形成中火灾抑制环境,其发生火灾的概率相对于纯林而言也会大大降低;又由于落叶、红松等针叶树种含没脂量较高,在干旱时节易燃烧,且不易扑灭,而水曲柳、核桃楸、槭树、黄波罗等阔叶树种因为枝条粗大,枝叶含有大量的水分,不易着火,因此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可减轻了火灾的危险程度和发生率。

3 经济效益
3.1 提高木材质量
通过合理的树种混交,可以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林地的综合生产力。

在针阔混交林中,利用各树种间生态学的匹配形成的诸多优势,其单株生长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较纯林均有很大的优势。

据实践工作经验可知,针阔混交林中各树种的树干形质指标较相应环境的纯林而言要高,其木材质量要好。

3.2 防护费用低
针阔混交林其火灾和病虫害发生率较纯林低、含水量较纯林高,其综合防护费用较纯林通常较低,经济效益较纯林好。

据资料表明,仅就病虫害防治费用一项,混交林就比纯约减少50%。

3.3 混交林林地综合生产力得到提高
针阔混交林可以利用不同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充分利用林地的地下和地上空间,如光照、土壤、水分、养分等均较纯林高,其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根据有关资料,10年生人工针阔混交林和纯林对比,混交林中红松总平均3.6cm,对照红松纯林为2.5cm,前者为后者144%,混交林中红松总平均高为2.93m,对照红松纯林总平均胸径为6.6cm,前者为后者106.0%,混交林中落叶松总平均高为7.51m,对照落叶公纯林总平均高为7.46m,前者为后者100.7%。

混交林通过树种间竞争和优势互补,在提高林区生态环境、改善林区营养结构、增加林分质量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优势,进而使林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大大的提高,有利于林区的建设发展。

4 结束语
森林系统是一个集树木、光照、土壤、水分等因素为一体的复杂系统,通过合理的生态、环境系统的搭配调控,可以有效增加林区的综合效益。

在针阔混交林培育过程中,要结合林区的实际特性,合理选择混交树种、混交结构和混交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力,有效提高林区光照、土壤、养分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提高混交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确保林场在市场大环境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晨,韩冰,康君.混交林的研究进展分析[J].森林工程,2009,25(2):18-21.
[2]娄胜德.谈混交林优点及营造原则[J].林业勘查设计,2009,149(01):23-24.
[3]吴耀先,卢正茂,吴振铎等.人工针阔混交林的综合效益[J].吉林林业科技,2003,32(3):18-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