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什刹海书院隆重举行
关于孙中山的历史小故事

关于孙中⼭的历史⼩故事 孙中⼭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命伟⼤先⾏者,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以下是⼩编为⼤家准备的关于孙中⼭的⼩故事,希望⼤家喜欢。
孙中⼭先⽣与佛教 孙中⼭在临时⼤总统任内函复中华佛教总会申请⽴案的报告中,没有简单地把佛教视为迷信活动,⽽是本着信教⾃由和政教分离的原则,同意它的"揭宏通佛教,提振戒乘,融摄世间、出世间⼀切善法,甄择进⾏,以求世界永久和平和众⽣完全之幸福"的⽴会宗旨,肯定它"阐微索隐,补弊救偏,既畅宗风,亦裨世道"在中国社会和学术研究中的作⽤。
同时,⼜指出"近世各国政教之分甚严,在教徒苦⼼修持,绝不⼲预政治,⽽国家尽⼒保护,不稍吝惜。
此种美风,最可效法",以启导中国佛教徒认清守戒清修的正确道路。
孙中⼭还将中华佛教总会申请⽴案的报告发交教育部存案,使它在法律上取得"社团法⼈"的地位。
这些有关佛教问题的批⽰和处置,体现了孙中⼭先⽣对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问题的精辟见解和对佛教徒的亲切关怀。
孙中⼭对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的精辟见解,和对佛教徒的亲切关怀,博得⼴⼤佛教徒的尊敬和爱戴,故当孙中⼭解除临时⼤总统职务,南下⼴州的时候,⼴东的佛教徒即推⼴东佛教总会(后改为中华佛教总会⼴东分会)会长铁禅领头,于1912年5⽉在⼴州六榕寺召开欢迎孙中⼭⼤会。
孙中⼭携同家属和⼴东军政府⼤都督胡汉民等出席欢迎⼤会,并给⼴东佛教徒题赠了"平等、⾃由、博爱"六个⼤字,以勉励他们遵守"临时约法"(孙中⼭在临时⼤总统任内,于1912年3⽉11⽇公布的、属于临时宪法性质的最⾼法律)上有关宗教信仰的规定,进⾏正当的宗教活动。
孙中⼭还乘参加欢迎会之便,登上六榕寺的九级浮屠--花塔游览。
他看到花塔从第⼆级起,每级都悬挂着四字的匾额⼀⽅。
它们从第⼆级起,⾃下⽽上依次为"⼆仪⾼下"、"三光并耀"、"四表光被","五岳推尊"、"六合遥观"、"七星凌汉"、"⼋埏在望"、"九垓⼀览"。
民国时期的佛教与政治

民国时期的佛教与政治陈仪深2011-07-19 15:47:32一、前言一般认为近代世界的“世俗化”,已经使宗教大致皆撤离政治领域。
但在人类实际的生活中,政治与宗教发生关连的例子仍随处可见,例如教会在东欧民族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回教在中东国家的政治举足轻重,解放神学对拉丁美洲国家的影响等等,皆是显例。
不过,一般探究政教关系的著作大多集中在基督教、回教方面,亚洲佛教似乎较少受到注意,[1]中国佛教尤然。
例如 Ian Harris 教授于1999年编辑出版的《二十世纪亚洲的佛教与政治》一书,分别探讨了缅甸、泰国、越南、日本……等十个亚洲国家,却缺了最大的国家——中国,该书在序言中说明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流行的政治文化阻碍了佛教的兴盛,之二是“不易觅得适当的学者来‘权威地处理’共产主义下的佛教”。
[2]后一个原因指的是1949年中共建国以后,佛教必须“与社会主义相协调”的问题,前一个原因指涉的虽是六O年代以来的环境限制,其实应是整个二十世纪(乃至更早),中国社会有着胡适所说的“非宗教传统”,[3] 初不待无神论的共产党统治之下为然,即在国民政府时期就有著名的1928、1931年的庙产兴学风潮,显示这不只是不良政治、而且是在不利的文化氛围下,佛教受到相当地干扰或破坏。
佛教与传统中国君主专制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既冲突又一致'的基本格局,一致的部分是指佛教作为一股庞大的社会势力,不少帝王为巩固统治秩序而提倡(拉拢)佛教,冲突的部分是指儒佛思想的内在差异、华夷之辨乃至财经因素,在若干朝代都成了迫害佛教的理由。
[4] 进入民国之后虽然没有了帝王,上述既冲突又一致的现象仍以不同形式出现。
不过若站在佛教的立场,要保护自己、发展自己则已面对不同的环境,对于新时代的民主法治之理念、制度与生活,尤其对教(僧)会团体组织问题,必须有所理解和因应。
号称民国,北洋政府时期“政治制度没有相对稳定的型态”、偶而也会“套用西方政治制度的一种或全部”、“仍是强烈的封建主义”,[5] 而且经历袁氏复辟、南北分裂等纷扰,比较属于旧时代的延续,1928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则比较接近统一的国家,虽然长期训政、不开放政权,但“它还是有政府的紊乱,它还是一个有安定希望的社会。
学术史回顾

导言一、学术史回顾契丹王朝上、下阶层皆笃信佛教,佛教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中,长期以来,辽代佛教是一个不太被注意的领域。
20世纪初,日本东洋史学界对中国满蒙史研究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做了大量的考古调查、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对辽代佛教的探讨才真正开始。
20世纪前半期有分量的研究几乎都是日本学者做出的。
20世纪后半期则以中国学者的成果居多。
总体而言,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辽代佛学的研究(1)辽代佛学宗派、名僧及其著作辽代佛教义学宗派繁荣、佛学研究发达。
1913年,日本学者胁谷撝谦发表《辽金佛教的中心》①,最早提出辽代佛教教学的中心是华严学。
1933年,日本学者野上俊静根据后人所补《辽史·艺文志》和高丽大觉国师义天编撰的《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以下简称《义天录》)所著录的辽代佛学著作中华严宗章疏居多,得出辽代佛教以华严宗为教学中心的结论。
②野上氏全面搜讨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材料,其观点自然很有影响。
此说一提出,长期成为定论。
直到1983年,另一位日本学者竺沙雅章修正了此观点。
他根据1974年山西应县木塔佛宫寺发现的《契丹藏》里有很多唯识学著作,房山石经题记中有很多唯识学僧的记录,石刻材料中有很多以燕京为中心的寺庙开“唯识论”讲习的记载,进而提出唯识宗(即法相宗、慈恩宗)居于与华严宗相匹敌的地位,两个宗派都是辽代佛教的中心。
③①《六条学报》第135号,1913年。
②(日)野上俊静:《辽代佛教研究》,《摩由罗》第2号,大谷大学圣典语学会,1933年。
③(日)竺沙雅章:《宋元佛教文化史研究》第一部《宋元佛教的北流及其影响》之第一章《宋元时代的慈竺沙雅章根据应县木塔、房山石经发现的华严宗典籍,分述圣宗朝、兴宗朝、道宗朝华严学说在佛典刊行、教学方面的繁盛。
①他还详细考述了新出的辽代华严学典籍及其向高丽、宋流传的情况。
辽代名僧辈出,佛学著作颇丰,其佛学著译学术化特征鲜明。
中国道教协会宣讲团在宁夏中卫龙宫庙讲经

中国道教协会宣讲团在宁夏中卫龙宫庙讲经中国道教协会宣讲团在宁夏中卫龙宫庙讲经繁體中文版手机访问道教之音道教之音宁夏讯2016年10月2日,在举国上下欢度国庆之际,中国道协第八届玄门讲经活动宣讲团到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龙宫庙讲经。
这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的第二场讲经,也是第八届玄门讲经巡讲活动的最后一场。
来自宁夏各地,主要是中卫市两县一区的400余名道众、信众前往闻经听法。
讲经活动在龙宫庙讲经堂举行。
讲经开始之前,举行了启动仪式,中卫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冯玉森,中卫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张斌,中国道协副会长、玄门讲经宣讲团团长张诚达道长,中国道协副秘书长、宁夏道协会长欧治国道长,中国道协教务部负责人孙常德道长,宁夏道协副会长张宗峰道长、万文道长、孙崇善道长,宁夏道协秘书长张学成等参加启动仪式。
中卫市道协秘书长徐华山主持启动仪式,张宗峰道长代表承办方中卫市道协、龙宫庙致词,张斌代表中卫市委统战部和民族宗教局致词,张诚达道长做了讲经开示。
讲经活动由孙崇善道长主持,中国道协宣讲团楼嘉咏道长、金怀斗道长、宋小龙道长、金明立道长、刘诚洁道长等5位道长先后进行精彩讲经。
讲经结束后,孙常德道长进行了总结。
龙宫庙位于中卫市西北部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
现占地面积280余亩,殿堂11座,各类配套房屋300余间,是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大的道教宫观之一,全国“和谐寺观教堂”先进单位。
中国道协第八届玄门讲经宣讲团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的巡回讲经活动得到了自治区各级统战、宗教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也得到了宁夏道协及承办单位的高度重视。
为保证活动顺利举行,他们精心筹备,在讲经坛场布置、人员接待安排、讲经活动宣传和听经人员组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准备充足;活动期间,宁夏道协领导班子全程参与巡讲活动,带头认真听讲,道风端正,率先垂范;道众和广大道教信众诚心好学,渴求经法,讲经会场肃静有序,展现了宁夏道教界的良好风貌。
档案中的清末什刹海公园筹建始末

档案中的清末什刹海公园筹建始末作者:吕红梅来源:《北京档案》2024年第06期什刹海,毗邻北京中轴线,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是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
什刹海因其文化内涵丰富、风景秀丽,四季游人如织,成为著名的旅游文化地标。
实际上,什刹海作为旅游休闲观光区的建设构想早在清末就开始了,翻阅档案我们可以一窥清末什刹海公园的筹建始末。
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月十三日,赴西方考察归来的端方等人上书,请求学习西方的“导民之法”,即“各国导民善法,拟请次第举办,曰图书馆,曰博物馆,曰万牲园,曰公园”[1]。
依托自然美景,建设综合性公园的倡导随即出现。
十二月初七日,市政公益会议董职商陈升等请内城巡警总厅呈请管辖什刹海水域的机构奉宸苑,表明他们筹资建设什刹海公园的意愿,称什刹海“清流湍激,林木茂美,天然佳胜为止最宜”[2],并陈述了这样几条理由。
(一)京师作为首善之区,宜为榜样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进,欧美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休闲内容成为中国学习的方面之一。
“欧美各国都会之内皆建设公园,俾彼都人士娱悦耳目涵养性情,以优以游以作以息吸文明之空气。
”[3]陈升等陈述的理由与倡议设立万牲园相同之处就是学习欧美,且有益于新政,反之,如果不建设公园,就会遭到列国的耻笑。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应该给全国做出榜样。
欧美各国已经有公园了,而中国除广东沿海外,内地并没有公园,此处的“内地尚无所闻”,指的是还没有中国自己开发和建设的公园,并未提及此前已经作为近代意义上公园使用的上海、天津等地的外国人建设的公园,也许是为了强调在首善之区建设公园的紧迫性而不提,也许是出于爱国思想,不想将这些外国人建设的公园与中国自建的公园并列。
(二)建设综合性公园,可吸引人气振兴周边商业清末,商业娱乐的中心在前门地区,什刹海虽有广阔的水域且自然秀美,但缺乏人工的营建,无法将其价值继续提升,发挥其最大优势。
灾难危机与宗教慈善事业

中国民族报/2008年/11月/25日/第006版宗教周刊・理论灾难危机与宗教慈善事业——第二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综述魏德东11月20至21日,在美丽如画的厦门南普陀寺,灾难危机与佛教慈善事业暨第二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成功举办。
此次论坛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主办,厦门南普陀寺承办。
来自高校、学术机构以及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机构的代表50多人,以及南普陀寺的信众300多人参加了研讨。
论坛共收到论文33篇,与会代表以灾难危机与佛教慈善事业为主题,分别讨论了宗教界汶川地震救灾的经验与启示、大陆佛教慈善事业的模式与实践、佛教慈善的思想和意义、大陆宗教慈善事业的政策与现状以及宗教间慈善的经验交流等问题。
论坛在多个方面深化了对宗教公益事业价值的理解。
在灾难危机中,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力量。
论坛有13篇论文直接总结了宗教团体参与汶川地震救灾的经验。
通过论文我们知道,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道教都投入到救灾一线,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及时、有效地展开救人救灾活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宗教界的救灾不仅能在物质层面给予灾民救助,更能在精神层面给予他们抚慰。
宗教界通过仪式、心理疏导等方法,能使灾民获得心灵的安宁。
多个宗教团体提到,他们在救灾中,既要让灾民“身安”,还要发挥宗教义理、宗教心理方面的优势,努力让灾民“心安”。
宗教界的出现甚至对社会治安都有直接的帮助作用。
事实证明,宗教界的救灾具有政府和其他团体不可替代的力量。
宗教在精神层面的独特价值在汶川地震中得到最鲜明的体现。
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慈善公益事业为不同宗教、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提供了最好的对话与交流平台。
在救灾中,我们看到,所有的宗教都在尽量淡化自己信仰的独特性,而将精力用在救人救灾中。
不同的宗教在救灾中相互配合,在爱的奉献中实现相互理解,真正地实现宗教对话。
首届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在杭召开

首届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在杭召开(张忠义程树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逻辑学会、中国玄奘研究中心、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燕山大学、中山大学、杭州佛学院联合主办,由杭州佛学院、杭州宗教研究会承办的首届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6月15日至6月16日在杭州召开。
6月15日上午,首届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在杭州永福寺举行开幕式(这是永福寺重修之后首次对外开放)。
开幕式由杭州佛学院院长光泉法师主持,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有关领导到会发表讲话,因明专家巫白慧先生、因明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培育先生、浙江省逻辑学会名誉会长陈宗明先生、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副会长章长炳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孙晶先生也作了重要讲话。
开幕式之后,大会先后进入专题发言阶段和小组讨论阶段。
专题发言阶段,沈剑英、剧宗林、Kalemashwar·Bhattchartr(法国)、郑堆、郑伟宏等五位因明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因明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因明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小组讨论阶段,代表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互相启迪,互相受益,体现了坦诚交流和自由争鸣的良好学术风气。
本次因明学术研讨会,历时两天,最终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达到了会议预期目标。
用一些专家的话说,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本次会议得到了国内外一些著名学者的高度重视。
德高望重的季羡林先生(发来贺信:因明学是一个冷门学科,研究它既没名也没利。
现在有人为此奔波,热心推动这门学科的研究,很不容易,他非常高兴!他说因明再不抓就完蛋了,若不是因为疾病缠身,必将亲赴杭州参加会议)、黄明信先生(挥笔题词:继承绝学,发扬光大)、欧阳中石先生(赠送墨宝:正理穷原析法,明因得道真知)、任继愈先生(对年轻学者寄予殷切期望)、夏威夷大学校董——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博士(发来贺电),分别以不同形式,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寄予殷切的希望。
本次会议与会人员110人,收到论文81篇。
“佛教文化与西藏和谐社会建设”第三次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

作者: 魏冬
出版物刊名: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8-7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西藏民族学院;学术研讨会;和谐社会建设;佛教文化;成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思想政治
摘要:8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与西藏民族学院横向联合课题“佛教文化与西藏和谐社会建设”第三次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
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对外合作交流处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共同承办了此次学术研讨会,我校民族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等单位的教授、专家和来自德国、中国香港、北京、上海、河南等地的二十余名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
课题组总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潘德荣教授作大会主题发言,西藏民族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乔根锁、王学海分别致开幕词、闭幕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什刹海书院隆重举行
2016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什刹海书院隆重举行近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2016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什刹海书院成功举行。
本次研讨会旨在促进佛教思想研究与交流,探讨佛教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作用。
来自各地的佛教专家学者、研究机构代表、学生代表共计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研讨佛教教义与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研讨会于豁然开朗的秋日启幕,与会者将会议氛围推向了高潮。
开幕式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法云法师发表了题为《弘扬佛教文明传承佛教思想》的演讲,他强调了佛教在中华文
明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佛教思想不仅仅是信仰,更是一种智慧的致知与解忧之途。
法云法师对佛教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呼吁广大信众共同努力,推动佛教教义的传播与发展。
会议期间,学者们展开了激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
一场名为“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研讨引起了广泛关注。
与会学者们就如何使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有更广泛的影响力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有学者认为,佛教要融入现代社会,就要注重与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交叉融合。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同时,还有学者强调了保持佛教的纯粹性与独立性,以防止佛教因太过融合而丧失本源。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佛教与当代社会”的专题讨论。
在这个论坛上,与会代表们就佛教在改善社会和谐、减少犯罪率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广泛交流。
对于佛教的人文关怀和思想精髓,在这里被又一次彰显出来。
什刹海书院作为研讨会的举办地点,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
意义。
什刹海地区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曾经是佛教寺庙众多的区域,至今仍保存着众多的古建筑。
在书院的宁静环境中,与会者能沉下心来,更好地学习与交流,感受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佛教的智慧与文化魅力,也加强了佛教界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不同地区的学者们通过研讨会这一平台,加深了对各地佛教状况的了解,分享了各地佛教的经验与思考。
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学术研究与推广,为佛教教义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随着研讨会的圆满结束,与会者们纷纷表示,此次研讨会对佛教思想的研究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们对此次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的类似研讨会能够举行,为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2016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什刹海书院的成功举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这次研讨会,佛教学者们就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研究,为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此次研讨会不仅推动了佛教思想的研究与传承,也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学者们之间的合作,为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希望未来还有更多的类似研讨会能够举行,为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弘扬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综上所述,2016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什刹海书院的成功举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该研讨会,佛教学者们就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研究,为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此次研讨会不仅推动了佛教思想的研究与传承,也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学者们之间的合
作,为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希望未来还有更多的类似研讨会能够举行,为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弘扬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通过这样的努力,将进一步推动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让更多人受益于佛教的智慧与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