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简答及论述题大二下学期

古代文学简答及论述题大二下学期
古代文学简答及论述题大二下学期

古代文学简答及论述题

简答题:

1.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

前后七子的复古文学主张非常复杂,激进与保守、创新与蹈袭并存。

得:①在科举制种经义轻文辞的时代有利于文学地位的提高,强化了文学的独立性。

②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注重诗文的艺术技巧。

③结束了台阁体的影响,调整了明代诗文的发展方向。

失:④文学创作与理论主张存在差距。

⑤过度泥古妨碍了实际文学创作成就的提高。

⑥亦步亦趋,食古不化,引起时人批评。

2.纳兰词的艺术成就(艺术特色)

纳兰性德的词婉丽隽永,清新超逸,字里行间卓卓真情天然流动,用情至深而又用情至真,天然清新不加雕饰,以自然真切之风卓立于世。

①纳兰性德善用白描手法,平常地道眼前景,真率地抒胸中情,以情节、形象的细致传神

带动情感的深沉热烈。

②纳兰词意境哀婉,以纤柔善感之词来感受世间万物,使愁情抒写成为其词的主旋律,

其追念亡妻的悼亡之作哀感缠绵,其他的写情之作也夹杂了失恋或离别之苦,充满吞吐掩饰、悱恻伤感的气氛。其咏怀词或叹繁华易逝,或伤飘零无依多陈暗淡的身世之感。

出塞之作悲壮苍凉,情绪低沉,包含了缠绵伤感的思家之苦和世事无常的兴亡之叹。赠友诸作也常抒发人生的失意之感,饱含酸楚之味。

③但通观《饮水词》却是万种凄婉汇聚,偶尔的年少轻狂或意气风发只带来更深的惆怅与

失落,让人愈发感受到词人一生的失意与缺憾锦衣华服下包裹的却是一颗落寞与孤寂的心。纳兰词以哀婉动人,以至情感人,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南洪北孔的文学史地位

①南洪北孔是指清代杰出的戏剧家洪昇和孔尚任,因洪昇是南方人,孔尚任是北方人,故

名之。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为清初两大传奇作品。

②《长生殿》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反映当时的阶级矛盾

和民族矛盾。作品人物形象鲜明,场面壮阔,结构精巧,曲词清丽流畅,充满诗意。③《桃花扇》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为线索,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反映了明末腐朽动

荡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作品较好地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结合起来,结构巧妙,语言雅丽。

④《长生殿》与《桃花扇》是康熙剧坛上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4.“梅村体”的艺术特色

①以历史事件为叙事框架,如《圆圆曲》。诗人有意识地运用诗歌形式表现他所处的历史

环境,反映广阔的时代面貌和社会心理,具有现实主义特点。

②通过人物命运反映社会变迁。在历史事件的记叙中,吴伟业创造性地运用“以人系事”

的传统,从人物的荣辱悲观里引出兴亡感触,表现历史洪流无法逆转的时代趋势。如《圆圆曲》中的名妓陈圆圆,她地位低下,无法主宰个人命运,可她由于与上层人物吴三桂

的种种联系,使她的命运同明清政局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吴伟业笔下的人物总是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正是这些人物的活动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一部分,串联起一段鲜活生动的兴亡史。

③博采众长,自具一格。梅村体吸取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的《连昌宫词》

等歌行的写法,重在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精工博丽,晚唐李商隐的婉转流丽,在艺术上创新出奇,形成叙事诗中自具一格的体制,在题材、形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方面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把近体歌行“骈、谐、丽、绵”的特征发挥到了极致。梅村体既是中国古代叙事长诗发展的结果,又将中国古典叙事诗推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5.《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成就

①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以宏观的态度去处理事务,不以主观

的偏见去割裂对象的丰富内容。在作者笔下,讽刺对象的性格往往包含某些正面因素。

不少人物都有一个由好变坏的渐变过程,因而使人觉得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

②作者还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使这部书不仅成为一部儒林丑史,

而且成为一部儒林痛史。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直不乏讽喻的传统,但基本都是喜剧的讽刺,作者笔下的喜剧人物大多具有悲剧性,《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作者透过喜剧的形象直接剖析到八股制扭曲文人人格的悲剧性本质。

③在以喜写悲这个主导倾向的规定下,作者竭尽讽刺之能事,让人物用自己的行为来否定

自己的谎言,使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将源藏在人物内心的卑污揭示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再者,作者往往将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个对象采取完全不同甚至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的对照,从而形成喜剧效果,如范进中举。以揭示人物的真实面孔,这些描写将中国讽刺小说推向了巅峰。

6.《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①以传奇笔法表现志怪内容。蒲松龄创造的花妖狐鬼都有寓意,是象征性的文学意象,以

丰富奇异的文学想象创造了一个幻想世界,借花狐鬼怪曲折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现实。

②结构巧妙。故事的一种模式是进入环境,有入天界入冥间、入仙境、入梦等。另一种模

式是异类人化,即狐、鬼、花妖、精怪等幻化人形进入世间。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富于变化。

③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注意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人物的自然属性与人

的社会属性和谐统一,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④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素质,丰富了小说的形态、类型。它的故事多是记叙详尽而曲折,有

的篇章还特别以情节曲折、有跌宕起伏之致取胜。有的故事则是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写出一种情态、心理。作者运用伏笔、悬念,使每篇故事情节变化多端,出人意料。⑤许多篇章带有诗化倾向,不仅表现在小说叙事中运用了诗句、诗意,还表现在许多篇章

程度不同地带有诗的品格特征。叙事也吸取了诗尚含蓄蕴结的特点。

⑥语言既典雅简练又清新活泼,具有很高的语言造诣。作者对先秦以及唐宋古文兼收并蓄,

又大胆吸收和提炼当代口语方言,词汇丰富,句法多变。

7.《聊斋志异》中体现作者哪些思想?

①对美好社会环境的向往。

②对科举弊端的愤恨。

③对善良人性的期待。

④对纯真爱情的赞美。

⑤对市井陋习的谴责。

⑥对官场黑暗的声讨。

8.桐城派的创作成就

①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是安徽桐城人,被称

为“桐城派”。他们在散文理论上前后相承,发展了明代“唐宋派”的散文传统。

②桐城先驱戴名世强调文章须有精神,并要求有符合儒家经典思想的“道”,写作上要有

思想和层次为“法”,语言上强调精炼为“辞”。

③桐城派开山祖师方苞集成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古文“义法”说。所谓“义”是文章的

中心思想,即“言有物”,将儒家思想作为文章的基本思想。“法”是指表达中心思想所用的形式和方法,包括材料、结构、语言等,即“言有序”。

④方苞的继承者刘大櫆扩大了“义法”的内容,其“义”指“义理、书卷、经济”既要符

合儒家经典,又要有文辞。

⑤姚鼐是桐城古文的集大成者,他明确提出“义理、考据、词章”三位一体。在此基础上

提出文章艺术八要素“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形成了最完整的古文理论系统。

9.如何理解《牡丹亭》“悲喜交融”的戏曲风格?

《牡丹亭》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各种审美意趣调配成内在统一的有机体。全剧共55出,前28出大体属于以喜衬悲的悲剧,后27出属于以悲衬喜的喜剧。仅仅为了争取爱的权利,便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既是杜丽娘本人的青春悲剧,也是家庭与社会的悲剧。《诀谒》、《闹殇》、《魂游》等出戏,都极其悲凉凄婉。而《闺塾》等出戏则极富喜剧色彩。天真活泼而又调皮的春香,与老成持重却时带迂腐的陈先生,在犯规与学规之间彼此较量,呈现出反差甚大的强烈喜剧效果。石道姑等人的设置,更带有闹剧、趣剧的味道。但其中的悲剧意味也着实让人伤感:原来做官是要以六亲不认、牺牲情感作为代价的!这种悲喜交融、彼此映衬的戏剧风格,正是富有中国戏曲特色的浪漫精神的具体呈现。

10.汤显祖的影响

①引导了戏曲创作中婚姻爱情剧创作高潮的到来。

②拓展了舞台艺术的表现领域。

③提高了戏剧的艺术技巧,为后世的大型舞台艺术提供借鉴。

④以戏剧形式否定封建礼教,鼓励青年男女追求幸福。

⑤以爱情名作特殊的艺术魅力为昆曲注入活力。

11.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①强调学习秦汉散文和盛唐诗歌

②也强调创新,最典型的就是以诗文表现时政内容

③加强真诗只在民间,追求原始朴实的诗风,善于向民间学习。

12.《水浒传》的浪漫主义思想

①提出了初步的民主与平等的思想

②描绘了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情

③提出了超现实的忠义标准

④赋予了英雄以超人的能耐,是一种对英雄的呼唤

13.唐宋派文学主张

①强调继承古文唐宋八大家的传统

②延续了道统文学主张,强调文以载道,文以明道

③严守“道”的内涵传统,以保持与儒家经典思想的一致性

④在文道关系上以道为主

⑤一定程度上将圣贤之道生活化、人性化

14.明杂剧的主要变化

①适当吸取南戏的艺术成分

②部分借用南戏的以及南方地方小调的乐曲

③题材上主要描写婚恋、家庭、神仙道化,以适应南方观众的欣赏需要

④大量描写歌功颂德的内容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⑤小型化,折子戏的普遍流行

15.吴江派的特征

①具有明显的家族性特征,以兄弟侄甥舅为主要创作

②注重明教,坚守封建礼法

③严守格律,注重曲辞的平仄阴阳分布

④用昆曲编剧演出

16.“三言”“二拍”的艺术成就

①主要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将平淡的故事叙述的曲折离奇

②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

③广泛的社会生活画面

④复杂的题材

⑤从话本向白话小说的体质过度

⑥生动贴切的语言技巧

17.以张岱为代表晚明小品文主要表现哪些内容?

①个人生活的幽情单趣

②时政人物的品评议论

③异时异地的审美感受

④日常生活的细节品味

⑤批判社会丑恶现象

⑥文坛掌故的记载和文艺主张的表达

18.晚明小品文的写作特点

①直抒胸臆与委婉含蓄相辅相成

②感情真实,倾向明显

③语言犀利而又平淡无奇

④将个人身世情感与时事想糅合

⑤描绘细腻,结构严谨,小品文手法高妙

19.清代文学发展与文学理论的主要成就

①古典诗歌理论实现了归纳总结。将大序至唐宋元明的诗论归纳为四个基本主张:格调说、

肌理说、神韵说、性灵说。

②诗话著作空前繁荣,名作跌出。代表作:叶燮《原诗》、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吴伟业

《梅林诗话》、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王夫之《薑斋诗话》、袁枚《随园诗话》、沈德潜《说诗醉话》。

③是对散文、诗文创作经验的归纳整理,推出了经典文章的选本,如《古文词类传》、曾

国藩《经世百家钞》、李兆洛《骈体文钞》。

④各种文学主张、文学观念的争论比较激烈,在诗歌方面趋向于儒家诗论,散文方面强调

崇尚儒家经典,并总结出文章的八大要素:神、理、气、味与格、律、生、色。

⑤深化了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强调文学社会公用的多元性。

20.清初散文的特征

①作家均为明遗民

②多数作品抒发故国情怀

③学术化倾向明显

④以短篇为主

⑤在回忆中反思,在反思中悲伤,简朴的文笔蕴含了深层的思想

21.清初戏剧创作的特色

①外行人参与戏剧活动较多

②作家相对于集中于吴中地区

③小型化的传奇和杂剧作品较多

④通过虚构历史故事寄托故国情怀

⑤部分作品仅供案头阅读

22.《长生殿》的主要意义

①借历史的悲欢离合写成败兴亡,寄托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②《长生殿》与《桃花扇》代表了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

③戏剧情节中有意识地将情感矛盾、名族矛盾、社会矛盾纠结在一起,体现了作者深层的

历史感慨

④作品中前后两部分的落差是对汤显祖至情论有意识地继承。而其中对真情的呼唤实际上

是对清初统治者鼓吹名教的逆白

23.《聊斋志异》的内容

①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生活

②科举制度的弊端

③封建末世知识分子灵魂的痛处

④对人性和人格的理想追求

⑤对社会改良的期待

⑥封建黑恶势力的罪行

2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①通过人物言行的矛盾构成讽刺

②叙述人物的前后差异形成讽刺

③借助与人物外在表现与真实内心的矛盾以达到讽刺效果

④对不同的人物采取并不同的讽刺手法,或同情中讽刺或讽刺中同情

⑤根据人物的品行给予不同程度的讽刺

论述题:

1.《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艺术成就:

①以高超的裁剪组合技巧,选择百年历史的重大事项及其相关故事,连缀成片,

依据史实,铺写故事。

②非凡的叙事,紧紧抓住历史走向的大事件,进行重点铺叙,不同的战役,采用不同的描

写手法,善于进行场景转换,讲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糅合到一起有意识地控制恐怖场面的出现;叙事不乏诗情画意;善于场景描写、氛围设置。

③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形象、血肉清晰的形象所用手法:出厂定型;反复皴染;多用传

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善用烘托、对比等手法。

④语言成就:浅显而规范的文言与白话相结合,简洁生动,明快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可听性。

⑤引导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到来,完成了古典长篇章回小说结构艺术的探索,奠定了历史小

说的主要艺术技巧启迪了时事小说的产生。

影响:

①引导了历史小说的繁荣。

②启迪了时事小说的创作。

③确立了长篇历史小说的叙事规范和表现技巧,特别是寻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平

衡。

④树立了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语言样板。

⑤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⑥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

2.《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艺术成就:

①《水浒传》是第一部纯白话创作的长篇小说。

②塑造了一群超现实的英雄形象。如鲁达倒拔杨柳、武松徒手打虎、花荣射雁、石秀跳楼等都带有传奇色彩。

③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展开了对理想社会与理想生活的探索与描绘,实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④第一次出现贯彻始终的人物形象,探索了主要线索贯穿始终的谋篇布局的技巧。

⑤《水浒传》的结构方式采用连环钩锁、百川入海之法,在七十一回之前集中几个回目描写一个人或者一组人的事情,然后引出另一个或者另一组主要人物,环环相扣,以聚义梁山为线索将英雄人物串联起来。七十一回之后以时间为顺序,以报效朝廷为主干将故事贯穿始终。

⑥塑造了女英雄形象。

影响:

①开创了长篇小说的创作的新局面。

②引导了英雄传奇小说创作高潮的到来。

③探索了长篇小说的结构技巧。

④体现了特殊的浪漫主义精神。

⑤丰富了中医思想的内涵与外延。

⑥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素材。

3.《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①《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最大的特色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大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

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亦真亦幻,难以辨别。在极幻之中,含有极真之情;在极奇之事中,寓有极真之理。

②《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具有特色,能做到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如孙悟空,既是

一只神猴,同时也是人们理想中的人间英雄,他有勇有谋,积极乐观,但心高气傲,争强好胜,具有凡人的一些弱点,打上社会烙印,他的想象是神化与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西游记》的人物刻画给人真实、亲切之感。

③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光怪陆离的场面描写,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享受。如孙悟空大闹

天宫。与牛魔王斗法等都富有动态感。

④《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戏言寓诸幻笔”,穿插大量游戏笔墨,使

全书充满喜剧色彩与诙谐气氛。这种戏言有时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无关作品主旨与人物性格的刻画,只是为了调节气氛,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但有的戏言还是能对刻画性格、褒贬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有的笔墨也可成为讽刺世态的利器。如车迟国斗法讽刺当时厂卫密布、特务横行的现实状况。

⑤艺术形象的塑造用多视角全景式描绘,打破人物性格单一的倾向。并善于表现艺术形象

的阴暗面,如猪八戒形象的塑造。

⑥寓庄于谐的讽刺艺术。西游路上的一切几乎都不能逃脱被孙悟空揶揄的命运,风趣幽默

而又常具深刻的社会意义。

⑦曲折巧妙的结构。在结构上主要由大闹天宫、取经缘起、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各部

分有其相对独立性,可以说是许多短篇小说的连缀与组合,属于“短篇加短篇”的线性结构。

4.《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①以人物为中心以具体生活细节为主要表现对象,积累式写出贾府的重大矛盾并进而反映

整个社会问题。

②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作品中涉及六个辈分480余人,至少有四五十个人个性独特、

性格多元,内容丰富、表现多面:

1)通过真实的生活感受塑造符合其身份经历、生存环境的人物形象。

2)真实的生活体验写出了生活中的艺术真实。

3)美丑互现,在对比中互相映照,互相补充,既完成了饱满的形象塑造又生发出深远的意蕴。

4)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写出了具体人物的个性特征,并对每一个特定人物的形象赋予特定含义。

5)注重人物个性变化,通过时间推移、环境的改变和利益的转换突显出主要人物性格的变化。

6)在故事情节叙述中,将人物关系与事件的脉络结合起来以点明角色的地位。

③作品结构是主体脉络与分枝线索相结合。在叙述贾府价值演变时清晰表现了其他封建贵

族兴衰成败的过程。

④故事情节安排草灰蛇线,伏脉千里,住此写彼,手挥目送的写法,使一个情节具有多元

的含义或影响。另一方面是将生活中的大事小事进行错位布局并相互联系、相互生发。

⑤小说彻底摆脱了说话体的影响,完全通过人物的活动和场景的变换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

展,所以达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⑥作品采用书面化的北方方言,结合了古典文学语言的精粹,形成了既工整凝炼,又富含

生活气息的生动形象,准确精炼的文学语言。

5.《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艺术成就)

①《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历史上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之前,长篇小说均在长期流

传过程中逐渐积累,最后由文人加工整理而成。之后,长篇小说由文人独立创作而成。

②《金瓶梅》是第一步世情小说,以市井众生为主要表现对象。之前的小说主要表现历史

的风云际会、妖魔鬼怪、草莽英雄,而伺候的长篇小说主要变现普通市民寻常生活。

③《金瓶梅》是纯白话语言艺术成熟的长篇小说,摆脱了讲唱的艺术的影响。

④《金瓶梅》探讨了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形成了纵向为主,横相结合的结构形式。

⑤《金瓶梅》的故事情节安排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对后市的小说创作具有借鉴作用。因

为它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从说话体向阅读体过渡的转折,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发展的分水岭。

⑥《金瓶梅》反映了封建末世主要的丑陋现象,揭示了社会转型前期的主要矛盾。其次展

示了封建末世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崩溃。其三,广泛描绘了世俗人情和市民生活。其四,揭示了民族劣根性。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论述简答题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 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2.试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4.试论《庄子》的寓言特点。 5.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6.试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7.结合作品,说明东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8.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9.试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10.分析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1.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2.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13.说明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4.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15.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16.分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不同。 17.试述杜诗的“集大成”。 18.说明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19.试论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20.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1.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22.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23.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24.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试论陆游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 26.试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 27.试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28.试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以及此剧的悲剧艺术特色。 29.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30.试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小说语言的特色。 31.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32.试论《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之关系。 33.论《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34.试论曹雪芹《红楼梦》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悲剧命运的揭示。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答案 1.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1)写实和抒情的融合。 ①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③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复习资料【明代诗文-清代戏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明代诗文-清代戏 剧】) 1、填空 明初 1、浙东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作品《送东阳马生序》《王冕传》 刘基:字伯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杂文《卖柑者言》 2、吴中高启:字季迪,号槎轩,自号青丘子七言歌行《青丘子歌》 吴中四子:高启、杨基、徐贲、张羽 3、闽高棅:编选《唐诗品汇》 4、袁凯:因《白燕》诗得名“袁白燕” 明中叶 1、台阁体主要代表诗人:杨士奇、杨荣、杨溥 2、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人,经历“土木堡”惨败,《石灰吟》 3、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怀麓堂诗话》怀麓堂茶陵诗派领袖 4、前七子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 5、后七子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 6、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升庵诗话》 7、唐宋派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著有《震川集》 茅坤:字顺甫,号鹿门,编选出《唐宋八大家文钞》 8、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杂剧《四声猿》 9、李贽:号卓吾,温陵居士 10、三袁袁宗道:字伯修,号石浦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 袁中道:字小修,号凫隐居士

1、明后期诗人:陈子龙(明末诗坛盟主),夏完淳 2、张岱:号陶庵,明末小品文最后一位大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代表作《西 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 清初 1、明入清: 殉节诗人:陈子龙,夏完淳 仕清诗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字牧斋,号绛云老人绛云楼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梅村体《圆圆曲》 龚鼎孳 遗民诗人:黄宗羲:字太冲,世称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总结明代学术思想概貌) 顾炎武:字忠清、宁人,称亭林先生,《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提出经世 致用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船山先生,《楚辞通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吴嘉纪:反映苏北地区盐民生活《海潮叹》 屈大均:以屈原后裔自居 2、清朝:国朝六大家:南施北宋:施润章,宋琬 南朱北王: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 王士禛,号阮亭,渔洋山人 南查北赵:查慎行,赵执信 清中叶 1、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2、赵翼:字云崧,号瓯北,《瓯北诗话》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整理

1 简述北宋初期梅尧臣与苏舜钦诗歌的特点及异同?答:相同点:二者都就是北宋初期诗坛的重要人物,合称“苏梅”,二人文学主张﹑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及地位都很相似,就文学主张而言,与欧阳修一样,激烈批判晚唐诗风,提倡文学为现实服务,就诗歌内容而言,都写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反映重大现实社会题材及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作品,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都追求混警新奇的意境,立意上求新,修辞求新,有议论文﹑散文化倾向。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艺术风格上,梅诗构思精致,追求深韵阅读﹑韵致,苏诗举力豪迈以粗旷横放见长,在反映现实,揭示统治者罪恶方面,梅诗含蓄委婉,苏直接痛快,猛烈直露,在意境创造上,梅诗清新,富于情趣,苏诗感情奔放,直率自然。特点:梅诗构思精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苏诗充满激情,感激顿挫而发其郁积,语言明快豪迈。 2 简述苏轼散文的风貌?答:1“辞达”“通脱”,有圆话流转,错综变化与自然真率之美2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3有史化倾向,以情感与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3 欧阳修与王安石的散文特点?答:“文从字顺”﹑平易流畅﹑委曲婉转就是欧文的风格,其文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多用语助词,语句圆融轻快,文气流转条达,无滞涩窘迫之感。六一风神就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她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文字没,但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显得条达舒畅﹑切近自然。王安石散文以议论说理见长,但形象性不够﹑艺术感染力较弱。 4 黄庭坚“山谷体”的突出特点?答1以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好奇尚硬,选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硬峭峻,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5 简述周邦彦“清真词”的题材内容及“集大成”就?答:可以从三个方面来 瞧:1从词调的搜求﹑审定与考证方面 说,她有集成与创造的功劳2就其写作 功力之成就而言,她善于体物言情,善于 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安帖工稳3从创作 风格方面来说“清真词”能集北宋词柳 永到秦观﹑贺铸等人之成就而独具特 色。 6 简述南宋前后期词的特点及区别? 答:1在内容上,南宋前期经历了“靖康之 难”,在词的创作上,出现了大量的反映 遭受侵略欺凌的愤怒,表现杀敌立功,渴 望与现实的矛盾谴责统治者苟且偷安 的政策,抒写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人 民不幸的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南宋后期,北方经历了多 次战争消耗,政权内部矛盾,无力南侵, 南宋主与派当权,也无意北伐,从而形成 相对稳定的局面,于就是吟风弄月,饮酒 赏花的作品大量出现,形成了附庸风雅 的词派,其代表作家有姜夔﹑吴文英﹑ 史达祖等。2在风格上,前期大量反映社 会现实,抒发国破家亡之悲愤,所以其风 格以豪放﹑雄壮为主,常常围绕表达的 需要,冲破音韵格律的限制,以诗为词﹑ 以文为词,从而形成了南宋豪放派,南宋 后期,则大多重视审音协律之工﹑精究 平仄音韵,讲究用物用典,精心锤炼字句, 从而形成风雅诗派。7 简述马致远《汉 宫秋》与白朴《梧桐雨》在处理历史题 材上的异同?答:相同点:都就是以爱情 主题创作的历史剧。不同点:白的《梧》 剧基本立显历史真实,以李﹑杨爱情悲 剧,真实反映唐朝“安史之乱”后由盛至 衰的转折,以此抒写作者的人世沧桑之 感,第四折就是全剧的高潮与重心所在, 写战乱平息后,历尽磨难,失去权位的唐 明皇退居西宫养老的孤独生活,着重表 现她走在秋夜雨声中回忆往昔的心理 感受。马的《汉》剧也源于历史,但与 历史事实出入较大,就是马根据自己的 现实感受与主观情感进行创造性改编 而成,对汉元帝的昏庸贪色虽如实描写, 但却受“君主圣明,臣罪当诛”的传统思 想影响,把悲剧的根源推到了奸臣毛延 寿与满朝文武的身上,对汉元帝有较多 的美化,对汉元帝失去王昭君之痛苦情 感描写,亦多用文人骚客推度君子之腹, 极尽渲染夸张之笔法,与历史兴亡之 感。 8 《西厢记》在形式上的创新?答:《西 厢记》在形式上的创新有:1剧本与演示 方式的改变2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 体制。9 简述《西游记》浪漫主义手法 的具体体现?答:《西游记》在艺术上最 鲜明的特点就是在奇幻思想基础上的 幽默与诙谐风格,这就决定小说的基本 笔法就是奇笔与戏笔的圆熟运用与水 乳交融。1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2集动物 性﹑神性与人性一身的人物形象3寓庄 于谐的讽刺艺术4巧妙曲折的艺术结构 5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10 《三国演义》 人物塑造的特点? 答:《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特点就是:为 一般而寻找特殊,共性对个性占有突出 的优势,直接以比较纯净的形态呈现。 它在人物典型的发展过程中,起过排除 怪诞﹑杂乱因素,明确﹑集中地表现生 活本质的作用。艺术特点就是单一性﹑ 稳定性﹑与谐性。11 《三国演义》与 《水浒传》塑造人物的异同?答:1二者 人物性格都具有类型化特征,《水》与 《三》相比,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 的进步与发展,开拓了类型化人物向性 格化人物过渡,一方面作品中绿林豪侠 继承了古代英雄的特征,另一方面又体 现了市民阶层的道德理想与生活情趣, 具有较突出的个性特征,具有个性化典 型倾向。2人物性格从类型化向性格化 的主要特征就是a传奇性与现实性,超 人与凡人的结合b惊奇与逼真的结合, 如武松打虎c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 的结合,如鲁智深﹑林冲d粗线条勾勒 与工笔细描结合。12 《水浒传》的人 物塑造的主要特点?答:《水浒转》在人 物塑造从类型化向个性化的重要特 征: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 结合2惊奇与逼真的结合3粗线条勾勒

(完整版)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2、上官仪与上官体(不确定) 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沈宋 沈、宋:“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二人都曾在初唐时做过宫廷侍臣,媚附权贵,品格低下。他们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后人所推崇,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沈宋以前,律诗前后失粘的相当多,且多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4、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胱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5、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古代文学大二期末复习(专科)

名词解释 1、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这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评价自己作品的话。所谓沉郁,是指杜诗反映现实广阔深厚,意境雄浑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是指与沉郁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指表达感情时曲折跌宕、反复低回,音调起伏变化,韵律屈折有力。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诗人所经历的多灾多难的时代,诗人漂泊乱离和忧国忧民之心密切相关。这种风格体现在杜甫诗歌的总体创作中,由于诗人极善用诗表现自己深厚又深沉的感情,剖析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诗从个人遭遇写到社会苦难,反复咏叹,往往起伏跌宕,具有特别感人的艺术力量。 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在创造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方面作出了贡献。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3、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4、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领导,李翱、皇甫湜等参与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它针对南北朝以来骈文创作的浮艳空洞的流弊,以恢复孔孟儒学为号召,以学习先秦两汉散文为目标,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进行变革。“文以明道”是古文运动的基本主张,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一次名为复古、实为革新的文学运动。 5、新乐府运动:是中唐贞元、元和年间,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反映现实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运动以杜甫为发蒙,元结顾况为先驱,张籍、王建、李绅为开始,到元白形成高潮。力求用诗歌干预现实,以使诗歌发挥社会作用。在艺术上,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 6、韩孟诗派:唐贞元、元和年间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成员还包括贾岛、卢仝、李贺、刘叉等人。他们大都出身贫寒,仕途坎坷,性格狷介,常用诗抒愤世嫉俗之情。在诗歌理论方面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之说,创作上注重主观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注重苦吟和刻意的推敲锤炼,形成奇崛险怪、生新瘦硬的风格。 7、二晏:是指北宋词人晏殊与其子晏几道,两人都擅长以小令表现男女恋情的婉约词,以其相映成辉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一代词风,被词话家们并成为二晏,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父子文学家。晏殊,工于造句,以词著名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传世,风格含蓄宛丽,多表现男女恋情、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风格雍容和缓,纯净雅致,语言清丽,温润秀洁,也常表现对生命的忧思,并将其与情爱的缺失交融在一起,构成了晏殊词“情中有思”的特质;晏几道,继承其父所传承的“花间”传统并加以创新,善于言情,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有《小山词》,所写恋情都有着明确的思恋对象,情感非常真挚,他善于用平淡的语言,常见的景物,表现不同寻常的深情,形成语淡情深的风格特色。 8、花间词派:西蜀词坛以“花间词派”为中心。“花间词派”因《花间集》而得名,是后蜀赵崇祚辑录温庭筠等十八家西蜀文人的词集。其词的题材内容大都是歌舞宴乐之事,男女欢爱之情。风格秾艳香软,柔靡绮丽。其中韦庄、欧阳炯等人的一些作品写得清新质朴,富有诗情画意。 9、诗中有画:出自苏轼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王维兼诗人与画家于一身,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在结构上,王维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

1、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欧阳修在北宋的诗文革新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论宋代古文者,莫不知欧阳修之后有曾、王、三苏。曾、王与欧阳修皆江西人,三苏皆出欧阳门下。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却不容低估,足可与“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相媲美。 欧阳修之所以能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与他杰出的创作实践密不可分。为纠正雕刻过甚的昆体偶丽之文的流弊,他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自己“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的创作主张,撰写出了大量平易生动的古文,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散文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的散文以学习韩愈相标榜,但却能学韩而自出变化。欧阳修摒弃了韩文艰涩怪奇的一面,发展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这是他对宋代散文的最大贡献。他的散文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多用语助词,不用冷僻怪异的字,大量化用骈文语句;注意语气的轻重和声调的谐和,善于利用文句的长短变化、语气的停顿转换,以加强文句间的联系,使语句圆融轻快,文气流转条达. 无滞涩窘迫之感。在写作技巧上,欧阳修善用宕笔、疏笔,吞吐夷犹而抑扬顿挫。他善于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其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偏于阴柔之美,纡徐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呈现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他利用诗歌议论时政、评说历史、探讨学术问题、鉴赏文物书画,而且在诗歌中歌咏和表现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在命意上追求深刻创新。故欧阳修的诗歌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新风,这是对传统诗歌表现范围的解放,代表着当时诗歌发展的新方向,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创造精神。因此,在由唐诗至宋诗的转变过程中,欧诗为一枢纽,他一方面保留了诗体相对整齐凝炼的传统,一方面使诗体形式具有弹性,在不丧失整齐的情况下,使诗的节奏多变,语言自然流畅,可以畅所欲言,接近散文那样流动自然的风格。他使诗歌创作具备修养深厚的人文品格,更多地贯注着人文意趣,诗中的人文意象开始取代自然意象占据主导地位。 2.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的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的以诗为词,指出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相比于他的散文、诗歌,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大。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以至被人们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苏轼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的贡献,主要表现于: (1)苏轼将作诗的本领用于作词,“以诗为词”是他革新词体的关键。 (2)其“以诗为词”的主要特点,在于把词与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人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辞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成了词体的解放。 (3)苏轼使词由“歌者的词”转变为“士大夫”的词,侧重表现作者的旷达襟怀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较深人地反映了一个饱经忧患而襟怀开阔的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风貌。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先秦文学试题1

一、文学史名词解释(20分) 赋比兴春秋笔法楚辞《山海经》 二、填空题(5分) 1.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2.《论语》一书属于————体散文。 3.“揠苗助长”的寓言出自————。(书名)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诗经·小雅·采薇》) 5.“——,——。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 三、词语解释(5分)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卫风·氓》)爽:过错,差错 2.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经·豳风·七月》)向:朝北的窗户 3.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老:士气不旺盛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僖公三十年》)鄙:边境 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赡:充足,足够 四、简答题(30分) 1.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过程。 1、甲骨文、金文为萌芽时期。《尚书》是第一部散文集子,政府文告性质,具有文学色彩。《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为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左传》《战国策》标志着历史散文达到了新的阶段,写人、叙事均有独特的成就。 2.《庄子》在艺术上有哪些成就? 2、《庄子》的艺术成就有:大量用寓言说理;夸张想象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境界奇异;善于用比喻;语言如行云流水。 3.中国古代神话有哪些主要特征? 3、内容方面:具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思维方面: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具体形象、隐喻象征;形式方面:零散片段、浪漫主义。 五、分析作品题(20分)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 要点: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独特的艺术结构(两条线索、抒情诗中有故事情节等);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夸张想象等);香草美人为代表的比兴象征手法;诗歌体制的新发展(变四言为六、七言)。 六、论述题(20分) 试论《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要点:反映阶级剥削与压迫,反映生产劳动,反映婚姻爱情,反映战争徭役,贵族宴飨,揭露弊政,还有周族的发展历史等。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

第四节汉大赋 汉大赋(散体赋、新体赋) 时代: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 1.内容:主要歌颂国势、国威,表现王侯生活。末尾稍作讽喻劝诫,即所谓“劝百讽一”,以体物为主。 2.形式:篇幅长,规模大,句式参差(以三、四、六言为主)、韵散行间(首尾用散,篇中入韵),多用主客问答形式。“兮”字基本不用,多用“若乃”“尔乃”“于是”转接递进连接成文。行文铺张扬厉,语言堆砌、华丽。 3.代表作: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 Ⅰ《七发》枚乘 一、内容:以七件事启发太子。辞赋假设太子有疾,吴客往,以七事问之①欣赏音乐②品尝饮食③驰遂争胜④游乐遣兴⑥观涛⑦妙言要道 开篇以楚太子有病,吴客来探病为开端(1-2段主客问答) “四患”的陈述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用自然的壮美来开拓太子的心胸,升华他的灵魂 二、七事 第一件事:用欣赏音乐来启发太子(第3段) 1.首先写制琴材料(龙门之桐……) 2.次写制琴“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3.再写操琴,并以歌和之。“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4.最后是对音乐效果的渲染(飞鸟闻之……) 枚乘的音乐观①功利的社会音乐观②尚悲的音乐审美观③极致的艺术美学追求 第二件事:用珍美的饮食来启发太子(第4段) 第三件事:驰车赌赛的竞技活动(第5段) 第四件事:游观(第6段) 第五件事:盛大规模、威武雄壮的田猎活动。太子受鼓舞,他虽不能参加,但疾已有起色。(第7-9段) 第六件事:广陵观涛(两节)(第10-11段) 第七件事:妙言要道(第12段) 三、主题内容

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

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 CKBOOD was revised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December 17, 2020.

1 简述北宋初期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的特点及异同?答:相同点:二者都是北宋初期诗坛的重要人物,合称“苏梅”,二人文学主张﹑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及地位都很相似,就文学主张而言,与欧阳修一样,激烈批判晚唐诗风,提倡文学为现实服务,就诗歌内容而言,都写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反映重大现实社会题材及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作品,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都追求混警新奇的意境,立意上求新,修辞求新,有议论文﹑散文化倾向。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几个方面,艺术风格 上,梅诗构思精致, 追求深韵阅读﹑韵 致,苏诗举力豪迈以 粗旷横放见长,在反 映现实,揭示统治者 罪恶方面,梅诗含蓄 委婉,苏直接痛快, 猛烈直露,在意境创 造上,梅诗清新,富 于情趣,苏诗感情奔 放,直率自然。特 点:梅诗构思精巧而 取材平平,用意深远 而出之淡然,感情深 厚而语句平淡,寓奇 峭于朴素,外枯中 膏,淡而有味。苏诗 充满激情,感激顿挫 而发其郁积,语言明 快豪迈。2 简述苏轼 散文的风貌?答: 1“辞达”“通脱”, 有圆话流转,错综变 化和自然真率之美2善 于用比喻,多形象思 维3有史化倾向,以情 感和才气为文,富于 想象。 3 欧阳修与王安石的 散文特点?答:“文从 字顺”﹑平易流畅﹑ 委曲婉转是欧文的风 格,其文叙事简括有 法,议论纡徐有致, 多用语助词,语句圆 融轻快,文气流转条 达,无滞涩窘迫之 感。六一风神是欧阳 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他的散文措辞平易, 不用古奥文字没,但 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题 填空题15个(15’)单选10个(10’)多选5个(5’) 名词解释4个(20’)简答2个(20’)论述2个(30’) 填空 1.《诗经》共305篇。 2.《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按内容、音乐划分)赋、比、兴 3.《诗经》中的诗大致产生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4.《春秋》是编年体 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出自《秦风》中的《蒹葭》 6.春秋三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 7.先秦散文的两部分为: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8.文人五言诗成熟的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 9.《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10.《史记》中为避免重复,采用的方法是互见法 1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指《史记》 12.下列诗句中人物“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壮士”指荆轲(选择) 13.下列关于陶渊明的说法正确的(选择) 14.“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渲染悲剧气氛 15.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 16.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 17.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18.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9.哪个是客中送别,离别在即(选择)

20.“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故国”指哪个朝代?南唐 21.李白在诗歌体裁上的最大成就是七古七绝(选择) 22.大量创作山水诗的是谢灵运 2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龟虽寿》 24.“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王谢”两大家族出在东晋时期 25.鲁迅评价“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是《世说新语》 26.“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小谢”是谁? 答:谢眺 27.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28.初唐四杰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29.七绝圣手是王昌龄 30.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1.杜甫诗歌艺术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沉郁、顿挫 32.唐代文学发展的分界线是安史之乱 33.唐宋八大家是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柳宗元 34.反应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诗歌(选择题) 35.同为花间词派的并称的两位作家是温庭筠和韦庄 36.集中体现辛弃疾驾驭的是(选择) 37.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有陈亮、辛弃疾、刘克庄(选择) 38.下列词作中属于豪放词的是《念奴娇》《破阵子》(选择) 39.文学史上所说的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4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只是”是什么意思?答:就是41.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42.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周邦彦 43.欧晏是指欧阳修和晏殊 44.北宋第一个创作慢词的是柳永 45.“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是谁说的?答:欧阳修 46.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柳永 4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什么节日?答:元宵节

古代文学史考点整理之简答题部分

古代文学史考点整理之简答题部分 1、魏晋文的自觉的标志和表现 答案一:课堂笔记版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來,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南朝宋立四学,文学与儒、玄、史学并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文、笔之分 2)、探寻文学自身特点的文学批評的兴起与文学理论的繁荣 ◇从人物才性智德品评到人物审美品评到文艺批评 ◇文学批评论著大量涌现:(魏)曹丕《典论?论文》、(西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 ◇体现一定文学思想的文学总集的出现:(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 ◇努力探寻文学自身的特点,涉及到了文学的地位与价值、文学本身的分类及文体特点、文学创作的內部规律、文学风格特征及其与作家才性的关系、文学创作时代的关系,以及文学的的原则、方法、态度等问题。 3)、文体意识的突出及文体的大发展 ◇陆机《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系统而细致的区分 ◇创作中体裁的发展与丰富:五言古诗、七言歌行、新体诗、骈文、骈赋、志人志怪小说 4)、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对技巧和形式美、音韵美的重视,体现了视文学为语言艺术的艺术自觉 ◇声律、对偶、用事、丽辞、比兴、夸饰 5)、文学创作由言志走向缘情,从政教文学向性情文学、文人文学发展,趋于个人性情化;文学主题的创新与人的主题的突出,文学题材、风貌的不断新变◇文人文学传统正式形成,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从东晋“玄言玄理”到刘宋“山水清音”、从齐梁“新体”再到梁陈宫体的文学风貌的不断新变 ◇山水题材、田园题材、游仙题材、宫廷题材、边塞题材都出现6)、文人集团活跃,作家队伍呈群体涌现的态势 ◇曹魏时邺下文人集团、正始时“竹林七贤”、西晋时“二十四友”、东晋时以王羲之、谢安为中心的文学交游、齐“竟陵八友”、梁萧纲为中心的文人集团等。 答案二:教材整理版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表现同上1)。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 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表现同上2)3)。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表现同上4) 2、三曹诗风比较 曹操的诗歌多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与怀抱、反映动乱现实、抒发壮志理想与生命感怀,悲凉之中而有慷慨,语言古质朴茂,风格古直悲凉、雄健沉郁。

大二下学期计划与目标(20210222190735)

大二下学期计划与目标 篇一:大二下学期计划与目标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我们已经大二下了。在这近 2 年的时间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班级同学彼此间的感情也不断加深。作为班长,我决心尽我的力量为同学们服务。 在一个班级中,如果全班同学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那么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办到的。同时,在这样的氛围中,也将更容易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 鉴于此,我认为,班级工作应从集体凝聚力中入手。这一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所以,我这学期的工作目标是以下 3 点: 1、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凝聚力。 2、学生以学为本,力求班级整体成绩更上一层楼;同 时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3、在上一届班委工作基础之上,树立班级形象、争创 院级、校级先进班级 具体工作计划: 1、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在本学期开展一至二次文体活动,比如说羽毛球比赛、男女混合的篮球比赛等,还有,在

期中组织一次集体出游,以此达到增强同学间感情及锻炼身体的目的 2、发挥班级集体的温暖,向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班级成员伸出最无私的援助之手。计划与青年志愿队联系,参与一次大型的公益活动,如慰问老人院等。 3、实行班务公开。设立班务公开日,是班级事务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使班级里的同学人人都可以参与到集体事务中来。同时,广泛采纳同学们对班级事务的意见,集思广益,争取使班级工作更上一层楼。 4、建立学习互助对子。让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同学得到及时的帮助,同时也能培养同学们的互助精神,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建立互助对子以自愿为原则,形成互助对子后通知班级便可,并根据两人的学期期末成绩在其综合测评中做适当加分。 5、在已建立班级群的基础上,创建班级校友录或主页,在网络上展现班级的风采。班级校友录或主页也可以作为同学们心与心交流的无限空间,让大家更好地溶入到班级体这个大家庭中。还可以建设成为宣传班级形象的阵地,提高班级影响力,方便今后组织交流及活动通知,并有利于先进班级的评定。还要建立个人档案、个人简介,向来访者展示水政班每位同学的独特魅力。可能的话,还将成为日后用人单位认识本班同学的窗口。

(完整版)《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 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2.试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4.试论《庄子》的寓言特点。 5.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6.试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7.结合作品,说明东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8.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9.试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10.分析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1.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2.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13.说明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4.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15.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16.分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不同。 17.试述杜诗的“集大成”。 18.说明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19.试论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20.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1.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22.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23.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24.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试论陆游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 26.试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 27.试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28.试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以及此剧的悲剧艺术特色。 29.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30.试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小说语言的特色。 31.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32.试论《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之关系。 33.论《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34.试论曹雪芹《红楼梦》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悲剧命运的揭示。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答案 1.(1)写实和抒情的融合。 ①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③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题大二上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题(大二上)三号公寓复印社 名词解释 1、神话:神话是原始人类幻想和想象的产物。它反映的是人类对自 2 3 4 5 理上互相展开攻击和争辩。于是,在学术上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农家、杂家、纵横家、阴阳家、小说家等派别,墨翟、孟轲、庄周、荀子、韩非子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各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有《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其中,以儒、

墨、道、法四家影响为最大,各派学者或进行演讲游说,或撰写文章,著书立说,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诸子散文”。 6、《史记》的五种体例:《史记》共130篇,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虽然这五种体例各种区别,但它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 7、“究天人之际, 察和记载, 记》 8、《史记》三家注 义》 9、互见法 示。

中,却使人看到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 10、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肖统《文选》。肖统把失去作者姓名的十九首五言古诗选编在一起,题为《古诗十九首》, 11 12 13 和谐、对仗工整的格律诗,称为“永明体”。在约等人的倡导下,新体诗作者很多,成就较高的有谢朓、阴铿、何逊等人。 14、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是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结果,其容可分为三类:①笑话,如淳的《笑林》;②野史,如歆《西京杂记》;③逸闻

轶事,义庆《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志人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只是粗故事梗概,而且基本上是按照传闻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写,虽有人物性格的刻画,但还不能展开, 简述 1 2 3 1 等 2、 3 尤》、 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再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