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名称静止和运动的具有相对性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精选、)

1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1)、运动的相对性如果一个物质系统的位置,由某一个观察者来测量是随时间而运动着,就称此系统是相对于该观察者而运动着。
因此,绝对运动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相对运动才可以有意义;由某一个观察者测得是静止的物质系统,对处于另一个参考系的观察者就可能是运动着的。
人们不能决定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事件是否发生在空间的同一位置。
例如,假定在火车上我们的乓乒球直上直下地弹跳,在一秒钟前后两次撞到桌面上的同一处。
在铁轨上的人来看,这两次弹跳发生在大约相距100米的不同的位置,因为在这两回弹跳的间隔时间里,火车已在铁轨上走了这么远。
这样,绝对静止的不存在意味着,不能像亚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样,给事件指定一个绝对的空间的位置。
事件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对于在火车上和铁轨上的人来讲是不同的,所以没有理由以为一个人的处境比他人更优越。
Einstein说:“可惜我们不能置身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在那里去证明惯性定律的绝对有效性以及观察一下转动着的地球。
”【2】“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法则可以找出一个惯性系。
可是,如果假定出一个来,我们便可以找到无数个。
”【3】狭义相对性原理认为,所有惯性参考系都是完全等价的,不存在一个优越的特殊的惯性参考系;在一个惯性参考系内部做的任何物理实验都无法发现该惯性系相对任何别的惯性系的运动速度。
Einstein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物体存在,是不能考察它的运动的,因而只存在一个坐标系和另一个坐标系的相对运动。
”【5】“取定两个物体,例如太阳和地球,我们观察到的运动也是相对的,既可以用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来描述,也可以用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来描述。
根据这个观点来看,哥白尼的成就就在于把坐标系从地球转到太阳上去,任何坐标系都可以用,似乎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一个坐标系会比另一个坐标系好些。
【6】Einstein承认:“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比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更像一个惯性系,物理定律在哥白尼系统中用起来比托勒密系统好得多。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教科版)

1.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事先选择作为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我们说的运动和静止具有性,相对于来说的。
2.速度: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在的路程。
公式:v=,导出公式:S=;t=。
单位:①国际单位:;②常用单位:;换算关系:1m/s= km/h。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经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3.测平均速度:利用公式可以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4.时间:测量工具:。
长度:测量工具:;长度的单位有、、、、、、七个(从大到小写出来)。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长度单位的换算:0.06m= dm= mm;500um= cm;刻度尺:⑴会认:使用刻度尺前应该观察它的、、;⑵会放:刻度尺要,如果尺子较厚,要将有刻度的一侧紧贴,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如果零刻线磨损,可用一整刻度对准被测物体一端;⑶会看:视线应与刻度尺面;⑷会读:认准分度值,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__________;⑸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和。
6.误差:和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②用更精密的仪器。
误差只能而不能,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7.声音的产生:物体,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在不同介质声音的传播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 v 液 v气 ,声音以的形式向外传播。
(v空气=340m/s)8.乐音: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声音的高低用(符号是)表示,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还有与有关;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一般材料、、影响振动频率;音色:又叫音品映了声音的和。
决定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结构9. 噪声危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减弱噪声的(1)从处减弱;(2)在中减弱;(3)在处减弱。
《运动的相对性》 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苏科版教案 (2)

运动的相对性辩题:火车到底动or不动?学生活动:正方:小明派观点--相对于站台火车不动反方:小华派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火车动学生活动:分析得出辩论结果: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小明选取站牌,小华选取已开行的列车为参照物,所以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点拨】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参照物、机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小结归纳】〔板书〕1、参照物: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3、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不变,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以下举一些实例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接下来,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对教材中图5-357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正确结论,并填写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议一议】坐在奔驰的列车里的乘客,空间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点拨】师:同学们,如果选择车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是静止的;如果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却是运动的。
【小结归纳】〔板书〕4、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对于同一物体,有时我们说它是运动的,有时我们说它是静止的,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因此,确定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关键是参照物的选择。
【拓展】在生产科研和军事上,人们常常要得用运动的相对性。
空中加油机地球同步卫星风洞中的飞机【想一想】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生: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同。
【议一议】鸟的飞行速度并不快,但机场周围为什么不允许鸟类飞行?生:虽然鸟飞行速度不快,但飞机飞行速度非常快,假设以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快得惊人,足以把飞机撞毁。
三、应用迁移稳固提高类型一:参照物的选择[例1]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例2] . 中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微课教学设计和反思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微课教学设计和反思第一篇:《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微课教学设计和反思《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微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通过小实例,知道什么是研究对象什么是参照物。
知道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
能用具体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微课分析:本课通过什么是参照物、什么是运动和静止、和运用具体实例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让学生明白:没有参照物,物体谈不上运动和静止;同一个物体,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在要知道物体时怎样运动时,还要判断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怎样改变的。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都有限,我把一些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多举实例,使学生学生不怕物理、喜欢物理、从而学好物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参照物的概念、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教学难点,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教学过程:1、什么是参照物:用来作比较,假定自身不动的物体。
2、通过小实验:区分谁是研究对象,谁是参照物。
3、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
位置不改变,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静止;位置改变了,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就是运动的。
4、四个实例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研究对象是怎样运动的教学反思:这是我第一次,制作并利用微课进行辅助教学。
从区分研究对象和参照物入手,解析什么是运动和静止,如果是运动的,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怎样运动。
并通过实例展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通过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本节内容,再通过微课,给学生课间翻看,有的同学拷贝回家看,几乎所有学生都完全掌握本节内容,这种教学模式非常好,我决定在以后教学中,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特别是遇上较难章节,制作辅助的微课,让学生带回家看,反复看,只需四到六分钟,完全代替学生的课外辅导,快速高效。
第二篇:《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范文9、静止和运动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课静止和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参照物的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5.4运动的相对性教案与反思

教案与反思: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5.4运动的相对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章节为5.4运动的相对性。
具体内容包括: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2. 相对性原理:介绍牛顿的相对性原理,即在惯性参照系中,物理定律的形式不变。
3. 速度的相对性:解释速度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能运用相对性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相对性,并能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相对性。
2. 教学重点:理解相对性原理,掌握速度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乘坐公交车的人看路边的树木,引出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提出问题:“运动和静止到底哪个是真实的?”2. 新课讲解: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PPT展示实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接着介绍相对性原理,解释在惯性参照系中,物理定律的形式不变。
讲解速度的相对性,让学生理解速度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
3. 例题讲解:挑选一些与运动和静止、速度相关的例题,如两个人在相对运动中的速度问题,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运动和静止、速度的概念,并学会运用相对性原理分析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运动和静止、速度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相对性原理3. 速度的相对性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举例说明。
2. 根据相对性原理,分析一个实际问题。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运动和静⽌的相对性与绝对性6、运动和静⽌的相对性与绝对性(1)、运动的相对性Einstein说:“可惜我们不能置⾝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在那⾥去证明惯性定律的绝对有效性以及观察⼀下转动着的地球。
”【2】“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法则可以找出⼀个惯性系。
可是,如果假定出⼀个来,我们便可以找到⽆数个。
”【3】狭义相对性原理认为,所有惯性参考系都是完全等价的,不存在⼀个优越的特殊的惯性参考系;在⼀个惯性参考系内部做的任何物理实验都⽆法发现该惯性系相对任何别的惯性系的运动速度。
Einstein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个物体存在,是不能考察它的运动的,因⽽只存在⼀个坐标系和另⼀个坐标系的相对运动。
”【5】“取定两个物体,例如太阳和地球,我们观察到的运动也是相对的,既可以⽤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来描述,也可以⽤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来描述。
根据这个观点来看,哥⽩尼的成就就在于把坐标系从地球转到太阳上去,任何坐标系都可以⽤,似乎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个坐标系会⽐另⼀个坐标系好些。
【6】Einstein承认:“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更像⼀个惯性系,物理定律在哥⽩尼系统中⽤起来⽐托勒密系统好得多。
” “我们能否这样地表达物理定律,使它在所有坐标系中,既不单在相对作等速运动的坐标系中⽽是在相对做任何运动的坐标系中都有效呢?如果这是可以作到的,那么困难就会得到解决,那时我们边有可能把⾃然定律应⽤到任何⼀个坐标系中去。
于是,在科学早期中的托勒密和哥⽩尼的争论也就变得毫⽆意义了。
”(2)、运动的绝对性Newton曾提出著名的“⽜顿桶实验”:如图( 4 ),把⼀个桶吊在⼀根长绳上,将桶旋转⽽使绳拧紧,然后盛之以⽔,并使桶与⽔⼀道静⽌不动,接着将桶反转⼀下,桶和⽔将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a ,桶和⽔都静⽌; b ,桶转⽔不转: c ,桶和⽔同步转。
对于 a和 c ,其⽔相对于桶都是静⽌的,但可以看到⽔⾯的形状不同,假设桶内有⼀观察者,显然可以根据⽔⾯的形状来判断系统是否在转动,所以,绝对空间的观念是必要的。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8、 惯性实验
实验名称: 惯性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惯性的特点。 实验用品:玻璃杯、水、硬纸板、棋子、尺子、小车、 木块 实验步骤: 1、将硬纸板放在装有半杯水的玻璃杯上,把鸡蛋放在 硬纸板上。快速的抽出纸板,鸡蛋会怎样? 2、把5个棋子摞起来,然后迅速用尺打击下部的棋子, 观察上面棋子的运动。 3、把木块放在小车上,观察运动的小车遇到障碍物时, 车上的木块会怎样? 实验结论: 鸡蛋、棋子、木块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具有惯性。
16、植物向水性实验
实验名称:植物向水性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植物向水性。 实验用品:豆苗三棵、纸杯三只,适量的水。 实验步骤: 1、把三棵已经生根的豆苗栽入盆中。 2、第一盆左侧浸水;右侧保持干燥。第二盆左 侧保持干燥;右侧浸水。第三盆全部浸水。 3、两周后将三棵豆苗取出,保持三棵豆苗位置 不变,观察其根的生长方向。 实验结论: 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
2、蜡烛的变化
实验名称:蜡烛的变化 实验目的:研究蜡烛的变化。 实验用品:蜡烛、火柴、小刀、镊子、铁片、烧杯 实验步骤: 1、用小刀把蜡烛切割成小块。 2、把小块的蜡烛放在铁片上,用蜡烛火焰加热,观察蜡烛如何 熔化的。 3、熄灭蜡烛,观察熔化的蜡烛遇冷会怎样。 4、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变化。 5、把烧杯放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里留下什么物质。 6、在烧杯壁上涂上石灰水,看看燃烧后的气体能否让石灰水变 浑浊。 实验结论: 切割和熔化时,仅仅在形态上发生了改变。蜡烛燃烧时,不仅在 形态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产生了新物质:光、热、二氧化碳、水 蒸气、烟尘等。 实验时间: 2013年9月30日
7 、静止和运动
实验名称:静止和运动 实验目的:研究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实验用品:四轮小车、细绳、人模型(2个) 实验步骤: 1、把一个人的模型放在桌面一边。 2、把一个人的模型放在小车里。 3、拉动小车载着人的模型运动。 实验结论: 以小车为参照物,车上的人的模型为静止;以桌 边的人模型为参照物,车上的人模型是运动的,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来自10、 四季成因模拟实验
运动和相互作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一、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一个选定的参照物而言。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时,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同。
通常取地面为参照物。
同步卫星是以地球为参照物,地面上的人看同步卫星是静止的。
2、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例如:宏观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一直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宏观的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而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激烈程度的标志。
3、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二、机械运动和力1、使用刻度尺测量时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要会放、看、读、记。
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累积法、替代法、平移法、比例法等。
2、速度v 是用比值s/t 来定义的物理量,与s 、t 的大小无关。
⑴两种描述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图像:(a)路程——时间图像,简称路程图像(图a)(b)速度——时间图像,简称速度图像(图b)注意:①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
(轴)②如何从图像中,读出速度和路程有多大。
(点、线、面)⑵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随时间不断变化,用v=s/t 计算它的平均速度时,要注意时间与路程一一对应,求出在该段时间或该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等于各段时间或各段路程内的速度平均。
3、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注意三个方面:(1)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叫受力物体,另外一个叫施力物体。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当物体之间发生了(例如,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碰撞、摩擦)作用才会产生力。
4、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垂线的应用,重心)弹力: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在一定限度内,作用在弹簧上的外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大的特性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