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技术概论 论文
航空航天概论毕业论文

通用航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对比国外通航发展、与其它行业的关系)。
通用航空的含义通用航空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包括从事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飞行活动。
1.通用航空机动灵活,是民航运输航空业的有益补充。
民航业的运输航空部分就像是一个城市中的公共交通系统。
而通用航空正像这个城市中的出租车,可以随时随地的将顾客送到目的地,为此乘客也将相应的多付一些费用。
在通用航空业务中,公务机公司是开展的此类业务,先进的公务机可以随时将顾客送至距离目的地最近的机场。
美国的航空公司航班可以抵达美国国内1000个机场,而通用航空的公务机可以抵达美国内的10000个机场。
同时,通用航空对旅游业也大有帮助。
通用航空可以发挥空中游览的优势,让游客饱览山川水秀,运送游客,支线飞行连接干线航班节省旅途中的不必要奔波,机动性更强。
如尼泊尔的私人航空公司考司米克公司,使用通航飞机运载游客,对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进行了壮观的鸟瞰飞行,欣赏喜玛拉雅山脉的壮观美景。
开发观山旅游已经成为尼泊尔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通用航空为公共航空飞行员的供应储备人才。
私人飞行员的培训保证了公共航空飞行员的供应,全世界的商业飞行员绝大多数都是以通用航空的私人飞行驾照开始飞行生涯。
通用航空支持了公共航空的飞行员需求,以满足广大全球旅行者的飞行需要。
全世界航空发达国家都拥有相对的旺盛、雄厚的通用航空基础,中国公共航空的持续稳定发展将无法规避成熟的国际模式。
一旦战争爆发,通用航空不仅有大量的后备准军事运输工具提供,而且还有大量的后备准军事飞行员可提供。
通用航空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功不可没。
3. 通用航空的依附性,为各特种行业工作开展提供便利。
民航业的产生是经济社会中的各种需求造成的,运输航空是满足人们快速旅行和高速物流的需求,而通用航空则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航空器提供的一种全方位的服务。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

航空发动机未来发展的智能化院系:机电工程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摘要:航空航天业的发展离不开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而纵观历史,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史并不算久远但是其发展速度却是很迅速的。
从最早的活塞式发动机到现在的喷气式发动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航空飞行器的发展。
早期的飞机飞行的速度并不是很快,主要是受制于发动机的技术,但是今天的飞机不仅飞行速度惊人,而且飞行的安全系数也更高了。
现在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虽然已经很先进,但是还没有到达最高点,也就是说现在的发动机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预计未来的发动机会向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包括智能节油技术,智能修复技术等等。
关键词:发动机安全系数智能技术历史前景一.引言:航空航天的发展离不开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支持,发动机对于飞机而言就像心脏对于我们人类一样重要,离开了发动机,飞机就成为了空壳,没有任何用处,所以发动机才是飞行器的核心,发展飞行器虽然要求各方面的技术均衡发展,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发动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其他各方面技术的发展,故发动机的技术在某一个层面上也代表了航空工业的发展现状。
从飞机诞生到其被用于战争,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飞机将带给世界的巨大影响,于是纷纷开始发展航空飞行器,于是一个更深层面的技术发展拉开了帷幕,它就是发动机的技术研究。
二.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史1.活塞式发动机的发展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幻想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也曾作过各种尝试,但是多半因为动力源问题未获得解决而归于失败。
最初曾有人把专门设计的蒸汽机装到飞机上去试,但因为发动机太重,都没有成功。
到19世纪末,在内燃机开始用于汽车的同时,人们即联想到把内燃机用到飞机上去作为飞机飞行的动力源,并着手这方面的试验。
世界上首架飞机是由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来的。
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弟确不相信这种结论,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
航天航空概论论文

航天航空概论论文引言航天航空产业作为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经济、国防以及科技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介绍航天航空产业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重要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其在国家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1. 航天航空产业的历史背景航天航空产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代,从最早的热气球到现代的太空飞船,航天航空技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著名飞行家莱特兄弟的成功飞行标志着航空产业的开端。
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航空工业迅速兴起,航空领域的发展推动了航天产业的诞生。
在战争期间,航天航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战期间,飞机和火箭技术广泛应用于战争中,成为决定战局的重要因素。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冷战时期的航天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美、苏两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太空竞赛。
此后,航天航空产业成为全球各个国家的战略产业之一。
2. 航天航空产业的发展现状目前,航天航空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涵盖了航空、卫星技术、导航、无人机、航天器制造等多个领域。
许多国家都将航天航空产业视为实现国家科技创新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手段。
在航空领域,民用航空业的发展迅猛,航空器制造、民航管理、航空运输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
新一代的超音速客机和无人机技术的突破,使得飞行变得更加高效和安全。
同时,航空工业也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绿色航空,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成为行业的重要方向。
在航天领域,各国纷纷投资大量资源开展载人航天和无人探测任务。
人类已经成功登陆月球,并计划在未来登陆火星。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突破,空间站的建设和太空资源的开发成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3. 航天航空技术的重要性航天航空技术对于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工业链的升级,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航天航空产业带动了航空器制造、导航系统、卫星通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其他行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场景。
航空航天技术概论-论文

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校际博雅课程)结课作业任课老师:郑祥明教授百年一梦多感慨——我眼中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康德有一则名言广为后世传扬—-“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心灵,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脚踏地面之实,头顶天空飘渺,无论在古今中外,无论是能人志士还是平民百姓莫不对我们头上的这一片蓝天怀有敬畏之情。
飞上蓝色的天空,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
明代的时候中国有个名叫万户的人,试图利用火箭的推力把自己送到太阳上去,可惜他没有成功,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而正是历史上像万户这样的勇士们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才有了1903年莱克兄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在蓝天翱翔,从此人类历史上翻开了三维立体交通的新一页。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航空航天早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每天穿梭在蓝天白云之间的民用飞机实现了千百年来我们“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美好梦想,千里之遥片刻即到,数百年前荒诞不经的小说家言在我们看来早已不在话下。
更辽阔的视野中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自二战以来已成为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极化趋势下各大国各集团对于战机、导弹及航天器等的关注程度令人咋舌,超级大国“山姆大叔"每遇紧急军情无不是排遣先进的战机或者航母以张示肌肉,我们中国人也总乐意把本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成果讲给友邦元首们听,足可见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来说航空航天的技术水平举足轻重。
二十世纪初,广东人冯如旅美归来,成了第一个制造出飞机的中国人。
自冯如始,中国这个东方大国也踏上了立体交通之路。
解放前由于战事和民间需要,国民政府已经建成了覆盖面很大的航路体系。
1954年7月3日下午5时15分,社会主义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升空,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中国虽然贫穷但在航空航天领域绝不甘于落后。
新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正式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航空航天概论课程论文:航空航空航天发展史分析1900字》

《航空航天概论》课程论文:航空航空航天发展史分析目录《航空航天概论》课程论文:航空航空航天发展史分析 (1)第一章前言 (1)第二章回顾航空航天之路 (1)第三章领悟航空航天精神 (2)结语 (4)第一章前言天之大,以混沌教万物。
地之极,以乾坤载苍生。
每每在夜深人静时分仰望星空,我们总会惊叹于宇宙的浩瀚无垠和人类如蜉蝣般的渺小。
斗转星移的变换拥有使得沧海变为桑田的力量,然而唯有宇宙亘古不变,带着亿万年前的原始记忆,流浪在时间长河中。
千百年来,人类对于飞有着近乎狂热的执着。
无论是世间流传的嫦娥奔月的传说,还是世代相传的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都彰显了中国人民对月空的向往,对太空的憧憬。
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艰苦奋斗,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也逐渐发展,中国的航空航天梦也愈来愈清晰。
第二章回顾航空航天之路自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人民探索太空的起点。
至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这也表明了中国载人航空航天事业的开展。
然而,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不断的研究与不断的尝试中,无数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这条黑暗的道路上留下了一盏盏为后人引路的灯火,那是他们凝聚的心血是他们甘愿托起中国载人航空航天的脊梁。
随后,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一日,“921”计划启动,载人航天器的发射任务正式启动。
戚发轫刚从东方红三号通讯卫星上卸任总设计师一职,就担任了“神舟”的总设计师。
以戚发轫为首的科研团队,开始了漫长的探索。
在北京北郊的农田里,在热浪滚滚的沙漠中;在天地苍茫的草原上,第一次试航,飞船的整个技术流程,火箭系统和发射系统的对接,着陆场地的搭建等都在那一个个日夜中成为了现实。
随后,神舟五号在2003年十月十五日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的首艘载人飞船。
中国宇航员杨利伟第一次进入太空,完成了载人航空航天的首飞。
那一刻,许多航空航天老专家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中国人用他们的力量,向世人展示了他们不但可以制造“两弹一星”,还可以完成载人航空航天的技术探索。
航空概论的论文

航空概论的论文第一篇:航空概论的论文摘要本论文主要介绍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状况,以及对我国未来航空发动提出了一些建议。
依次是从我国航空发动机概貌、航空发动机的作用、我国发动机发展水平与航空发达国家的差距及落后原因、对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浅见以及我国常用的航空发动机等方面阐述我国发动机在民航领域和军事领域内的应用及重要作用。
主要以发动机的性能、使用周期和它所代表的科技水平等方面介绍给读者,让读者对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能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也告诉航空发动机的科技工作者他们肩上的责任。
要努力的发展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在不停的改造这个世界。
在很久以前,人们把升天看作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
可那些现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并且人们把它当作一个高科技产业去发展。
不管是在民航领域还是在军事领域都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要发展一个国家的航空事业,关键的核心就是要看这个国家的航空发动机水平的高低。
飞机的飞行是要靠强大的动力系统的推进才能起飞的,没有了发动机那么飞机就是一堆可供人观赏的废品。
因此,现代的人民认为,航空发动机水平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成为大国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对我国这个航空事业比较落后的来说,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更重要的也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可以毫不犹豫的这样说:“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的发展需要航空事业,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需要靠先进的航空事业做后盾。
在战争中,是否拥有制空权还是要靠航空事业,而航空事业发展的核心又在于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水平的高低。
”所以说,航空发动机对发展航空事业是至关重要。
一、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道路的选择虽然我国的航空发动机走的是一条引进仿制的路,其过程历经了不少失误与反复,但仍走完了引进-仿制-改进改型的全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改进改型与生产经验。
而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的高性能推进系统的预先研究工作,在核心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使我们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已经具备了走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动机发展道路的条件。
航空航天论文

航空航天技术概论课程论文邓阳杰2014030102022蓝天,广袤无垠,深邃辽阔。
仰望天空,常常被它的博大所吸引,常常陷入情不自禁的想象中:如果能如鸟儿般翱翔苍穹,俯瞰大地,穿梭云层,沐浴清风,那该是何等的畅快!人类的航空史,是一部梦想到现实的进步史。
对天空的渴求与幻想,同样是人们为航空奋战不朽的动力。
从风筝到热气球,从飞艇到飞机,探索路上,人们不断总结失败经验与教训,不断前进。
从无人到有人,从低空到高空,从低速到高速,航空器一步步完善,一步步发展。
从军用到民航,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齐备,从惊险刺激到安全舒适航空技术日日翻新,时时进步。
纵揽当今世界,战争已不再是由人数或枪数决定了,制空权,空战成了战争取胜的要素;而国民经济也同样被航空工业准确的衡量着。
这无不尽显航空越来越重的分量。
提到航空,就不能不提到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俄罗斯)。
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航空实力不容置疑。
首破声障的X-1研究机;两倍声速F-104的战斗机;高级动性的F-18战斗机,具有隐身性能的F-117战斗轰炸机;大型宽身的波音-747客机;以及世界目前唯一第四代战斗机F-22。
这些高精尖技术始终是在世界最前沿。
也正是因为强大的空军实力,美国才轻易取胜于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
另一个前超级大国也毫不示弱,他们的米格战斗机与时俱进,更新了一代又一代,始终代表着战斗机先进水平;他们的图-144成为少有的超声速客机;他们的雅克号更在二战中大显威力。
空前则国强,看来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听罢钱小妹老师的《航空航天发展史》这门课,我对航空有了进一步了解。
第一个制作飞机的冯如为科技献身,成了中国飞行第一人,为中国航空打下了铺垫。
1910年,清政府筹办飞机制造厂。
旧中国只有十多个设备想当简陋的航空工厂,所有原材料,机载成品与设备都依赖外国进口,根本就没有自己独立的航空工业。
二战后,饱受欺凌践踏与侮辱的中国,看明白了制空权丢失后果的严重,以及航空事业发展的关键与紧迫。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航空航天概论论文【摘要】: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能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中国春秋时代风筝的发明,虽然不能载人升空,但它确实可以称之为飞机的鼻祖。
航空航天制造工程的技术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
文章介绍了航空航天制造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航空航天制造技术的特点及要求,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航空航天、材料航空航天技术为航空航天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的一系列高级复杂的施工作业程序。
它涉及人力资源配置,设备仪器搭配与安装使用等艰深的学术作业。
是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追求,更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飞行器及其动力装置、附件、仪表所用的各类材料,是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航空航天材料科学是材料科学中富有开拓性的一个分支。
飞行器的设计不断地向材料科学提出新的课题,推动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向前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也给飞行器的设计提供新的可能性,极大地促进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航空航天材料的进展取决于下列3个因素:一、材料科学理论的新发现:例如,铝合金的时效强化理论导致硬铝合金的发展;高分子材料刚性分子链的定向排列理论导致高强度、高模量芳纶有机纤维的发展。
二、材料加工工艺的进展:例如,古老的铸、锻技术已发展成为定向凝固技术、精密锻压技术,从而使高性能的叶片材料得到实际应用;复合材料增强纤维铺层设计和工艺技术的发展,使它在不同的受力方向上具有最优特性,从而使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并为它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前景;热等静压技术、超细粉末制造技术等新型工艺技术的成就创造出具有崭新性能的一代新型航空航天材料和制件,如热等静压的粉末冶金涡轮盘、高效能陶瓷制件等。
三、材料性能测试与无损检测技术的进步:现代电子光学仪器已经可以观察到材料的分子结构;材料机械性能的测试装置已经可以模拟飞行器的载谱,且无损检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校际博雅课程)结课作业任课老师:郑祥明教授
百年一梦多感慨
——我眼中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康德有一则名言广为后世传扬——“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心灵,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脚踏地面之实,头顶天空飘渺,无论在古今中外,无论是能人志士还是平民百姓莫不对我们头上的这一片蓝天怀有敬畏之情。
飞上蓝色的天空,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
明代的时候中国有个名叫万户的人,试图利用火箭的推力把自己送到太阳上去,可惜他没有成功,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而正是历史上像万户这样的勇士们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才有了1903年莱克兄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在蓝天翱翔,从此人类历史上翻开了三维立体交通的新一页。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航空航天早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每天穿梭在蓝天白云之间的民用飞机实现了千百年来我们“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美好梦想,千里之遥片刻即到,数百年前荒诞不经的小说家言在我们看来早已不在话下。
更辽阔的视野中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自二战以来已成为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极化趋势下各大国各集团对于战机、导弹及航天器等的关注程度令人咋舌,超级大国“山姆大叔”每遇紧急军情无不是排遣先进的战机或者航母以张示肌肉,我们中国人也总乐意把本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成果讲给友邦元首们听,足可见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来说航空航天的技术水平举足轻重。
二十世纪初,广东人冯如旅美归来,成了第一个制造出飞机的中国人。
自冯如始,中国这个东方大国也踏上了立体交通之路。
解放前由于战事和民间需要,国民政府已经建成了覆盖面很大的航路体系。
1954年7月3日下午5时15分,社会主义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升空,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中国虽然贫穷但在航空航天领域绝不甘于落后。
新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正式起步于二十世纪五
六十年代。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有力的歌声至今嘹亮,中国人再一次让世界感到惊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航天科技工业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
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1985年10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1990年4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
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
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杨利伟从返回舱中走出时的笑容,中国人自此可以挺直了腰杆跟世界叫板:“我们再也不比谁差!”
在努力发展军用航空的同时,我国航空工业也顺应着世界潮流,开始转向民用。
航空工业本身就是一个军民结合的产业,在战时以发展军用飞机为主,在平时就应该以发展民品为主。
改革开放不但使中国吸收了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而且也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走向世界:如今我们生产的各种军用飞机(如歼7M和强5
Ⅲ)和民品已经可以出口到国外,为国家出口创汇了。
这些,不仅是我国航空水平发展的一个写照,更是一种未来的方向。
所谓未来的发展方向,绝不是我的空谈空想。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主旋律,大规模的战争几乎不会带来,虽然摩擦矛盾不断,但各方利益的制衡下,世界性的战争还不会到来,因此,航空由军用大幅度的专为民用是一种必然,只有这样,航空才能拓宽生存的道路。
同时,在大方向转变后,航空技术也不断突飞猛进,进入了新航空时代。
现在有如下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选择大还是选择小?个人化还是无人化?安全性如何保障?为了环保飞得更慢?模仿鸟类飞机“变翼”?改变结构减少噪音?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技术的进步,更代表了未来低碳生活的追求。
人类在追求享受的同时,也开始反思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时空,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航空才能继续生存,进而进入一个全新的航空时代。
回归今时今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群体化、社会化、高速化的趋势和特征异常明显,我们随时可能面临新的危机,新的挑战。
这一点在航空领域尤其明显,因为在对航空航天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的未来,落后的航空技术就意味着落后的国度,意味着国家的领空安全将无法保障。
而在未来的多时空时代,失去了领空,就如同我们人类失去了一种感官,必将无法达到最优的状态。
请相信,这不是危言耸听,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而气馁。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属于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二〇一二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