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简介

合集下载

沈阳师范大学园林景观赏析

沈阳师范大学园林景观赏析

沈阳师范大学园林景观赏析自1951年沈阳师范大学建立起便带给人们太多的梦想与喜悦。

这是一片我们熟悉而亲切的土地,在这样一片让人陶醉的学校里处处现象出美丽的园林景象。

美景与文化交织在一起,就像来自纳帕山谷的美酒,使人们沉醉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中。

沈阳师范大学座落于远离市井喧嚣的沈北新区,大学内的的园林景观设计并非仅仅是对人文风景的直接克隆,而是通过园林景观把生活区、景观区、文化学习区、生态等方面更为深层的联系在一起,这些坐落于学校各个角落的园林景观为人们提供的不仅是一种风景,更是一种健康、和谐的学习生活方式。

沈阳师范大学景观设计大体可分为,人文园林景观、自然风景园林景观、中心园林景观带、自然生物园林景观。

一.人文园林景观(1)司徒安雕塑园步入沈阳师范大学正门占地1万余平方米的司徒安雕塑园与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遥相辉映,这是校园主要的人文景观区,园林中繁花似锦,树木葱茏。

花树掩映中,矗立一座座雕塑。

园林分为五个雕塑组团: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从雅典走向北京,共15尊雕塑,司徒安先生仅用短短8个月的时间亲自创作的。

据了解,雕塑园陈列作品人物都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他们就像人类发展史中跳跃的音符,与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共同诉说着地球文明。

雕塑园中不但有各种各样的雕塑作品,同样有各种植物景观,在雕塑园中种植着百余种植物,这些花、草合理配置的复层生态群落。

景观针对不同的活动空间,进行个性化的种植设计,形成特征明显的植物空间,突出了植物在色彩和季相上的变化及四季的均衡,为师大的风景增添的特色。

(2)沈阳师范大学沈师精神的“校门景观微缩园”校门景观微缩园,位于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后的桃李园中,里面栽植桃树、李子树等,昭示着沈师桃李满天下。

园林四周修建了4个大门,每个校门的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发展阶段,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都讲述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它们见证了沈阳师范大学“五更校名、六易校址”,栉风沐雨,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是沈师 60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是留给沈师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必将成为激励沈师人“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精神家园。

秦皇岛实习报告完整版

秦皇岛实习报告完整版

秦皇岛实习报告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实习报告用纸目录一、前言 (2)<一>实习区位置,交通及自然经济概况 (2)<二>实习目的,任务及工作方法 (3)二、地质概况 (4)<一>地层层序及特征 (4)<二>沉积岩 (12)<三>岩浆岩 (13)<四>变质岩 (13)<五>构造 (14)三、区域地质发展史 (14)四、地质矿产 (16)五、结束语 (16)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实习报告用纸一、前言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它是在学习完普通地质学、地质学概论、地质学基础和地球科学概论等的基础课程后,组织学生到野外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专业启蒙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

<一>实习区位置、交通及自然经济概况1.地理地势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

市区长50km,宽6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

秦皇岛石门寨地质教学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以北28km处,地处燕山山脉东端,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隶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

地理坐标为:东经119°04′—119°46′,北纬39°41′—40°19′.地理特点为北高南低,呈山地、丘陵、平原阶梯状分布。

(图1-1)图1-1抚宁县石门寨镇地理图柳江盆地位于石门寨西南4km处。

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

盆地内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

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在中生代海生爬

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在中生代海生爬

16化 石2022年 第4期化石新知化石揭秘CT 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在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鱼龙研究中的应用殷亚磊 黄建东简介化石是指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是探索生命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实证。

过去,人们了解化石内部结构唯一的研究方法是系列切片法。

该方法通过系列切片、编号、画切面图,最后将连续的切面图经光学放大恢复成蜡质模型来观察化石内部结构。

英国地质学家William Johnson Sollas 在1903年首创系列切片法,并用该方法在1916年观察了海生爬行动物鱼龙属(Ichthyosaurus )的头骨内部结构,但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成此项研究。

系列切片法在古生物化石研究中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如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张弥曼院士使用该方法对先驱杨氏鱼头骨的研究证明了该种不具有内鼻孔,从而在国际上引发了关于肉鳍鱼类早期系统发育关系问题的热烈讨论。

即使现在,该方法在某些化石类群(如腕足动物)的研究中依然在使用。

然而,该方法在化石中使用,不仅破坏标本导致无法对切过片的标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而且非常耗时。

此外,偶然地,我们可以找到自然保存内部结构的化石。

然而,这种化石却极其稀少。

由于损坏标本,传统上被用于观察化石内部结构的系列切片法不能被用于珍贵化石标本的研究。

并且,系列切片法特别耗时。

CT 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由于其不损坏化石和高效性,是一种理想的观察化石内部结构的方法。

CT (Computed Tomography )扫描全称为计算机断层扫描,可用于化石中研究其内部结构。

近40年来,该技术在古脊椎动物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为解决脊椎动物颌的起源、龟鳖类头骨的起源与演化、蛇类的起源环境、鸟类脑和内耳结构的演化、哺乳动物舌器的起源等问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其基本原理是使用高能量的X 射线穿透样品对其整体的三维结构进行成像。

扫描数据由几千张可叠加的二维投影图组成。

这些投影图经CT 机自带的软件重构后输出为一个体积文件。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营销——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营销——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

2017年5期总第842期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李克强总理表示,要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有自主创业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中国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精神蔚然成风。

随着鼓励创新创业的相关措施陆续实施,民众的创业精神正在焕发,借助着中国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正在袭来。

沈阳师范大学的在学校里的多个创业项目,若水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的创业团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

该公司建立于2010年,独家拥有沈师大授权的校徽标志的使用权,主要做文化创意,主营业务是销售文化用品。

这个项目至今已走过了7个年头,已经传承了3轮团队。

本文以若水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简称若水文化)为研究平台,探究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以及营销的方法。

一、研发模式夏学理指出,近年来,从西方欧美各国,乃至日本、中国大陆、泰国、韩国、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在相关政策的引领之下,于世界各地蓬勃发展。

该产业已经成为在知识经济为本的社会里不可或缺的一环,蔓延至生活的每个角落,可以说处处可文创、处处有商机。

所以,文化创业至关重要,若水文化也就瞄准了文化创意方向。

“博学厚德尚美践行”是校的校训,体现我校师生的人文精神与务实态度,也是区别我校与他校的标志。

同样,也是若水文化产品要体现的内涵。

若水文化的文化创意的研发主要有三种模式:首先是生产外包模式。

若水将生产任务外包给社会企业,团队只负责研发产品和产品销售。

若水文化的研发部会和外包企业合作,以沈师大为设计语言,将学校中的景、物、人、建筑、事迹作为创作来源,结合校园与生活两大主题进行设计,运用现代计技巧,转化为深受师生喜爱的商品。

外包企业所承接皆是基础性的需求量比较大的办公用品,比如带有沈师大标志的名头纸、一次性水杯等。

从节约成本角度讲,减少了制作的设计成本,直接采用模块化制作,为每一个学院共同采用统一的制作标准。

其次是学生设计模式。

古生物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

古生物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

古生物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科门类:理学二级类:地质学专业代码:070904T)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古生物学与地质学相关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和创新创业素质,能够在古生物学、化石保护及自然类博物馆、化石能源等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科普、管理的古生物学高级创新创业专业人才,以适应当前国家和辽宁省科学、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古生物学人才的需要,及学校对于标志性专业和特色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专业特色本专业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以学校标志性专业和特色专业作为本专业定位,以“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为教育理念,形成如下具体特色:1.“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深度融合:努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强、思想和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本科生。

在知识层面,通过强化课程设置关联性、翻转课堂教学来强化学生知识的吸收;在能力和素质层面,通过教学-科研-创新创意创业一体化教育,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内化为专业素质。

2.“教学-科研-创新创意创业”教育一体化:努力培养国家科学、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尤其重视实践教育,除日常教学课程外,在小学期不仅安排“科研-创新”项目,组织学生参加野外实习、瞄准实习地区尚未解决的问题展开研究工作,而且安排“科研-创意创业”项目,组织学生解决古生物教学和博物馆展陈方面的实际问题(如参与教师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参与教具以及博物馆等委托的开发),而且组织学生参加研讨班和讲座,了解和探讨当今专业工作最新进展和动态,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3.传统和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构建牢固的知识结构,有效发展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保证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理念的实现。

本专业稳步推进MOOC模式、翻转课堂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

4. 重视英语在专业中的应用:本专业重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重视双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以适应本专业对英语的特殊需求。

沈阳师范大学资料

沈阳师范大学资料

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位于中国十大城市之一的辽宁省省会沈阳,隶属于辽宁省人民政府,是一所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门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始建于1951年东北教育学院;1953年更名为沈阳师范学院,是当时东北地区创办最早的两所本科师范院校之一(辽宁省最早);1965年更名为辽宁第一师范学院;1978年恢复沈阳师范学院校名;2002年省政府决定并经教育部批准,沈阳师范学院与合并组建沈阳师范大学。

沈师大建校即为本科院校,上个世纪50年代末开始培养研究生,是留学生接受单位,是教育部首批“”高校和教育部首批开展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一、师大现状:学校现占地面积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藏书180余万册。

学校共有全日制本、专科生21947人,硕士研究生3261人,长期在校留学生368人。

截止2011年5月学校建校60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名德才兼备的师资及各类人才,为东北特别是辽宁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师大主要校园景观:(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雕塑园(国内高校首家外国雕塑家园林)、学位园(国内首个大学学位园)、沈师大发展历程校门景观微缩、师大野生动物保护园、圣像等。

二、师大标志:校名:沈阳师范大学(题写:郭沫若)校徽:设计:谷慧敏校徽解读:意念性标志设计,运用恰当比喻方法,可以达到强化内涵,把一个抽象概念形象化的表现,已达到标志设计特征的视觉效果.沈师校标的设计采用了这一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喻。

标志造型简练,以主体大树形象表达出学校教书育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世纪栋梁人才的属性特征。

底部为一本展开的书的造型,代表知识的沃土,点明学校教育的特征。

树的主干以汉字的“人”字与沈师开头字母“s”结合变化出一造型,代表“沈师人”,表达出“授业”“学叶”以人为本的中华文明的教育思想。

绿色园形造型与“知识沃土上屹立的大树”的造型相结合,表现沈师人团结协作、开拓发展、共创辉煌的各办学理念和教育精神。

沈阳师范大学清理“吃空饷”、在编不在岗人员专项整治工作_22778

沈阳师范大学清理“吃空饷”、在编不在岗人员专项整治工作_22778

沈阳师范大学清理“吃空饷”、在编不在岗人员专项整治工作
简报
第二期
沈阳师范大学人力资源部 2014年3月4日
学校第二组清理“吃空饷”、在编不在岗人员
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在古生物博物馆召开
3月4日下午2:00,张辉副校长率领人力资源部一行7人在古生物博物馆会议室召开了沈阳师范大学第二组清理“吃空饷”、在编不在岗人员专项整治工作会议。

体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院、古生物学院、软件学院、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等五个单位的班子成员、办公室负责人等28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张校长传达了《辽宁省清理“吃空饷”、在编不在岗人员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精神,同时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的大背景、大气候下,依照上级指示,步调一致,细致入微,严肃认真排查,及早发现问题,实事求是归类。

张校长还指出,经过多次与其他院校的整合,目前我校人员多,问题复杂,其中不乏一些提前退休或提前离岗人员,我们要
把握好老政策与新政策的衔接,妥善解决吃空饷、在编不在岗人员问题。

人事处韩国海处长解读了我校《清理“吃空饷”、在编不在岗人员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方案中明确了清查范围、方法步骤等。

韩处长还向大家介绍了人社厅、教育厅在多次会议上都强调了此项工作,并简要传达了上级精神。

与会人员就在编不在岗人员的范畴及认定,如各种原因长期请假不在岗、出国未归失去联系等情况进行了讨论。

此外,我校已对现有离退休1400余人进行了摸底调查。

我校教职工退休后的生活居住地分布在全国各地,也有移民海外者。

为防止冒领退休金的行为,对2年以上没有联系方式的老同志实施进一步核对和上门家访。

通过专项整治工作,要进一步严肃管理工作纪律,规范工作秩序。

中国的海龙类

中国的海龙类

化石新知化石揭秘珺海龙类是一类已经灭绝的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

在分类等级上,海龙类是目一级的分类单元。

该类群最典型的特征是尾巴的长度能够达到身体长度的一半以上。

在海生爬行动物中,与繁盛于整个中生代的鱼龙类和鳍龙类相比,海龙类的地史分布有限,仅存在于三叠纪时期。

因此,海龙类是地球历史中的匆匆过客。

在地理分布上,海龙类仅存在于欧洲、北美以及中国的华南地区。

与欧洲和北美的海龙类研究相比,中国的海龙类研究晚了近一个世纪。

1999年,IVPP刘黄果树安顺龙生态复原图 (赵闯绘)俊研究员命名了中国的第一种海龙类——黄果树安顺龙。

这标志着中国海龙类化石研究的开始。

自此,中国成为了海龙类研究的新热点地区。

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的普遍认可的海龙类属种共计4属6种,均产自贵州省。

其中,2种发现于中三叠世拉丁期兴义动物群,4种发现于晚三叠世卡尼期关岭生物群。

此外,在云南省东部的中上三叠统地层中发现有零散保存的海龙类化石。

尽管研究起步较晚,中国海龙类化石的发现却极大地促进了海龙类的分类、地理分布和演化研究。

兴义动物群中的海龙类兴义动物群是一个发现于贵州省兴义市及其邻区云南省富源县等地中三叠统拉丁阶法郎组竹杆坡段地层,以胡氏贵州龙为主体,多种海生爬行动物、鱼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共生的动物群。

该动物群中目前已描述的海生爬行类包括鱼龙类、鳍龙类、海龙类和原龙类。

其中,海龙类被广泛认可的属种有2个,分别为海龙超科的兴义新铺龙和谜龙超科的乌沙安顺龙,均发现自贵州省兴义市。

此外,在兴义动物群中还报道有海龙超科未定位置的一件吻部极度下弯的化石新标本。

兴义动物群中的海龙类是在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海龙类。

值得关注的是,鱼龙类和鳍龙类在早三叠世就已出现在中国。

因此,海龙类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要晚于鱼龙类和鳍龙类。

乌沙安顺龙是兴义动物群中发现的第一种海龙类,也是中国中三叠统地层中发现的第一种海龙类。

该物种的种本名源自其化石产地兴义市乌沙镇。

乌沙安顺龙的颈部细长、吻部细长、口内具有圆锥状的牙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