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的地区的一些总结

合集下载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是指由于黄土中具有较高含水量、较弱黏性、易于吸水膨胀等特点而导致的地基沉陷和变形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一、综合考虑地质、地貌和水文环境等因素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膨胀性和较弱的抗剪强度,因此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需要综合考虑地质、地貌和水文环境等因素,以确定地基处理方案。

二、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勘察工作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包括《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黄土地基处理技术规程》(JGJ 130-2011)等。

勘察内容主要包括场地调查、水文地质勘察、钻探取样、室内试验等。

三、深入研究地质、土壤和水文特性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土壤和水文特性对地基处理起着重要作用。

在勘察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黄土的工程性质、含水量、含盐量、渗透系数等参数。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黄土的水分运移与变形规律。

四、确定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加固处理和排水处理两方面。

加固处理包括土体改良、加固填土、地下连续墙等措施,主要目的是增加地基的抗剪强度和抗沉陷性能。

排水处理主要是通过排水系统将地下水位降低至安全水平,减小黄土的吸水膨胀性。

五、实施地基处理过程中的监测和控制在进行地基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和控制工作,包括地表沉降观测、地下水位监测、土体变形观测等。

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系统,及时了解地基处理效果,对处理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主要包括综合考虑地质、地貌和水文环境因素、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勘察工作、深入研究地质、土壤和水文特性、确定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以及实施地基处理过程中的监测和控制。

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科学有效地进行地基处理,才能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在各个地区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特别注意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保证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重点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的要点。

一、区域特点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区指的是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因潮湿而容易产生陷落和流失现象。

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土壤多为黄土和粉土,湿陷性较强。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充分了解地区的地质特点和土壤结构。

二、岩土勘察要点1. 地质调查:充分了解地质构造、土层分布、地下水位等信息,为后期地基处理提供依据。

2. 土壤性质:通过取样分析,掌握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质,为地基处理设计提供依据。

3. 陷落特征:了解土地的陷落特点和程度,评估土地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三、地基处理要点1. 基础设计:根据勘察结果,设计合适的地基结构和基础形式,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地基加固:采用适当的加固方法,如搅拌桩、灌注桩、土钉墙等,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3. 排水处理:采用合适的排水系统,保证地下水排泄通畅,减少地下水对地基的影响。

4. 地基处理机械:选择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机械和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四、施工管理要点1. 土地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土地的保护,避免进一步的陷落和流失。

2. 质量监控: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施工操作,加强对地基处理质量的监控和检验。

3. 安全考虑:考虑到地基处理过程可能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产生影响,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和保障措施。

纵观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需要全面了解地区的特点和复杂性,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勘察和处理。

只有充分考虑地质、土壤、地下水等因素,合理设计地基结构,严格施工管理,才能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岩土工程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湿陷性黄土路基是一种常见的土壤工程问题,特别是在黄土地区,因为其土质状况和水文特性,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而导致路基破坏和车辆通行的困难。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路基的病害原因和防护技术。

1. 土质状况湿陷性黄土的主要成分是黏土,这种土壤的含水量较高,易形成泥泞状,减小了土体的稳定性。

土壤在遇到水分时会发生体积变化,容易出现沉降、漏水和起坑等情况。

2. 环境因素自然因素是造成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包括降水、冰雪、冻融循环、温度等。

在黄土地区,由于地形、气候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导致不同地段泥土含水量和固结性差异较大,因此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充分考虑路基所处的环境和水文地质特征。

3. 过度使用和错误管理错误的管理和维护也是导致湿陷性黄土路基发生病害的原因之一。

由于黄土地区交通条件差,交通流量大,而又容易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水、温度等,因此长期的过度使用会使路基逐渐疲劳和老化。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忽略了路基的维护和管理,就容易出现路面坑洼、浸润及多种病害,并且对人员的安全也会造成威胁。

因为黄土路基湿陷性病害的缘由较复杂,且受多个因素影响,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管理和防治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1. 选择适宜的建造方案选择适宜的建造方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防治至关重要。

针对不同地形和环境条件,确定正确的路基厚度和其他设计参数是预防病害发生的关键。

此外,使用适合黄土地区特征的地基加固材料等,可以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和强度,从而提高路基的耐用性。

2. 加强维护管理对湿陷性黄土路基进行定期的检查、维护和管理,是预防路基病害发生的非常必要的手段。

针对不同的湿陷性病害,采取不同的维护方法和方案。

如对于出现的巨坑、深沟、裂缝,应及时予以处理。

在防治路面浸润病害方面可以采用设置排水设施的方法,促进路基内部水分的排出,减少水分对路面的侵蚀。

3. 应用新型加固材料技术采用新型加固材料技术对路基进行加固和改良,可以提高路基的抗沉降能力,减少路基的波动变形,确保路基稳固。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进行探讨。

一、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地区具有以下特点:1.水分敏感性强:湿陷性黄土在含水量变化时会发生体积变化,造成地基沉降、裂缝等问题;2.强风蚀性:在干燥的条件下,湿陷性黄土容易发生风蚀现象,造成地表的侵蚀;3.抗剪强度低:湿陷性黄土的抗剪强度较低,容易产生滑塌、坍塌等问题;4.土体松软:湿陷性黄土的土体较松软,需要进行地基处理来增加土体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二、岩土工程勘察在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地层情况: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需要了解不同地层的特点和分布,包括黄土、砂岩、泥岩等地层的厚度、分布和工程性质等;2.土体性质:需要对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压缩性、剪切性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土体的工程性质和变形特点;3.地下水情况:需要了解地下水位、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和调控措施;4.地质构造:对地质构造、断裂带、滑坡、地震活动等地质灾害因素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地基处理措施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地基处理措施:1.加固处理: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桩、灌注桩、钢片桩等加固处理手段,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2.排水处理:可以采用加设排水沟、设置排水管或进行地下排水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基的湿陷性;3.土体改良:可以采用灰土加固、水泥土加固、土石方加固等手段,改善土体的力学性质和变形特性;4.地基加固:可以采用碎石填料、地基喷浆、加厚软基等方式,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5.新型地基处理技术:可以尝试利用新型地基处理技术,如岩石爆破成形、地下冻结加固等方法,改善地基的力学性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是黄土地区中的一种特殊地质类型,其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发生地基沉降、裂缝和变形等地质灾害。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一地区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重点介绍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的要点。

一、岩土工程勘察要点1. 了解地质背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背景主要由黄土、粘性土、黏土等构成,其中黄土层较厚,含水量高,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地下水位较浅。

在进行勘察时,需充分了解地质背景,掌握地下水位、土质特性和地层分布等信息。

2. 地质勘察方法为了准确了解地下情况,需采用多种地质勘察方法,如钻孔、岩土采样、地质雷达探测等,以获取地层的物理性质和地下水位数据。

还需进行地下水水质分析,掌握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污染情况。

3. 环境勘察湿陷性地区容易发生地层下滑和侵蚀,因此需要进行环境勘察,了解周围环境的情况,包括土地利用、河流情况、降雨情况等,以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4. 地震性能评价湿陷性黄土地区地震频繁,需进行地震性能评价,以评估工程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性能,为地基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二、地基处理要点1. 地基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关键是地基改良,通过加固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常用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土石方填筑、灰土桩、搅拌桩等,可以有效减少地基沉降和裂缝的产生。

2. 排水处理地下水位较浅是湿陷性地区的常见特点,因此需要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常用的排水处理方法包括井点排水、管道排水、抽水排水等,可有效减少地基沉降和软弱地层的塌陷。

3. 地基监测地基处理完成后,需要进行地基监测,实时监测地基的沉降和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地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常用的地基监测方法包括测量法、遥感监测法、振动监测法等。

4. 技术应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需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用适当的工程技术和材料,如高效地基加固材料、新型土工材料等,以提高地基的抗裂抗渗能力,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浅析新疆湿陷性黄土的特征和危害的防治措施

浅析新疆湿陷性黄土的特征和危害的防治措施
3.2强夯层处理
当湿陷性的土层厚度为3-6m时,宜采用强夯法。但采用此法处理地基时,土的含量宜低于塑限含水量1~3%。强夯处理一般以80~300KN的重锤,8~20m的落土的强度提高压缩性降低,以改善土抗震动液化的条件,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并提高土层的均匀程度。
摘要:新疆黄土湿陷性危害的防治对地基工程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新疆黄土具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黄土,通过分析新疆黄土的分布特性、危害性机理以及危害的防治措施,以供勘察设计借鉴。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应根据黄土的不同特性,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已达到建筑物安全的目的。
关键词:黄土;湿陷性;防治措施
1前言
湿陷性黄土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确定该地区黄土湿陷类型以及湿陷等级,从而相应的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以达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对当地的工程建设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对湿陷性黄土,前人已作出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在湿陷机理、湿陷成因以及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等方面已经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和理论[1-5]。但是在新疆地区湿陷性黄土的分布范围较少,主要存在于新疆北部,相对于西北其他省份来说,其研究程度相对较低。近些年来由于工程活动的增多,新疆黄土湿陷性的认识和研究逐步完善和发展,对其危害性的防治也累积了大量经验。
[7]吴卫兵,周松林,邢时超.基于Copula理论及时序重构技术的相关性风速模拟[J/OL].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1-8[2019-06-25].https:///10.19635/ki.csu-epsa.000247.
[8]孔维波,石芸,姚毓菲,邵明安,魏孝荣.水蚀风蚀交错带退耕草坡地土壤酶活性和碳氮矿化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02):1-8+16.
3.1换填层处理
换填层处理或称换土垫层处理,是将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然后分层换填以强度较大的砂、碎石,或素土、灰土,或其他性能稳定和无侵蚀性的材料,并将其夯压至要求的密实度,以形成良好性能的持力层。一般灰土垫层常采用三七灰土或二八灰土,垫层厚度宜为1~3m。换填层处理是为了提高持力层的强度,减少地基土中所受应力,降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整理)西安地区土质分析

(整理)西安地区土质分析

一、西安土质为黄土(沙质),属于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为黄色为主要色调,含盐量较大,粉土颗粒含量较多,具有大孔性,在天然剖面上有垂直节理。

土质稳定性好,再没有遇到水的情况下,土质坚硬。

受水浸湿容易湿陷,使建筑物大幅度沉降、倾斜而影响其安全和正常使用。

湿陷性黄土是指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湿陷变形,强度也随之降低。

这种黄土一般来说质地均匀,属大孔隙土,具有中、高压缩性,在天然含水情况下,受荷载作用即产生压缩变形,可自重或非自重湿陷。

自重湿陷性黄土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下受水浸湿后,即发生湿陷;在自重应力下受水浸湿后不发生湿陷,需要在自重应力和由外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黄土产生湿陷性的原因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先从它的形状和构成来考虑。

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而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在其形成初期,季节性的少量雨水把松散的粉粒粘聚起来,而长期的干旱又使水分不断蒸发。

于是土层中的水分散失。

水中所含的盐类,如碳酸钙,硫酸钙等,在土粒表面上形成一种胶结物质,它和土粒之间由分子引力形成的水膜共同构成一个胶结骨架。

胶结骨架起到了阻止土结构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压密的作用,从而使土中出现了很多肉眼可见的多孔隙结构。

这种孔隙结构具有明显的强度,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能保持土的原始基本单元结构而形成不被破坏的能力,由于结构强度的存在,使得湿陷性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强度特性表现出与其它土类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而且黄土由于胶结物的凝聚和结晶作用被牢固地粘结着,使其结构强度在未被破坏软化时,常表现出压缩性低、强度高等特性。

但是,当这种孔隙结构被水浸湿后。

水又溶解了里面的盐类,也就破坏了胶结骨架的结构性,使土的强度大大降低,这时由于上部荷载或自重的作用,土颗粒被挤进土结构大孔中,便出现了大量湿陷现象。

由于受水浸湿这一特定条件的不确定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特性对建筑物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性,轻者使工程结构产生裂缝或下沉,重者使结构物大幅度沉降、倾斜以致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区是岩土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地质类型,其特点是土质较松软,含水量较高,易发生流变变形,对工程建设及地基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就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其地质特点主要表现为土层较松软、含水量较高、易受水分影响而产生流变变形。

由于黄土地区的土质本身就不够坚实,再加上水分的影响,往往容易引发地基沉降、开裂等问题,给工程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可以为后期的工程设计和地基处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勘察内容主要包括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勘察等。

地质勘察需要详细了解地层的分布和结构,包括土层的厚度、密实度、孔隙水压力、承载力等参数;水文地质勘察则是为了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水位、水质情况等,这些对于地基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工程地质勘察则需要重点了解自然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包括构造地质、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以便在设计中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地基处理措施的探讨1. 土体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土层含水量高,土质松软,常常需要进行土体改良,以提高土体的承载能力和抗沉降能力。

常见的土体改良方法包括灌芯桩、土钉墙、人工挖孔桩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抗压能力和抗剪承载力,为工程的安全稳定提供保障。

2. 地基加固3. 地表排水地表排水是指通过排水系统,将地表积水迅速排放出去,以减少地下水位上升及土体松软化的影响。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表排水对于降低地下水位及减少地基沉降具有重要作用,是地基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结语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对于工程建设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陷性黄土区给排水
湿陷性黄土区给排水
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壤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土壤。

分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和自重湿陷性黄土,前者在大于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包括附加压力和土自重压力)受水浸湿发生湿陷;后者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会发生湿陷。

在湿陷性地区设计给排水工程时,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避免发生事故,不仅要考虑防止管道和构筑物的地基因受水浸湿而引起沉降的可能性,而且要考虑防治因给排水管道和构筑物漏水而使得附近建筑物发生湿陷的可能性。

设计过程中要按照GB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规定,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程度,建筑物的类别,地基处理措施,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以及施工、维护、使用等条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采取合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评价
黄土的湿陷性应按室内单轴浸水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湿陷系数判定。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程度可以根据湿陷系数分为三种:
当0.015≤δs≤0.03为轻微湿陷性;
0.03≤δs≤0.07为中等湿陷性;
δs>0.07为强烈湿陷性。

通过自重湿陷系数δzs来判断:
δzs<0.015,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δzs≥0.015,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建筑场地分为: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和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见《建筑给水排水》表11-1。

根据建筑物地基受水浸湿的可能性大小,建筑物的重要性以及建筑物在构造上和使用上对不均匀沉降有限制的严格程度将建筑物分为甲乙丙丁四类。

建筑物防护范围
防护距离指的是防止建筑物地基受到管道或水池等渗漏影响的最小距离,建筑物周围防护防护距离以内的区域成为防护区域。

埋地管道、排水沟、雨水明沟和水池等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参考《建筑给水排水》表11-3的规定,否则要采取与建筑物相应的防水措施。

各类建筑物与新建水渠之间的距离,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得小于12m。

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得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的3倍,并不应小于25m。

建筑工程设计措施
分为3类: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结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