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

3.介绍“维新派”及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相关事迹等。

4.补充戊戌变法的背景,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环境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3)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

3.图文结合,详细介绍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的情况,突出《时务报》和《国闻报》,思考其带来的作用。

结论: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史料:材料一:这些时报虽然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因为内容痛切,在北京的一些官员和士大夫辗转传抄,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刊载,因此流传颇广,影响颇大。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材料二: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结论:主要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三篇走向高潮光绪帝与百日维新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析百日维新的背景。

2.展示史料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并提出建议: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臣而谋变法等。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3.展示漫画(右图所示),组织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说说图中的光绪帝处境如何?(2)你认为光绪帝急需解决哪些问题?(3)此时的光绪帝做出怎样的选择?结论:(1)光绪帝没有实权,慈禧太后操纵着清廷大权。

(2)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下的大清岌岌可危的国运;挣脱慈禧太后的权力束缚,夺取实权。

(3)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4.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戊戌变法有更系统的了解。

5.通过列表的方式,引领学生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分析起影响。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戊 戌 变 法(导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难点探究】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

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4【巩固训练】1.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 .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2.19世纪末,维新变法 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 .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 .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3.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 A .公车上书 B .强学会的成立 C .《中外纪闻》创办 D .《定国是诏》颁布4.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其宗旨不包括( ) A.保国 B.保民 C.保种 D.保教5.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有()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B.设立议院C.制定宪法D.设立制度局主持新政6.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A.君主专制B.联邦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7.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行立宪制度C.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8.百日维新的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守旧势力的是()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B.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C.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D.精练陆军,改习洋操9.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的是()A.形成了一批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B.革新了中国政治制度C.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D.起到了思想解放,开创时代新风的作用10.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A.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B.促进了思想启蒙C.推动了政治改革运动 D.掀起了民族民主革命11.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的“五步导学法”导学案(无答案)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的“五步导学法”导学案(无答案)

第6课戊戌变法的“五步导学法”导学案一、明确任务1、教学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经过;知道戊戌变法的主张、代表人物、变法内容及结果。

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民族危亡的努力;感知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辛。

加深戊戌变法的认识,感受维新人士的爱国精神,理解维新变法的进步性。

2、教学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3、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影响二、自主学习(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3、粱启超在上发表,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严复等主持的,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

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2、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分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3、变法触犯了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

、、、、、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被称为“”。

三、小组合作,合作探究1、公车上书的背景是什么?2、公车上书产生了什么影响?3、百日维新发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四、展示交流1、公车上书后,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五、巩固拓展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B、“公车上书“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2、表示不做“亡国之君“的皇帝( )A、同治B、光绪C、康熙D、乾隆3、维新变法运动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4、在评价戊戌变法历史地位的问题上,有人认为:资产阶级所颁布的一系列新政法令和戊戌变法的政策大都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戊戌变法有重要意义,它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

高二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导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导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 编号:6 使用时间:2012.2 评价: 课题:戊戌变法编写人:朱丽平 审核:高二历史组班级: 姓名: 号数: 第 组【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课标解读】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背景和条件,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基本史实。

重点分析、理解戊戌变法运动出现的历史根源及救亡图存的奋斗目标;分析理解康有为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高超策略和所暴露出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学习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链接】必修一15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合作探究一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谈谈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

第6课《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

课题:第6课《戊戌变法》学法指导:1、看课题以及学案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2、全方位阅读课文,包括大字、小字、图表、注释、思考题等,同时用笔在书上对重点、难点、基本点进行标注与划记;3、自主、合作探讨本课基础知识,同时讨论、明确需要补充或拓展的知识点4、完成自测题、思考完成展示题和检测题。

学习目标1、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以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学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在国家危机日益深重之时,勇于救亡图存,为国牺牲的精神。

3、教育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我中华、保卫中华的意识和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教学流程一、自主预习学案(1)、阅读教材第6课《戊戌变法》第28—31页。

(2)、预习自测(同时请在课文中的相应地方进行标注和划记,并及时背记)一、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激愤。

2、经过:1895年,、等联合1000多名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请求光绪帝实行变法,史称“”。

3、作用:揭开了的序幕。

二、百日维新1、时间:主要领导人有:2、内容包括:、、、等方面。

(具体见教材)3、结果:4、意义:5、启示:二、质疑反馈教学案三、交流展示教学案(拓展提升)1、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议一议,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2、你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仅仅是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造成的吗?为什么?(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四、巩固检测1、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A.公车上书B.组织强学会C.《马关条约》的签订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2、“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①严复②谭嗣同③康有为④梁启超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3、维新派的改革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因为()A.维新派反对清政府 B.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C.改革完全是错误的 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4.戊戌变法发生在() A.1895年 B.1898年 C.1899年 D.1900年5.表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文廷式6.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公车上书”为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B. 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8、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下列历史人物都参与了这场运动。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个章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改革措施、失败原因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来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和革命的区别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区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认识改革事业的艰巨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主要人物、改革措施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巩固。

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对后世有何影响?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第6课 戊戍变法

第6课   戊戍变法

第6课戊戍变法(导学案)编写:李全兵学习目标:1、公车上书的内容及意义;2、百日维新的内容及戊戌政变;3、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学习重点:百日维新的内容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公车上书1、原因: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加剧。

2、经过:____年,_______、_______等人发动千余举人联合上书光绪帝,请求实行______,史称____________。

3、影响:它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二)百日维新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_____年代,产生于______运动之中,维新变法就是由______阶级______派领导的。

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资产阶级分两大派别,即资产阶级______派和______派,它们都属资产阶级;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和政治制度;都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它们的区别是:①改变中国现状的方式不同:主张暴力革命的是______派,主张非暴力改良是_____派,②目标不同:主张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是______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是______派。

3、戊戍变法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变法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年,______皇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标志____________运动开始。

按中国甲子纪年法这年是戊戍年,史称______变法,它从6月11日起,失败于9月21日,前后经历103天,史称____________。

5、维新变法的内容及评价:①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使_____阶级有参政机会,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

②经济上: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六课戊戌变法(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公车上书的意义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原因的理解。

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二、课堂检测戊戌变法的内容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三、能力提升1.拉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是()A.公车上书B.各地学会的创建C.梁启超《变法通议》D.《马关条约》的签订2.下列运动与康有为有关的是()A.地主阶级洋务运动B.资产阶级维新运动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3.公车上书的领导人是()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郑观应四、知识拓展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

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辰溪二中校本课程八年级历史(岳麓版)上册导学案
第6课戊戌变法
八年级历史备课组:张仁育(主备人)时间:9月23日
学习目标
1、知道“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记住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学习重点
百日维新的内容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习方法
“四环七步”教学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公车上书
阅读教材28——29页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时间、地点、发动者、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②、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会兴起?宣传维新变法的刊物有哪些?
2、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阅读教材29页第三段——31页
①、“瓜分豆剖,渐露机芽。

”“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是谁的上书内容?表
示“不能为亡国之君”的清朝皇帝是谁?
②★戊戌变法发生于何年?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③、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派和大部分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顽
固派的实力强大(客观原因)。

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力量
较弱。

袁世凯的出卖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直接原因)。

中国资产阶级
维新派的软弱性(根本原因)。

⑤★戊戌变法有何作用?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教训)?
二、合作探究
1、“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这里的“民”具体是指什么人?戊戌变法的哪
些内容对封建旧势力冲击最大?
2在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学生交流展示
四、教师(或学生)点评
五、教师精讲
1、公车上书的时间、组织者、影响。

2、戊戌变法时间、内容、作用。

六、学生识记以下内容
1、公车上书的时间、组织者、影响。

2、戊戌变法时间、内容、作用。

七、课堂检测
1、戌变法时期,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
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是湖南浏阳人()
A.蔡锷 B.梁启超 C.康有为 D.谭嗣同
2、19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爱国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称“变
者,天下之公理也”,掀起了救亡图存的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3、下列人物中,支持变法的地方官员是()
A.康有为 B.袁世凯 C.陈宝箴 D.翁同龢
4、近代史上,哪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
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5、北京承载着中国历史的辉煌与屈辱。

1895年居住在北京城的居民可能
看到的是()
A、英法联军烧杀抢掠
B、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公车上书
C、慈禧太后仓皇出逃
D、开国大典
6、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史实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变法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前
B.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C.变法的主要领导人是李鸿章
D.变法因光绪帝的镇压而失败
7、下列人物与戊戌变法密切相关的是:()
A. B. C. D.
8、近代化就是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

我国在这两大领域的
开启性事件是()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9、戊戌变法内容中惟一被保留下来的是“京师大学堂”,请问“京师大学
堂”是下列哪所大学的前身。

()
A.清华大学B.北京大学
C.北京师范大学D.中国人民大学
10、康有为在一次上书中说,局势“譬犹地雷四伏,药线交通,一处火燃,
四面皆应……割台之后,两载遂有胶州……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而
不可得矣……故当今日而思图存,舍变法外,更无他巧”。

①上述材料中的“割台”指什么事?
②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