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中国传统美学内蕴
吴怡弓导演《城南旧事》影片分析

《城南旧事》一、介绍《城南旧事》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吴贻弓执导,伊明、林海音编剧,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的剧情电影,该片于1983年在中国大陆上映[5]。
该片改编自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说,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
1983年,该片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1984年,获得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1988年,获得第十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二等奖赤道奖。
影片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
《城南旧事》首先由北影厂的导演伊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
原小说分五段写五个人,改编的时候,删去了“兰姨娘”的全部和“驴打滚儿”的后半部。
“惠安馆传奇”保持基本完整成为影片的上篇;而“我们看海去”和“驴打滚儿”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则糅在一起成为一个仍有两段的下篇。
《城南旧事》中,导演对演员的选择和使用是得当的,英子的那双明亮、纯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语言逊色;宋妈的扮演者郑振瑶朴实、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们带入到了那个痛苦的年代。
导演没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谓“戏剧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个无言的结尾。
其实影片只表达了两个字“离别”——一个个人物在生活的历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识了,但最后都一一离去了。
秀贞和妞儿是那样,小偷是那样,宋妈是那样,最后,连父亲也是那样。
二、影评散文电影的诗化意境——《城南旧事》艺术风格分析《城南旧事》被认为是诗化、散文化电影,吴贻弓也被誉为当代中国的散文化电影大师。
影片采用散文诗般的特点,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为基调,借以串珠式的结构方式,通过英子纯真无邪的童瞳展现了秀贞、小偷、宋妈和爸爸的故事,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展现了老北京笼罩着世俗烟火和愁云惨雾的胡同生活,也充分体现了原作充满了回忆感和往事感的神韵。
一、散文化风格电影《城南旧事》散文风格成为这部电影在艺术上最突出的地方,这种散文化的风格直接反映在景物的选择上。
《城南旧事》影视赏析

影片《城南旧事》是一部流露着亲情与分离的电影,影片并没有让人心魂驰荡的梦幻色彩,但是以一种趣味横生的猎奇性,一种平实而又能抓住人心的镜头,向人们讲述着一段城南旧事.本片的导演是吴贻弓,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吴贻弓用自己的创作在电影中注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他的作品重视个人情感主义历史和现代道德话语呈现,鲜明地凸显了自觉创新意识,成功地将传统美学和现代电影语言实现了完美结合,形成了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一个神志不清的女人,一个弄得满城风雨的小偷,一个跟随多年的佣人.导演巧妙地用三个不同的人物把影片分成了三个部分。
影片《城南旧事》在电影画面“意象"的选择与创造、音乐音响的设计与运用,及“艺术重复”技巧手法的采用上,均有独具匠心的探索。
电影曾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和1984年第十四届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等等影片简介影片讲述着一段发生在老北京成立的故事,小女孩英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与神志不清的女人建立了深深的友情,牵引出了女人神志不清的原因和她丈夫的死因还有他的孩子妞.搬家后遇小偷,无意间在别人认为鬼屋的院子里认识了他,再次牵引出了各家被盗的原因,和他偷盗的原因,他并不是好偷而是为了生存,为了弟弟的学费,家中佣人对英子和他弟弟如亲人般的照顾,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佣人儿子的死和女儿送人而生死未卜。
雪上加霜的是英子父亲的死,为观众呈现出了一段亲人离别与亲情流露的故事。
一、影片叙事分析影片的故事情节,不是以一件事贯穿整个影片,而是用串联的手法,把小英子的生活,根据时间顺序,借用她纯真的眼睛看到的世界直白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没有多少功利性,不像现在的很多作品,到处充斥着铜臭味。
从演员到背景,都可以给人一个很淳朴的感觉。
京华古都的城垣颓院、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
儿童视角观照下《城南旧事》的美学特征

儿童视角观照下《城南旧事》的美学特征
《城南旧事》以儿童视角观照其城市街角小家庭出城游玩的乐趣、激动、郁闷等故事,其美学特征有下面几点:
一、回忆美。
这部电影全程围绕着小主人公回忆童年旧事,给观众完美体现了梦回故土的思乡情怀。
影片中充满了怀旧的气息,大量的温暖与怀旧的往事,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小时候的模样,让人们感受到整个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二、麻雀虽小,却也拥有着最美的锦缎,家人之间的小情小调,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瞬间,变的自然而轻松。
影片中表现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间的深厚温馨关系,让观众沉浸在最真切的生活场景,体会影片中情蕴隐隐的温柔。
三、这部电影细节上也表达了幸福的生活状态,像小主人公边学边玩,大家共享的一定的家庭乐趣小细节,一家人携手的缝衣、一气呵成的烤肉,以及身边尘埃灰蒙蒙的老舍式街,都映射出当代家庭生活中朴实安详感,恰到好处,给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绽放在心尖的六月菊——浅谈电影《城南旧事》

文 艺评 论 ・
大 众 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绽放在 心尖的六 月菊
浅谈 电影 《 城南旧事 》
赵瑞香 (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济 南 2 5 0 1 0 0 )
摘要 : 《 城南旧事 》是一部成 功的散文式 电影 ,受到几代 电影人和广 大观 众的普遍好评。影 片以 “ 淡淡的哀愁 ,沉沉的相 思” 为总 的情绪基调 ,讲 述 了三段 故事。本文从 电影的主题 、散 文化风格 、 选景这三 个方面对其进行 了浅析 。 关键词 : 离别 ;散 文化 ;东方审 美意蕴 ;写意传神
为 之动 容 。欣 赏 《 城 南 旧事 》就有 如 此 的感觉 ,无大 风大 浪 ,无 撕 心裂 肺 ,却 如春 风化 雨 ,润 物无 声 ,滴 滴 雨丝滑 落 心底 ,每 一 滴 都可 激起 一 层涟 漪 ,虽 轻 ,但可 久 久萦 绕 ,无 法散 去 。散文 化
的叙 述 风格 ,即不 追求 故 事 的跌 宕起 伏和 波澜 壮 阔 ,而是 追求 叙
了 ‘ 这种 美学 理 念 。在 片 中运 用 了较 多 的 空镜头 以达 到 虚实 相 生 以 洗 礼 过 后 ,都 变 成 了一 种 让 人 留恋 的永 恒 ,产 生 一 种 回 归 的 向 景 喻情 的深 远 意境 。例 如 ,秀 贞怀 念 思康 初来 那 日, “ 就 这 时候 往。 《 城 南 旧事 》 中英 子 对童 年 的别 离 是一 种 非常 态 的别 离 ,它 他 来 的… …他 忽然 那 么一 抬 头… … ”伴 随着 秀贞 的追 忆 ,画 面闪 是 伴 随着 爸 爸 的死 而完 成 的 ,这 使得 这种 别 离 更添 了一种 悲伤 ; 过 一组 无 声 的空镜 头 :从 门 口推进 院子 ,沿着 墙 根推 到玻 璃 窗 , 另 外 ,作 为 时代 洪 流 中 的渺 小 个 体 ,人 往 往 免 不 了颠 沛 流 离 之 再 来到 房 门前 。让 观众 从 这一 系 列镜 头 中想象 思康 进 来 的情景 , 苦 。 由于 政 治原 因 ,英 子 离开 北京 到 了 台湾 , 自此 便相 隔 千 山万 想象 玻 璃 窗里 一直 看着 思康 的秀 贞 的神情 。 让观众 通 过在 场 的画 水 , 于是 便有 了游 子对 故 土那 无法 割 舍 的乡 愁 思绪 。故 乡和 童 年 面联 想 到不 在 场 的故事 和情 感 ,这 就 是 中国传 统 的 “ 写意 传神 ” 都 是 能轻 易触 及 人 内心 柔 软之 处 的那 根弦 ,指尖 的 轻轻 一触 ,就 的 艺术 手法 ,用意 象来 代替 实 写 更具有 动 人 的艺 术魅 力 。而镜 头 能 引 发人 无 尽 的思 念 、追 忆和 伤感 。影 片 以童 年英 子 的视 角来 讲 里 一一 闪过 的人去 屋 空 的小跨 院 、残 破 的窗格 、 木痕 剥落 的 门这 述 那 段往 事 ,一 举 一动 、 一颦 一笑 都 透 露 出追 思 的情致 ,似 乎 在 轻 轻 的掸掉 那层 岁 月剥 落 的尘土 ,显 露 出记忆 中的原 色 。
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古典诗歌意象

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古典诗歌意象
电影《城南旧事》是一部由曹禺所著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该电影中的古典诗歌意象在整个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
电影中,古典诗歌意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意象,古典诗歌中常常运用自然景象来抒发情感,而在
电影中,自然景象也经常被用来表达人物内心的世界。
比如,电影
中常常出现的江河景象、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都是古典诗歌中常
见的意象,通过这些自然意象的运用,电影增添了诗意和抒情色彩。
2. 对话意象,古典诗歌中的对话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物之间的情
感纠葛和心灵交流,而在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也常常借鉴了古
典诗歌中的意象,通过对话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的营造,展现了人
物内心的矛盾和情感。
3. 象征意象,古典诗歌中常常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抽象的情感
和思想,而在电影中,也常常出现了一些象征意象,比如飞鸟、流水、明月等,这些意象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通过这些象征
意象的运用,电影增添了深度和内涵。
总的来说,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古典诗歌意象丰富多彩,通过对自然、对话和象征等方面的运用,增添了作品的诗意和艺术美感,使得整部电影更具有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这些古典诗歌意象的运用,也为电影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

《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我分不清海和天,就像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这句台词,勾起了多少观众对自己充满好奇和疑惑的童年的追忆!而这部令观众如此感慨的电影《城南旧事》,是中国第四代导演旗帜人物吴贻弓先生的遗作。
吴贻弓先生对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就影片本身而言,其散文式叙事和诗意纪实风格,不仅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极具研究价值。
它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哀而不伤的追忆美学体验。
影片通过成功地刻画人物角色,再现了城南的社会风情和昔日民国的生活气息,并且传达出了对过去的深刻思考。
秀贞,这个不敢直面现实生活的人群的象征,心中一直挂念着思康和未曾谋面的孩子。
她精神恍惚,目光呆滞,遭到身边人的轻视,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压抑感。
而后期秀贞找到小桂子时的心情变化,又与前期的压抑形成巨大反差,让观众更能深刻感受到人物的悲喜。
如果秀贞这一角色没有如此细腻的刻画,“秀贞和小桂子在雨夜出走遇难对英子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的观点恐怕就难以站住脚。
导演通过这一角色,也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思想:回忆固然美好,但适可而止即可,逃避真实和现实的行为做法并不可取。
主题曲《送别》自然流畅地呼应了主题,深化了主题,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诗意别离的朦胧散文基调。
《送别》由李叔同先生作词作曲,本身就是一首如诗般哀伤的离歌。
在影片中多次出现,除了形成一种声音上的积累蒙太奇之外,还成功地调动了影片的氛围。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女孩在童年时期不断送别身边人的故事。
《送别》对影片的影响,在小偷被社会大环境所逼而最终被警察抓捕的情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音乐课上同学们歌声嘹亮,而英子悲伤的眼神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观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悲伤。
可见,主题曲的精准选用,不仅加重了伤感氛围,还深化了追忆往昔、感叹人来人往的主题,丰富了影片的主观情感,提升了整部电影的美学高度。
长镜头的运用,从叙事和表意两方面渲染了朦胧的主题思想,烘托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伤感美学。
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中国传统美学内蕴

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中国传统美学内蕴作者:杜云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10期摘要: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影片《城南旧事》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
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上个世纪初“我”在北京城南的童年往事。
全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为感情基调,为我们展现了老北京城南胡同巷尾的生活状貌。
影片以散点式的笔触诉说了“我”的童年见闻,“我”幼小的童心受到的碰触和一次又一次“别离”后的成长。
影片充分汲取中国传统美学内蕴,以舒缓的节奏、节制内敛的情绪情感、低调的色彩和影调呈现出含蓄蕴藉的中和之美,以重复的意象、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影片特有的意境美,并通过散点透视法建构出影片散文化的叙事结构,从而使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美学追求成为我国电影史上诗电影的经典之作。
本文试从上述几个侧面探讨影片《城南旧事》中折射出的中国传统美学之内蕴。
关键词:城南旧事;中和之美;意境;寓情于景;虚实结合;散点透视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9-0140-02诗电影作为一种相对边缘化的电影体裁,一直为许多的电影艺术家探索和实践着。
中国诗电影较之西方,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色,盖源于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丰厚的诗学传统。
在我国百年电影发展史上,不乏诗电影的佳作。
第四代导演吴贻弓于80年代初创作的影片《城南旧事》,便是我国诗电影的杰出典范。
影片无论在感情基调的把握上还是在意境的营造以及叙事结构的建构上都深得中国传统美学之裨益。
可以说,《城南旧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创作者在影片创作中对中国传统美学内蕴的深刻理解和恰如其分地运用。
一、含蓄蕴藉的中和之美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有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以“思无邪”精辟地概括出《诗经》的艺术精神,体现出他对于“中和之美”的追求。
“中和之美”作为孔子的代表性文艺批评思想,对中国历代文学艺术的创作影响深远。
电影《城南旧事》的民俗书写

电影《城南旧事》的民俗书写电影《城南旧事》堪称是中国影坛上反映老北平民俗的优秀典范,影片中处处透着对老北平民俗的深情回望和刻骨怀恋。
影片在对小说进行删减的基础上做了有创造性的集中,在成功地将令人挚爱和同情的几个人物呈现出来的同时,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反映了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旧北平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民俗学意义。
一、体现浓郁“京味”的民俗影片中民俗的形式主要反映在社会民俗方面。
北平是一个老城,历史悠久,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有着厚实丰富的北平民俗文化,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透过它,可以洞见中华民族文化的独具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北平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排出现在冬季北平的骆驼队,而这样的骆驼队在20 世纪20 年代的老北平,特别是冬季的北平城里是最常见的民俗典型了。
门头沟区虽然是一个远郊区,但它为京城供煤。
所以门头沟区的居民有着特有的生活方式:用骆驼作为运输工具,把远在门头沟的煤拉进北平城里。
走街串巷换旧物是北平故都草根百姓最普通的一种行业形式。
电影《城南旧事》中,和宋妈换洋火、换头油的老年妇人,用老旧灯泡交换新灯泡的中年男人,包括用老废破锅换盆子和小凳子的人,都是从事这个行业的。
许地山《春桃》中的春桃和刘向高也是做的类似这样的职业。
抽大烟的行为在北平也相当盛行,如英子的爸爸也抽大烟,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良嗜好而加以排斥,而是图个“乐子”。
英子父亲关心国事,结交参加革命运动的进步青年,这样的性格明显受到北平文化中任侠使气、豪义尚武的熏陶。
饮食方面,老北平市民早饭以稀粥作为主食,佐以烧饼、油条一类的面点。
在大街上,有各种特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芦和八珍梅更是当时儿童喜食的食物,影片中,英子就曾经因为吃多了八珍梅的缘故而不想吃晚饭。
汽水在当时也已经较为常见。
语言方面,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曾说过:“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他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2014-10
电影 《城南旧事》 中的中国传统美学内蕴
杜 云
(中国传媒大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 北京 100123)
摘 要: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影片 《城南旧事》 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它以第一人称的视 角讲述了发生在上个世纪初 “我” 在北京城南的童年往事。 全片以 “淡淡的哀愁, 沉沉的相思” 为感情基调, 为我们展现了老 北京城南胡同巷尾的生活状貌。影片以散点式的笔触诉说了 “我” 的童年见闻, “我” 幼小的童心受到的碰触和一次又一次 “别离” 后的成长。影片充分汲取中国传统美学内蕴, 以舒缓的节奏、 节制内敛的情绪情感、 低调的色彩和影调呈现出含蓄 蕴藉的中和之美, 以重复的意象、 寓情于景、 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影片特有的意境美, 并通过散点透视法建构出影片散 文化的叙事结构, 从而使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美学追求成为我国电影史上诗电影的经典之作。本文试从上述几个 侧面探讨影片 《城南旧事》 中折射出的中国传统美学之内蕴。 关键词:城南旧事; 中和之美; 意境; 寓情于景; 虚实结合; 散点透视
二、 独具匠心的意境营造
意境, 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所在, 是中国古代文艺 理论中用以品评艺术作品的一种非常高的美学境界。 古往今来, 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们都执着于对意境的追求。蒲震元先生 在 《听绿: 美学的沉思》 一文中对意境有过这样的释义: 意境, 是 指特定的艺术形象 (实) 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 艺术气氛以及 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及幻想形象 (虚) 的总和。可见意境 是由意象构建却又超越具体意象的 “象外之象” , 是用有限表现 出的无限之美。 与文学作品致力于文字的表达不同, 作为以画面 和声音语言为叙事手段的电影艺术,其对视听感知力的追求更 直接和富有感染力。 因此, 影片 《城南旧事》 对意境的营造是付诸 于视听形象的。 (一) 重复意象的建构 在文学作品, 尤其是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创作中, 艺术性重 复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 而在散文化电影中, 艺术性重复的创
绪反应上, 而是缓缓拉出。当英子眼睁睁的看着她的大朋友 “厚 嘴唇” 被抓走, 她那样困惑又那样难受, 她的眼里噙着泪水, 但镜 头也没有让这泪水流下。包括最后的生死别离, 英子和母亲、 弟 弟离开父亲的坟墓、 离开宋妈、 离开故土, 她的内心必是伤心欲 绝的, 但镜头仍然没有让她眼眶里的泪水淌下。 然而我们却从这 节制的情感中看到了英子对故土的无限深情,对亲友的深深眷 恋。 (三) 低调的色彩和影调 影片没有用高调的彩色, 而以青灰色为主调, 在色彩和影调 上呈现出水墨画般的沉静隽永之美。远处的群山、 天空; 近处的 座座墙院、 屋舍; 街口的井槽; 演员的着装都以青灰色系为主, 甚 至连热闹的街市也笼罩在青灰色的氛围下。这就真实地再现了 当时的社会环境—— —20 年代北京那种愁云惨淡的悲剧氛围, 也 蕴含了一种婉约的忧伤。 即使在影片中出现几处亮色, 譬如多次 出现在镜头中的西厢房的小油鸡以及片尾大片大片火红的枫叶 都被打上了自然色, 丝毫没有炫目或华丽感。 亮黄的小油鸡的可 爱模样和单纯的色彩衬托出童年的英子的纯真可爱;大片的火 红枫叶的空镜头是对 “生死别离” 这种苍茫人生中难以逃脱之宿 命饱含深情地诗意化,充满了含蓄的悲悯。这种低调的影调处 理, 切合了影片中的整体氛围和人物的情绪情感。
一、 含蓄蕴藉的中和之美
孔子在 《论语 · 为政》 中有言: “ 《诗》 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 思 无邪。” 孔子以 “思无邪” 精辟地概括出 《诗经》 的艺术精神, 体现 出他对于 “中和之美” 的追求。 “中和之美” 作为孔子的代表性文 艺批评思想, 对中国历代文学艺术的创作影响深远。所谓 “中和 之美” 正是指在艺术创作中追求一种含蓄温婉的表达方式, 在情 感上能够做到 “哀而不伤” , 沉静淡雅富有节制。 电影 《城南旧事》 以 “淡淡的哀愁, 沉沉的相思” 为整体基调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 对含蓄蕴藉的中和之美的追求。 (一) 舒缓的节奏 镜头的节奏包括两个方。 一是镜头外部的节奏, 它是指镜头 物理运动的节奏快慢。影片大量使用长镜头, 缓慢的 “推拉摇移 动” 使整部影片的叙事节奏舒缓、 散淡, 为影片整体基调的实现 提供了外在可能性。 二是镜头内部的节奏, 主要指镜头内部的运 动主体行动的快慢, 是就镜头的内容而言的。整部影片中, 人物 的行动是相对平缓的,一举一动都贴合着那个年代缓慢的生活 节奏。 再加上影片对情节冲突的淡化, 从而使影片在整体节奏上 保持了相对一致的舒缓感。 (二) 节制的情感 影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经历了三次刻骨铭心的“别离” , 第 一次是秀贞和妞的离去, 第二次是 “厚嘴唇” 偷儿的 “被抓” , 第三 次是父亲的去世。 可以说每一次 “别离” 都必然激起情感的迸发, 或苦楚或伤痛或让人撕心裂肺。 但影片却没有这样表达, 而是将 积聚的情感, 以一种高度节制的方式, 缓慢而颇有韵味地灌注 在全片之中” 。我们看到在西厢房, 妞将自己悲惨的生世告诉了 英子后, 英子是震惊继而忧伤的, 但镜头却没有停留在英子的情
140
2014-10
文 艺 生 活 法也经常被使用。 《城南旧事》 对于艺术性重复手法的运用 神, 可见愈是质朴与清淡, 愈是深化了艺术文本的抒情意味以及 是值得称道的。 影片的三个故事里都有不同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悲剧性力量。 譬如在第一个故事中, 井窝子、 水槽、 小油鸡反复出现多次。 后两 (四) 构图: 撷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造景技艺 个故事中,下课铃响后的同一角度的操场也反复出现了 5 次之 影片 《城南旧事》 在构图上汲取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造景法 多。 这些稀疏平常的意象的反复出现有着怎样深层的意蕴, 这是 的审美技艺。 如 “框景” , 在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是指园林中的建 我们要探讨的。在笔者看来,重复的意象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 筑的门、 窗、 洞, 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 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 味。 人文景观包含其中, 使景象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影片中, 不乏这 一是暗示时间的流逝, 生命在不经意中成长和老去, 契合了 种 “框景” 镜头。 英子家的窗户、 惠安馆跨院的门在影片中时常作 影片关于 “成长” 的主题。 生活本身是平凡而琐碎的, 很多点点滴 为景框, 将人物框在其中, 这种构图深得园林艺术中 “框景” 法的 滴的事情我们每天都会重复着。 像影片中, 在那个遥远的逝去的 妙处, 富有古典意蕴。又如 “漏景” , 是指园林的围墙上, 或走廊 城南, 胡同里每天都有着重复的生活, 每天都会有人去水窝子边 (单廊或复廊) 一侧或两侧的墙上, 常常设以漏窗, 透过漏窗的窗 取水,每天都会有水流淌在水槽里,人们来来往往且又反反复 隙, 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 在影片 《城南旧事》 中, 英子家的 “门 复。 时间不就是在这生活的琐碎和点滴中逝去了么? 那五次出现 帘” 是促成 “漏景” 构图的屏障。 “门帘” 分隔了空间, 构成了 “看” 的同一个角度的操场, 奔跑在操场上的孩子们, 似乎并没有多大 与 “被看” 的两个空间, 英子透过 “门帘” 观察着大人们的世界。 影 的变化。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最后一次出现操场的时候, 操场上堆 片在构图上对古典园林艺术造景法的借鉴,使画面富有园林山 起了一个个的雪人,似乎突然在这个时候才意识到, “ 冬天来 水画般的情致。 了” 。影片正是用这样令人不经意的重复意象诉说着时光的流 三、 叙事结构: 散点透视法 逝, 生命的成长。 这其中饱含的的对生命人生的无限深情是需要 散点透视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技法之一,与西洋绘 同样深情的目光才能体味的。 画焦点透视法中只有一个观察焦点不同。散点透视法有许多的 二是通过重复的意象实现比照和映衬。 譬如小油鸡, 小巧玲 “点” , 而在每个点上均衡着力, 体现了视点上的多元。 《城南旧 珑的形体、 明亮的黄色的羽毛, 那样可爱和无忧地叽叽喳喳的叫 事》 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出的散文化特点正在于影片在叙事采撷 着。 小英子和妞时长在西厢房里看它们, 喂食它们, 同它们玩耍。 了 “散点透视法” 的妙处。 小油鸡的玲珑可爱不正映衬出童年的英子和妞的天真烂漫纯洁 整部电影的叙述可大致分为三个故事的串联: “惠安馆的疯 无暇么。 然而, 尽管童年是纯真烂漫的却并不是真正无忧的。英 子” 、 “厚嘴唇偷儿” 、 “宋妈的故事” 。这三段故事并没有因果关 子用她童稚的目光观察着身边的世界, 她困惑她苦恼, 没有人给 系, 它们的组接表现为一种串珠式的结构方式。这样的结构, 使 她答案, 她思索着困惑着就长大了。 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 (二) 寓情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历史风貌, 形成一种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 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 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有言: “ 一切景语, 皆 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 情语也” 。 影片 《城南旧事》 中大量空镜头中的景致无不是饱含情 四、 结语 韵的。 片头中那古老的长城绵延在此起彼伏的山峦上, 随风摇曳 古往今来,任何一门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其他 的芦苇草, 慢步行走在胡同巷尾里的骆驼, 屋檐角上的铃铛…… 艺术形式的启发。正如影片 《城南旧事》 , 作为电影艺术, 它的创 这一切的景象都是记忆中城南的模样。这些画面伴随深情的女 作是文学、 绘画、 雕塑、 园林、 摄影、 音乐等多种类型的艺术形式 中音独白: “不思量, 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我是多么想念 融合的结果。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渗透在这些艺术形式中的中 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而今或已物异人非了, 可 国传统美学理念对影片创作的指引。 可以说, 影片中无处不在的 是, 随着岁月的荡涤, 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 却日渐清晰起 中国传统美学内蕴正是影片艺术美感的根源。中国的诗电影必 来……然而这些童年的琐事, 无论是酸的、 甜的、 苦的、 辣的, 却 然要根植于我们的传统艺术审美观念上,才能开拓出真正属于 永久永久地刻印在我的心头……”我们似乎也走进了英子童年 中国人的诗电影发展之路。吴贻弓导演的 《城南旧事》 给中国诗 的北京城南, 体味着一个游子对故土的深情眷恋。 片尾镜头中大 电影的发展以深刻的启发。我们相信只有民族的才会成为世界 片大片的红叶化入化出, 镜头舒缓地推拉摇移, 亦似饱有脉脉深 的, 而愈是民族精粹的东西就愈值得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美学是 情, 倾吐着对父亲、 亲友深深的怀念, 实现了首尾的呼应。 我们几千年文明沉淀下的硕果,它们的熠熠闪光处值得我们去 (三) “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 继承、 去弘扬。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 司空图有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的言 说, 意指在诗歌创作中 “虚” 写的妙处。 国画中亦有 “计白当黑” 的 参考文献: 绘画技法, 这种以 “无” 化 “有” 的意境追求在各个门类的艺术创 [1]石秋仙.诗电影中的中国传统美学内蕴.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8 作中有着共通之处。 影片 《城南旧事》 中不乏 “虚实结合” 的段落, (01). 都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2]许军娥.论 《城南旧事》 的经典化历程.探索与争鸣,2009(11). 譬如第一个故事中, 秀贞给英子讲诉她与思康的 “缘分” 。 导 [3]厉震林.论吴贻弓电影的文化态度.齐鲁艺苑, 2005 (04). [4]蒲震元.听绿: 美学的沉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演没有通过闪回等常规的电影叙事手法来呈现,而是随着秀贞 [5]李辉.论 《城南旧事》 散文诗的特性.赤峰学院学报,2009(09) . 的讲述, 伴随着她的深情目光, 镜头缓缓地摇向惠安馆的院落、 [6]杨波《城南旧事》 . 的艺术性重复探析.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跨院的圆门、 小屋的窗户等空镜头。 虽然没有 “实” 的人物情节的 [7]李国顺.诗化电影—— —试论吴贻弓电影的创作风格.电影评介, 2010 再现, 却通过这一系列的空镜头, 将秀贞对思康的深挚爱恋充分 ( 17 ) . 地表达出来。 导演以这种清淡朦胧的镜头语言, 使意境的主体得 [8]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以突出, 体现出 “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 的中国传统诗学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