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

合集下载

消渴病中医护理常规文档 (3)

消渴病中医护理常规文档 (3)

消渴病中医辨证护理常规消渴病是以多尿、多饮、多食、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病机为禀赋不足,阴虚燥热,多与血瘀密切相关。

病位主要在肺、胃、肾。

主要指西医糖尿病。

一、护理常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简称三多一少。

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中风、雀目、疮痈等。

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临证护理】1、做好病情观察,观察神志、血压、视力、舌脉、皮肤、口渴程度,进食量,血糖变化。

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测体重。

2、口渴时可用鲜芦根或天花粉煎水代茶饮,大便干结时可用大黄,玄参泡水服或指压长强,大横等穴。

3、多食者可食新鲜蔬菜以增加饱腹感,宜食山药、木耳等益气养阴食品,适当增加运动量。

4、多尿,腰膝酸软者可用艾灸肾俞,关元,三阴交等穴。

5、注意用眼卫生,指导足部保健按摩穴位及方法,保持口腔、皮肤、会阴及足部卫生,防止感染。

【饮食护理】1、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年龄,体力活动程度,计算出每日的总热量,三大营养物质的供应量。

2、注意饮食调护,平衡膳食,忌肥甘厚味之品,定时定量进餐。

【用药护理】1、严格按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反应。

2、胰岛素治疗者指导其胰岛素注射方法、存储方法、注射部位及不良反应。

3、中药汤剂宜偏温凉服用。

阴阳两虚患者宜温服。

【并发症护理】1、酮症:如出现神昏、烦躁不安、呼吸有烂苹果味、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时,及时报告医师,紧急配合处理。

2、低血糖:如出现大汗淋漓、饥饿、心悸、头晕等,及时给予糖果、饼干、果汁等口服或静脉推注50%GS,监测血糖。

【健康指导】1、调畅情志,增强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

2、坚持饮食、运动疗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当运动方式3、遵医嘱用药,定期病情监测。

外出时携带诊疗卡及糖果、饼干。

4、慎起居,避免疲劳,顺应四时变化增减衣物,保持口腔、会阴等清洁卫生,注意足部自我按摩保健。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质蛋白质,控制盐和油的摄入量。
02
运动锻炼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改善消渴病肾病患者的身体状况,增强免疫力,降
低血糖和血脂水平。建议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
烈运动。
03
情志护理
消渴病肾病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志问题,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加
重病情。因此,情志护理也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方面之一。医护人员应该
应急处理措施和转诊建议
高血糖危象
如出现高血糖危象,应立即就医。在等待救援期间,可让患者喝些淡盐水,以补充体内水 分和电解质。
低血糖反应
如出现低血糖反应,应立即进食或口服葡萄糖水,同时监测血糖变化。若症状持续不缓解 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病情恶化
如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危及生命的情况,应立即转诊至上级医院接受进 一步治疗。在转诊过程中,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确保患者安 全转运。
辨证论治
根据消渴病肾病的不同证型,如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 两虚等,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恢复脏腑功能平衡。
调理脏腑功能平衡
调理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 护理中应注重饮食调养,选择易消化 、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生冷、油腻 之品,以减轻脾胃负担。
补肾益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消渴病肾病 患者多伴有肾虚症状,护理中应注重 补肾益精,可适量食用具有补肾作用 的食物或药物。
80%
心理调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可采用音乐疗法、冥想等方法进 行心理调适。
感染、出血等风险防控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皮肤 ,防止皮肤感染;注意口腔卫 生,饭后漱口,防止口腔感染 。
避免外伤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1. 引言消渴病,也称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中医认为消渴病主要由于脾虚湿盛、肾虚火旺等因素引起。

因此,中医护理在消渴病的治疗和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药膳疗法以及心理调节等。

2. 饮食调理2.1 饮食宜忌•宜食:糙米、糙米粥、苦瓜、黄瓜、海带、红薯、豆腐、豆类、蔬菜、水果等。

•忌食:甜食、油炸食品、高脂食品、白面食品、果汁、冷饮等。

2.2 饮食原则•少食多餐:将日常饮食分为5-6餐,每餐食量适中,避免大量进食。

•粗细搭配:增加饮食中纤维的摄入量,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

•控制糖分:限制糖分的摄入,尽量避免吃糖和含糖饮料。

•控制烹调方法:减少油炸、腌制等高油脂食品的摄入,采用清蒸、煮、炖等健康烹调方法。

3. 运动锻炼3.1 锻炼方式•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跳舞等,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

•力量训练:通过举重、拉力、俯卧撑等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3.2 锻炼原则•控制运动强度: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和体能水平,选择适当的运动强度。

•坚持有规律的锻炼:每周至少进行3次有氧运动和2次力量训练,保持持续性。

•避免空腹运动:在运动前,适当进食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运动时血糖过低。

4. 药膳疗法中医药膳疗法可以帮助调理消渴病患者的体内热湿,增强脾胃功能,达到控制血糖和改善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膳:•苦瓜粥:将苦瓜切碎煮粥,有助于清热解毒、降血糖。

•红豆薏米粥:将红豆和薏米煮粥,可清热利湿、健脾渗湿。

•薏苡仁煮水:将薏苡仁煮水喝,可以清热利湿、降血糖。

注:在使用药膳疗法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确定药膳的配方和使用方法,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5. 心理调节消渴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管理和治疗。

因此,患者在心理上的调节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习和了解疾病:通过向医生咨询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消渴病的原因、症状以及管理方法,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和掌控感。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早中期:1.气阴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四肢困倦,气短声低,平素易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心烦失眠,或午后低热,尿频色黄,或有浮肿,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痈,或有肢体麻木疼痈,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自汗、盗汗,尿频量多,口渴欲饮,大便偏干,舌质暗红,或舌暗红体瘦,舌苔薄黄或少苔,脉沉细或数。

2.阳气虚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易感,夜尿频多色活,或有浮肿,腰膝冷痈,畏寒肢冷,阳萎早泄,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痈,或有肢体麻木疼痈,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手足背冷凉,大便浦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有齿痕,舌苔白或灰腻水滑,脉沉细无力3.阴阳俱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腰膝冷痈,夜尿频多,或有浮肿,怕冷怕热,阳萎早泄,妇女月经不调,或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冷凉,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痈,或有肢体麻木疼痈,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大便时干时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或暗红,有齿痕,舌苔白或黄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二晚期:1.气阴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黄,口燥咽干,双目干涩,乏力体倦,头晕心悸,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多饮尿频,或尿少浮肿,皮肤瘙痒,灼热干燥,或小腿抽筋,呕恶吐酸,烧心,爪甲色淡,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痈,或有肢体麻木疼痈,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暗红,或暗淡,舌体瘦,苔薄黄腻,脉沉细或数。

2.气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无华,体倦懒言,畏寒肢冷,头晕心悸,视物模糊,腰膝冷痈,腹胀喜暖,恶心呕吐活水,大便稀浦,嗜卧,夜尿频多,小便活长,或尿少浮肿,皮肤湿痒,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痈,或有肢体麻木疼痈,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胖大,舌质淡暗,舌苔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精)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精)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早中期:1.气阴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四肢困倦,气短声低,平素易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心烦失眠,或午后低热,尿频色黄,或有浮肿,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自汗、盗汗,尿频量多,口渴欲饮,大便偏干,舌质暗红,或舌暗红体瘦,舌苔薄黄或少苔,脉沉细或数。

2. 阳气虚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易感,夜尿频多色清,或有浮肿,腰膝冷痛,畏寒肢冷,阳萎早泄,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手足背冷凉,大便溏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有齿痕,舌苔白或灰腻水滑,脉沉细无力3. 阴阳俱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或有浮肿,怕冷怕热,阳萎早泄,妇女月经不调,或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冷凉,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大便时干时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或暗红,有齿痕,舌苔白或黄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二晚期:1.气阴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黄,口燥咽干,双目干涩,乏力体倦,头晕心悸,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多饮尿频,或尿少浮肿,皮肤瘙痒,灼热干燥,或小腿抽筋,呕恶吐酸,烧心,爪甲色淡,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暗红,或暗淡,舌体瘦,苔薄黄腻,脉沉细或数。

2.气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无华,体倦懒言,畏寒肢冷,头晕心悸,视物模糊,腰膝冷痛,腹胀喜暖,恶心呕吐清水,大便稀溏,嗜卧,夜尿频多,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皮肤湿痒,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胖大,舌质淡暗,舌苔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消渴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辩证施护

消渴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辩证施护

消渴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辩证施护消渴病消渴病是以多尿、多饮、多食、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病机为禀赋不足,阴虚燥热,多与血瘀密切相关。

病位主要在肺、胃、肾。

主要指西医糖尿病。

一、护理常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简称三多一少。

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中风、雀目、疮痈等。

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临证护理】1、做好病情观察,观察神志、血压、视力、舌脉、皮肤、口渴程度,进食量,血糖变化。

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测体重。

2、口渴时可用鲜芦根或天花粉煎水代茶饮,大便干结时可用大黄,玄参泡水服或指压长强,大横等穴。

3、多食者可食新鲜蔬菜以增加饱腹感,宜食山药、木耳等益气养阴食品,适当增加运动量。

4、多尿,腰膝酸软者可用艾灸肾俞,关元,三阴交等穴。

5、注意用眼卫生,指导足部保健按摩穴位及方法,保持口腔、皮肤、会阴及足部卫生,防止感染。

【饮食护理】1、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年龄,体力活动程度,计算出每日的总热量,三大营养物质的供应量。

2、注意饮食调护,平衡膳食,忌肥甘厚味之品,定时定量进餐。

【用药护理】1、严格按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反应。

2、胰岛素治疗者指导其胰岛素注射方法、存储方法、注射部位及不良反应等。

3、中药汤剂宜偏温凉服用。

阴阳两虚患者宜温服。

【并发症护理】1、酮症:如出现神昏、烦躁不安、呼吸有烂苹果味、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时,及时报告医师,紧急配合处理。

2、低血糖:如出现大汗淋漓、饥饿、心悸、头晕等,及时给予糖果、饼干、果汁等口服或静脉推注50%GS,监测血糖。

【健康指导】1、调畅情志,增强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2、坚持饮食、运动疗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当运动方式3、遵医嘱用药,定期病情监测。

外出时携带诊疗卡及糖果、饼干。

4、慎起居,避免疲劳,顺应四时变化增减衣物,保持口腔、会阴等清洁卫生,注意足部自我按摩保健。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或沉细。

2.肝肾阴虚证: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痛。

两目干涩,舌脉: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或沉细。

3.脾肾亏虚证: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腰膝酸软,口干不饮,大便不实,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兼证1.痰瘀证(贯穿于疾病始终)症状:舌色暗,舌下静脉迂曲,瘀点瘀斑,脉沉弦涩。

2.湿热证症状:兼见尿频、急迫、灼热、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水肿1.评估水肿程度,监测体重、腹围。

2.观察排尿的次数和量,使用利尿剂者观察电解质和生命体征变化。

3.阴囊水肿者可局部垫起,避免受压;严重胸、腹水时取半坐卧位。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肾、内分泌等穴,耳部水肿患者禁用。

(二)皮肤瘙痒1.着柔软棉织品,避免化纤、羽绒、羊绒等织品,沐浴或泡脚时水温40℃以下。

2.修剪指甲,指导患者勿搔抓皮肤。

3.遵医嘱给予中药涂药。

4.遵医嘱中药药浴,药液温度在40℃以下,药浴时间要短,以20分钟为宜。

5.遵医嘱中药熏洗,皮肤破溃者禁用。

(三)泡沫尿(蛋白尿)1.观察尿泡沫多少及消散时间。

2.注意观察发热、劳累等因素对患者蛋白尿的影响。

3.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肾俞、脾俞、气海、三阴交等穴。

(四)恶心呕吐1.保持口腔清洁。

2.舌面上放鲜姜片,以缓解呕吐。

3.口中氨味者,予以冷开水或饮柠檬水漱口。

4.遵医嘱艾灸,取膈腧、胃腧、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

(五)头胀肢乏1.定时血压监测,高血压危象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立即报告医师。

2.保持大便通畅,勿屏气或用力排便。

顺时针按摩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太阳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脑干、神门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常规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常规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常规消渴病肾病,是消渴病日久及肾、损伤肾气所致,以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尿少水肿、畏寒肢冷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肾,与膀胱、三焦有关。

一、护理评估(1)了解患者血糖、血压、水肿、尿量、恶心、呕吐等情况。

(2)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饮食习惯Q(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气阴两虚证。

证候:脾气虚兼肝肾阴虚为多见。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头昏耳鸣,视物模糊,小便量多。

舌红少津,脉弦细。

②脾肾气虚证。

证候:下肢水肿,面色无华,脱闷纳呆,肢重困倦或便澹。

舌淡苔白,脉满细或缓。

③浊毒上逆证。

证候:全身水肿,气短语怯,面色晦暗,精神萎靡,神志恍惚,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心悸气急,尿少便滤Q舌胖质黯,苔白腻或灰腻,脉沉细。

④脾肾阴虚证。

证候;面目、全身水肿,皖腹胀满,畏寒肢冷,食少便清,腰酸腿软,阳痿早泄。

舌胖淡苔白腻,脉沉细。

⑤心胃湿热证。

证候:面色潮红,脱腹闷胀,烦躁不安,食欲旺盛。

舌胖苔黄腻,脉弦数。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减少探视,以防交叉感染。

(3)肾衰竭患者早期可以适当活动,症状较明显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4)患者应勤洗澡、勤漱口,预防压疮发生和口腔感染。

(5)准确记录患者24小时出人量,定时测量体重、血糖等。

(6)观察病情,做好记录。

①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水肿、血糖、二便、舌脉以及皮肤瘙痒等情况。

②患者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③患者恶心、呕吐、腹泻,甚至吐血、便血时,及时报告医生。

④患者表情淡漠、头痛嗜睡、烦躁不安、精神恍惚、神昏诡语、呼吸急促或深而慢时,及时报告医生Q⑤应注意服用降糖药物患者的饮食及用药反应,如出现头昏、心悸、出汗、无力等,应速喂糖水,并立即报告医生。

(7)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顿服。

(8)饮食护理:①饮食宜以高维生素、低糖、低盐、低脂及优质低蛋白为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早中期:1.气阴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四肢困倦,气短声低,平素易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心烦失眠,或午后低热,尿频色黄,或有浮肿,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自汗、盗汗,尿频量多,口渴欲饮,大便偏干,舌质暗红,或舌暗红体瘦,舌苔薄黄或少苔,脉沉细或数。

2. 阳气虚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易感,夜尿频多色清,或有浮肿,腰膝冷痛,畏寒肢冷,阳萎早泄,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手足背冷凉,大便溏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有齿痕,舌苔白或灰腻水滑,脉沉细无力3. 阴阳俱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或有浮肿,怕冷怕热,阳萎早泄,妇女月经不调,或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冷凉,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大便时干时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或暗红,有齿痕,舌苔白或黄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二)晚期:1.气阴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黄,口燥咽干,双目干涩,乏力体倦,头晕心悸,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多饮尿频,或尿少浮肿,皮肤瘙痒,灼热干燥,或小腿抽筋,呕恶吐酸,烧心,爪甲色淡,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暗红,或暗淡,舌体瘦,苔薄黄腻,脉沉细或数。

2.气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无华,体倦懒言,畏寒肢冷,头晕心悸,视物模糊,腰膝冷痛,腹胀喜暖,恶心呕吐清水,大便稀溏,嗜卧,夜尿频多,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皮肤湿痒,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胖大,舌质淡暗,舌苔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3.气血阴阳俱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表情淡漠,面色黧黑,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心悸气短,咽干口燥,口中尿味,嗜睡,或心烦失眠,腰膝酸冷,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寒,自汗盗汗,夜尿频多,或尿少水肿,大便时干时稀,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皮肤瘙痒爪甲色淡,舌体胖大,暗淡有齿痕,舌苔黄腻,或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或沉细而数。

二、临床症状/症候施护(一)浮肿(水肿)1.观察水肿消长情况;尿的颜色、量的变化;注意观察有无急性左心衰的表现,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每日测量体重1次,水肿消退后每周测量体重一次,腹水病人需每天测腹围1次,并做好记录。

2.观察病人皮肤的肤温、颜色及有无红肿、破损、搔痒、化脓等情况。

加强卧床患者的皮肤护理,注意观察皮肤受压情况,有无发红、变瘀等情况。

预防压疮的发生:每2h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避免推、拖、拉动作,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水垫。

四肢水肿严重者,应予软枕适当抬高。

阴囊水肿严重者,可予吊带托起。

已形成压疮者,按压疮的常规护理。

3.水肿明显伴低蛋白血症时应卧床休息,水肿严重伴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恢复期可适当活动。

4.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严格控制水钠的摄入,每天盐的摄入控制在3g内,饮水量控制在前一天尿量加500ml为宜。

5.指导生活自理患者做好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衣服宜宽松,以棉质为佳。

定期测量体重。

6.肢肿明显者遵医嘱给予补肾活血的汤剂沐足(由红花、桂枝、毛冬青、当归等药物组成)。

7.遵医嘱使用利尿药时,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长期使用利尿剂时注意有无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二)神疲乏力(与贫血、大量蛋白尿有关)1.起居有常,注意休息,限制活动量,避免劳累。

减少交谈,限制探视,减少气血耗损。

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2.加强生活护理,勤巡视,将常用物品放置患者随手可及的地方。

注意患者安全。

如:加设床挡,外出检查时有人陪同,防跌倒、坠床等。

3.进食补中益气类食物,如山药、鱼肉、香菇等。

食疗方:乌鸡汤、香菇木耳汤、山药炖排骨。

4.遵医嘱艾灸,取穴足三里、关元、气海,或穴位贴敷肾俞、脾俞、足三里以调节脏腑气血功能。

(三)肢体麻木、疼痛、肢冷1.进食活血化瘀食物,如黄鳝、木耳等。

食疗方:洋葱烧黄鳝。

2.遵医嘱给予足部中药泡洗以祛风通络,活血通脉。

3.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涌泉穴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涌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足等穴位。

6.遵医嘱给予药熨以温经通络、散寒止痛、行气活血。

(四)皮肤瘙痒1.嘱患者避免搔抓、摩擦皮肤或热水烫洗,以免抓伤皮肤引起溃破和感染。

2.指导患者保持皮肤清洁,秋冬季洗浴宜每周2次,浴水温度37℃~40℃,选择中性护肤皂,忌用刺激性强的皂液,洗后皮肤涂抹润肤露,3.嘱患者选择穿棉质内衣,勤修剪指(趾)甲。

4.瘙痒甚者,遵医嘱给予清热燥湿洗剂,如苦参、苍术、黄柏、白花蛇草、连翘等煎汤外洗,亦可涂尿素乳膏防止皮肤干燥。

5.嘱患者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腻及海鲜之品。

忌饮酒,少喝咖啡和浓茶。

6.合理休息,劳逸结合,保证睡眠,避免过度焦虑和运动(五)咽干口渴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

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

(六)腰膝酸软1.适当食用枸杞、黑豆等固肾之品。

食疗方:韭菜炒虾仁,山药芡实瘦肉饮。

2.操练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

3.指导患者按摩腰背部及气海、关元穴、涌泉穴。

艾灸肾俞、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肾、胰等穴位。

5.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七)大便时干时稀1.大便秘结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必要时给予开塞露外用或中药灌肠。

指导患者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

2.便溏者注意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次数。

便后清洁肛周,防止肛周感染。

3.遵医嘱给予穴位贴敷。

(八)视物模糊1.注意视力变化,定期检查眼底,减少阅读、看电视及使用电脑,宜闭目养神,饮用菊花茶或银杞明目汤等。

2.按摩睛明、四白、丝竹空等穴位以辅助通络明目。

3.遵医嘱予珍珠明目液滴眼或中药眼部雾化以改善症状。

4.评估跌倒高危因素,落实防跌倒措施。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内服中药遵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反应;中药汤剂根据证型予温服或温凉服;中西药之间间隔30分钟以上。

1.汤剂类宜温服。

2.口服降糖药注意服用时间、方法及不良反应。

(二)注射用药: 1.中成药制剂建议单独使用,如需联合给药,应考虑时间间隔或中性液体过渡。

2.滴速不宜过快,孕妇及哺乳期慎用,有出血倾向者禁用丹红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

3.用药过程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胰岛素治疗者注射方法、部位正确,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

(三)中药枕:遵医嘱将菊花、决明子、荞麦皮、绿豆皮、葛根碎片、白术等装成药枕,通过药物的发散作用以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

(四)特色技术 1.中药泡洗:适用于下肢麻、凉、痛者,遵医嘱选用活血通络止痛之剂。

水温以37~40℃为宜,时间20~30分钟,严防烫伤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耳穴。

3.穴位贴敷:遵医嘱选择手三里、足三里、涌泉等穴位,首次贴敷2小时左右即可,以后每日一次,每次保留4小时,4周为一疗程。

4.艾灸:适用于阳虚者,遵医嘱取肺俞、脾俞、大椎、神阙、足三里、关元等穴位。

5.穴位按摩。

6.中药保留灌肠:遵医嘱选用解毒泄浊之剂。

7.中药离子导入法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保持病房安静、整洁、舒适,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

2.嘱患者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限制探视。

3.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穿紧身衣裤。

4早中期活动量:鼓励患者适当休息和活动,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劳累。

晚期活动量:减少运动强度,增加卧床休息时间,适当活动,同时可结合太极拳、内养功等,有益患者身心。

(二)饮食指导1.早中期饮食原则:以优质低蛋白饮食为原则,减少植物蛋白摄入,保证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白摄入,少吃豆类食品和主食。

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以保证热量供给。

水肿、高血压患者,应强调低盐饮食。

(1)气阴虚血瘀证饮食宜用益气养阴,补肾化瘀之品,可食用冬瓜汤、黄芪猪腰汤、百合山药粥、芪麦粥等。

自汗盗汗明显者,可用黄芪、浮小麦等泡水代茶饮。

阳气虚血瘀证饮食宜用益气温阳、补肾化瘀之品,可食用枸杞羊肾粥(枸杞250g、羊肉60g,羊肾1个,粳米60-100g,葱白、盐适量)以及鸡肉、鱼肉大豆,蘑菇,黄鳝等补气活血食物。

水肿者可用玉米须与百茅根煎水代茶饮。

口渴多饮时,可用黄芪等泡水饮(2)阴阳俱虚血瘀证饮食宜用补肾培元,滋阴助阳,益气固本之品,可食用猪胰、猪肾、黄芪、黑豆、桂心汤等,以起到滋阴温阳作用。

口渴时可用枸杞子,鲜生地煎水代茶饮。

2.晚期饮食原则:严格控制蛋白摄入总量,控制主食,不吃豆类食品。

优质蛋白应占蛋白质摄入总量50%以上,以牛奶和鸡蛋为最好;脂肪一般在25~40g/d,视体型增减。

多吃富含碳水化合物食品,若血糖高者调整胰岛素用量。

同时注意高钙低磷。

水肿者应限制食盐。

高血钾者,应注意禁食高钾食物。

气阴虚血瘀湿浊证饮食宜用益气养血,滋肾护元,祛瘀化湿,泄浊解毒之品。

阳气虚血瘀湿浊证饮食宜用益气养血,温肾护元,祛瘀化湿,泄浊解毒之品。

气血阴阳俱虚血瘀湿浊证饮食宜用益气养血,补肾培元,祛瘀化湿,泄浊解毒之品。

以上三种证型饮食均需禁忌肥甘厚味,戒烟酒,可多食山药,南瓜、苦瓜、香菇、萝卜、胡萝卜、西红柿、黄豆芽及包菜等叶菜。

另外还应适当吃些温阳利湿化痰的蔬菜,比如姜、葱、蒜、韭菜、洋葱、辣椒、紫菜、海带、海蜇等,这些都具有除湿利水、化痰散结、止渴、养脾益肾等功效。

选择水果时,要多吃点偏温健脾益肾的低糖水果或干果,比如黄瓜、西红柿、榴莲、柠檬、樱桃、木瓜等。

(三)情志调理1.增加护患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

关心体贴患者,使其保持乐观心态。

介绍成功的病例,使其增强信心。

2.鼓励家属理解支持患者,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3.组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病友活动,开展同伴支持教育,鼓励参与社会活动。

4.应用中医七情归属,了解患者情志状态,指导采用谈话法、音乐疗法等方法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减轻心理负担,保持心情舒畅。

5、早中期心理教育:针对性开展消渴肾病科学知识宣教,指导患者及早采用中医药措施积极治疗,以防治病情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