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教学提纲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质蛋白质,控制盐和油的摄入量。
02
运动锻炼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改善消渴病肾病患者的身体状况,增强免疫力,降
低血糖和血脂水平。建议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
烈运动。
03
情志护理
消渴病肾病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志问题,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加
重病情。因此,情志护理也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方面之一。医护人员应该
应急处理措施和转诊建议
高血糖危象
如出现高血糖危象,应立即就医。在等待救援期间,可让患者喝些淡盐水,以补充体内水 分和电解质。
低血糖反应
如出现低血糖反应,应立即进食或口服葡萄糖水,同时监测血糖变化。若症状持续不缓解 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病情恶化
如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危及生命的情况,应立即转诊至上级医院接受进 一步治疗。在转诊过程中,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确保患者安 全转运。
辨证论治
根据消渴病肾病的不同证型,如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 两虚等,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恢复脏腑功能平衡。
调理脏腑功能平衡
调理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 护理中应注重饮食调养,选择易消化 、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生冷、油腻 之品,以减轻脾胃负担。
补肾益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消渴病肾病 患者多伴有肾虚症状,护理中应注重 补肾益精,可适量食用具有补肾作用 的食物或药物。
80%
心理调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可采用音乐疗法、冥想等方法进 行心理调适。
感染、出血等风险防控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皮肤 ,防止皮肤感染;注意口腔卫 生,饭后漱口,防止口腔感染 。
避免外伤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消渴中医护理方案一、方案背景1·1 问题概述消渴是一种以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并发症。
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增加,消渴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
1·2 方案目标本护理方案旨在通过中医方法对消渴病人进行全面综合的护理,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二、方案内容2·1 望、闻、问、切通过对患者的四诊观察,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及病因。
2·2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的体质,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包括限制糖分摄入、增加蛋白质摄入、控制饮食量等。
2·3 中药治疗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包括清热燥湿、健脾益气、滋阴降火等方剂,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2·4 运动疗法通过适当的运动,帮助患者改善体质、增加代谢、控制血糖、减轻体重,参考运动项目包括快走、太极拳等。
2·5 环境护理保持患者的床铺清洁,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维持良好的环境氛围。
2·6 心理护理为患者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其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治疗的信心和意愿。
三、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中医药治疗知识手册、饮食指导手册、运动指导手册等。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4·1 保健法保健法是指我国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的关于保健、养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4·2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是我国卫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条例》制定的管理医疗机构的法规。
4·3 中医法中医法是指我国国家制定和颁布的中医事业管理和中医药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
五、全文结束。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早中期:1.气阴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四肢困倦,气短声低,平素易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心烦失眠,或午后低热,尿频色黄,或有浮肿,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痈,或有肢体麻木疼痈,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自汗、盗汗,尿频量多,口渴欲饮,大便偏干,舌质暗红,或舌暗红体瘦,舌苔薄黄或少苔,脉沉细或数。
2.阳气虚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易感,夜尿频多色活,或有浮肿,腰膝冷痈,畏寒肢冷,阳萎早泄,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痈,或有肢体麻木疼痈,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手足背冷凉,大便浦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有齿痕,舌苔白或灰腻水滑,脉沉细无力3.阴阳俱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腰膝冷痈,夜尿频多,或有浮肿,怕冷怕热,阳萎早泄,妇女月经不调,或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冷凉,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痈,或有肢体麻木疼痈,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大便时干时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或暗红,有齿痕,舌苔白或黄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二晚期:1.气阴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黄,口燥咽干,双目干涩,乏力体倦,头晕心悸,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多饮尿频,或尿少浮肿,皮肤瘙痒,灼热干燥,或小腿抽筋,呕恶吐酸,烧心,爪甲色淡,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痈,或有肢体麻木疼痈,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暗红,或暗淡,舌体瘦,苔薄黄腻,脉沉细或数。
2.气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无华,体倦懒言,畏寒肢冷,头晕心悸,视物模糊,腰膝冷痈,腹胀喜暖,恶心呕吐活水,大便稀浦,嗜卧,夜尿频多,小便活长,或尿少浮肿,皮肤湿痒,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痈,或有肢体麻木疼痈,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胖大,舌质淡暗,舌苔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_0

---------------------------------------------------------------最新资料推荐------------------------------------------------------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刘佳(内蒙古乌海市蒙中医院糖肾科内蒙古乌海 016000)【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9)45-0308-02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糖增高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2 型糖尿病属此范畴。
1 观察要点 1.1 肝胃郁热证。
1.2 胃肠实热证。
1.3 脾虚胃热证。
1.4 上热下寒证。
1.5 阴虚火旺证。
1.6 气阴两虚证。
1.7 阴阳两虚证。
2 对症施护 2.1 口干多饮(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进食清热生津类食物。
(4)耳穴埋豆,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配穴:渴点。
2.2 多食易饥(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1 / 7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个体化进餐次数。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增加饱腹感。
(3)观察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4)耳穴埋豆,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配穴:胃、饥点。
2.3 尿量频多(1)观察尿量、尿色及排尿次数。
(2)嘱患者睡前尽量少饮水。
(3)指导患者加强饮食调理。
(4)阴阳两虚证病人节制房事。
2.4 脘腹胀满(1)饮食有度,进食清淡易消化、少产气的食物,忌暴饮暴食。
(2)餐后 1 小时适当运动,操练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
(3)顺时针按揉腹部以促进胃肠蠕动助脾胃之运化。
(4)耳穴埋豆: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配穴:胃。
2.5 大便秘结(1)告知患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指导腹肌锻炼促进肠蠕动。
---------------------------------------------------------------最新资料推荐------------------------------------------------------ (2)宜食荞麦、玉米面、燕麦、菠菜、芹菜、韭菜等食物,必要时予大黄、玄参泡饮,禁食辛辣燥热之品如花椒、羊肉、狗肉等。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精)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早中期:1.气阴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四肢困倦,气短声低,平素易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心烦失眠,或午后低热,尿频色黄,或有浮肿,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自汗、盗汗,尿频量多,口渴欲饮,大便偏干,舌质暗红,或舌暗红体瘦,舌苔薄黄或少苔,脉沉细或数。
2. 阳气虚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易感,夜尿频多色清,或有浮肿,腰膝冷痛,畏寒肢冷,阳萎早泄,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手足背冷凉,大便溏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有齿痕,舌苔白或灰腻水滑,脉沉细无力3. 阴阳俱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或有浮肿,怕冷怕热,阳萎早泄,妇女月经不调,或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冷凉,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大便时干时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或暗红,有齿痕,舌苔白或黄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二晚期:1.气阴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黄,口燥咽干,双目干涩,乏力体倦,头晕心悸,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多饮尿频,或尿少浮肿,皮肤瘙痒,灼热干燥,或小腿抽筋,呕恶吐酸,烧心,爪甲色淡,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暗红,或暗淡,舌体瘦,苔薄黄腻,脉沉细或数。
2.气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无华,体倦懒言,畏寒肢冷,头晕心悸,视物模糊,腰膝冷痛,腹胀喜暖,恶心呕吐清水,大便稀溏,嗜卧,夜尿频多,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皮肤湿痒,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胖大,舌质淡暗,舌苔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4.10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刘国英 2015年4月10日
1
大纲概述
一、常见证侯要点 二、常见症状/证侯施护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四、健康指导 五、护理难点
2
一、常见证侯要点
(一)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口 干咽燥,视力减退,目睛干涩,神 疲乏力,便干或稀溏。舌胖,紫暗 或有瘀斑。 (二)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视 物模糊或变形,目睛干涩,腰膝酸 软,头晕耳鸣,大便干结。舌暗红, 少苔。
18
(三)情志调理
4.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情 志调理: ①清静养神法:对视物模糊或视物不见的 患者,通过闭目静坐、静卧,全身放松, 平静呼吸,以达到全身气血流通顺畅。 ②顺意从欲法:对于暴盲、精神压力大的 患者,鼓励并引导其倾诉,以疏泄情志。
19
(三)情志调理
③五行相胜法:对于视力逐渐减弱 或暴盲的患者,易出现忧虑情绪, 根据五行制约法则——喜胜忧,指 导患者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相声或 听欢快、喜气的乐曲,减轻忧虑。
7
(二)目睛干涩
4.遵医嘱眼部中药离子导入。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上睛 明、四白、丝竹空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 神门、皮质下等穴。
8
(三)头晕耳鸣
1.出现头晕、头痛加重、血压升高 时卧床休息并及时报告医生,改变 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防止跌扑。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肝、肾、 神门、交感等穴。
22
五、护理难点
(1)俯卧位:保持面部与地面平 行的体位,应加强巡视,及时纠正 体位。 (2)半卧位:患者头部纵轴线于 地平线的夹角≥75°,也可头向一 侧倾斜。 3.加强随访工作。
23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常规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常规消渴病肾病,是消渴病日久及肾、损伤肾气所致,以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尿少水肿、畏寒肢冷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肾,与膀胱、三焦有关。
一、护理评估(1)了解患者血糖、血压、水肿、尿量、恶心、呕吐等情况。
(2)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饮食习惯Q(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气阴两虚证。
证候:脾气虚兼肝肾阴虚为多见。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头昏耳鸣,视物模糊,小便量多。
舌红少津,脉弦细。
②脾肾气虚证。
证候:下肢水肿,面色无华,脱闷纳呆,肢重困倦或便澹。
舌淡苔白,脉满细或缓。
③浊毒上逆证。
证候:全身水肿,气短语怯,面色晦暗,精神萎靡,神志恍惚,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心悸气急,尿少便滤Q舌胖质黯,苔白腻或灰腻,脉沉细。
④脾肾阴虚证。
证候;面目、全身水肿,皖腹胀满,畏寒肢冷,食少便清,腰酸腿软,阳痿早泄。
舌胖淡苔白腻,脉沉细。
⑤心胃湿热证。
证候:面色潮红,脱腹闷胀,烦躁不安,食欲旺盛。
舌胖苔黄腻,脉弦数。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减少探视,以防交叉感染。
(3)肾衰竭患者早期可以适当活动,症状较明显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4)患者应勤洗澡、勤漱口,预防压疮发生和口腔感染。
(5)准确记录患者24小时出人量,定时测量体重、血糖等。
(6)观察病情,做好记录。
①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水肿、血糖、二便、舌脉以及皮肤瘙痒等情况。
②患者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③患者恶心、呕吐、腹泻,甚至吐血、便血时,及时报告医生。
④患者表情淡漠、头痛嗜睡、烦躁不安、精神恍惚、神昏诡语、呼吸急促或深而慢时,及时报告医生Q⑤应注意服用降糖药物患者的饮食及用药反应,如出现头昏、心悸、出汗、无力等,应速喂糖水,并立即报告医生。
(7)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顿服。
(8)饮食护理:①饮食宜以高维生素、低糖、低盐、低脂及优质低蛋白为原则。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病,即糖尿病肾病,是指由于糖尿病导致的肾脏损害。
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饮食调养和生活调理。
一、病因病机诊断糖尿病肾病的病因主要是肾脏的阳虚衰弱,脏腑气血运行失常,体内湿热积聚等。
病机是湿热蕴肾,以及脾肾阳虚、肾阴亏损。
诊断主要依据尿糖阳性、尿蛋白阳性和肾功能不全。
二、治则治法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治则为温阳下气、利水渗湿。
治疗原则是补益肾阳、清热利水、祛湿渗透、化痰祛风。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和养生保健等。
1.中药治疗主要的中药治疗方法包括温阳补肾、清热利水、祛湿化痰等。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山药、桑葚、金银花、茯苓、泽泻等。
2.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改善肾脏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三阴交、八髎、涌泉等。
3.推拿按摩通过按摩肾部穴位和腰腹部,促进肾脏血液循环,改善肾脏功能。
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揉、推、捏、拍、拿等。
4.养生保健重点是控制饮食,避免过食甜食和高盐食物,合理膳食搭配。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三、饮食调养在饮食方面,糖尿病肾病患者应遵循以下原则:1.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适当体重,防止肥胖。
2.避免过食甜食和高盐食物。
3.食物要清淡,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多食用含有丰富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类。
5.注意饮食时间和饮食习惯,保持规律的饮食。
四、生活调理生活调理非常重要,糖尿病肾病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2.锻炼身体,适度运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肾脏功能。
3.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4.合理管理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早中期:1.气阴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四肢困倦,气短声低,平素易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心烦失眠,或午后低热,尿频色黄,或有浮肿,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自汗、盗汗,尿频量多,口渴欲饮,大便偏干,舌质暗红,或舌暗红体瘦,舌苔薄黄或少苔,脉沉细或数。
2. 阳气虚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易感,夜尿频多色清,或有浮肿,腰膝冷痛,畏寒肢冷,阳萎早泄,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手足背冷凉,大便溏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有齿痕,舌苔白或灰腻水滑,脉沉细无力3. 阴阳俱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或有浮肿,怕冷怕热,阳萎早泄,妇女月经不调,或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冷凉,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大便时干时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或暗红,有齿痕,舌苔白或黄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二)晚期:1.气阴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黄,口燥咽干,双目干涩,乏力体倦,头晕心悸,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多饮尿频,或尿少浮肿,皮肤瘙痒,灼热干燥,或小腿抽筋,呕恶吐酸,烧心,爪甲色淡,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暗红,或暗淡,舌体瘦,苔薄黄腻,脉沉细或数。
2.阳气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无华,体倦懒言,畏寒肢冷,头晕心悸,视物模糊,腰膝冷痛,腹胀喜暖,恶心呕吐清水,大便稀溏,嗜卧,夜尿频多,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皮肤湿痒,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胖大,舌质淡暗,舌苔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3.气血阴阳俱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表情淡漠,面色黧黑,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心悸气短,咽干口燥,口中尿味,嗜睡,或心烦失眠,腰膝酸冷,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寒,自汗盗汗,夜尿频多,或尿少水肿,大便时干时稀,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皮肤瘙痒爪甲色淡,舌体胖大,暗淡有齿痕,舌苔黄腻,或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或沉细而数。
二、临床症状/症候施护(一)浮肿(水肿)1.观察水肿消长情况;尿的颜色、量的变化;注意观察有无急性左心衰的表现,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每日测量体重1次,水肿消退后每周测量体重一次,腹水病人需每天测腹围1次,并做好记录。
2.观察病人皮肤的肤温、颜色及有无红肿、破损、搔痒、化脓等情况。
加强卧床患者的皮肤护理,注意观察皮肤受压情况,有无发红、变瘀等情况。
预防压疮的发生:每2h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避免推、拖、拉动作,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水垫。
四肢水肿严重者,应予软枕适当抬高。
阴囊水肿严重者,可予吊带托起。
已形成压疮者,按压疮的常规护理。
3.水肿明显伴低蛋白血症时应卧床休息,水肿严重伴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恢复期可适当活动。
4.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严格控制水钠的摄入,每天盐的摄入控制在3g内,饮水量控制在前一天尿量加500ml为宜。
5.指导生活自理患者做好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衣服宜宽松,以棉质为佳。
定期测量体重。
6.肢肿明显者遵医嘱给予补肾活血的汤剂沐足(由红花、桂枝、毛冬青、当归等药物组成)。
7.遵医嘱使用利尿药时,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长期使用利尿剂时注意有无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二)神疲乏力(与贫血、大量蛋白尿有关)1.起居有常,注意休息,限制活动量,避免劳累。
减少交谈,限制探视,减少气血耗损。
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2.加强生活护理,勤巡视,将常用物品放置患者随手可及的地方。
注意患者安全。
如:加设床挡,外出检查时有人陪同,防跌倒、坠床等。
3.进食补中益气类食物,如山药、鱼肉、香菇等。
食疗方:乌鸡汤、香菇木耳汤、山药炖排骨。
4.遵医嘱艾灸,取穴足三里、关元、气海,或穴位贴敷肾俞、脾俞、足三里以调节脏腑气血功能。
(三)肢体麻木、疼痛、肢冷1.进食活血化瘀食物,如黄鳝、木耳等。
食疗方:洋葱烧黄鳝。
2.遵医嘱给予足部中药泡洗以祛风通络,活血通脉。
3.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涌泉穴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涌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足等穴位。
6.遵医嘱给予药熨以温经通络、散寒止痛、行气活血。
(四)皮肤瘙痒1.嘱患者避免搔抓、摩擦皮肤或热水烫洗,以免抓伤皮肤引起溃破和感染。
2.指导患者保持皮肤清洁,秋冬季洗浴宜每周2次,浴水温度37℃~40℃,选择中性护肤皂,忌用刺激性强的皂液,洗后皮肤涂抹润肤露,3.嘱患者选择穿棉质内衣,勤修剪指(趾)甲。
4.瘙痒甚者,遵医嘱给予清热燥湿洗剂,如苦参、苍术、黄柏、白花蛇草、连翘等煎汤外洗,亦可涂尿素乳膏防止皮肤干燥。
5.嘱患者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腻及海鲜之品。
忌饮酒,少喝咖啡和浓茶。
6.合理休息,劳逸结合,保证睡眠,避免过度焦虑和运动(五)咽干口渴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
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六)腰膝酸软1.适当食用枸杞、黑豆等固肾之品。
食疗方:韭菜炒虾仁,山药芡实瘦肉饮。
2.操练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
3.指导患者按摩腰背部及气海、关元穴、涌泉穴。
艾灸肾俞、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肾、胰等穴位。
5.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七)大便时干时稀1.大便秘结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必要时给予开塞露外用或中药灌肠。
指导患者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
2.便溏者注意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次数。
便后清洁肛周,防止肛周感染。
3.遵医嘱给予穴位贴敷。
(八)视物模糊1.注意视力变化,定期检查眼底,减少阅读、看电视及使用电脑,宜闭目养神,饮用菊花茶或银杞明目汤等。
2.按摩睛明、四白、丝竹空等穴位以辅助通络明目。
3.遵医嘱予珍珠明目液滴眼或中药眼部雾化以改善症状。
4.评估跌倒高危因素,落实防跌倒措施。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内服中药遵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反应;中药汤剂根据证型予温服或温凉服;中西药之间间隔30分钟以上。
1.汤剂类宜温服。
2.口服降糖药注意服用时间、方法及不良反应。
(二)注射用药:1.中成药制剂建议单独使用,如需联合给药,应考虑时间间隔或中性液体过渡。
2.滴速不宜过快,孕妇及哺乳期慎用,有出血倾向者禁用丹红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
3.用药过程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胰岛素治疗者注射方法、部位正确,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
(三)中药枕:遵医嘱将菊花、决明子、荞麦皮、绿豆皮、葛根碎片、白术等装成药枕,通过药物的发散作用以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
(四)特色技术1.中药泡洗:适用于下肢麻、凉、痛者,遵医嘱选用活血通络止痛之剂。
水温以37~40℃为宜,时间20~30分钟,严防烫伤(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耳穴(详见附录2)。
3.穴位贴敷:遵医嘱选择手三里、足三里、涌泉等穴位,首次贴敷2小时左右即可,以后每日一次,每次保留4小时,4周为一疗程(详见附录2)。
4.艾灸:适用于阳虚者,遵医嘱取肺俞、脾俞、大椎、神阙、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详见附录2)。
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6.中药保留灌肠:遵医嘱选用解毒泄浊之剂(详见附录2)。
7.中药离子导入法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保持病房安静、整洁、舒适,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
2.嘱患者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限制探视。
3.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穿紧身衣裤。
5.早中期活动量:鼓励患者适当休息和活动,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劳累。
晚期活动量:减少运动强度,增加卧床休息时间,适当活动,同时可结合太极拳、内养功等,有益患者身心。
(二)饮食指导1.早中期饮食原则:以优质低蛋白饮食为原则,减少植物蛋白摄入,保证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白摄入,少吃豆类食品和主食。
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以保证热量供给。
水肿、高血压患者,应强调低盐饮食。
(1)气阴虚血瘀证饮食宜用益气养阴,补肾化瘀之品,可食用冬瓜汤、黄芪猪腰汤、百合山药粥、芪麦粥等。
自汗盗汗明显者,可用黄芪、浮小麦等泡水代茶饮。
阳气虚血瘀证饮食宜用益气温阳、补肾化瘀之品,可食用枸杞羊肾粥(枸杞250g、羊肉60g,羊肾1个,粳米60-100g,葱白、盐适量)以及鸡肉、鱼肉大豆,蘑菇,黄鳝等补气活血食物。
水肿者可用玉米须与百茅根煎水代茶饮。
口渴多饮时,可用黄芪等泡水饮(2)阴阳俱虚血瘀证饮食宜用补肾培元,滋阴助阳,益气固本之品,可食用猪胰、猪肾、黄芪、黑豆、桂心汤等,以起到滋阴温阳作用。
口渴时可用枸杞子,鲜生地煎水代茶饮。
2.晚期饮食原则:严格控制蛋白摄入总量,控制主食,不吃豆类食品。
优质蛋白应占蛋白质摄入总量50%以上,以牛奶和鸡蛋为最好;脂肪一般在25~40g/d,视体型增减。
多吃富含碳水化合物食品,若血糖高者调整胰岛素用量。
同时注意高钙低磷。
水肿者应限制食盐。
高血钾者,应注意禁食高钾食物。
气阴虚血瘀湿浊证饮食宜用益气养血,滋肾护元,祛瘀化湿,泄浊解毒之品。
阳气虚血瘀湿浊证饮食宜用益气养血,温肾护元,祛瘀化湿,泄浊解毒之品。
气血阴阳俱虚血瘀湿浊证饮食宜用益气养血,补肾培元,祛瘀化湿,泄浊解毒之品。
以上三种证型饮食均需禁忌肥甘厚味,戒烟酒,可多食山药,南瓜、苦瓜、香菇、萝卜、胡萝卜、西红柿、黄豆芽及包菜等叶菜。
另外还应适当吃些温阳利湿化痰的蔬菜,比如姜、葱、蒜、韭菜、洋葱、辣椒、紫菜、海带、海蜇等,这些都具有除湿利水、化痰散结、止渴、养脾益肾等功效。
选择水果时,要多吃点偏温健脾益肾的低糖水果或干果,比如黄瓜、西红柿、榴莲、柠檬、樱桃、木瓜等。
(三)情志调理1.增加护患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
关心体贴患者,使其保持乐观心态。
介绍成功的病例,使其增强信心。
2.鼓励家属理解支持患者,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3.组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病友活动,开展同伴支持教育,鼓励参与社会活动。
4.应用中医七情归属,了解患者情志状态,指导采用谈话法、音乐疗法等方法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减轻心理负担,保持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