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引言: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在正常范围内,没有过度的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现有的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文献: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预防与干预措施。
一、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约有10%至20%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焦虑和抑郁障碍。
调查还表明,心理健康问题会对儿童的学习、社交和家庭生活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二、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家庭冲突、亲子关系紧张以及父母的精神健康问题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也起到重要的影响。
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和教育质量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如贫困、歧视和暴力等也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这些因素的存在增加了儿童患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三、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1.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和亲子关系培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对于预防或减轻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2.提供合适的学校支持:学校应提供辅导员、心理教育课程等资源,帮助儿童克服学习困难和应对心理压力。
结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持续关注的社会问题,其现状和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儿童心理健康领域开展的研究不断增加人们对于问题的认识。
通过提供适当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 Waddell, C., & Shepherd, C. (2002).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 New Public Health Discipline for the New Millennium.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47(8), 825-826.。
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文献综述何黎肖佳宜张晓知冯依帆摘要:当代社会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并存,复杂的社会现象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学校教育,也使家庭教育面临理想化和现实化的艰难抉择。
更由于各种社会化问题的侵扰,当代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反应现象。
关注该类学生的成长,并在被个体自身认识的前提下,由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指导其调整心理、行为异常态势,确保其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与现状,作出简要评价,并结合实际提出较具可行性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中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日趋增长,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有关“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和政策,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以理论指导实践,进行了许多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由于实践和认识上的偏差,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有许多未能很好解决的、亟待研究的问题。
为了更有成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本文就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主要问题做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进展与现状(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如辽宁省营口市健康小学为突出“心理健康”主题而编制校歌、校徽、校训,此设计制作的过程,体现了全校师生集体的智慧,浸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内涵;为展示学生“心理健康”风貌而建立“心理健康”橱窗,有个人的、班集体的,也有全校整体的健康心理体验,它时刻激励着每个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为创造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而开设健康走廊、微笑走廊,走廊内还摆着一块小板,每周一句“心灵寄语”,都是在学生中收集上来的,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警示录;为打开学生心灵之窗而开设“知心姐姐信箱”、开放“心理咨询室”,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
除此之外,他们还利用学生的集会、校园板报、教室园地等多种阵地,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功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儿童健康问题文献综述报告

儿童健康问题文献综述报告sddxzmmbsxyyj 为充分了解国内外人口迁移与儿童健康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我们收集了PubMed、Medline/Ovid、EBSCO Megafile Premier、Proquest、Elsevier、JSTOR等外文数据库,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 以及相关的书籍和网站的文献和数据资料。
资料的检索和收集主要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首先从经济学、社会学、医学和心理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充分了解儿童健康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与父母外出务工直接相关的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现有人口迁移与儿童健康的研究进展和不足;最后借鉴WHO对健康的定义,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个健康维度分别了解儿童健康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为本研究理论框架、实证模型的构建和研究指标的选取奠定基础。
2.1儿童健康相关理论本研究对儿童健康的定义基于世界卫生组织1946年提出的“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的完好状态,并不仅仅指身体没有疾病或不虚弱[57]”, 该定义涵盖了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多个角度的健康内容,因此我们也从多学科视角展开对儿童健康理论的综述。
2.1.1儿童健康生产理论儿童健康生产理论是由Schultz在1984年提出,该理论是建立在健康需求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儿童健康依赖于家庭和社区的投入以及家庭健康投入受个体健康影响的特点提出的。
2.1.1.1健康需求理论健康需求理论是由Grossman在1972年提出,该理论在人类健康生产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将健康资本看作一种特殊形式的人力资本,核心理念是:健康是耐用品,每个人都有健康的初始存量,初始存量的质量一部分是先天的、另一部分是后天的,该存量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折旧,也可以通过投资而得到巩固;在达到一定程度的年龄之后,健康资本的折旧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 消费者就必须通过增加投资来补充健康资本存量的不足,因此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会随着健康资本折旧率(年龄)的增加而扩大;健康资本既可作为消费品也可作为投资品,作为消费品,因为人们从患病中得到的是“无效用”(不满意),而康复又可以使人们在健康中增加效用,即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提升,所以健康将直接进入效用函数;作为投资品,健康将决定市场或非市场活动的时间,健康资本投资的回报是延长生命时间或增加生命中健康的时间[58_62]。
幼儿心理健康文献综述2000总结

幼儿心理健康文献综述2000总结示例文章篇一:《幼儿心理健康文献综述2000总结》嗨,大家好!今天我要跟你们讲讲我看了好多好多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文献之后的一些想法呢。
我看这些文献的时候,就好像在打开一个个装满宝贝的盒子。
幼儿的心理健康呀,那可是超级重要的。
就像盖房子,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就是房子的地基。
要是地基没打好,那这房子怎么能稳稳当当盖起来呢?我在这些文献里看到好多不同的研究。
有研究说,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可大啦。
你想啊,幼儿就像小树苗,家庭就像小树苗生长的土壤。
如果土壤肥沃,那小树苗就会长得又直又壮。
我有个邻居家的小朋友,他爸爸妈妈总是吵架。
那小朋友整天都愁眉苦脸的,就像一朵被暴风雨摧残的小花。
他变得特别胆小,在幼儿园里都不敢跟其他小朋友玩呢。
这就是家庭环境不好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了。
再说说幼儿园的环境吧。
幼儿园就像是幼儿的第二个家。
在那里,老师就像妈妈一样。
好的幼儿园环境会让幼儿觉得特别安心。
我记得我弟弟上的那个幼儿园,教室布置得可温馨了,墙上都是小朋友们画的画。
老师们也特别和蔼可亲。
弟弟每天去幼儿园都可高兴了,像一只快乐的小鸟。
这就说明好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呀。
文献里还提到了幼儿的同伴关系。
幼儿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就像一群小蚂蚁在合作搬运东西。
如果一个小朋友老是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或者孤立,那他心里肯定不好受。
就像我在公园里看到的一个小朋友,其他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他拉手做游戏。
他站在那里,眼睛里都含着泪,可怜巴巴的。
这时候要是没有大人去引导,他的心理健康可能就会出问题啦。
还有就是幼儿的情绪表达。
幼儿们有时候就像一个个小火山,高兴了就笑,不高兴了就哭。
这是很正常的。
可是如果大人总是不让他们表达情绪,就像把小火山的口堵住一样,那可不得了。
我有个小伙伴,他每次想哭的时候,他奶奶就说“男孩子不许哭”。
结果呢,他变得特别压抑,也不怎么爱说话了。
这就是没有让幼儿正确表达情绪带来的后果呀。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案的文献综述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案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环境的变化,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包括家庭环境、学习压力、社交关系等方面。
家庭环境中的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父母工作压力大、家庭暴力等都可能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学习压力来自于学业要求过高、家长的期望过高等。
社交关系问题主要包括同伴关系不好、被排斥和欺凌等。
解决方案则包括加强家庭教育、提供心理支持及咨询、建立良好的同伴互动等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
此外,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支持。
建立更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为小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关爱、和谐的社会环境,减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前言:随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的关注点不仅仅只有物质上得到满足,而更多也需要精神上的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了重中之重,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和人格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及时解决。
增进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也是为了了解儿童的特殊需要和问题,并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和指导;而探索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儿童心理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和人格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增强其竞争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可以为社会建设和谐、和睦的社会环境、创造安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提供参考意见。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一)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对儿童的第一个启蒙教育。
记得网络上的一句话:“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故很多家庭环境的因素常常给儿童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监护人长期外出工作而留在原居住地独自生活的儿童。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照顾,留守儿童可能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下面是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1. 杨婷婷,王军. (2017).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5(1), 120-123.
该综述回顾了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包括心理压力、焦虑、抑郁和自卑等方面。
作者提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和原因,并探讨了可能的干预措施。
2. 赵江婷,徐文婷,燕春芳,戈雪梅. (2016).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研究述评. 现代预防医学, 43(20), 3789-3792.
该述评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三个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
文章强调了社会支持、心理教育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并讨论了社区和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作用。
3. 吴晓雅,吴国华,胡玉梅,何杰. (2013).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研究综述.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8(12), 956-959.
该综述介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尊和适应能力等方面。
作者探讨了社区和学校的干预措施,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4. 林海燕. (2018).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方向, 4,
134-136.
该研究综述了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有研究,包括心理压力、自尊和亲子关系等方面。
文章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如干预方法和评估工具的改进。
以上是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文献综述,有助于了解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可能的干预措施。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儿童心理健康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许多研究已经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本文将综述与儿童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包括儿童心理问题的类型、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儿童心理问题的类型。
研究表明,儿童心理问题可以分为内外化问题。
内化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和其他情绪问题,外化问题则包括行为问题和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内化问题可能导致孤独感、自卑和自杀等负面后果,而外化问题则可能导致侵犯他人权益和社会适应困难等问题。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冲突、家庭暴力和家长教养方式等因素与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相关。
学校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和教育资源等都可能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社会因素如贫困、种族歧视和媒体暴力等也被发现与儿童心理问题相关。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预防和干预措施。
早期干预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儿童心理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
幼儿教育和家长参与被认为对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心理社会支持、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等干预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中。
这些干预措施不仅需要针对儿童个体的特点来制定,还需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多重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儿童心理健康领域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相关研究往往受到样本容量的限制,使得研究结果难以推广到整个儿童群体。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尚不完善,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诊断和评估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此外,文化因素和社会背景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了解儿童心理问题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对于预防和干预儿童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通过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等措施,我们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
然而,我们还需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健康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以便为儿童提供更精准的干预和支持。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献,分析当前研究的现状、挑战和发展趋势,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随后综述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和需求。
接着,本文分析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包括教育内容、方法和实施效果。
本文还探讨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如资源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总结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分析,旨在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概述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受地域、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辅导技能有限,难以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有效的心理辅导。
教育资源匮乏。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相应的教材、教具和场地等支持,但在农村地区,这些资源往往十分有限。
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心理辅导活动也缺乏必要的场地和设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有效开展。
家长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些家长和学校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种现象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农村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农村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相对封闭,一些传统的观念和价值观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和偏见,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不敢寻求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of relevant research about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XxxXxx xxxxxx单位,城市,邮编摘要随着国家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一度被众人提及,国家也大力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然而仍有众多的问题儿童,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引起的;相关人员也作了调查及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理论也指出了诸多原因,目的都是找出原因,制定切实可行解决方法,进而大力宣传推行;总之,希望每一个儿童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儿童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理论研究原因解决方法AbstractAs countrie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chil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had been mentioned, all countries are vigorously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 children, then what factors;Has also made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personnel,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related theory also points out a number of reasons, the objective is to find out the reason, formulate feasible solutions, and vigorously promote implementation;In short, I hope every children have a healthy psychology, there is a better tomorrow.[keywords]: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Factors ;Theory research ;Solutions引言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二者缺一不可。
我国目前正处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期,社会的变迁、竞争的加剧,增加了人们适应上的困难。
优胜劣汰,心理不健康者比过去更容易被社会所淘汰。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定时期。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结构和养育方式的改变,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增多。
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 0 0 0名4-5岁幼儿的心理健康调查:有8 . 8 % 的幼儿有不良习惯, 1 1% 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 5 . 8% 的幼儿焦虑、紧张, 2 0 %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 2 5% 的幼儿偏食, 2 2 % 的孩子性情古怪。
数据告诉我们, 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累积性。
一个人心理上的失调或异常,其根源大多在幼儿期。
幼儿期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儿童相比, 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因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较轻微, 若及时发现, 及时予以矫治, 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身心俱健的一代新人, 应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尽的责任[1]。
下面简述一下本次综述的目的,主题,问题,研究领域,趋势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涵义。
目的:希望广大群众能真正的认识到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加大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
综述主题:儿童心理健康。
问题:广大群众对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到底达到了哪种程度;都有哪些因素造成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心理学,社会学。
趋势:值得高兴的是,随着教育的逐步普及,国民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广大群众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重视。
儿童心理健康的涵义(l) 具有正常的智力和一定的创造力。
心理健康的儿童应有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智力水平和相应的正常行为 , 表现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方面的特点都符合其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儿童也应具备一定的符合年龄的创造力,表现在好奇心,自信心,独立性等个性特点。
(2) 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适应能力强。
心理健康的儿童能较快、较好的适应变化了的人际关系 , 心理环境。
例如 : 班上换了老师或转到另外的班(或园)去学习、生活 , 能较快的适应新环境。
适应变化了的心理环境是指心理受到刺激后能较快的达到平衡 , 即对刺激做出恰当的、适度的反应。
不是反应过度,也不是反应迟钝。
更不是没有反应。
(3) 具有良好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儿童应是活拨开朗 , 对人热情、诚恳、经常保持愉快,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4)能和他人保持正常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应当乐于与人嬉戏 ,友好相处,经常与多数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如关心、喜悦、爱护、帮助等)占主导地位,而消极的态度与体验(如厌恶、挑拨、破坏、攻击等)要少一些。
(5) 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是一致的。
心理健康的儿童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的心理活动与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活动大致相同。
例如:在正常情况下,儿童都具有活泼、好动、爱问、好奇心强等特点。
如果哪个儿童经常独坐一隅,默默无言,萎靡不振,对任何事物都役有兴趣 , 那么这个孩子的心理就可能不大健康。
(6)没有心理疾病。
我们所说得没有心理疾病,是指没有较为明显的心理疾病。
因为人的心理的“最佳功能状态”绝非是“十全十美的状态”。
儿童的心理疾病一般是指孤独症、多动症、过度恐惧、夜惊、口吃等[5]。
主体儿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必须重点认识;基于此,我通过查阅书籍,文献了解到诸多影响因素,措施及建议: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其儿童精神发展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中提到童年是成人顺序模式发展与定性的阶段。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 “儿童乃是成人之父。
弗洛伊德的儿童精神发展理论告诉我们0-6 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 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 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导致不健康的心理。
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说:“婴儿期和童年期会使成年人的人格颇具色彩。
”霍妮的基本焦虑理论认为,当儿童在家庭中因环境的影响而在心中产生焦虑时, 就不得不采取一些行为策略来帮助自己克服孤独和不安全感[1]。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侵犯行为倾向《发展心理学》中指出儿童的侵犯行为倾向部分取决于他所生活的文化或文化的鼓励和宽容。
同一文化或亚文化中成员间的个体差异来自儿童的家庭环境。
武断,冷淡,拒绝的父母经常允许儿童表达侵犯性冲动,更可能培养出敌意的,攻击性的儿童。
父母的冷淡,拒绝使儿童的情感需要受到挫折,并为儿童树立了一个对他人漠不关心的榜样。
放任型的父母不约束儿童的攻击行为,实际上使得这种行为合法化,同时没有为儿童提供控制侵犯冲动的机会。
当侵犯行为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时才给予惩罚,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一是用反复无常,不一致的方式惩罚侵犯行为,这种行为很难矫正,尤其是父母本人不一致时(Parke & Slady,1983).二是为儿童提供一个榜样,恰恰鼓励了家长试图制止的行为。
儿童知道家长不高兴时自己会挨打,那么,当同伴让他生气时,他也会以同样方式教训同伴[4]。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儿童创造力的形成及影响因素《教育心理学》中指出从教育角度来考察,环境因素中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对个体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具体来讲: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可以促进也可以阻抑个体创造潜能的发展。
概括来讲,人们发现,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家庭因素有:⑴家庭比较民主,父母对孩子不专制;⑵家长对孩子好奇,探求的精神和行动给予积极鼓励和支持;⑶父母信任孩子的能力,善于引导并为其提供独立锻炼的机会;⑷孩子在家里与父母之间关系平等,无拘束,不怕犯错误,有安全感;⑸父母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并以此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而不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家庭因素则为:⑴.父母专制,孩子凡事得经父母同意,养成听话顺从的习惯;⑵.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为孩子考虑的太多,包办代替,剥夺了个体独立锻炼的机会;⑶.对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探索行为不支持或简单粗暴处理;⑷.家庭缺乏民主自由气氛,孩子缺乏安全感。
2.学校因素:分两方面,一方面,教师的个性和行为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各种有关的创造力训练项目课和活动也能影响创造力的发展。
3.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学家指出,创造性人才在某一历史时期辈出,而在某一历史时期枯竭与当时的社会需要密切相关,可见,社会的需要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3]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趋势,李永慧(2003年硕士论文)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社会行为,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提到:目前, 国际上有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是: 重视探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其所处家庭、学校、同伴、团体、社区等关系环境的互动, 强调从个体、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入手, 注重采用多种技术结合的综合干预来矫正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
特别注重从多角度入手预防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1]。
有这样一个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它是由社会和家庭共同造成的,提到留守儿童内心不由的一阵痛楚,感叹社会发展中的弊端,感叹父母的不服责任;范先佐(2005年)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中指出,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身心都在发生巨大改变,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和引导,无法享受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6]。
陈晓琴(2009)指出:缺乏亲情、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安全感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7][2]。
寇冬泉,谭菊放在《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比较研究》中,结果表明:(1)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存在显著差异, 表现为农村留守儿童在总分及其耐挫能力分量表、社会能力分量表、个性分量表和学习能力分量表上都显著低于农村非留守儿童; ( 2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总分及其耐挫能力分量表、社会能力分量表、个性分量表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但在学习能力分量表上性别差异显著; (3)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总分及其耐挫能力分量表、个性分量表和学习能力分量表上不存在年级差异, 但在社会能力分量表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