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修辞学传统的历时比较与思考
“六艺”和“七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比较及启示

“六艺”和“七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比较及启示“六艺”和“七艺”分别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六艺和西方古典学科的七艺,它们在文化传统和教育体系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于中西方古典课程的比较和启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教育体系,还可以激发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和探讨。
接下来,我们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我们从“六艺”和“七艺”的起源和概念入手,来进行比较。
中国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传统的学习内容,它们分别代表了礼仪、音乐、射箭、驾驭、书法和数学等领域。
这些学科在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而西方的“七艺”则是指文法、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学、音乐和天文学,它们是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七大学科,被认为是古代西方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这两组学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通之处。
它们都包含了一定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实践的内容。
中国的“六艺”中包含了礼仪和书法等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而西方的“七艺”中包含了修辞学和音乐等内容,反映了西方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学术兴趣。
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无论是“六艺”还是“七艺”,都不仅是学术学科,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和社会管理手段,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维系社会秩序。
与共通之处相比,我们也可以看到“六艺”和“七艺”之间的差异。
它们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中国的“六艺”更加注重礼仪和人文素养,强调了道德伦理和审美情感的培养;而西方的“七艺”更加注重科学和技术,强调了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的训练。
它们的历史和地域有所不同。
中国的“六艺”来源于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西方的“七艺”源自中世纪欧洲,是西方古代大学教育的核心领域。
它们的影响和传承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六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中国的思想、艺术和教育;而西方的“七艺”则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对欧洲文化和全球教育体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论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论文

简论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论文修辞格是修辞学研究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是“在特定的语境里,创造性的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具有特殊修辞效果的言语形式”,即为特殊的言语形式。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简论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简论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全文如下:摘要:修辞作为一门古老的技巧,给人们的言语交际与思想沟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纵观中国和西方修辞学的历史,两者无论在修辞的理念上,还是在具体的内容上,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
本文就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进行论述,以期给我国修辞学的发展带来一些思考。
关键词:修辞学中西方差异自古以来,中西方都十分重视修辞艺术。
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把修辞术当作一种演说的艺术,我国先秦时期的游说者最早凭借精湛的修辞技巧,打动君王来实施政治主张,修辞作为一门古老的技巧,给人们的言语交际与思想沟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中西方不同的修辞观念也为修辞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纵观中国和西方修辞学的历史,两者无论在修辞的理念上,还是在具体的内容上,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
本文就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进行论述,以期给我国修辞学的发展带来一些思考。
一、修辞研究观念的差异中西方在修辞研究上的重大差别就是西方重理论构建,而中国重辞格分析。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撰写了《修辞学》一书,构建了完整、统一的修辞体系。
他提出了修辞学的原则,即:构思、谋篇布局、演说技巧、演说风格,为整个西方修辞学奠定了基础。
其后,古罗马的修辞学家西萨罗对希腊的修辞传统作了改造,使之适应罗马社会的现实与文化。
他在《论构思》中,试图把修辞学与哲学统一起来,把修辞学当作一种对所有实践都有用的艺术来对待。
如果说西方古典修辞学的理论性还不是很强的话,近代修辞学则是学派林立,理论体系层出不穷。
如理查兹的修辞哲学、伯克的动机修辞学、佩雷斯的论辩修辞学、格拉斯的新人文主义修辞学、基尔兹的人类修辞学等,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修辞理论和体系。
论中西修辞之别

1 西 修 辞 发 展 历 程— — 修 辞 的赋 比 兴 . 中
2中 西修 辞 定 义 — —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
在 中国现代 修辞 学创建 之前 ,中 国的修 辞历史 源远 流 长, 但始终 没有 建立起 一套 解释修 辞 问题 的理论 体 系 , 修 有
辞 俨 然 成 了一 门 研 究 语 言 形 式 的 “ 虫 小 技 ” 雕 。二 十 世 纪 初
4) 1 。陈望道在 其《 辞学发凡》 修 中指 出 :修 辞原 是达 意传情 “
的手 段 。主要 是为着 意合情 , 辞不过是 调整语辞使达 意传 修
情 能 够 适 切 的 一 种 努 力 。 ( 望 道 ,0 1 1 ) 文 辞 到 语 辞 , ”陈 2 0 :1从
中国修辞学 的研究疆 域得 到 了拓展 。这一定 义还 暗含修 辞 必须适 应题 旨情境 ,使达 意传 情能够 适切 ” 这与西 方修 辞 “ , 注重 修辞情境 的传统 不谋 而合 。宗廷 虎在 《 国修 辞学通 中
西 方修 辞传人 中 国 , 我们 以 中国传统 修辞 学 为基底 , 用 当 运 时 西方修 辞的框架初 步构建 了中 国现代 修辞学 。尽管如 此 , 中国修 辞 学仍无 法 摆脱 偏重 书 面语 言 形式 研究 的束缚 , 直
修辞拨 乱反正 。将修 辞界定 为使 我们不 管碰 到什 么事情 都 “
能 发 现 可 资利 用 的说 服 手 段 的 那 种 能 力 ” 刘 亚 猛 ,0 8 ( 20 :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罗马政 治家西塞 罗则 强调修 辞是 “ 国安邦 , 示政 治 2。 治 展
中西方修辞学的异同

中西方修辞学的异同修辞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修辞现象及其规律。
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应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研究对象的异同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对象上存在一些异同。
在西方,修辞学主要研究英语及其他西方语言的修辞现象,如英语中的比喻、暗喻、排比等。
而在中国,修辞学则主要研究汉语修辞现象,如夸张、对比、拟人等。
因此,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对象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二、研究方法的异同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些异同。
在西方,修辞学往往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和实验研究来揭示修辞现象的规律。
而在中国,修辞学更注重文本分析和理论探讨,通过对文学作品和修辞理论的研究来探讨修辞现象的本质。
因此,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修辞应用的异同中西方修辞学在修辞应用上也有一些异同。
在西方,修辞学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广告宣传等领域,如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广告中运用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而在中国,修辞学则更多地应用于修辞教学和文学评论领域,如在修辞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在文学评论中分析作品中的修辞现象来揭示作品的艺术特点。
因此,中西方修辞学在修辞应用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综上所述,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应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通过比较中西方修辞学的异同,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修辞研究特点,促进修辞学的跨文化交流与发展。
东西方修辞学传统与社会发展

东西方修辞学传统与社会发展东西方修辞学发展的不同范式,反映了各自的社会制度差异、传播秩序差异和社会发展模式与公平、公正实现方式的差异,这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东西方修辞学发展的不同模式反映了社会制度、传播秩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差异1.东西方的修辞学发展形态的不同,反映的实际上是社会制度的不同。
古希腊修辞学的诞生,来自社会制度的变化。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建立了一个相对民主的制度,人们获得了在公共政策制订、利益分配、司法诉讼等方面的言论自由权利。
人们通过公共演说影响、改变决策群体的观念,达成共识,促成公共政策的产生,推动社会发展。
于是,一门以演说、论辩技巧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修辞学诞生了。
这说明演说修辞学的建立是以民主制度为前提的,尽管这种民主是有限度的。
也就是说,西方修辞学从一开始就是在一种民主制度中兴起的。
这种演说修辞学在民主制度建立后的西方又被复兴、发扬、光大。
如果没有民主制度,公民就不会被赋予充分的言论自由权利,也就没有发表演说的可能,公共意志的表达、统一就不会通过民主的方式实现,公共政策的制订、利益的分配、诉讼的进行,也就不会通过公共修辞实现。
社会事务的决策,就只能通过集权或武力来解决。
修辞者想影响公共事务决策,就必需以君主为修辞对象。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乃至后世的修辞大致如此。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缺乏民主基础,民众不享有参与社会事务决策的言论自由权利。
社会事务的决策主要通过集权或武力解决。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诸侯国之间的争权夺利。
因此,社会个体主要通过游说诸侯国君主,通过修辞影响或改变国君的政治观念,来改变公共政策,实现干预社会变革的目的,推动社会发展。
这是由中国当时的社会制度决定的。
无论是中国的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是集权社会。
整个社会的传播秩序是建立在集权统治基础上的。
社会事务、公共政策都是通过集权解决的。
民众没有解决社会公共事务的言论自由权利,因此,公共演说也就没有用武之地。
从传统文化角度谈中西方修辞学

[ 摘 要] 修辞是文化的一个单独分支 。中 西方在修辞领域有许多共同 点。更重 要的是, 修辞学传统, 和
文化 传统的其他分支一样 , 正在发 生着变化 , 而发 生变化 的最根本 原 因, 是 因为文化借 用 : “ 每 一种语 言社 团。 都会 从 与之相邻的其他语言社 团中学 习。一种 实物 , 无论是 天然的还是后 天制造 的, 会从一 个社 团扩散 到其他社 团; 行 为模式 同样如此 , 包括 工艺流程 、 战争行为、 宗教仪 式、 及 个人 行 为方式。人种 学家对事物及 习性 的这种 扩散进行
论 的环境 中使用标识 。
根据修辞理论来 , 一直 作为一个 整体 而发展 , 因此 , 并 不具 有普适性 。换句话说 , 修辞 由特定 的文化特 质决定并受 其影 响 。西方修辞学遗 产主要 归功 于亚里 士多 德和西 塞罗 创建 的学说 。同样 , 中国修辞学遗产主要归功 于在 中国文化 中的 儒教和道教 。儒教 主要关 注道德 及讲 演者 言论 和思想 品德 对道德行 为和社 会秩 序的影响。道 教主要关 注“ 哲 学和修辞 研究 的反理 性 和先 验模 式” 。修辞 学遗 产 主要 归 功也 于佛
了研 究, 并将 其称为‘ 文化传播 ” ’ ( 2 0 0 2 p . 4 7 1 ) 。虽然 中西方存在 文化差异 , 在 就修辞 方 面有许 多相 似之 处。笔 者对差异及共 同点进行探讨 。
[ 关键 词 ] 修辞; 对比; 传统
[ 中图分类号] H 1 5
[ 文献标识码] A
往与非常负面的含 义联 系在一起 。人们 觉得辩 论都 油嘴 滑
表示语言使用 、 谈话 、 演讲 , 说 表示语 音 、 说服 、 想法; 辩 表 示
中西方修辞学传统与现状的对比

5 0
l ■ 中 西方修 辞学 缘起 及发展
_— ■
中国在 先秦时期 已有 “ 修辞 ”的说法 ,已提到修辞 现象 ,有 了赋 、比、兴的修辞手法 ,但并无专 门谈修辞 的学说 。汉 朝董仲舒 《 春秋繁露 。深 察名号 》接触到词 义 问题 ,但 不 是专 讲修 辞 著作 。后 汉 王充 《 论 衡 》有 《 语 增篇 》 、 《 艺 增篇 》 ,好 像专 论夸饰 ,而且 王充还 把夸 饰说成失实 。因此 ,直到两汉 ,还没专 门谈 修辞的著作。 从先秦 到两汉 ,只 是修 辞学 的萌 芽时期 。在魏 晋南北朝 时期 ,刘勰 的著作 《 文心雕龙 》开 始有专 门的篇章来谈 修辞学 ,但 附属于它 的文学论 ,还没有成为 一门独立 的 学 问。到南 宋 陈鼷 著作 《 文则 》 ,是 专 门来 谈论修 辞学 的 ,打破 了修辞学的附庸地位 ,使修辞学成为一 门学 问。 《 文则》包括消极修辞 、积极修辞和风格三部分 。 自此 以后 ,中 国的修 辞学基本 上停滞在 《 文则》所 描述 的这个 层面上 ,尤 其集 中于辞格 的研究上 。陈望道 先生简要总结的积极修辞格 就有 3 9 种 ,在 《 修辞学发凡》 中有 四个篇章专 门描写这些修辞格。可见在 中国修 辞学 中 所 占的分量。陈望道认为中国的修辞可分三个时期。从产 生到 1 8 9 8 年属于萌芽时期 ,这期 间修辞学没有多大的发 展 。直到 1 8 9 8 年 马建忠 的 《 马 氏文通》 出版 ,因影响很 大,所 以一些学术界限不清 的人便拿修辞论充语法,于是 就进入 了修辞文 法混淆时期。 以 1 9 1 9年 的五 四运动为界 限,中国修辞学才开始走向独立 。自从上个世纪初 引进西 方和其他 国家如 日本 的修辞学理论后,我 国的现代修辞学 才开始逐渐形成 并进入中外修辞学说竞争时期。 西方修辞学诞生在 2 0 0 0多年前 的古希腊罗马 ,它 的
中西方修辞观--《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读后感

中西方修辞观--《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读后感陶子凤;欧静华【摘要】温科学教授的《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呈现了历时性的中西方修辞学的发展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内容丰富,深刻明了。
温教授语言精辟,思想深刻,通古博今,贯通中西,一一道来中西修辞学的异同,通过对比的方式,清晰地疏通中国和西方修辞学的脉络。
通读过后,使人深刻地认识到,修辞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修辞学必促进现代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期刊名称】《北方文学(中旬刊)》【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2页(P111-112)【关键词】中国修辞学;西方修辞学;中西修辞对比【作者】陶子凤;欧静华【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111语言研究中西方修辞观——《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读后感陶子凤欧静华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温科学教授的《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呈现了历时性的中西方修辞学的发展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内容丰富,深刻明了。
温教授语言精辟,思想深刻,通古博今,贯通中西,一一道来中西修辞学的异同,通过对比的方式,清晰地疏通中国和西方修辞学的脉络。
通读过后,使人深刻地认识到,修辞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修辞学必促进现代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中国修辞学;西方修辞学;中西修辞对比《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是一本修辞学的历史,而且是中西修辞学的历史。
这本书把中西修辞学的发展和特点一一罗列了出来,不仅仅作了中西修辞学的对比,并且呼吁把中国修辞学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转型提上议程。
全书一共六章,首先回顾了中西修辞学的历史演变和改革与发展的进程,接着探讨了中西修辞思想的异同,然后呈现了中西修辞学的构想、结构体系、基础结构,并展示了修辞学的研究领域的扩展,最后展现中国修辞学转型的构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东西方修辞传统传播秩序社会发展公平与公正论文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和古希腊修辞学传统以及19世纪以来中国、日本、美国等修辞学研究的简要历时考察,阐释了东西方修辞学传统差异的社会根源,论述了传播秩序的公平、公正之于社会发展的价值。
追求和平幸福生活是人类的理想之一。
如何实现社会的发展,如何建立和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是实现人类幸福生活追求的必要途径。
作为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方面,传播秩序在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修辞是提高传播质量和效率,促进思想和意志社会化、统一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建立公平、公正的传播秩序、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
修辞秩序的不同反映了社会传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状况,反映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基本态势。
这一点在人类修辞学研究的历史中有充分的反映。
在本文中,我们试图从学术史的角度,透视人类传播秩序的公平、公正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公平、公正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有所助益。
1 东西方修辞学传统的回溯1.1 中国的修辞学传统在中国,“修辞”一词可以追溯到《周易》上记载的孔子所说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大意是“修饰文辞和言语,确立至诚的感情,是营修功业的根基。
”(秦颖,1993:8)这里的“修辞”是两个词,与今天的“修辞”有一定差异。
当时,“修辞”并没有现代的意义,很难说是一个研究客体。
先秦时期,诸子著作中有许多相关的论述,都蕴涵了一定的修辞道理。
这些修辞思想有关于口语的,也有关于书面语的。
后世的修辞论多散见于相关的文论著作中,比如王充的《论衡》、刘向的《说苑·善说》、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序》、陈骙的《文则》、严羽的《沧浪诗话》等等。
这些著作多是关于文章修辞的。
我国的现代修辞学诞生于20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末趋于成熟、完善。
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著作有汤振常的《修词学教科书》、龙伯纯的《文字发凡》、王易的《修辞学》和《修辞学通诠》、唐钺的《修辞格》、陈介白的《修辞学》和《新着修辞学》、徐梗生的《修辞学教程》以及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等。
50年代后,先后出现了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张志公的《修辞概要》、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等著作。
80年代后又涌现出许多修辞学著作,比如倪宝元的《修辞学》、王德春和陈晨的《现代修辞学》、郑远汉的《言语风格学》、黎运汉的《汉语风格学》、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张炼强的《修辞理据探索》以及陈汝东的《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认知修辞学》、《当代汉语修辞学》等。
这些修辞学著作多不区分口语修辞和书面语修辞,但并不专门探讨演讲或演说修辞。
我国古代修辞论关涉的多是语词修饰,以及修辞格、文体、风格等。
我国的现代修辞学初创时期,也主要研究修辞手段的结构和功能。
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开始研究语体、语境以及其它言语规律。
但是,中国修辞学没有形成西方修辞学研究中的演说和论辩传统。
人们对修辞的定义多着眼于“修饰”、“调整”、“调适”、“美化”、“技巧”等,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修辞学研究的深入,人们也开始从言语行为、传播行为等方面界定修辞。
[!--empirenews.page--] 1.2 日本的修辞学传统日本修辞学开始于何时,认识不一。
有人认为在1950年之前,日本不存在劝服意义上的修辞学。
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日本修辞学开始于明治时代。
这种意义上的修辞学是指积极的表达艺术。
(Massimiliano Tomasi,2004:27) 19世纪70年代末期兴起的日本修辞学主要以文章做法、修辞格、论辩、美文等为研究对象。
其修辞研究立意重在文章的内涵、结构、类型、文体、风格以及修辞手法、修辞技巧。
日本修辞学在词面上有“修辞学”、“文章学”、“美辞学”、“雄辩学”以及用片假名“しトリツク”等不同形式。
其中,“美辞学”是Rhetoric的意译,是“修辞学”的旧称。
日本明治修辞学可概括为以下四种形式:一是研究文章或作文法的,如五十岚力的《文章讲话》、《新文章讲话》、加藤熊一郎的《应用修辞学:演说文章》等。
二是研究美辞的,也就是修辞的。
比如高田早苗的《美辞学》、坪内逍遥的《修辞学》、岛村抱月的《美辞学》、《新美辞学》等。
美辞及华文(Belles-lettres)是18世纪英国修辞学的主要内容。
明治时代,这种修辞学思想被引介到日本后,与当时的语文教育趋势形成默契,产生了不少新的日本美辞学著作。
三是以“修辞”为名的,比如五十岚力的《修辞学大要》、《修辞学纲要》、《修辞学讲话》,大和田建树的《修辞学》、武岛又次郎的《修辞学》以及佐々政一编的《修辞法》、服部元彦的《修辞学》、渡边吉治的《现代修辞法要》等等。
四是研究论辩的。
文章研究,是基于日本的国民语文教育传统和汉学传统,美辞和论辩研究,则主要是受西方修辞学的影响。
但是因为缺乏社会基础,这项研究没有文章学兴盛。
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黑岩大译述的《雄辩美辞法》、尾崎行雄翻译的《公会演说法》等等。
日本修辞学从一开始就深受西方修辞学中论辩理论和美文学理论的影响。
早在明治初年日本人就开始翻译介绍西方的修辞学著作,比如西周的《百学连环》、菊池大麓翻译的百科全书中的《修辞及华文》(Rhetoric and Belles-lettres,1879)。
后者论述了各种风格手段、修辞格以及简单的演讲形式、游记、历史文章、说明文的写作、说服和诗歌、戏剧的艺术手法等。
该书对日本修辞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高田早苗、大和田建树、坪内雄蒇、岛村抱月和五十岚力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该书以及其它西方修辞学著作的影响。
此外,在尾崎行雄翻译的《公会演说法》、黑岩大译述的《雄辩美辞法》、中江兆民翻译的《维氏美学》等著作的影响下,日本出现了“日本雄辩学会”、雄辩出版社以及一些论辩修辞学著作,如马场辰猪的《雄辩法》、雄辩学会编的《雄辩学讲话》、竹内尉编的《模范即席演说及其分类的新研究》,安部矶雄《雄辩学讲座》等。
此外,还出现了日英比较修辞学著作,比如增田藤之助的《英语修辞学讲义:英和比较》等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近代修辞学史的研究也很大进展,涌现了不少重要的学术著作,比如速水博司的《近代日本修辞学史:西洋修辞学的导入和挫折》、原子朗的《日本修辞学史研究》、速水博司的《修辞学史——近代日本》等。
但是,总体看,20世纪中叶以后,日本的修辞学研究逐渐转向了文体学和外国修辞学,没有出现明治时代那样的繁荣景象。
[!--empirenews.page--] 1.3 西方的修辞学传统在西方,“修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
在古希腊时期,修辞学成为显学,涌现了许多修辞学家和修辞学教师,比如科拉克斯(Corax)、蒂西雅斯(Tisias)、伊索格拉底(Isocrates)、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古希腊的修辞学研究主要以演讲术和论辩术为主,以说服的方法为主。
当时对修辞的界定也是以此为出发点,比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修辞术是“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
(Michael G.& Michelle Ballif,2000:24) 到了古罗马时期,修辞学侧重于演讲风格的研究,比如西塞罗、昆体利安的著作。
随着罗马民主时代的结束,修辞学也萎缩到了修辞形式研究。
到了中世纪,修辞学受到宗教的打压,被认为是异教徒术。
在奥古斯汀(St.Auguistine)的努力下,被古罗马修辞学家所忽略的古希腊的修辞学哲学基础有所恢复。
当时,修辞学主要被用于传教和书信写作,但是修辞学成为了当时学校教育的三大重要学科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是重新发现和重视古希腊时期的修辞学著作。
17世纪到19世纪,被称为西方的现代修辞学时期。
这一时期的修辞学被索尼亚·弗斯等概括为认识论、美文学和演说家三种倾向,人们试图从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和美学角度阐释修辞的属性,涌现出了像培根(Francis Bacon)、康帕拜尔(George Compell)、怀特利(Richard Whately)、布莱尔(Hugh Blair)等修辞学家,同时出现了美文学和演说术运动。
修辞学从演说、写作扩大到了文艺批评。
20世纪初,西方修辞学开始复兴,并逐渐向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艺批评等学科延伸成为一门显学。
麦克尔·莫然(Michael G.Moran)和米歇儿·巴里夫(Miehelle Ballif)在《20世纪修辞学和修辞学家——批判研究及来源》一书的导言中指出:“20世纪可以描述为一个修辞学的世纪。
尽管在世纪初修辞学虽拥有丰富的遗产,却缺乏智慧的活力,但20世纪中叶后,修辞学不仅在其既有的英语与语言传播系科,而且在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成为了一个核心概念,一个核心术语。
……数世纪以来一直遭受贬损的修辞学,发现自己成为了被关注的焦点。
……20世纪看起来已向修辞学敞开了欢迎的怀抱。
”在20世纪,西方修辞学不但复兴、发扬了古希腊的修辞学传统,而且奋力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为相邻学科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备受瞩目的学科。
2 对比中的东西方修辞学传统综观人类修辞学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差异。
在数千年的修辞学发展历程中,东西方修辞学都研究人类如何使用语言进行交流,都研究修辞的手段和方法,都重视修辞的影响功能,都关注了人类的修辞规律。
但是,各自所关注的方面、焦点和重点,以及研究的立意、视角和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却各不相同。
[1][2]下一页2.1 研究对象不同中国的古代修辞学主要研究语言运用的手段、方法,尤其是书面语写作的手段、方法、风格以及原则。
虽然先秦时期的修辞论也涉及口语修辞,比如“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
”“人而无辞,安所用之。
……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
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
”([汉]刘向《说苑·善说》)这些指的就包括了口语修辞。
秦代之后的修辞论,则基本是关于书面语写作的。
这与古罗马、中世纪到19世纪的西方修辞学有相似之处。
[!--empirenews.page--] 2.2 修辞功能观不尽相同东西方修辞学的修辞功能观不尽相同。
东西方修辞学都重视修辞对修辞对象的影响功能,但是,各自的视角和阐释却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古代的修辞思想中强调道德修养。
人生追求、人际关系协调和社会管理等四种功能。
那时,人们把言语技能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能力,看作是个人安身立命、参与社会政治管理的基本能力。
这从当时人的论述中可以看得出来。
比如孔子所说的“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周易·系辞》)就说明了修辞之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管理的价值。
叔孙豹所说的“‘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