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全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全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全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科学有效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X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X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等,编制《X市X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保X市X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促进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规划》适用范围为X区辖区范围内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规划》内容以X区“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为基础,根据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明确的防治目标,结合全区实际,部署工作任务,突出可行性、实效性,并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基准年为X年,规划期为X~X年。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X区是X市辖区之一,东邻渭南市,南接蓝田县,西部与X市

灞桥区、高陵区、咸阳市三原县相邻,北部与X市阎良区接壤,是古都X的东大门。辖区总面积915.16km2,辖23个街道办事处,28个社区,285个行政村,1625个自然村,687691人(X年统计数据)。

X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92.3亿元,同比增长5.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7亿元,同比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84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5227元,同比增长12%。

(二)地质环境基本特征

X市X区属东亚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向内陆干旱气候的过渡带上,间有两种气候的特点,属温暖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季暖和,多风,干燥;夏季炎热,日照长;秋季降温快,多阴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而雨雪少。年平均气温13.5℃,极端低温-17℃,极端高温41.9℃。年均降水量591.1mm,年最大降水量为954.9mm(2003)。降水具集中于7、8、9、10四个月。

区内有大小河流10条,均属渭河水系。其中,境内河流7条,界河1条,入境河流1条,过境河1条。南岸有零河、戏河、玉川河、沙河、五里河、临河、三里河、韩峪河8条河流汇入渭河,北岸有石川河汇入。

X地势南高北仰、中间低,境内有山、塬、川,以川为主,分为骊山基岩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渭河南黄土台塬区、山前冲洪积扇区和渭河冲洪积平原区五类。南部骊山最高处海拔1302m、城区海

拔500m。

X区内主要发育有太古界和新生界地层,侵入岩零星分布于骊山基岩山区,岩性为花岗岩,块状构造。第四系全新统分布较广,包括第四系全新统黄土、冲、洪、坡积粘性土、碎石土及人工填土等。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粘性土和碎石土主要出露于山前冲洪积扇和洪积台地上。

X市X区位于渭河地堑,骊山是渭河地堑中的一个断块山,区内构造断裂十分发育,其断裂主要有两组,一组为北东东向,另一组为北西西向。坡房村—赵家坡断层和王家坪—任家湾断层为北东东向,牡丹沟、官沟断层为北西西向的断层。而近南北向或近东西向断层只占次要的地位。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X),X 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0.20g、地震反应普特征周期为0.45s。

(三)地质灾害现状与类型

截止X年底,全区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4处,其中有12处划归X市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因此,由区政府负责,国土X分局监管的灾害隐患点合计为82处。其中,按类型:滑坡30处、崩塌50处、地面塌陷2处;按规模:大型2处,中型5处,小型75处;按稳定性:稳定性差的15处、稳定性较差的67处。

8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641户2592人1980间房的安全。威胁300人以上的隐患点1处,100人以下81处。

各乡镇地质灾害分布见表1-1。

表1-1X市X区各街办地质灾害点分布现状统计表

注:统计表不包含划归X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的1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及成效

“十二五”期间,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避灾搬迁优先、危重地质灾害点治理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地质灾害防治四大体系建设,扎实有序开展防治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灾害防治各种制度和行政管理机构基本完善

截止X年12月,成立了以区、街办、村三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防灾预案、群测群防、灾情速报、险情巡查、汛前调查、汛中巡查、汛期值班、汛后复查、“两卡”发放、监测、地质灾害预报、宣传培训、档案管理、总结等一系列制度。

2.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程卓有成效

(1)投入200多万元对3处地质灾害点进行了工程治理。

(2)“十二五”期间,X区总计搬迁145户,435人,实现了10处隐患点处村组的完整搬迁避让;

(3)对全区大部分地质灾害点实施了严密监管,每逢雨季灾害高爆发期,对各灾点群众实施灾害紧急避让,保障了在治理、搬迁不能全面兼顾的情况下灾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申请省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入库2个:仁宗街办庄王村应急治理项目(市局拨付资金);新丰街办叶坡组滑坡治理项目(申请中央资金)。

3.群专体系基本完善,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高

(1)建立健全了较完善的群测群防体系,监管责任得到全面落实

截止X年底,全区共有8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纳入到村、街办、区三级群测群防体系中,全面落实了隐患点的监测人和责任人,并及时进行动态更新。

(2)成立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

主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副区长任区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指挥长,区发改、财政、农林、水务、民政、国土、气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共同防范的工作局面。同时,成立了地质环境科,形成了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并行的组织管理体系。

4.高标准“十有县”建设

X年,X区地质灾害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工作已经顺利通过国土部验收,标志着X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5.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体系基本建立

截止X年12月,共成立区、街办两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12个、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12个,建立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队伍。

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职能,落实规划目标和各项防治任务;基本建成了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体系。

6.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得到宣传普及

在每年汛期及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减灾日”等活动,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开展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对群众地质灾害监测员以及受灾害威胁的群众,进行识灾、防灾、避灾等知识、技能的培训和讲解。通过广泛宣传,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保护地质环境和防范地质灾害的意识得到了增强,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7.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效果显著

通过电视台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同时将有可能发生灾险情的信息通过短信发给有关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各有关部门依据预报预警,对区内地质灾害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汛期重点加强巡回检查工作,对各地灾隐患点逐一进行排查,落实各项防灾责任制;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值班记录,并全面开通汛期地质灾害通讯网络;严格实行灾情速报制度,建立完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体系。

8.地质灾害应急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以及应急演练工作,增强了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提高了应对灾害的自救互救能力。2012——X年期间,平均每年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30余

处540余人实施了紧急转移,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因监测预警及时、临灾处置果断、转移避让迅速,避免了伤亡事故的发生,有效检验了全区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科学合理性,切实提高了各级政府遇灾应急处置能力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水平,大大增强了广大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期间,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相关内容,X区地质灾害防治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分布不均

X市X区地貌由南向北一次可分为骊山断块低山和黄土丘陵沟壑区、骊山北麓黄土台塬区、渭河冲积平原区。地形呈阶梯状,自北向南逐渐升高。区内主要分布有上、中更新统黄土,最厚可达百米以上。因受地震和区域新构造隆起运动的影响,地面长期处于抬升过程,渭河南部的骊山断块低山和黄土丘陵沟壑区、骊山北麓黄土台塬区河流侵蚀下切,坡陡谷深、地形破碎复杂。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组合性质、气象水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作用影响下,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且分布极不均匀,其分布规律明显具有地域特点,表现为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形地貌控制了灾害的分布及类型,在人类工程活动比较活跃的区域内,地质灾害较为发育。

(2)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全面提高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的总体要求,各级政府应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完善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体系。

在此社会形势下,X区地质灾害防治将迎来重要机遇,同时也面临极大的挑战,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X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日趋紧迫。地质灾害勘查、设计、治理、监测等工作将大幅度增加,若不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必将同步增长,其影响危害也会愈来愈大。因此这些形势对X区地质灾害防治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制度落实、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水平、防治应急体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X区黄土台塬、丘陵山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位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环境条件,不可避免的引发各类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地质灾害。

X区矿产资源丰富,长期以来,采石矿山固体废弃物任意堆放,致使一部分地方出现了“青山挂白”现象,促进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综上所述,随着X区建设步伐的加快,X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不容乐观。

2.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高精度的地质灾害调查

虽然多家单位在区内开展了地质、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等研究工作,特别是X西科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X年《X省X市X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1:10万)》,有效地指导了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但是我区地质灾害种类还没有完全查清,如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因此,急需进行新一轮的高精度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以进一步查明我区地质灾害现状。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我区已经建立较完善的群防体系,但是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仍属处于极度薄弱环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精度和精细化程度不够,预警预报信息的传播手段和时效性有待提高。

(3)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十二五”期间,X 区地质灾害防治完成避灾搬迁10处,实施治理3处,投入数百万元,但这与地质灾害点总数达到82个,威胁群众资产数亿元,可谓“杯水车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顺利推进。

(4)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基层投入资金有限

虽然我区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机构和人员编制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受编制和财力的限制,目前国土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紧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队伍人员数量、质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难以满足当前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当中,资

金主要来源为区一级配套以及上级专项拨款,及部分群众自发筹集资金。

(5)经济建设中,防灾工作力度不够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越来越强烈,由于缺乏科学预见性,或防范措施不到位,人为引发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所以,避免人为引发地质灾害,是当前以及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矿山关闭,未对遗留矿山进行环境恢复治理,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进一步加大了矿山及其所在周边环境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和《X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保障国家、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为核心,尊重自然规律,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搬迁避让与治理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依法防灾减灾,切实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和实效,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安全放在第一位。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协调统一,通过减少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以群测群防、专业监测、预报预警为基础,排查、巡查、核查为一体的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提升防范能力,加快推进以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消除机制。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根据雨情和地质灾害防治投入能力,结合X市中小流域综合治理、移民搬迁和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有的放矢,分类同步实施,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和主导地位,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在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中,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灾工作格局。

依靠科技,依法防灾。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效提升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依规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提高防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水平。

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依靠科技深化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力求用新理论、新思路,总结研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发展、成因及其规律,用新技术、新方法治理地质灾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水平及实效,做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

(三)规划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目标:全面提升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使全区地质灾害防治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障。建成规范、完善的地质灾害管理体系,群专结合的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高效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体系。

1.采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措施,在2018年末,全部消除已有的8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

2.建立群测群防和专业化相结合的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做到所有隐患点可防可控;严格控制工程建设领域人为活动引发新的地质灾害隐患。

3.加强区、街道办两级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和应急装备建设,提升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应急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4.积极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信息化、快速化、准确化。

5.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

三、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和重点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分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考虑X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候植被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结合已有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将全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中、低和不易发区四个等级。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南部山区滑坡、崩塌高易发区)主要位于骊山基岩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约175.00km2,占全区面积19.1%,主要位于骊山基岩山地和黄土丘陵区。主要包括斜口东南部、骊山、秦岭南部、穆寨、仁宗、小金。

该区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地质灾害现状发育密集,地质灾害点密度大。目前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58处,其中滑坡26处、崩塌32处。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该区域主要位于东部黄土台塬区,面积157.56km2,占全区总面积17.3%,主要分布在X中东部黄土台塬区和斜口南部—韩峪河沿线。包括代王、零口南部、铁炉大部分、马额大部分、斜口街办东南部、行者街办南部等。区内地质环境条件较差,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有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点共24处,其中崩塌18处、滑坡4处、地面塌陷2处。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

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尚可,但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为地质灾害中等发育。面积为144.50km2,占全区总面积15.8%。区内无地质灾害,本区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洪积平原和黄土台塬中部,包括行者、新丰,西泉大部分区域,骊山、秦陵、零口北部。代王大部分区域、马额中部、铁炉小部分区域。

4.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

该区(冲积平原地质灾害不发育区)主要位于渭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包括徐杨、栎阳、新市、雨金、任留、行者等街道办事处,面积438.10km2,占整个X区面积的47.8%,该区未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根据全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综合考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城镇、工业园区、重要建设工程、旅游景区等人类工程活动密集区域,划分出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和重点防范城镇、重点防范地段。

1.重点防治区(Ⅰ)

该区包括骊山基岩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台塬区,总面积477.00km2,占全区面积52.2%。区内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均位于该范围内。主要包括斜口、骊山、秦陵南部、马额、铁炉、零口的南部、代王街办的东部、仁宗、穆寨、小金。该区人口集中,企事业单位较多,其中骊山、华清池等著名风景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较大,人类活动强烈,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极为发育,危害巨大。人口密集的村庄及交通、学校、矿区等范围内,也是全区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域。

2.一般防治区(Ⅱ)

冲洪积平原一般防治区,面积438.16km2,占全区面积47.8%。位于渭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包括徐杨、栎阳、新市、雨金、任留、行者等街办,该区未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

3.重点防范城镇(Ⅲ)

根据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及各街办居民受地质灾害威胁程度,将骊山街道办确定为重点防范城镇,骊山街办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口集中,旅游开发兴盛,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在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发生滑坡、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可能性大。

4、重点防范地段(Ⅳ)

重点防范地段主要为公路、铁路交通沿线的地段。包括陇海铁路;连霍高速;X二级路网X段;203县道、204县道等。交通、铁路主管部门应做好重点防范地段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落实监测人及监测责任人,出现灾险情及时处置。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在结合全区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确保在册隐患点受威胁群众安全,控制新增隐患点,大力减少在册隐患点数量、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前提,按照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一)调查评价

1.组织协调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

X年,完成X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详细查明危害村庄、居民点等的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形成条件、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发育发展趋势,分析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发育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

的成因机理。

2.年度地质灾害“三查”工作

各相关街办、部门应按年度积极组织并开展地质灾害“三查”工作,即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确保每个隐患点防治工作到位,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认定,及时纳入防治体系。

3.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应急调查

根据灾情、险情等级,区调查队伍应立即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确保抢险救灾工作高效、快速、安全,成因分析即时、准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二)监测预警

全面建成以群测群防为基础,专业仪器监测和气象预警预报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网络体系,确保受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以全区现有的8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基础,对群测群防网络每年开展动态更新。一是加强原有隐患点的核销与新增隐患点的认定工作;二是补充、完善、更新隐患点各类信息,始终保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全覆盖;三是对稳定性差、危险性高、险情大、难以治理隐患点,除了加大群测群防人员培训力度和装备建设,同时应推广应用专业化监测手段,提升群测群防水平。

2.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体系

建设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运行体系。继续加强国土部门和气象部门密切合作,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采集、处理、

会商、制作和发布,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报预警信息,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精细化水平。

各相关街办、部门应采取地质灾害预警机、手机短信、微信等开展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建立以村镇为对象,国土、水务、气象等多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短时临近预警应急联动机制。

(三)综合治理

采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措施,在2018年末全部消除已有的8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

1.避灾搬迁

避灾搬迁是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改变受威胁群众生活条件、实现小康生活的捷径。根据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人数和搬迁难易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规划期内安排77处灾害点的避让搬迁工作,若有新发展的地质灾害,另行安排。到2018年末,全区避灾搬迁325户,1334人。同时应对搬迁新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2.工程治理

“十三五”期间,对现有的稳定性差、危险性较大且受威胁住户不宜搬迁安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积极争取中省财政资金支持,地方配套,分轻重缓急逐步进行工程治理,确保受威胁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实际情况及资金安排,选取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316户,1258人),分年度开展工程治理,到2018年末通过工程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同时,对每年突发或地质灾害险情加重的,各级财政要积极筹措资金开展应急工程治理,确保受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宣传培训演练

1.宣传

一是宣传形式要多样。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读物、电视、广播、网络、微信、微博、书籍等各种媒体和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宣传;另一方面区组织行政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宣传队,进街办进村进学校进企业进行宣传,达到“千村培训、万户避险”目的。

二是宣传对象要明确。结合辖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孕灾环境,重点宣传对象为高、中易发区内的城镇和重大建设项目单位,确保高、中易发区内群众全部宣传到位,使其深刻了解区内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三是宣传主题要突出。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在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厅确定的活动主题基础上,提出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开展有地方特色的宣传活动。

四是宣传内容要全面。将地质灾害防灾避灾知识、法律法规植入人心,通过科普宣传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提高临灾自救能力。

2.培训

一是区、街办各级干部统一安排,分期、分批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政策法规、防灾减灾业务等技能培训。

二是对村组干部及群测群防员进行地质灾害识别、日常监测技能培训,确保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四应知”、“四应会”。

3.演练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演练,包括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防、抢、撤”避险演练、国土部门的应急响应联动演练等。

(五)能力建设

1.应急机构建设

“十三五”期间,根据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需求,国土分局在地质环境科的基础上成立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在地质环境监测站现有基础上增加人员,充实力量,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工作。

2.加强平战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地勘单位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优势,本着“双重领导、平战结合、集中指挥、灵敏高效”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统一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指挥体系。落实好国土分局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领导小组各项工作。

3.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水平,加大国土分局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装备建设,配备专业通讯电话、野外调查记录仪、激光测距仪等专业设备。确保灾险情发生后,应急调查队伍出动迅速、人员安全、信息准确、资料完善。

4、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建设纵向(省、市、区、街办)及横向(国土、气象、交通运输、防汛、应急)信息互联互通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网络,努力实现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规范化、信息化、高效化。“十三五”期间,在省级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信息平台的基础上,重点建成市、区二级国土部门互连互通的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应急值守、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工程治理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技创新力和推动力,为减灾防灾提供服务。

五、经费估算

(一)经费估算依据

项目投资估算依据以下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价格估算进行编制:

1.调查评价类: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X 年试行)》;

2.监测预警类: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X 年试行)》;

3.搬迁避让类:参照《X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X政办发〔X〕67号;

4.工程治理类:依据《X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X年),《工程勘察收费标准》和《工程设计收费标准》(国家计委、建设部,X年);

5.宣传演练类:按照市场价格及结合往年实际发生费用确定依据。

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394号令)、《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16号令)、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2015)、《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政办字〔2010〕118号)要求,为切实做好我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目的和主要依据 (一)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应急救灾能力和防治水平,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规划的目的 落实省省和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目标任务,细化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对我县地质灾害防治的容和要求,并对未涉及到的部分制定相应的规划目标任务。同时,以依法批准的规划为依据,对我县行政的地质灾害防治进行监督管理,实现全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规化、综合治理科学化,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对经济社会安全保障能力。 (三)编制规划的依据 1、政策法规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2、相关规划 (1)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2015); (2)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2020); (3)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1-2015); (4)县相关行业发展规划。 3、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 二、规划名称、围和规划期 (一)规划名称 《省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 (二)规划围

辽宁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认定与核销

辽宁省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认定与核销 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管理,规范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认定与核销,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动态管理,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认定与现有隐患点(以“辽宁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与复核”成果为基准)核销,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地质灾害隐患点管理采用“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认定与核销。本省行政区内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核实认定和核销报告,应由各级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单位承担,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提交相关调查资料,经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审定后,按省、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分别负责特大型和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认定与核销审查(见附表1)。 第四条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经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审查通过后,由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可直接更新县(市)

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信息,并汇总上报市级、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第五条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相关政府部门日常巡查排查核查过程中发现的疑似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单位和个人上报的灾情险情或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发生变化的,按权限审查后由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更新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纳入到日常监管,并汇总上报市级、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调查认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信息,应满足辽宁省地质环境信息系统管理要求,及时更新“一表两卡”(见附表2、3、4)。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据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认定成果,会同乡镇(街道)人民政府组织填制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明确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同时更新群测群防相关信息和数据库数据。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由乡镇(街道)人民政府组织发放给防灾责任人,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由地灾隐患点所在村负责具体发放给受地灾威胁的群众。 第六条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认定,承担单位需提交调查认定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认定情况; (二)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特征; (三)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分析评价; (四)险情变化发展趋势; (五)防治措施建议。

清远城住房建设十三五规划

清远市城市住房建设“十三五”规划 (文本) 清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清远市城乡规划局 清远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4) 第三章住房建设规划目标 (6) 第四章用地布局规划 (9) 第五章年度时序安排 (11) 第六章政策保障措施 (13) 第七章附则 (15)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清远市市区范围,即中心城区范围,包括清城区全区和清新区南部太和、太平、三坑、山塘四个镇,面积约1881平方公里。 第2条、规划期限 城市住房建设规划期限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年限一致,本次规划年限为2016年——2020年。 第3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 (3)《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 (4)《城市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导则》2012; (5)《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 (6)《清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7)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及相关规划。 第4条、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城市理念为指导,贯彻清

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十三五”期间城镇人口增长对居住条件的需求,编制城市住房建设规划,科学合理确定各类住宅发展目标,并合理划定各类住宅空间布局和土地供应计划,指导保障性住房建设,引导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为清远市市民提供经济、舒适的居住环境。 第5条、规划原则 (1)坚持住房建设与城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相协调原则; (2)坚持住房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土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 (4)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住房建设统筹规划,法制保障的原则; (6)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第二章“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 第6条、规划目标落实情况 现行的城市住房建设规划为2013年编制的,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清远市城市住房建设“十二五”规划》目标确定2011~2015

北京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

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 (2001~2015) 规划文本

北京市人民政府2002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导言 (4) 第二章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总则 (5) 第三章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的目标 (9) 第四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0) 第五章分期(近期与远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其重点 (16) 第六章北京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27) 第七章实施规划措施 (28) 第八章附则 (34)

第一章导言 第一条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北京地区由于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类对大自然过多的索取和不合理 的工程活动,使人类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北京的 地质环境负担沉重并趋恶化,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 高,地质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不断加大。 在世界大都市中,北京是发生地质灾害较多较严重的城市之一,由于地形地质条件较复杂,断裂构造发育,降水时 空分布不均,致使北京地区的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较为 发育,并且地质灾害具有灾害频发、灾种多、群发性强的特 点,又因灾害的突发性与隐蔽性,故存在着大量的灾害隐患, 地质灾害已成为限制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条规划编制的意义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具有独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因此,防御和治理地质灾害,保证北京区域经济长期、 稳定、可持续、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在21世纪中叶把北京 建设成为当代世界一流城市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世纪初始,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我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北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因此,

辽宁省地质灾害项目管理办法

辽宁省省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省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推进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辽宁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18年修正)、《关于印发辽宁省地质环境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辽国土资发[2012]184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辽宁省实际,制定本办法(本办法适用范围不包括大连市)。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省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是指由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支持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不包括小型地质灾害项目、应急补助类项目)、避让搬迁、能力建设和科技支撑研究等项目。 第三条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和科技支撑研究项目由省自然资源厅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管;工程

治理、避让搬迁项目由市、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管。 第四条项目管理依托辽宁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平台进行全流程管理,项目工作周期原则上不超过2年。 第五条项目管理包括项目可研论证、工作设计、组织实施、督导评价、竣工验收、后期管护等环节。 第六条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实行资质管理制度。项目评估、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必须具备与其承担的项目类型相对应的资质。法定代表人相同的不同施工、监理单位,不得承担同一项目。 第七条项目技术质量管理实行专家评审论证制度。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专家库由省自然资源厅负责组建,专家主要负责参与立项评审、工作设计(变更)评审、项目监审、项目验收、项目评价等工作。 第二章项目库建设 第八条省自然资源厅负责组织实施省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库管理系统建设与维护工作。 第九条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治理工程、搬迁避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设计和预算,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上报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评审论证,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评审论证通过后,择优向省自然资源厅申请纳入省级项目库。

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方案简介

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方案简介清远日报新闻时间: 2010年10月16日来源: 清远日报

一、规划期限、规划层次1、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10—2020年。2、规划层次(1)市域:包括清城区、高新区,清新县、佛冈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以及英德市、连州市,总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 (2)南部都市区:包括清城区、高新区、清新县南部(太和镇、太平镇、三坑镇、山塘镇、笔架林场)、佛冈县南部(石角镇、龙山镇、汤塘镇),总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 (3)城市规划区:清城区和清远高新区的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1334平方公里。 (4)中心城区: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包括清城区的四个街道(凤城、东城、洲心、横荷)以及清远高新区(龙塘镇、银盏林场)的行政范围,总面积约270平方公里。二、规划目标 1、市域:规划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62-65%。 2、南部都市区:规划到2020年,南部都市区城镇人口约208万,城市(镇)建设用地约250平方公里。 3、城市规划区:规划到2020年,城市规划区城镇人口约135万人,城市(镇)建设用地约162平方公里。 4、中心城区: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约9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96平方公里。三、城市规划区规划1、城市性质广佛清地区次中心城市、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2、空间结构 规划区将形成“一环、两轴、三中心、五组团”的空间结构形态。

(1)一环 以广乐高速、佛清从高速、广清高速、汕湛高速组成规划区环状高速路网,构成规划区环状快速通道。 (2)两轴 横轴———清远大道发展轴,联系中心组团、源潭组团及石角组团的横向城市发展轴。 纵轴———广清大道发展轴,联系广州市、清新县的纵向城市发展轴。 (3)三中心 城市主中心:结合城市中心综合服务型流空间的打造,在中心组团设置城市公共中心,培育其作为清远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等中心功能,发展旅游、房地产、文化创意、商务、教育、体育等产业,建设综合性服务中心。 城市副中心:利用江北组团南北门街地段原有的商业基础,处理好功能分区、完善内部交通系统,规划形成城市商业金融副中心;在龙塘组团广清大道以东,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服务外包、金融信息、现代物流、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形成市级副中心。 (4)五组团 中心组团:是清远城市建设及服务业发展的集中区和信息中心,依托武广客运专线及广清城际轨道的建设,发展大型商务、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体育服务等功能。 江北组团:以旧城区为主体,依托金谷科学城、大学城的建设,发展教育、创意研发等功能,并加强居住及其它配套功能。龙塘组团:依托清远高新区平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成为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新区的主要载体。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设计书提纲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设计书提纲 前言 一目的任务 二上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概况 二以往工作程度及评述 第一章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现状第一节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第二节地质灾害现状 第二章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 第一节工作部署原则 第二节工作部署 第二节工作量与工作进度 第三章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第四章组织管理 第一节组织管理 第二节项目组人员与分工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项目全面质量管理措施 第二节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第六章预期成果 第一节成果图件

第二节成果报告 第三节监测点和监测网络 第四节信息系统 第五节提交成果时间 附图: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部署图,比例尺1/10万。 成果报告的章节及主要内容 序言 主要内容:目的任务;交通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地质灾害灾情;以往 调查工作程度;本次清查工作部署、方法、完成的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第一章区域自然地感与地质环境 主要内容:地形地貌:气象与水文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 与地震;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地下水类型与补、径、排特征;人类工程经 济活动特征等。 第二章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主要内容: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各灾种的分布、规模、特征、稳定状态、危 害程度、形成条件及影犒力素;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危 险性初步评价与预测。 第三章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主要内容:评估原则、要求与方法;备灾种(或主要灾种)经济损失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重要地质灾害的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评价标准见表9。

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表9 注;c人情分组——即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交度分级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 失”栏指 标评价; ②危害程度分级——宽大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预测分级,采用“受威胁人数”和 “直接 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现状评估是指已发生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数的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来用统一价格折价法,即各省(市、g#区)采用经访问 的大部分县(市)物价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本省(市、g治区)经济损失评估的统 一计算单价,据此进行统一计算。参与统计的经济】子一乡土达(包括农田、林 地、果地。牧场等),牲畜,房屋,公路、铁路、桥梁、管道、渠道、涵洞、输 电线路,电站,厂矿,学校、机关及公共设施等。 预测评估,要在概要论述地质灾害危险性初步评分的基础二,对各区地质灾 害隐患点可能发生的受威胁人数和受威胁的直接经济素夫签约分析预测。 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主要内容:分区的原则、方法与要求和分区评价。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要求: ①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依据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去竞环境条件、发育现状 (强度,即单位面积内灾害体个数、面积和体积)、人类二运行动强度与研究工 作程度,以定性评价和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等方法确定: ②评价单元的划分,一般以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老交不安条件差异确定,当 条件较单一时也可以乡镇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 ③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较易发区、中易发工、任易变区和不发育区区

辽宁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办法

附件1: 辽宁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从源头上把好防治关,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损失,确保全省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85号)和《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易发区是指容易发生或因人类工程活动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区。分为高中低三类。 不易发区是指经地质灾害调查一般不会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 第三条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建设项目;或虽处于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但建设工程自身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建设项目,应当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

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现城市规划区内地质情况尚不清晰的,必须加强和补充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条件。 凡新建矿山(包括尾矿库坝、排岩、土、渣场)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建生产矿山应在办理采矿权延续、变更登记(变更矿区范围、开采方式、开采矿种、转让采矿权等)时,补做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建设项目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且建设项目亦不能引发地质灾害的,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免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情况说明表(见附表)进行备案并入卷。 第四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在项目可研阶段进行。建设单位应将备案材料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凡未按规定进行评估、备案或经评估不适宜建设和开发的项目,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核准报批用地,不得通过用地预审,不得批准采矿登记。对已经批准的批次用地,在供地前应按本办法第三条规定执行。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城镇规划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管理,并根据当地实际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第五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依据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具体分级标准和基本技术要求参见《辽宁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基本技术要求》。 第六条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据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

清远市“十二五”规划

清远市委:建设幸福清远市“十二五”规划建设重点 中新广东网清远1月14日电(承孟华) 13日上午,为期两天的中共清远市委第十届全体会议在会展中心正式拉开帷幕,大会围绕总结“十一五”成就和“十二五”规划、全面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等主题进行,清远市委常委和全体市委委员及各界有关单位负责人出席全会。 中共清远市委书记陈家记在会上作报告表示,2010年清远GDP总额达1110亿元,全年经济发展以“四个化”即“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特色化、管理人性化”为指引,以“大广州卫星城、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抓提速、调结构、促转变、惠民生”为主线,突出抓好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融入大广佛都市圈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确保社会稳定,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清远市市长徐萍华在《中共清远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清远充满挑战和考验的五年,也是清远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五年。五年来,清远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实施“四个化”发展战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沉着应对金融危机,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创造了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奇迹。这五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十二五期间,清远围绕建设幸福清远为主题,全力推动民生建设,加大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力度,积极解决群众问题和困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等。 在建设文化强市方面,清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雷广财指出,清远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举行了中国清远福地文化论坛、连州摄影年展、英德英石文化节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建设活动,把社区文化、家庭文化密切结合起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创建文化精品工程,为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不断需求,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市级艺术馆、博物馆、科技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四馆合一”工程,为创建文化强市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清远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章程

清远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章程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组织构成和职责 (1) 第三章委员的产生、权利和责任 (6) 第四章会议规则、工作程序和要求 (10) 第五章附则 (1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按照《广东省城市规划委员会指引》的规定,设立清远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规委会”)。 第二条市规委会是市人民政府进行城市规划决策的议事机构,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就城市规划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向市人民政府提出审议意见。 第三条市规委会宗旨:依照城乡规划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以科学、民主、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审议工作,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鼓励公众参与,监督规划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条市规委会工作经费纳入市人民政府公共财政预算。 第二章组织构成和职责 第五条市规委会由城市规划委员会及其下设专业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顾问委员会以及市规委会办公室构成。 —1 —

(一)市规委会委员由政府委员、专家委员和公众代表委员组成。 (二)市城市规划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名,由市长担任;副主任委员一名,由分管城乡规划的副市长担任;秘书长一名,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总人数应为不少于三十一名的单数,其中专家委员和公众代表委员人数应当超过总人数的二分之一。政府委员由市政府秘书长、清远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清城区区长、清新区区长、发改、规划、建设、国土、环保、交通、文化等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 (三)市规委会专业技术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名,由分管城乡规划的副市长担任;副主任委员两名,由分管城乡规划的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总人数应为不少于十九名的单数,其中专家委员和公众代表委员人数应当超过总人数的二分之一。政府委员由清远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副主任、清城区副区长、清新区副区长、发改、规划、建设、国土、交通、水务等部门的分管领导或业务技术代表担任。 (四)专家委员和公众代表委员由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交通规划、给排水、环境科学、历史文化、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有一定代表性的专门人员组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优先聘任。 —2 —

2019-2020“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政府工作计划

“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政府工作计划 一、县地质环境背景概况 县位于省东南部。全县面积3726.5平方公里,人口25.5万,耕地41.3万亩。区域内属于大陆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840毫米,径流深400毫米。全年降雨的70%集中在月份,尤其月下旬至月上旬的台风,大多带来大暴雨天气,气象、地形、地貌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径流很快形成,导致山洪爆发,易发生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从而引发次生灾害。 二、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地区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时段性、地域性和突发性,同降雨、地下水、地质条件及采矿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汛期地质灾害高发期,连绵细雨易于诱发崩塌、滑坡;暴雨或连续降雨易于诱发泥石流。 (一)山体滑坡、崩塌的重点地区为:各乡镇露天开采矿石场;铜镍矿开采崩落区。 (二)泥石流重点地区流经快大镇流经大安镇的河,通快一级路弯弯川段。 (三)矿区地面塌陷重点地区:乡煤矿区、铁矿塌陷区。 (四)矿山尾矿坝重点区为公司岔、尾矿坝,尾矿坝,矿尾矿坝,铁矿尾矿坝,矿业尾矿坝、尾矿堆。 (五)废渣堆放场重点区各矿山的废石堆、盗采矿石点形成的废石堆、县化工总司废渣堆放场,这些是产生泥石流的重要物质来源。

(六)重点村屯县哈各水库和矿山尾矿坝下的村屯居民。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乡镇、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将防治地质灾害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各级防汛机构中,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主要职责,明确分工及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对易发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易发区域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将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落实到单位、分解到人;指导灾害易发地的乡镇、村(屯)学校以及厂矿、企业等具体的灾害防御和灾民转移安置方案,明确防汛救灾工作的责任人和灾民转移安置路线、地点;对所辖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中小学校舍、居民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要立即转移疏散等措施,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并对全县15个乡镇及矿山企业的相关灾害点进行彻底清查,对各乡镇主要领导、人员,各相关部门人员已进行培训。各乡镇要及时建立以主要领导和受训人员为主的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坚持“以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原则 对地质灾害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对威胁城镇或重大工程、风景名胜区安全的地质灾害,加强监测预防的同时,应有计划地进行工程治理;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应以监测预防和居民搬迁避让为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级部门要组织力量指导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村屯搞好群防群测网络体系的建设,对已掌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应安排监测责任人,要将涉及地质灾害防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在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市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为重点,着力完善地灾防治机制和群测群防体系,狠抓民生工程的实施与监督,强力实施工程治理,实现了财产“零伤亡”、人员“零伤亡”的“双零”目标,为推动“三次创业”奠定了和谐的地质环境基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组织,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基础 (一)坚持以防为主,着力巩固防治基础。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坚持科学防治,先后开展5次巡查和3次“拉网式”排查,将108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市、县两级监测,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将42处成灾危害性大的隐患点纳入市级以上预案管理,其中4处纳入省级预案管理。对纳入预案管理的隐患点,各区市县编制完善《临灾预案》,落实监测和预警人员,制作设立警示标志(牌),划定危及对象和撤离路线,明确预警和报灾方式,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3000余份,健全“市、县、乡、村、社”五级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将防灾责任落实到了最基层的操作层面上。 —1—

(二)狠抓规范管理,着力健全防灾制度。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会商、汛前检查、汛期巡查、应急预案、灾情速报、监督管理等机制,确保防灾工作“分工、任务、要求”三明确。在汛前排查的基础上,编制了《201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2013年度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实行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片定点督导责任制,市、县、乡政府逐级签订了年度地灾防治责任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明确了责任。 (三)建立部门联动,多管齐下联合防灾。进入汛期后,我局与市气象台合作,建立了降雨信息共享平台。凡有强降雨预警信息就及时以短信发送到市局分管领导、地环科、站长及区(市)县局分管领导及地环股、站长,再由区(市)县局发送至隐患点监测人、在建工程及矿山企业负责人。同时,市地环站与气象台、应急办、防汛办等多部门建立了QQ群,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业务交流、信息共享。同时,近期我局将准备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节目在市电视台《防灾与应急》栏目播映,向全社会宣传、普及防灾应急知识。 市政府成立了以各区市县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各部门齐抓共管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如市气象局、国土资源局、水务局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建立了—2—

地质灾害规划编制

一、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新兴县地处粤西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近年来,受强台风暴雨袭击及人类建设工程日益激烈的影响,以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及地面软基沉陷为主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根据《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以及省政府、省国土资源厅的部署和要求,我县应尽快开展地质灾害规划编制工作,加大对保护地质环境,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人地和谐的理念,从新兴县实际情况出发,坚持预防为主,按计划和分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宗旨,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地质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标,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为新兴县建设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 三、规划目标 “新兴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2007年为基准期,2008年至2020年为规划期。规划范围为全县现有的12个镇,196个村(居)委会。总面积约1520.7平方公里。在规划期中,达到并完成新兴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总体目标: 1、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体系。 2、建立完善的国土、建设、气象、水利和交通等部门分工协作配合的运作机制。 3、加强基础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在全面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基础上,对重要经济区域的地质灾害做出评价预测,提出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4、严格防范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建立并完善地质灾害调查制度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东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项目

东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项目 招标文件 招标单位(公章):东阳市国土资源局 核备单位(公章):东阳市招投标管理办公室 二00 八年五月二十七日

东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项目招标公告 招标编号:东招施工(2008)050号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工作部署,拟对东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标内容:东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项目。 二、投标人资质要求:具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或者危险性评估乙级(含乙级)及以上资质单位。 三、报名: 1、报名时间:2008年5月27日至6月7日上午8:30-11:00 下午14:00-16:30 2、报名地点:东阳市招投标中心(人民路222 号东阳日报社大楼2 楼) 3、应提交的报名资料:(提供加盖单位公章的复印件一份,并带原件核对) ①、营业执照、资质证书; ②、法定代表人证明或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人身份证。 四、招标文件的获取: 在报名时购买招标文件,每份200 元,售后不退。 五、投标截止时间及开标时间: 投标截止时间为2008年6月11日9时30分开标时间:2008 年6 月11 日9 时30 分开标地址:东阳市招投标中心十楼开标室 东阳市招投标中心电话: 东阳市国土资源局 二00 八年五月二十七日 投标须知 (一)总则 1、根据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市、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办[ 2008]57 号)文件精神,东阳市招投标服务中心拟对东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项

目进行招标。 2、投标人资格要求项目承担单位资质要求:投标单位必须具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或者危险性评估乙级(含乙级)资质。 3、资金来源 本工程已得到有关部门批准,工程资金自筹。 4、投标费用 投标人应承担其编制投标文件与递交投标文件等所涉及的有关参加本次投标的一切费用。不论投标结果如何,招标人在任何情况下无义务和也无责任承担这些费用。 (二)项目技术要求 5、项目调查范围本项目工作区范围为浙江省东阳市行政辖区,面积约1740 平方公里。 6、项目技术标准本项目按照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市、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办[ 2008] 57号)的要求开展工作。 7、技术人员配备要求为了保证东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项目的工程质量,项目承担单位必须配备足够的技术力量,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具有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职称,各野外调查小组组长应具有中级以上地质工程师职称,野外调查与测绘、制图、空间数据库的建设应由业务熟练的技术人员担任,应提供拟委任的主要负责人和参加本项目技术人员的资历表。 8、工作要求项目承担单位严格按《关于做好市、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办[ 2008]57 号)文件要求实施,通过综合研究、分析,提出规划编制工作的基本思路,规划内容和要求,制定明确和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待项目实施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提交以下成果: (1)、《东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文本30 套; (2)、东阳市已知地质灾害点稳定性评价及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提交野外调查资料及照片一套;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 各村、街道直属有关单位: 为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 __《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规定,依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我办实际情况,制定本。 我办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道路沿线和切坡建房处,主要分布在姚高村、古林村、殷白村、汪溪村其成因为地质环境条件、气象水高外,还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在降雨集中时期,雨日多、雨量大、暴雨频繁、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易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发生。 道路沿线山体崩塌,切坡建房等灾害点,是我办地质灾害预防的重点,重点防范责任单位为各村委会。 具体职责分工: 1、河堤塌岸、管涌、水塘重点防范单位责任为街道水利站、各村委会。

2、道路建设切坡造成的崩塌、滑坡等重点防范责任单位为公路部门、经发办。 3、农户切坡建房,防范责任单位为各村委会。 以上责任单位在汛前要对上述防范重点进行严密巡查,发现险情及隐患要及时排除,确保安全度汛。 (一)各村委会要按照办事处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加强对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办事处成立了地质灾害防灾领导组,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 成员:***、**、**、**、***

** ** ** 领导组下设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主任由**兼任,办公室设在街道统筹办公室。 (二)要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大众的防灾意识,特别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威胁的人群要强化宣传,大力普及如何鉴别地质灾害及其发生的前兆,预报和避让地质灾害,减少和防止其危害知识,促进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的了解的认识。 (三)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编制防灾预案。 (四)加强对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坚持群防群测,群专结合,落实有关村、组的责任,完善监测网络。 各责任单位要在危险区段设立警示牌,对处在活性滑坡体的居民,要动员其避让。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险情的巡查制度,特别是已知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时要注意发现危害大的新的发灾地和险情地。对隐患点尚未形成灾害的初期,防灾人员要进入临灾应急工作状态,当灾情发展到警戒值,防灾人员应立即救灾、抢险,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文本

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文本(方案) 2005-06-04 10:34:57 《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修编简介专版 现有的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经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函〖1994〗258号文批准实施以来,对我市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化一园”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突飞猛进的良好势头,随着城市的内外条件变化,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促进和配合我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市政府提出对现有的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根据粤府函〖2002〗161号文的批复,省政府同意我市对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修编。2002年4月,我市邀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规院”)参与编制了清远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2003年2月起,我市正式委托省规划院在概念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对《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经多次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规划委员会汇报,征求各方的意见,省规院修改完善了总体规划修编纲要方案,并于2005年5月17日通过了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 规划方案原则确定了清远市中心城区“珠江三角洲后花园,以轻加工工业和旅游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滨江山水园林城市”的城市性质定位和“两轴三组团结构”的空间结构。 现将方案向社会公示,请市民们对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予以关注并提出宝贵的意见。(详细资料请点击19.168.61.98,或到市行政服务中心规划局窗口查阅)。 注:意见反馈请送市规划局地址:人民二路市机关办公楼四号楼十三楼 二OO五年五月十七日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规划(最新)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规划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最多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作如下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x和xx、x、x全会精神,以x 理论和“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个环节,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为核心,强化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二)基本原则。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明确地方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运用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多种手段,有效规避灾害风险;坚持专群结合、群测群防,充分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紧紧依靠广大基层群众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谁引发、谁治理,对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

明确防灾责任单位,切实落实防范治理责任;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同时,协调推进山洪等其他灾害防治及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三)工作目标。“x”期间,完成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灾害调查任务,全面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情况;基本完成三峡库区、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对其他隐患点,积极开展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灾情、险情得到及时监控和有效处置。到x年,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使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 二、全面开展隐患调查和动态巡查 (四)加强调查评价。以县为单元在全国范围全面开展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重点提高汶川、玉树地震灾区以及三峡库区、西南山区、西北黄土区、东南沿海等地区的调查工作程度,加大对人密集区、重要军民设施周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力度。调查评价结果要及时提交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为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依据。 (五)强化重点勘查。对可能威胁城镇、学校、医院、集市和村庄、部队营区等人密集区域及饮用水源地,隐蔽性强、地质条件复杂的重大隐患点,要组织力量进行详细勘查,查明灾害成因、危害程度,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并逐点制定落实监测防治措施。

清远商业概况

六、商业物业市场分析 6.1 清远市区商业市场分析 6.1.1 市区商业发展概况 清远市零售商业市场正处于更新换代时期,表现在现有商业业态落后、业态结构不均衡以及外地品牌计划陆续进驻等方面,但受旧有消费传统的影响,现代零售业在清远面临消费习惯的培养。 清远市商业整体处于升级换代时期,由商业街和小规模集中商业为主,且商业集中分布在旧城区,目前已有外地品牌进入清远市场,未来清远将逐渐发展现代化综合商业业态。 代表城市市民口碑最高层次的益华百货及华润万家实际表现为中档场所,进一步说明清远商业消费市场尚属初级阶段,商业升级较为缓慢。集中商业发展较慢,商业物业仍以销售为主,旧城区商业旺区主流街铺租金200-300 元/月/㎡,旧城中心城市广场区域街铺及新城赢之城一楼街铺售单价超过3 万,一般社区临街商铺单价1-2 万元。旧城区商圈日均人流量约20 万人次,人气较旺,新城区商圈仅有6-8 万人次,略显人气不足,但随着城市发展重心逐渐向新城转移,未来商业发展的重点也将转向新城区。 6.1.2 市区主要商业网点 清远市市区商业网点主要分布在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旧城商圈和以赢之城为中心的新城商圈,但商业网点分布很不均匀,其中旧城商圈分布网点超过80%。从业态上来看,清远市区商业业态涵盖购物中心、百货、超市和商业街,其中购

物中心也含有百货和超市,但集中式商业网点总共只有14 万㎡。 清远总体上缺乏现代化大型超市,但旧城区超市分布又相当密集,旧城区在不到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有益华乐家超市、新一佳超市和百和超市,规模均在5000 ㎡以上。

6.1.3 市区商业市场总结 缺乏商业规划指导,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 清远商业网点规划亟需完善,没有合理的商业规划,导致局部商业布局过于密集,例如先锋路、北门街与环城路区域内,分布着百和超市、新一佳、益华等三家大型超市,经营面积均在5000 ㎡以上,其业态功能、规模档次雷同,易 导致恶性竞争。 交通是旧城商业发展瓶颈 旧城商圈是目前清远市商业核心区,商业分布密集、人流量较大,由于缺少停车位、道路拥堵,使得旧城难以在商业规模档次上有所突破,只适合改造成商业步行街。 外来连锁品牌的进驻推动了清远商业发展 华润万家、新一佳等国内知名连锁品牌进入清远市场后,其经营模式和业态特点对当地商业起到示范作用,推动了清远的商业发展。但清远城区没有新的大体量商业项目开发,致使沃尔玛等品牌卖场找不到合适网点入驻清远市场。 大型住宅项目商业配套同质化严重 清远商住项目所配套商业一般规模都很小,而且都是临街商铺,全部销售,一方面空置严重,经营较差,另一方面又无法满足社区及周边居民的日常消费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