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浪漫主义写作手法

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答案:浪漫主义是文学作品的另一种创作方法,即运用丰富的想像和夸张的写作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浪漫主义有消极的浪漫主义和积极的浪漫主义两种类型之分。
前者只是一味地粉饰现实或留恋过去;后者却能突破现状,预示事物发展的方向。
浪漫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用丰富的幻想和热情来表现对生活的执著理想。
具体地说,它有如下特点:首先是在对待现实的态度上,浪漫主义更侧重追求理想的生活;其次是在人物塑造上,浪漫主义赋予人物以理想的光辉,着力于虚幻形象的塑造;三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往往都具有幻想离奇的情节、奇特的夸张、磅礴的激情、多彩的语言等特色。
浪漫主义最早见于屈原所作《离骚》,而唐代的"诗仙”李白的作品,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延伸: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与现实主义被并称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
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者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自发组成,但至于浪漫主义的详细特征和对于浪漫主义的定义,一直到20世纪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题材。
夏尔·波德莱尔给的定义是:“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基本特征:一、丰富的想象——超现实的情节。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除了夸张手法的运用、想象奇特之外还有什么?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
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
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则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
其最先形成于德国,而后波及到英国、法国和俄国,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场风靡欧洲的文学运动,相继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
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浪漫主义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
浪漫主义所以会在这个时期获得蓬勃发展,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震撼了整个世界,在欧洲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于是,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就必然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
所以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人们常常以古典/浪漫的对立模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产生的原因。
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意思简直包括一切不是按照古典传统写出的诗歌。
"并指出这是一种"根据'古典的'与'浪漫的'之间的对立说法而建立的类型论。
浪漫主义文学

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 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 界的追求。
浪漫主义文学特点
①向往理想,超越现实,以主观思想代替客观现实; ②人物形象是理想的而非现实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 冉阿让; ③主观性,情感宣泄; ④歌颂自然、回归自然,以自然美对抗现实丑; ⑤大胆的幻想,奇特的夸张。
《悲惨世界》人物特点
《悲惨世界》浪漫主义的体现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现实主义:冉阿让被迫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滑铁卢战役等。 浪漫主义: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2.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在情节的安排上。 冉阿让攀上横杆救水手而自己却落入海中;抱着柯塞特被警察追得翻 入修道院,碰到的第一个人恰恰是他曾救过的割风爷爷等情节都是离 奇的。 3.政论性。 4.语言高昂、激烈、热情、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1.离奇的情节: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 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埃斯梅拉 达的美貌、卡西莫多丑陋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和克罗德的禁 欲和纵欲的矛盾等,用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 塑造了非凡的人物特征
3.强烈的对比: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 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 暗,埃斯梅哈尔达和卡西莫多形成了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
比,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代表。
作者以浓烈的色彩表达,描绘了中世纪特征鲜明而 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绚烂和奇 特声响的世界,这些描写都极强地增加了小说的浪 漫主义色彩。
《悲惨世界》内容简介
失业工人冉阿让为外甥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处苦役十九年。出狱后, 一个主教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成为马德兰市长。纯白无暇的少女 芳汀,被黑暗的社会接触后,受到了众人的讽刺,她的女儿珂赛特 也被别人当作下人,遭受百般折磨,最后还是被越狱的冉阿让所 救…
《九歌》中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九歌》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其中蕴含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内心世界,追求理想世界,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在《九歌》中,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想象丰富: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塑造了一个瑰丽的神话世界。
例如,《山鬼》一诗中,山鬼形象既具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性,又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2. 夸张手法:在《九歌》中,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来描绘神话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以突显其超凡特质。
如《云中君》中的云神形象,诗人通过夸张其尊贵、神秘、优雅的特点,展现了云神的崇高地位。
3. 对比手法:对比手法在《九歌》中也有所体现,通过对比神话人物的不同特点,强调其个性魅力。
例如,《湘君》与《湘夫人》两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比两位神祇的形象和情感,展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
4. 拟人手法:诗人赋予神话人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特点,使其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如《山鬼》一诗中,山鬼形象既有神的威严,又有少女的柔情,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5. 神话传说:诗人大量运用上古神话传说,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如《九歌·东皇太一》中的东皇太一形象,便是借鉴了古代对天神的崇拜和赞美。
6. 忧郁感伤的情调:浪漫主义文学常常表现出一种忧郁、感伤的情调,反映了诗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的心理状态。
在《九歌》中,这种情调表现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对现实的不满。
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1、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
2、强烈的主观抒情。
《离骚》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
诗人抱有“美政”理想,在现实斗争中惨遭失败,转而在想象中继续追求,终归失败。
后又设想离开祖国,但最终不忍离去。
通过这一历程,集中描摹了他受党人排挤而产生的“四种忧愤”,表现了屈原崇高的人格和深沉的爱国精神,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3、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采用大量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
在现实斗争失败后,他在想象中向大舜陈词,上求天地,下索神女,命灵占卜,巫咸降神,并幻想去国远游,最后在太空中看到故乡而止步,中间穿插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呈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4、象征手法的运用。
诗人用佩戴香草表示博采众长,吸收营养,提高自己的才干;把治国之道比喻为道路;用种植香草象征广泛培植人才;人才的蜕化变质则是说众芳芜秽。
这一“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发展了《诗经》中广泛运用的比兴,是艺术表现手法的推进。
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演变与表现手法

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演变与表现手法古代浪漫主义文学,一直是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一个分支,其以强烈的个人情感舒展和对人性深刻描绘而著称。
古代浪漫主义文学最早出现在欧洲,不过,它也很快就被大家接受和吸收了,并且在其他地区发扬光大。
那么,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演变和表现手法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历史背景和代表性作品两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源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思想和教条主义,对人性和自由思想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文艺创作,个人情感和生活经历被赋予极高的价值。
这样的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创作出了大量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其中,爱情和自由是两个最突出的主题。
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可以说是琼斯·R、拜伦和雪莱,比较早的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是《少女天巡歌》和《夜曲》。
这些作品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代表的情感、生活理念、精神状态和文化追求等。
二、代表作品与表现手法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爱情是不可或缺的主题,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人们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的一种表达。
下面,我们结合几部浪漫主义代表作品,探讨其情感表达和文学手法。
1.《唐吉柯德》《唐吉柯德》是西班牙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代表作,其主人公唐吉柯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是为正义而战,为荣誉而战,为女性而战。
唐吉柯德的创作者塞万提斯在小说中将唐吉柯德塑造成了一个梦幻式的形象,他的情感表达充满了天真、率真和炽烈。
塞万提斯藉由唐吉柯德的形象表现出人类内心对于理想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妥协。
2.《茶花女》《茶花女》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它的主人公是一个以卖身为生的高级妓女玛格丽特,玛格丽特展现了对真爱和幸福的向往。
浪漫主义文学从广义上讲是很具有共性的,追求爱情和幸福的想法在《茶花女》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济慈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表现与思想体现

济慈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表现与思想体现浪漫主义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产生于18世纪末的英国,蓬勃发展于19世纪初。
而在英国浪漫主义的诗人中,约翰·济慈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代表。
他的诗歌不仅充满着想象力和感性,更是展现了对自然、人类和爱情的热烈赞美和追求。
本文将从济慈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表现与思想体现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济慈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首先,他经常使用象征与隐喻等修辞手法,让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比如在《南方之歌》中,他以“下一注的恶魔”来隐喻死亡,以“啮齿人鱼”的形象象征战争。
这种诗歌意象的构建,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与意义。
此外,在表现自然的方面,济慈也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来创造宏大的场景和细腻的描写。
如《秋天颂》中,他通过描绘金色的秋叶、山间流水的声音等细节,把秋天的美丽和寂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感性的描写方式,使诗歌充满了浓烈的感触和情愫。
济慈的诗歌表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思想。
首先,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成为了他诗歌中的灵感之源。
在《帕斯托拉尔》中,他倾诉了自己对美丽乡村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他说:“我爱过乡村和绿色田野,热爱天空的蓝色,喜欢水面的反光,这是我心中的天堂。
”他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心灵的宁静渴望。
其次,他对人类痛苦与苦难的关注,使他的诗歌增添了浓郁的人道主义色彩。
他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人类的苦难,在《火葬场》中表达了对贫苦人家的同情和对残酷现实的痛苦感受。
他的诗歌中流露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济慈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思想体现了他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
爱情是济慈诗歌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爱情的讴歌和感激。
例如在《航海》中,济慈描绘了自己和恋人之间的温馨时刻,并通过对爱情的赞美来表达自己的幸福感。
此外,在《秋天颂》中,济慈通过对爱情的描绘,表达出他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他的爱情诗歌中既有纯真而又充满激情的赞美,也有对爱情的无尽思念和痛苦的表达。
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在欧洲文学、艺术和音乐领域兴起的一种思潮。
它强调个性、情感、自然和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规范和理性。
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在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本文将从文学、绘画和音乐三个方面探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一、文学1. 人物塑造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塑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强调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挖掘。
作家们通过夸张、对比、象征等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敲钟人卡西莫多,他是一个丑陋、善良、忠诚的角色,通过对比美丑,突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2. 故事情节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往往具有传奇色彩,充满戏剧性和悬念。
作家们善于运用悬念、误会、巧合等手法,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如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中,火枪手们为拯救法国,经历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冒险,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3. 情感表达浪漫主义文学注重情感表达,作家们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们通过直抒胸臆、象征、对比等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深刻。
如雪莱在《西风颂》中,通过西风的象征,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黑暗势力的反抗。
4. 自然描写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作家们善于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自然景物具有情感和灵魂。
如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通过描绘康桥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二、绘画1. 色彩运用浪漫主义绘画注重色彩运用,强调色彩的鲜明、对比和装饰性。
画家们善于运用冷暖色调的对比,表现情感和氛围。
如德拉克罗瓦在《自由引导人民》中,以红色为主色调,突出了自由斗争的主题。
2. 形态夸张浪漫主义绘画在形态上具有夸张和变形的特点。
画家们通过扭曲、拉伸、折叠等手法,使画面更具表现力和动感。
如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中,通过对人物表情和动作的夸张,展现了耶稣与十二门徒的情感纠葛。
3. 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绘画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画家们通过画面中的形象、色彩、构图等元素,传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起浪漫主义,想必大家一定都不陌生。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大体上来说,浪漫主义着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来表现客观现实,抒发作者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回顾浪漫主义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
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说起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就不得不提到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
在李白的诗歌中,浪漫主义最显著的特色有:善于运用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比喻、生动的拟人、丰富的想象、奇妙的幻想甚至借助神话元素等来表现自己的理想。
具体的说,譬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白发三千丈》)中三千丈的白发显示了作者无比大胆的夸张,通过这种夸张更加凸显满腹愁肠。
又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这种夸张对比具有十足的艺术表现力。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
浪漫主义有审美主体强烈的抒情和自我意识的张扬,瑰丽而神奇的审美对象,大胆而超凡的想象夸张。
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足见杜甫的艺术功力之博大精深。
古人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在悠久的历史卷轴中,多少文人墨客都对他赞不绝口。
李汝伦说杜诗"浪漫主义特质同他的现实主义成就一样突出"(《杜诗论稿》)。
梁启超也说杜甫"可算半写实"(《饮冰室合集》)。
元稹说杜甫"尽得众人之体势,而兼众人所独专",释普文在《诗论》中也说:"老杜之诗,备于众体"。
叶嘉莹在《诗薮》中亦说杜诗"地负海涵,包罗万江"。
上面这些评论都不同程度地从正面或侧面强调了杜诗的浪漫主义。
的确,作为一个流传千古的伟大诗人,当然有能力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我们在杜甫的诗作中,可以很清楚的看见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焕发着异彩。
说起杜甫诗中浪漫色彩,我们不由想到理想主义。
杜诗中的理想主义在其现实浪漫主义特色中极为突出。
我们还记得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的理想主义是同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联系在一起的;是同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统治阶级的憎恨联系在一起的。
诗人在抒发个人的悲凉凄苦和不幸际遇时;在悲悯描写劳动人民的灾难时;在鞭挞反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以及憎恶战乱带给人民灾祸时,流露出了诗人的极强的理想主义。
这种理想建立在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之上,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下面是我找到的一篇不错的文章,也许会对最后的汇总有帮助杜甫"下悲小已,上念国家",他的最大理想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
他的理想是参预政治的,是入世的,富于政治意义。
这种理想是在揭露当时统治黑暗罪恶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表达了诗人"兼济天下"的政治报负。
诗人"窃比稷与契"(《咏怀五百字》)、"时危报明主"(《江上》)、"忧国愿年丰"(《吾家》)、"毫发裨社稷"(《客堂》)、"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寄柏学士林居》)、"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同元使君春陵行》……都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一片忠心,以及在此基础上萌发的美好理想愿望。
杜诗中流露出对尧舜社会的极大向往,有对"原始自由共产主义"的一种渴慕。
杜甫如此希望有圣君贤臣来治理国家,有比较清明的政治,更希望停止战争,让人民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正如诗人在《蚕谷行》中所描绘的那样"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尽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表达了对没有战乱,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的理想和憧憬。
在诗人的诗中,曾多次反复出现了一个个千百年来人们所幻想的字眼:乐土、桃园。
诗人说他的迁徙流浪是"有求彼乐土"(《别董顼》)是"无食问乐土"(《发秦州》)的,是追求"桃园"生活的,如"桃园费独寻"(《风急舟中书》)、"桃园人家易制度"(《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他的乐土,桃园是理想化了的:"橘州田土仍膏腴,潭府邑中甚淳苦,太守庭内不喧呼"(同上);"锋镝供锄犁,征戍听所从。
冗官各复业,土著还力农。
"(《往昔》);"狱讼永衰息,岂惟偃甲兵"(《同元使君春陵行》);"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租"(《昼梦》)……这就是杜甫为我们所描绘的没有贪官污吏、人人各得其业、平均甚至连监狱及争吵诉讼、战争也没有的理想乐土与桃园。
另外,诗人在为理想的奋斗追求中,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献身和利他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从理想主义出发的。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了他人,为了能看到天下大多数与自己同样的人的温暖安定,他的房子"独破",自己"受冻",诗人也愿意也满足了,一片眷眷之心可见。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
"(《凤凰台》)、"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题省中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永怀五百字》)等都表现了一种崇高的利他主义和献身精神。
二、杜诗中塑造了大量的理想化的人和物的形象,它是诗人现实浪漫主义情怀的一种寄托。
这些理想化的人和物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塑造出来的,是典型的理想化了的人格表现;是现实人物又不是现实人物,具有很强的现实浪漫特色。
浪漫主义创作典型的形象或主观精神的化身作为作家诗人理想的载体,它所描写的人或物,往往闪耀着理想的光彩,被作家在现实的基础上美化,典型化,神异怪诞化,这些形象往往是变异的。
从这点上看,我们说杜甫是现实理想主义诗人,作为"写实家亦理想家"的杜甫,为了配合其追求社会、政治、道德理想,往往描写奇幻、荒诞、怪异的事物,抒发超脱世俗的理想与豪情;或塑一些幻想中的理想人或物,寄托诗人孤愤的激情与向往。
杜甫藉作诗来排谴矛盾的情怀,他曾说"宽心应是洒,谴兴莫过诗。
"(《可惜》)。
以兴藉诗,凡是乱离之感,不平之鸣,个人遭遇及人民的痛苦生活感受等,随有所触即为诗。
为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为了能使天下人民同登衽席,杜甫看着当前君昏臣佞的局面,必然有扼制不住的愤懑,但不便明言,只好遣兴抒愤,托物言情,以便托载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理想。
杜诗寄托的理想人物往往表现在他的一些怀古、吟咏今昔人物及其故事上。
杜诗咏人怀古多为咏史而兼吊古伤今,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倾注到人物的刻画上。
这些人们形象不能单纯地看作是现实生活的翻版。
它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主观改造的反映,诗人的理想愿望就寄寓其中。
如"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遣兴二》)、"庞公任本性,蒿子卧苍苔。
"(《昔游》)、"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
"(《入乔口》)、"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琴台》)……感物思人,以人以物托心,"所寄之深沉"(傅庚生语)。
这些人物都是先圣贤人,是诗人寄托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不平之鸣而塑造的理想中人物。
又如:"欲填沟壑惟蔬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狂夫》)、"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空囊》)、"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创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沮丧,大地为之久低昂。
"(《公孙大娘舞剑》)。
在《饮中八仙歌》里说张旭"脱帽露顶土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说李白"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说左相"饮如长鲸吸白川,衔杯'圣乐'称避贤"。
这样的诗作还很多,这些人物都从现实生活升华而来,或狂傲不拘、或素洁高雅、或强健威武或离经叛道……他们都是诗人所塑造的主观想象的人物形象,是诗人理想人化的载体。
杜甫怀古咏人的诗作还有《寄孙崇简》、《天骠图歌》、《武侯庙》、《怀素草书》、《狂歌行赠四兄》等。
另外,杜诗创造闪耀着主观想象的典形象作为理想的载体,或咏物言志或托物反讽或寓情于物。
这些咏物诗皆有所寄托。
我们先看看诗人吟咏花草树木的诗。
如"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才大难这用。
"(《古柏行》)、"出非不得地,蟋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病柏》)、"犹含栋梁具,无复宵汉志。
"(《枯柚》)、"草有害于人"、"其毒甚蜂蜜、其多弥道周"。
(《除草》)、"江边一树垂垂发,朝朝催人白白头。
"(《逢梅》)等把志向报负,愤懑不平之情寄寓所塑造的柏梅草竹等到夸张变异之物上。
我们再看看杜诗中吟咏鸟兽虫鱼的诗作,无不寄寓诗人胸襟抱负和遭遇的憾叹,如"毛色惨黑貌憔悴,众鸟安肯相尊崇。
"(《杜鹃行》)、"斗上捩孤影,噭哮来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