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 歌德和《浮士德》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六讲-《浮土德》PPT课件

第六讲-《浮土德》PPT课件

多愁善感的性格
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
14
欧洲出现“维特热” 歌德写诗劝戒读者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圣至神, 啊,怎么从此中会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声名;
你看,他出穴的精灵正在向你目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不要步我后尘!
的 矛 盾
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
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 哦,如果空中真有精灵,

上天入地纵横飞行,
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临,
引我向那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浮士德》,董问樵译,第57-58页)
歌德生平与创作
二、中期生活与创作(1775-1794)
1775-1785年到魏玛公国任枢密 顾问和首相。停止创作。 1786年,重新投身于文学创作。 歌德手稿 中期代表作(三个剧本): 1、《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1775-1789) 2、《哀格蒙特》(1775-1787) 3、《塔索》(1789)
.
15
思考与探讨
你如何看待维特这个人? 你认为维特为爱自杀值得 吗?
你认为造成维特自杀悲剧 的原因是什么?你会像维 特一样为爱自杀吗?
.
16
《少年维特之烦恼》之悲剧原因
维特爱情上的失败导致了内心 无法解脱的矛盾。特别是他连 续遭受的三次沉重打击:
①阿尔贝特从外地返回是维特 所受的第一次打击。
②绿蒂和阿尔贝特的结婚对维 特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第六讲 《浮士德》鉴赏
歌德的文学地位
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伟大
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也是
欧洲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
恩格斯:歌德是站在
文学方面的主要代表。他把一 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浮士德》读书分享PPT班会课件

《浮士德》读书分享PPT班会课件

PART FOUR
04 艺术成就
历史评价
• 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把它与《伊里亚特》 、《神曲》相提并论,认为是“当代德国社会 的一面完整的镜子”,“是它的时代的史诗”。
• 一九八三年第八期《读书》《乐观的悲剧》:《 浮士德》的确是精神”,因此,它算不上是一出道地的悲 剧”。
• 在戏剧结构上,不受剧情的特殊要求和舞台演出 的局限,始终把表现人物作为结构的中心。
• 《浮士德》还运用了多种诗歌艺术体裁和包容有 多种艺术形式因素,并将其有机的融为一炉。
•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成功地运用了矛盾和对比。
靡菲斯特
“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靡菲斯特,他是抽象与具体相统一 的消极、否定精神的象征。墨菲斯托作为《浮士德》里的反面主 角 玩世不恭,诱人堕落,却又不失冷静深沉、恢谐和机智,是个典 型的虚无主义者的形象。墨菲斯托在自我介绍时说:“我是永在否定 的精灵!一切事物只要它生成,理所当然就都要毁灭,所以还不如 无所发生。你们叫这做破坏、罪行,简单扼要说就叫做恶,这就 是我”本质的属性。
文中的五个悲剧
• 知识的悲剧:批判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反映了陈 腐的书本知识和丰富的自然人生之间的矛盾。
• 爱情的悲剧: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封 建制度、宗教势力的矛盾。
• 政治的悲剧:批判了封建王朝的腐朽堕落,反映了 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妥协性和思想上的软弱性。
• 美的追求(艺术的悲剧) :古典美的追求不能满足新 兴资产阶级渴求进步的人生理想,否定了用艺术 美来改造时代的幻想。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浮
士 德
作者:歌德
01 作品介绍 02 作品分析
CONTENTS
03 人物性格 04 艺术成就
PART 0NE

歌德与《浮士德》PPT课件

歌德与《浮士德》PPT课件

12
(二)人物形象
• 1、浮士德形象 • 是十八世纪末十九
初的资产阶级人道 主义者,他具有崇 高的理想和自强不 息的进取精神。浮 士德对人生真谛和 崇高理想的无限追 求是通过他的需要 程度来表现的,反 映了启蒙时期资产 阶级的探索精神。
CHENLI
13
(1)浮士德的精神探索——需要结构
• 浮士德的精神探索分5个阶段:
CHENLI
5
2、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给歌 德带来世界性声誉的作品。
• 小说形式:第一人称的书信 体形式。
• 主人公:维特、绿蒂 • 维特的烦恼:爱情、事业和
社交的烦恼 →种种烦恼让维 特不满,他憧憬建立一个美 好和谐的社会,返回自然。 但他的理想在封建等级制度 下根本不可能实现。
CHENLI
24
评价
• “近代人失去了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和谐,又失去了 基督教对一超越上帝的虔诚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 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去了依傍,彷徨、摸索、 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 价值。歌德是时代精神伟大代表。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 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 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解决其问题,指出解救之道。 所以有人称他的《浮士德》是近代人的圣经。”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P66 .
流的基础上建立世界文学。
CHENLI
9
8
二、代表作《浮士德》
现在,哈姆雷特和浮士德已经 成为欧洲的象征了。
——T·S·艾略特
歌德的《浮士德》是从16世纪 到19世纪这一文艺复兴时代的诗的 象征,它也与但丁的《神曲》一样, 是一首具有世界容量的诗。

歌德与《浮士德》1107汇总1654演示课件.ppt

歌德与《浮士德》1107汇总1654演示课件.ppt
第四讲
歌德与《浮士德》
fhfgh
1
歌德
(1749-1832)
启蒙时代德国和 欧洲最伟大的作 家,也是全世界 公认的一个塑造 了世界的伟人
(A world-shaper)
fhfgh K.J.施迪勒尔作于1828年
2
你的一双大眼睛 笼罩了全世界 但是也隐隐透出了 你婴孩的心
宗白华
fhfgh
3
• 歌德的一生,正如他的名字(Goethe)所 暗示的,具有一颗哥特式的不安分的心, 永远向上,向无限和天启渴求。
fhfgh
20
歌德在意大利
fhfgh
21
迷娘之歌(节选)
• 你可知道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黯绿的密叶中映着橘桔金黄,
骀荡的和风吹自蔚蓝的天上,
还有那长春幽静和月桂轩昂----
你可知道吗?
那方啊,就是那方----
我心爱的人儿,我要与你同往!
fhfgh
22
意大利时期(1786-1788)
– 研究自然科学,初步形 成进化论思想
fhfgh
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 12
• 在狂飚突进时期,歌德创作了丰富的抒情 诗、戏剧和小说,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政 治倾向,追求个性解放。
fhfgh
13
歌德诗选
• “我的全部诗 歌都是应景即 兴的诗,来自 现实生活,从 现实生活中获 得坚实的基础。 我一向瞧不起 空中楼阁的诗 “。
• “因苦恋朋友的妻子而自杀的耶鲁撒冷之死,从梦 中撼醒了我。我不仅对他和我过去的遭遇进行思索, 也分析眼下刚碰到的使我激动不安的情感,以致无 从分辨艺术的虚构与生活的真实” —— 歌德:《诗与真》
fhfgh
17
维特与绿蒂

《浮士德》读书分享课件(共19张PPT)

《浮士德》读书分享课件(共19张PPT)

第四部分
作品鉴赏
04
艺术特点
01
创作 方法
在创作方法上,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结 合。作品主要是采用象征的创作手法写成的。正是 由于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浮士德》在艺术上达 到了形象性与哲理性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有 机交融,艺术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密切结合。
活记忆被唤醒,熙熙攘攘的复活节人群帮助他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
03 摩非斯特和浮士德的赌约
➢ 魔鬼和上帝之间打了一个赌,作为赌注的浮士德自己却尚未知晓这件事。魔鬼引诱浮士德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 鬼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
➢ 借助摩非斯特的帮助,久居书斋的浮士德开始了世俗生活,进入爱情生活阶段,尝试与体验另一种生活。 ➢ 浮士德到达的第一个的地方是“酒吧”,返老还童后的浮士德在大街上追逐少女玛甘蕾。一开始见到玛甘蕾,他就对摩
02 极端的迷茫和苦恼
➢ 刚出场的浮士德满腹经纶,久负盛名,但是却对长期的生活状态感到迷茫和不满,不知道应该向什么地方去。 ➢ 学术上的成就不能使他收获内心的满足,理性和感性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在这时理性占据上风,压制了他的感
性需要。极端的迷茫和苦恼状态下浮士德想到的第一种解决方案竟然是自杀。 ➢ 当然事情并没有真的这样发展,否则剧情就没法往下写了。随着耳边传来的复活节的音乐,浮士德少年时期的美好生
01
作者简介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学生阅读指导书目
歌德 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
个人作品
➢ 代表作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 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1775~1828)。
➢ 《浮士德》作品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迈斯特》分《学习时代》和《漫 游时代》两部。

歌德与浮士德-PPT精品.ppt

歌德与浮士德-PPT精品.ppt

2021/1/2
歌德故居内. 2
歌德故居内. 3
2021/1/2
“狂飚突进”时期(1770-1775)
• 1770年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求学,结识了 赫尔德尔,参加了“狂飚突进”运动。
• 狂飚突进运动是18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启 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1/2
• “启蒙”一词(Illumination)原义为“ 照亮”,引申到思想文化领域,即是理性 的开启、思想的解放和公民政治意识的觉 醒。
2021/1/2
---- 歌德:《威尼斯警句》
魏玛时期(1775-1785)
• 1775年来到魏玛公国,不久即被魏玛公爵 奥古斯图任命为枢密院顾问和首相。
• 主要兴趣由文学创作转向实际工作。 • “诗性人格”和“实践人格”的冲突使他
十分苦闷。一直向往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意 大利。 • 1786年装扮成画家,独自逃往意大利。
– 钻研古代艺术,接受了 当时具有影响的艺术史 家温克尔曼的古代艺术 理论。
• “古典艺术杰作的一般特点 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 大。” 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
2021/1/2
温克尔曼(1717-1768)
晚年创作(1786-1832)
• 与席勒合作十年(1786-1805),使德国文学发展到 前2所021/1未/2 有的繁荣时期,进入世界文学之林。
晚年开始从事东方 文化(阿拉伯、波 斯和中国)研究, 写下《西东合集》。 预见到“世界文学” 时代的来临。完成 《浮士德》、《威 廉.迈斯特》、《诗 与真》等。
2021/1/2
《 浮 士 德 》
2021/1/2
浮士德题材来源
• 中世纪德国民间传说 • 无名氏:《浮士德生平》

《歌德和浮士德》课件

《歌德和浮士德》课件

05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与意象
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古典元素
作品中的角色、情节和背景都充满了 古典文学的元素,如古希腊神话、中 世纪欧洲风情等,展现出古典的韵味 。
现代思考
浮士德的故事中融入了现代人性的探 索和思考,对现代社会中的道德、伦 理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魔法与科学的对立统一
魔法元素
作品中充满了魔法和神秘元素,如浮士德的魔法书、女巫的 魔法药水等,这些魔法元素为故事增添了奇幻色彩。
玛格丽特在故事中成为了命运的牺牲品,她的命运被外界因素所左右,无法掌 控自己的幸福。她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弗丽达
忠贞不渝的妻子
弗丽达作为浮士德的妻子,展现 了忠贞不渝的形象。她对浮士德 的爱情坚定不移,即使在浮士德 陷入困境时也始终支持他。
贤良淑德的女性
弗丽达具备贤良淑德的传统美德 ,她对家庭和丈夫的照顾无微不 至,是浮士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支持者。
在契约即将到期时,浮士德意识到自己的 错误和罪恶,最终在天使的帮助下战胜了 魔鬼,获得了灵魂的解脱。
04
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玛格丽特
纯洁无暇的少女
玛格丽特作为浮士德的爱人,展现了纯洁无暇的少女形象。她对爱情充满憧憬 ,对生活充满热情,但最终因无法忍受浮士德的冷漠和自私而走向悲剧的结局 。
命运的牺牲品
小说创作
歌德的小说作品以细腻的 心理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洞 察著称,对后世小说创作 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地位
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 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视为世界文
学的经典之一。
思想影响
歌德的思想深邃而独特,对欧洲文 化和思想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 欧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PPT10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PPT10

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 浮士德为宫廷服务,统治者只是把他当 作开心取乐的魔术师。他放弃了宫廷生活。 政治的悲剧 :批判了封建王朝的腐朽堕 落,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妥协性和思 想上的软弱性.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美的需要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与古典美的代表海伦 结合。但海伦认为“幸福与美不能长久结合”, 离开了浮士德。浮士德对美的追求破灭。 美的追求(艺术的悲剧):古典美的追求不 能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渴求进步的人生理想 ,否定 了用艺术美来改造时代的幻想
艺术特点
在创作方法上,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 义巧妙结合。 在戏剧结构上,不受剧情的特殊要求和舞 台演出的局限,始终把表现人物作为结构 的中心。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 成功地运用了矛盾和 对比。 在艺术描写上,大量 运用象征手法。 语言风格上,熔抒情、 议论、讽刺于一炉。

靡非斯特形象分析
四、《浮士德》的电影改编
关于《浮士德》的电 影改编有多种,独具特色 的是捷克动画大师扬· 斯凡 克梅耶导演的《浮士德》 (1995)。该片动画与真 人结合。一个过路人,被 传单诱惑到剧场的废墟, 扮演了浮士德,与魔鬼签 合同,愿以灵魂换取智慧 与法力。由此看到了人生 的虚无和世界的荒谬。扮 演者想退出游戏,却遭遇 车祸死亡。
卷头诗《维特与绿蒂》
《维特》出版以后,一时间出现了一股“维特热”, 不少青年因失恋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自杀。说明18世纪 封建门阀观念、婚姻制度给人造成了很大危害,德国青 年知识分子精神苦闷, 找不到出路。 歌德写作维特的起因是因为他的个人失恋的体验, 歌德塑造维特,表达他的被压抑的情感和反抗的声音, 但不希望读者也像维特那样自杀,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因此在小说的第二版歌德写下了《维特与绿蒂》的卷头 诗:“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 这本是人性中的至纯至洁,为什么却有惨祸飞进。可爱 的读者呵,你哭我爱我,请从非毁之前救出自己的声名, 做个堂堂的人,不要步我后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级个 性解放的要求和封建制度、宗教势力 的矛盾。
.
10
政治的悲剧 :批判了封建王朝 的腐朽堕落,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上 的妥协性和思想上的软弱性。
.
11
美的追求(艺术的悲剧):古典美 的追求不能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渴求进步 的人生理想 ,否定了用艺术美来改造时 代的幻想。
反映了16世纪萌芽时期的资产阶级对中世纪烦琐 哲学、神学等伪科学的绝望,同时也是歌德对脱
离实践、在书斋里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否定。
.
17
第一阶段的内容表明歌德对中世纪学 问的否定,象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 投身社会,探索人生真理的战斗历程,表 现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扩张自我,了解社会、 了解人生、了解自然的愿望。
浮士德服务的这个小宫廷,可视为当时
分裂的德意志几百个封建小邦中的一个。浮士
德在魔鬼的协助下用发行纸币的办法暂时解决
了国王的财政困难。之后,昏庸的国王竟异想
天开,要求浮士德再现古代传说中的美女海伦
的幽灵。浮士德按魔鬼的指点,再现了海伦的
幽灵并演出了她与特洛伊王子的恋爱。浮士德
见到海伦的幽灵后不禁深深地爱上了她。这一
.
15
这次争论的实质,是人能否实现和怎 样实现人生的理想的问题,也就是人能否 克服和怎样克服自身的矛盾的问题。这是 全剧的基本主题。
.
16
第一阶段(第一部第一场的“夜”——第四场的“书 斋”),是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社会,追求知识阶段。
在中世纪阴暗的书斋里,浮士德已过了大半 辈子。为了解宇宙秘密而博览群书,穷经皓首, 研究了一切学问,但以神学为中心的知识毫无实 际用处。他越学越感到知识贫乏,对于包罗万象 的自然和丰富的人生,既不能认识,也不能享受。 于是他“烦恼齐天”,正绝望到想要自杀。“夜” 意味着中世纪的黑夜。浮士德在“夜”里的痛苦
.
12
事业的悲剧 :肯定了改造自然的意 义,实质是欧洲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 义思想的反映
.
13
结构
浮士德对人生的探索依次经历了五 个阶段,即学者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 活、艺术生活、劳动生活,由此形成了作 品的主要情节结构和他的五个追求层次。 第一部写知识悲剧、爱情悲剧。第二部写 政治悲剧、艺术悲剧和事业悲剧。
.
18
第二阶段,是浮士德追求个人 幸福的阶段,即爱情的悲剧。
浮士德走出书斋后,魔鬼先用感官享受引诱他, 把他带到市民社会。魔鬼让他饮下魔汤而返老还童, 变成翩翩贵族青年。浮士德在魔镜里看到一位美少女 形象。他第一次向靡非斯特提出了一个愿望:他要立 即占有这个姑娘。在魔鬼的导演下,青年浮士德在街 头遇见了魔镜中的少女——市民女子玛甘泪。玛甘泪 出身于守旧的小市民家庭,思想上受着严格的封建礼 教的束缚。她天真无邪,纯朴可爱。她是带着半惊怯 半欣喜的心情与浮士德恋爱,但立即遭到了一连串的 灾难:为与浮士德幽会,她给母亲服下过多的安眠药, 以致母亲中毒身亡;哥哥华伦亭又在与浮士德的决斗 中丧生。她不得已淹死了自己与浮士德的私生子,后 被投入监狱,精神失常。浮士德经历了爱情的享受, 也感到极大的内心谴责的痛苦。
魏玛-意大利-魏玛
魏玛古典主义:又称德
国古典文学。 是指18世纪末 席勒与歌德在魏玛携手进行 文学创作,使德国文学达到 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诗剧《浮士德》第一部(1808)
.
5
4、晚期创作(1805—1832)
自传《诗与真》和《意大利游记》
诗集《西东合集》
长篇小说《亲和力》和小说《威 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
.
14
《天上序幕》是全剧情节的开端。写上帝和魔鬼 靡非斯特的争论和赌赛。上帝对人充满信心,认为尽 管“人在努力时”总是“难离错误”,但“一个善人, 在他摸索之中不会迷失正途”,人类的前途是走向光 明。靡非斯特则认为人类必然日益堕落,人类的理智 只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灾难,人类的前途是黑暗的, 他相信可以把人诱入魔道。魔鬼于是和上帝打赌。因 为浮士德此时正陷入绝望的深渊,对一切发生怀疑, 正处在可能被魔鬼诱惑的时期。魔鬼自信,若是此时 向他伸出魔手,使他背离上帝,攫取他的灵魂,定能 成功。上帝之所以要和靡非斯特打赌,一方面出于对 人类前途的乐观,一方面也是让魔鬼降临尘世,“以 激发人们的努力”。双方打赌引出浮士德五个阶段的 悲剧。如果靡非斯特赌赢,浮士德的灵魂便归他所有。
1、早期生活:生于法兰
克福中产阶级家庭 ;
(莱比锡大学-回家
养病-斯特拉斯堡大
学)
.
3
2、早期创作: 狂飙突进时期(1771— 1775)
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抒情诗
特征:反对古典主义,崇尚感情, 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
.
4
3、魏玛时期(1775—1794— 1805)
方面意味着浮士德被古典美所吸引和征服,另
一方面意味着浮士德在封建宫廷不可能有所作
为,只是充当弄臣而已。
.
21
第四阶段,追求古典艺术的阶 段,即美的悲剧。
特洛伊战争刚结束后,靡非斯特成功地把海伦 诱引到浮士德宫中,使浮士德完成与海伦的结合,生 下儿子欧福良。这象征着现代人与古典艺术美的结合, 古典艺术与启蒙思想的结合。欧福良和何蒙古鲁士有 相近的特点,不但聪明,而且有着无限的追求,永不 满足。他在学飞的过程中坠崖而死。歌德曾说欧福良 象征他所钦佩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代表了革命 浪漫主义理想。但浪漫主义理想在当时德国的现实条 件下无法实现。海伦因丧子之痛而化成一缕轻烟悄然 消逝。浮士德的怀中仅留下海伦的衣衫和面纱,从而 宣告了浮士德追求古典美的失败。他企图用古典美来
第五章第三节 歌德和《浮士德》
.
1
一、文学地位
德国文学史上最 重要的诗人和戏剧家, 被恩格斯誉为“最伟 大的德国人”;
世界文学史上的 文学大师之一,与荷 马、但丁、莎士比亚 齐名的“世界诗人”。
.
2
二、生平与创作道路(17491832)
生活的时代,正 是欧洲处于历史大变 动的时代。他是这一 时代的产儿和见证
诗剧《浮士德》第二部(1832)
.
6
三、长篇诗剧《浮士德》
1、《浮士德》的创作过程
第一部:1806年完成,1808年出版 第二部:1831年完成,1832年出版
.
7
2、情节和结构
《天上序幕》 第一部,25场,不分幕 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
8
知识的悲剧:批判了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反映 了陈腐的书本知识和丰富 的自然人生之间的矛盾。
.
19
浮士德在悔恨中痛苦地认识到,不能 放纵个人情欲,围绕个人生活的狭小圈子 追求理想是不可能的,必须向着更高境界, 必须放弃个人“小世界”的平庸生活,克 服“小我”,走向“大我”,向广阔的 “大世界”探求。这段经历实际上也是对 文艺复兴时期那种过分追求官能享受和个 人主义泛滥的否定。
.
20
第三阶段:为宫廷服务的阶段, 即政治的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