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和《浮士德》.ppt
p 歌德《浮士德》

事业追求和事业悲剧:肯定创造和劳动
思考: 如何看待浮士德的追求与悲剧? 如何理解天使的歌唱?
全剧结尾天使的歌唱: 灵界这位高贵者, 已脱离罪恶之手; 凡是自强不息者, 到头我辈皆能救。
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
自我成就 美 社会活动 情欲 知识 ( 高 ) 需 要 强 度 ( 低 )
浮士德精神
.
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 然后才能够作生活和自由的享受。…… 我愿看见这熙熙攘攘的人群, 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 我更呼唤对于于这样的刹那: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我在这宏福的预感之中, 将这最高的刹那享受。
浮士德悲剧
知识追求和知识悲剧:否定了陈腐知识 感官追求和爱情悲剧:否定了仅迷恋情欲的爱情 权势追求和从政悲剧:否定了与王朝妥协的道路 美的追求和寻美悲剧:否定了古典美改造世界的理想
.
三个同心圆:歌德的一生、300年来的欧洲、人 类精神的发展 “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与宇宙的和谐,又失去了 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 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 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 表。他的主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的反映与 其他问题的解决(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在他的名 著《西土沉沦》中,称近代文化为浮士德文化) 。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 量体验近代人特殊的精神意义。所以有人称他的 《浮士德》是近代人的圣经。” ——宗白华
善
积极 超我
恶
消极 本我
道德
理性冲动
情欲
感性冲动
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关系:
1、对立关系。 2、统一关系。 3、精神上具有想通之处。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歌德与《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剧情梗概如下: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
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
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
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
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
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
回到书斋翻译《圣经》时,竟然与泰初有道的思想发生抵触。
这时,他从效外带回的卷毛犬化为书生出现在面前,浮士德问他的真实身份,他说自己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其实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
魔鬼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开始人生有历程,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
浮士德与魔鬼订立契约。
的形象是以英国诗人拜伦为原型的,他生来喜爱高飞,渴望战斗,听到远方自由的呼唤,他如闻号令,奋不顾身向高空飞去,不幸陨落在父母脚下。
海伦悲痛欲绝,不顾浮士德的苦留,腾空飞去,只将她的白色长袍和面纱留在了浮士德的怀中。
它们化为云朵把浮士德托到这保,飞回了北方。
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又似幻灭而告终。
浮士德在空中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顿时产生了征服大海的雄心,借魔鬼之力,他帮助一个皇帝平定了叛乱,得到一片海边的封地。
按照浮士德的命令,魔鬼驱使百姓为他移山填海,变沧海为桑田。
此时,浮士德已是百岁的老人,忧愁使他双目失明。
魔鬼命死魂灵为他掘墓,浮士德听到铁锹之声,还以为是群众在为他开沟挖河。
想到自己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他不由得脱口赞道:“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浮士德依约倒地而死。
歌德《浮士德》

VS
欧洲文化的融合
歌德的《浮士德》体现了欧洲文化的融合 ,尤其是英国文化和法国文化的影响,为 欧洲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5
作品评价与鉴赏
作品评价
文学价值
《浮士德》是歌德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 的价值,还深刻反映了人类精神追求和历史进程。
与魔鬼梅菲斯特的交易 浮士德的解脱与魔鬼的失败
主要人物介绍
浮士德
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对人生充满渴望,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 的知识分子。
梅菲斯特
浮士德的魔鬼对手,他代表了黑暗、自私和虚伪的力量。
人物关系与冲突
01
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 对立
两者代表了善与恶、真理与虚假的对 立。
02
浮士德内心的矛盾
浮士德与自己的内心冲突,反映了他 对真理、善良和道德的探索。
时代背景
《浮士德》是歌德历时60年创作的巨作,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复杂历史背景。
创作背景
为了完成《浮士德》,歌德进行了大量的阅读、观察和思考,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作品概述
故事梗概
《浮士德》是一部史诗性的巨著,分为五幕,讲述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追求知识、爱情、 政治、艺术和自然的故事。
访问有关德国文学、欧洲文艺复兴、基督教文化的学术网站,可以获
取更多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观点。
02
在线数据库
利用在线数据库资源,如图书馆文献检索、数字博物馆等,可以获取
更多与《浮士德》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
03
网络论坛
参与有关德国文学、欧洲文艺复兴、基督教文化的网络论坛或社交媒
歌德与《浮士德》

韦次拉尔市在德国黑森州,是拉恩-迪尔县的 首府。1772年5月10日,歌德在法学学习的结业阶段 作为候补官员来到了韦茨拉尔的帝国最高法院。同 年5月25日,他开始在帝国最高法院实习。在经历了 与夏洛特· 布夫之间的不幸的爱情之后,歌德于1772 年9月11日离开了韦茨拉尔。 在使馆秘书耶路撒冷于1772年10月底自杀后, 歌德于1772年11月6日至10日短暂地重返韦茨拉尔。 耶路撒冷的自杀是歌德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的 起因。在这部小说中,歌德将自己与他倾慕的夏洛 特· 布夫的经历和耶路撒冷的命运—这是他通过与在 耶路撒冷死前不久还与此人有联系的人的谈话而探 究到的——融为一体。这部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并引发了感伤主义和狂飙突进文学运动。
1788.6,歌德回到魏玛,不再 参与政事,埋头于写作和学术研究。 魏玛的歌德故居坐落在德国魏玛市 弗拉恩普兰大街的拐弯处,是一幢 米黄色的3 层楼房。1782年大公把 这所房子租给歌德,1792年它最终 被送给了歌德。 从1782 年到1832 年,歌德在 这里生活了50 个年头。
从1794年起,歌德与席勒密切合作。 十年内,两人合写了许多警句和谣 曲,并各自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 通过两人的合作,德国文学发展到 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德国古典 文学的丰收期。此间,歌德完成了 长篇教育小说《威廉· 麦斯特的学习 时代》(1795-1796)、田园诗《赫尔 曼与窦绿苔》(1797)以及《浮士 德》的第一部(1808)等。
1.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 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 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 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 性的诗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 亚齐名。 3.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和 文学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术大师。
歌德与《浮士德》

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学习, 在这里接受了时代先进思潮和文学 运动的影响,开始了文学创作活 动,,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积 极参加者。
1775—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 了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科 学工作。 1791年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 领导剧院27年。1832年去世, 终年83岁。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 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 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 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 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 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 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推崇天才,创造性 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这个运 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 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 九初的资产阶级人道主 义者,他具有崇高的理 想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 神。浮士德对人生真谛 和崇高理想的无限追求 是通过他的需要程度来 表现的,反映了启蒙时 期资产阶级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
• 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 • 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 不满足,要走出书斋。 •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情欲需要 • 浮士德与葛丽卿恋爱失败,情欲不能开 创个性解放的道路。 • 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 • 浮士德为宫廷服务,统治者只是把他当 作开心取乐的魔术师。他放弃了宫廷生活。
(2)、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辛辣的讽 刺 如:浮士德登场时的独白,强烈地 书写了浮士德的矛盾和不安的心情, 深刻揭示了浮士德的精神危机。 “紫禁城”中朝臣的诉苦,尖锐地 讽刺了封建王朝的朝政。
《浮士德》读书分享课件(共19张PPT)

第四部分
作品鉴赏
04
艺术特点
01
创作 方法
在创作方法上,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结 合。作品主要是采用象征的创作手法写成的。正是 由于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浮士德》在艺术上达 到了形象性与哲理性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有 机交融,艺术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密切结合。
活记忆被唤醒,熙熙攘攘的复活节人群帮助他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
03 摩非斯特和浮士德的赌约
➢ 魔鬼和上帝之间打了一个赌,作为赌注的浮士德自己却尚未知晓这件事。魔鬼引诱浮士德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 鬼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
➢ 借助摩非斯特的帮助,久居书斋的浮士德开始了世俗生活,进入爱情生活阶段,尝试与体验另一种生活。 ➢ 浮士德到达的第一个的地方是“酒吧”,返老还童后的浮士德在大街上追逐少女玛甘蕾。一开始见到玛甘蕾,他就对摩
02 极端的迷茫和苦恼
➢ 刚出场的浮士德满腹经纶,久负盛名,但是却对长期的生活状态感到迷茫和不满,不知道应该向什么地方去。 ➢ 学术上的成就不能使他收获内心的满足,理性和感性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在这时理性占据上风,压制了他的感
性需要。极端的迷茫和苦恼状态下浮士德想到的第一种解决方案竟然是自杀。 ➢ 当然事情并没有真的这样发展,否则剧情就没法往下写了。随着耳边传来的复活节的音乐,浮士德少年时期的美好生
01
作者简介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学生阅读指导书目
歌德 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
个人作品
➢ 代表作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 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1775~1828)。
➢ 《浮士德》作品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迈斯特》分《学习时代》和《漫 游时代》两部。
2010第十讲歌德《浮士德》

《少年维特的烦 恼》(1774) 是给歌德带来世 界性声誉的作品, 它使歌德一跃成 为世界知名的青 年作家。 “维 特热”
视频:维特痴情
视频:维特绝恋
小说的第二版歌德写下了《维特与绿蒂》的 卷头诗:“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 子谁个不善怀春,这本是人性中的至纯至洁, 为什么却有惨祸飞进。可爱的读者呵,你哭 我爱我,请从非毁之前救出自己的声名,做 个堂堂的人,不要步我后尘。”
小说的积极意义,如恩格斯所说,在于“建 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对这个社 会扼杀有才华、有抱负的人给予了抗议,并 通过维特与社会的冲突,反映了青年一代的 觉醒。
3.第二次赌赛: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赌 赛
浮士德的书斋中,契约: 在浮士德的有生之年, 靡非斯特情愿做浮士德 的仆人,供他驱使;浮 士德死后,灵魂归靡非 斯特所有。 “你真美呀, 请停留一下!”
与魔鬼订约
4.恋爱:浮士德探求人生理想的第二阶 段
“魔女之厨”,返老还童, 恢复了爱情的欲求 . “玛甘泪悲剧” :它是当时 社会等级障碍在爱情生活 中的反映。在不同阶级男 女之间的爱情中,小市民 出身的女子常常陷入孤苦 无援的悲惨境地。
一、歌德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父亲 是市参议员。16岁上大学 学法律。22岁毕业,取得 法学博士学位。 1775— 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了 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 科学工作。1791年任魏 玛宫廷剧院经理,领导剧 院27年。1832年去世, 终年83岁。
歌德与浮士德-PPT精品.ppt

2021/1/2
歌德故居内. 2
歌德故居内. 3
2021/1/2
“狂飚突进”时期(1770-1775)
• 1770年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求学,结识了 赫尔德尔,参加了“狂飚突进”运动。
• 狂飚突进运动是18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启 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1/2
• “启蒙”一词(Illumination)原义为“ 照亮”,引申到思想文化领域,即是理性 的开启、思想的解放和公民政治意识的觉 醒。
2021/1/2
---- 歌德:《威尼斯警句》
魏玛时期(1775-1785)
• 1775年来到魏玛公国,不久即被魏玛公爵 奥古斯图任命为枢密院顾问和首相。
• 主要兴趣由文学创作转向实际工作。 • “诗性人格”和“实践人格”的冲突使他
十分苦闷。一直向往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意 大利。 • 1786年装扮成画家,独自逃往意大利。
– 钻研古代艺术,接受了 当时具有影响的艺术史 家温克尔曼的古代艺术 理论。
• “古典艺术杰作的一般特点 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 大。” 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
2021/1/2
温克尔曼(1717-1768)
晚年创作(1786-1832)
• 与席勒合作十年(1786-1805),使德国文学发展到 前2所021/1未/2 有的繁荣时期,进入世界文学之林。
晚年开始从事东方 文化(阿拉伯、波 斯和中国)研究, 写下《西东合集》。 预见到“世界文学” 时代的来临。完成 《浮士德》、《威 廉.迈斯特》、《诗 与真》等。
2021/1/2
《 浮 士 德 》
2021/1/2
浮士德题材来源
• 中世纪德国民间传说 • 无名氏:《浮士德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