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导学案(学生版)
《边城》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必修五)共3篇

《边城》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必修五)共3篇《边城》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必修五)1《边城》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必修五)《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巴金先生创作的代表作品。
作为一部有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的作品,《边城》既可以看作是一部意识形态的小说,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具有史诗特点的民族史诗。
本文将从小说的题材、文化内涵、思想与艺术结合等方面进行探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一、小说的题材《边城》在小说的题材上主要涉及到了中国农村生活,解放前革命和反抗形态,以及人性的自我拯救和文化救赎等方面。
小说所设立的背景是中国与外部世界隔离并相互依存的交界地带,被称为边城。
小说的主人公李半山一家在这个没有法律和道德准则的边城里挣扎生存,他们希望通过挣脱束缚、挑战命运的方式获取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种人性的抗争和拯救融入了小说中的主要题材。
二、文化内涵《边城》中的文化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对人类自然、社会和人性的描写之中,同时还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转化上。
小说中,巴金先生通过语言、形象和情节等方面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融入到小说中的各个方面。
通过对道德、信仰、礼仪和传统价值观等方面的阐释和质疑,小说让读者看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复杂性和无穷深度。
三、思想与艺术结合《边城》中的思想和艺术相互结合,互为依存。
在小说中,作者巴金先生用诗意的笔法将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意义细腻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小说同时呈现出婉丽、雍容、奇峭的美感,在艺术表现上也达到了先锋水平。
此外,《边城》中的思想和艺术也是彼此之见的,对人类自由的思考和对艺术创作的探究贯穿了整个小说。
《边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读者不仅可以获得文化上的启示、思想上的指引和艺术上的享受,同时也深化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在阅读这样一部经典之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小说的题材和文化内涵,同时还需要学会思想与艺术的结合,探索小说中的意义和主题。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读者去阅读这样的经典之作,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复杂与深刻之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珍品,《边城》不仅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髓,同时也兼具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
《边城》导学案二 学生

《边城》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能分析翠翠(重点分析)、傩送、爷爷、天保等四个人物形象。
2、能赏析小说中传达的人性之美。
【课堂探究】沈从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一、风景美:边城处处有豆绿色的水、明朗的天气、美丽的落日、薄雾、白云,一如世外桃源。
《边城》开头: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二、古老风俗美:文中主要写了当地哪几个大的习俗?这些习俗(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明确①端午赛龙舟、捉鸭子——作用:;②新年看灯、舞龙耍狮子、放炮仗烟火——作用是展现当地古朴民风,烘托人物心情;③迎婚送亲吹唢呐、抬喜轿、送红包——作用是展现当地古朴民风,烘托人物心情。
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
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
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三、人性(情)美:沈从文自己说,他创作《边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表现一种“人情美”,这种“人情美”主要表现在爱情、亲情、友情三个方面,请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情感A、翠翠与傩送的情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纯真的爱恋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导学案

《边城》导学案【学习目标】1.交流分享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巩固小说阅读中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认识。
2.梳理故事情节,把握《边城》中的“端午节”线索。
3.合作探究小说人物的刻画,学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学法指导】小说阅读方法归纳1.小说定义:在一定环境中,以人物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变化发展,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在怎样的环境中遇到了怎样的事?塑造了怎样的人?反映了什么(主题)?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在怎样的环境中?风雪黑暗腐朽的北宋末年晴朗的天气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遇到了怎样的事?○1沧州遇故知○1漫画事件○2酒店窥阴谋○2骑车事件○3接管草料场○3争吵事件○4风雪山神庙塑造了怎样的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刚强正直沙皇卫道士胆小孤僻顽固保守随遇而安手刃仇敌奋起反抗害怕新事物维护旧制度反映了什么(主题)?官逼民反讽刺和批驳了那些守旧思想的旧势力的卫道者苟延残喘;赞美了新生进步力量自由民主的全新思想。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乡巴佬”和“文学大师”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
1902年诞生于凤凰古城。
14岁投身行伍。
从未上过大学,仅小学毕业。
1923年寻新文学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因湘西土话和衣衫褴褛被人讥讽为“乡巴佬”,成为了一个不被北京接受的乡下人。
住在冰冷的小屋,没钱,没棉衣,靠微薄的稿酬勉强度日。
后经过自己不懈努力,并经胡适、徐志摩、郁达夫、朱光潜等人扶持,这个乡下人最终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名校教授。
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科院工作,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创作结集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
(二)《边城》评价: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沈从文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边城》导学案学生版

第3课边城——沈从文学习目标》1.从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入手,把握翠翠、外公以及天宝兄弟等人物形象。
2.2.感受学习作品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描写和含蓄细腻的心理描写,并能分析这些描写对于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3.体会作者文白杂糅、丰富多变、古典质朴的现代典范小说语言。
揣摩其节制与含蓄的表达方式,准确把握人物及其心理活动。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体会文章的语言。
2、在15分钟内,独立书面完成所有预习自测题目。
3、标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填到“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一课时)走近作家作品1.关于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林、炯之,休芸芸、甲晨、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
沈从文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鸭子》、《密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行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短篇小说《贵生》、《三三》,长篇《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品。
其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新形式。
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关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画于一炉,展示当地人民的粗犷、豪放、强悍、淳朴善良,使其作品充溢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式情调。
这种乡土抒情体和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被称为“文体作家”: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边城导学案

3.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沈从文善于运用华丽的词藻和细腻的描写,使整个叙述充满了美感和艺术性。他的语言曲折含蓄,极具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湘西的边城小镇,亲身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三、预习检测题
一、填空题
1.《边城》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2.《边城》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省边境的一个小镇上,展现了当地独特的_______和_______。
3.翠翠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她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和_______。
二、选择题
1.《边城》中的男主角是谁?
第四部分:社会风俗与人物关系的描绘。段落八:介绍茶峒地方的建筑特色、社会风俗以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段落九:通过描绘各种社会活动和人物交往,进一步展现湘西社会的风土人情。
第五部分:结尾与感慨。段落十:以翠翠的等待和期盼作为结尾,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段落十一:作者的感慨与思考,对人性、爱情、命运等主题的深入探讨。
从故事背景来看,《边城》以湘西边陲小镇茶峒为舞台,描绘了一个充满自然美与人文气息的世界。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而真挚。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一种与世无争的宁静与和谐,这是现代都市生活中所难以体验到的。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各具特色。主人公翠翠、老船夫以及天保、傩送等人物,都有着各自的命运和情感纠葛。翠翠的纯真善良、老船夫的淳朴善良以及两位年轻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与真挚。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让我们对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共鸣,也让我们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边城》导学案

《边城》【学习目标】1、了解沈从文及其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认识翠翠、爷爷等人物形象,体会人性之美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探究作品的主题。
(一)、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凤凰之子――沈从文(1902-1988),原名,字,苗族人,著名的、。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曾1987、1988年连续两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2.艺术特色沈从文湘西题材的小说,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描写都市生活的题材,通过描写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
其主要风格是趋向于主义。
3、从文印象阅读沈从文生平经历、人物轶事以及助读材料,谈谈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4、我诵读我推荐:我推荐:推荐理由:5、关于《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一种‘优美’,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
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
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
活动一:边城印象1、“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你在《边城》里感受到了怎样的人性之美?事件、言行人物性格爷爷翠翠傩送活动二:边城哲思故事就这样结束在了翠翠的守望中。
《边城》导学案 学生

《边城》导学案编写人:朱正君审核人:高二语文组编写时间:2015—1—25班级: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能了解沈从文及其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能梳理文章,进行大意概括。
3、能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人物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学习重难点】能分析翠翠等人物形象,体会文中的人性美。
【学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链接】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
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第一课时(从文从戎从内心写人写情写边城)【学习目标】1、能记住文中相关字词的读音。
《边城》导学案

《边城》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学习重点)2.、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学习重点)3、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学习难点)4、通过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理解,培养健康淳朴的思想情操。
【学习步骤】1、两课时。
2、课前充分预习,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识记生字词(音形义)、知人论世(勾画资料中的重要信息,了解作者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感知文章大意。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自学质疑,做好预习二、交流展示,分享成果1、交流疑问,解决存疑的生字词。
2、交流作者及创作背景中的主要信息。
三、自学辅导、知识梳理文意梳理1、速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2、找出文中描写翠翠的语句,分析其人物形象。
例1: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例2: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
大老也很好。
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例3:(祖父)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3、简要概括爷爷的形象。
四、当堂训练1、阅读“那水上名人……在下青浪滩呢?”,完成1-4题。
(1)祖父为何不许别人关心翠翠的婚事,且一提此事便闭口不谈?(2)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有怎样的含意?(3)爷爷提到假如大老请人做媒时,翠翠为什么会“怏怏”?(4)联系上下文,翠翠为什么突然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第二课时一、文本探究1、跳读课文,讨论《边城》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2、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讨论并概括小说的主旨:二、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1、结合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导学案
(第周第课时共2课时)
【使用说明】
《边城》是一篇小说,但更像一首二十一个断章组成的长诗。
整部小说散发着浓郁的诗意,给人一种非常纯粹的阅读体验,以至于刘西渭誉之为:“一部idyllic(田园诗的,牧歌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咀华集》)。
美学家朱光潜评价道:“它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郁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
《边城》是一曲描写湘西人们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
《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学习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了解沈从文的生平经历及其创作特色。
3.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学习突破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
学习关键点
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批注
学习导入
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
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
7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光的金砂。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前置练习
2.初识作品
《边城》,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给世人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故事就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结束而似乎又并未结束,给读者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是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感伤!
中篇小说《边城》是作者面对堕落的都市文明,寻求理想社会人生的一种表白,它表现出长期受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翠翠似显出沈从文自己这方面的性格。
3.梳理文章的段落层次。
课堂探究
1.阅读第一章,概括“边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
2.概括爷爷和翠翠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爷爷和翠翠二人的生存形式有什么共同之处?分别概括一下。
4.细读第十三章,分析下列景物描写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
(2)“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
5.沈从文曾说要“为人类‘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
“爱”通常可以分为几类?边城节选段主要写了哪一种感情?体现在哪些人物之间?
体现在:
6.透过第一章与第十三章概括全文充满的诗情所在。
7.疑惑之处
拓展延伸
本文虽是节选,但仍然能够比较完美地展现人性之美,谈谈作者是怎样展现人性之美的?
课后作业
基础作业(写在练习本上)
1.有人说,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就是“可爱”,即使不属一个阶层的人物也是这样。
试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2.《边城》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拓展作业(选做)
1.《边城》写天保溺死,傩送远行,老船夫与世长辞之后,翠翠是怎么选择自己的人生的?
2.简述《边城》中对“美”与“爱”主题的诠释。
【使用反思】
首先,激趣阅读就没有达到预定效果。
自认为是小说所以在设置时给了简介,给了背景介绍,给了作家作品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自读。
但课上发现阅读效果不好。
其次,导学目标不够具体。
高一一年的铺垫学习,自认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给了综合鉴赏题(品味语言)。
结果在审题上又有学生吃亏。
最后,课上教师导学过程不够灵敏。
课上发现问题虽及时停止了继续学习,但未能采取相应措施,以致此课师生收益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