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丸运动面面观

合集下载

捶丸项目

捶丸项目

规则与方法概述:捶丸,顾名思义,捶者打也,丸者球也,是中国古代汉族球戏之一。

关于捶丸活动的最早记述,见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署名为“宁志斋”的人编写的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

场上设窝,又叫“家”,即小洞;窝边插小旗。

场地:捶丸的场地选择很随意,没有固定的场地设备,只需有地形变化、凹凸不平,设球穴,球穴旁要插上彩旗作为标记;地形不同就有不同的打法,有力的人打的远,无力的人应该多打近球,因人而宜。

球窝:两个球窝之间的距离,远不超过五十丈,近不在一丈之内。

捶丸时,以球入窝为胜,胜则得筹。

所谓“基”,就是画定的击球点。

基的大小,长宽不满一尺,选择正对球窝的地方画基;若地面有瓦砾杂物,则去除后再画基。

“作基不左立,丸不处基外,权不击基,足不踏基,手不拭基,无易基,无毁基。

”此外,球基和球窝的距离,远的可以相隔50至60步,最远的不得超过100步,近的至少宽于一丈。

球杖与球:捶丸所用杖,俗称“棒”,有着不同的类形。

如“撺棒”、“杓棒”、“朴棒”、“单手”、“鹰嘴”等多种,供人在不同条件下选用,打出不同的球。

它又依棒数多寡分为全副、中副、小副3种。

全副包括10根棒,中副为8根、小副则在8根以下。

球,又叫“丸”,用瘿本制成。

瘿本即赘木,又叫树瘤子。

这种木头生长不规则,树纤维绞结紧密,十分坚牢,久击而不坏。

球不可太重,太重则行动迟滞;又不可太轻,轻则飘;以适中为宜。

规则:比赛时,既可分组,曰“班”,曰“朋”;亦可不分组,各自为战。

以参加人数多寡,又分为大会、中会、小会、一朋、单对等。

10人、9人为大会,8人、7人为中会,6人、5人为小会,4人、3人为一朋,2人为单对。

比赛前各到“关牌”处领筹。

筹又叫牌,每人5筹。

捶丸时,每人三棒,三棒均将球击入窝中才能赢一筹,所赢筹由输家给。

根据筹之多少可分为大筹(20)、中筹(15),小筹(10)。

比赛以先得以上各数为胜。

惩罚条例:不许换球,不准重捶,犯者本人及同组皆输。

捶丸运动面面观

捶丸运动面面观
演变 而来 。那 么 ,捶 丸 的起 源 到底 是 怎样 的呢 ?
在唐 代 ,曾流行过 马球运 动。罗香林 先生在 《 唐 代波罗球戏考 》 中描述 了这一现象 : “ 国君 嗜好于上 , 武 臣效尤于外 ……唯务击球”。唐代的马球最早是用于 军事训练手段 ,培养士兵骑马和熟练使用兵器的本领。 后来 ,随着唐朝边境危机的解除和鼎盛时期的到来 ,马 球竞赛渐渐 的成为社会上的娱乐活动了 ,但伤害事故仍
( 8 ) 换 棒 :如 已将球 安好 在基 上, 并 先用 棒试 打不 行 , 再 换棒 者为 输
代的更替中适应过来 ,无心也无力运动 ,于是流行数百 年的古代捶丸运动便在清朝 的二三百年间消亡。 4 . 捶 丸运 动场地 、 目的 、方法 简 介
这 项运 动 。
时有发生 。中国人历来注重养生 ,讲求过犹不及 ,于是
马球 的游 戏 方 法方 发 生 了改变 。马 球不 在 是 双球 门的 对
抗赛 ,而是单球 门的技巧性运动 了。再后来 ,当步打球 把地上的球门改变成挖地为穴的球窝时 ,以先进球窝 为 胜 ,而且是进几个球窝时 ,捶丸运动便产生了。这种说 法是有 史料为证 的。如无名 氏 《 阀 阅舞射 柳捶 丸 》杂
( 5 ) 不得 在基 内试 棒 ( 6 ) 不得 损坏 已安 之基
明代末 年, 捶丸 已呈现衰退现象 。这是 因为清朝建 立, 贵族 阶级喜爱的是 狩猎 、摔跤等身体娱乐活动, 同时
明末 遗 老 处 于亡 国忧 患 之 中, 无 暇娱 乐 , 人 民也 刚 刚从 朝
( 7 ) 风落 :如球在基上, 被风吹落, 应即报告裁判为风 落, 不得 自行将球放在基上, 否则也算打了
剧 ,写二 人 以打球 、射 柳来 决 定 武 艺 的高 低 。 剧本 中多

中国古代“捶丸”与现代高尔夫球的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捶丸”与现代高尔夫球的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捶丸”与现代高尔夫球的比较研究第一篇:中国古代“捶丸”与现代高尔夫球的比较研究中国古代捶丸与现代高尔夫球的比较研究一、关于高尔夫球的起源高尔夫球运动是一项高雅的娱乐项目。

体育史学界对高尔夫球的起源一直有很大的争议。

其中关于高尔夫球起源于苏格兰的传说较多。

而有些体育史学者则认为高尔夫运动起源于荷兰。

中国的一些体育史学者,则提出高尔夫球起源于中国的捶丸运动。

捶丸和高尔夫球的内容基本相同,捶丸的出现先于高尔夫球两个世纪[1]。

我国在宋代就已经有了捶丸运动,更值得一提的是,元代有位宁志齊老人著书《丸经》完整地记述了捶丸运动的规则。

二、中国捶丸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捶即击,用棒(杖)击打,丸即小球,捶丸是指用棒击球。

捶丸起源于唐代的步打球,是我国古代开展的一项球类运动项目。

唐代的马球运动很兴盛:如唐玄宗球艺高超。

后宫为博得皇帝青睐,也跃跃欲试。

但剧烈的马球运动并非人人能打,宫女们体弱胆小,因此发明了步打球[2]。

打球人不需骑打,以跑步挥杖击球,到了中唐,宫女们又更新花样,在草地上挖几个窟窿,分两队比赛,以棒击球进窝多少而分胜负。

这时的步打球已演变成捶丸的雏形了。

三、捶丸运动和高尔夫球运动的比较(一)竞赛场地高尔夫球场地依地形和自然景物,有草地,水沟,沙坑,树木等障碍物构成。

捶丸地形是有凹、有凸、有峻、有仰、有阻、的园林为场地。

捶丸和高尔夫两者对场地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

高尔夫有球穴918个,每个球穴里各插彩色标志旗。

捶丸球场上有球窝10个即球穴,每个球窝旁各立彩色旗一面。

捶丸和高尔夫球都是以击球入球穴为目标,锤丸划一平方不到一尺的地面内设球基,并直对球窝,捶丸的球基和高尔夫球发球台基本相同。

(二)竞赛器材高尔夫球杆由杆头、杆身、杆把组成,杆头有倾斜,有多种球杆。

球手根据击远、近、高不同需求,分别选用不同的球杆。

棒(杖)分为撺棒、灼棒、扑棒三种,竞赛者可以利用与自己相称的球棒。

高尔夫球质地坚硬,为富有弹性的小白球,直径不小于4.27cm。

山西元代壁画中的运动“捶丸”:和高尔夫极其相似

山西元代壁画中的运动“捶丸”:和高尔夫极其相似

山西元代壁画中的运动“捶丸”:和高尔夫极其相似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高尔夫是成功人士的专属运动,是一项奢侈的贵族运动,平民很少能够参与。

这种认识多来源于电影、电视剧。

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在起源之初却是平民用来娱乐的。

同样,也很少有人知道,我国古代有一种运动叫“捶丸”,和高尔夫运动极其相似。

现存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的元代《捶丸图画壁》,反映的就是当时捶丸运动的情形,是最形象、最完整的证据。

国际奥委会主席前萨马兰奇曾经在看到后大吃一惊说:“原来中国人在元代就开始打高尔夫球了!”A它是一项具有文化内涵的运动关于高尔夫球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它起源于苏格兰。

古时,苏格兰牧羊人经常用驱羊棍击石子,比赛谁击得远而且准,这就是早期的高尔夫球运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广泛流传,高尔夫进入了贵族阶层,成为一种贵族运动,它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它是一项非常讲究礼仪的运动,主要表现在服装和一些规则上。

”省体育职业学院高尔夫项目的负责人曹珺介绍说。

最初,人们对于打高尔夫球时的着装要求非常严格,必须穿得很正式,裤子的长短是有要求的,上衣不可以是没有领子的衣服。

慢慢地,也可以穿运动装了,不过还是要求款式端庄大方,舒适而适宜运动。

高尔夫的规则有很多。

一个标准的高尔夫球场包括18个洞,每个洞都有规定的杆数,称为标准杆。

每个洞的标准杆数由该洞场地大小而定。

比赛时,每组不超过4个人,打完18个洞的时间为4小时15分钟。

运动员在开球区依次用球杆击出各自的球,然后走到球的落点处,继续击球,直到把球击入洞内。

谁用最少的次数把球击入所有球洞,就获得胜利。

一套高尔夫球杆限定不得超过14支。

整套的组成则视个人的喜好而定。

通常一套球杆包括铁杆、木杆及推杆。

但这并不表示每次打球都必须携带这些球杆。

随着球场的建设、球场类型的增加,这些规则也在不断改变。

但最基本的规则不外乎有这么几个。

“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守时,不能迟到,如果迟到就输了。

其次是诚信,因为高尔夫球比赛是全场无裁判的,主要取决于球员自身是否诚实、是否能自觉遵守规则。

古代捶丸的现代解读

古代捶丸的现代解读

古代捶丸的现代解读一、历史背景捶丸,源于唐代的“步打球”,宋元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体育运动,流行于皇宫和贵族之间。

它的出现与唐代的“高尔夫球”运动有一定的关联,但与现代的高尔夫球不同的是,捶丸使用的是类似高尔夫球棒的球杆,将球击入洞中。

二、文化意义捶丸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古代,捶丸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贵族才能参与这项运动。

通过捶丸,人们可以展现自己的财富、权力和社交圈子。

此外,捶丸还是一种礼仪之举,常用于庆祝重大事件和节庆活动。

三、体育精神现代解读捶丸,应将其视为一种体现体育精神的运动。

捶丸需要参与者具备良好的体能、技巧和策略,这些元素体现了现代体育的基本精神。

此外,捶丸还需要参与者具备竞争意识、团队合作和尊重对手的品质,这些都是现代体育精神的体现。

四、制作工艺捶丸球的制作工艺相当讲究,包括选材、制作、打磨、上色等步骤。

每个环节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经验,以确保球的品质和耐用性。

同时,球棒的制作也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以保证其坚固、轻便和准确。

五、传承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捶丸逐渐失去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重新推广这项古老的运动,希望通过传承和发展捶丸,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这项运动。

这不仅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还能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六、社会影响捶丸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有利于身体健康,增强体质。

其次,通过参与捶丸运动,人们可以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此外,捶丸运动还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交活动。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捶丸已经成为一种社交活动和娱乐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文化体验。

七、艺术价值捶丸运动不仅具有体育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

在比赛中,选手的技巧和姿态展现了其身体美和动态美。

此外,精美的球具和优美的场地也展现了艺术与运动的结合。

在历史长河中,捶丸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古代捶丸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体育精神、制作工艺、传承发展、社会影响和艺术价值。

中班捶丸教案

中班捶丸教案

中班捶丸教案教案主题:中班捶丸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丸子;2. 学生能够分辨大小不同的丸子;3.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捶打操作,锻炼手腕力量;4. 学生能够体验游戏的乐趣。

教学准备:1. 各种颜色和大小的丸子;2. 捶打工具;3. 音乐。

教学过程:第一步:介绍丸子1. 教师出示各种颜色和大小的丸子,让学生看一看;2. 通过颜色和大小的不同让学生区分不同的丸子;3. 强调丸子是一种玩具,可以玩得开心,但同时也要注意安全。

第二步:教授捶丸方法1. 教师向学生演示捶打丸子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捶丸的正确姿势;2.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捶打操作,体验捶丸的乐趣。

第三步:游戏环节1. 教师放音乐,让学生进行自由捶丸游戏;2.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体验玩乐的乐趣。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不同颜色和大小的丸子,并且掌握捶丸的正确方法,提高手腕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展示各种丸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颜色和大小的概念,并且通过自由捶丸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得到了锻炼和乐趣的双重收获。

同时,我也要注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未来我会更加注重游戏教学的策略,以便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改进:1. 教学时间安排:本次教学时间安排过长,导致有些孩子开始失去耐心和注意力,下次需要适当缩短时间。

2. 孩子参与度:有些孩子在整个过程中没有积极参与,下次需要想办法提高孩子的参与度。

3. 教学形式:本次教学采用了传统的板书和口头讲解的方式,下次可以加入多媒体教学形式,如播放视频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下次我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还会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帮助孩子完成学习任务。

中国捶丸:古代的高尔夫

中国捶丸:古代的高尔夫

READING月读古今中外 | 老照片 | 书画苑名人坊 | 流行风 | 创新学堂中国捶丸:古代的高尔夫 综合报道/本刊主笔 白露清风拂面,绿草茵茵,三两朋友来到广阔的球场,打一场酣畅淋漓的高尔夫球赛……回溯至元代,《丸经》中记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饫饱之余,心无所碍,取择良友三三五五,于园林清胜之处,依法捶击。

”捶丸,作为最早的“高尔夫”,已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了上千年。

All Times 古今中外Reading 月读现今被誉为贵族运动的高尔夫球运动,与中国古代的“捶丸”球戏极为相似。

捶丸是我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的一种运动项目,“捶”是指击打,“丸”是指小球。

唐宋:捶丸既已兴盛现今被誉为贵族运动的高尔夫球运动,与中国古代的“捶丸”球戏极为相似。

捶丸是我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的一种运动项目,“捶”是指击打,“丸”是指小球。

捶丸兴盛于“宋、金、元”三代。

据史料记载,捶丸的出现与盛行,与唐代的球类活动有密切关系。

唐代盛行的蹴鞠、马球等运动因为比较激烈,不适合女子参与,就出现了一种拿球杆徒步打的球类游戏,叫做“步打球”。

玩时分队,用杖击球,以球入对方球门为胜。

玩这个游戏的主要是一些后宫佳丽。

宋太宗时期,“步打球”已经发展成一种有一定影响力的球类运动。

据《宋史·礼志》记载,每年三月,宋太宗都要亲自主持仪式,组织朝廷和艺人们参加步打游戏。

之后,宋金时期,“步打球”开始被称为“捶丸”。

《捶丸集序》中记载“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

当时,捶丸盛行于皇室官绅之中,甚至连儿童也非常喜爱捶丸活动。

如北宋官吏膝甫,幼时“爱击角球”,他舅父范仲淹“每戒之不听”。

这里所说的角球,就是用角骨制成的球,不易击碎。

在陈万里《陶枕》中著录有一儿童捶丸图陶枕,图中小孩持一小杖在击丸,形象生动,是当时捶丸活动盛行的有力佐证。

宋金时期,“步打球”开始被称为“捶丸”往事越千年,体育运动也可穿越古今。

那些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捶丸,正在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那些曾经生动的往事。

“捶丸”

“捶丸”

“捶丸”处于蓝天、绿草、清风、碧水、阳光之间,人顿觉无比的惬意,能悠闲的在此间游戏,自是心旷神怡。

高尔夫球运动既如是,所以说再没有哪一种运动,能像高尔夫球这样优雅恬静地与大自然如此的亲近,世人青睐戏乐其间的同时,无疑也能更全面的了解天与地。

在西方体育史学界,有人认为高尔夫球起源于苏格兰,英文中GOLF音译为“高尔夫”,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457年苏格兰议会的文件中,当时国王詹姆斯二世下令禁止民间的高尔夫球运动。

另认为高尔夫球起源于苏格兰的人们对其渊源也有三种说法:一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苏格兰的牧羊人在放羊时,闲来无事就随手挥舞牧羊棍击打草坡上的石子。

一次偶然把石子击打入远处的兔子洞中,顿时觉得有趣。

以后每每放羊时就刻意这种“击石入洞”的游戏。

以后,一个人打的发闷,就约其他伙伴一同嬉玩击打,以谁能最快入洞为胜负。

此游戏很快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这种活动就逐渐流行开来。

二说,据传15世纪初时,圣安德鲁斯城的士兵驻守在苏格兰北海沿岸,在军事训练之余,经常在草地上进行一种用木棒“击球入洞”的游戏。

后来流传到民间引起青年们的浓厚兴趣,大家热衷于这项运动。

甚至于宫廷贵族、达官贵显也挽袖下场,挥棒欢娱。

三说,以前,英国流行一种在草场上进行的球类游戏。

其方法是用类似现代曲棍球球棒的木棍,以谁击球次数最少,将球击入规定数目的穴内为赢的娱乐活动。

据说当时,就把这种运动叫作高尔夫球。

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荷兰,荷兰文KOLF 也音译为“高尔夫”。

据说1000多年以前,荷兰的牧场里,放羊的牧童们在羊群吃草、玩嬉闲暇无事之际,常常用手里的牧羊棍打击小的石头,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比谁击得远,击得准的游戏,这就是高尔夫球的原始形态和雏形。

另据说有一幅14世纪的荷兰古画,画面上有三人都手执小球,另一个人持棒击球,他们认为这就是最早的荷兰高尔夫球运动。

在荷兰的古陶器上也发现过击球的图绘,所以1958年日本人编《体育大辞典》时描述:“过去,一般以为高尔夫球创始于英国,近年在荷兰的陶器上发现了一幅高尔夫球的图绘,依古文献考出,它发祥于15世纪初期的荷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捶丸运动面面观宿迁技师学院王亚政223800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捶丸运动的起源、发展、衰落等方面系统的阐述了捶丸运动,并根据《丸经》的相关章节对捶丸运动的运动规则、场地等进行了分析,认为捶丸是中国古代优秀的体育运动项目,进一步发掘并传播捶丸运动可以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增光添彩。

关键词:捶丸古代The aspects of Batting Ball GameAbstract: We introduce the Batting Ball Game from it’s root, evolution and declination by studying many materials. At the same time , we analyze the activity from the profession . Batting Ball Game is one of the best physical amusement activity in feudal society. The transfer of PE culture in 2008 Olympic games can benefit from Batting Ball GameKey words: Batting Ball Game feudal society“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国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史。

她不论是在天文地理还是在文学艺术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在体育方面也不例外,如秦汉的角抵百戏、蹴踘,唐宋的马球、捶丸,明清的狩猎、摔跤。

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太多的人了解这些古老的体育项目,因此将我国这些具有时代特征、文化特色的优秀体育项目挖掘整理出来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

下面我们就介绍一项始于唐、兴于宋元明的体育运动项目——捶丸。

从它的兴起、发展、衰落,从它的运动场地、运动方法、运动目的等方面细致的描述这项运动。

捶丸是指在地上挖成一系列球窝, 比赛双方用球棒向窝中击球, 以所用棒数最少或以得窝数多的为胜的运动项目, 它和现代的高尔夫球很相像,郝更生先生在他的《中国体育概论》中以“中国的高尔夫球”称呼它。

记载我国古代捶丸运动的史料很多, 除了零散文献和文物图像中偶可见到外,还有一部专业书籍, 名为《丸经》。

据说是宁志老人所著,一共有2卷,计32章,除了若干章节是说明运动的场地和玩球的规则外,其余都是球和棒的做法以及动心忍性的娱乐要诀。

1捶丸的起源关于捶丸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的说可能与古时的弄丸有关,有的说是由步打球发展而来,有的说是由马球演变而来。

那么,捶丸的起源到底是怎样的呢?在唐代,曾流行过马球运动。

罗香林先生在《唐代波罗球戏考》中描述了这一现象:“国君嗜好于上,武臣效尤于外……唯务击球”。

唐代的马球最早是用于军事训练手段,培养士兵骑马和熟练使用兵器的本领。

后来,随着唐朝边境危机的解除和鼎盛时期的到来,马球竞赛渐渐的成为社会上的娱乐活动了,但伤害事故仍时有发生。

中国人历来注重养生,讲求过犹不及,于是马球的游戏方法方发生了改变。

马球不在是双球门的对抗赛,而是单球门的技巧性运动了。

再后来,当步打球把地上的球门改变成挖地为穴的球窝时,以先进球窝为胜,而且是进几个球窝时,捶丸运动便产生了。

这种说法是有史料为证的。

如无名氏《阀阅舞射柳捶丸》杂剧,写二人以打球、射柳来决定武艺的高低。

剧本中多次说“若射不着柳、打不着球,便是赖人功次”、“今日穿杨射柳、打过球门”、“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梢棒起,月轮弧,彩球落”。

两人比试的是军事训练的打马球,射杨柳,并不是捶丸。

剧本中还多次提到“球门”、又提到马匹,这说明也不可能是捶丸。

但为什么元代的文人会把打马球的内容冠以捶丸的名称呢?这只能有一种解释,捶丸是由马球(步打球)演变而来的,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因此二者名称是通用的。

2捶丸的发展一般说,捶丸始于唐,兴于唐宋元。

但确切的说,捶丸起于宋,兴于宋元明。

因为唐朝的马球只是捶丸的前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捶丸,马球运动方法等的改变是在南北宋之际,改变后的马球才被成为捶丸。

宋代是市民体育发展最蓬勃的时代,许多新的体育项目(游戏)应运而生了,并立刻受到大家的青睐,捶丸便是其中的一种。

在河北省曾发掘出很多宋代的陶枕,枕上就有描绘当时民间风情的“捶丸游戏图”上面有两个孩子每人拿一支球杆。

试想,当一种体育运动都被绘在日常用品上的时候,谁还能否定它的受欢迎程度呢?元、明两朝是捶丸运动开展最广泛的年代,这一点单从丸经版本的演变上就可以看出来。

《丸经》著于宋代,到了明代已出现了许多《丸经》的刻本。

我们认为,只有在捶丸已开展相当长的时间,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且社会上需要理论和统一指导的时候,才会有人去写,也才会有人去翻刻。

3捶丸的衰落明代末年, 捶丸已呈现衰退现象。

这是因为清朝建立,贵族阶级喜爱的是狩猎、摔跤等身体娱乐活动, 同时明末遗老处于亡国忧患之中, 无暇娱乐, 人民也刚刚从朝代的更替中适应过来,无心也无力运动,于是流行数百年的古代捶丸运动便在清朝的二三百年间消亡。

4捶丸运动场地、目的、方法简介4.1击球的目的《丸经序》里说,整天坐在书桌旁边,不站起来走走,活动活动筋骨,想要身体健康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打打球,在园林中走动走动。

可见古人对于运动游戏相当重视,对于它的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推崇至极。

4.2击球的时间与洞数《丸经》说:“知时为嬉,则不误事;有时有节,则身安而志逸;不得其时,则荒废政事,伤气动志,君子不为也”。

也就是说,打球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击球的洞数多少也要先行约定,因为远多则费,失去了运动身心的意义。

一般而言,都是击七八洞,两百步以上的远距离就要令人疲乏了。

4.3场地的布置与选择《丸经》因地章说:“诸形绝无曰平,龟背曰凸,中低曰凹,势颇曰峻,之上曰仰……右高曰外”。

也就是说捶丸大场地必须有高低凸凹的变化,各种地形都齐全了,打球才有意义,也才能看出打球人的真本事来。

4.4定基与定洞在球场边缘适当的地方,先选远一点,作为基准。

这一基准的地势要平,视野要广阔,基准的大小以一平方尺为度。

另在距离基准适当远处。

4.5球与棒的制作捶丸所用的球是用赘木等制成的,因为树木生长的瘤,质最坚韧,牢不可破,久用不坏。

至于木球的大小《丸经》中没有说明,大概视使用人的身高体重而定。

木球必须有一孔,无孔者不能用(但理由不明)。

至于击球用的权棒,则有很多种。

一般而言,有扑棒、撺棒、梢棒等。

凡棒之用于击远球者,必须皮面窄,木分厚;反之,用以击高飞球者,必须皮面宽,木分薄者为上选。

4.6击球的规则关于击球的规则,《丸经》中有许多令人不解的地方,要不是当时的土话,就是当时的术语,因此在叙述这一游戏规则时,便有一些猜测之词。

但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捶丸规则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修改的,因此并无大碍。

(1) 组队:捶丸游戏,可以单独比赛,也可以成对比赛,或多人一组参加接力比赛。

(2) 风度:参与比赛的人应有良好的风度,《丸经》里面说,比赛之前应先习家风,后学体面,折旋中规,周旋中规,失则不嗔,得隽不逞。

喜怒见面,利口伤人,君子不与也。

总之,输赢与否,都要心平气和,要以活动身心、选择良师益友为最大目的。

(3) 球不得安在基外, 在基外者为败(4) 不得用足踏基, 用手拊基, 或更动原基(5) 不得在基内试棒(6) 不得损坏已安之基(7) 风落:如球在基上,被风吹落,应即报告裁判为风落,不得自行将球放在基上,否则也算打了(8) 换棒:如已将球安好在基上,并先用棒试打不行,再换棒者为输(9) 上画:球到之处,必须在球的落点处做记号(10) 洞边五尺以内不得有人走动(11) 他人依法击球得胜者,耍赖不依,故意挑剔其为违法球,输一筹(12) 拨球:他人将球打入洞中,而又将球拨出者,罚一筹(13) 挪球:自己所击之球,停在不良地区,而用手或棒将球移于有利地带者,出局或加以适当惩罚(14) 换球:小人常伴同多人,扰乱视线,乘机将他人之球调换,并置于不利打击之死角处者,出局(15) 死球:如在界内击球触及行走者,则该被触及者之球为死球;但是当伴当或童仆在界内走时,而球着其身,则该伴当或童仆之主人出局,不在界内者不算(16) 撞球:洞边已有他人球时,后来之球不得碰撞前球,如为误撞,则后球死,故意碰撞者,输一筹(17) 倘有同组人之球,一在左,一在右,互有妨碍时,乃动一球。

动后如择好基安放,亦不许,如是则罚停2次(18) 动球:如他人将己球触动,如彼球已击出,则不算;未击出者不许再击。

至于被动过之己球如已画线,则由动球之人,将其移还原处;未画线者,任其在动后原位(19) 子:两球挤在一起,亦不许动,谁动谁输(20) 中身为败:我球触及他人身体者,他人为败,可取我球复击,或任其在原位(21) 风吹上窝,或别人已安球在基上者,不算,未安球或初棒则算(22) 熟窝不再击,以免影响公平比赛(23) 不许在旁指导他人击球,教者便输(24) 不许置放其他妨碍球进行的杂物,放者败(25) 不许将自己的棒借于他人击球(26) 错击他人球者,输(27) 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故意影响他人击球者,出局(28) 打劫:故意放水,或不用心击球,而不利于自己队者,不可以入会(29 ) 非击为败:棒不击球,而以棒推球、挑球,或扫或刮等,均为输(30) 代施倍罚:替他人击球者,罚二倍或输两轮(31) 胜负:一杆入洞者胜两杆,两杆胜三杆,三杆胜四杆,四杆以上者则不击了。

一般以筹码计算,大抵大会用二十筹,中会十五筹,小会十筹。

竞赛前先领筹,筹未用尽,不算为负,但亦得不到利物(32) 彩筹:得胜者获得彩物。

彩物都是由参加者量力而捐献的。

彩物之多少,常不一定。

不过这只是聚义之道,大家并不在乎彩物的多少参考文献:[1]刘秉果插图本中国体育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刘秉果张生平等捶丸:中国古代的高尔夫[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元朝人丸经[M] 商务印书馆[4]夏雨人中国人的故事[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5]王家仕从《丸经》的版本看中国古代捶丸的演变[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