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纤维的表面性质

合集下载

第七章 纤维的表面性质

第七章 纤维的表面性质

• WSS=2γSV • WLL=2γLV
• 粘着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液体本身性能γLV,另一 是液体与固体的相互作用γLVcosθ。
3.平衡浸润性的测量
(1). 接触角θ测量 采用显微镜直接观测角度值,主要有插入转 动法;悬滴法仅适于θ≤900的测量,悬滴法 的计算为: H D
tan 2 L
如令真实接触面积为A,则变形点处的屈服应力: Py=N/A,即A=N/Py 式中Py为材料固有的屈服应力值,所以A正比于N, 正压力越大,接触面积越大。 当A、B两物体相对滑移时,焊接点必须被剪切力分开, 故两物质间的摩擦力为:
式中τmin为两种摩擦物中较弱材料的被剪切破 坏的剪应力。
由于τmin/Py为常数,与摩擦物质的本质特征有关,符合 Amontons定律。即µ min/Py =τ
第七章
纤维的表面性质
纤维的表面性质
表面摩擦、磨损及变形 表面光学特性,如色泽特征 表面传导特性,如对热、湿、声、电的传递 表面能及表面吸附与粘结
一、纤维的摩擦性质
纤维的摩擦抱合性质与可纺性、织物的手 感、起毛起球、耐磨和抗皱等有关。与纺纱工 艺的关系:摩擦现象贯穿于整个纺纱过程;与 纱、布关系:有了摩擦力,纱、布才具有一定 服用价值;与磨损的关系:纤维、机件被磨损, 降低了使用价值;与发热的关系:高速缝纫可 能达300℃,使缝针弯曲,缝线熔融;与静电 的关系:摩擦起静电,静电聚集,干扰纺纱工 艺正常进行,特别是化纤。

N Td
F dT
dT T d
若F=μN,代入式(6-15),得 得典型的欧拉原理:
T1 =e T0
式子T1和T0分别为紧边张力和松边张力;θ为纤维的包围角。
二、纤维的浸润性质

纤维素纤维的主要化学性质

纤维素纤维的主要化学性质

一、纤维素纤维的吸湿和溶胀
2、纤维素纤维吸湿性的影响因素 与纤维本身性质有关
吸湿性取决于其化学结构中有无可与水分子形成 氢键的极性基团及其强弱和数量。
• 蛋白质纤维H-(-HN-CH-CO-)-OH 主链含酰胺基(CONH-肽键), 侧链上含羟基、氨基、羧基 • 纤维素纤维:每个葡萄糖剩其上含三个羟基 • 聚酰胺:隔几个C原子有一个酰胺基 • 腈纶:氰基 • 涤纶:酯键,吸水性差 • 氯纶丙纶:几乎为0
一、纤维素纤维的吸湿和溶胀
与超分子结构有关
吸湿主要发生在无定形区的结晶区表面,无定形 区越大,吸湿性越强。 如棉和粘胶纤维, 粘胶纤维与棉纤维的吸湿比相 对 湿 度(%)
520406080吸湿比1.99 2.132.082.031.98
提高疏水性纤维的吸湿性:内部形成毛细孔,枵 进行适当的表面处理,如涤纶超细纤维。
聚合度:铜氨溶液粘度法 强度 铜值和碘值:利用醛基的还原性
铜值:100g干纤维素能使二价铜还原成一价铜的克 数,其反应如下: Cell-CHO+2CuSO4+2H2O→CellCOOH+Cu2O+2H2SO4 碘值:1g干纤维素能还原0.1NI2溶液的毫升数,其 反应如下: Cell-CHO+I2+2NaOH→Cell-COOH+2NaI+H2O
二、碱对纤维素的作用
浓碱引起棉纤维剧烈溶胀机理: NaOH H2O - H2O 纤维素I → Na-纤维素 → H2O-纤维素 → 纤维素Ⅱ (天然纤维素) (碱纤维素) (水合纤维素) (丝光纤维 素) 钠离子体积小,它可以进入到纤维的晶区;同时Na+是一种水 化能力很强的离子,环绕在一个Na+周围的水分子多达66个之 多,以至形成一个水化层,当Na+进入fibre内部并与fibre结合 时,大量的水分也被带入,因而引起了剧烈溶胀,由于能进入 晶区,因此,溶胀是不可逆的。 这种溶胀受温度的影响,放热反应,提高温度不利于生成碱纤 维素。 溶胀也受NaOH浓度及中性盐的影响,当NaOH浓度高及中性 盐存在时,与钠离子争夺水分子,使水化层变薄,溶胀程度降 低。

第六章 酸性染料、

第六章  酸性染料、

第三节 酸性染料对羊毛、蚕丝和锦纶的上染原理
一、羊毛、蚕丝和锦纶的两性性质染料的上染机理
• 纤维的性质:
羊毛、蚕丝、聚酰胺纤维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构特征,
即三种纤维大分子链均以酰胺键连接而成,都含有碱 性基团(-NH2)和酸性基团(-COOH),即可象酸又 可象碱一样电离,具有与碱或酸结合的能力,因此具 有两性性质,即在水溶液中,存在等电点。但它们分
• 温度:分子结构小的60-70℃,分子结构大80-95℃
酸性染料在不同纤维上湿牢度为:尼龙>羊毛>蚕丝。
第一节 引言 第一节 引言
二、酸性媒染染料
综合了酸性染料和媒染染料的结构特点和染色性能, 分子中含有-SO3Na,分子结构较小,并在合适的 位置,含有可与金属离子螯合的基团。
染色特性:在酸性溶液中上染纤维,加入Na2Cr2O7 处理,使Cr3+与染料、纤维之间形成螯合物颜色变 深、变暗,日晒牢度、皂洗牢度显著提高。 主要用于羊毛纤维。也可用于蚕丝、尼龙。
COO
-
2. 吸酸,吸碱反应:羊毛在pH4-9,很少吸酸也很少吸碱。
H+
H+
COOH
NH2
NH3
• 即吸酸量不再增加,吸收质子数量与氨基含量基本一致,
氨基含量约为0.8-0.9mol/kg,此值称为羊毛的吸酸饱
和值(与-NH2含量基本一致)
• 如pH继续下降,羊毛的吸酸量又很快上升
O C NH H+ O C NH2
于当量吸附。
第四节 酸性染料对羊毛、蚕丝和锦纶的染色工艺
酸性染料目前的染色工艺(染色方法)通常采用浸染的方 法,而在浸染中易产生的质量问题主要为染色不匀或称
为色花。根据孔道扩散模型,D与dCp/dCa关系为:

第6章+柔软剂(讲义)

第6章+柔软剂(讲义)

第六章柔软剂6.1 概论6.1.1 柔软整理的概念柔软整理:在染整加工中,为了使织物具有滑爽、柔软的手感,提高成品质量的处理方法。

柔软整理的两种方法:机械柔软整理、柔软剂整理6.1.2 柔软剂用于织物柔软整理,使织物具有滑爽、柔软手感的化学助剂,称为柔软剂(softening agent; softener)6.1.3 织物柔软整理的原因1.天然纤维在后整理时,采用各种树脂,虽能防缩、防皱、快干、免烫,使织物具有某些合纤的优越性能,但手感变得比较糙硬,因此必须在树脂工作液中或在后处理浴中加入柔软剂进行整理2.腈纶、维纶纤维混纺的织物,经过高热处理手感一般都很糙硬,柔软整理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序3.毛纺、丝绸、针织等织物都需进行柔软整理。

4.最近超细纤维的不断开发.需要相应的超级柔软剂,以满足市场的需要6.1.4 柔软剂应用在纺织品上的目的:这种整理的主要目标是获得一种柔软的手感以方便纺织加工和提高服用性能。

通常,令人舒适的柔软手感是顾客在购买一件纺织品时的决定性依据。

因此,柔软手感被认为是影响纺织品销售的最重要因素。

近年来,柔软剂在纺织品加工中变得尤为重要,几乎每一种从纺织厂出来的纺织品都经过了柔软整理。

(1)获得需要的柔软性(通常可以被描述为:滑、顺从、超软、弹性、干爽、润滑);(2)增加技术性能,如:抗静电、亲水、弹性、缝纫性、摩擦牢度等。

(3)赋予合成纤维某种天然触感,通过提升纤维的二次效果(吸湿调节、平整度)来提高服用舒适性。

(4)改善加工性能。

此外,柔软剂也被用在起毛、防皱、缝纫及丝的卷绕等加工过程中。

6.1.5 织物柔软整理对柔软剂的要求(1)易操作;液态,易计量,稳定,易被预稀释;(2)与其他助剂有较好的相容性;(3)耐高温,在蒸汽处理下不挥发;(4)不泛黄;(5)不影响各项牢度,不色变;(6)低泡,对剪切力不敏感,不粘滚筒;(7)在浸染加工中均匀以及不影响加工液的总吸尽率;(8)对皮肤无害;(9)对人类和环境无害;(10)良好的生物降解性;(11)优良的运输和储存性;(12)优良的性价比6.2 柔软整理的机理6.2.1 降低纤维的表面张力纺织纤维是由线形高分子构成的比表面很大的物质,形状十分细长,分子链的柔顺性也较好。

纺织材料学 (于伟东-中国纺织出版社)第6章

纺织材料学 (于伟东-中国纺织出版社)第6章

二、热对纺织材料性能的影响
(一)、两种转变和三种力学状态 1、非晶态高聚物的热机械曲线(温度—变形曲线)
玻 璃 态
玻 璃 化 转 变 区
高 弹 态
粘 弹 转 变 区
粘 流 态
lgE
玻 璃 态
玻 璃 化 转 变 区
高 弹 态
粘 弹 转 变 区
粘 流 态
温度(℃ )
温度(℃ )
曲线上有两个斜率突变区—玻璃化转变区、粘弹转变区。 呈现三种不同的力学状态: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
20天 92 70 62 73 90 82 100 100 100
80天 68 41 26 39 62 43 96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5)分解点:纤维发生化学分解时的温度。
(二)耐热性和热稳定性
耐热性:纺织纤维经热作用后力学性能的保持性 叫耐热性。 图
热稳定性:纤维在热的作用下结构形态和组成 的稳定性。
1、质量与组成的稳定性
裂解:高分子主链的断裂,导致分子量下降,材料的机械 性能恶化。
2、结构的稳定性
热作用下,纤维的聚集态结构发生变化,结晶度下降, 取向度下降。
LOI= VO2 VO2 V N 2 100%
LOI大,难燃;LOI小,易燃。
(2)点燃温度、燃烧时间和燃烧温度
点燃温度:纤维产生燃烧所需最低温度。 燃烧时间:纤维放入燃烧环境中,从放入到燃烧所需时间。 燃烧温度:材料燃烧时的火焰区中的最高温度值。
3、提高纤维材料难燃性的途径
阻燃整理(纯棉、化纤) 制造难燃纤维(合成纤维)
3、影响热定型效果的因素:温度、时间、张力
定型温度大于玻璃化温度,低于软化点和熔点。

纳米碳纤维的表面性质和微结构对氧还原催化活性的影响

纳米碳纤维的表面性质和微结构对氧还原催化活性的影响

促进 H O 的分解.S i 等 对 O R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 : ik d R 碳材料上 N取代形成的活性位对 电催 化还 原 O_ H O 具 有较 高 的活性 .碳 纳米 管 的掺氮方 法 主要有 2种 :( ) 碳纳 米管 的合 成过程 :÷ : 1在 中直接掺杂;( ) 2 将合成的纳米碳管在含氮前驱体( N , H N等) N, H , C 中预处理¨ .直接掺 杂过程如 电弧放电 和化学气相沉积法( V ) . 等 , C D 2 其合成方法与合成纯碳纳米管 的方法类似 , 大多数
姜 悦 覃远航 钮 东方 , , ,张新胜 ,周兴贵 ,孙世刚 , 渭康 袁
(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 国家重 点实验室 , 1 上海 2 0 3 ; 0 27 2 .厦 门大学 固体表 面物理化学 国家重 点实验 室 , 门 3 10 ) 厦 60 5 摘要 采用超声处理的方法分别对管式纳米碳纤维 (-N ) t F 和鱼骨式纳米碳纤 维 (-N ) C f F 进行 了表 面化学处 C
联系人 简介 : 张新胜 ,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电化学研究 .E m i shn @euteu c 男 — al zag es.d .n :x
高 等 学 校 化 学 学 报
将 10 纳米 碳纤 维加 人含 18m .0g 8 L浓硝 酸 、10mL浓硫 酸和 1 L水 的混 合溶 液 中 , 6 2m 在水 浴 超声 仪 (0 , 0k z 30W 4 H ,上海声 彦超 声波 仪器有 限公 司 ) 中超声氧化 处理 2h后 , 滤 ,洗涤 ,于 10℃干 燥 过 2 1 .经过 酸处理 的纳 米碳纤 维标 记为 C F0(-N - 2h N 一 t F0和 f N - .取 20m C _ FO) C 0 g经过 超声 氧 化 处理 的 纳米 碳纤 维 , 6 在 0℃ 10m 0 L氨 水 中于超声 处理 3h ,引入 含氮 官能 团.过 滤 、 涤及 干燥步 骤与 在混 洗

第6章并条

第6章并条

(四)影响摩擦力界分布的因素 1、影响纱条纵向摩擦力界分布的因素 (1)压力P P↑,强度峰值↑,摩擦力界向外扩展(如上页 图中e',f',g') (2)罗拉直径 P不变时,皮辊直径增大,峰值下降,长度扩展。 (3)纱条厚度和宽度(宽度不变,厚度增加) 厚度增加则摩擦力界加长,峰值下降(与上面 相同)
(三)变速点实验 1、随纤维向前罗拉靠近,按前罗拉速度运动的纤 维数量逐渐增加,开始增加缓慢,然后急剧上 升,靠近前罗拉钳口处,纤维几乎全部变为快 速纤维。 2、纤维头端的变速形成一分布,且对时间是不稳 定的。 3、同样长度的纤维不在同一位置变速,短纤维变 速比长纤维早且分布范围大,离前钳口远。
4、隔距大,纤维变速点离前钳口远,且离散性大。 5、简单二罗拉的牵伸装置,纤维变速点离前钳口 远,且离散性大。 所以,牵伸装置控制纤维运动要合理,尽量使 变速点靠前、集中、稳定,使移距偏差最小。成纱 条干好。
第六章 并条
第一节 概述
一、 并条工序作用 1、并合:将若干根条子并合,使不同条子的粗 细段能够随机的叠合,改善条子的中长片段 均匀度。 2、牵伸:利用罗拉牵伸将喂入条拉细,同时改 善条子中纤维的伸直平行度及分离度 。 3、混合:用反复并合的方法进一步使生条中各 种不同性状的纤维得到充分混和,保证条子 的混和成分、色泽达到均匀。 4、成条:制成条干均匀的纤维条,有规律地卷 绕成适当的卷装,供后工序使用。
2、影响牵伸力的因素 (1)牵伸倍数 a. E=1时,Fd=0 b. E<1.2区域内,E↑,Fd↑,线性须条仅产生弹性伸 长或纤维伸直所致。
c. E=1.2~1.8(临界牵伸)---位移 牵伸和张力牵伸的转变过程。(棉:1.2左右)。 在这个范围内,须条中纤维处于滑动与不滑动 的不规则运动的转变过程中,快慢速纤维数量不 稳定,因此Fd波动大。 d. E>1.8---位移牵伸。 纤维之间快慢速纤维间产生相对位移。E↑, 则Fd↓。

织物——第六章织物的热学、电学和光学性质

织物——第六章织物的热学、电学和光学性质
织物
第六章 织物的热学、电学 和光学性质
第一节 织物的冷感性
织物刚与人体皮肤接触时人体产生的一种冷热知觉反应称为冷感性。冷 感性主要与内衣的接触舒适性有关。寒冷季节穿用的内衣如棉毛衫裤、羊毛 内衣衫裤等要求暖和、无明显冷感;炎热季节穿用的内衣如汗衫裤、衬衫等 则要求凉快、有明显冷感。
冷感性实质上是在温度不平衡条件下产生的。冷感性大的织物做内衣在 寒冷季节穿上时,会使流经皮肤表面的血液受寒后回流至血液中心在经颈静 脉时引起寒战而增加产热,又由于皮肤血·管收缩而控制了传导、对流、辐射 的热量,这样就使体内与体表间的温度梯度加大而使深层组织的传导热增加。 因此,寒冷季节使用的内衣应降低其冷感性。在炎热季节中,由于皮肤血管 扩张,体内与体表间几乎无温度梯度,同时环境温度已接近甚至超过体表温 度,传导、对流、辐射、散热几乎接近于零,甚至成为受热状态,此时,人 的机体以蒸发散热为主,因此,炎热季节使用的内衣应提高其冷感性,使织 物与皮肤接触时,较高温度的皮肤有冷的感觉。
第五节 织物的光泽
织物光泽是织物外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品种、用途的织物对 光泽的要求不同,运用织物光泽的某些规律还可以获得某些特殊外观 效应。
一、织物光泽机理 织物是一个半透明体,其内部也存在可供光线反射的平面层状结 构,因此,与纤维一样织物光泽也来自三个方面:及透射光。其中反射光表 现为织物光泽的强弱,透射光主要表现为织物的透明程度。
第三节 织物的抗熔孔性
织物局部接触火星或燃着的烟灰时,抵抗形成孔洞的程度称为抗熔 孔性。由于此类小孔往往难以修复,会使外观变劣,甚至失去使用价值, 所以,抗熔孔性已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尤其随着合成纤维服装面料的大 量使用,提高其抗熔孔性更成为消费者的迫切要求。厚一些的织物,虽 不致于在接触火星瞬间形成明显孔洞,但也会在织物表面留下熔迹,造 成外观疵点。此外,焊接工穿的工作服,抗熔孔性就成为不可缺少的安 全性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逆 >顺

拉伸
A
拉伸 回缩 F顺小
A' F逆大

强作用,且 大
A'' 移动量
图6-22 羊毛差微摩擦效应
图6-23 羊毛毡缩过程示意图
毡化(毡缩性):羊毛纤维在热、湿、机械综合 作用下,向根部方向移动,纤维相互穿插、纠缠 并越收越紧,最终形成毡制品。
羊毛集合体的毡化就是由差微摩擦效应,加上羊 毛的高弹性伸长率和促进羊毛弹性伸长与回复的 热、湿、机械综合作用完成的。
图6-8 棉纤维的表面形态
2. 麻纤维
苎麻纤维表面有许多微细沟槽和残余果胶,使苎麻表面变得 粗糙,这是苎麻刺痒的另一原因。
3. 毛发类纤维 (1) 羊毛纤维 伪棱脊 鳞纹
鳞片外形轮廓以及鳞片的伪鳞脊是构成羊毛表面鳞片花纹的 主要原因。通常羊毛的细度越细,其表面的鳞片度越高,鳞 片重叠数越多、厚度越厚,鳞片的环状完整性也越高。
第二节
纤维的表面特征
一、天然纤维的表面特征 1. 棉纤维
棉纤维表面分布着微小的突起条纹(棱脊状条纹),是棉纤 维交叉移动时轻微跳动和铮铮做响的主要原因,影响纤维的 可纺性,特别是在动态滑移过程中,其作用尤为重要。微条 纹产生的起皱表面结构,有利于纤维的点接触,而且是柔性 点接触,使纤维耐疲劳和磨损,并不涩不沾。
摩擦系数
硬体 软体
O
粗糙度r
图6-18 摩擦系数μ与粗糙度r的关系
(6) 纤维外观形态及表面附着物的影响
(纤维截面形状与卷曲) (抱合力)
(7) 环境温湿度的影响
2. 粘-滑现象
纤维间相对低速滑移时,会发生时而保持不动(粘), 纤维产生变形或同向移动;时而又相对快速滑移(滑),这 种现象称为粘-滑现象。
LB
图6-2 A/B物质的界面层示意图
2. 表面能(表面自由能)
形成单位面积表面所消耗的功。
E G W l A
F
A
肥皂液膜
(W=F l)
l
L
图6-3 液体表面增大所作的功
二、纤维表面涉及的内容
纤维表面主要涉及表面结构、表面性质和表面表 征方法: 表面结构是表面的基础与本质,决定表面性质; 表面性质是表面结构的外在行为表现; 表面表征方法是认识表面结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的手段。
第六章 纤维的表面性质
纤维的表面性状与纤维集合体的加工和性能密切相关
表6-1 不同尺度材料表面结构所占体积比
材料 1m直径的圆柱体 1mm直径的圆柱体 纤维(1~100m) 纳米材料(10~100nm) 体积比 (4~6)×10-9 (4~6)×10-6 (4~6)×10-4 0.36~0.52
(a) 对 称 摩 擦
图6-21 纤维的对称和非对称摩擦示意图
(2) 不同方向的摩擦
差微摩擦效应:羊毛纤维特有的现象,即顺鳞片 摩擦的摩擦系数小于逆鳞片摩擦系数;(摩擦的各
向异性)
根本原因是羊毛鳞片的棘齿形态。这也是导致羊 毛具有毡缩性的必要条件。
=T =R
逆鳞片 梢 (T) 逆 弱作用, = 0 顺鳞片 根 (R) 顺 顺 逆
dS T T0 m T1 m T0
R
T1 (b)绞盘法原理
d
T+dT
F (a)绞盘法机构
图6-24 绞盘法测量原理示意图
(2)抽拔法
F0f (F f)
F = dl 单纤维 F 剪应力 F =dl l 微粘结点 d
L N (a)
N
(b)
图6-25 纤维抽拔法实验原理
(3)刮动法
SV SL cos LV
接触角:气-液切面与固-液界面间 含液体的夹角。
表6-4 平衡浸润的几种形式
θ θ= 0 ° 0<θ<90 可否浸润 完全浸润 可浸润 cosθ 1 0 状态 或称铺展 正浸润
θ=90
90θ180 θ=180
无浸润
不可浸润 完全不浸润
表6-2 常用表面分析方法名称及用途
探针 表面分析方法 低能电子衍射LEED 反射高能电子衍射 RHEED 俄歇电子谱AES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紫外光电子能谱UPS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二次离子质谱SIMS 原子力显微镜AFM 用途 表面及吸附层结构 表面结构 表面组分,结合能 表面形貌 表面形貌 表面轮廓、结构与成 分 电子束缚能,吸附态 电子能态表面吸附 表面元素分析 表面结构、轮廓和成 分 激发粒子能量或分析深度
电子
能量E0 50-500eV E0 10-100 keV E0 2-5 keV 全膜覆盖表面 表面复制膜形态 表面轮廓<10nm
深度 1.0-5.0nm 深度 1.0-5.0nm
光子 离子 “探针”
E0>500eV
<10nm
4. 纤维表面改性
纤维表面改性是纤维表面分析研究的主要目 的,是期望通过有效、方便的表面处理获得理想、 实用、新型纤维的主要方法。
大多测试段
D
流体润滑 边界润滑 O v
图6-17 滑动速度v与摩擦系数μ的关系
在高速摩擦时会发生:
s D
(2) 表观接触面积的影响
F N A
(3) 正压力的影响
F N n 或 F N bN c
(4) 表面粗粗度的影响
r
A实际 A表观
(5) 表面硬度的影响
(a) 羊毛
(b) 兔毛 图6-5 羊毛和兔毛的鳞片像(SEM)
(3)羽绒纤维
羽绒纤维表层结构是排列规整的原纤,相互紧挨着绕纤维 外层一圈,表面存在依稀可见的明亮的“膜层”,这种结 构可能是很细的羽绒仍能挺直的原因。
图6-11 羽绒表面的原纤排列及“膜层”(TEM)
(4)蚕丝纤维
蚕丝的表层结构和羽绒纤维相似,也是表层一排原纤紧密 排列一周。但蚕丝在表层呈层状结构,因此提供了很好的 光反射、折射和投射效果。蚕丝的表面还有丝胶及微细沟 槽,以及一些毛丝,使纤维具有纵向滑爽、横向略糙的特 性,纤维在交叉移动时,有丝鸣现象。
第一节 纤维表面的内涵
一、表面的基本概念 1. 纤维表面的定义 纤维表面,是指纤维表层0.5-5nm内的组成、结 构和其亚微米尺度及其以下的表观形态。
纤维表面结构与组成是非对称和不均匀的 表面的结构和形态是不稳定的
表层厚度 表面轮廓
粒子
图6-1 表面结构、形态及相互作用
LA 界 面 层
LAB
产生粘-滑现象的本质原因是纤维的静、动摩擦力或静、 动摩擦系数的差异所致。是纤维产生“丝鸣”的根本原因。 粘-滑现象受相对移动速度的影响,当相对移动速度大 于0.1m/min时消失。
F 弹簧 下移动板 (a) v O x (b) F 上滑动块 (FS ,FD) FS FD
图6-19 粘-滑过程及摩擦力曲线
外表皮层 (鳞片膜)
次表皮层 a 次表皮 层b
内表皮层
细胞间质 CMC
图6-10 羊毛纤维表面的鳞片结构 图6-9 羊毛纤维表面的鳞纹
(2)兔毛纤维


兔毛纤维鳞片花纹与纤维轴夹角一般小于45o,而羊毛一般 为80-90o。 鳞片条纹平行排列且伸直程度高,呈直线条纹。且有表层粉 状物质的介入,因而兔毛表面的差微摩擦效应极不明显。 鳞片的伪鳞脊现象较多,羊毛为1/10,而兔毛约为1次。 兔毛表面有极好的滑糯性,即其表面摩擦系数很小,主要原 因在于兔毛表面存在着一种粉状物质,为兔毛提供了优良的 使用性质,但也造成加工成网、成条、牵伸不良等困难。可 以采用浸酸腐蚀法、上纺纱油剂法和等离子体刻蚀法等,改 性纤维的可纺性。
(a)
(b)
(c)
图6-6 纤维表面缺陷导致的断裂
3. 纤维表面结构与性质的一般分析方法
电子束 电子 中性 粒子 二次电子 发射区 电子 吸收 特征 X射 线产生区 离子 光子 背散射 电子区
图6-7 电子束激发的各类信息示意图
(1)表面组成分析 俄歇电子能谱(AES),二次离子质谱(SIMS),X射线光电 子能谱(XPS),分析深度在表面2nm左右。 (2)表面结构分析 低能电子衍射(LEED),反射型高能电子衍射(RHEED),扫描 隧道显微镜(ST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等,其中首推 LEED,AFM(适合于高聚物材料)和STM(适合于金属和无机 材料) (3)表面形态分析 SEM,TEM,AFM,STM等,主要是SEM和AFM (4)表面电子能态分析 XPS,UPS。 (5)表面性质分析
锦纶与锦纶 羊毛与羊毛 顺鳞片方向 逆鳞片方向 同纤维方向 顺鳞片方向 逆鳞片方向 顺鳞片方向
0.35
0.47 0.13 0.61 0.21 0.11 0.39 0.26
0.26
0.40 0.11 0.38 0.15 0.09 0.35 0.21
羊毛与粘胶
羊毛与锦纶
逆鳞片方向
0.43
0.35
S
二、摩擦机理与测量
1. 纤维的摩擦机理
摩擦是指两物体间接触并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对滑移时的现象;
从微观力学角度来说,是两物质接触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在切向外力作用下产生剪切和分离的过程;
从宏观形态看,是两接触物体间的碰撞、挤压和错位;
实际纤维间的摩擦,是宏观和微观作用的综合。
2. 纤维摩擦性质的测量 (1)绞盘法
图6-13 腈纶纤维的表面形态与结构(SEM)
三、表面改性和高性能纤维的表面特征
1. 纤维粗糙化改性
图6-14 羊毛的等离子体刻蚀处理表面(SEM)
2. 纤维表面柔软化改性 柔软剂,表面涂覆改性:改善纤维表面摩擦性能
3. 合成纤维的丝光改性
图6-15 涤纶的丝光处理表面(SEM)
4. 高性能纤维的表面特征
二、化学纤维的表面特征 1. 再生纤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