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2022·山东高考) 6.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
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
(2)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3)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 (4)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2023·山东高考) 6. 下面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 者认识到(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变 1.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变始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 “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负责管理五处通商口岸的对外事务,是一个具有外交性质 的职务。这里反映出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说明清政府的“夷夏”观念没 有改变;与外国打交道只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不是建立政治外交关系。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启示: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发 展的最大障碍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成分及其特征:
自然经济(主体)(战国-1956):封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 自足经济;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封闭性,与商品经济相对立。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1840-1949):外商企业,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 洋务经济(1860):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机器大生产,是中国近代工 业的开端;民用企业采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易错题常考题专项训练——中国近代史选择题50题(含解析)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易错题常考题专项训练——中国近代史选择题50题1.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晚清在中外交涉事务上,以全权大臣取代了过去的临时性的钦差大臣。
不过全权大臣没有完全按照西例行事,他们对外议订条约时需要随时上奏,不能自主行事。
这反映了晚清时期A.政府落实“中体西用”思想B.东西方制度逐渐地接轨C.对外交往不平等有所强化D.外交制度变革的复杂性2.如表为近代汉口从日本进口产品价值统计表。
据如表可知时间1880年1883年1886年1889年1892年1895年1898年1901年1904年金额10012078036045421603914361908A.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结构改变B.民族资本的投资环境较恶劣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逐渐加剧D.中日贸易的区域发展不平衡3.严复在《天演论》自序中指出,先秦诸子深谙进化论。
他无论翻译西学还是点评中学,都以先秦诸子为重心。
在他那里,先秦诸子是翻译西学时按语中的主角,诸子学则是解读中国学术思想的基本文本。
严复旨在A.梳理中外学术源流B.倡导西学中源学说C.寻求政治改良途径D.提升民族文化自信4.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秀全力图构建一个凌驾于政权之上的家庭。
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十五家中童子俱日至礼拜堂,两司马教读备遗诏圣书……凡礼拜日,伍长各率男妇至礼拜堂,分别男行女行,讲听道理,颂赞祭奠天父上主皇焉。
”这可用于佐证太平天国A.带有一定的空想性B.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C.实现了妇女的解放D.发扬了经世致用思想5.1898年6月,光绪帝为戊戌变法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说:“……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表明光绪帝A.触犯了顽固派的根本利益B.通过改革解决理学空谈的弊端C.采取中体西用以救亡图存D.主张变法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6.下表所示为19世纪中期的部分作品。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16讲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

2研考点 精准突破
主题一 国门洞开——两次鸦片战争
史料探究
视角1对签署《南京条约》的不同评论
材料
道光 皇帝
此外一切紧要事件,必应筹及者,均著责成该大臣等一一分晰妥议 ……务须永绝后患。该大臣既知善后难于措手,他国之不免生心, 即应思前顾后……力求弭患未然之计。
江苏布 阅江南钞寄合同①,令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磋跌,至夷妇与
教材深化·提认知 1.图解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
2.历史概念——“东南互保”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 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1900年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 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双方互不 侵犯。“东南互保”是清末地方实力派首次公然反抗清政府,此事件使南方 大部分地区得以免于义和团之乱及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也严重动摇了清 政府的统治。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读史 ① 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治理,巩固国家统一 ② 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在是否进军新疆的问题上发生的激烈争论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及采 取的主要措施。
具有近代政治意识的官员第一次在国家政治事务中显示出鲜明的独立
性和抗争性
2.《辛丑条约》
签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签 约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①惩办“ 首祸诸臣 ”,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②向各国赔款白银 4.5亿 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内③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 使馆区 ,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容④拆除 大沽 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 山海关 沿铁路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⑤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等 影《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 响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 抗日战争

外 部 原 因
③欧美各国忙于应付本国危机,无暇东顾 ④蒋介石正忙于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二、侵华日本的罪行
1、军事侵略: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八一 三事变 华北事变、七七事变
2、殖民统治:扶植傀儡政权,以华制华
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实行残暴统治
3、灭绝人性的极端罪行 大肆屠杀中国人民:如南京大屠杀 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蹂躏中国妇女
三、共赴国难
(三)、国民党的正 面战场 松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宜枣会战
中国军队的德式装备师
国 民 党 正 面 战 场 的 抗 战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上海失守
意义: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1937年9月13日——11月8日,日占太原
1、平型关大捷——首次 徐州会战
战略反攻阶段(1945、8——1945、9、2 伪满洲国 国民党政府 五个政权:日扶植的傀儡政权 汪伪政权 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一、分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原因
内 部 原 因 ①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 ②经济危机打击,政治危机出现,军部法西斯上 台,以战争来摆脱经济危机困扰。
(浙江省五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20)在遭到中国军队打 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 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 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 的战役最有可能是( )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枣宜会战
和平解决原因:①中共和广大人民希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实现团结抗日。 ②国民政府中占优势地位的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国民 党内许多爱国者也主张和平解决事变。 ③英美苏三个世界大国都希望利用中国力量牵制日本侵略 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意义: ①标志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破产,十年内战 基本结束; ②标志着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③标志着国内革命战争开始转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④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 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纪念事变的启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国家 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等等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讲义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讲义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4年)重大史实政治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输出;民用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式服装、餐饮、经济住宅传入文化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1.政治领域: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物质领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文化领域: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4.社会生活方面: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二、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年)重大史实1.政治领域: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领域: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领域: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方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重大史实1.政治领域: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领域: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3.思想文化领域: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7.20近代中国民族

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线索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线索2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诞生;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后、一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发展陷入绝境。
线索3 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西方文明碰撞和交汇,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呈现中西合璧的特点。
线索4 近代交通、通信及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及大众传媒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呈现出近代化、大众化的特点。
第20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机器创造出的文明随列强的“坚船利炮”向世界各地扩散。
固守古老文明的中国在列强军事打击、商品倾销的巨大冲击中败下阵来。
(2)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3)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但“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原因:列强利用获得的特权,扩大对华________等。
[知识拓展]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前提条件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重要因素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的经济联系历史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2.表现(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____________的衰败标志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19世纪60年代起,解体速度加快。
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总结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1.时间及过程: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1851 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 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通过北伐、西征。
1856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 年同年,天京(现在南京)变乱之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由盛转衰。
1864 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失败原因①主观战略上的失误。
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③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根本原因)2.太平天国两大文件(1)《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内容:①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民众选举。
②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鼓励技术发明。
③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
评价:是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是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3.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③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④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4.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二.时期: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时间:1894 年 7 月开始到 1895 年 4 月结束。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

知识梳理
四、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五、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
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
度
目 政治 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统治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权贵阶层出现
战俘和负债 氏族成员
文明定义: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
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物质资料生产不断发展,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分工和 分化加剧,由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发展成为不同阶级,出现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
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认识
甲骨文反映了商朝的社会状况,体现了商朝统治的神权色彩,具有重要 的史料价值
【思考】商汤灭夏之后,如何进行有效统治是首要问题。结 合所学思考,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度?
【答案】 原因: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 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非 常浓厚,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 实行直接控制。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 统治的最佳方式。
时空观念:了解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理清夏商周的 政权更替,了解春秋战国的诸侯国位置。 史料实证:通过考古材料(遗址、甲骨文、青铜铭文)和 传世文献,认识奴隶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了解商 鞅变法和百家争鸣内容 历史解释: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和早期国家的特
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征;理解百家争鸣
考向分析
先秦时期(上古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也是我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时期;近三年的趋势是: 1、考查的力度越来越大;其中素养考查对史料实证考察的力度较大。 2、考查角度多样化:从生产发展到政治制度到文化思想;从文明起源到“多元一体”观;有 政治制度、私有财产、治国方略、文化血脉等。 3、对早期政治制度相对考察较多;对文化血脉、文化扩展越来越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从思想折射点看:1949 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 ,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为新 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1956 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 ,1957 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问题》等,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学说。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起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2)从思想折射点看:封锁、禁运时期,美国推行全球霸权的“冷战”思维,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对立; 从 1972 年至今,虽然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仍然影响着两国贸易的发展,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经 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美贸易总体呈现向前发展的趋势。
[2015· 河北邢台模拟]1961 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表示,如果中国向美国表达需要粮食的愿望,美国愿意 认真考虑。实际上中国政府没有主动要求美国政府供粮,只是同美国民间商业机构洽谈进口粮食的可能性。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中国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粮食自给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D.意识形态的对立影响两国关系
学科素养培优 ——非选择题之内容、措施类设问 设问 类型 设问 呈现 具体史实型 考查某一具体历史事物的内容,如某一改革 等 据材料定位该史实发生的背景→据所学 知识推断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意图→结合设问 答题 限定组织答案(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农业、 模板 工业、商业/对内、对外等)。如果题目要求直 接依据材料进行回答,那么就可以跳过前面的 步骤,紧扣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纵向专题型 考查某一阶段历史事物的发展 呈现形式 据材料定位专题主旨→据所 学知识划分阶段→结合设问限定 条件提炼各阶段的中心词组织答 案(开始、发展、结局/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等)
取得了什么成效,某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等 变化,或者该阶段具体历史事物的
设问 类型
具体史实型 例如, 美国在经济大危机期间解决社 会福利问题的措施, 首先明确这属于具
纵向专题型
例如,15~19 世纪上半期西方
体史实型, 其次定位该史实发生的背景 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容,需要将 举例 说明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经济萧条, 两种答题模板结合起来。首先从 失业问题严重),据此可推断出当时社 政治(制度层面)、经济(器物层 会救济的主要任务是尽快缓解失业问 迁移罗斯福新政中采取的社会保障措 施即可 面)、思想(精神层面)角度归纳相 期的时序性来归纳 题, 加强救济工作; 最后结合所学知识, 关史实, 然后按 15~19 世纪上半
解析 题干表明尽管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中国粮食供应紧张,但由于中美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
中国政府没有主动要求美国政府供粮,这说明意识形态的对立影响两国关系,故选 D 项。中国粮食供应紧 张,这一时期是人民公社时期,故 A 项错误;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B 项 错误;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故 C 项错误。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专题九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 立到改革开放前
专题整合 备考提能 知识网络/通史思想/素养培优
知识网络建构
通史思想命题 探究点一 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社会转型折射 出的经济、思想、教育的变化
1949~1956 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政治上表现为巩固政权; 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并走向国际舞台,从政治的变化可以折射出该时期经 济和思想文化的变化。 (1)从经济折射点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 工业化的基础,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基础。
信息判定,反映的是 1953 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的历史现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从 1953~1956 年, 但题干材料并没有反映,故 A、C、D 三项错误,B 项正确。
探究点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贸易折射出的两国政治外交、 思想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贸易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封锁、禁运时期 (1949~1971 年)、坚冰 突破时期(1972~1978 年)、正常贸易发展时期(1979~1992 年)、贸易快速增长时期(1993 年至今)。 (1)从政治外交折射点看:①封锁、禁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 矛盾,美国对中国实施封锁和禁运的政策,中美贸易处于完全割裂状态。②坚冰突破时期:1972 年 2 月, 尼克松访华,中美政治上的坚冰被打破,中美贸易的航船正式起航。③正常贸易发展时期:1979 年 7 月, 中美签署《中美贸易协定》 ,规定两国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奠定了中美经贸往来的法律基础,两国贸易进 入正常贸易时期。④贸易快速增长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中美贸易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随着贸 易的快速增长,中美之间关于贸易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
[例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①,包括“五善”“五失”。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②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 令„„四曰刚毅多略。” 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③:“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④,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计”,前者 考核官员的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看来,趋向于细化和严厉。 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 ——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王朝预防腐败、加强德治的主要措施。
[2015· 北京海淀区调研]观察下列图片。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
①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据 ④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②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
③《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
解析
解答本题的最重要的信息是紧扣时间信息, 采用排除法。 观察题图, 从“1953 年”和“选民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