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同步练习(含答案)

1 邓稼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宰.割(zǎi) 筹.划(chóu) 鲜.为人知(xiān)

B.元勋.(xūn) 颤.抖(chàn) 锋芒毕露.(lòu)

C.摄.制(shè) 诞.生(dàn) 风悲日曛.(xūn)

D.彷.徨(páng) 殷.红(yīn) 燕然勒.功(l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焦虑建意书鞠躬尽瘁亡国灭种

B.谣言直肠癌妇儒皆知至死不懈

C.暑名奠基人马革裹尸热泪满眶

D.仰慕开拓者蓬断草枯层出不穷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战狼2》总票房高达52亿,堪称2017年夏季当之无愧

....的黑马电影。

B.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中国是家喻户晓

....的人物。

C.李明同学将在操场上捡到的五十元钱交给了老师,这种拾金不昧的行为真是可歌可泣

....。

D.隐匿贡嘎机场旁边的一处静谧的湖泊,海拔四千余米,是一处鲜为人知

....的秘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良好的心态是奥运会运动员能否取得最佳成绩的重要因素。

B.邓稼先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C.随着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在中国大西北腾空而起,使中国第一颗地爆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D.2017年9月,杨振宁携夫人再访山西大学,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什么是正能量?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都可称为“正能量”。我们为什么要弘扬正能量?________。

①既隐藏着自信、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

②这两种能量,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③因此,当正能量不断被激发时,负面情绪会逐渐被取代,国家和个人的梦想也会慢慢实现

④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能量场”

⑤又暗含着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等负能量

A.①②⑤④③B.③⑤④①②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③②⑤

6.本文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小标题,围绕“邓稼先”写了与他有关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历史背景→________→性格品质→________→沙漠创业→________。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回答问题。

7.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介绍了两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顾“两弹”实验秘闻

罗坪

1964年,张其彬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分配到酒泉基地,作为技术员参与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那年他28岁。

张其彬到基地后,与基地所有的科技工作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地进行认真仔细的实验前准备。两弹的发

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

然而,在实验前一天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如此恶劣的天气,实验还能否如期进行?下午三四点到实验场时,张其彬和大家都很担心。按规定,风速超过15米/秒,温度超过零下11摄氏度,就不能进行这个实验了。而当时最大风速达25米/秒,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在征求了气象专家的意见后,中央果断决定实验如期进行,所有的设备、人员按计划进场。

据张其彬回忆,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下午三四点,天空昏暗如夜,车队进场时,不得不集体编队打开大灯,一辆接一辆地紧跟着向目的地进发。车跟太紧怕造成追尾,稍一拉开距离,车就可能走丢。负责运载导弹和原子弹去两个地方进行测试的车队,竟然沿着电线杆走迷路,在走岔了50多公里才回归正途,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10月26日下午5时,仪器终于检测完毕,但是大风又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无法将导弹在风中顺利地竖到发射架上,只有组织人力拉绳子。开始时,16个人拉还不行,后来又增加了12个人。28个人拽着、扶着、拉着,配合着吊车,慢慢把导弹吊起来,再慢慢放下去,总算艰难地完成了这道程序。

按计划,10月27日发射核导弹。为防止意外事件,当时兰新铁路停运,数百万群众紧急转移疏散。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而地下室负责发射控制的,只留下了包括张其彬在内的七个人。当时的两弹结合发射塔,距离他们七人所在的地下控制室大约100米、深度4米。

地下室面积总共十几平方米,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于是,张其彬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勉励自己: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张其彬如今坦然承认,当时心里很清楚核武器实验的危险性。那时两弹结合的实验尚属秘密,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将其隐喻为“战斗”。此后,人们把当时留在现场的七人誉为“七勇士”,又称“敢死队”。

10月27日晨8时45分,距发射仅剩下15分钟。在这最后15分钟里,张其彬跟操作员们一起进行最后的调试。十几平方米的小控制室里,满满当当的设备仪器在工作中散发出的热量,使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室外地面上零下十几摄氏度,地下室里却是零上40多摄氏度。紧张忙碌中,七勇士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

张其彬称,不像现在电视上演的要喊点火,按按钮。当时他们就是按照程序,拧动钥匙。8时59分,参谋长下达命令:一分钟准备,开始倒计时!上午9点按时发射。地下室里,七勇士各有分工,聚精会神地眼睛紧盯着仪器。一片静寂中,只听表在嘀嗒嘀嗒地响,心在怦怦怦地跳……五、四、三、二、一,——发射!

一阵火焰喷射,导弹携原子弹呼啸着腾空而去,转瞬间消失在浩瀚无垠的天幕。顾不上欢呼,也没有等到原子弹爆炸,七人中的徐虹、颜振清、刘启泉三人冲出了控制室。按照规定的程序,这时他们必须开始工作,基地上还有许多发射后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几分钟后,张其彬冲了上来喊道:爆炸了!当时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1.本文按照________顺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行文。(2分)

12.“两弹”发射前一天,研究人员遭遇了哪些难题?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任选一处,谈谈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画线部分引用了张其彬日记中的话,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认为地下控制室留守的七个人,是否堪称“勇士”?请结合文意,表述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学完本课,为了表达对邓稼先的敬佩和热爱之情,班级决定开展以“走近邓稼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1)[巧联妙对] 阅读课文,根据上联,对出下联。要求下联中含有“邓稼先”三个字。

上联:千载圆梦“神五”英雄杨利伟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栏目设计] 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成功发射,这一系列的发展表明我国科技人员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下,在科技攻关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请你根据相关资料,为“打开科技之窗”主题板报设计两个具体的栏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原创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浪网对青少年追星人数比例的调查统计图

某机构对青少年“追星对象”的调查统计图

材料二青少年追星主要是因为他们需要偶像;其次就是借追星来摆脱孤独,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再则追星也是广大青少年心理的需求和情感宣泄的需要。他们都向往梦幻般的青春,生活在自己虚拟的世界中,幻想着自己成为闪亮的明星,成为顶尖人物,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标。对于青少年来说,要做到“偶像榜样化”,把偶像当作平常人看待,淡化对偶像的膜拜;另一方面,要将“榜样偶像化”,从身边的亲朋好友身上吸取成功的元素,将他们视为自我成长的偶像。

(1)从材料一的统计图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引导“追星族”不再疯狂追星。请你提出三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1.[解析] C A项,“鲜”应读“xiǎn”;B项,“露”应读“lù”;D项,“殷”应读“yān”。

2.[解析] D A项,“建意书”应为“建议书”;B项,“妇儒皆知”应为“妇孺皆知”;C项,“暑名”应为“署名”。

3.[解析] C “可歌可泣”的意思是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用在句中大词小用,显然不恰当。

4.[解析] D A项,一面对两面,将“能否”删去;B项,句式杂糅,可改为“邓稼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或“邓稼先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C项,成分残缺,将“使”删去。

5.C

6.生平功绩民族感情热情赞颂

7.在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写邓稼先,表现了邓稼先质朴、无私的品质。

8.奥本海默是一个在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是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9.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0.说明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符合中国社会的需要,才能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1.[解析] 文中的几个段落开头都有表示时间推移的句子,由此可以判断是时间顺序。选文写的是张其彬在实验基地的见闻和感受,由此可以确定线索。

[答案] 时间张其彬的见闻和感受

12.[解析] 第三至六段记叙了“两弹”发射前一天研究人员遭遇的几个难题,依次概括即可。

[答案] ①戈壁滩天气陡变,风速太大,气温过低;②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车辆容易迷路;③无法将导弹在风中顺利地竖到发射架上;④要紧急转移疏散数百万群众。

13.[解析] 首先找出典型的描写环境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答案] (示例一)“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作用:描写了戈壁滩恶劣的环境,说明了实验的难度之大,烘托了实验人员紧张、忐忑的心理。(示例二)“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作用:描写戈壁滩的风沙之大,说明实验车队行车的难度很大。

14.[解析] 日记体现的是人物的心声。解答本题,要分析这句话体现了张其彬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 侧面烘托了留守地下室的危险性和重要意义,表现了张其彬等人不怕牺牲、忠于党和祖国的崇高精神。

15.[解析] 结合第七至九段留守人员的工作环境、条件和任务来表述理由。

[答案] 是。理由:①地下室空间狭小,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②室内温度过高,紧张忙碌中,大家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但大家各有分工,按规定的程序完成各自的任务。

16.(1)示例:百年回眸“两弹”元勋邓稼先

(2)示例:①“两弹元勋”邓稼先;②中国“飞天梦”的历程;③探索与发现。(答出两个即可)

17.(1)示例:大多数的青少年都追星,家长也知道;青少年追星的对象以娱乐界的明星为主。(意近即可)

(2)示例:①家长要注重引导,不能盲目溺爱、迁就;②教育青少年要把偶像当作平常人看待;③树立身边的偶像,引导青少年从身边的亲朋好友身上吸取成功的元素,将他们视为自我成长的偶像。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练习题附答案

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读拼音写汉字,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é jiǎo shuǐ chénɡ shí zhōnɡ rǔ ()()() shí sǔn ɡōnɡ shì shànɡ yuán ()()() 二、按要求写词语。 1.时宽时窄(ABAC): 2.时宽时窄(一对反义词): 三、说说下列句子运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2.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广大会堂。() 3.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再没法容第三个人的这样小的小船。() 4、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四、课文内容梳理: 本文的作者是。作者游览的地点是,时间是。游览的顺序依次是、、、,最后。 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游乐山 妈妈的故乡四川有一处中外闻名的游览胜地——乐山。今年暑假和妈妈一起回家乡,我有幸游览了乐山。 清早,江面上晨雾弥漫。我们由乐山城乘汽艇沿江而下,过青衣江、泯(mǐn)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口来到有中流砥柱之称的乌龙山。 乌龙山四面环水,孤峰兀立,山上树木繁茂,翠竹成荫,山壁陡峭,江流澎湃。古人曾赞道:“何处飞来缥(piāo)渺(miǎo)峰,独立江心江四曲。环水有山不见山,一耸云树插天绿。”

我们离船登岸,踏上山间小径,小径两旁竹木苍翠,不时传来阵阵鸟语,十分幽雅恬静。不知不觉悟我们来到乌龙寺,乌龙寺坐落在乌龙山顶。楣(méi)门正中高悬金匾,门上雕刻着十分精美的花卉图案,显得富丽堂皇。寺内主要建筑有经弥陀(to)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方丈室等,这些建筑结构严谨,庄严雄伟。入门为天王殿,殿内有四大天王雕塑,一个凶猛,一个严肃,一个威武,一个神气。天王手拿擒妖宝物,个人魁梧高大,形态庄重。寺中烟气弥漫,看来寺内香火很盛,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 沿着石铺小路下了山,过铁索桥,来到雄伟秀丽的凌云山。凌云山文物古迹丰富,历史名人题咏遍山皆是。加上寺宇辉煌,并有世界的石佛,因此自古以来有“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嘉州山水在陵云”的美誉。险峻的竣云栈(zhàn)道下,奔腾的江水不时地冲击着山石,十分壮观。 顺着凌云栈道,我们来到大佛脚下。乐山大佛是世界上的石刻勒坐像。佛像依凌云山西壁凿岩而成,在三江激流汇合处,坐东面西,佛像高71米,鼻长5.6米,单是脚前可坐百余人,如今大佛身上长满了绿色的苔藓,像披着绿色的袈裟(jiā shā),大佛背山面水,已在这里打坐一千一百多年了。大佛一双慧眼远眺峨眉,近观乌龙,双眼欲睁似闭,神态端庄慈祥,真是形神兼备。其雕刻的精细,充分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技艺,实在令人惊叹。 夕阳红着脸儿,慢慢地西沉了,天空中的浮云化作片片美丽的晚霞。此刻,乐山奇景我们尽收眼底。我为祖国有如此辉煌灿烂的历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1.解释下列成语。 络绎不绝: 巧夺天工: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 A、时间变化 B、地点变化 C、事情的发展 3.填出下列地点变化的缺项。 乐山城()()()()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1

邓稼先 一、教材分析 《邓稼先》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朗读酝酿情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来才能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献身科学的情怀。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音乐设置情境。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要求。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多方面接受信息,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时数 两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情引入法) 教师先播放1999年9月中央为“两弹一星”有功人员授勋的有关报道,然后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具体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邓稼先,也可以是其他从事过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设计意图:他们忘我的奉献,不慕荣誉与金钱的高尚品德和个性魅力会激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愿意了解这些英雄人物。这是我们开始进行课文学习的最好时机。 (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

七年级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1年七年级语文练习试题2011年10月 一、积累运用(共21分) (一)积累(共13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把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2分)弹指一挥间,悠悠90载.。在绿色涌动的七月,在鲜花开放的七月,在彩旗飘飘的七月,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90岁的生日。凝望鲜红的党旗,我们心中泛起阵阵lián y ī,默念着曾经在党旗下的誓言——让党旗熠.熠生辉,我们时时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2.默写。(7分) ①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冰心《成功的花》) ②▲,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③东风不与周郎便,▲。(杜牧《赤壁》) ④▲,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⑤▲,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冰心《纸船》) ⑥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3.名著阅读。(4分) 根据四大名著的内容进行连线。 《西游记》罗贯中三打祝家庄 《水浒传》曹雪芹三圣试禅心 《三国演义》吴承恩三英战吕布 《红楼梦》施耐庵黛玉葬花 (二)运用(共8分) 4.下面划线的句子都有语病,请改正过来。(5分) 今天,①拥有一部电脑就如同好比拥有整个世界。于是,有的人开始厌倦纸质图书,更愿意在网上快速阅读。但是网上阅读好像乘火车出差,直来直去毫无悬念;而阅读纸质图书则好像坐牛车去姥姥家,慢悠悠地观景赏花,心含喜悦。对纸质图书的命运,无论怎样担忧,我都始终抱有希望,因为只要你想借助阅读享受快乐,这种方式就永远不会消亡。而且,②随着整个社会浮燥心态的改变,使传统阅读方式将会受到大众的钟爱。目前,③古典著作图书受到读者追逐,就是最好的映证。 (1)句①语意重复,应删去的词是▲。 (2)句②中成分残缺,应删去的词是▲。 (3)句③中词语搭配不当,应将▲改为▲。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 教案

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品读重点句段,了解作者情感。 3、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者简介 杨振宁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由于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作出多项贡献+ 背景资料邓稼先是杨振宁的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能在报刊上重点宣传表彰他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说'我收集了许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后杨振宁写了这篇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落后就要挨打”。国防势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中国在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方面的成绩,使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对我们胡作非为。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化。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预习检查(字词) 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萦带yíng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七年级语文试卷及答案

南通市海安县西片2013-2014学年下学期4月联考 七年级语文试卷 201404 答题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26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泉水在大地上màn 步行走时,随时随地会把不同形状的山体的不同情态,用水质的声音演奏出来,像琴,像笛,像钟,像磬.,发出的铮铮泉水声是人间最美的音乐。立于澄ch è的泉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我掬泉浣面,饮泉入腹,以泉为镜,发现微涩.的一张脸已“水色”丰足。( 2.默写。(8分) ①,潭影空人心。 ②吴楚东南坼,。 ③曲径通幽处,。 ④戎马关山北,。 ⑤油蛉在这里低唱,。 ⑥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⑦——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 ⑧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 3.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改正。(4分) ①今年全国将有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②江苏省是试点省份之一,在沿江8市20所中小学试点开办京剧课。③除此以外,江苏还将鼓励各地区把地方戏种引入教学。④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 第句,修改意见: 第句,修改意见: 4.根据下面提供的文字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3分)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春水船如天上行下联: 5.用手机短信交流,便捷又时尚。短信的编写,要求语言简练,精美。如下面这条教师节短信:“您是一把伞,为我遮风蔽雨;您是一盏灯,为我照亮前程,衷心祝福您,我永远敬爱的老师!”这不仅符合短信编写的要求,而且很好地表达了学生的心意。三八节来临之际,请你仿用这条短信的修辞手法(比喻),给妈妈拟发一条温情的短信。(3分)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杨万里 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7课小英雄雨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7课小英雄雨来 17.《小英雄雨来》教案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积累词语。 2.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 3.练习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 4.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每部分内容,并加上小标题。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故事。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除了在前线浴血奋战的中国军民,还有像你们年龄一样大小的孩子,他们机智勇敢,热爱祖国,和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抗日小

英雄的故事。(板书课题:小英雄雨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阅读要求: 1.因为课文比较长,请用较快的速度阅读。 2.在阅读中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和课文初读情况 1.出示要掌握的生字新词,指名读,并口头解释。 2.同桌交流,说说自己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3.指名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再读课文,给每段加上小标题 1.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各部分要点,试着给课文各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2.全班交流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如①游泳本领高;②上夜校念书; ③掩护李大叔;④与鬼子作斗争;⑤河沿上的枪声;⑥雨来没有死。(也可用课文原句作小标题,如“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什么也没看见”“有志不在年高”“雨来没有死”) 五、快速默读课文,初步掌握人物形象特点 为什么要把雨来叫做“小英雄”?你认为在他的身上有哪些英雄特征?快速默读课文,从课文的事件和相关语句里分析理解。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一下,把小组成员的意见综合起来,然后分小组进行汇报。 教师可以融入一个小组内,进行点拨指导。

邓稼先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要词语。 2. 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3.学习人物传记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振宁写的一篇人物传记《邓稼先》。 课堂实录 一、知识卡片 1.邓稼先: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两弹元勋”由于所做事关国家机密,长期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为清华大学教授。 二、积累字音和词义 1.字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 iè鞠jū 躬尽瘁cuì

选聘pìn无垠yíng殷红yān鲜xiǎn为人知 2.解释下列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三、整体感知 1. 学生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2.你觉得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1. 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2.邓稼先是一个为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有高度奉献精神的一位科学家。 课上小结 本文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布置作业:

初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4分) 我在《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感kǎi 万千:沃雪千里,地老天荒, 只有一只孤影,一叶蓬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惊chà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屈rǔ,相反,却是挺bá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的一项是( )(2分) A.“还愣着干嘛?”妈妈大声说,“快迟到了。” B.“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 D.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 ...的一项是( ) (2分) A.是否多阅读,也是提高一个人作文技能的途径之一。 B.为了防止酒驾事件再次发生,我市各检查站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C.今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进一步开展严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活动。 D.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我了解到“大衣哥”朱之文是一个朴实平易的人。 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四川雅安芦山地区发生7.0级地震后,中央领导亲临灾区视察,指示地方政 府做好抗灾工作,确保灾区人民安居乐业 ....。 B.一个初一的学生,竟能写出如此漂亮的字,真叫人刮目相看 ....。 C.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出神入化 ....的笔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搭配组合,使极光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 D.星期一国旗下讲话介绍了初二薛亦伟同学在六次考试中五次取得了年级第一 的好成绩,这在全校引起了轩然大波 ....。 5.根据提示补写各句或填写课文原句(6分) (1)桃李不言,。(2) ,吾将上下而求索。(3)亡羊补牢,。(4) 长袖善舞,。(5),禅房花木深。(6)吴楚东南坼,。 6.名著阅读(7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精优教案

邓稼先

摄(shè)摄影慑(shè)威慑镊(niè)镊子 3.理解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热泪盈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萦带:弯曲得像带子一般。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四、再读感知 1.速读课文,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的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 第五部分:写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邓稼先所表现出来的超凡的创造才能与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评邓稼先,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1.记忆并摘抄文中重要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感受文中精美的句子及邓稼先高尚的精神品质。

第二课时 一、课堂引入 由学生们进行5分钟生字词闯关引入本堂课教学。 二、跳读课文,感悟精彩句子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前一句是说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具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后一句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对邓稼先伟大人格的高度赞美。 三、选读课文,分析主体形象 1.第?段中,作者为什么称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作者称邓稼先是“奠基人”“开拓者”,充分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肯定了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领域的地位。

七年级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201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语文试卷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2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归省.(xǐng)羁绊模.样(mó)大彻大悟 B.蓦.然(mù)冗杂惬.意(qiè)参差不齐 C.羸.弱(léi)语无伦次躯壳.(qiào) 妄下断语 D.惩.戒(chéng)眼花瞭乱庇荫.(yīn)相得益彰 2.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郭美美因爱慕虚荣 ....,在网上身份造假、公开炫富而被人关注。 B.“十一”黄金周,同学们到仙女山去游玩,我本来不想去,但也随声附和 ....地跟在后面。 C.国庆节期间,商场的倾力促销,让像苏女士这样“乐购”的市民买得很开心,也让商家 赚得眉开眼笑 ....。 D.删帖公司神通广大 ....,明码标价多方渔利,其所作所为,侵害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 称为“生物入侵者”。 B.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不再遇见他。 C.近年来南昌市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与生态经济,探索在低碳产业中走出实体经济发展的一条新路。 D.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两个大国相互调适并建立战略信任是一个渐进乃至曲折。4.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努力向前方挺进。 ②因为退缩解决不了问题。 ③人走在路上,是可以停歇一下的,却不可能停一辈子。 ④纵使前路布满荆棘,也不能退缩。 ⑤前方的路还是需要自己去探索,去经历。 A.④②①③⑤B.③⑤①④②C.③⑤④②①D.①④②⑤③ 5.联系语境,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黄河啊,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睡梦中我千百次地呼喊着你、想念着你!尽管前两次都没有留下片言只语以作纪念,可那份发自肺腑的深爱、那份来自心底的感动,一直珍藏在记忆深处,随着岁月的流逝,越积越厚、越积越久! A.一条雄浑壮阔的自然之河,一条润泽万物的生命之河,一条亘古不息奔腾宣泄的文化之河。 B.一条雄浑壮阔的自然之河!一条润泽万物的生命之河!一条亘古不息奔腾宣泄的文化之河! C.啊,你是一条雄浑壮阔的自然之河,你是一条润泽万物的生命之河,你是一条亘古不息奔腾宣泄的文化之河。 D.啊,你难道不是一条雄浑壮阔的自然之河?你难道不是一条润泽万物的生命之河?你难道不是一条亘古不息奔腾宣泄的文化之河? 6.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太空升降机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建立一条从地球表面向太空延伸、长达10万公里的“索道”。索道电缆近地的一端将固定在位于太平洋中央的地面基地里,另一端将连结着一个沿空间轨道运行的物体。电缆在引力的作用下保持紧绷,升降机就可以沿着电缆上下运行了。在电缆距离地球3.6万公里的地方,物体的轨道周期约为一年。此前最大的技术难题是找到足够牢固而且很轻的材料来制造电缆。但材料科学领域近期所取得的进步,尤其是在碳纳米管方面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建造太空升降机的可能性。目前超微型碳管的硬度已经与钻石相当,并可以弯曲而编织起来。从理论上讲,1米宽、如纸般薄的纳米管织物便足以负载太空“电梯”了。 A.建立一条从地球表面向太空延伸的“索道”是太空升降机计划的核心内容。 B.索道电缆制作的最大的技术难题是找到足够牢固而且很轻的材料。 C.材料科学领域近期所取了进步,尤其是在碳纳米管方面的发展。 D.简介太空升降机计划的核心内容,交代其制造的最大技术难题及目前的进展。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41分) 过杨村①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②尔清和③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①淳熙七年(1180)至十一年杨万里任职广东,本诗创作于这一时期。②“政”通“正”,正当的意思; ③“清和”指农历四月。 7.对“为谁辛苦不归田?”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田里耕种如此辛苦,不回家,究竟是为了谁呢? B.在外面游玩如此辛苦,不种田,究竟是为了谁呢? C.出来做官如此辛苦,究竟是为了谁呢?何不回家种田。 D.为什么替别人辛苦而不种自家田呢?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中的“好人烟”“别一川”概括地表现了杨村的优美景色。 B.“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运用对偶的修辞,从视觉上表现了杨村是个五彩 缤纷的世界。 C.这首诗在空间上从邻村写到杨村,因此诗中所写的景物虚实相映。 D.面对农村这样的好景,这样的情趣,诗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闵子骞童年 闵子骞,名损,鲁人也。父取后妻,生二子。骞供养父母,孝敬无怠。后母嫉之,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衣①,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车,骞不堪甚,手冻,数失韁靷②,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遣后母。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7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文反思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3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成功之处: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不足之处: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示范教案

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利用字斟句酌的精读方法,把握文章关键句段,揣摩其含义,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重点)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学习其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方法 1.资料搜集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教师宜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搜集好相关资料,准备好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邓稼先画像等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屏显邓稼先与杨振宁合影)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两位卓越的科学家,他们是同乡,亦是好友。一个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却隐姓埋名28年,他们是谁? 生(齐):杨振宁,邓稼先。

师:谁能根据自己预习所获,用一句话介绍一下杨振宁或者邓稼先? 生1: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2:邓稼先是我国“两弹”元勋,为我们研制发展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生3:我补充一下,中央军委曾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师:何谓“两弹一星”? 生4:“两弹”就是原子弹和氢弹,“一星”就是人造卫星。 师:看来这两位科学家都非常杰出,认识他们很荣幸。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杨振宁饱含深情的笔墨,一起去追忆他的挚友——邓稼先。(板书课题)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一是要学习运用字斟句酌的精读方法解读文本,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透过细节掌握人物性格特征;二是要走近邓稼先,了解他的伟大贡献,感受他的崇高品格。(屏显学习目标)基础梳理 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选聘.(pìn)谣.言(yáo)背诵.(sòng) 昼.夜(zhòu)昆.仑(kūn)氢.弹(qīng) 宰.割(zǎi)筹.划(chóu)无垠.(yín) 难堪.(kān)署.名(shǔ)孕育.(yùn) 仰慕.(mù)癌.症(ái)开拓.(tuò) 耕稼.(jià)彷徨 ..(páng huáng) 热泪盈眶.(kuàng) 可歌可泣.(qì) 彷徨 ..(páng huáng) 鞠.躬尽瘁.(jū)(cuì) (2)理解词义 ①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②燕然勒功:典出《后汉书·窦融列传》。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的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 ③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④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⑤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比喻对事业坚持不懈。 ⑥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 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邓稼先》课文解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了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会让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学习到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本文行文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全文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了解中国的百年屈辱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就在新中国刚诞生的那一刻,就迎来了海外赤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所做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悽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象,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2

七年级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中学第二学期段考I教学质量检查 七年级语文试卷 说明:1. 全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按要求填写在答卷规定的位置。 3.答题可用黑色或蓝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按要求答在试卷上,但不能用铅笔或红笔。 4.附加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一基础(33分)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 ..的一项是()(3分) A、《邓稼先》是杨振宁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好友、赞颂好友的散文。 B、《说和做》作者是臧克家,他与闻一多先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所以能把这篇文章写得朴实感人。 C、《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编者是宋代郭茂倩,讲述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木兰从军。 D、《孙权劝学》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对后世的编年体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山巅.(diān) 劈.开(pī) 澎湃.(bài) B.发源.(yuán) 浊.流(zhú) 扮.演(bàn) C.屏.障(píng) 哺.育(pǔ) 构筑.(zhù) D.臂膀.(bǎng)体魄.(pò) 狂澜.(lán) 3、下列字形书写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极端诞生选骋死而后已 B.谣言戈璧仰慕层出不穷 C.癌症决胜胆识妇儒皆知 D.睿智叱咤氢弹锋芒毕露 4、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诘问:追问,责问。 B、粗拙:粗疏拙劣而精美。 C、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D、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他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B.全军将士气冲斗牛 ....,奋勇杀敌,冲出了重围,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C.会议结束以后,各地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不断完善充实提升,锲而不舍 ....地推进各项工作。 D.鲁迅以笔作刀枪,慷慨淋漓 ....地揭露了辛亥革命的弊端。 6、对下列病句进行修改,其中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让许多学生都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去掉“通过”或“让”) B.“百度”、“美团”、“饿了么”,这三家外卖平台的全国日订单量大约在700万单左右。(“大约”与“左右”去掉之一)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课练(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课练 第一课时课堂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dù juān hé shì jiān bèi yí dònɡ shāo wēi ()()()()() 2.在正确的读音上面打“√”。 系(jì xì)绳子 稍(shāo sāo)微 蜿(wān wǎn)蜒 漆(qī xī)黑 上源(yuán yán) 盘曲(qū qǎ)而上 浙(zhè zè)江 仿佛(fú fó) 呈(chéng céng)粉红色 3.给下列句子中加红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端:①端正,不歪斜②东西的一头③项目方面 ④事情的开头⑤仔细地看 ⑥用手平正地拿着 (1)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2)他端详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 (3)他端来一把椅子,让我坐下慢慢说。() 异:①不同的②分开③另外的,别的④特别的⑤奇怪 (4)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 (5)奇花异草不容易养活。() (6)这是一道奇异的亮光。()  【答案】

1.杜鹃合适肩背移动稍微 2. (jì√) (shāo√) (wān√) (qī√) (yuán√) 盘曲(qū√) (zhè√) (fú√) (chéng√)  3.(1)③(2)⑤(3)⑥(4)①(5)④(6)⑤ 第二课时课堂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沙土 ()的映山红 ()的公路 ()地移动 ()地流着 ()地举起 2.仿照例句写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无论…都… 3.读课文,完成填空。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孔隙”的特点是_________。表现在: 。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教学难点: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学)案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 【知识与目标】 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3. 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设计1: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世界。

设计2: 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提问:谁来说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设计3: 激情朗诵:前国防部长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 师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 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容。 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目标导学一:文章速读,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容。 学会速度课文,提取关键语句。 用简明的语言概况每个小标题下具体容。 第一标题: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