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妙用
如何将音乐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堂

如何将音乐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摘要】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音乐元素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
本文首先介绍了音乐和美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引入音乐元素的必要性。
接着,通过设计结合音乐的艺术作品、利用音乐节奏和旋律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通过绘画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氛围、组织音乐与美术结合的跨学科活动以及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体验感受美术作品等方面展示了如何将音乐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堂。
总结了音乐元素的融入能够丰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更加综合和富有趣味性的美术学习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元素、小学美术课堂、教育、艺术作品、创作灵感、绘画、情感、氛围、跨学科活动、体验、教学内容、艺术兴趣、创造力。
1. 引言1.1 音乐和美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音乐和美术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学习音乐和美术,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情绪、氛围和艺术风格,从而培养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感。
音乐和美术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表达自己。
音乐和美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感,更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引入音乐元素,是非常有必要的。
1.2 小学美术课堂中引入音乐元素的必要性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引入音乐元素是非常必要的。
音乐和美术都是表现艺术的重要形式,它们可以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艺术体验。
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情绪和氛围,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他们更加投入到美术创作中。
通过绘画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背后的情感表达,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绘画技巧和艺术表现力。
组织音乐与美术结合的跨学科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妙用

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妙用【摘要】音乐与美术都属于艺术门类,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来感染听众和观者。
但是它们却是相互联系和融通的。
这种微妙的关系使得在美术教学中融入背景音乐成为可能。
在美术教学中使用背景音乐能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和创作力,有效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发散学生的思维。
帮助老师高效掌控课程进度。
【关键词】音乐;美术;教学;应用1.前言美术是培养人发散思维能力的最具成效,且非常重要的学科。
美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渠道和途径。
物理学家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由此可以想到传统的“灌输——接受——摹画”的教学模式就像一条生产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一模一样的,无情地禁锢孩子的聪明才智,思维拘泥,固执的认为“圆”只能像零或是月亮。
这样的结果都任何人不想看到的,但是可笑的是大多是拘泥的教条形式造成的。
当前的社会竞争激烈,知识不断更新,科学技术飞速地发展,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拍打着我们开放了的国门,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要立足于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之林,关键是要有适应于未来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而人才主要是靠教育来培养的,培养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是现代社会向我们提出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由此可见,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其创造才能的培养。
因此我认为,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我们现代美术教师的职责。
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音乐课上,学生常常是激情澎湃但却对要表达的内容缺乏形象感染;而美术课,则静谧有余而活泼气氛欠佳。
因为美术和音乐是相通的,在美术教学中加入音乐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的创作形象而具体。
引导学生促进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进行了美术、音乐互补的探索。
我把音乐引入到美术教学中来,把音乐的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为一体,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无论是感受意境还是幻想画面,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创作,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美术课堂活泼而有趣。
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妙用

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妙用在小学教育中,美术和音乐都是重要的艺术学科,它们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美术和音乐往往被视为两个独立的学科,很少有教师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事实上,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许多奇妙的用途,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和有趣的学习体验。
一、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他们最为宝贵的财富。
而音乐作为一种能够直接触动心灵的艺术形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美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当学生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时,他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和情境,这些都可以成为他们美术创作的素材。
例如,在聆听欢快的《春节序曲》时,学生可能会想到热闹的春节场景,如放鞭炮、挂灯笼、舞龙舞狮等,从而创作出一幅充满节日氛围的美术作品;在聆听悠扬的《月光曲》时,学生可能会想象到宁静的月夜、闪烁的星星和波光粼粼的湖面,进而画出一幅美丽的夜景图。
二、音乐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美术教学需要一个轻松、愉快、富有创意的氛围,而音乐正好可以为课堂营造出这样的氛围。
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轻松欢快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放松心情,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在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平复情绪,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此外,音乐还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整个课堂充满温馨和和谐的气氛。
三、音乐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和美术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在审美方面有着许多相通之处。
通过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所带来的美感,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
这种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
例如,学生在欣赏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后,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力量和抗争之美,当他们在创作美术作品时,也会尝试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这种力量和抗争。
美术教学中与音乐的融合

美术课程中与音乐的相互融合天津市河东区第一中心小学美术学科葛妍内容摘要:美术同其他门类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把音乐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立艺术学习情境,加大对学生的信息刺激强度,使美术教学收到了短时间高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是有声艺术,美术是无声艺术,音乐与美术同属艺术范畴,他们之间有许多可以融合的地方。
在美术教学中穿插适宜的音乐,可以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想象力、创作能力,走向创新、创造的道路。
美术课程中与音乐的相互融合美术与音乐相互渗透的教学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正确完善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与透射。
把音乐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为美术教学服务,使学生理解、欣赏、鉴赏美术作品从原来的只用眼睛转变为由眼、耳多种途径向学生输入信息,为学生创立艺术学习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发了学生的灵感,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使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迅速提高,是美术课向愉快教育发展的良好途径。
一、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而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也能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
音乐中的乐符,需要高低起伏、快慢相间的组合才会成为有旋律、节奏的音乐,美术也是一样,不同的个体,通过变化、创造组合在一起,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
音乐是有声艺术,美术是无声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穿插适宜的音乐,可以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激发、促进学生想象力、创作能力。
在人的逻辑思维活动中,含有想象的成分,因此抽象作品中离不开想象思维,并充满音乐性,音乐直接刺激创造想象,从音符、旋律中创造出抽象作品来。
让学生从身心摆脱束缚,走向创新、创造的道路。
二、美术与音乐在艺术教学中有时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
在音乐中,我们讲到歌曲的曲调时就会用到“色彩”这一术语,大调“色彩”比较明朗,适于表达雄壮、欢乐的情绪;小调“色彩”比较晦暗,适于表达柔和、忧愁的情绪。
小学美术教学中音乐资源的运用

小学美术教学中音乐资源的运用作者:杨欣来源:《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3年第11期现行艺术教育领域中的教师一直尝试将课程融合,小学中的美术与音乐作为主要的艺术课程,所以将其有效融合是现在综合艺术教育研究的重点。
在美术教学中融入音乐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艺术,创建出更高效率的小学美术课堂,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一、美术与音乐本质具有互通性(一)美术与音乐艺术表现相关现代心理学的较多理论可以验证不同艺术之间的互相融合。
如心理现象中的通感作用,则能够让综合课程实现现实融合。
而受心理学中联觉与通感作用,让美术与音乐的关系连接,实现多种元素的渗透,进而达成艺术通感。
在人们欣赏美术的时候,可以促进多种感官的结合,丰富和促进大众的艺术体验与感知。
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会受听觉的刺激促进听觉系统的运用,进一步影响大脑皮层,对产生的感知推动主观反应。
而当人们在倾听与欣赏美妙的音乐时,会陶醉在乐曲中刺激视觉想象,仿佛在黄昏之下的安逸、又像大海中的豁达、万马奔腾的豪迈等。
相同,在人们欣赏高品质的画作时,也会发出感叹,就像耳边响起悠扬的序曲。
如此在审美感知的时候,仿佛画面也有了节奏;在欣赏音乐节奏的时候在头脑中仿佛产生了新的视觉画面,以此产生联觉作用。
虽然美术与音乐艺术刺激的是人们不同的感官,但是最终都能激发人们的共鸣,产生通感,更加清晰地感知艺术作品。
如人们在欣赏《四小天鹅舞曲》的时候,在节奏活泼跳跃的舞曲中会在头脑中呈现天鹅活泼跳跃的画面。
当人们产生通感之后,就会营造多种想象空间,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联合。
由此可知视听通道不是独立存在的,美术教师在课堂中渗透音乐资源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知,获得大脑神经中枢系统构建的幻象,并运用于美术创作中,为学生实践提供灵感素材,促进艺术作品的创作。
(二)美术与音乐学科功能一致艺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会塑造一个场景表达美。
音乐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会通过重新组合旋律表达音律美。
浅谈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读了这个标题,你一定觉得音乐只有在音乐中才会展示出来。
美术只有在美术的课堂中展现出来。
这两种学科怎么来混合呢?下面就让我来说一说吧,美术学科和音乐学科其实在根本上是一对同卵同胞胎,紧密结合在一起,它们都是在不断地发现美和创造美,音乐这个学科的美发现在听觉当中;而美术这个学科的美发现在视觉当中。
这两个学科会给我们的生活实际当中带来不一样美丽的颜色。
在美术这个学科中,老师可以通过选择动听的乐曲来锻炼开发学生的心灵,既能充足学生们的生活实际,也能让学生们充满良好的思想感情,既能让学生们的学习开启了架起了美好的想象,也让整体教学增色中丰富多彩。
经过音乐的熏陶,你会觉得不管是亲身的体会还是经过遐想,都能让孩子们积极的思考和创造,也能充足的锻炼学生们的主动性,让美术这个学科的课堂中变的开朗而有意思。
最新的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把音乐这个学科带进到美术这个学科的教学中来运用,充足的展现音乐这个学科和美术这个学科在发现美的教学中的区别,将两个学科相互贯通,让新课改的要求充分发挥。
将美术学科与音乐学科相结合对美术的教学有着怎样的含义呢?一、注重音乐与美术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好教师在对美术的教学上,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疑问和爱好,此时教师应当选择多种多样的情形来做创设。
学生可以通过仔细的聆听音乐体会到储藏于音乐的某种形式当中的美,让其对音乐课堂中所展示的至美的情境去喜爱、去体会,使其产生丰富的情感。
其中在美术教学当中的导入环节,可以采用情境的创设的方式,利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整体感官进行视力和听觉相融合,增添教学内容让学生清楚的体会其教学内容,去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此外,美术课堂当中结合动听的乐曲,这样会让学生们深刻的体会到相融合的快乐,也可以进行实际创设,让学生体会现实中的氛围美,让学生体会到深入角色的快乐,在课堂中让学生聆听一部分音乐会很好的让学生放松,在愉悦中去增添绘画的水平,我会在让学生进行创作时为学生搭配动听的背景乐曲,增添学生的创作灵感。
音乐在小学美术课中的应用

音乐在小学美术课中的应用《千变万化的帽子》是要求同学们利用各种材料和方法制作立体帽子。
按照书上所提示的帽子图形,进行剪裁,拼贴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帽子形象的课。
在以往的教学中,同学们也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制作各种帽子。
时常可从同学们脸上看到开心的笑容和一种拼摆成功的喜悦。
可一堂课上下来,意想中的课堂活跃氛围,并没有出现。
总觉得课在学生情感表层和课业形式表层进行。
未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童趣。
生动的教学场面并没有因教师的演示表述、学生制作而出现。
自从引入音乐教学法后,课上的生动多了。
气氛的烘托,声音的加入,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活力。
每当同学们制作出一顶独特的帽子,就带在头上试试,在此时似乎充满了情绪。
此时请同学上讲台前来,在《小红帽》曲中模仿模特姿态,看谁模仿的惟妙惟肖。
音乐在此节课中的运用,装饰点缀了气氛、生动了形象,更把学生沉睡的童趣引发了出来。
一、教学导入中音乐的应用在美术教学的导入中,采取创设情境的,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视听结合,使学生对教学清晰明确,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并创设出具体、真实的环境氛围,显现和谐、鲜明的形象,促使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并通过直观感受诱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也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本课教学中,我导入时播放歌曲《小红帽》,学生看见屏幕上一个个造型奇妙可爱的童话般的帽子动画,听到欢快悦耳的歌曲,很多学生都露出了愉快的的笑脸,很快地就进入到动画和歌曲所表现的艺术情境中了。
有的学生情不自禁的说:那是小红帽,有的说:她带的小小红帽最好看?有的说:那个小妹妹带着小花帽还在屋子跳舞呢?有的说……看见学生兴奋而投入的表情,我就轻生地跟着旋律轻唱起来,学生也就很自然地跟着学唱起来。
学生的声音逐渐由小到大,由不整齐到整齐,由轻声唱到边唱边摇头晃脑的投入的唱。
学生情绪非常高涨,被艺术的氛围所感染,艺术活动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感受到了帽子的形象特点,并能创造性地描绘帽子形象;还能跟唱歌曲《小红帽》,体会到欢快的节奏和旋律;体验了艺术游戏过程中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音乐的妙用让美术课堂鲜活起来

104艺术家The artists那些是深暗的色。
这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果一一进行区分的话,恐怕一节课的时间也不够用,所以教师要利用音乐来解决这个难题。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两段乐曲,一段是欢快的,一段是低沉的,让学生进行欣赏。
接着,引导学生根据乐曲的旋律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产生的联想。
答案是:前一段听起来节奏欢快使人心情愉悦,联想到许多快乐的事,如蓝蓝的天空、飞翔的小鸟、春天来了、百花开放了……后一段听起来节奏缓慢低沉使人心情悲伤,联想到许多伤心的事,如阴雨天灾难、毁灭、死亡……紧接着,教师着出示色卡,让学生区别都有哪些色给你刚才这两种感觉,并排列在乐曲后边。
答案是:看起来浅而明亮的色卡被排到了第一首乐曲的后面;看起来深暗的色卡被排到了第二首乐曲的后面。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明亮的色,什么是深暗的色,通过刚才的两次情感体验,学生不难得出:给人以欢快感觉的色为明亮的色;反之为深暗的色。
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学起来轻松自然,容易接受;使教师讲起来更直接、清楚、明白,巧妙地完成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色彩知识讲授。
这种方法还可以运用在同类课程之中,如《色彩的冷暖》等色彩知识课。
二、妙用音乐上好欣赏课有时我们把音乐和美术称为“姊妹”艺术,她们之间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音乐对人的情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而美术欣赏离不开情绪的调动,没有充满感情色彩的欣赏过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体验,认知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欣赏课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会觉得其枯燥无味,教师也觉得其单调无趣。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音乐,产生的效果就不同了。
以欣赏《千里江山图》为例,教师可选择一段气势宏伟、雄壮的乐曲来配合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播放乐曲让学生进行联想,在乐曲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样的;接着,让学生看千里江山图,试着比较一下与想象中的山有何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为什么会不同(引导学生观察青绿山水画的特点,进行互相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妙用【摘要】音乐与美术都属于艺术门类,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来感染听众和观者。
但是它们却是相互联系和融通的。
这种微妙的关系使得在美术教学中融入背景音乐成为可能。
在美术教学中使用背景音乐能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和创作力,有效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发散学生的思维。
帮助老师高效掌控课程进度。
【关键词】音乐;美术;教学;应用1.前言美术是培养人发散思维能力的最具成效,且非常重要的学科。
美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渠道和途径。
物理学家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由此可以想到传统的“灌输——接受——摹画”的教学模式就像一条生产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一模一样的,无情地禁锢孩子的聪明才智,思维拘泥,固执的认为“圆”只能像零或是月亮。
这样的结果都任何人不想看到的,但是可笑的是大多是拘泥的教条形式造成的。
当前的社会竞争激烈,知识不断更新,科学技术飞速地发展,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拍打着我们开放了的国门,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要立足于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之林,关键是要有适应于未来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而人才主要是靠教育来培养的,培养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是现代社会向我们提出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由此可见,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其创造才能的培养。
因此我认为,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我们现代美术教师的职责。
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音乐课上,学生常常是激情澎湃但却对要表达的内容缺乏形象感染;而美术课,则静谧有余而活泼气氛欠佳。
因为美术和音乐是相通的,在美术教学中加入音乐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的创作形象而具体。
引导学生促进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进行了美术、音乐互补的探索。
我把音乐引入到美术教学中来,把音乐的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为一体,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无论是感受意境还是幻想画面,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创作,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美术课堂活泼而有趣。
使学生乐意去学、去画。
让学生在乐中学习,在乐中提高。
2.正文美术和音乐都是艺术科目,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
首先美术的美来自视觉,音乐的美来自听觉。
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涂抹亮光。
其次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
形象的说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而美术作品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
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而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也能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
因此,实施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即在美术课教学中注入音乐内容,在音乐课教学中加进美术欣赏,使这两门课中都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两者和谐统一,从而既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从而发散思维并陶冶情操。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我认为学生情感的培养非常重要。
而音乐是以心灵的形式,不仅仅向人们通常认识到的那样,是情感的形式,还是沉思的形式。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和哲学更崇高的一种启示”。
音乐还是情感生活的最直接写照,音乐是以心灵传达心灵的活动。
教学中,无论是绘画、欣赏还是其他的美术活动内容都离不开人的情感参与。
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正如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斯金所说:“如果不是为了爱去画它,一定画不好,如果是为了爱而去画,则永远不致错误,爱产生的讹误,定然比教学的最大准确还真实。
”在美术教学中,“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所以,音乐能够让学生更快的融入感情去创作。
在美术课堂中使用恰当且符合教学主题的音乐,可以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感受,引导他们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
当学生陶醉在音乐的氛围中,伴随着活跃的想象、强烈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们对美的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精神得到充实,视野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短短的40分钟要如何更好的使音乐发挥作用呢?那就必须以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在课堂中利用音乐的优势来感染学生。
2.1音乐导入,创设美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好的音乐会使人心情放松,又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使学生在产生美感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
例如《荷花美》一课,学生听着那优美的古筝音乐和散文,个个沐浴在荷花的清香当中,从而领略到一份夏天的碧绿和纯净。
一首首关于荷花的诗句也随口而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指导读出诗句的音律。
提问:读诗时联想到怎样的画面?你能感觉到哪些颜色?学生感知绿的莲叶、青的碧水、红的荷花互相映衬对比。
从而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很好的进入创作的角色。
2.2调节气氛控制情绪。
上美术课对学生来讲总是一节愉快的课。
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讲,一方面不是班主任老师或者主课老师上的枯燥知识传授课,另外一方面又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动手操作或者描绘。
因此到后来(特别是自由创作阶段)难免会有学生不能好好地遵守课堂纪律,讲话或者转来转去,使整个课堂看上去比较吵杂,有时甚至连教师的声音都被淹没其中。
这时,若有一段充满轻松欢快的乐曲就会使课堂气氛安静下来。
在上第五册《中国龙》时,到后面的自由绘画阶段,一开始学生觉得可以画自己心目中的龙了,表现出异常的兴奋,一时间课堂气氛异常吵杂,我忽然想到《龙的传人》这首歌,后来结合现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当今社会上普遍传唱的熟悉度,我最后选择了王力宏的《龙的传人》,音乐一响起,整个课堂迅速安静下来,不一会儿我看到学生们一边轻轻地哼,一边有节奏地摆头,整个课堂轻松又活泼,最后都画出了效果很不错的作业。
其实,使用音乐后课堂效果的好坏,与音乐选择是有很重要的关系的。
2.3音乐与美术结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在想象中引起心灵的振动,产生艺术共鸣。
艺术创作需要幻想,而孩子是最喜欢幻想的,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
音乐正是激发想象力的源泉。
绘画课中让孩子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他们内心世界。
绘画是需要灵性的,它是一种意境的艺术。
对于天真烂漫的儿童,他们眼中有着广阔的世界。
例如在教学《瓜果飘香》的时候,有选择的播放一些音乐,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变化,作画时创意大胆、自然、简练、各种各样的形象造型一下子展现在眼前:拿着麦克风唱歌的茄子、敲着鼓的玉米、弹着吉它的辣椒等。
让我兴奋不已!学生们思维活跃了,能力发展了、兴趣提高了、创造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2.4美术与音乐结合,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记忆力。
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去发现美和创造美。
在过去人们习惯以“像与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关系。
观察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没有深入细致地观察,就难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就难以创造理想的作品。
因此,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有观察美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游乐场》一课是属于记忆画课程,学生要从记忆里搜索关于游乐场里的信息和场景,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的,但可以通过游乐场里惯有的音乐让学生记忆起一些事物,再加上各种图片的视觉效应,让学生在视听交融的环境里加速思维。
游乐场里的设施伴随着音乐就显得非常清晰。
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也启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2.5控制时间提高效率。
学生在练习时出于种种原因,往往会控制不好自己的练习时间,思想不集中,拖拖拉拉,效率很差,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也有可能完不成。
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完成课堂进度,所以就要控制练习时间,而单纯的只是靠老师的个人力量来组织教学,一方面老师的身体会太累,嗓音也有局限性,另一方面效果也不一定会好,学生不一定会听。
这时应用上音乐来控制时间,不仅使课堂纪律好,学习气氛佳,而且有效地控制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我在大学期间有幸听了刘萍教师的手工课《千变万化的手》,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多次应用了音乐来控制时间,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时间,而且还提高了学习效率,顺利地完成了本次课堂教学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效果一直都很理想。
3.结论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优化美术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激发创作意愿和创作冲动,发散思维。
这种教学法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和启发性,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积极调动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在美术中课堂中加入音乐正是根据学生好动、爱唱、爱画的特点,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把美术、音乐的因素和谐地融为一体,以达到活跃气氛、愉悦身心、陶冶情趣、诱发灵感、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
在美术中课堂中加入音乐这种教学法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和启发性,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积极调动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从而也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1]孙伟国美术教学过程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2]肖小宁素质教育因素研究--美育与美的欣赏[3]赫伯.里德美术教育译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