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合集下载

南阳市废矿渣综合利用项目环评报告

南阳市废矿渣综合利用项目环评报告

南阳市废矿渣综合利用项目环评报告一、引言南阳市废矿渣综合利用项目旨在有效处理和利用废弃矿渣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本报告将对该项目进行环境评估,以确保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同时满足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项目背景南阳市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但长期以来,废弃矿渣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难题。

大量的废矿渣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因此,开展废矿渣综合利用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项目概述1. 项目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综合利用废矿渣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经济效益。

2. 项目规模该项目计划建设废矿渣综合利用厂区,占地面积约100亩。

预计年处理废矿渣量为50万吨,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

3. 主要工艺流程本项目主要采用矿渣破碎、磨矿、矿渣粉磨、矿渣混凝土制备等工艺流程,通过精细加工和混合利用,将废矿渣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

四、环境影响评价1. 大气环境影响项目建设期间,将采取有效的防尘措施,减少施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运营期间,将配备除尘设备,控制废气排放浓度,确保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2. 水环境影响项目建设期间,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废水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

运营期间,将定期监测废水排放情况,确保废水排放符合相关标准,不对周边水环境造成污染。

3. 噪声影响项目建设期间,将采取隔音措施,减少施工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运营期间,将定期检测噪声排放情况,确保噪声水平符合国家标准,不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干扰。

4. 生态环境影响项目建设期间,将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确保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运营期间,将定期开展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1. 社会效益本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减少废矿渣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同时,项目建设和运营将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南阳油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南阳油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南阳油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南阳油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境内,是中国重要的油田之一。

自1959年南阳油田投产以来,经过多年的勘探和开发,南阳油田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基地之一。

本文将对南阳油田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各方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一、南阳油田发展现状目前,南阳油田已形成6个油田区块,即黄柏、梁山、宛城、方城、社旗和镇平油田。

其中,宛城油田是南阳油田最重要的开发区块之一,储量潜力巨大。

南阳油田的日产油量稳定在百万桶以上,较其他油田来说规模较大,产量相对稳定。

南阳油田的勘探开发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勘探技术的进步,油田的勘探成本和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勘探效率得到提高。

现代技术和设备的引入,使得南阳油田的开采效率更高、油井的开发周期更短,能够有效提高产能。

二、南阳油田未来趋势分析1. 分析油田储量与产量趋势南阳油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储量,但由于多年开采,油井逐渐进入后期开发阶段,老油田的储量逐渐减少,开采条件也日益复杂。

因此,未来南阳油田的发展将更多依赖于新油田的发现和勘探。

追加储量的开发将成为南阳油田开采的重要目标。

2. 研发新技术提高开采率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南阳油田在研发新技术方面需加大投入力度。

通过引进先进的采油技术和设备,提高油井的开采率,降低成本,在有限资源内提高油田的开采效率。

同时,为了降低环境污染,可以开发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推动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油气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油气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对于南阳油田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加强油田地质调查和监测,确保油田开发的及时响应和科学决策。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油田开采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并积极推动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

4. 推动油田资源优化配置优化资源配置是提高南阳油田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优化油田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开采成本。

同时,积极推进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在油气开采的同时,发展相关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南阳市高标准农田验收标准

南阳市高标准农田验收标准

南阳市高标准农田验收标准南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南阳市制定了一系列的验收标准,以确保农田建设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一、土地质量验收标准。

1. 土壤肥力,农田土壤肥力应达到一定标准,可以通过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进行检测,以确保土地肥力的充足。

2.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应该良好,不应出现板结、结皮等现象,保证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

3. 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应符合作物生长的要求,可以通过PH值来进行检测。

二、水利设施验收标准。

1. 灌溉设施,农田灌溉设施应完善,包括灌溉管道、喷灌设备等,确保农田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2. 排水设施,农田排水设施应完善,避免因积水导致作物死亡或土壤退化的情况发生。

三、田间管理验收标准。

1. 土壤保护措施,农田应采取相应的土壤保护措施,避免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

2. 土地利用效率,农田的土地利用效率应该达到一定标准,确保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农田产出。

四、生态环境验收标准。

1. 农田生态保护,农田建设应该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避免农田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 农田生态效益,农田建设应该注重生态效益,通过合理的农田布局和生态景观规划,提高农田的生态效益。

五、验收程序。

1. 提交验收申请,农田建设完成后,农户或相关单位应向当地农业部门提交验收申请。

2. 现场验收,农业部门将组织专业人员对农田进行现场验收,对土地质量、水利设施、田间管理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检查。

3. 验收结果,验收合格的农田将获得高标准农田建设证书,未通过验收的将要求整改并重新验收。

六、验收标准的意义。

南阳市高标准农田验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田产出、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严格的验收标准,才能确保农田建设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南阳市农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

南阳市农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

南阳市农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南阳市是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重镇。

农业在南阳市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农业结构的优化是南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目前南阳市农业结构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传统的耕作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农民普遍还是采用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方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效益不高;二是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不够完善,农民的收益受限;三是农业多样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单一,农业经济易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影响。

为了优化南阳市的农业结构,可以采取如下对策:一是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鼓励农民采用现代化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效益。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力度,鼓励农民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政府可以引导和扶持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组织,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完善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是加强农业多样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南阳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可以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情况,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提高农产品的种类和档次,增加市场竞争力。

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流通的效率。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更新等。

同时,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业市场信息,帮助农民做出合理的决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五是加强农民素质提升和组织建设,培养一支现代化的农业人才队伍。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鼓励农民组织成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南阳市农业结构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民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土地利用效果评估报告

土地利用效果评估报告

土地利用效果评估报告一、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合理利用对于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及人民生活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特定区域的土地利用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其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评估区域概况本次评估的区域位于_____,总面积为_____平方公里。

该区域地理环境多样,包括山地、平原、河流等。

其经济发展以_____为主,人口约为_____。

三、土地利用现状(一)农业用地农业用地面积为_____,主要种植作物包括_____。

耕地质量总体较好,但部分地区存在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

(二)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主要集中在_____地区。

城镇建设发展迅速,但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不高、闲置土地等现象。

(三)生态用地生态用地面积为_____,包括森林、湿地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生态用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四、土地利用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一)土地利用效率通过计算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值、容积率等指标,评估土地的利用效率。

结果显示,农业用地的效率有待提高,建设用地中部分区域的容积率较低。

(二)生态环境影响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指标,评估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发现一些地区由于工业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

(三)社会经济效益考察土地利用对就业、居民收入、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影响。

发现建设用地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但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等问题。

五、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一)耕地保护压力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保护面临较大压力。

(二)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部分建设用地过于集中,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三)生态用地破坏生态用地的减少和破坏,影响了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生态服务功能。

(四)土地利用规划执行不到位土地利用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调整频繁、执行不力的情况。

六、改进建议(一)加强耕地保护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的查处力度,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工程。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地资源的利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本文将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不仅提供农田用地,支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还提供居住和工业用地,支持城市化进程。

此外,土地资源还涉及到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 农业用地:农业占据了全球土地利用的大部分,但由于粮食需求的增长和大规模工业化农业的兴起,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耕地质量也受到威胁。

此外,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也对农业产出造成了不确定性的影响。

2. 城市用地: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导致城市用地需求的急剧增加,大规模的工业、商业和住宅区扩张不可避免地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这导致了城市扩张的不断加剧,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合理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是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然而,由于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增长,以及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工业用地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

这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确保其可持续利用。

4. 生态用地:生态用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大量的生态用地被开发和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因此,保护生态用地,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土地利用现状评价1. 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是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政府要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引导和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激励政策,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 加强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监测和动态更新,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土地资源评估报告:评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情况问题的解决办法

土地资源评估报告:评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情况问题的解决办法

土地资源评估报告:评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情况问题的解决办法概述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于维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估,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为解决土地利用问题提供参考。

一、土地资源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进行土地资源评估时,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开展工作。

评估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可行性。

评估方法主要包括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野外调查和专家评价等,还可以利用模型模拟和统计分析等方法。

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程度的评估评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程度是指对土地利用模式、利用效益和生态环境影响等进行综合分析,以评判土地利用的合理性。

可以通过评估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行为等指标来进行评估。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可以制定相应的指标和评价方法。

三、土地利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土地利用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土地闲置、滥用、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等。

土地闲置导致资源浪费,土地滥用和过度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解决办法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首先要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管力度,加强对土地利用行为的管理和执法,严格控制土地滥用和过度开发。

其次,要积极推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需要加强土地生态保护,强化土地的环境功能。

五、土地利用决策的参考方法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决策者能够准确评估土地的适宜性和可持续性。

因此,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工具来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和信息,以帮助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

六、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土地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对于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协调度模型在城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协调度模型在城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协调度模型在城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应用摘要:本文将协调度模型应用到城市土地利用评价中,以南阳市为例,将协调度模型应用到南阳市土地利用评价中,得出南阳市土地利用程度的协调度。

分析出2004~2008年南阳市土地利用水平,结果显示南阳市的土地利用系统基本有序,发展比较协调,但是环境和社会子系统的发展较为欠缺,在未来用地挖潜的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土地利用;协调度;协调发展度一.引言协调是指系统内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各种参数的和谐、结构和功能的相融、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流运动的稳态。

系统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一个不断调整变化的动态过程。

为了动态直观的反映系统内部之间协调状况的变化,可以建立由一个或一组函数构成的对系统协调程度进行测算的数量模型也就是协调度模型。

复杂的系统可以解析成由各个限制因子通过各种关系组成的网络,在早期的研究当中,往往简单的将系统分为多个层次,层次之间联系没有进行必要的量化处理,本文在建立协调度模型时,结合了有效的层次分析方法,将系统的各个层次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将系统中明显和其他限制因子没有联系的因子排除,在研究过程中,简化系统要素,提高系统研究的效率,并且可以更加紧密地将已有的限制因子充分解析,所以基于协调度的系统研究就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土地资源优化利用就是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目标,依据土地的特性,利用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在时空尺度上分层次安排、组合和布局,进行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保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是基于某一发展时期,城市现存土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对其土地利用现状和相应取得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效益偏离最优状态的程度所进行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其数量的有限性及其供给的稀缺性与社会需求增长量之问的矛盾日益加剧,因此,城市土地利用评价需要在评价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打破单一的经济效益评价视角,而且单一的指标加权方法显然已不再适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系别:城市与旅游学院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班级:1005班姓名:芦静学号:2010143103南阳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一区域概况: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

东邻我省的驻马店市和信阳市,南接湖北省的襄樊市和十堰市,西与陕西省的商洛市相连,北与我省的三门峡市、洛阳市和平顶山市三市毗邻。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58’〜113° 49',北纬32° 17,〜33° 48’之间。

东西长263 公里,南北宽168 公里,土地总面积2.65 万平方公里,约占河南省面积的16%。

全市下辖2 区10 县1 个县级市, 2005 年总人口1074.58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8.99 万人,城镇化率为27.82%,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5 人,人均耕地面积0.093 公顷, 在河南省1 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

(一)自然条件1 、地形复杂,山地丘陵面积大南阳市西、北、东三面环山。

地势呈阶梯状逐渐向中、南部倾斜, 构成向南开口与江汉平原相连接的马蹄形盆地, 素称南阳盆地。

盆地东北角的方城缺口与华北平原相通, 构成历史上著名的“南(阳)襄(阳)隘道”。

市域北部和西北部为伏牛山,西部为岩溶地貌比较发育的秦岭余脉,东部及东南部为桐柏山。

2、水资源丰富,水土资源结合较好,农业综合生产潜力大南阳境内河流纵横, 分属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

属于长江水系的有唐河、白河、丹江及其支流, 属于淮河水系的主要是淮河及其支流。

境内山区、丘陵、平原面积大约各占三分之一。

南阳市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 属于典型的季风性大陆半湿润型气候, 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4.4 C〜15.7 C。

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降雨量集中在夏季,雨热同季。

年平均日照数2121 小时。

年无霜期225-240 天。

全市域土壤以黄棕壤土为主,砂姜黑土次之,共9个土类,120个土种,适宜农、林、牧、副、渔业发展,素有“中州粮仓”之称。

3 、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南阳生物种类繁多,土特产和矿藏丰富,主要品种量大质优。

柑桔、油桐、杜仲、山茱萸、辛荑、柞蚕等总产均居全省第1 位。

南阳黄牛驰名中外,南阳黑猪、伏牛白山羊是河南省地方良种。

民间工艺繁盛,玉雕、烙花、地壁毯、丝绸号称“南阳四绝”,享誉国内外。

桐柏天然碱矿是世界少有的特大型碱矿,蓝晶石、红柱石储量居全国首位,金、银、石墨、钒、铜、铅、锌、石油等储量居全省之首,以独山玉为主体的宝石矿储量居全国前列。

4 交通条件较好南阳市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

焦枝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东西,日南、二广、沪陕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50多公里,雄居全省第一位;G 311、G 312、G 207、G 209等4条国道和14条省道分别从境内纵横穿过,干线公路通车里程2300多公里,被交通部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南阳机场是全省三大民用航空港之一,国家东西、南北通讯光缆干线在此交汇,南阳市已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新的交通枢纽。

(二)社会经济条件1、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南阳市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

现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医药和轻工食品等主要行业,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3 万多家,天冠酒精集团、金冠电气集团、河南油田、乐凯胶片厂等企业已进入全国520家主要企业行列。

酒精、石油、中西药、纺织品、天然碱、汽车配件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200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1050.4 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6.8%和13.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2、经济与文化环境共同发展南阳市的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先后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

南阳市还是全国闻名的玉雕、烙画、丝绸、刺绣之乡,南阳独山玉跻身我国“四大名玉”之列,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 ,烙画为“世界艺林一绝”,柞茧丝绸畅销美、欧、日本,宛绣淡雅华贵,风格独特。

南阳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 处,省级64处,市级87处,不同专题的博物院(馆)14处。

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是中国清代官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

西峡县境内发现的大面积恐龙蛋化石群轰动世界,淅川县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宝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引人关注。

现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地质公园6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6 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 处。

宝天曼和老界岭国家自然保护区有野生植物3076 种、野生动物483种、昆虫2000 余种,被誉为生物物种天然基因库,2001年被列入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丹江水库做为亚洲第一大水库和南水北调的渠首源头,为世人关注。

二土地利用现状(1)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布2005年南阳市土地总面积2650869.36 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2027104.82 公顷,占南阳市土地总面积的76.47%;建设用地面积273831.30公顷,占10.33%;未利用地面积349933.24公顷,占13.20%。

(一)农用地耕地:面积992165.46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7.43%。

耕地在土地资源中所占比重较高,空间分布规律明显。

主要集中在南阳盆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32 %,山地丘陵区的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4.68 %。

园地:面积52859.57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9 %。

园地中果园面积所占比重最大,为72.66 %。

林地:面积819760.06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0.92 %,,牧草地:面积4557.91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17 %。

其他农用地:面积157761.82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95 %。

(二)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面积204524.07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72%。

其中:城市用地面积12896.47 公顷,占6.31%;建制镇面积22943.10 公顷,占11.22%;农村居民点面积157125.34 公顷,占76.82%;采矿用地面积4965.67 公顷,占2.43%;独立建设用地面积6593.49 公顷,占3.22%。

交通水利用地:面积65118.62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6%。

其中:铁路用地面积2345.11 公顷,占3.60%;公路用地面积9800.23 公顷,占15.05%;机场用地面积124.42 公顷,占0.19%;水库水面面积50924.54 公顷,占78.20%;水工建筑用地面积1924.3 公顷,占2.96%。

其他建设用地:面积4188.61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16 %。

其中: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面积892.60 公顷,占21.31%;特殊用地面积3296.01 公顷,占78.69%。

(三)未利用地水域:面积25966.71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98 %。

其中:河流水面面积25956.29 公顷,占99.96%;湖泊水面面积10.42 公顷,占0.04%。

滩涂沼泽:面积56967.44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15 %。

其中:滩涂面积56780.63 公顷,占99.67%;沼泽地面积186.81 公顷,占0.33%。

自然保留地:面积266999.09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07 %。

(2)土地利用特点(一)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用地分布规律明显南阳市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土地类型多样性和耕地地域分布上的差异性。

在土地规划分类体系确定的33 个三级地类中南阳市占了31个。

全市耕地约有75%以上集中于平原区,不足25% 分布于山地丘陵区。

园地主要分布于西峡、南召和桐柏的丘陵区。

(二)林地面积比重较高,分布相对集中2005 年,全市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0.92%,远高于河南省16.88 %的平均水平。

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峡、淅川、内乡、南召和桐柏等5 个县的山地丘陵区,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89%以上。

(三)未利用地面积较大,适宜开发为耕地的面积较少2005 年,全市未利用地349933.2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13.20%,高于河南省9.6%的平均水平。

但不易开发的裸地面积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45.2%,适易开发的荒草地所占比例不到10%。

且荒草地多位于山地丘陵区,开发为耕地的难度较大。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人地矛盾尖锐,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全市耕地面积净减少13171.7 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末的0.098公顷减少到2005 年末的0.093 公顷,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在现有耕地中高产田面积261974.36 公顷,仅占26.40%;中低产田面积730191.1 公顷,占73.60%,耕地质量总体不高。

(二)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统筹2005 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157125.34 公顷,占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4.82%,人均农村居民点205 平方米,是国家规定标准高限150平方米/人的1.37 倍。

近年来南阳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速度明显低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速度,城乡用地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

(三)城镇工矿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镇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二是工矿占地面积较大,布局较为分散,每公顷工矿用地产值与1996年相比虽然提高了近2 倍,但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局部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存在一定问题2005 年,全市山区丘陵水土流失面积47.57 万公顷,占山区丘陵土地总面积的26.98%,其中重度、中度水土流失面积占40%,虽然近年来对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生态治理投资不够,该区域生态修复与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

四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及建议(一)面临的不利形势1、耕地保护的任务艰巨南阳市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市,2005 年人均耕地面积0.093 公顷,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人口规模预计分别达到1110万人和1220 万人,人均耕地分别下降到0.089 公顷和0.081 公顷。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高峰的相继逼近,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建设不可避免地还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且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资源数量少,补充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2、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规划期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渝高速铁路、宁西铁路扩建工程、内乡至邓州高速公路、南阳市核电等国家、省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将相继开工,预计占地总规模将达到4.14 万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29 万公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