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安仁一中高一地理必修一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其应用 导学案

合集下载

湖南省安仁一中高中地理 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四季更替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湖南省安仁一中高中地理 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四季更替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湖南省安仁一中高中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四季更替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一、预习目标:1. 通过动画演示,能归纳并且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 了解天文四季与传统四季的区别3. 了解全球温度带的划分依据二、预习内容㈠、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极圈内有现象;南半球:,南极圈内有现象。

二分时:太阳直射,全球。

冬至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极圈内有现象;南半球:南极圈内有现象。

【拓展1】直射点直射某地时,某地的昼最长说法是否正确?原因是什么?【拓展2】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夜状况?【拓展3】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移动的过程中,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昼长是怎样变化的?从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课堂练习:】40°N纬线上的某地日出时间为5时,则该地的昼长为多少?夜长呢?从而得出结论:同一纬线同一天的昼长均相等。

【拓展:】见学案某地的昼长为16个小时,则该地的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分别为几时?㈡、四季的更替1.夏季:昼夜状况如何?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冬季呢?就全球的温差状况来看的话:四季更替表现最明显的是何地区(低、中、高纬度)?2.传统四季与天文四季的区别【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填空】【思考】根据P19活动图1-3-12五带的划分,完成学案填空。

课内探究学案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同一纬度地区一年内随季节而变化,如下图:2.夏半年(春分—秋分),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有极昼;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有极夜。

课后练习与提高1.判断下面三地纬度:A ,C ,D图1-13表示6月22日四个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2~3图1-132.(基础题)四个地区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 )A.①③④②B.C.①④③②D.3.此日,四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的有( )A.②B.②④C.①②④D.③4.下列关于我国传统季节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D.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是以“四立”为起点的下图为“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状况”(圆圈为等太阳高度线),据此完成下列问5.此刻北京时间是(A.10:00B.14:00C.8:40D.15:206.①②两地经度相同,①③两地纬度相同,则此刻的太阳高度(A.①>B.①=C.①<D.①=7.E地的昼夜长短情况是(A. B. C. D.学与教反思:。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教案名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目标:通过探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使学生了解太阳高度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观察、数据分析和实验探究能力。

知识要点:1.太阳高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2.地球的自转和其对太阳高度的影响。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资源:地球仪、两张纸、直尺、铅笔、直尺、图表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回答问题:“你有没有观察到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有所变化?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太阳的高度发生变化?”2.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学习目标:“通过探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了解太阳高度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二、观察与实验(30分钟)1.演示实验一:太阳高度测量方法-制作一个太阳高度测量仪:将一张纸剪成窄而长的条状,竖直插入直立的另一张纸中,并在底部固定。

-把太阳高度测量仪放在阳光下,通过移动纸条观察和测量太阳的高度。

-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太阳高度并记录测量数据。

2.探究实验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三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例如一周或一个月),每天在正午观察太阳的高度,并记录数据。

-学生可以使用地球仪来推算太阳高度的变化。

每天正午时,通过测量地球与太阳的连线与天赤道的夹角,计算太阳的高度。

-将观察和测量的数据整理成图表,并就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进行讨论。

三、数据分析(15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数据,通过观察图表和测量数据,回答以下问题:-正午太阳高度是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什么因素导致太阳高度发生变化?-太阳的高度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2.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并共同总结出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四、知识拓展(15分钟)1.通过回顾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2.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解释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

五、总结反思(5分钟)1.简要总结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太阳高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最高点出现在正午。

正午太阳高变化专题高一学习教案

正午太阳高变化专题高一学习教案
∠COA
2. 正午太阳(tàiyáng)高度计算公式推 导。
H =90°—∠B=90°—∠AOB =90°— (∠COB-∠COA) =90°— 纬度(wěidù)差(所求点和直射点之间的纬度(wěidù)差)
纬差的计算:同半球相减,异半球 相加
第24页/共44页
第二十四页,共44页。
正午太阳(tàiyáng)高度的计算公 式
第26页/共44页
第二十六页,共44页。
春冬夏至至秋日日(c:h:ūnqHiū某)分地:= 90°— 纬度差 HHH==纬=99度090º0差-º-º:(A-(即A-(+所BCA))求=±=地099点00ººº纬—)-度((=33与00º太º9-0+阳22º(33t—ºàº2iy62á′6()n3′)g0)直º射±0 º)
23°26´N
P

23°26´S
P: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地区
第16页/共44页
第十六页,共44页。
冬至
二分(èr
S
(dōngz hì)日
fēn)日
夏至 (xiàzhì) N 日
1
4
23°26´S
P
P: 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地区
3
2

23°26´N
第17页/共44页
第十七页,共44页。
夏至
N (xiàzhì) 日
(1)新楼至少要距原楼多少米? (2)若黄赤交角(jiāo jiǎo)变为
23°34′,两楼之间的距离将应如何 变化,才能保证各楼层均有较好的 采光?
第34页/共44页
第三十四页,共44页。
根据题意因疗养院位于(wèi yú) 北纬36°34′, 当太阳 直射 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 一年中 最小值 , 若此时该楼的一层能被太阳照射的话 ,则各 楼层都 能被阳光照射

高中地理 正午太阳高角的变化学案中 国版必修1

高中地理 正午太阳高角的变化学案中 国版必修1

高中地理正午太阳高角的变化学案中国版必修1必修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会简单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了解太阳高度角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动画,并结合动手画图,探究知识中的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发现,体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重要意义;通过生活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体会地理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学习过程】一.太阳高度角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的夹角H,简称太阳高度.画出下图中A点处的太阳高度角AA地面二.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地方时为______点钟的太阳高度。

三.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自主观察】读春秋日和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图,完成表格空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将你观察到的规律总结在下表中用一句话概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由_________所在的纬线向________递减; 理解: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___,越远越____.【自主探究】请在下表中找出H 与 |α±β|(纬度差) 的关系,并填好空白部分。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纬度β→ 直射0o向北移动 直射23o26′N 开始南移直射0o向南移动 直射23o26′S 开始北移当地纬度 α↓H (见注) |α±β| H|α±β|H |α±β| H |α±β| 90oN 0o23o26′ 66o 34′ 0o66o34′N 23o 26′ 66o 34′ 46o52′ 43o08′ 23o 26′ 66o 34′ 0o23o 26′N 66o34′ 23o26′ 90o66o34′ 23o26′ 43o 08′ 46o 52′ 0o 90o66o 34′ 23o 26′ 90o66o34′ 23o26′ 23o26′S 66o 34′ 23o 26′ 43o08′ 46o52′ 66o 34′ 23o 26′ 90o66o 34′S 23o26′ 66o34′ 0o23o26′ 66o34′ 46o 52′ 43o 08′ 90o S0o0o23o26′ 66o34′注:α表示当地纬度;β表示直射点纬度;|α±β|表示二者的纬度差;H 表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节气 太阳直射点位置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分布规律春秋分 __ __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最新文档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最新文档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
【配套教材】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教学内容】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原因。

3.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

4.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图图转换、图文转换。

【学生分析】
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教学方法】
图例分析、自主归纳。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下图中的曲线代表的是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地球表面运动的轨迹。

读图并回答:
1.当太阳直射点移至A点时,北半球为_____月_____日前后,_____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移至B点。

2.北半球______日至______日太阳直射点南移,______日至_____日太阳直射赤道及其以北地区。

3.太阳直射点南移极限是_____(纬度)。

今天太阳直射点在_____半球上。

二、讲授新课
1.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h。

太阳高度h的变化范围是:0°≤h≤90°。

晨昏线上的h=0°;白昼h>0°;黑夜h。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导学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导学案

年级高一科目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运动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_使用日期_______课题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主备人:高建华学习目标:1、能够在一个光照图上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运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结合实例分析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重点,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案1.结合教材23页,对比分析太阳高度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区别。

2.结合教材24页活动,归纳求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通用公式。

3.你感受过我们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内变化吗?试着想想?我的疑问:课堂探究案B1.在球面图中画出A点的太阳高度角2.分析归纳某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

3,比较A、B、C、D、E五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见上图4.分析归纳某一地区在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应用拓展:1、.以我市为例,总结正午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的关系。

2、.探讨房地产开发中南北楼间距与楼高的关系?(画出图再分析)3、.热水器的安装角度?课后训练案考虑冬季采光的要求,不同纬度带的住宅合理间距有明确的设计标准。

下表是“我国部分城市住宅的日照间距”(表中H是住宅的高度)。

1.三个城市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2.表中反映出我国建筑物的日照间距A.由南向北逐渐缩小 B.由南向北逐渐扩大C.由西向东逐渐缩小D.由西向东逐渐扩大一个真实的故事:小张去年6月在某小区购买了一套底层朝南的现房,当时是临近中午去看房,发现有明媚的阳光照进卧室,觉得采光很好,就交钱买了下来,装修好后到12月份住进去才发现即使是中午也没办法看到太阳,他觉得很疑惑暗想:难道是开发商施了什么魔法来销售房子?同学们,你们能帮他解开这个疑惑吗?。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和规律。

2. 掌握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和工具。

3. 分析太阳高度变化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 太阳高度测量仪器(如测角仪、直尺等)。

3.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教学板书。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轴倾角,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高度是否相同,以及高度变化的原因。

探究:3. 展示一个太阳高度变化的示意图,解释太阳高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4.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使用太阳高度测量仪器测量当天的太阳高度,并记录结果。

5.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讨论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并总结规律。

拓展:6. 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教学板书,向学生展示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如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球轴倾角等)。

7. 结合实际例子,解释太阳高度变化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季节变化、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等)。

巩固:8. 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巩固对太阳高度变化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掌握。

9.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太阳高度变化的认识和观察。

评价:10.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讨论中的参与情况,评价学生对太阳高度变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1. 对学生完成的练习册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和工具的掌握程度。

12. 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拓展活动:13.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观察,观察太阳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高度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14.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撰写观察报告,分享自己对太阳高度变化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延伸:15.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自转、公转和轴倾角对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拓展学生对天文学知识的了解。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高中正午太阳高度学案教案

高中正午太阳高度学案教案

高中正午太阳高度学案教案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编写:刘龙华审核:陆其勇第二课时正午太阳高度教学要求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难点)教学过程填写下表中的空白部分:1、阅读教材P内容,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并图示说16明。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叫做。

直射点所在纬度|(即900-纬度差----同半球相减,不同半球则加)。

3、结合前面所学,借助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讨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由于的存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作运动,所以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点其正午太阳高度也不断在随之变化。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与当地所在纬线距离越,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与当地所在纬线距离越,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4、变化规律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和作有规律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为,从直射点向递减。

所以: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②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③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值;反之,达最值。

阅读课本“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图,可知:①夏至日时: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地区达最小值;②冬至日时: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地区达最小值;③二分日时: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练习巩固第一课件网()A.昼夜交替B.地方时C.太阳高度的日变化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 6月22日,有关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叙述正确的:A.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均达最大值()B.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C.赤道以北至北回归线间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均达最大值D.仅是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3.冬至日时,下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广州B.上海C.北京D.哈尔滨4.地球上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的地区是(? )A.北回归线以北,北极圈以南的地区?B.北回归线以南,赤道以北的地区C.南回归线以南,南极圈以北的地区?D.南回归线以北,赤道以南的地区5.我国北方住宅区的楼房间隔,理论上应该比南方更宽,理由是( )A.北方平原多,土地宽广B.北方冬季白昼时间更长C.北方正午太阳的高度角比南方小D.北方冬季气候寒冷,比南方更需要阳光6. 6月1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地方位于( )A.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B.北回归线与北极之间C.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D.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7. 读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状况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标有数字①的虚线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写:高一地理备课组执教:时间: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通过动画演示,能归纳并且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正午太阳高度
二、预习内容
根据课本梳理基础知识
㈠、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
太阳高度角定义:
【同一地点】两种情况:⑴回归线以外(假如为40°N)则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⑵回归线之间:直射某地时,。

具体过程如10°N。

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某地,一年中有太阳直射,在赤道与北纬23º26’之间的,
当直射点在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赤道与南纬23º26’反之。

【同一时刻】距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

如:,当太阳直射北纬23º26’时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当太阳直射南纬23º26’
时,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㈢、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举例学生练习:】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是10°N,北京( 120°E 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亚马孙河口(50°W 0°)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注意:正午太阳高度只与纬度相关与经度无关】
㈣、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思考练习】北京的热水器与地面的最大夹角为?是节气?最小夹角为是节气,一年中调整的最大幅度为。

试推出。

【课下作业:】见学案:30°N处,楼高为25米,楼距为25米,则一年中约有几个月挡住太阳光?
课内探究学案
1.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地球上,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正午太阳高度由此纬线向南


2.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可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直接套用。

根据太阳直射点一年之中总是在南北回归
例如:计算6月22日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图中清楚地
(1)北极圈与北回线之间纬度相差43°8622日,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北极圈上太阳高度是90°-43°8′=46°52
(2)南极圈与北回归线之间纬度差90°,6月22日,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90°=0
(3)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纬度相差23°26′,6月22日,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23°26′=66°34
(4)南回归线与北回归线之间纬度相差46°52′,6月22日,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46°52′=43°8
结论:求某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就用90°减去该点与太阳直射点间的纬度差。

1.
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要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而调整角度,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应等于当天正午太阳高度的余角。

如图所示,α+H=90
2.
建筑物正午影子的长度是由正午太阳高度决定的。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
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最短。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间变化,造成建筑物影子长短的时间变化。

如下图
建筑物采光的基本原理是前一幢楼在太阳最低时(即太阳高度角最小,日影最长时),不挡住后一幢楼的阳光(如下图,在北半球某地,纬度为φ,楼高为h,若冬至日的太阳也能照到一楼,则全年一楼阳光充足)。

在充分考虑土地的利用面积和采光良好的情况下,两
幢楼之间的最适合距离是:L=h cot\
学与教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