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所想到的
金色花的批注

《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收入《泰戈尔散文诗全集》。
下面是《金色花》的部分批注:
1. "我是一棵金色花,静静地生长在这片大地上。
" ——批注:以金色花自比,展示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
2. "我是那么小,那么微不足道,但我却有着金子般的颜色和光芒。
" ——批注:通过对比强化了金色花的独特性,表达了生命的自豪和自尊。
3. "我渴望阳光,我喜欢在阳光下绽放。
" ——批注:传递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我并不因为自己的金色而骄傲,我只是为我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而感到幸福。
" ——批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存在本身的感激。
5. "我知道,我的生命是短暂的金色,但我愿意把这短暂的金色,献给这个世界。
" ——批注:展示了诗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对世界的热爱。
6. "当夜晚来临,我会在月光下静静的思考,我是那么的安静,那么的满足。
" ——批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平静与满足的向往。
7. "我是金色花,我是阳光,我是生命。
" ——批注:通过连续的我是,强调了金色花、阳光和生命之间的联系,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散文诗二首金色花课文笔记

散文诗二首金色花课文笔记
《金色花》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描绘了他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对母亲的热爱。
一、背景介绍
《金色花》是泰戈尔的一首经典散文诗,创作于1913年,发表于1914年的《印度哲学和社会科学》杂志。
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
他的作品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写了人类的各种情感和生活场景。
二、深入分析
《金色花》以一个孩子的视角,通过儿童的纯真和自然,展现了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孩子对母亲的深深热爱。
诗中的孩子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爬到母亲的头发上,让母亲闻到了花香,这种想象力的发挥,既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又展现了母爱的伟大。
三、个人观点
我认为,《金色花》是一首充满温情和感性的散文诗。
泰戈尔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母子之间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泰戈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他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的生活场景。
四、对比和参照
《金色花》与其他描写母爱的诗歌有所不同。
它没有直接表达对母亲的爱,而是通过孩子的视角,展现了母子之间的默契和亲密。
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更加清新、自然,同时也更加深入人心。
五、总结和扩展
《金色花》是一首充满温情和感性的散文诗,它以孩子的视角,展现了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对母亲的热爱。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泰戈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力量。
泰戈尔金色花的读后感

泰戈尔金色花的读后感泰戈尔金色花的读后感泰戈尔~金色花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金色花》无疑又是一首充满大胆新奇想象之作,诗人借用“金色花”这一拟物,把童稚之心表现得如幻如真。
通常人们写到孩子的童真和顽皮时,大概只能想到写他怎样的可爱,如何的淘气,怎样的在妈妈面前撒娇作痴,或故意做违拗之语,以引起妈妈更多的注意和关爱。
而泰戈尔的想象却常常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他选取了“金色花”这一喻象来处理这一普通题材。
伟大的作家大多都具备这种才能,善于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奇妙之处。
小孩子要跟妈妈来一次调皮。
他不采用别的方式,而单单要变作树枝上的一朵金色花,笑嘻嘻地跳着,摇摆着,俯视着他妈妈的一切工作,又让他妈妈找不见他。
变成金色花的孩子是一刻也不肯得闲的,千方百计地给他的妈妈捣着乱、逗着趣。
他要让妈妈闻见花香,却不知这香气是从她孩子身上散发出来的;他要将自己金色花的影子正投到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欢舞跳跃着伴着妈妈的视点游移,却又不让妈妈猜出这便是她自己孩子的影子。
黄昏的时候,玩够了闹够了的孩子这才从树上下来,落到妈妈的面前,缠着要讲故事听。
而当妈妈责怪他跑到哪里去了时,孩子却神秘而又自豪地答了一句:“我不告诉你,妈妈。
《金色花》的两种解读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努力学习,报效父母《金色花》的两种解读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
它写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描绘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这样一幅画面,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观照,揣摩其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
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
“我”的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
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将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依恋。
“我”幼稚天真,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说谎”,仍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恋。
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故事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
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的性格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
两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特殊的意趣。
品读至此,我们已经领略了该诗的丰富、有趣的诗味。
然而,泰戈尔创设诗意若仅限于此,那就不是大文豪泰戈尔了;泰戈尔高于普通诗人之处,正。
24散文诗金色花、荷叶母亲

④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
孩子”? (要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和欣喜。)
你还想变成什么美好的事物 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呢?
我要变作一串珍珠项链,挂在妈妈脖子上,让妈妈更美丽。 我要变作小鸟,时刻飞在妈妈身边,唱出美妙的歌给妈妈听。 我要变作影子,她到哪里我到哪里,永不分离。
两语的小杂感里也有着诗的因子,这才整理起来,
而成为两本小诗集,这就是《繁星》、《春水》。
☆朗读,比较《金色花》《荷叶 母亲》
相同点: ① 赞美母爱的伟大神圣。-----思想感情 ② 图画美。------想象空间 不同点: ① 《金色花》语言质朴秀丽。《荷叶 母亲》语言淡雅清婉。------语言特点
☆朗读,感知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环
境红Biblioteka 莲我的心情 烦闷一写红莲 繁杂的雨声浓
开满、亭亭
阴的天
二写红莲 雷声作了雨越
下越大
三写红莲 :雨肆意地下
左右倚斜,无 不适意 依无靠
不动摇
着;在大荷叶 的覆盖下
不宁的心 绪散尽感 动
朗读,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 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② 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 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 用“当妈妈 的时候,我就 ”说一说。 示例:母亲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 入妈妈的心脾)。
母亲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 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 母亲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母爱如诗
…… 我是云 游子吟 孟郊 随风远远的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而母亲 依旧是苍老的大树 临时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深深地扎根在那方大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云无云的日子 总是遥望天空
泰戈尔散文诗《金色花》的美学意义

泰戈尔散文诗《金色花》的美学意义作者:龙虹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11期无论是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还是在诗人的笔下,“花”都是一个具有丰富意象的载体,尤其花对于诗人来说,是最能激活诗人的灵感,于是在诗人的笔下,花的意蕴也就丰富了起来。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就是这样一首与花有关的诗。
该诗被编入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课本中,从而给七年级的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给教师解读这首诗带来了新的契机。
从表层的文字内容来看,《金色花》描写了诗人将自己想象成金色花的孩子,孩子和母亲嬉戏玩闹的场景。
结合这种场景,大多教师在对该文进行解读时,是站在孩子的视角,从孩子的想象出发,分析孩子与母亲的形象以及母子之间融洽的关系与动人的爱,还有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1]应当说这样的解读是必然的,由于这种必然性的存在,当前關于《金色花》的解读结果也就相对趋于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金色花》还有进一步解读的空间吗?笔者以为是有的,因为在《金色花》当中所蕴含的情感是非常细腻的,这种细腻的情感,无论怎么解读,都能出现新意。
尤其是当解读的过程当中,能够赋予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元素时,所出现的新意可以丰富原来的理解,从而让“金色花”绽放为“幸福花”。
一、金色花的母爱表达在教材中,这一课的导语是: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下面这两首散文诗(另一首是《荷叶母亲》),就是对母亲的深情倾诉。
[2]从教材编写以及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一话语实际上奠定了课文解读的基础,定下了课文解读的基调。
所以解读金色花,首先应当解读其中的母爱表达。
为什么金色花能够代表着母爱?这是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学生所获得的认识,有可能只是教师灌输进去的。
而当下的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应当是学生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
金色花是印度的一种花,长着金色花的树,在印度常常被称之为圣树,因此结在圣树上的金色花,在印度广受人们的尊敬。
泰戈尔《金色花》读后感

泰戈尔《金色花》读后感戈尔散文诗《金色花》赏析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给我听。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金色花》是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新月集》中的代表作,整首诗歌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而写,富有童趣。
它是一首清新隽永的诗歌,语言朴实自然,通俗易懂。
在平淡的语言中将家庭之爱、母子之情表现得真挚动人。
没有什么比儿童世界更可爱的,没有谁比泰戈尔更透彻了解童心,这就是泰戈尔的高明之处。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所谓的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泰戈尔就是这样的大师。
诗人依据儿童善于幻想的心理,让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
金色花是印度的圣花,人花合一,不但使孩子有一副稚嫩、娇美,花一般美丽的外表,而且还有高尚圣洁天使般的心灵,使孩子在诗中的形象得到升华。
再由这个带有童话幻想色彩的金色花与现实中的母亲做游戏,最后又让花还原为人,使本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一幅充满温馨、和谐、欢乐的母子的真情图画,图中洋溢着真、善、美。
诗人以“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开篇,展开了奇特而巧妙的幻想,诗的意境也由此得到充分的展示。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二首之《金色花》说课稿及反思(共三篇)

散文诗二首之《金色花》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散文诗二首中的其中一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诗中由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想——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本课所表达的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优美的语言足以感染每一个情感丰富的学生。
学习本课,首先要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学习朗读;其次,还要能感受母子情深,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熏陶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1、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书写感情、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说学情小学刚升入中学,这个阶段是孩子们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最适合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
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孩子总是忽略父母对他们的默默关怀和深深的爱,更不知道如何去关爱自己的父母。
因此,学习本文能很好的开启他们爱的心门,使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母爱,懂得回报母亲。
五、说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把握散文诗的基调。
感悟思考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基本情感,深刻感悟母爱的真谛。
合作探究法:设计适当的问题为课文释疑,同时培养合作意识、探究问题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我们去爱,母亲。
今天,让我们走进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去感受那份浓浓的母爱。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出示幻灯片,简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依据:新课标指出:要了解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所想到的
库尔勒市五中陈艳玲《金色花》是一篇非常富有趣味性的课文,全诗以一个孩子的想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起步,通过变成金色花的孩子一天中与母亲的三次嬉戏,来表达浓浓的亲情之爱。
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所开的花,全篇还隐约闪耀着一种宗教的圣洁之光。
上课前,我要求同学们熟读并背诵。
课堂中一个同学举手说:“我发现了课文的一个错误!
希望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到那个节点。
原文如下: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同学们在背诵的时候,总是背成了: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我同你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课文是“你同我”说话,同学们背的是“我同你”说话。
监督背诵的同学提醒大家错了,可是为什么大家都在这里错呢?同学们仔细一看,有了一个大发现:课文出错了!可不是嘛,从对话的角度看,的确应该是“我同你”说话啊。
想象一下,第一句话是妈妈问孩子到哪里去了,第二句就是孩子的回答,就应该是“我同你”说话嘛。
可是,课文居然是“你同我”说话!这不成了“妈妈”对“我”说话了吗?那岂不是“妈妈”自问自答?
上课的时候,我按照既定设计,一步步地推进着教学程序。
终于到了语言赏析的环节,课后练习首先要求品味这个对话,我们就从这里入手:首先从母亲的角度体会情感。
为什么“妈妈”见了孩子的面,会说“你这坏孩子”?这里,我们重点品味了“坏”字所蕴含的情感。
没有哪个母亲愿意说自己的孩子坏,文中的孩子做了什么“坏”事了吗?没有,他只是在“妈妈”的视线里消失了一天而已,“妈妈”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着急担忧,一见孩子,又惊又喜,嗔怪孩子不说一声就走了,叫“妈妈”着急了。
之后,我还要求同学们通过颠倒语序体悟“妈妈”的情感,你看,她不是先叱骂一声“你这坏孩子”,再问“你到哪里去了”,而是首先关心他上哪里去了,再佯喝一声“你这坏孩子”。
这里,品析出的是母亲对孩子的担忧和喜爱。
然后从孩子的角度体会情感。
“我”为什么不想让“妈妈”知道?根据前文,可知孩子变成金色花以后,为“妈妈”悄悄散发香气,为“妈妈”遮挡书页上的强光,但是,他不想让“妈妈”知道,而是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事情而得意着,让她莫名其妙才好呢。
这里,品析出同学的调皮天真以及对母亲的依恋,更重要的是品出了小小的他回报母亲的那份心意。
接着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我扮演“妈妈”,找了个男同学扮演孩子,我用焦急和关爱的语气读,男同学则读得特别调皮和得意。
又找了个女同学读,语气真甜,还带着点儿撒娇的意思。
到这里,品析似乎可以结束了。
但我故意说,还是请同学来完整地读一遍吧。
分配角色时,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了不起的看法。
我首先表扬他们读书仔细,肯定他们敢于怀疑的学习态度。
同学们开始有些飘飘然了,我提醒他们看看作品的译者是谁。
通过看注释,同学们很快找到了:郑振铎。
我说,他可是著
名的翻译家,也是诗人,和冰心一样,以诗人的情怀去碰触诗人的心灵。
他翻译过泰戈尔的好几部代表作,给我们诠释出了一个最美最真的泰戈尔。
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了许多,我便顺势告诉他们,泰戈尔的创作是用他的母语孟加拉文写的,可以说,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神韵,是他的诗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最终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句话竟然是两个人一起说的!原来郑振铎的确没有译错,他完全忠实地翻译了这句话。
既然这样,新的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是母子两人一起说出那句话?
我提示同学们:“你们平常有没有和妈妈异口同声说出同一句话的时候啊?”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都流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
是啊,只要稍微联系一下实际的生活就可以明白了。
一个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母亲,一定是非常了解自己孩子的。
她当然知道她的孩子喜欢跟妈妈玩捉迷藏之类的小把戏,喜欢背着妈妈做一些自以为没有人知道的小“坏”事,同时,她也知道她的孩子不会跑得太远让她真的着急,知道他不会真的闯出什么大祸。
她太了解他了,尽管她并不清楚孩子今天为她做的一切——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诗中的孩子“消失”了一整天,当妈妈的居然没有到处去找过他,而是照样地工作、沐浴、阅读、照管牛棚,做她本来就安排好了要做的一桩桩事情。
她也早猜到了孩子不会告诉她这一整天去了哪里,所以,才会在嗔怪地问出了“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之后,母子二人同时说出了同样的一句话。
孩子是必然那么说,母亲是猜到了他会那样说。
这种默契源于母亲平日对孩子的充分了解,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母亲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还捏着嗓子用童音模仿着孩子那种得意洋洋的语气:“我不告诉你,妈妈。
”就这样,我们在一处读着别扭、看着有错的译文中,通过追踪原文反复咬嚼文字,不仅准确还原了泰戈尔原诗的真实场景,还更丰富地理解了那种母子之间的情感所包含的趣味。
虽然发现课文没错多少让孩子们有些失望,但是,他们读出了别人都没有读出来的趣味。
我常会想起这堂课,它对教师的重要启迪:对文本的精细咀嚼,无论在怎样的语文理念之下,永远都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即使是翻译作品,只要我们多留一份心,多做一点事,一样可以由解读文字本身而获得一种别样的快乐。
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往往不等学生认真读完课文,就开始组织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所谓人文讨论,一堂课下来,学生常常连最基本的字词都没有理解,更谈不上对文本的全面掌握。
学生除了听到一些充满空洞说教的道德灌输和华丽煽情的语言,学会了生硬牵强的造句、华而不实的作文之外,所获甚少。
“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语言的人文性恰恰蕴含在这种工具性中。
没有对语言的深入学习和恰当运用,就谈不上具有人文性的美的文学。
语文,首先是“语”,然后才是“文”。
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独立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多实施阅读教学,从中总结阅读规律,再巧妙地传递给学生。
特别要善于在别人忽略的地方发现不为人知的妙处,哪怕只是一个词语,一个标点,在严肃的作家那里,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承载着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这就是我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