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小说中的现实主义的缺陷

合集下载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摘要:“新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不断涌现出新的潮流。

新时期小说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索期、高潮期和转型期,每个历史时期又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一开始借鉴西方艺术形式到转型进行自我调整,中国小说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目前的小说更加重视故事情节,追求价值深度,刻画人物性格。

新时期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加入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开启了全新的艺术实践,打破了文学封闭的格局,对艺术审美、表达方式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小说;发展流变;现实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上,现实主义成为小说的主潮,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小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随着新时期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众多作家开始丢弃传统的文化,将小说写作与现实脱节,呈现出过分西化的错误认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众多作家开始正视本土化创作,开始了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

因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流变,目的就在于厘清小说的发展脉络,重视传统文化在今后小说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探索期(1979——1984)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人们对外界的文化不再是排斥和否定,但是对于小说是否要融入现代化还是有一定的争论,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还是持有一种观望的态度。

因此这时期的作家主要还是借鉴西方小说的艺术形式,在观念上并没有展现出完全性的改变。

这就导致在这一阶段,中国小说虽然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加入了西方小说的色彩,但是仍旧是保持了一定的理性姿态,有着自身的价值导向和深刻内涵的。

“荒诞”、“象征”作为西方小说的主流特征,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国小说开始引入这些手法,将自己的小说加入了这些“现代化”的因素。

虽然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借鉴,但是作家们也没有按照西方小说照搬照抄,而是将社会责任感、理性感有所保留。

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是有很强的逻辑情节框架,虽然在内容上体现出一定的错乱性,但这种错乱是由于作者部分借鉴西方艺术形式。

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的三大缺陷

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的三大缺陷

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的三大缺陷作者:田娟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04期[摘要]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是新时期文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众多研究者纷纷依据自己对文学思潮的理解发出自己的声音,虽然难免良莠不齐,但就研究成果的规模和整体质量看,应该说是成绩喜人,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关键词]文学思潮;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单就专著而言,从何西来的《新时期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到周晓风的《新时期文学思潮》(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再到席扬的《文学思潮:理论、方法、视野: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若干问题》(上海三联书店,2009)、丁帆的《文化批判的审美价值坐标: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流派与文本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已有超过100部之多。

而新时期以来研究文学思潮、文艺思潮的论文已多达1000余篇,更是一场“美丽的混乱”,其中不乏黄修己、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程光炜、丁帆、董之林等知名评论家的力作,而张清华、卢铁澎、席扬、杨春时等更是以系列高水平的论文,为文学思潮研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综观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成果,仍然存在着不少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概念的混乱、理论的薄弱和规范的欠缺。

目前,当我们第一次翻开研究新时期研究文学思潮的一本著作或一篇论文时,我们根本没有把握预测作者对文学思潮有着怎样的理解,不知道他会把哪些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他会新命名哪些文学思潮。

当然,这也许是文学思潮研究一度成为“热点”,看起来生机勃勃的原因,这在初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一个学科或一个学科分支要得到充分的深入的发展,必须建立相当的规范,这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常识。

在建立文学思潮研究的学术规范时,一方面要注意避免过紧过死的一元化思维模式,比如既可以从创造方法的角度把文学思潮分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也可以从文化角度将文学思潮分为精英文学、通俗文学、主流文学等思潮,当然还可以有其它的言之成理的能一贯到底的划分标准,以保持文学思潮研究的活力。

第八讲 新时期小说

第八讲 新时期小说
第八讲 新时期小说(1977-1999)
新时期小说概观
一、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文学呈线 性向前发展(1977——1984年)。
小说创作经历了伤痕小说(刘心武 、卢新华等) →反思小说(王蒙、张贤亮、茹志鹃等)→改革小说 (蒋子龙、何士光等)三个阶段。它们以反映社会时 代的变动,展示社会中人的命运而归属于现实主义创 作潮流。
三、90年代文学状况
1、新女性小说 林白、陈染、徐小斌、徐坤等的“私人化小说”。 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等。 主要表现了作者的“自恋”情绪,一种对女性身体和 情感的眷恋。女性小说的极端是“另类小说”(卫慧、 棉棉的小说),表现自虐和放纵的情感。 2、新历史小说
它不再严守“写史”的创作准则,而强调对历史的 拆解和颠覆。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刘震云的 《故乡相处流传》。
卢新华的《伤痕》通过知识青年王晓华在主流意 识形态的影响下与“叛徒”母亲决裂但仍然无法被主 流意识形态真正接受的故事,反映了“血统论”思想 对两代人身心造成的巨大创伤(无法愈合的心灵伤 痕) 。作品不仅表达了“伤痕”主题,而且对当时文 学界的几大禁区如悲剧、爱情和人性问题进行了有力 的突破。 刘心武的《班主任》中的谢惠敏形象具警世作用。
5、长篇小说的兴盛——“陕军东征”引 发的创作热
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 张承志的《心灵史》、张炜的《九月寓言》
/xiandai/bailuyuan/
3、形式的追求——先锋小说 指的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马原、洪峰、格非、 余华、苏童等人的作品(271—290页)。如马原的 《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洪峰的《极地之侧》, 格非的《迷舟》、《褐色鸟群》,余华的《现实一 种》,苏童的《罂粟之家》等。
先锋小说总体上以形式和叙事技巧为主要目的, 致力于颠覆故事、解构意义的游戏,通过叙述和语言 的操作彻底地表达带有神秘、悲观和虚无色彩的某种 情绪。

后新时期小说创作取向

后新时期小说创作取向

后新时期小说创作取向文学发展到20世纪80至90年代,小说写作无论从创作倾向、情感态度、主题选择还是形式技巧,都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特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被遗弃,代之而来的是截然不同的写作方式。

一、写作原则:“现实主义”遭到“遗弃”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一直享有独尊的地位,建国后,有的理论权威甚至用现实主义概括整个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并很快就有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革命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

此后,曾经流行于文坛的“心理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等不断给现实主义加冕,使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几乎占据了整个文坛。

关于现实主义理论的精髓:1.认为“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文学必须忠实于生活,以写实的态度反映生活。

2.注重“典型环境”的描绘,即注重对生成主人公性格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绘。

3.强调细节的逼真,追求“酷肖”的效果;4.遵循“显义—隐义”模式.,追求文本的“微言大义”,相信语言媒介之后存在隐晦的“思想意义”,而这种思想必须是…有补于世,教化天下”的,即是说,小说要担负起“移风易俗”的重任。

后新时期小说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叛逆”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小说的创作实践发生很大的变化文学解构、颠覆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此时如果用现实主义一家独尊的创作方法去规范小说的创作,已经完全不可能了。

因为“一种基于某一特定历史环境的批评原则,并着重于某一特定时期的文学的小说理论是无法避免其局限性的”, 这一时期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叛逆”,可归结为以下几个特点:1、情节淡化:心理结构的衍变成为主流。

以内心秩序代替事件秩序,这种剪辑与组合频频出现在小说的局部或整体结构中。

以王蒙为代表的“中国的意识流”作品的出现,极大地开辟了小说的表现空间。

其理论基点在于“构成小说艺术魅力的核心是对价值生活的表现,而价值生活说到底也就是人的一种内心活动”2、小人物“闪亮登场”:“新人”与…英雄”让位于被生活挤扁了的小人物。

现当代文学简答论述部分

现当代文学简答论述部分

现当代文学简答论述部分大学文学院1995年-2012年考研真题1995年一、简答题。

每小题20分,任选两题。

1.比较新时期“新写实小说”与二三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异同。

2.比较新时期“朦胧诗”与二十年代象征主义诗歌的异同。

3.比较曹禺代表作(任选《雷雨》《北京人》《日出》)与高行健代表作(任选《车站》《绝对信号》《野人》)的思想与艺术。

二、论述题。

每小题30分,任选两题。

1.三十年代“新感觉主义”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

2.试析贾平凹近期创作的得失。

3.试析陈白尘的《升官图》的讽刺艺术。

1996年一、简答题:1.“五四”文学革命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5分2.试析老舍《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25分3.试分析“新写实”作家方方、池莉、刘恒、刘震云等人的作品,并指出这一文学现象的得与失。

40分4.试析《雷雨》中繁漪的性格特征。

(此题限戏剧学专业答题。

)1997年一、简述题(40分,四、五题任选一题)1 《青年杂志》初倡“六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 林语堂散文的艺术成就(追求)。

3 “山药蛋派”的主要创作成就。

4 “朦胧诗”的主要代表诗人及作品。

5 郭沫若的历史剧理论及历史剧代表作特色。

二、论述题(60分,三四题任选一题)1 “新月派”的保守主义文化观念及其正负面价值。

2 《白鹿原》中所蕴涵的乡土文化母题。

3 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的内容与特色。

4 试论我国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艺术成就。

1998年一、简答题(60分)1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贡献。

2张爱玲小说的历史意义。

3丁玲的哪些作品最能体现“五四”女性特征?为什么?4从《暴风骤雨》到《三里湾》、《创业史》,再到《金光大道》,其主题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二、论述题(40分,任选两题)1论20年代的“自我小说(私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特征以及历史评价。

2论80年代中期刘再复提出的“文学主体性”问题。

3论田汉早期浪漫主义剧作的艺术特色。

1999年一、简答题(40分)1 “语丝文体”的主要特征。

新时期小说笔记 文理学院版

新时期小说笔记 文理学院版

绪论一、新时期小说概况(一)新时期小说的特征(自由、自觉、文体自觉)(二)新时期的小说主潮1、现实主义的复归(1976—1979)第一阶段伪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特点:反传统、反理性第二阶段(1980—1985)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从再现到表现,从现实真实到心理真实,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第三阶段(8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反崇高、反自我、反中心、反结构创造英雄—消解英雄贵族化—平民化雅文学—俗文学二、新时期小说的小说流派1、现实主义小说流派(1977—1984)(1)伤痕小说(复归)——反思小说(深化)——改革小说(张洁《沉重的翅膀》《花园街五号》开放)寻根文学: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郑万隆的《异乡异闻》、张承志《黑骏马》、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2)什么是新写实小说: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但抛弃了传统现实小说的典型化,注重写生活流,消解了英雄,写普通的人民众生,它融合了现代派小说的特点,学习了荒诞变形等,它接受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零度情感。

新现实主义小说:(陈思和把90年代后小说命名为新现实主义小说)题材以工厂和乡镇为主。

代表作家:谈歌《大厂》、何申《年前年后》、关仁山《九月还乡》被称为“河北三驾马车”,湖北刘醒龙的《天行者》《分享艰难》新官场小说:王跃文《国画》李佩甫《羊的门》阎真《沧浪之水》2、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小说流派新潮小说:广义的现代主义小说,包括意识流小说—象征哲理小说—意象小说张承志《北方的河》,邓刚《迷人的海》荒诞小说:宗璞《我是谁》陈村《美女岛》黑色幽默小说:徐星《无主题变奏》魔幻现实主义: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扎西达娃《西藏,隐密的岁月》和《西藏,系在皮绳上的魂》3、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小说流派的特征(1)反传统、反自身、反英雄、反结构、反中心、反崇高;(2)消解深度模式,认为事物没有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能指和所指的不同,意识和潜意识的区分;(3)零度情感介入;(4)零散化、指故事情节被分散了;(5)语言的粗鄙化4、先锋小说(80年代后期):狭义的现代小说,代表作家马原、洪峰。

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
6
4.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化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将文学置于历史现实与意识形态两种作用 力发生交汇的场所,认为文学不是反映作为背景和对象的历史 现实,而是在“文本间性”基础上,通过“商讨”、“交换” 和“流通”等富有平等对话色彩的手段,与历史现实的各种力 量相互塑造。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强化政治批判性来体现自身的意识形 态性,认为阐释者对历史的批判必然包含对当代的批判。其通 用策略是边缘化:关注边缘人物,撷取边缘史料,采用边缘立 场,得出边缘理论。边缘化本身所具有的“非中心”潜能,常 常使得处于中心的各种话语露出破绽,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层 基础显出裂隙。
新历史小说
一、新历史主义 二、新历史小说 三、新历史小说的类型 四、创作特征 五、作品解析 六、缺陷或不足
1
“新历史小说”还是“新历史主义小说”?
石恢:《“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小说评 论》)
2
一、新历史主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欧美思想界和文学界兴起的一种
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兴起于1970年代的美国,1980年代到 达鼎盛期)。新历史主义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 代表人物有蒙特洛斯、海登·怀特、多利莫尔等。 理论基础: •尼采的历史健忘论和超人重构历史学说 •福柯的瓦解与重构历史文本学说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学说 内容:借鉴解构主义方法,颠覆传统的意识形态中心思想, 反对文本的模式化,认为写作文学史文本是一种精神生产活 动,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否定、超越、创造性的生产,反 对结构主义叙事学。
10
新历史主义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的对比
• 新历史主义小说作为与传统历史小说对立设置的一种文体, 既是对传统历史小说的反叛,也是对传统历史小说的超越。
• 传统历史小说的历史观:追问历史的本质、本原和基本动力 的一些哲学性见解。

新时期小说理论综论——《中国新时期小说理论资料汇编》导言

新时期小说理论综论——《中国新时期小说理论资料汇编》导言
[ 中图分类 号 ] 1 0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1 — 4 7 9 9 ( 2 0 1 4 ) 0 2 — 0 0 2 8 — 0 6
2 0世 纪 8 0年 代 初 期 , 小 说 理论 开 始 发 生 变化 。 王 蒙 的小 说 理 论 , 显 然 是这 种 变 化 的 最 直 接体 现 。 王 蒙 小说 理 论 追求 “ 摆 脱 了戏 剧 性 的小 说 的写 法 ” , 重视 “ 写 主观 感觉 ” _ l J 。 王蒙 认 为 , 小说 要 表 现 人 的精 神 世
第4 l 卷 第 2期
新时期小说理论综论
— —
《 中 国新 时期 小说 理 论 资料 汇 编 》 导 言
周 新 民
( 湖北大学 文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6 2 )
[ 摘
要 ]2 0世 纪 8 0年 代伊 始 , “ 十七 年 ” 时期 确 立的 小说理 论规 范 受到 冲 击 , 王 蒙、 高行健 等人 的 小说理
研究 。
第 2期
周新 民 : 新 时 期 小 说 理论 综 论
说理论来说 , 尤为重要 。 西方小说理论的译介 , 直接推动了新时期小说理论 的裂变 。 小说人 物理论 、 情节 理论 、 主题理论 、 语言理论 多个领域 , 都有新的创建 。 现实 主义小说理论把典型人物形象塑造作为小说理论 的中心。 但是 , 2 O 世纪 8 0 年代小说理论对人 物理论的关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何为人物形象 , 成为小说人物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 。 王蒙曾说 : “ 文学 要写人 , 这是不成问题 的, 但人是否就等于人物 ? 人物是否就等于性格? 不见得 。 我们可 以着重写人的命
识 流小说理论 。 王蒙的《 夜的眼》 、 《 海 的梦》 、 《 春之声》 等小说 , 广泛 地深入 到人物 内心心理活动 , 引起批 评界的惊呼 : “ 王蒙如此热衷于 ‘ 意识 ’ 的流动 。 ” [ 3 1 高行健在《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 中专章介绍了“ 意识 流”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时期小说中现实主义的缺陷
摘要:新时期这个相对开放的时代,表现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如雨后春笋一般展露出来。

作家在小说作品中阐发了对时代、人生、人性各问题的审问和思考,充分显现了现实主义的精神风貌。

而相较于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的精神,新时期的现实主义在创作态度、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上又存在一些不同与不足。

关键词:现实主义;新时期小说;十九世纪;不足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是对前期浪漫主义的一种反驳,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被高尔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这一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的产物。

在思想特征上,现实主义是以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其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其普遍关心的是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表现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典型代表作品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从上可以看出,初始的现实主义是与社会紧密相关的一个文学思潮。

其中要表现的必须是对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的阐释。

以小说形式表现时,一方面要尊重小说的虚构性,却在本质上是作者对生活现实的真实情感的流露。

在中国,以“五四”启蒙时期为代表,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对现实主义有了相应的表现,鲁迅最具代表性。

经过中国各种运动的发展,现实主义渐渐退隐,文学被时代共名左右。

至十七年文学结束,中国进入新时期,在开放的新气象下,文人在外部氛围和内部心理上都有一定的舒缓,在小说创作上体现出一定的写实精神。

“伤痕”文学的出世代表着现实主义的抬头,继之“反思”、“改革”、“寻根”、“先锋”等文学创作,如雨后春雨般揭开了掩盖着现实主义的那层面纱,使现实主义重新站在了时代的舞台。

新时期的小说在表现现实主义时,首先在于作家及作家笔下的人物都有了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表现在“人”的确立,即作家作品的人物有了鲜活的生命,表现的是真正的生命力。

人物具有了人情、有了人性的美丑之别,不再是政治或者时代的传声筒。

如《阴错阳差》里的一群干事表现的妒忌。

尤其是因为尊
重人性,作家也能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爱情的描写。

其同时作家在小说中彰显着一种个性美,如戴厚英的《人啊,人!》,表现了对人性、人情的尊重。

其次,现实主义还表现在作家对待社会和历史的态度上。

作家进入新时期之后,能够正确的面对历史和社会现状,“伤痕”、“先锋”、“反思”等小说,都是对历史的总结和正视,作家首先需要的就是一种现实主义精神,才能对历史正确对待。

事关社会的现状,如《阴错阳差》里女强人和老公对国家发展的努力,虽然结果并不如人意,下层干事的叵测心理,及“丈夫”在国内外两地的际遇和表现,如《大厂》中对厂子的改革,说明新时期国家面临的发展需求及社会真实的状况。

作家以一种关怀社会的态度来创作,和“五四”时期的作家心理如出一辙,表现着现实主义的复归。

再次,新时期的小说与政治的关系大有缓和,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不受政治的主导,并且对以往政治上的伤害进行了反思。

如“反思文学”中的“李顺大系列”、张贤亮的《绿化树》、方之的《内奸》等都是都牵系了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

使现实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限制,达到最大化的体现。

与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相比,新时期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在不同的时间段里还有不同的弊端。

现实主义概念的核心是,客观、真实地再现社会现实。

作为一种成熟的创作理论,现实主义至少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创作态度、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

我们发现,现实主义在这三个层面所倡导的方向,恰恰都直指当前新时期小说中的主要病症。

首先,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与“思想清贫”。

现实主义小说,要求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

现实主义要求创作者的创作态度首先必须严肃认真,必须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行艺术创作,必须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大众的生存状态,自觉承担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责任、自觉承担文化传承和发展责任。

在这种创作态度下创作的艺术作品必然具备一定的思想性,从而作品才有灵魂、才有生命。

当然,这里所说的思想性是在遵循“客观性”原则下进行的,力求最大可能的描写外在的世界。

一部作品艺术价值高低是由创作者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思考能力和艺术功力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思想性是一部好作品的必要条件。

而现在可看到的现实主义小说,很大程度上没有将思想性发挥出来,以至于有些现实主义小说思想清浅蜻蜓点水般,只做
表面功夫。

这首先是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充分开放,另一方面是作家的思想还没能充分地开放,从而大胆地表现政治、生活。

很多作品只是隐晦地、侧面地表现生活。

其次,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理念上相对不够深刻。

小说属于文化产品,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代表。

创意是文化创作的基础和核心。

虽然一个好的创意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演绎,最终成为一部好的小说,但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一定是从一个好的创意上生发起来的。

从现实主义的特征来看,现实主义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新时期小说也具有批判精神,批判的是社会、人情、人性的丑恶。

主要表现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一系列作品中。

这些作品多是对当代历史黑暗面及残忍面有着不可否认的批判力度。

但是,在批判中以政治原因为主,后期的“反思”文学在这一方面虽然对人性有自我的反思却依然相对匮乏。

如陆文夫《井》中徐丽莎的悲剧,是人性相互伤害的结果。

对于人性中,真实存在的弱点或者说是缺陷,作品中没有在反思方面做出明确的引导和揭示。

从创作角度方面来看,其作品深度上没有足够的创新。

这主要在于刚刚结束的“文革”在政治上的深刻影响。

再次,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没有足够的遵循真实原则。

现实主义小说的另外一大特征是,真实性。

它的细节能通过受众在小说的阅读过程再现到脑海中,脑海中以很具体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受众面前。

因为真实就是存在现实世界的,所以读小说就像在重温生活的细节。

小说是在一种自由而舒适的环境中阅读的,受众的身心屏蔽了杂乱信息的干扰,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要远远高于日常生活,脑海中的细节就有了放大效应,再加上小说本身可以深刻的刻画,细致的描写,以至于脑海中像放电影一般出现很多近景和特写镜头,细节放大的效应就更加明显,所以一旦细节出现不真实,就会立刻被观众发现;一部小说屡次出现细节的不真实,观众必然产生排斥或者抗拒心理,无法接受小说的内容。

“细节虚假症”很容易被看做是一个敬业精神的缺失或者创作的疏忽问题。

深究起来,还是现实主义的态度和方法缺失;呈现在小说内容上的每一处细节,从故事大背景到主角外貌和心理必须以严谨的现实主义态度和方法去完成,
只要有一处不严谨、不认真,小说在被受众阅读后就是一处细节虚假。

近几年热播的电视剧《蜗居》,是根据六六所写的《蜗居》进行编排演绎的。

此小说,很真实的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困苦,这部作品中真实的反映了年轻人在都市艰辛奋斗,房奴的凄凉,官商勾结,贪赃枉法,在这极速发展的当代中国,成为主流话题。

同时,它还反映了当今社会中人们的心态,有观众认为,剧中有歧视乙肝病人的嫌疑,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它直接反映了这个社会中对乙肝病人的歧视,大胆地揭露这一现像,为的就是使更多的乙肝患者在就业以及其他方面不再受到歧视,换言之,它揭露了当今社会的不良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心态,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

作者用犀利的语言写出了当今社会的种种不良现像,并将这部小说搬上荧屏,这本身就需要一种勇气,观众喜爱这部电视剧的原因无非就是觉得它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而已,但这部反映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的电视剧最后却遭到了封杀,这种结局无疑是可悲的。

这样一部不错的小说,也有有不少缺失的细节。

最后小说结尾部分,海藻被安排的妥帖的出国,显得很突然。

海萍因为教了老外英语,结尾部分居然成立了学校。

显得也很突兀。

只能看做是一种期望,是作者和大众对于奋斗的年轻人的期望。

现实主义小说,对于人性的反思,对于社会真真的和谐,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在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已初具规模,表现了不同的主题。

现实主义的复归,是时代的需求,其相对于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态度、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略有“不足”之处,小说的真实性、客观性、批判性没能全面地、充分地、透彻地、犀利地表现出来,却是在中国新时期特定时代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