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案例

合集下载

基于乡土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基于乡土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基于乡土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案例贵州顶效开发区中学李和勇摘要:本文在深入研究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基础上,立足乡土,通过乡土化案例,开发既符合新地理课程标准、又符合学生、学校实际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让乡土融进课堂,让课堂变成开放的课堂,教材变成开放的教材。

课程资源,指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与条件总和。

地理分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主要有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讲义、导学案、课件、地理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图书室等;校外指学校附近、学生家乡可进行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场所,有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博物馆、主题(地质、湿地、森林)公园、工厂、地质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现代农业基地等。

新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尤当重视乡土地理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

一、基于乡土的地理课程资源观早在《奏定中小学堂章程》的“地理要义”中写道:“尤当先讲与乡土有关之地理,以养成其爱乡土之心,先自学校附近指示其方向子午、步数多少、道里远近,次及于附近之先贤祠墓、近处山水,间亦带领小学生寻访古迹为之解说,俾其因故事而记地理……”。

德国著名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在他的代表作《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中,强调“地理课程应该从乡土志开始”。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1929年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中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

”新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第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第三、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第四、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乡土地理调查活动既能很好地体现现代地理课程的理念,又能使地理课堂真正精彩。

《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指导思想: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实施要着眼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两个转变;课程实施建议:地理教师要在深入专研教材的基础上,多角度、多途径地开发地理课程资源,要改变把地理教材作为唯一的地理课程资源的观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农村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地理的渗透案例分析

农村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地理的渗透案例分析

2013-11理论研究一、实践活动方案时间:2010年6月11日。

地点:桑植县官地坪镇。

参与人员:2009级高一学生,学校相关领导、科任教师。

主要内容:参观双泉水库、大棚无土烟草育苗基地、青佛山村生态循环农业。

二、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乡土地理知识的渗透1.区位在学生从学校驱车到官地坪镇的路途中,地理教师抛砖引玉,介绍学校的区位:桑植四中位于桑植县东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山间盆地,地势平坦;澧水上游支流酉水河绕校而过;位于桑官(桑植县———官地坪镇)公路、桑慈(桑植县———慈利县)交汇处,交通较为便利;靠近张家界风景名胜区,离贺龙故居、芙蓉龙化石、“亚洲第一洞”九天洞等著名旅游景点较近;是瑞塔铺镇的科学、教育中心等。

总结归纳为描述一个地理事物的区位条件通常从自然、社会经济两个角度出发,自然条件包括具体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等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交通、科技、矿产、旅游等,有些人文地理事物,如宗教城市、军事基地、政治中心等,还要考虑其特殊的政治条件。

2.水库选址在参观双泉水库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问题一:双泉水库、大坝的选址考虑了当地怎样的地形?水库应该位于山间地势低洼,地形较开阔的地带。

教师适时总结:双泉水库位于湖南四水之一澧水的上游———酉水,与长江三峡水库同属拦河型水库。

在卫星地图上可以看见双泉水库有如酉水河上一条狭长黑带,柔美而沉稳。

身临水库,峡谷出口处拦河大堤巍然耸立,坝内水域浩瀚开阔,两岸青山环抱。

一般来说,水库集水区要选择在“腹大口小”———口袋型地形的腹部,有利于扩大集水面积,提高水库库容;大坝修建在袋口的峡谷处,有利于降低施工难度,减少建设成本。

问题二:双泉水库的修建除了考虑地形之外,还需要考虑哪些其他因素?桑植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山区,多石灰岩分布,地下岩溶地貌发育,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岩层保水性差。

双泉水库的修建还要考虑当地地质稳定状况,岩石的保水性,以及当地的居民状况,尽量少淹没耕地、农田和居民点。

支教期间的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课程开发

支教期间的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课程开发

支教期间的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课程开发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528415一、开发背景“乡土之道里建置、附近之山水以及本地先贤之祠庙遗迹等类”作为乡土地理内容,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所在区域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生活的特点。

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生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战场,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渠道。

而案例教学近年来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它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便于帮助学生透过地理现象掌握地理原理。

基于上述考虑,本人选择了在支教学校(四川甘孜道孚中学)开发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研究。

通过乡土地理案例,开展本土化地理教学,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兴趣,增强地理核心素养。

二、案例主旨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课程资源开发有两个重点:一是如何选取合适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乡土地理素材;二是如何将这些地理素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

我们的乡土地理素材选取的地理尺度范围定在道孚县内,将道孚县内乡土地理素材编辑成教学案例,通过替换、补充、对比分析教材中的教学案例,降低教学难度,体现地理知识实践性。

三、筛编事项利用乡土地理素材进行案例教学,要注意教学案例的筛选与编辑。

乡土地理素材要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且要具有时代发展变化的特点,要能反应区域的发展变化。

案例教学编写时,要精炼案例材料,做到不废话,能全面表述观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要难易结合,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四、案例设计及教学过程以“中国藏民居之都——道孚”为例。

材料一:道孚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鲜水河断裂带,平均海拔3245米。

民居房屋总结构,上为穿头木架通柱、双梁双檩双挂条,地扦锁脚井字形屋架,极为严密,防震抗震性特强。

材料二:道孚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奇绝的建筑艺术著称于世。

平屋顶、层为片石,上层为木质结构。

乡土地理调查研究案例

乡土地理调查研究案例

案例2蚌埠九中地学野外考察实习计划 一、目的和要求(略) 二、活动地点 蚌埠龙湖公园、曹山一带四个观察点。 三、活动时间 月 日(星期) 午 点整。 四、活动内容 1龙湖公园观察点: (1)龙湖公园内有哪些植物品种? (2)分析本区域植被属于什么类型? (3)公园内的花岗岩由哪些矿物构成?它属于三大岩类的哪 一类? (4)从成因来看,龙子湖属于什么湖?从水文特性来看,龙子 湖又属于什么湖? (5)龙子湖盆地有哪些自然地理特点?
(四)各观察点活动内容 (1)状元洲观测点:了解状元洲成因,以及禄江的水系 特点和水文 (2)西山山麓观察点:了解褶皱的形态及成因: (3)仙岳山,从仙岳山向四周看澧陵的丘陵地形,了解 丘陵的形态及成因,了解盆地的古地理环境,从主峰 看醺陵市区全貌,了解澧陵的发展变化; (4)左权将军塑像左侧观察点:了解红壤的结构及其 特性,了解岩石的风化作用及侵蚀作用。 (五)观察材料整理野外观察完毕返校后,要及时整理 观察资料,写出野外观察报告,同时,把路线图、各种 因素和采集来的土壤、岩石标本整理好,出一期地 理观察成果墙报。
案例 4镇江第一中学环境夏令营计划 一、日程安排(略) 二、营员守则(略) 三、宝华山自然保护区考察 1考察目的 了解宝华山的自然生态,调查其物种资源,认识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2路线示意图(略)
3考察内容 (1)在芦圹工业区:观察仑山水库附近的自然环境,了解山青 与水秀的关系,认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2)在摇林口:观察斗篷山和馒头山的木林。 (3)在林场总部:参观标本室,了解宝华山自然保护区林木资 源的种类,知道植物标本的压制方法。 (4)在分场:观察油茶、红枫、毛竹等经济林术的生态环境 及用途。 (5)在隆昌寺周围:观察宝华山的自然环境;观察常绿与落叶 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了解林区植物的层次结构及其 明显的过渡性;观察宝华山特有的珍稀树种,认识建立自然 保护区的意义;观察废煤矿,认识因植被遭破坏造成的严重 后果;有组织地采集珍稀植物的标本。

例谈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发策略——以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为例

例谈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发策略——以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为例

例谈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发策略(甘肃省武山县第二高级中学,甘肃天水 741306)摘要:乡土地理资源是地理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当代中学生地理学科的必修内容,是学生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地区的重要载体。

乡土地理的合理开发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热土,在培养学生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奉献家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等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以乡土资源作为地理教学的教育资源很有必要,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本文以天水市武山县为例,简述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现状和注意事项,以武山县高原夏菜种植和东梁山饮水工程、大南河西岸文家寺村至蓼阳村河流阶地、武山县某地某日正午太阳高度的测算等三个案例例举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发策略,以期为同行在乡土地理开发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策略乡土地理资源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从地理学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手段,2017版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学校要发挥乡土地域特色,加强地方性课程的开发,努力用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情境教育学生。

一、开发现状近年来,因新课程改革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和高考综合改革推进的需要,尤其是为适应“确保每一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学生社团”的要求,地理类学生社团数量突破零的尴尬境地,数量逐渐增多,地理学科特色教研活动大力实施,使得乡土地理资源开发迅速成为地理学科教学关注的一大重点。

另外,武山县新一届领导班子注重乡土文化挖掘,大力开发以武山“十有”为主体的武山特色地域文化资源,这为县域特色地理资源挖掘带好了头,起好了步,有力促进武山县各乡镇、各阶段学校地域文化特色挖掘的步伐。

二、注意事项乡土地理资源开发在地理教学中有诸多益处,前文已简要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但我们应该注意到,乡土地理资源在地理教学开发中应注重以下具体事项。

(一)注重乡土地理资源的典型性开发。

教师要首选区域内典型的乡土地理资源作为开发的首选。

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5篇

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5篇

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5篇第一篇: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为例《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这堂课选自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的陆春芳老师,是一堂高三地理复习课,主要讲述农业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在这堂课的讲述中,教师以乡土地理材料导入课堂,并以乡土地理结束本节课,从而我将以乡土地理为视角,以本堂课为案例,进而阐述乡土地理材料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

一、课堂教学过程简述本节课教师引用乡土地理的知识“太湖平原的种植业”导入,以“苏湖熟,天下足”到现在的“消失的商品粮基地”引起学生的思考: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变化会对今后的无锡带来怎样的影响呢?随后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回忆“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并依此开始一一分析。

教师采用三个探究活动,分别分析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其案例分别为我国东北地区、昆明周边地区的农业布局、新疆地区的农业。

在自然因素中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主要阐释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因素中以昆明周边地区的农业部局为例主要阐述科技、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农业区位因素变化中以新疆地区的吐鲁番葡萄和红色产业为案例分析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到这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介绍,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进行了总结延伸。

回到新课导入时的问题:太湖平原,从“鱼米之乡”到“无米之乡”,原因何在?未来发展?引起学生的大讨论,使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再以阅读资料从“无米之乡”到“鱼米之乡”完善知识体系,教师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

最后教师再次回到无锡市的农业发展,讲述未来无锡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二、乡土地理乡土地理材料是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生动、最直观的地理感性材料。

金寨县乡土地理教学案例

金寨县乡土地理教学案例

金寨县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作者:汪宏俊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年第35期摘要:乡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必学内容。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能够使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地理环境特点,了解家乡的现状、变革和未来,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更能促进学生热爱家乡,立志投身家乡,报效祖国的情感。

金寨县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厚重,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众多。

本文特以我县5A级风景区——天堂寨风景区资源开发为案例,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地理;乡土地理;天堂寨风景区;旅游资源乡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必学内容,是中国地理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乡土地理主要讲述本县(市)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乡土地理教育顺应了普通中学地理要为当地建设培养人才的需要,也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金寨县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厚重,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众多。

本文特以我县5A级风景区——天堂寨风景区资源开发为案例,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1.地质地貌资源天堂寨地质历史悠久,约形成于18亿年前的震旦纪,是秦岭褶皱带的延伸,属于大别山碰撞造山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超高压变质带之一,是世界级的地质遗址。

整个山势南高北低,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2座,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13米,是大别山主峰之一,又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西淠河之源头,其地貌形态多样,别具一格,故景点众多。

2.气象资源天堂寨山高林密,降水丰沛,因山上“晴日飞空,云亦不断”,故又称为“多云山”,全年平均气温为12.6℃。

一年四季,气象不同:春天风和日丽,万木复苏,鸟语花香;夏日蝉噪林静,漫步林荫下,耳闻潺潺流水,清风拂面,倍感清凉;秋季天高气爽,红叶霜染,登高望远,乃人间仙境;冬季瑞雪普盖,琼楼玉宇,山舞银蛇,令人叹为观止。

3.动植物资源天堂寨森林覆盖率高达96.5%,它保留了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

乡土地理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乡土地理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乡土地理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带领学生领略世界各地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等,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

为了提升地理教学水平,教师应合理运用乡土地理案例,让学生将目光看向乡土,并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这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本文就乡土地理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以期提升地理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地理;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应用策略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因此,教师要注重对乡土地理的研究,并设计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可以强化学生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发挥出乡土地理案例的优势,以此提升学生地理学习效率。

一、乡土地理案例特点分析乡土地理案例是以乡土地理资源为基础,并结合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对学生开展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分析乡土地理案例特点,第一,真实性。

乡土地理案例是来源于本土实际情况,是地理情况的真实反映,所以,乡土地理案例具有真实性。

第二,典型性。

乡土地理案例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应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确保具有典型性特征,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第三,易接受性。

相比较于其它形式的教学案例,乡土地理案例内容以乡土地理资源为主,所以学生会感觉到亲切,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同时,乡土地理案例会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让学生自主投入到学习中,全面了解乡土地理资源。

第四,时效性。

每个地区的政治、经济、人口等在不断发生变化,乡土地理案例则反映出当下情况,因此,其具有时效性,将目前乡土地理状况展现出来。

第五,趣味性。

乡土地理案例来源于乡土地理,这会让学生感觉到特别有趣,学生积极性也会大幅提升,投入到对乡土地理的探究中。

[1]二、乡土地理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乡土地理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优势明显,首先,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中会充满热情,并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为了加深学习者对本教材理论部分的理解,增强培训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能力,本书作者特地从地理教学期刊和乡土地理专著中搜集整理了一部分优秀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成功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案例。

这里共引用了50个案例,按照其侧重点不同,作者将其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案例是地理教师的课堂设计。

课堂设计是乡土地理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是一节好课成功的一半,希望这些课堂设计能给读者一些启示和帮助。

第二类案例是由教师记录下来的已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的教学过程。

从这些教学过程中,读者能够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值得注意的细节,这将有助于您顺利地开展教学。

第三类案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乡土地理调查后完成的小论文。

这部分案例代表了近年来乡土地理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家乡,并能够运用学会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心家乡和建设家乡。

第四类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乡土地理教学研究的立项设计报告,可以从中获得启示。

第五类是一些国外地理教学乡土地理部分的教学案例,以供参考。

希望这些案例能给您一些启发,有助于您工作的开展。

由于排版需要,作者对所引用的案例进行了些编排和改动,如有不妥之处,请读者予以谅解。

在此,还要感谢所有引文的作者,谢谢你们对本书出版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148案例I-1 乡土地理考察活动设计一、制定考察纲领首先,教师进行一次勘察,然后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考察提纲,这样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心中有数。

我制定的考察提纲如下:(一)观察地点:醴陵市状元洲、仙岳山、西山(二)观察路线:按状元洲——仙岳山——西山山麓——左权将军塑像处的顺序。

(三)时间安排:7:50时各班教室集合,然后按预定路线的各观察点进行,下午3时野外观察完毕,然后返校。

(四)各观察点活动内容:(1)状元洲观测点:了解状元洲成因,以及渌江的水系特点和水文特点;(2)西山山麓观察点:了解褶皱的形态及成因;(3)仙岳山,从仙岳山向四周看醴陵的丘陵地形,了解丘陵的形态及成因,了解攸醴盆地的古地理环境,从主峰看醴陵市区全貌,了解醴陵的发展变化;(4)左权将军塑像左侧观察点:了解红壤的结构及其特性,了解岩石的风化作用及侵蚀作用。

(五)观察材料整理:野外观察完毕返校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写出野外观察报告,同时,把路线图、各种因素和采集来的土壤、岩石标本整理好,出一次地理观察成果墙报。

二、提出目的要求通过野外观察,了解江心洲的形成、土壤的结构、褶皱及攸醴盆地的形成、丘陵的形态特征、渌江河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点、主要农作物以及醴陵市重点工程建设情况和市政变化,并使学生巩固和加深乡土地理知识,开阔149眼界,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向自然进军的雄心壮志。

三、提供辅导资料和必需用具油印出辅导资料,人手一份,再准备好必备的用具,如指南针、地质罗盘、小铁铲、小铁锤、长绳、小袋(装岩石标本用)、小放大镜、小刀、PH试剂、简易药品、水壶、背包等。

四、具体实施设计的实施是设计教学过程中最丰富多彩的一段,学生最乐于参加这种实际的工作活动,因而他们心中充满了兴趣和热情,因此,具体实施是整个活动最重要的环节,我是这样实施的:出发前,作好学生的动员工作,分好小组,确定好小组长,分组负责,由班长领队。

安排专人分工负责搞好药品、工具、标本的收集保管,准备就绪后出发,按计划中拟订的要求和步骤,在观察点向学生提示观察内容,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同时注意纪律,因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往往容易忘记观察目的。

(本文选自《地理教育》1989年第6期第45页作者:贺勇)案例I-2 蚌埠九中地学野外考察实习计划一、目的和要求(略)二、活动地点蚌埠龙湖公园、曹山一带四个观察点。

一、活动时间月日(星期)午点正。

二、活动内容1.龙湖公园观察点:150⑴龙湖公园内有哪些植物品种?⑵分析本区域植被属于什么类型?⑶公园内的花岗岩由哪些矿物构成?它属于三大岩类的哪一类?⑷从成因来看,龙子湖属于什么湖?从水文特性来看,龙子湖又属于什么湖?⑸龙子湖盆地有哪些自然地理特点?2.XX工地观察点:⑴从地带性分布规律看,蚌埠地区应属于什么土壤类型?⑵观察当地土壤剖面由哪些层次组成?⑶测量土层厚度并取样土。

3.曹山观察点:⑴观察变质岩,这些变质岩由哪类岩石变质而来?采集岩石标本。

⑵观察曹山地质构造,属背斜还是向斜?并叙成因。

⑶观察山脊、山谷、陡崖的特征,想想这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应怎样表示?⑷观察曹山植物的垂直差异。

⑸观察曹山南麓的红色土壤,分析这些红色土壤是哪个纪形成的?3.汤和墓观察点⑴欣赏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和雕刻艺术。

⑵观察这些石刻的岩性。

⑶介绍汤和生平。

三、物质准备(1)学校介绍信;(2)照相机、胶卷;(3)小锤;(4)小铲;(5)卷尺;(6)标本袋;(7)钢笔、笔记本。

六、实习区图(略)(本文选自《地理教学》1987年第4期第30页作者:蚌埠九中地理组)案例I-3 “水——生命之源”活动课教学设计1.活动目的151通过参观、考察、探索、讨论,让学生了解水与动物、植物以及人类的密切关系,了解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活动准备组织学生考察附近的水域情况,以漫画、照片、录像、考察报告等形式记录下来。

查阅课外书籍,了解水与动植物以及人类的关系。

小记者录音采访当地环保局的有关专家,了解本地区的水资源状况。

3.活动时间 3课时。

4.活动过程(1)设疑导学。

同学们,我们走进美丽的长江水厂,就会看到这样一条醒目的标语(展出标语)水——生命之源(学生齐读)。

那么,为什么说水是生命之源呢?这一节专题活动课,我们就一起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参观访问、广泛阅读、小组探索、讨论交流,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

(2)探索研讨。

参观水厂:我们每天刷牙、洗脸、洗衣、做饭都离不开水,几乎从早到晚都要同水打交道,可是你们知道家家户户用的自来水是怎样得来的吗?让我们一起去长江水厂看一看。

同学们边看边想边记,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向水厂的叔叔请教。

大家谈谈参观水厂后的感想。

查阅资料:同学们按照老师发下来的讨论提纲自由、广泛地查阅资料,可以听录音、看录像;可以阅读书籍以及老师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等。

边查阅边作好记录。

讨论提纲:* 水有哪些用途?* 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水污染有哪些危害?* 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设计一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办法。

小组探索:由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就提纲上感受最深的一个问题进行深入152的探索、讨论,人人参与。

各组汇报探索结果。

(3)总结延伸。

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国家之一,我们海门的地下水资源已向我们亮起了红灯,地下水位由80年代的17米降到今天的40米,有少数地区已超过45米警戒线。

作为地球村的小居民,我们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布置学生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设计一个雏鹰假日活动方案,双休日到社会上去活动。

(本文选自《环境教育》2000年第1期35页作者:施健)案例I-4 镇江第一中学环境夏令营计划(一)日程安排(略)(二)营员守则(略)(三)句容宝华山自然保护区考察1.考察目的了解宝华山的自然生态,调查其物种资源,认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2.路线示意图(略)3.考察内容(1)在芦圹工业区:观察仑山水库附近的自然环境,了解山青与水秀的关系,认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2)在摇林口:观察斗篷山和馒头山的杉木林。

(3)在林场总部:参观标本室,了解宝华山自然保护区林木资源的种属,知道植物标本的压制方法。

(4)在分场:观察油茶、红枫、毛竹等经济林木的生态环境及用途。

(5)在隆昌寺周围:观察宝华山的自然环境;观察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了解林区植物的层次结构及其明显的过渡性;观察宝华山特有153的珍稀树种,认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观察废煤矿,认识因植被遭破坏造成的严重后果;有组织地采集珍稀植物的标本。

(四)丹阳“乡镇企业与环境”调查提纲1.企业概况调查(1)全乡企业总数、类别。

(2)全乡企业年产值,占全乡经济总产值的百分比。

(3)有污染的企业数,它们用的是哪些燃料和原材料?生产哪些产品?排放哪些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4)有多少是和其它地区一些工厂扩散协作的企业?有无污染转嫁问题?(5)没有防治污染设施的企业有多少?“三废”处理较好的是哪些企业?(6)从事企业的人口数,占全乡人口百分比。

2.重点企业调查(1)企业名称、性质、开创时期;职工人数、性别构成。

(2)固定资产、年产值,逐年完成指标的情况。

年利润逐年各是多少?(3)产品名称、数量,主要原材料及其来源;全厂总耗能。

(4)污染物名称、排放数量、含有害物质的浓度、排放去向。

(5)治理情况及其经济效益;职工健康状况。

3.环境调查(1)乡镇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及地形特点和常年风向。

(2)企业分布是否符合环境要求?是否设置在上风头、水源区?(3)乡镇周围的绿化状况,林木覆盖率多少?有无荒山?植物生态怎样?(4)周围有哪些河流和池塘?水质如何?沿河有哪些企业的废水排入?(5)地面状况如何?有无工厂废弃物和居民生活垃圾?其污染程度如何?(6)学校附近有无工厂?它对学校的正常教学和师生身体健康有无影响?(7)周围环境是否优美?(本文选自《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研究》第204页)案例I-5 丹徒韦岗考察计划154一、时间安排6月2日(星期天)早晨在南门长途汽车站乘5:50和6:30的班车去韦岗镇。

集合地点在韦岗汽车站前。

08:00—10:00在高骊山活动10:30—11:30在船山矿一带活动12:00午餐12:30—14:00在韦岗铁矿区活动14:00以后乘班车返镇二、路线(略)三、考察重点1.高骊山溶洞(上、下仙人洞)2.船山村附近地下热水资源3.韦岗铁矿区四、考察要求1.测量溶洞的深度、宽度和高度,仔细观察洞内的石灰华、石钟乳、石葡萄、莲花座。

2.了解韦岗铁矿的生产情况,采集铁矿及围岩标本。

3.测量地下热水的温度,并仔细观察地热的资源环境。

五、作业6月5日前每人必须交作业一篇。

可联系课本中关于地下水溶蚀作用的知识,写一篇高骊山溶洞的考察报告。

可以描述溶洞的景物,可以分析溶洞的成因,也可以评估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

可联系课本中关于地热或岩石与矿床的知识写一篇考察报告。

可以描述地热或铁矿的资源环境;可分析地热或韦岗铁矿的成因;还可根据韦岗一带的资源状况和交通条件写一篇论文,论说韦岗镇经济发展的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