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同步练习题

合集下载

大气环流练习题高三

大气环流练习题高三

大气环流练习题高三一、选择题1. 大气环流是指地球大气中的_________。

A. 水分循环B. 空气流动C. 光线传播D. 能量平衡2.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大气环流的主要因素?A. 地球自转B. 大陆地形C. 太阳辐射D. 水体分布3. 靠近赤道的地区,由于受到阳光直射,空气上升,形成了__________。

A. 低压带B. 高压带C. 北极冷气团D. 亚热带高压带4. 大气环流中的西风带位于_________。

A. 赤道附近B. 30°纬度附近C. 60°纬度附近D. 极地附近5. 在南半球,海洋气流受到__________。

A. 秋季风影响B. 寒冷气团影响C. 东南风影响D. 南极气团影响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在括号内标明对应的序号。

1. 大气环流的主要驱动力是地球自转。

( )2. 气温增加会导致地表气压增加。

( )3. 大陆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分布没有影响。

( )4. 赤道附近气温高,形成低压,空气上升,形成了风眼。

( )5. 赤道附近的大气环流是从赤道向两极方向流动的。

( )三、简答题1. 请解释大气环流带来的气候特点。

2. 大气环流与季风气候的关系是什么?3. 解释西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对气候的影响。

4. 什么是气压梯度力?它对大气环流有什么影响?5. 为什么大气环流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会发生变化?四、综合题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以下问题进行回答,并且提供相应的解释。

1. 为什么亚洲地区的季风现象如此明显,其他地区相对较弱?2. 大气环流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3. 大气环流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是否有联系?4. 请描述地球上的三个大气环流圈层,并比较它们的特点。

5. 你认为大气环流对于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何重要性?总结:本文通过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综合题的形式,对高三学生进行大气环流练习。

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大气环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大气热力环流——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3.3

大气热力环流——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3.3

3.3大气热力环流——同步练习题+答案一、单选题下图为“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状况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若图中的气压分布状态是热力作用形成的,则图中四点气温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2.在同一水平面上,图上四点中为高气压的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3.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①是下沉气流B.②是阴雨天气C.气压值由大到小依次是②①③④D.②昼夜温差比①小气压是空气分子在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压力。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空气分子数量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四处气压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5.图示季节最可能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下图为某地下垫面性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一般情况下,关于图中两地气温描述正确的是()A.白天甲地较乙地增温快B.白天甲地较乙地增温慢C.夜晚甲地较乙地增温快D.夜晚甲地较乙地增温慢7.甲乙两地可形成热力环流,其描述甲地白天大气状况错误的是()A.以下沉气流为主B.地面气压大于乙地C.高空气压小于乙地D.高空气流吹向乙地8.如果出现阴天天气,则关于两地气温日较差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地皆会增大B.两地皆会减小C.甲会增大乙会减小D.甲会减小乙会增大海云是沿海一带一种特有的对流发展较旺盛的积云,形似古代的城墙。

海云的演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沿海陆地和沿岸海上交替出现,但是维持时间较短;另一种快速发展,整日或连日维持不散。

下图为海云形态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在沿海陆地和沿岸海上交替出现的海云,其循环周期一般是()A.1小时B.6小时C.12小时D.24小时10.维持时间长且快速发展的海云最可能开始于()A.子夜的陆地上B.日出时的陆地上C.黎明前的海上D.午后的海上11.夏季时我国东南沿海会出现海云几天不散,并且整个云体快速向上发展的情况,预报概率最高的天气是()A.暴雨B.无风C.大雾D.晴朗浙江某中学老师用如下实验帮助同学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封闭透明的玻璃柜内,在底部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和一盆冰块,在柜顶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纸片甲和一张竖立的纸片乙,电炉通电后,观察纸片的偏动情况。

湘教版第二章大气运动同步练习题精选

湘教版第二章大气运动同步练习题精选

大气环境练习题一、选择题(单项选择)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不同纬度间的温度差异B.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C.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D.地球自转引起的偏向力2、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的运动即是风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C.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D.风向就是风的来向3、读右图判断,正确的说法有:()A.图中四点气压:①<②<③<④B.甲地多晴朗天气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4、近地面风向是:()A.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B.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C.与等压线平行D.指向低压并与等压线斜交5、某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则高气压在他的:()A.左前方B.右前方 C.左后方D.右后方6、右图A、B、C、D四处热力环流风向箭头画法正确的是:()7、有关大气运动的力的正确叙述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B.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C.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只减小风速,不影响风向D.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速风向起主要作用8、右图为北半球,表示风向正确的是:()9、关于气压、高度、气温三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B.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则气压高C.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则气压低 D.空气总是由气压低的地方流向气压高的地方10、北半球一架飞机在高空从东向西飞行,它的左侧是高气压、右侧是低气压,则此时的境况是:()A.飞机在顺风飞行B.飞机在逆风飞行 C.风从南侧吹来D.风从北侧吹来11、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因素之一是:()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高低纬度间受热均匀C.地转偏向力D.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12、气流处于上升状态的气压带是:()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热带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13、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有四个低气压带和三个高气压带B.从高气压带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打破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14、关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正确叙述是:()A.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B.就北半球来说,夏季南移,冬季北移C.北半球夏季时,全球气压带风带大致南移D.元旦前后向高纬移动15、一月份,被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是:()A.副热带高压带B.赤道低压带C.副极地低压带D.极地高压带16、有关季风的正确叙述是:()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B.季风环流不属于大气环流C.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东亚季风的重要原因D.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17、全球气压带、风带开始向北移动时:()A.北半球正值夏至前后B.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正在向北移动C.亚洲低压强盛D.东亚盛行东南季风18.据报道,在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所降的酸雨,大部分是从西欧国家工业区的排放源传送过去的,其传送方式是()A.东北信风B.中纬西风C.极地东风D.台风19.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南风20.当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下列哪些现象发生()①北半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出②亚洲东部盛行西北风③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成低压区④地球公转速度变慢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1.如图四幅风带图中,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的方向,读图完成22~24题。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同步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8.0分)1.国庆期间,小科从台州坐飞机到北京旅游,在空中他感觉飞机颠簸得很厉害,此时飞机处于大气层中的A. 对流层B. 平流层C. 中间层D. 暖层2.如图是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下列几种关于大气各层及其相关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图中A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图中A层——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③图中B层——人造卫星在其中运行;④图中B层——集中了大气中四分之三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水汽。

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③④3.某层大气层具有以下特点:(1)对流运动剧烈;(2)占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3)高度升高,温度降低;(4)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该层。

这对应的是图中的哪一层大气层A. ①B. ②C. ③D. ④4.下列哪一个不是对流层的特性?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B.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 气温、湿度的水平分布很不均匀D. 对流层中部有臭氧层5.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仍然存在的现象是( )A. 狂风暴雨B. 雷电交加C. 火山喷发D. 碧海蓝天6.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科学家将大气分层进行研究。

下列关于大气中对流层的相关叙述:①对流层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③对流层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④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⑤由于大气分5层,所以对流层占了大气质量的五分之一。

其中正确的描述是:( )A. ①③④⑤B. ①②③⑤C. ①②③④D. ①③④7.小柯暑假乘飞机旅行。

飞机起飞时,天下着蒙蒙细雨,一段时间后,突然发现窗外阳光明媚,白云尽在脚下。

对此过程中出现的情境有如下分析,其中正确的是A. “下着蒙蒙细雨”描述的是当时的气候B. 飞机起飞时,飞机受到空气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C. “窗外阳光明媚,白云尽在脚下”,说明飞机进入了大气层的中间层D. 飞机上升过程中,小柯感到耳朵有点疼,说明随着高度的升高,气压减小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48.0分)8.由“大气垂直分层图”可知,A层大气以运动为主,(填字母)是平流层,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飞机在其中受力比较稳定。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练习解析版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

1.大气的受热过程]起保温作用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C【解析】该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①②③④依次为太阳总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起保温作用,把部分热量返给地面,所以③正确。

2.大气的受热过程]某地地方时13时势力最强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一地地方时12时势力最强的是太阳辐射,13时势力最强的是地面辐射,14时势力最强的是大气辐射。

3.大气的受热过程]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 )A.①增强 B.②较强 C.③减弱 D.④不变【答案】 B【解析】沙漠地区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故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第4题。

4.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答案】 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垫面)的热力差异。

5.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

【答案】 C【解析】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初冬时节,北方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1.5 m的高度。

据此完成6~7题。

6.绿化部门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C.防治牲畜啃食D.防止冬春火灾【答案】B【解析】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生石灰和硫磺是涂在树干上,并且也不是植物的养分;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城市内树木较为稀疏且维护好,出现火灾的可能性小;结合材料中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知道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起到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故B正确。

高一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同步练习

高一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同步练习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填空题:1.地球上一切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可以说,地球上没有,就没有生物界和人类。

2.对流层大气主要由,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三部分组成。

3.根据大气的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可将地球大气分为五层.4.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的条件是、。

5.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和。

6.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就其能量分布而言,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部分。

7.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性,平流层大气的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8.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和,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9. 是地球的能量源泉;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10.等温线不完全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的分布,除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外,还与,等因素密切相关。

1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

12.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状况而言;气旋与反气旋是指______状况而言。

13.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它促进了地球上的平衡和平衡。

14.夏季,反气旋控制的地区,天气。

我国长江流域的_______天气,就是在反气旋控制下形成的。

15. 和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

16.大气中水汽凝结的主要条件是、。

17.自然界中,空气冷却,促使空气达到,是大气中水汽凝结的主要方式。

18.降水的形成过程,就是增大成为, 或冰雹的过程。

19.副热带大陆东岸降水比较丰富,其原因是受和影响。

20.世界降水的分布,受、、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大致呈带状分布。

21.气团的形成条件首先要有,其次。

22.在两种气团交界的地区,天气;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天气。

23.造成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是;大气中水汽和热量的输送与交换,以及一切天气变化都是通过来实现的。

24.根据气团温度与它到达地面气温相比,气可分为和_________两类。

25.目前,人类改造气候的重要途径是和。

(完整word版)大气的受热过程

(完整word版)大气的受热过程

A.增强 a 辐射
B.增强 b 辐射
C.增强 c 辐射
D.改变 b 的辐射方向
C.①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D.大气对①具有削弱作用
2/8
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26.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气温高,是因为
A.①减弱 B.④增强 C.③增强 D.②增强
27.淮安市郊区农民在冬季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用塑料大棚的主要目的是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A.A 层 B.B 层 C.C 层 D.AB 层
10.下列关于 A 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上部热、下部冷
B.高度与纬度位置无关
C.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
D.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 1/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11.下列关于 B 层的叙述,错误的是
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B 不符合题意;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使大气增温,C 不符合题
意;大气层中能反射无线电波的是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D 符合题意。故选 D。
16.B 17.C
【解析】 5/8
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分析】
确;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不在对流层和平流层,故 A、B 项错误;大气污染与通信中断无关,
7.A.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A 错误;
B.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 错误; 3.霜冻一般都是出现在气温较低的晚间,而 14 日、16 日晚间都是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更弱,
C.③表示地面辐射,C 正确;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晚间气温低,C 对。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D 错误。故选 C。
较低,故 B 项正确。
从而保护作物,减轻冻害。故选 C。

高一必修一地理大气的水平运动同步练习题(附解析人教版)

高一必修一地理大气的水平运动同步练习题(附解析人教版)

高一必修一地理大气的水平运动同步练习题(附解析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地理大气的水平运动同步练习题(附解析人教版)1.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的运动即是风 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C.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D.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解析: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风向从高气压指向低气压,也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答案:D2.影响近地面风速的力是下列中的( ) A.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答案:D3.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答案:D4.在实际大气水平运动中,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有个夹角,这主要是由于( ) A.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 B.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 C.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D.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解析:近地面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有个夹角,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答案:C下图为等压线分布图(比例尺相同,单位:hPa)。

读图完成5~6题。

5.四地风力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解析:由于四幅图比例尺相同、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等压距不同,故等压距越大,风力越大。

答案:A6.如果此地为北半球,则①地的风向为( ) A.偏北风 B.偏南风 C.偏东风 D.偏西风解析:先标出①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向右偏,画出风向,则为偏北风。

答案:A7.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完成(1)~(4)题。

(1)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 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题一、选择题(单项选择,请将答案填写于第2页表格)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不同纬度间的温度差异B.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C.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D.地球自转引起的偏向力2、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的运动即是风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C.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D.风向就是风的来向3、读右图判断,正确的说法有:A.图中四点气压:①<②<③<④B.甲地多晴朗天气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4、近地面风向是:A.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B.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C.与等压线平行D.指向低压并与等压线斜交5、某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则高气压在他的:A.左前方B.右前方C.左后方D.右后方6、读“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A、B、C、D四处风向箭头画法正确的是:7、有关大气运动的力的正确叙述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B.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C.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只减小风速,不影响风向D.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速风向起主要作用8、右图为北半球,表示风向正确的是:9、关于气压、高度、气温三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B.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则气压高C.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则气压低D.空气总是由气压低的地方流向气压高的地方10、北半球一架飞机在高空从东向西飞行,它的左侧是高气压、右侧是低气压,则此时的境况是:A.飞机在顺风飞行B.飞机在逆风飞行C.风从南侧吹来D.风从北侧吹来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选择题(单项选择,请将答案填写于第2页表格中)1、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因素之一是: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高低纬度间受热均匀C.地转偏向力D.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2、气流处于上升状态的气压带是: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热带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3、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有四个低气压带和三个高气压带B.从高气压带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打破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4、有关大气活动中心的叙述,错误的是:A.海陆热力差异是其形成的根源B.是指冬夏季节在陆地上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C.其位置随季节而南北移动D.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5、有关副热带高气压带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布于南北纬30°附近B.是热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压C.是动力作用形成的冷性高压D.其两侧风带的风向为西南风和东北风6、关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正确叙述是:A.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B.就北半球来说,夏季南移,冬季北移C.北半球夏季时,全球气压带风带大致南移D.元旦前后向高纬移动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B.盛行西风和信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C.赤道地区上空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D.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8、一月份,被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是:A.副热带高压带B.赤道低压带C.副极地低压带D.极地高压带9、有关季风的正确叙述是: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B.季风环流不属于大气环流C.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东亚季风的重要原因D.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10、全球气压带、风带开始向北移动时:A.北半球正值夏至前后B.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正在向北移动C.亚洲低压强盛D.东亚盛行东南季风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1.图为北半球冬季中纬度等压线分布图(1)在地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A、B两地所处的气压带名称是;此时该气压带断裂成,体现了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图中气压中心名称:A B 。

(3)此时,东亚吹风,南亚吹风。

2.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月。

图中A处是 (高、低)气压,名称是。

(2)图中B处盛行季风,C处盛行季风。

(3)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4)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是。

3.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1)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B 带C 带D 带(2)大陆西岸受C、D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气候,其特点是夏季,冬季。

(3)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表上运动,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和。

(4)在图中画出B、D所代表风向。

2.3 常见天气系统【巩固教材-稳扎稳打】1.关于常见的天气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锋面系统的降水区域与其前进方向一致B.冷暖空气相遇的地区往往形成大风和阴雨天气C.气旋的气流为由四周流向中心,中心气流为下沉,易成云致丽D.反气旋控制的中心地带多大风2.我国东部地区夏秋降水多,主要类型是 ( ) A.锋面雨 B.地形雨C.对流雨 D.台风雨3.“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是描述下列哪个地方的天气特点 ( ) A.海南岛 B.台湾岛 C.滇南谷地 D.昆明一带4.赤道处不易形成气旋和反气旋主要是因为()A.全年高温多雨 B.空气对流运动强烈C.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D.没有地转偏向力5.造成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 ) A.暖锋 B.准静止锋C.慢行冷锋 D.快行冷锋6.若这种天气系统(第5题)在夏季出现,则北方地区往往形成的天气现象是 ( ) A.暴雨 B.大风降温 C.沙尘暴 D.连绵阴雨【重难突破—重拳出击】1.图2-20中表示暖锋的图形正确的是()图2-20读图2-21,回答2—3题。

2.正确表示某气压系统的图是 ( )图2-21A.① B.② C.③ D.④3.该气压系统在1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点为 ( )A.60°N附近海域 B.15°N附近海域C.15°S附近海域 D.60°S附近海域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此时的降水与哪种天气系统有关 ( )A.热带气旋 B.快行冷锋 C.慢行冷锋 D.准静止锋5.下列天气现象,哪些与冷锋有关()A.长江流域的梅雨 B.冬半年,云贵高原阴雨连绵C.东南沿海的台风 D.冬半年爆发的寒潮6.图2-22为某气象站1月上旬根据观察作出的气象资料,则影响该地的天气系统是图2-22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7.读图2-23所示,关于气压中心E和锋面F的叙述正确的是()A.E是北半球气旋,F是暖锋B.E是北半球气旋,F是冷锋C.E是南半球气旋,F是暖锋D.E是南半球气旋,F是冷锋8.每年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属于( )A.暖锋天气系统B.冷锋天气系统图2-23C.低压天气系统D.高压天气系统【巩固提高—登峰揽月】1.读图2-24,图中P1、P2、P3表示等压线,甲处的箭头表示风向,分析回答:图2-24(1)该天气系统位于南北半球的半球,反映的是高空还是近地情况。

(2)该系统属于气压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来说属于。

(3)甲地目前在气团控制之下,不久将经历天气过程。

(4)如果冷、暖锋面均引起降水,那么A、B、C、D四个区域中,目前以区域为主。

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2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降低对天气和气象极端事件的脆弱性”。

该主题表达了对越来越频繁的天气、气候灾害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的强烈关注和加强对天气、气候的监测和预报,最大限度地降低天气、气候极端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减轻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材料二:下表是2002年8月浙江舟山某地某日气象观测资料:)我国的主要气象气候灾害有、旱涝和等。

(2)与材料二相对应的气压系统和天气系统分别是()A 低气压、伏旱B 低气压、寒潮C 高气压、伏旱D 低气压、台风(3)该天气系统多形成于,其灾害主要由、和风暴潮造成,在季节影响我国地区;(4)在该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特点是()A 狂风暴雨B 阴雨绵绵C 高温晴好D 寒冷少雨(5)该日18时前后上海的风向为()A 东南风B 西南风C 西北风D 东北风【课外拓展—超越自我】1.图2-25各点数据为58年4月5日8时测得的海平面气压值,读后完成下列各题:锋面气旋(58年4月5日8时)图2-25(1)请在图中用实线绘制等线图(图中等压线已绘)。

(2)甲地为 (高或低)压,乙地按气流运动状况属于 (气旋或反气旋)。

(3)在乙丙之间和乙丁之间画出冷锋或暖锋图例。

(4)甲、乙两地中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原因是。

(5)如果此气压系统向东南方向移动,则济南将经历天气。

2.读“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2-26”及A、B、C、D四个不同方位的风向图(阴影部分表示风向出现的几率),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2-26(1)图中①②③④四条等压线值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

(2)此图表示_______半球的_______(气旋、反气旋),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画出A、B、C、D四处的风向。

(4)该地中心盛行_______气流,其天气特征是________ ___。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系列试题高一上学期地理单元测试(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地球大气各层热量来源的正确叙述是()A.高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平流层顶B.平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对流层顶C.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D.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2.年太阳辐射量高值区不可能出现在以下地区中的()A.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大气透明度大的地区B.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的地区C.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强的地区D.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中部地区3.深秋或早春的晴夜,农民往往在田间熏烟以防霜冻,其原理是()A.直接加热大气B.通过熏烟增强大气逆辐射C.直接加热地面D.加大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读“某地近地面风形成示意图”,已知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始终垂直。

据此完成4—6题。

abocd4.图中表示风向的是()A.a B.b C.c D.d5.该地一定位于()A.日本B.澳大利亚C.印度D.德国6.当南非的开普敦盛行图示风向时,海口市与开普敦()A.盛行风向一致B.白昼长短一致C.均为高温期D.均为多雨期7.如果H1、H2分别表示在拉萨和上海地区空中打开降落伞的最低安全高度,可以判断()A.H1>H2 B.H1<H2C.H1=H2D.H1、H2之间关系无法确定下图是“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9.图中b 处的气候特征是 ( )A .炎热干燥B .高温多雨C .温和干燥D .温和湿润2007年9月19日台风“韦帕”在浙江省沿海登陆,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损失。

回答10—12题。

10.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下列生产活动受台风影响最大的是 ( )A .水稻种植业B .石油冶炼C .林业D .海产品养殖、捕捞1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因此应该 ( )A .大力围海造田,拓展生存空间B .有计划地将人口向中西部大规模迁移,转移经济中心C .大力营造沿海防护林,特别是红树林D .缩小亚热带水果的种植面积,减少果农经济损失12.右图中四条表示“韦帕”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中,正确的是 ( )A .①线B .②线C .③线D .④线下图中a 、b 、c 为海平面等压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