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练掌握骨外固定技术提高四肢复杂创伤治疗水平重点
骨外固定技术应用技巧和方法

骨外固定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 、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复杂 骨折、骨折合并感染、骨折不愈合等 难治性骨折的治疗。
骨外固定技术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初始阶段
骨外固定技术的起源可追 溯到古代,如中国的竹夹 板和木夹板等。
探索阶段
随着医学和工程技术的进 步,逐渐出现了更先进的 骨外固定器,如伊利扎诺 夫外固定器等。
注意事项
在应用外固定器固定法时,需要注意 保持外固定器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感 染。同时,需要定期进行X线检查, 以确保骨折部位的复位和愈合情况。 在外固定期间,患者需要进行功能锻 炼,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此 外,外固定器固定法操作复杂,需要 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
04
CATALOGUE
骨外固定技术的操作步骤
手术操作过程
消毒与铺巾
对手术区域进行严格的消毒, 铺无菌巾。
切开与显露
根据骨折部位选择合适的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 深筋膜,显露骨折部位。
复位与固定
采用手法或器械对骨折进行复 位,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 骨外固定器进行固定。
缝合与包扎
清洗伤口后逐层缝合切口,用 无菌敷料包扎固定。
术后护理与康复
生物力学原理
生物力学原理是骨外固定技术的重要 理论基础,它涉及到骨骼、肌肉、韧 带和关节等组织的力学性能和相互作 用。
骨外固定技术需要遵循生物力学原理 ,以确保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愈合质 量,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软组织处理原则
软组织处理是骨外固定技术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皮肤、肌肉、神经和血管等组 织的处理和保护。
注意事项
在应用石膏固定法时,需要注意保持石膏的干燥和清洁,避免受潮和污染。同时,需要定 期进行X线检查,以确保骨折部位的愈合情况。在固定期间,患者需要进行功能锻炼,以 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骨科业务知识培训计划

骨科业务知识培训计划一、计划概述本培训计划旨在帮助骨科工作者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在骨科领域内更好地开展工作。
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参训人员对骨科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提高诊疗水平,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培训目标1. 掌握骨科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骨科相关疾病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2. 熟练掌握骨科检查、诊断及治疗技术,提高处理各类骨科疾病的能力;3. 培养正确的医疗道德,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4. 提高骨科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培训内容1. 骨科基础知识- 骨骼结构- 骨膜和韧带- 骨折分类及处理原则- 关节生理及病理变化- 脊柱解剖及相关病变2. 骨科常见疾病- 骨折- 脱位- 软组织损伤- 骨质疏松- 骨关节炎- 脊柱疾病3. 骨科检查技术- 影像学检查(X光、CT、MRI)- 实验室检查- 临床检查方法4. 骨科治疗技术-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康复护理5. 医疗安全及危机管理- 医疗事故应急处理- 医疗器械使用及维护6. 医患沟通技能- 患者沟通技巧- 医患矛盾处理方法- 医疗纠纷预防四、训练方式1. 理论学习- 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等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利用互联网资源、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知识的传授;2. 实践操作- 利用模拟骨科手术和复杂病例分析,提高参训人员的操作技能和临床分析能力; - 安排参训人员到临床一线进行实地实习,亲身体验骨科临床工作;3. 个案讨论- 结合实际病例开展讨论,促进参训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共同成长;- 鼓励参训人员主动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共同学习的氛围。
五、培训时间本培训计划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1. 理论知识学习阶段(3个月)- 包括骨科基础知识、相关疾病治疗及检查技术等;- 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网络学习等形式进行知识的学习;2. 实践操作及个案讨论阶段(3个月)- 包括手术模拟训练、临床实习、个案讨论等;- 在临床一线进行实地实习,深入了解骨科工作实际情况。
骨科外固定技术

适用范围
适用情况
骨科外固定技术适用于多种骨折类型,如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粉碎性骨 折等。此外,对于骨折伴有感染、软组织损伤等情况的患者,外固定技术也是 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注意事项
在使用外固定技术时,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装置和材料, 同时需定期进行复查和调整,以确保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愈合。
特点
外固定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 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用 于骨折部位需要长期稳定固定的 患者。
发展历程
起源
未来展望
骨科外固定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 代,当时人们使用木夹板等简易材料 进行骨折固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骨科外固定技 术将进一步发展,有望实现更加智能 化、个性化的治疗。
现代发展
随着材料科学和医学技术的进步,现 代骨科外固定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出 现了多种新型固定装置和材料,如髓 内钉、外固定支架等。
遵循医生指导
在固定期间,患者应避 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
骨折愈合。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 正确使用和护理外固定
器。
05
骨科外固定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新型外固定材料的研发
高分子材料
生物降解材料
高分子材料具有轻便、耐腐蚀、强度高等优 点,是外固定材料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已 有一些高分子材料被应用于外固定器的制造, 如聚乙烯醇、聚氨酯等。
石膏固定是一种常用的外固定技术,通过将特制的石膏绷带绕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以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石膏 固定具有强度高、塑形性好、适用范围广等优点,适用于各种骨折的固定,尤其适用于关节骨折和粉碎性骨折的 固定。
外固定器固定
总结词
稳定性好、可调节性强、适用于复杂骨折
详细描述
四肢骨折现场急救外固定技术

四肢骨折现场急救外固定技术四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外伤,往往需要采取外固定技术来稳定骨折部位,以便于后续的治疗和康复。
下面将介绍四肢骨折现场急救的外固定技术,主要包括纱布包扎固定、木板夹固定和外固定架固定。
1.纱布包扎固定:纱布包扎固定是一种简单而常见的外固定技术,适用于较轻的骨折及未引起明显畸形的骨折。
操作步骤如下:1)保持伤者安静,防止进一步伤害。
2)清洁伤口,并消毒。
3)将伤肢自然放置在正确的位置,如果有明显畸形,需要轻柔地复位。
4)用纱布或绷带从骨折的两端开始包扎,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5)在骨折部位两侧叠加纱布,以增加固定力。
6)用绷带固定纱布,使骨折部位稳定。
2.木板夹固定:木板夹固定是一种适用于较严重骨折的外固定技术,可以提供更强的支撑和固定。
操作步骤如下:1)保持伤者平躺,确保伤肢在正确的位置。
2)将两块相当于骨折部位长度的木板或坚硬物品分别放在骨折部位的两侧,外侧分别几厘米,长度超过骨折部位的两个关节数。
3)用绷带或绳索将木板夹住,确保骨折部位固定。
3.外固定架固定:外固定架固定是一种高度稳定的外固定技术,适用于复杂骨折或伴有软组织损伤的骨折。
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合适的外固定架,将其分别固定在骨折部位的两侧。
2)在固定架上调整或旋转调整骨折的正常位置。
3)通过螺钉、支杆等连接外固定架和骨折部位,提供更强的支撑和固定。
在进行实际操作前,首先需要明确急救者的能力和伤者的情况。
如果急救者不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最好等待专业人员到场进行处理。
1)保持患者平稳,避免过度移动或晃动伤肢。
2)确保固定部位没有明显的交叉感染,必要时进行伤口处理。
3)确保固定的力度适中,既能固定骨折部位,又不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或神经损伤。
总之,四肢骨折的现场急救外固定技术包括纱布包扎固定、木板夹固定和外固定架固定。
不同的技术适用于不同程度的骨折,选择合适的稳定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伤者痛苦,并为后续治疗提供支持。
手术室骨科专科培训计划

手术室骨科专科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1. 熟练掌握骨科手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独立完成常见骨科手术。
2. 掌握骨科手术的各项操作规范和标准,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3. 学习最新的骨科技术和手术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
5. 关注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培训内容1. 骨科手术的基本理论知识。
包括骨科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影像学等内容,让医生对骨科疾病有清晰的认识。
2. 骨科手术的基本技术。
包括骨折复位、内固定技术、骨切割术、髋关节置换术等常见骨科手术的操作技术。
3. 骨科手术的相关器械和设备。
熟练掌握各种骨科手术器械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器械消毒和灭菌。
4. 骨科手术的并发症处理。
学习如何识别和处理骨科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5. 骨科手术的团队协作。
学习如何正确地进行团队协作,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6. 骨科手术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学习骨科手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等新技术和新方法。
7. 患者管理和术后护理。
学习如何对骨科患者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护理,确保患者术后康复顺利。
三、培训方法1. 理论学习。
通过讲座、研讨会和文献阅读等形式,让医生掌握骨科手术的基本理论知识。
2. 临床实践。
由资深医生指导,让医生亲自参与和观摩骨科手术,学习手术的操作技术和规范。
3. 团队合作。
通过与其他医护人员的合作,培训医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学术交流。
组织医生参加骨科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让医生学习最新的骨科技术和手术方法。
5. 案例讨论。
通过讨论真实的骨科手术案例,让医生学习如何识别和处理各种复杂情况。
四、培训评估1. 理论考核。
通过笔试、口试等形式,考核医生对骨科手术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际操作考核。
通过模拟手术、真实手术等形式,考核医生的手术操作技能和规范程度。
3. 临床实践评估。
骨科规培生培训计划

骨科规培生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1. 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临床技能,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和独立诊断、治疗能力的骨科规培生。
2. 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医者仁心,遵守规范化医疗操作流程,保障患者合法权益,严格遵守医疗纪律和职业道德。
3. 开展对骨科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学术水平。
二、培训内容1. 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骨科规培生将接受包括外科学、解剖学、病理学、影像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骨科专业基础等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
2. 临床技能训练:骨科规培生将进行外科手术室、急诊科、病房、门诊等多个临床科室的临床技能训练,学习熟练掌握骨科手术操作技能。
3. 学术研究训练:骨科规培生将参与骨科疾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或临床试验,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三、培训方式1. 师承制培训:骨科规培生将在骨科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师承制培训,学习和掌握丰富的临床经验。
2. 学术交流:骨科规培生将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3. 学习讨论:骨科规培生将参与骨科临床案例讨论、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学习讨论活动,加深对骨科疾病的理解和认识。
四、培训周期1. 基础理论知识学习:3个月2. 临床技能训练:6个月3. 学术研究训练:3个月五、评估与考核1. 学期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学习成绩评价,评估骨科规培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临床技能训练和学术研究训练等方面的学习情况。
2. 毕业考核:骨科规培生在培训期满后进行毕业考核,依据培训计划的内容和要求对其进行全面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六、培训考核标准1. 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达到医学专业课程学习的要求,熟练掌握骨科专业基础知识。
2. 临床技能训练:能够独立完成骨科常见手术,对常见骨折、关节疾病等常见骨科疾病进行规范治疗。
3. 学术研究训练:能够独立开展骨科疾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或临床试验,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
骨科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

骨科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一、背景介绍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骨科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骨科医生作为承担骨科诊治任务的医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医疗技能,能够熟练处理各类骨科手术及常见骨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为了提高骨科医生的临床水平和专业素养,我们制定了三基三严骨科培训计划。
该计划旨在加强骨科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提升其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能力,促进骨科医疗事业的发展。
二、三基三严培训计划内容1. 基本知识培训:强化骨科医生的基本医学知识和骨科学知识,包括骨科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加强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基本技能培训:加强骨科手术的基本技能培训,包括骨折复位固定、关节置换、脊柱手术等重点手术的技术操作培训。
同时,注重临床技能的培训,提高医生的临床诊断水平和治疗能力。
3. 基本理论培训:加强骨科医生的理论知识培训,包括骨科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以及最新的骨科研究成果等方面的理论学习,使医生对骨科学理论有更深入的了解。
4. 严谨治疗:加强骨科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态度,注重治疗过程的严谨和规范。
医生需严格按照治疗指南和操作规范进行诊疗,切实保障患者的治疗质量和安全。
5. 严守规章:加强骨科医生对医疗规章制度的遵守和执行,要求医生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得擅自操作,确保医疗服务质量。
6. 严把医德:加强骨科医生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操守的培训,要求医生始终以患者的利益为先,保持医者仁心,坚守医者本色,不得以牟利为目的行医。
三、培训方法与保障措施1. 系统培训:通过举办骨科专业知识讲座、手术技术操作演示、临床案例研讨等方式,对骨科医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骨科学理论水平。
2. 现场实习:安排骨科医生进行临床实习和参观学习,深入了解骨科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提高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3. 职称评定:加强骨科医生的职称评定工作,鼓励医生参加相关职称考试,提高其专业水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于骨科的培训计划

关于骨科的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1.全面掌握骨科基础知识。
骨科医生需要掌握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知识,以便能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各种骨科疾病。
2.熟练掌握手术技能。
骨科医生需要进行各种手术治疗,包括骨折复位、韧带修复、关节置换等,因此需要熟练掌握相关手术技能。
3.掌握最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骨科治疗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骨科医生需要及时掌握最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以便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4.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实践是骨科医生提高自己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临床实践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技能。
5.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骨科医生往往需要与其他医护人员合作,因此需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二、培训内容1.骨科基础知识的学习。
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骨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手术技能的培训。
包括手术操作的训练、手术风险的评估、手术后的护理等方面的培训。
3.最新治疗方法和技术的学习。
包括骨科医学的最新进展、治疗方法和技术的学习等。
4.临床实践的参与。
包括参与临床科研项目、医院的床边教学等。
5.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
包括与其他医护人员的合作、团队合作的意识培养等。
三、培训方法1.理论课程学习。
包括通过听课、看书等方式学习骨科基础知识。
2.临床实践参与。
参与医院的临床实践活动,包括参与手术、诊断、康复等活动。
3.讲座和研讨会。
参与骨科相关的讲座和研讨会,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4.指导实习。
在有经验的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实习,学习临床技能和经验。
5.自主学习。
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个人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四、培训评价1.理论课程考试。
通过理论课程的考试来评价学员对骨科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临床实践评价。
通过参与临床实践活动的评价来评价学员的临床技能和实践能力。
3.讲座和研讨会论文。
通过撰写相关论文来评价学员对骨科最新进展的了解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电刺激、低强度脉冲超声波等;药物及成骨小分 子,如淫羊藿苷、去铁胺、磷酸盐、他汀类药物、钙制剂 等;生长因子、激素、蛋白制剂,如骨形成蛋白、神经生 长因子、富血小板血浆、生长激素等;干细胞及基因治 疗,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血管相关基因等;以及生 物材料、高压氧等其他疗法。虽然取得了不少阳性结 果,但基础研究深度和广度目前仍赶不上临床应用,
的剥离损伤,同时借助足够的固定强度,患者可早期 下地负重行走,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虽然病例数较 少,但Hybrid外固定技术作为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的新方法,值得临床中进一步探索与推广。张伟等对 下肢骨不连患者骨断端经皮削切,结合环形或单边外
固定支架,通过牵张.压缩一牵张的“手风琴”式操作,
础,并通过6根伸缩杆相连,辅以计算机程序,可对骨 折或畸形进行精确复位及矫正H1。髓内钉辅助外固定
an
intramedullary nail for tibial nonunions with bone loss:is it effee— Orthop Relat
tire?[J].Clin
Res,2014,472(12):3892.3901.
DOI:10.1007/s11999.014.3640—8.
Sixth People's Hospital,
200233,China
先天或创伤引起的四肢畸形、组织缺损严重影响 肢体功能。临床上对患肢外观及功能的重建始终是骨
有效刺激局部骨生长,手术过程简单、微创;避免了传 统术式中创伤大、出血量多等问题。借助支架实施“手 风琴”式操作,是外固定技术特有的优势,但目前对于 “手风琴”式操作的具体方法、干预时间、频率尚无规 范标准,仍需进一步研究。显微外科技术结合外固定 技术是治疗四肢复杂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皮瓣转移 或移植为骨搬运与骨再生创造了良好的血供环境,同
Limb
Reconstr,2016,11(2):75—85.DOh
10.1007/
sl 175l—016—0256-4.
【9】Singh S,Song HR,Venkatesh KP,et a1.Analysis of callus pattern of
tibia lengthening in achondroplasia and assessment using pixel
[6】Krieg
with
AH,Lenze U,Speth BM,et a1.Intramedullary leg lengthening
a
motorized
nail【J】.Acta Orthop,201l,82(3):344.350.
DOI:10.3109/17453674.2011.584209.
牵张成骨区域新生骨矿化速度缓慢是外固定技 术在肢体重建领域中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促进该区域 新骨矿化的基础研究给外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带来
了较多启示。文献报道的方法有物理刺激,如体外震
【7】Simpson
Bone
AH,Kenwfight J.Fracture after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J1.J
Joint Surg
Br,2000,82(5):659—665.DOh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0.1302/
0301.620X.8285.9945.
[8】Kazmers
NH,Fragomen AT,Rozbruch
SR.Prevention of pin site
infection in Trauma
extemal fix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Strategies
织条件不佳的跟骨骨折或开放性跟骨骨折的治疗提 供了全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再者当局部联合运用皮 瓣覆盖创面时,半针固定也可有效降低切12/缝合张力 皮缘坏死的发生率;尽管该方法在跟骨骨折治疗中有 一定优势,但其临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创伤后 缺损的掌骨和指骨延长是手功能重建的关键、也是难
点,尤其对于指骨,因其长度有限,国内现有的外固定
e
gustilo-anderson iii Musculoskelet
femoral fractures:report of three
cases[J].
Surg,2010,94(2):103—108.DOI:10.1007/
s12306.010.0073—8.
【5 1
Gulabi D,Erdem M,Ceeen GS,et a1.Ilizarov fixator combined with
负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文以本期刊出的相
型胫骨干感染性骨与软组织缺损,术后无感染复发, 临床疗效肯定。外固定技术除了重建肢体长骨以外, 对于短骨及不规则骨的修复重建也有其独特的优
势。张涛等运用Orthofix跟骨外固定支架为局部软组
关论文为基础,对外固定技术在肢体重建领域的应用
作一简要回顾及评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6年12月第18卷第12期
Chin
J Orthop Trauma,December 2016,V01.18.No.12
・述评・
熟练掌握骨外固定技术提高四肢复杂 创伤治疗水平
柴益民
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
DOI: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6.12.001
时外固定技术的应用有效避免了自体带或不带血管
科医生面临的难题。近年来,外固定技术凭借其在肢 体重建领域的发展、应用及取得的显著临床疗效,已 逐渐成为治疗四肢短缩、骨不连与骨缺损及四肢畸形 等的核心技术。外固定技术利用在生理限度内有节律 的机械力作用,通过稳定、缓慢、持续的牵伸刺激细胞
及组织再生,从而有效地重建肢体【1‘21。目前,临床上 用于肢体重建的外固定技术主要包括Ilizarov环形外
preservation【J】.Clin 【2】Ham@RC,Bernstein
Res,1989(238):249—281.
a1.What’s
Bone
new
MA,Fragomen AT,et
in limb
lengthening and deformity
correction[J].J
Joint Surg Am,
的骨移植,减少了供区的并发症。严立等通过联合游 离皮瓣与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Gustilo
mB
固定支架、Orthofix单边外固定支架、组合式外固定支 架、外固定支架联合髓内钉以及Taylor空间外固定支 架等。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四肢复杂创伤、最大限度 地发挥外固定支架性能、减轻患者的社会、生理、心理
究。
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最佳计量、运用时间、缓释 方法及效率等。而且,对于牵张成骨中组织再生过程, 细胞动员、增殖和分化过程,软组织代偿机制等尚缺 乏本质的揭示,还需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方可进一 步推动I临床应用和发展。 肢体重建不仅要考虑到骨与软组织的修复,更要 注重血管和神经的代偿。随着现代外固定理念与技术 的发展,肢体重建已不再是传统外科“多切少补”的治 疗思路,而是以仿生理念为基础,通过外固定进行组 织牵拉,调动机体再生潜能,进行外观修复与功能重 建。未来除了对外固定技术临床应用进行广泛尝试与 探索,减少并发症外,更要注重基础理念的创新与实 践,并与多学科先进技术进行交融,努力将研究成果 进行临床转化,以获取更大的突破与进展。
a
novel method of regeneration
ValUes[J].Skeletal Radiol,2010,39(3):
26l一266.DOh
10.1007/s00256.009.0703.0.
(收稿日期:2016—11-03)
(本文编辑:张宁)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1014・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6年12月第18卷第12期
Chin
J Orthop Trauma,December 2016,V01.18,No.12
支架进行的肢体延长与重建也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 青睐,当骨搬运或骨延长到位后可提前拆除外固定支 架,不仅减少了外固定支架给患者带来的诸多不便, 也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b】。随着现代技术的发 展,无外固定辅助的髓内延长器逐渐应用于临床,通 过该技术进行肢体重建完全消除了外固定支架带来 的困扰,同时临床实践也证明髓内延长器有足够的强 度支撑患者进行早期负重,外观满意,但目前在国内 尚未得到推广[61。 尽管外固定技术在肢体重建中有诸多优势,但对 于严重毁损伤后需进行长段骨重建或同时需大面积 软组织重建的患者,常易并发钉道感染、松动、皮肤切 割、畸形愈合、跟腱挛缩、拆除支架后二次骨折等n剖。手 术彻底清创、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时钉道护理是预 防术后钉道感染及松动的最有效方法。杨嘉骏等就目 前各类炎性因子在骨科内植物感染中诊断价值的研 究作了回顾,也为运用外固定支架技术时出现感染的 精确判断提供了一个思路。另外,适时储存模块之间 的皮肤软组织对皮肤切割也能有所缓解;支架对滑移 骨块的牢固固定可有效防止骨不连或畸形愈合;适时 运用足部支架或适当行跟腱挛缩矫治可有效避免骨 重建过程中的软组织挛缩。对于运用外固定技术的另 一个关键在于正确选择外固定支架拆除的时机,有效 防止二次骨折。文献旧1中对于新生骨愈合指数的评价 方法较多,大部分以影像学手段为主,如x线、CT以 及主诊医师的临床经验等,但干扰因素较多、容易出 现判断失误,推广较难。刘彦士等于体外通过测量外 固定支架的轴向载荷与患者体重的分担比例来评价 骨愈合的强度,指导外固定支架拆除的精确时机,降 低再骨折的发生率,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诸多 不足,更需进一步验证。这也是临床医师运用外固定 技术行肢体重建时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有待深入研
参考文献 【1】Ilizar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