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合集下载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和永久性路面的受力状态对比分析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和永久性路面的受力状态对比分析

t * a =4  ̄ t /-0 a4 1 =c 0 I . . 1
蝈牧式密级配. I c
r s 功-∞湛oI 2 中 u e -m 】 一O 5 粒式意域配, 2 A c 钢n -o 嘶 l  ̄ 0 5 粗粒式意级配. 1o u , . -2 I c b 3 m 10 ・ 严 E 5o _ O 5承扼稳定碎石 i. 2
图 2的设计思想进行设计。由于永 久性路 面现在国内还不很常见 , 所 性基层力路面的整体 承载力还是能满足要求 的, 但是 国外常见 的永久 以 参 考 美 国 Wan S3 y eU 0道 路 永 久 路 面 结 构 设 计 参 数 拟 定 了 一 种 路 性路面 的路表弯沉还是小 于半 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 并且其路基表面竖
7 06 ) 1 0 4
摘要 : 对我国常见的半 刚性基层沥青路 面和永久性路 面在 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响应进行 了对 比分析 , 绍了半 刚性基层 沥青路 面和永久性 介
路 面 各 自特 点 . 为路 面结 构 的选 择 提 供 了一 定 的 依 据 。 关键 词 : 刚性 基 层 沥 青路 面 ; 久 性 路 面 ; 面 结 构 ; 力状 态 半 永 路 受
uo O , 土 ■ l 3
止路面结构 的过大的永久变形。当今 的沥青路面设计趋势认 为, 高 在 等级公路中 , 尤其是半刚性基 层的高等级公 路路面设计中 。 现行规范 规定的弯沉值 已失去了对路面结构 的控制作用 , 反而路基在使 用的过 程中保 持 良好 的工作状态 对路面寿命 、路 面使用性能有着重要 的作 用。 因此 , 路 面设 计 中进 一 步 考 虑 路 基表 面 压应 变 指 标 是 有 意 义 的 。 在 剪 应力是为 了控制路面的失稳型车辙 , 如果了路面结构的剪应力 过 大 . 夏 季 高温 情 况 下 路 面 极 易 产生 失 稳 型 车 辙 。 由 计 算 可 知 半 刚 在 性 基 层 沥 青 路 面 结 构 内 的 剪 应 力 要 对 大 于 永 久 性 路 面 的面 层结 构 内 的剪应力 . 因此 , 果 采用 半 刚 性 基 层 沥 青 路 面 就 增 大 了产 生 失 稳 型 如 车 辙 的 可 能 性 .这 可 能正 是 我 国路 面经 常 出 现 失 稳 型 车辙 的 原 因 之

半刚性基层路面的病害及其分析

半刚性基层路面的病害及其分析

半刚性基层路面的病害及其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今我国沥青路面主要使用的半刚性基层的分析,讨论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存在的病害,主要是其裂缝形式,分析了裂缝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预防裂缝产生的措施。

关键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裂缝形式形成机理预防措施1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级公路的里程不断增加。

为适应高等级公路重交通、重载对道路的要求,以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土)类为基层,沥青混凝土为面层的半刚性路面被大量用于高等级公路路面。

半刚性路面具有两个较明显的特点,其一是: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承载能力。

其二是:半刚性基层刚度大,从而提高了沥青面层抵抗行车疲劳破坏的能力。

然而,由于半刚性基层性脆,抗变形能力差,在温度或湿度状况变化时及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开裂,这种裂缝往往要扩展到面层,随着道路使用期限的延长,路面裂缝仍然在不断增加和发展。

通过对国内已建成的高速公路使用调查表明,半刚性沥青路面裂缝问题日益突出,并已成为该结构的主要缺陷。

2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破坏模式2.1材料特点目前国内较多采用的水泥稳定碎石及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二种半刚性基层,具有承载力大、刚度大、模量高、板体性强、弯沉小而且投资经济,缺点在于这种材料变形小,特别是温缩、干缩变形大,易开裂,属于脆性材料。

2.2半刚性基层路面的破坏模式由于半刚性基层材料温缩和干缩特性,以及材料本身的脆性,裂缝的产生不可避免。

裂缝的存在导致三种结果:首先当车轮从裂缝的一侧经过到达裂缝的另一侧时,形成突变,并在裂缝处产生较大应力集中,表现为面层在裂缝处的上下剪切和层底弯拉,这些应力,加之温度应力的综合、反复作用,最终导致面层疲劳破坏而产生反射裂缝;其二,水沿裂缝渗入路面结构内,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对基层、底基层、路基形成水力冲刷,将材料中的细料挤出,材料松散并形成坑槽,半刚性基层失去板体性,弯沉迅速增大,最终导致结构破损;第三,界面上水的存在改变了界面接触条件,于是结构不再连续,界面成为半连续甚至光滑接触模式,这种情况使得路面的受力状态变得十分不利,沥青层底有可能出现超过极限拉应力,导致沥青面层开裂,承载力降低,产生车辙等病害,成为导致路面破坏的又一原因。

半刚性基层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对比分析

半刚性基层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对比分析

3计算结果分析
3.1路表弯沉分析
路表弯沉数据是影响路面总体刚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直接影响了路面的质量和后期的可靠性。

一般而言,路表弯沉与
(下转112页)
97
2020.06 |
小。

层层
果车
,说
感。

疲劳
[2]郑惠虹.路用水基聚合物SRX稳定道路基层应用优势与经济技术指标分析[J].科技展望.2014.21.
[3]陈静云,刘佳音,刘云全,周长红.加速加载条件下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4.06.
[4]李安,郑南翔,甘新立.沥青路面结构转换基层合理模量范围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01.
作者简介
赵瑾(1985.08.01-),男,项目总工,公路工程。

112|CHINA HOUSING FACILITIES。

刍议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组合

刍议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组合

刍议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组合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是指由路基、基层、面层等各层组成的道路结构体系。

其中,基层是沥青路面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并向下传递到路基。

在基层的选择上,常见的有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等不同类型。

本文将对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的组合进行刍议。

柔性基层是指具有一定强度和变形能力的道路基层。

它由石灰土、水泥土等材料作为基层料,加入适量石子、沥青等混合料制成。

柔性基层具有较好的弯曲变形能力和耐久性,能够分散荷载、减小沉降,减少对路基的影响。

同时,柔性基层具有较好的抗冻融性和抗水稳定性,不易受水分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因此,柔性基层在一些地质条件较差、地下水位较高或交通量较大的路段中广泛应用。

半刚性基层是位于柔性基层和面层之间的一层,它可以增加路面的刚度,分担车辆荷载。

半刚性基层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水泥稳定的砂石混合料制成。

半刚性基层具有较高的抗变形能力和抗裂性能,能够提高路面的稳定性和抗滑能力。

同时,半刚性基层还可起到加强连接层的作用,避免面层与基层的分层和开裂。

因此,半刚性基层适用于交通量较大、重载车辆较多或需要提高路面刚度的路段。

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的组合在一些特殊的路段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比如,在高速公路的出口匝道、连接路和主线与匝道之间的过渡段等路段,通过采用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的组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路面变形和开裂的问题,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舒适性。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地质条件下,也适用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的组合。

比如,在软弱的地基地质条件下,柔性基层能够减少对地基的荷载传递,保护地基不被破坏;而半刚性基层则能够提供较好的刚度,增强路面的稳定性。

因此,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的组合在这些地质条件下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路面的整体性能。

综上所述,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的组合在公路沥青路面结构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这两种基层,可以提高路面的强度、稳定性和舒适性,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合理化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以及影响其因素

合理化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以及影响其因素

合理化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以及影响其因素[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速公路的里程不断增加,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结构类型。

但我国高速公路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还没有成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半刚性沥青路面;路面结构;影响因素一、半刚性沥青路面的应用半刚性基层因具有强度大,稳定性好及刚度大等特点,被广泛用于修建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基层或底基层。

在我国已建成的高速公路路面,90%以上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今后的国道主干线建设中,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仍将是主要的路面结构形式。

因为它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承载能力,其材料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抗压弹性模量,并具有一定的抗弯拉强度,且它们都具有随龄期而不断增长的特性,因此半刚性沥青路面通常具有较小的弯沉和较强的荷载分布能力。

然而随着半刚性沥青路面的大量使用实践证明,如果面层不够厚,路表面会很快产生裂缝,初期产生的裂缝对行车无明显影响,但随着表面雨水或雪水的浸入,在大量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会导致路面强度明显下降,产生冲刷和唧泥现象,使裂缝两测的沥青路面碎裂,加速沥青路面的破坏,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所以路面究竞要多厚,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观念。

也就是说,我国高速公路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还没有成熟,在设计方法上存在着随意性和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

二、合理化的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图式从路段的路面结构和实际的使用状况,以及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实体工程设计成果来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承载能力主要依靠半刚性基层。

因此承载能力改变时主要通过改变基层的厚度来实现。

沥青面层的厚薄主要考虑道路等级(交通量)的影响。

1、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根据参数分析,推荐的基本原则及国内外路面结构设计原则,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共推荐60种典型结构,供有关单位设计时直接选用,下图是其中之一:重交通道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图表1注:AC--沥青混凝土;LFGA--二灰碎石;LFS--二灰土2、结构推荐和验算的几点说明(1)沥青面层厚度在8~15cm之间,这主要根据调查结果及我国道路建设的现状和水平。

公路造价师:沥青路面倒装式半刚性基层结构

公路造价师:沥青路面倒装式半刚性基层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基础设施建设,⼴西路建设的⾥程不断增加,并且以⽆机结合料稳定粒料(⼟)类为基层,沥青混合料(沥青混凝⼟)为⾯层的半刚性路⾯已经成为⼴西公路路⼯程的主要路⾯结构类型。

这种路⾯结构具有强度⾼、平整度好及抗⾏车疲劳性好等特点。

然⽽随着这种结构形式的⼤量使⽤,通过调查发现此类结构也存在⼀些问题,尤其是半刚性沥青路⾯裂缝问题,已成为该结构的主要缺陷。

这种路⾯结构在通车两年后⼤多会出现裂缝,初期产⽣的裂缝对⾏车并⽆影响,但随着地表⽔的浸⼊,在⼤量⾏车荷载的反复作⽤下,在基层裂缝中的⽔会产⽣相当⼤的动⽔压⼒,随着荷载的反复作⽤,压⼒⽔不断冲刷基层材料中的细料,细料浆被唧出,沥青⾯层就会沿裂缝产⽣下陷现象,同时在裂缝的两侧引起新的裂缝,导致路⾯裂缝两侧破碎,强度明显降低,路⾯产⽣龟裂,坑槽等病害,影响沥青路⾯的使⽤性能,造成沥青路⾯早期损坏。

沥青路⾯开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影响裂缝的主要原因有: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的性质、基层材料的性质、⽓候条件、交通量和车载类型以及其它施⼯因素等。

作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开裂原因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种:疲劳裂缝、温度裂缝、反射裂缝。

其中引起沥青路⾯早损的最主要、最普遍的原因就是反射裂缝,这种裂缝是由于半刚性基层的⼲燥收缩及温度收缩开裂,在裂缝部位应⼒集中使得沥青⾯层产⽣反射裂缝。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反射裂缝产⽣的基本机理是:受拉疲劳、受拉屈服与剪切屈服,在它们的联合或单独作⽤导致产⽣反射裂缝。

在这种半刚性沥青路⾯上现场钻芯取样观察表明:裂缝中相当数量为半刚性基层先裂⽽导致沥青⾯层开裂的反射裂缝,因此,反射裂缝成为半刚性沥青路⾯的主要病害,因此,在路⾯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防裂问题。

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表明,预防和减轻反射裂缝有:(1)半刚性基层锯缝;(2)预制微裂纹;(3)提⾼沥青⾯厚度;(4)提⾼基层材料强度;(5)设置应⼒消解层;(6)设置中间层(过渡层)。

【技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病害原因及维修对策

【技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病害原因及维修对策

【技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病害原因及维修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结构类型。

它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承载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抗弯拉强度。

然而随着半刚性沥青路面的大量使用实践证明,由于半刚性路面设计理论还不完善、施工水平参差不齐、质量控制标准不一,致使此类路面质量水平差异性较大,如果面层不够厚,路表面会很快产生裂缝,加速沥青路面的破坏,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1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性病害产生原因及表现形态为了节约投资和避免车辙,我国以往修建沥青路面通常采用强基薄面的路面结构组合设计,这种路面结构的整体抗拉强度大,沥青面层的层底应力也多是处于受压状态,理论上路面几乎不会过早出现结构性破坏,然而实际使用已表明,我国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除了出现泛油、横向开裂、车辙外,也出现松散、唧浆、沉陷、坑槽和龟裂等路面结构性破坏,使路面强度降低,结构承载能力下降,需要进行较频繁的维修。

1.1产生原因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性病害的产生与路面施工有直接联系。

在摊铺时,由于沥青混合料一旦接触到基层即出现迅速降温,使沥青面层与基层之间出现一个相对疏松的近层状欠压层;另外,在沥青混合料施工时,由于粒径较大、摊铺方式、人工扰动等因素造成的粒度离析,以及各种原因可能导致温度离析,都会影响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并导致其部形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欠压区域。

这里的欠压区域和前述的欠压层构成了潜在的“储水腔”,而多数半刚性基层本身的透水性很差,结果在路面内部由储水腔和截水层构成潜在的积水系统。

强基薄面的路面结构从两方面促使路面开裂;一是强度高的半刚性基层容易产生收缩开裂并导致较薄的沥青面层出现反向裂缝;二是基层相对刚度大使较薄沥青面层的剪应力变大,而且在高温、低温和沥青面层老化的情况下应力状态更不利,最终导致道路表面出现很多剪切裂缝。

结果是,路面积水系统的进水通道被打开,为路面处于内部积水状态创造了条件。

论述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的优缺点

论述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的优缺点

论述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的优缺点并用你所学的知识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我国高速公路是使用沥青路面越来越多,而水泥路面越来越少,出现了一边倒的趋势.柏油路也叫沥青路.其基层构造与水泥路也叫钢筋混凝土路一致,沥青路的不同在于面层加一层细石混合沥青.两种路面的优缺点:一、费用高速公路两种路面的养护费用比较虽然沥青路面比水泥路面有养护更方便、通车更快的特点,但其养护费用与建造费用是成正比的,目前国内许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出现了建得起、养不起的尴尬局面.沥青路面局部修复或加铺时,需要的机械多而全,必须动用沥青搅拌楼、摊铺机和压路机,其局部修复养护费用比新建费用大致高4倍~5倍,而水泥路面局部换板可使用三辊轴机组或小型机具施工,动用的机械设备少而轻巧,其局部修复的养护费用是建造费用的2倍~3倍.虽然沥青路面养护有通车快,比水泥路面便于做薄层加铺,不用考虑接缝防裂等特点,但在我国目前沥青、集料、机械、养护施工等严峻形势下,其养护费用大致为水泥路面的3倍左右.二、使用寿命相同设计、施工水平下两种路面的使用年限比较在相同设计、施工水平下,水泥路面到大修的使用年限比沥青路面长一倍,与路面设计使用的基准期相当:水泥路面30年,沥青路面15年.观测表明,同样是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小型机具与滑模摊铺相比,达到相同破损率时,滑模摊铺水泥混凝土路面比小型机具施工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寿命长6年~7年.湖南长沙至益阳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与益阳至常德插传力杆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对比表明,每条缩缝插入传力杆,达到相同破损率时,有传力杆水泥混凝土路面比未插传力杆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寿命长3年.因此,建议将长沙至益阳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全部后补插传力杆,以延长该路段的使用寿命.相同设计水平是指高速公路沥青、水泥路面的路面结构设计应适应相应的交通量与超载要求,相同的施工技术水平指两种路面的施工都应该采取大型摊铺机进行.水泥路面使用大型搅拌楼和滑模摊铺机,沥青路面使用沥青拌合楼、沥青摊铺机及其配套的压路机等.在这样“相等”的条件下,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比沥青路面长一倍.三、路面结构沥青路面是在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上,铺筑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合料作面层的路面结构.这种路面与砂石路面相比,其强度和稳定性都大大提高.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沥青路面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振动小,噪音低,开放交通快,养护简便,适宜于路面分期修建.沥青路面的缺点是温度敏感性较高.夏季强度下降,若控制不好会使路面发软泛油或推移剪切破坏.低温时沥青材料变脆可能引起路面开裂.水泥混凝土路面是指以水泥混凝土板作为面层,下设基层、垫层所组成的路面结构,又称刚性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强度高,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适用于繁重交通道路.但需设置许多接缝,这些接缝增加了施工的复杂性,并且影响行车的舒适性,接缝又是路面的薄弱点,应合理设计、认真施工,否则,容易出现唧泥、错台等危害.以前由于沥青路面建设成本高沥青材料本身比较贵,所以水泥路面比沥青路面更容易被接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沥青炼制技术的提高,在造价方面沥青路面已经没有什么劣势了,所以现在不论是新建道路和旧路改建都大量采用沥青路面.今后的发展趋势:沥青路面结构层在世界范围来讲是高速公路首选的结构层,它有很多优势是不言而喻的,目前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不太难,从平原到山区,从湖泊到丘陵.从沥青路面建设来讲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操作程序十分成熟并且成型,而难的是如何把沥青路面养护好,保持路面结构的完整性,延长路面使用年限,这也是世界各国沥青路面养护者共同面临的一项课题,大家也都在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这里就国内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养护发展趋势做一些论述.1、路面诊断智能化路面诊断智能化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路面检测的自动化.与之相适应的许多路面检测设备应运而生,如路面综合检测车、横向摩擦力系数检测车、弯沉仪、激光平整度仪等等,通过这些检测设备进行路面数据自动采集.大部分路面检测设备技术是成熟的,但是路面综合检测车目前在国内还处于研究、探索、试用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武汉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的路面综合检测车.第二是路面管理专家系统,其功能是将路面检测数据进行储存和分析,通过数据处理评定路面使用性能和提出养护对策.路面管理系统通过交通部多年努力推广和运用,虽然取得了一批成果,但是目前还不能提出养护对策.为此很多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在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沥青路面各项技术指标的变化规律,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提出切实可行的养护对策,为制订年度养护计划提供技术保障.2、预防性养护的常态化从目前国内养护情况看,基本上都是事后性养护,就是出现了病害才去处理问题,而真正实行预防性养护有个过程,并且取决于智能化数字处理的准确性.从世界范围来讲,在实行预防性养护过程中,除了日常性地做好排水和常规性的病害处理外,有三种预防性养护的方式和方法被广泛应用:雾封层技术微表处技术宏表处技术3、养护设备的一体化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速公路的要求随之增高,要求高速公路提供快速、安全、高效的道路运输条件,如继续采取传统的修补坑槽、裂缝等的方法,耗时长、效果差,影响道路安全畅通,其发展趋势必然是养护施工设备的一体化.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生产了现场热再生养护列车,它代表当今世界养护施工机械化、一体化的发展方向,集加热、铣刨、摊铺等功能于一体,每工作日可以对1~2km沥青路面进行再生养护,大大提高了养护效率,减少了占道时间.4、养护材料的节能环保化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利用可以缓解资源压力,有利于环境保护和降低养护成本,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欧美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系统研究,开发了五种再生方式以及一系列成套设备,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再生技术,达到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成熟程度,部分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强制规定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必须进行再生利用.1997年国际经合组织对11个国家的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表了道路工程再生利用战略白皮书.我国还处在引进、消化、试用阶段,我国大部分高速公路在沥青路面养护过程中将大量铣刨料废弃,不仅破坏了环境,浪费了资源,而且增加了成本.因此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者、养护者非常有必要增强环保节能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马辉112364摘要:我国所修建的高速公路中90%以上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这种结构承载能力强,车辙深度小,水稳定性好,且已成为我国高等级公路的主要结构型式。

但实践证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技术问题,如由于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收缩特性而导致的沥青路面早期开裂,半刚性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水和温度梯度的综合作用下出现的基层唧泥现象,在重交通条件下出现的早期疲劳损坏现象等等。

本文从半刚性基层的特点,典型结构和主要病害以及防止措施等方面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在结构优化和重载条件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发展做了展望。

关键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病害;裂缝;结构优化;重载交通1.概述在粉碎的或原状松散的土中掺人一定量的无机结合料(水泥、石灰或工业废渣等)和水,拌和后经压实与养生,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的材料称为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

由于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刚度介于柔性路面材料和刚性路面材料之间,故常称此为半刚性材料,以此修筑的基层(底基层)亦称为半刚性基层(底基层),在此基础上修筑的沥青路面称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交通量大增,以及轴载和重车比例增大,对路面的整体强度和平整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对基层的要求也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由于原有的级配碎石基层暴露出很大的弊端,即容易导致新建或改建的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发生一些严重的早期损坏现象,于是普遍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土)类基层,即在路面材料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石灰、水泥、粉煤灰或其他工业废渣等结合料,加水拌和形成混和料,经摊铺压实及养生后形成路面基层。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沥青混凝土为面层的半刚性基层路面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内二级以上公路(含高速公路)。

半刚性基层材料在国外一般都用水泥稳定,称为CTB(Cement Treated Base),最早应用于对软弱地基的处理,随后发展并应用于基层和底基层路面结构设计。

与传统的全柔性路面基层(级配碎石、级配砾石、填隙碎石等)相比,石灰、水泥、粉煤灰等结合料都具有很高(或一定)的活性,与水及土、砂、石等筑路材料拌和后,产生一系列的理化反应,经摊铺压实养生后形成的路面基层,具有较高的强度、刚度及是好的板体性、水稳性,并具有一定的抗冻性,大大提高了路面的承载能力。

半刚性基层材料还具有一定的抗弯拉强度、抗压强度以及抗压回弹模量,它们都具有随龄期而不断增长的特性,因此半刚性沥青路面通常具有较小的弯沉和较强的荷载分布能力。

我国大多数高速公路路面结构在使用期内不同时期的代表弯沉值均在O.2mm以内,甚至在0.1mm 内。

已有试验路证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承载能力完全可由半刚性基层予以满足,沥青面层可仅起功能层的作用,再加上半刚性基层较大的刚度使得其上沥青面层弯拉应力值较小(一般<O.17MPa),从而提高了沥青面层抵抗行车疲劳破坏的能力,这就使得设计者可以考虑去减薄面层,降低工程造价。

鉴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强度、平整度及抗行车疲劳性能较好这一特点,再加上半刚性基层板体性好,利于施工机械化且工程造价低,因此它实际上已成为目前我国高等级公路路面结构的主要形式。

半刚性基层厚度一般在15—40cm之间,对于厚度较大的基层工程多采取两层施工,分为上基层和下基层,下基层的下面是底基层,厚度一般为15~25cm。

1.1半刚性材料在国内外的应用半刚性材料在我国的应用: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起便开始在道路建设中应用石灰土作为路面基层,而且在其后的几十年中石灰稳定类半刚性材料一直是我国高等级公路的主要基层类型。

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使用水泥稳定材料作基层。

90年代至今,以水泥稳定材料和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为代表的半刚性材料占各等级公路路面基层材料用量的95%以上。

半刚性材料在国外的应用:半刚性材料在国外的应用也很广泛,但其做法与国内有以下不同之处:(1)半刚性材料主要用来改善和加强路基强度,一般不直接作为基层。

(2)半刚性材料上通常设柔性基层作为过渡层。

如南非,半刚性基层上一般设15cm级配碎石作为过渡层,有效抑制半刚性基层裂缝产生。

美国、日本和德国通常采用全厚式沥青面层和柔性基层,半刚性材料仅作为各等级公路底基层使用。

(3)半刚性基层强度较国内要求低。

南非半刚性基层强度通常为2~3 MPa,日本水泥稳定材料的水泥含量(2%~3%)通常较国内低(4%~6%),其强度相对也要低些。

1.2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特征半刚性基层具有较高的刚度,具备较强的荷载扩散能力。

所以施工及运营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半刚性基层的整体性;半刚性基层起着结构承载能力作用,而沥青面层只起着功能层作用,因此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主要破坏形式是半刚性基层的弯拉疲劳损坏;半刚性基层采用防水下渗措施是十分重要的,这是规范的规定。

半刚性基层的突出优点表现在:(1)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承载能力,后期强度高且具有随龄期不断增长的特性。

资料显示,近年来国内多数高速公路路面结构在使用期内的代表弯沉均在20(1/100mm)以内。

为此,许多业内人士积极推行“强基薄面”理论,即认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承载能力完全可由半刚性基层予以满足,沥青面层可仅起功能层的作用,因而可以减小沥青面层厚度,降低工程造价。

(2)刚度大。

半刚性基层抗压回弹模量值可高达l800MPa,致使沥青面层弯拉应力相应减小,从而提高沥青面层抵抗行车疲劳破坏的能力。

由于基层模量较大,面层极少出现拉应力状况(这在沥青路面设计中经常遇到,沥青路面层底拉应力计算经常为负值),沥青面层几乎完全处于受压状态。

(3)稳定性好。

半刚性基层材料具有较高的水稳性和冰冻稳定性,因此在水的作用以及多次冻融反复作用下,不影响半刚性材料基层的承载能力。

另外,半刚性基层材料板体性好,利于机械化施工,且工程造价低,能适应重交通发展需要。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正是以其优良的工程性能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公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己成为高等级公路路面主要结构形式。

1.3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理念与典型结构我国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设计采用路表弯沉、结构层底拉应力作为控制指标。

结合多处调查路段的路面结构和实际使用状况,以及国内外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工程设计,可知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承载能力主要来自半刚性基层, 承载能力改变时主要通过基层厚度的变化来实现。

我国半刚性基层路面设计理论和方法,只是以前轻交通路面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简单外延,与重交通路面的要求尚有较大距离。

在重轴载和大交通量的情况下,半刚性基层路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其路面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以及技术参数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典型结构分析为研究半刚性基层路面各层的受力情况和适用条件, 选取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实例进行分析,结构如图1。

图1 半刚性基层路面典型结构在15℃时不同荷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路面各结构层最大拉应力值变化如图2。

随着荷载的增加,沥青层表面最大拉应力呈减小趋势,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部最大拉应力随着路面荷载的增加而增加,荷载增加43%时,层底最大弯拉应力增长达170%,可见荷载增加情况下基层层底拉应力大幅度提高。

半刚性基层因其自身材料的性质,抗拉应力(应变)能力较差,因此在重载的频繁作用下基层很容易发生破坏。

图2 不同荷载下格结构层的拉应力此外,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对重载车具有较强的轴载敏感性。

重载车换算为标准轴载时对柔性基层通常是按4次方换算,对半刚性基层,随着基层和沥青层模量比的增大,换算荷载达到10次方以上。

也就是说,同样的超载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危害要远远大于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危害。

若超载严重,拉应变超过半刚性基层的极限弯拉应变较多,将直接导致结构破坏,这种破坏是致命性的。

2.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病害2.1超载车辆作用下的破坏近几年,高速公路上超限运输车辆急剧增加,尤以大货车为主。

根据实验数据,设计荷载10t的货车若装载20 t(100%超载),每通行一次,沥青路面受压相当于通行295次,极大地加速了路面的疲劳破坏,大大缩短了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

另外,装载高度大的超载车因路拱坡度形成偏载,加上路面渗入水在路面结构层间沿横坡向低处汇集,造成行车道外侧轮迹处的病害普遍比内侧严重。

从路面大修过程来看,超载严重路段,行车道轮迹处半刚性基层基本碎裂,形成面层反射纵向裂缝、车辙或局部沉陷。

2.2水损坏(1)由于半刚性基层非常致密,透水性很差,大气降水、中央分隔带绿化浇水、挖方路段裂隙水等进入路面后,不能从基层迅速排走,在基层与下面层问形成部分滞留水,浸泡和冲刷二灰碎石混合料,造成基层强度下降,形成龟裂、沉陷等病害。

(2)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层间水沿层间薄弱处横向渗透,使基层与沥青面层的层面间逐渐成为不连续的状态使路面处于不利的受力状态。

(3)由于沥青面层空隙率较小,渗入面层中的水分不能形成径流,不易排出,在行车荷载,尤其是重车荷载作用下,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冲刷,造成沥青膜剥离,混合料松散脱落。

(4)由于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或在重荷载作用下发生破碎,导致面层形成反射裂缝或局部网裂,雨水下渗到基层甚至底基层,冲刷二灰碎石表面的细料,在动水压力下从路面裂缝中唧出(唧浆)。

2.3半刚性基层板体断裂导致反射裂缝由于受优质石油沥青缺乏及经济不发达等因素的限制,我国长期以来奉行“强基、薄面、稳土基”的设计原则,具有承载能力强、造价低等特点的半刚性基层在高速公路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由于半刚性基层非常致密、强度高,与面层和土基层相比,弹性模量相差很大,在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或在超载作用下,都极易导致模量很高的板体断裂。

另外我国路面设计以弯沉作为承载能力设计最主要的指标,对半刚性基层的强度要求很高,而过高的强度将使基层开裂及反射裂缝的问题更加严重。

同时,由于半刚性基层材料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收缩开裂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往往在铺筑沥青路面前就会因温缩或干缩而出现横向缩缝。

随着半刚性基层的开裂,在裂缝顶部、下面层的底部处形成薄弱区,在行车荷载和温度应力的作用下,裂缝逐渐扩展到面层,并向上发展直至穿透面层,形成反射裂缝,再加上渗水等因素的作用,使该处半刚性基层弹性模量迅速降低,板体松散,弯沉增大,加速了路面的破坏。

对裂缝采取的常规养护处理手段是封缝,但封缝仅起到了防水作用,对巨大的竖向剪切力作用下的破坏、起不到任何保护作用。

在温度应力和动载的共同反复作用下,反射裂缝处逐渐加宽导致封缝失效,进而发展成网裂、坑槽、沉陷、车辙等病害。

从沥青路面早期病害调查情况来看,半刚性基层破坏是导致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半刚性基层的病害中早期裂缝对道路的损坏尤为严重。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有着其他路面结构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然而,随着半刚性沥青路面的大量使用,逐步发现它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这就是在半刚性基层,特别是水泥稳定类基层沥青路面的早期出现了比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多而频繁的裂缝,这个问题在国外也比较普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