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 课件 ppt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 课件 ppt
阅读问题(没有读懂文本) 审题问题(没有审清题意) 答题思路问题(不明答题思路) 表达问题(表达不够准确)
准确解读文本,揣摩命题意图,切分答题要点, 类化答题思路,答案表述准确。
教学重点
探究现代文学作品阅 读简答题的答题思路兼及 审题、表达等。
答题例析
以《一个偏见》的练习题为例,揣摩命 题意图、探究答题思路、了解表达要求。
说明:鉴赏思路清晰,审题有疏漏,第一个作用未 点破,得5分。
3. 使“人籁”与“天籁”形成对比,突出人 籁随时随地的存在,喧闹不堪。“天籁”是已 有的概念,从其入手,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 作者对“人籁”所下的定义。
说明:鉴赏思路清晰,要点全面,得6分。 旨在以天籁具有规律性对比衬托人籁随时随 地出现这一特点及其弊病。作者首先谈对“偏见”的 看法,然后进入正题,谈对人籁的“偏见”,却不直 奔主题,而是宕开一笔,先写天籁,由天籁引出人籁, 以求使行文达到似断非断、摇曳生姿的效果。
3. 偏见就是不必客观公平、正经严肃,让思 想天马行空。表明作者赞成思想上有所偏见的 现象,认为偏见不失为思想放松的好途径。
说明:理解准确,思路清晰,表达准确,得4分。
这是作者对偏见的形象的表达。( 2 分) 作者把思想比作生活,客观公平、正经严肃的 思想如同按部就班的平日生活,偏见如同自由、 轻松的假日生活,是放松状态下的思考。(2 分)
答题思路
把握句子本身的特点; 联系句子所在的语境; 解释句子蕴含的意义; 揭示作者的意图意趣。
1.人的声音。
说明:脱离语境,得1分。
2.人类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 做出声音。
说明:机械照搬,得1分。
3.喧闹、缺乏意义的人为产生的声音。
说明:准确,得2分。(邓纯) 人籁,即人用语言、动作、机械等做 出的缺乏意义的声音。

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精品PPT课件

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精品PPT课件
结构
问题,需要:
探究
11
06.10.2020
黔江中学高三年级组
第一,要对每一种散文类型达到
熟知的程度,至少要精读30—50篇同
总 论 类文章。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散文时,
步 骤 先拿出一些时间,把08—10年44篇散
文分类通读一遍,通过集束式阅读发
题型
现文体规律,自己找到阅读捷径。
理解
第二,选做近年高考题,“做两
探 究 庆《时间怎样地行走》 ,09高考山东《记住
回家的路》、江苏《上善若水》
10
06.10.2020
黔江中学高三年级组
散文阅读的关键:
总论
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
步骤
理解力不到位,一切解题方法均
题型
为空谈。
理解力没有长进,问题往往在于
理解
缺少有计划、有步骤、有深度的阅读
技巧
训练。
理解力是可以训练的。解决这个
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
题 型 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
理解
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 较自由。所谓 “ 神不散 ” ,主要
技 巧 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
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
结 构 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
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探究
4
06.10.2020
结 构 世态,总结感悟。如07高考江苏卷《麦
天》:
探究
5
06.10.2020
黔江中学高三年级组
先是记人写事:麦天到了。以前农
人麦天辛苦,日月艰难;现在,麦天是
总 论 节日。女人热闹地走娘家,男人作收麦
步 骤 的准备,虽然辛苦但心里喜悦。麦天过 去后,到处都是麦香。其间穿插较多细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PPT32 (共12张PPT)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PPT32 (共12张PPT)

例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1 补救的办法,最平稳的,最容易做得到的,就 是在没有熟习古语和西洋语言以前,尽可能地不用 2 古语或欧化词汇,专用自己的族语去表达思想。不 过因为青年们都是好奇的,越是自己不很了解的东 3 西,越喜欢放在自己的文章里。他们都这样想:如 4 果做起文章来还用隔壁张老四的词汇,哪里能算得 文章?于是写起文章来,第一个念头就是怎样使文 章里的用语与自己所最熟悉的母语殊异,怎样能把 昨天在某古文里读过的典故,或在某杂志里看见的 5 新名词,嵌进文章里去。这样学生的作文,真可说 是走错了路了。 问:文中说“这样学生的作文,真可说是走错了 路了”,正确的路应该是怎样的? 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而不用自
富足的生活
没有自由没 有快乐
虽然富足,却没有自由,没有 快乐的,受到限制的生活。
例2. 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在植物园 的小莲池畔。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凉未寒, 迷迷蒙蒙的雨丝,沾湿了满地的香红,但不曾淋息荧 荧的烛焰。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那天独 冲烟雨,原要去破庙中寻访画家刘国松,画家不在, 画在,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雨中莲花 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该是一种意外的发现。 呈现的豪 从那时起,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在那 艳而凄清 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是心 的景象 瓣,而莲,当然也未曾向我展开它的灵魂。 (余光中《莲恋莲》) 问:第2自然段开头说:“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 画”,这里的“画”是指什么?
邻里乡情
家乡的山水草木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课件(共34张PPT)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课件(共34张PPT)
(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段落梳理
材料一: 第一段:引出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 第二段: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的优点和缺点。 材料二 第一段: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无需客体认可。 第二段: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 第三段: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才能检测主体性是不是适合现实。 第四段:传统文化的三阶段。 材料三: 第一段:道与器的相互促进。 第二段: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发挥以道御器、道器并重的正确做法
现代文阅读II
材料一
①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 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 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 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 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 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 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课前准备:专题训练一试卷、双 色笔、活页本 课前三分钟:背诵论证特点题
论证特点
(1)论点提出的角度:是否准确、新颖、独到 (2)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旗帜鲜明、开门见山,简洁明快、顺理成章,自然流畅、卒章显志、 表意含蓄,说理委婉 (3)开篇方式:设问、反问、对比、比喻、直接等提出问题或中心 (4)论据的角度: 是否典型新颖
5.曹操的《短歌行》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 料二的相关论述加以分析。(6分)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PPT53 (共36张PPT)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PPT53 (共36张PPT)

《给“书虫”当夫 人》
(我)
运用拟物显示自己 对丈夫的亲昵与自 豪
要写“书虫”,重点是当夫人的感受。 为什么叫书虫?书虫如何?当书虫夫人的 体验感受是什么?
2.整体把握,脉络清晰。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 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 的把握。 例如07高考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总分总 的结构。开头两自然段写自己对大西北的总体感受,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的世界啊!”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忽 视了大西北的一种深深的惋惜、无奈、伤感。接着从四 方面写了大西北的特质,大西北环境恶劣、艰苦,但每 一个体生命都绽放生命的光彩:左公柳顽强不屈,民勤 人向命运抗争,枯死的胡杨林挺立不倒,戈壁石美丽生 辉。最后写自己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大西北深情的赞 美。掌握了这些思路后,我们就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 脉络,也有助于我们分析作品的主旨。
方法总结:
一:写什么 二:怎样写
关注“标 题”
三:为何写
理清“思 路” 找“关键 句” 归纳“主旨”
1、关注“标题”
(1)能提供阅读的线索。 (2)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 重要内容) (3)可以联系文章的主题。
(我)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赞美
赞美谁?赞美了什么? 为什么要赞美?(“唱支歌”)
书多、爱书、爱读书
形 象 ( 景)

海南
前无去路
险恶军州
虚写: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

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 相偎相倚 细沙铺地 碧浪轻轻扑打 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
形 象 (物)
鸭脚 粟

老百姓的粮食(济饥饱)

喂牲畜的饲料(不很好)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技巧归纳PPT[优秀课件资料]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技巧归纳PPT[优秀课件资料]

怎样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分析文章的题目。 2、分析文章的开头 。 3、分析文章的结尾 。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 论段落 。 5、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 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艺术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 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散文经常运用:想象(无中生有)、联想 (由此及彼,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象征 (托义于物)、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方 法)、对比。
表现手法(写作方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以小见大、铺垫、烘托、衬托、对比、 象征、人称,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卒章显志、联想、想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 接抒情、间接抒情、照应、巧设悬念、夸张、比喻、 拟人、叙述、描写、抒情、讽刺等等。
但赋分却很高,不仅要揣摩得分点的分配,而且要对应 题旨,这样才能准确表达,拿全分数。
②不能遗漏对应材料的要点。 4、由于本考题有三题为简答题,所以动笔之前一定要 组织好语言,如字数要求等,应在草稿纸上斟酌好后再 往试卷上抄写。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 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 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 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课件(共80张PPT)精选全文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课件(共80张PPT)精选全文
要善于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代 词、高度概括词、抽象意义词)
2、从句子的作用上去分析。
3、从特殊修辞格上去分析。
4、从原因上去分析。
表 表达方式:五种 达 技 巧 表现手法:三大类型 及 作 用 修辞手法:十大修辞
直抒胸臆
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传情)
借事说理(抒情)
借古讽今

现 手 法
•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 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 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 美丑更加鲜明。
• 对偶 •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
把握材 料安排
文 特点
以……为中心(线索) 材料写作顺序
章 分析谋篇
结 布局,理
构 的
清文章结 构层次
文章是如何表现某一 中心主旨的
总分、并列、对比映衬、 层递


辨识 分析
结构
分析结构手法及作用 分析某一内容的用意
手法 分析某一内容之间的关系
一、把握材料安排特点
解题策略: 1.以……为中心(线索) 2.材料写作顺序,即:时间推移、 空间转换、时空对比、逻辑顺序(材料 性质、感情变化、感性到理性等)
•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把对象……
• 拟人
• ——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 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 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 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 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怎么理解重要的词语呢? 首先是要在原文中找到该词语。
然后结合上下文,根据该词语的词典意义, 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分析。

高考语文现代文全套复习课件1-P

高考语文现代文全套复习课件1-P

(六)我的四季
1、创作背景:张洁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散文创作致力于“爱”与“美” 的探索和表现,命名为“大雁系列”,以一种轻松、自然、冷静的笔法在当时浸
泡着泪水、呻吟着苦楚的文学之中显得与众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描写重
点转向了纯粹的人生层面,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末散文创作中出现的状写人生浪 潮;二是充溢着一股强烈的苦难意识。沿着第二条写作理念,张洁作了进一步的
(四)像山那样思考
1、思想内涵:热爱自然,保护生态平衡。 2、构思:总写狼的嗥叫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含义— —写人们消灭狼带来的生态失衡——呼唤保护生态平 衡。
3、艺术性:拟人手法。
“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最后一节是年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诗人放弃了意象的转换,直抒胸臆, 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
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四)六月,我们看海去
1、思想情感:诗歌向我们展示的绝不仅仅是青春生命 力的旺盛,它还向我们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
二、专题内容解析
(一) 沁园春·长沙
1、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 沙停留,于深秋时节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2、内容: 上片:重写景,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看到的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先点明了
时间、地点和写景抒情的独特环境:接着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抓住“富有
(五)十八岁和其他
1、思想内容: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 2、结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每个小标题是一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概写十八年的时光流逝,在孩子十八岁生日到来的时候表达 了自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把爱与理解表达得淋漓尽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高考回放】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那 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06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
答案: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 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 【语段信息】可笑的。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 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 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 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 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
Hale Waihona Puke 三、筛选整合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要对多方面的信息或 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 或对象进行重组、概括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常见 的命题形式是:1. 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 具有怎样的特点;2. 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 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
【高考回放】 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1题是这样的: 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语段信息】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到的世 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1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 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2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 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3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 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 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4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 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解, 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 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 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 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
2008安徽卷《我与地坛》 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 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 经死了。(自然现象) (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 (生活变故) (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 (心理感受)
(季羡林《马缨花》,2007年高考江苏卷)
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处。 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
【答题方略】
主要应着眼于句子本身的分析,将思维指 向句子的内部,对句子的内容进行理解和阐述。 通常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 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 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 释。
.
答案:
①父母亲族的爱; ②家乡的山水草木; ③悲欢离合的家史; ④邻里乡情。
.
四、技巧分析型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有表达 方式方面的技巧,有表现手法方面的技巧,有材 料安排方面的技巧,有布局谋篇方面的技巧,也 有修辞运用方面的技巧,每一种技巧都有其常规 作用。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是: 1. ……作用是什么? 2. ……的好处是什么?3. 请分析……的表达效果。4. 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 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
二、句子理解型
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 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2. 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3. 揭示文 章脉络层次的句子;4. 统摄全篇,或揭示 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该 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1.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 含义。2. 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3. 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 思。
.
【高考回放】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 “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方令 孺《在山阴道上》,2006年高考湖南卷)
答案: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 【语段信息】 的精神家园。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 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 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 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 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 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
一、解释句子所蕴涵的意义 二、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
【高考回放】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 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 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 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
【答题方略】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其作用也 是异彩纷呈的,对常见的技巧必须要熟悉它的常规 性作用。例如,类比的作用:以浅寓深,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象征的作用: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 联想,感染力强;衬托的作用:突出事物特征,强 化思想感情。
.
【答题方略】
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 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 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 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 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 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 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 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 外,我们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 不全而丢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
.
一、词语理解型
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 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 所诠释的规范义。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 式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 的深刻含义;2、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 含义。
.
【答题方略】
表面义和深层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 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 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 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 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 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 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 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 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 对应的阐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