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濒危珍惜两栖动物
中国三大濒危珍惜两栖动物

中国三大濒危珍惜两栖动物大鲵俗称娃娃鱼,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
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
中文学名: 大鲵拉丁学名: Andrias davidianus别称: 娃娃鱼,人鱼,孩儿鱼,狗鱼,鳕鱼,脚鱼,啼鱼,腊狗界: 动物界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纲: 两栖纲 Amphibia目: 有尾目 Caudata亚目: 隐鳃鲵亚目 Cryptobranchoidea科: 隐鳃鲵科 Cryptobrachidae属: 大鲵属 Andrias大鲵是两栖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全长可达1米及以上,体重最重的可超大鲵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
最近科学家研究:娃娃鱼小时候用的是鳃呼吸,长大后用肺呼吸。
娃娃鱼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
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
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
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四后五,具微蹼。
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
娃娃鱼的体色可随不同的环境而变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
体表光滑无鳞,但有各种斑纹,布满粘液。
身体腹面颜色浅淡。
英文: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生活习性大鲵生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鳖、鼠、鸟等为食。
捕食方式为“守株待兔”。
大鲵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
夜间静守在滩口石堆中,一旦发现猎物经过时,便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
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
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饲养在清凉的水中二、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
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
中国十大珍稀动物及其简介

中国十大珍稀动物及其简介1. 大熊猫:大熊猫是中国最著名的珍稀动物之一,它是一种娇贵的濒危物种。
大熊猫体型庞大,外形圆润,黑白相间的外貌特别醒目。
它们主要以竹子为食,栖息在中国的中西部山区。
2. 兴安鹿:兴安鹿也被称为马鹿,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鹿类动物。
兴安鹿具有美丽的体态和优雅的姿势,它们栖息于北方温带和寒带的山地森林中,属于濒危物种。
3. 金丝猴:金丝猴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特有的珍稀猴类动物,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和湖南等地。
金丝猴的身体覆盖有金黄色的毛发,尾巴很长,因而得名。
它们居住在山地雨林和竹林里,以果实、嫩叶和昆虫为食。
4. 白头叶猴:白头叶猴又被称为白头长臂猿,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猴类动物。
它们分布在云南、西藏等地区的山地雨林中。
白头叶猴以果实、叶子和昆虫为食,被认为是非常神秘和神奇的物种。
5. 中华鲟:中华鲟是中国长江的特有物种,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珍贵的淡水鱼类之一。
中华鲟体长可达3至5米,外观银灰色,被誉为长江的“活化石”。
6. 麋鹿:中国麋鹿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类动物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
麋鹿具有优雅的体态和长而弯曲的角,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西南高原地带的森林和高山草地。
7. 四川金丝猴:四川金丝猴也被称为四川金丝猕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猴类动物,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区的山地雨林中。
四川金丝猴有鲜艳的金色皮毛,以水果、叶子和昆虫为食。
8. 北极狐:北极狐是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常见的珍稀动物,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北极狐具有醒目的白色皮毛,能够适应极寒的气候条件。
它们主要以鼠类、鸟类和海洋生物为食。
9. 藏羚羊:藏羚羊是中国高原地区的一种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哺乳动物之一。
藏羚羊具有纤细的身体和雄壮的角,能够在恶劣的高原环境中生存,并以青草为食。
10. 白唇鹿:白唇鹿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珍稀有蹄类动物,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高原和山地森林中。
白唇鹿的嘴唇呈白色,体型较小,属于濒危物种。
3珍稀两栖类解析

2018年11月13日11时42分
9
3.1 中国珍稀两栖类的概述
• 尽管这样,但鱼石螈的一些进步的特征已说明 它已经进入了一个演化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最 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
中国珍稀动物,生命科学学院,张繁荣
2018年11月13日11时42分
10
3.1.4 两栖类的分类
中国珍稀动物,生命科学学院,张繁荣
2018年11月13日11时42分
23
2.2.5 大鲵的人工养殖 • 养殖池四周要求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 新,以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人烟稀少、 环境相对独立为好,另外,要求交通方便,当地 鱼虾蟹或动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富.
中国珍稀动物,生命科学学院,张繁荣
2018年11月13日11时42分
中国珍稀动物,生命科学学院,张繁荣
2018年11月13日11时42分
5
3.1、珍稀两栖类概述
3.1.2种类与生态分布 • 现生的有3目约40科400属4000种,中国现有11 科40属270余种, • 除南极洲和海洋性岛屿外,遍布全球 ,我国主要 分布于秦岭以南,华西和西南山区,海洋和大沙 漠不是两栖类的生态栖息地,平原、丘陵、高 山和高原的各种生境中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可 达5000米,个别种能耐半咸水,
中国珍稀动物,生命科学学院,张繁荣
2018年11月13日11时42分
26
2.2.5 大鲵的人工养殖
仿生态养殖环境
中国珍稀动物,生命科学学院,张繁荣
2018年11月13日11时42分
27
2.2.5 大鲵的人工养殖
大鲵幼体
中国珍稀动物,生命科学学院,张繁荣
2018年11月13日11时42分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大鲵,又名娃娃鱼、娃娃龙,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三种蜥蜴类大型两栖动物之一,被誉为“两栖动物活化石”。
大鲵因其珍贵的生物学特性和濒临灭绝的现状,备受全球生物学家和保护人士关注。
本文将结合其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介绍和探讨。
从生物学特性方面来看,大鲵是一种古老的蜥蜴类动物,身体长约50-70厘米,最大可达1.2米,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一种两栖动物。
其身体扁平,尾巴特别发达,呈刀刃状,用于帮助它在水中迅速游动。
大鲵的皮肤呈黑灰色,有着坚硬而光滑的表面,通体散布着骨质突起和皮肤褶皱,使得它的外表显得古老神秘。
大鲵头部呈三角形,眼睛小而圆,视力较差,但嗅觉和听觉相当敏锐。
大鲵是一种半水生动物,主要栖息于山清水秀的小溪、河流中,属于夜行性动物,喜欢在夜间活动,白天则在水下的石缝或洞穴中休息。
它们主要以小鱼、虾和昆虫为食,捕食时通常采取伏击的方式,潜伏在水底,突然出击抓捕猎物。
由于其食性和生活习性的特殊性,大鲵在自然界中被称为“山野猛兽”。
大鲵的生殖方式也相当特殊。
它们属于半水生繁殖动物,雌性大鲵每年产卵一次,产卵数量有限,通常在20-30枚左右。
大鲵雄性在交配时会用嘴咬住雌性的颈部,进行交配行为。
交配完成后,雌性大鲵会在岩石缝隙或植物根系下埋下卵,然后雄性会在卵上方守护。
卵期大约在2-3个月,仔鱼孵化后需要依靠亲鱼的保护和悉心照料才能存活。
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化和人为捕捞等原因,大鲵的数量急剧减少,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
保护大鲵种群,进行人工繁殖和保护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面对大鲵物种的濒危现状,科研人员和保护机构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
人工繁殖技术是最为关键和有效的保护手段之一。
在人工繁殖大鲵的过程中,科研人员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技术研究和实践。
保护和改善大鲵的生存生长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科研人员通过对大鲵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改善水质、水温等环境因素,为大鲵提供更适宜的生存和生长环境。
中国珍稀动物有哪些?

中国珍稀动物有哪些?
中国珍稀动物包含陆生生物类(如:小熊猫、白颈长尾雉、大熊猫、伊犁鼠兔、金丝猴、白鹮等)、水生生物类(如:扬子鳄、白鳍豚等)、两栖类(如:黑软壳龟、中国大蝾螈、娃娃鱼等)、爬行类(如:印度蟒,扬子鳄等)。
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
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120多种(指原产地在中国的物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还有成百上千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口了不少动物,如湾鳄、暹罗鳄、食蟹猴、黑猩猩、非洲象等。
这些外来的濒危动物,也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活动范围广,使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被迫退缩残存在边远的山区、森林、草原、沼泽、荒漠等地区,分布区极其狭窄。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的濒危动物种类还会增加。
1。
最稀有的两栖动物

最稀有的两栖动物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先有海洋动物,后出现两栖动物,接下来才出现恐龙、人类等,所以两栖动物,如潘氏鱼可以说是人类的祖先。
到了如今,两栖动物已变的很少,其中最珍稀的当属棘螈,它数量目前只有1590只堪比大熊猫!
一、世界上最珍稀的两栖动物,棘螈
棘螈是我国特有的动物,它诞生于1500万年前,是一种现存的两栖动物,被称为一种活的动物化石。
因为棘螈种群数量目前只有1590只,堪比大熊猫,所以棘螈是世界上最珍稀的两栖动物,在2016年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定为“极危级”。
1、外形
棘螈是从鱼类进化到两栖类的过渡产物,所以它具有许多鱼的特征:有鳃、鳍和只能在水中起作用的感官,还具有两栖动物的特征:有前后肢,但每肢都有8趾。
2、生活习性
刚开始,生物学家认为棘螈一生很少会离开水,但是化石研究表明:棘螈可以用前肢撑起头部进行呼吸,就像娃娃鱼。
此外,棘螈生活于林中,靠近耕作区一带较集中,它白天隐藏于落叶、木或石块下休息,夜间或阴雨天外出觅食,以蚯蚓、蜗牛、小型螺类、蜈蚣等为食。
繁殖:棘螈在每年11月下旬至第二年的3月份为冬眠期,4—5月份是棘螈的繁殖期。
卵孵化所需的时间为40天左右,而孵化出的幼体则必须在水中生活58-88天,直至四肢脚趾发达,鳍鳃蜕变,皮肤粗糙后上岸,从此永远不再入水。
3、人工培育
棘螈种群数量稀少,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
对此,专家们可谓耗尽心思,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整整10年的研究实验,傲娇堪比熊猫的濒危物种镇海棘螈,在2018的宁波北仑人工繁育成功!。
【课外阅读】10种优先保护的濒危两栖动物

10种优先保护的濒危两栖动物1.中国娃娃鱼娃娃鱼学名大鲵,因“唔哇、唔哇”的叫声酷似婴儿啼哭而得名,是中国独有的珍稀两栖有尾动物,主要栖息在洞穴、暗河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5亿年前,素有“活化石”之称。
它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最大两栖动物,最大体长能达到1.8米。
2.肯尼亚萨嘎拉蚓螈蚓螈是一种无足目两栖动物,没有腿,是现存唯一完全没有四肢的两栖动物,也基本无尾或仅有极短的尾,头部两侧有触须,可以探测捕食者的化学信号。
多数蚓螈也像蚯蚓一样穴居,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
3.紫蛙顾名思义,紫蛙全身紫色,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4米深的地下度过,是2003年才在印度被发现的。
4.南非鬼蛙南非鬼蛙因为在南非骷髅峡谷的人类坟场被发现而得名。
5.洞螈蝾螈(又称火蜥蜴)的一种,它们没有眼睛,皮肤是透明的,终生栖息在地下水形成的暗洞内,时常将鼻孔伸出水面呼吸空气。
在光照下肤色可变成黑色,回暗洞后肤色又恢复原状。
它可以通过气味和电感能力捕捉猎物,并在不进食的情况下生存10年。
6.墨西哥无肺蝾螈一种极度濒危的蝾螈,它没有肺,完全靠皮肤或口腔呼吸。
7.马达加斯加彩蛙一种色彩艳丽的蛙,当受到威胁时身体膨胀,能在垂直岩壁上爬行。
8.智利达尔文蛙这种小型蛙生活在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它们抚育幼蛙的方式与众不同———雄蛙用舌头将蝌蚪卷进喉咙,让蝌蚪在那里生长。
当蝌蚪长到大约1厘米长时,雄蛙便张开嘴,让蝌蚪们跳出去。
由雄性来抚育幼蛙成长,这是非常罕见的。
这个物种的发现直到1980年前后才被正式确认,但还没有人拍摄到活体照片,而且自1978年以来就再没被看到过,现在可能已经灭绝。
9.西班牙博提克的产婆蟾产婆蟾照理应是雌性癞蛤蟆的称呼,但实际执行产婆任务的却是雄性。
在雌蟾排出一长串透明的卵带后,雄蟾就排出液体,使卵带里的一个个黑色的卵子受精,并把长长的卵带缠绕在自己腿上,趴在浅水塘里一动不动地哺育孵化。
这个物种有1.5亿年的进化史。
10.加德纳岛的塞舌蛙这大概是世界上体型最袖珍的蛙,成年蛙的体长只有11毫米,相当于一个图钉的直径。
中国八大珍稀动物简介

中国有许多珍稀动物,以下是中国的八大珍稀动物的简介:
1. 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和保护动物,大熊猫以其独特的外貌和温和可爱的性格而闻名。
它们主要生活在四川、陕西、甘肃和云南等地的山区,以竹子为主要食物。
2. 中国金丝猴:也称为中国猕猴,是中国特有的猴种。
它们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森林中,具有优雅的外貌和灵活的身手。
3. 东北虎: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也是濒危物种。
它们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的森林中。
4. 长江江豚:也称为白鳍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淡水鱼类之一。
它们是长江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5. 中国雕鸮:是中国特有的猛禽,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猛禽之一。
它们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如四川、
云南和贵州等地。
6. 喜鹊:也称为灰喜鹊,是中国特有的鸟类。
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其美丽的外观和优雅的飞行姿态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7. 温泉蛙:是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只分布于中国的四川和云南等地的温泉或温泉附近。
它们具有独特的生态适应能力,能够在高温水域生存。
8. 红腹角雉:也称为朱鹮,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类。
它们分布在中国的山区,如四川、湖北和陕西等地,以其华丽的羽毛和濒危状态而备受关注。
这些珍稀动物在中国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文化价值,并且受到国家和国际的保护。
保护这些动物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鲵
俗称娃娃鱼,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
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
中文学名:大鲵
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
别称:娃娃鱼,人鱼,孩儿鱼,狗鱼,鳕鱼,脚鱼,啼鱼,腊狗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两栖纲Amphibia
目:有尾目Caudata
亚目:隐鳃鲵亚目Cryptobranchoidea
科: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
属:大鲵属Andrias
大鲵是两栖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全长可达1米及以上,体重最重的可超大鲵
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
最近科学家研究:娃娃鱼小时候用的是鳃呼吸,长大后用肺呼吸。
娃娃鱼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
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
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
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
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四后五,具微蹼。
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
娃娃鱼的体色可随不同的环境而变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
体表光滑无鳞,但有各种斑纹,布满粘液。
身体腹面颜色浅淡。
英文: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生活习性
大鲵生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鳖、鼠、鸟等为食。
捕食方式为“守株待兔”。
大鲵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
夜间静守在滩口石堆中,一旦发现猎物经过时,便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
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
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饲养在清凉的水中二、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
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
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分布范围
中国大鲵除新疆、西藏、内蒙、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
中国大鲵原产地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五大区域:一是湖南张家界、江永、岳阳和湘西自治州;二是湖北房县、神农架,麻城龟峰山;三是陕西汉中、安康、商洛;四是贵州遵义和四川宜宾、兴文等地;五是江西靖安。
其他零星分布于湖北鹤峰、恩施,广西柳州、玉林,甘肃文县,河南卢氏县、蒿县,山西垣曲县,贵州黔东南,在潮州凤凰山天池,其中靖安县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全国第一个发布公告保护大鲵,到设立全国第一个大鲵自然保护区,建立全国第一个县娃娃鱼研究所,2001年,将大鲵定为县吉祥物。
靖安县大鲵人工繁养技术成果全国领先,通过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鉴定,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大鲵的技术条件。
2005年8月,被中国水产加工与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娃娃鱼之乡”称号。
据统计,大鲵自然资源蕴藏量约为9万尾,以丘陵山区资源量为多,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污染的加剧,资源更显不足。
虎纹蛙
虎纹蛙虎纹蛙又叫水鸡,它的个头长得魁梧壮实,鸣声似犬,有“亚洲之蛙”之称。
雌性比雄性大,体长可超过12厘米,体重250—500克。
皮肤极为粗糙,头部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则的斑纹。
背部呈黄绿色略带棕色,有十几行纵向排列的肤棱,肤棱间散布小疣粒。
腹面白色,也有不规则的斑纹,咽部和胸部还有灰棕色斑。
前后肢有横斑。
由于这些斑纹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
趾端尖圆,趾间具全蹼。
前肢粗壮,指垫发达,呈灰色。
雄蛙具外声囊一对。
已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虎纹蛙
虎纹蛙的头部一般呈三角形,头与躯干部没有明显的界限。
头端部较尖,游泳时可以减少阻力,便于破水前进。
口十分宽大,除捕食外,一般很少张开。
眼睛位于头的背侧或头两侧。
上方和下方都有眼睑,与眼睑相连的还有向内折叠的透明瞬膜,在潜水时,瞬膜上移可以盖住眼球。
外鼻孔上有一个鼻瓣,可以随时开闭,以控制气体的进出。
雄性头部腹面的咽喉侧部有一对囊状突起,叫做声囊,是一种共鸣器,能扩大喉部发出如犬吠般的洪亮叫声,起到吸引雌性的作用。
躯干部有两对肢体。
前肢短,具4趾,主要起支撑身体前部的作用,还能协助捕食和在游泳时平衡身体。
后肢较长,具5趾,趾间具蹼,主要是在水中游泳和在陆地跳跃时起推进作用。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虎纹蛙的分布范围较广,我国在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广西、贵州、福建、台湾、云南、江西、海南、上海、河南、重庆、四川和陕西南部等地均有分布,在国外还见于南亚和东南亚一带。
细痣疣螈,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细痣疣螈
拉丁学名:Tylototriton asperrimus
别称:山腊狗、疣螈、黑痣疣螈
二名法:Tylototriton asperrim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两栖纲Amphibia
目:有尾目Caudata
科:蝾螈科Salamandridae
属:疣螈属Tylototriton
种:细痣疣螈T. asperrimus
分布区域:广东,广西,安徽,湖南,贵州
中文名称:细痣疣螈英文名:Black Knobby Newt 命名:Unterstein,1930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细痣疣螈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未列入濒危等级:渐危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未列入生态环境:林区水塘边石缝或稻田泥土中海拔上限:1500 海拔下限:500
形态特征
细痣疣螈皮肤粗糙,有大的疣粒,似细痣,因而得名,在产地还俗称为山腊狗。
体长12—14厘米,尾长5—7厘米。
雌性比雄性的体形略大。
头部扁平,宽度大于长度,躯干浑圆或略扁,尾鳍褶弱,末端钝尖。
吻部为梯形,吻端平切,鼻孔近吻端,唇缘平直,没有唇褶,口角距眼后角下后方较远,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八”形,前端会合或略分开,位于二内鼻孔之间,向后外侧斜行;舌小,卵圆形,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粘连,两侧游离。
四肢较细而长,前后肢几等长;前肢前伸指末端达鼻孔;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遇或略重叠;前肢共有4指,指长顺序为3、2、4、1,第一、四指几相等;后肢有5趾,趾长顺序3、4、2、5、1;指、趾较为扁平,末端钝圆。
尾短于头和身体的长度,尾很侧扁,尾肌
不发达,背鳍褶较宽而薄,起始于尾基部;腹鳍褶窄而厚;肛部略隆起,肛孔为长裂形。
皮肤极粗糙,除唇缘、指、趾及尾下缘光滑外,周身满布瘰粒和疣粒,头侧脊棱极显著,自吻端向两侧经过上眼睑内侧与耳后腺相连,耳后腺后端向内弯曲,头顶部因此显得凹陷,中间有“V”形脊棱与背正中脊棱相连;沿体两侧各有一排规则的圆形瘰粒13一16枚,一般瘰粒间界限分明,近尾部至尾基部的瘰粒逐递变小至不显著;颈褶明显;胸腹部有细密横皱纹。
除指、趾、肛外缘及尾下缘为桔红色外,一般全身均为黑褐色,个别呈棕褐色。
腹面青石板色。
细痣疣螈
雄性的第二性征表现在肛裂长,其长度大约等于鼻间距,肛孔内壁有小乳突,后部较多;雌性的肛裂短,在繁殖季节隆起略成小丘状。
产卵的环境较为一致,一般都是林木繁茂,水塘常为阔叶树和竹林所遮蔽,阴暗潮湿,卵产在塘边坡地上的腐烂落叶之中。
或被落叶所遮盖,翻开落叶,可发现一颗颗晶亮成堆的或分散的卵粒紧贴于潮湿的泥土上或叶片间,每堆约30一52枚左右,有的连续排列,很难区分出每个雌性所产的卵的确切数目。
卵为单生,圆形,动物极为浅棕色,植物极为乳白色,卵径为3一4毫米,连同透明胶膜为6毫米左右。
当胚胎发育到后期时,卵胶膜直径达10毫米。
胶膜中的胚胎长15毫米时,眼后角下方有短的平衡枝,前肢有叉状二指,并有后肢芽;尾长为体长之半,尾背鳍榴前达躯干中部;鳃成羽状。
甚发达,长的超过了尾背鳍褶的起点部位;眼大,位于头两侧,除卵黄部位为白色外,其余均为棕黑色,散有细白点。
幼体体长为20毫米时,前后肢已有3个指、趾,仅个别前肢具4指;体侧有肋沟11一12条:50毫米左右时,皮肤光滑,体尾粗肥,尾鳍高,并前达躯干中部;外鳃发达;指、趾及尾下半部为桔红色,其余部位色黑;咽喉部色较浅;全长54毫米时,已具成体特征,头部扁平,有疣粒形成;尾背鳍褶只限于尾部,尚有残留的外鳃;体侧有两纵行小红点。
生活环境
细痣疣螈栖息于海拔500一1500米的山间密林地带,栖息于静水塘及其附近潮湿的腐叶中或树根下的土洞内,繁殖季节过后,离开水塘,常栖于山坡植物根部或上穴内。
细
痣疣螈
繁殖习性
4~5月成螈集群在林间水塘或岸边活动,卵群产生水塘岸边坡地落叶层下,30~50粒一堆,卵径3毫米~4毫米,动物极浅棕色,植物极乳白色。
繁殖期后陆栖生活,白天常隐蔽在植物根部、土洞或石穴中,夜间出外觅食昆虫、蛞蝓、蚯蚓以及其他小动物。
细痣疣螈
分布范围
细痣疣螈在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在我国分布于广西(瑶山、龙胜、忻城)、贵州(绥阳、荔波、雷山、遵义、大方)、湖南(桑植、浏阳)、安徽(岳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