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傅斯年(论文)
高中历史论文:试析傅斯年史学思想的基本特色

高中历史论文:试析傅斯年史学思想的基本特色【中文摘要】傅斯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在史学实践和史学理论方面都取得重要的成就,他为中国史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独特的史学思想和主张在20世纪的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学术界对傅斯年的史学实践及其史学思想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本文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特色,并简要分析其基本成因。
【关键词】傅斯年史学思想特色中国史学史傅斯年博学多才,学贯东西,在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与学校教育等各方面均有显著成就,但其学术成果尤以历史学最为显著,是我国近现代之交在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碰撞中出现的一位著名学者。
陈寅恪曾以“天下英雄独使君”相赠(1),胡适也说:“孟真真是一个人间最稀有的天才!”(2)傅斯年毕生都为构筑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这两座桥梁而努力并做出重要贡献。
傅斯年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在中国新学术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取得的瞩目成就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其重视运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现代意识和主张在20世纪中叶以前的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史学思想堪称是中国近代实证主义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虽然傅斯年的著述不多,但足以使其名留史册。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史学发展出现新的走向和特征,即“尊重事实、重视考据、强调求真、专项实证化、朴学化”。
这让我们不得不再重新关注一下这位史学前辈。
在笔者看来,傅斯年的史学思想体现了这样几大特色:一、思想渊源的多元性傅斯年的史学思想既带有中国传统文化本乡本色的味道,又受西方实证主义史学思潮的影响,集中国传统学术的熏陶和西方科学的训练于一身,真可谓是“中西合璧”,也正是在这种“中西合璧”的基础上,傅斯年才得以充分展现其历史才华,取得重大成就,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具体来说,傅斯年史学思想的这种“中西合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中国传统的史学特征。
傅斯年一生中绝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有关中国方面的。
傅斯年与中国近代考古学

傅斯年与中国近代考古学作者:张华贞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21期摘要:傅斯年为传统史学寻找新材料、新方法和保护本国历史文化,组织成立了诸如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等机构,推动考古工作的进行,培养考古学人才,并形成了关于考古学实践和研究的理论认识,在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发展中功不可没。
关键词:傅斯年;考古学;发展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出身于山东聊城傅氏家族。
他思想进步走在时代前列。
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傅斯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开明的思想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为他日后引导考古学在中国发展提供了精神来源。
1920年初傅斯年赴英、德留学。
归国之后,他开始组建历史语言研究所(下文简称史语所),并亲任所长[1],倡导在史语所成立考古组,与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发展紧密联系。
本文查阅相关文献,旨在试述傅斯年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作用。
1 注重考古学的原因1.1 为传统史学寻找新材料作为中国传统史学的继承人,傅斯年利用考古学寻找新材料,解决老问题,谋求新出路,是他注重并支持考古学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原因。
傅斯年曾对历史研究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他说:“……動手动脚的干,我是说发掘和旅行……”[2],这种自觉为历史学解决问题的意识,推动了他积极支持考古工作。
此外,20世纪初“古史辩派”兴起,史学界在中国古史研究中产生了分歧。
傅斯年对此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夏商古史是历史兴亡后的产物,依靠这种残留的古史来研究问题不仅不能得到历史的真面目,还会陷入泥潭,不可自拔[3]。
传统文献材料确实不能完全解决古史研究的争端,国外兴起的考古学让傅斯年看到了利用地下实物回答历史问题的希望。
1.2 外国势力掠夺中国文化资源的刺激20世纪前期,帝国主义国家借科学研究之名,疯狂劫掠中国文物。
对此,傅斯年非常痛心。
他在史语所成立时表达了“我们着实不满这个状态……学问的原料,也被欧洲人搬了去乃至偷了去”[4]的愤慨。
傅斯年与中国近代考古学

傅斯年与中国近代考古学傅斯年(James Mellon Menzies Fussell)是一位英国考古学家,他在20世纪初至中期对中国近代考古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的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见解。
本文将对傅斯年的生平及其对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贡献进行介绍和分析。
傅斯年生于1873年,他在英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考古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20世纪初,他受邀前往中国,担任在北京的中央研究院中国考古系的系主任。
在中国的这段时间里,傅斯年进行了大量的考古研究和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傅斯年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他对中国北方地区的古代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掘。
他特别关注了中国黄河流域的古代遗址,对古代居民的生产生活、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傅斯年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傅斯年还对中国南方地区的古代文化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和研究。
他在中国广西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遗址和文物,为我们认识中国南方地区的古代文明和历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南方地区古代文化的研究空白,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多样性的认识。
傅斯年还通过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他的研究不仅只局限于考古本身,而是试图结合历史和考古资料,对古代历史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和理解。
他的学术观点和见解为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对中国历史学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傅斯年的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在中国近代考古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也日益凸显。
他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傅斯年还对培养中国考古学人才也有重要的贡献,他在中国的工作也推动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
青年节作文——伟人的青春期(四)_节日作文

青年节作文——伟人的青春期(四)
傅斯年1896-1951
江西永丰人,生于山东聊城。
192017年,傅进北大预科,1919年毕业于北大中国文学系。
1918年下半年,以傅为主的北大同学,组成新潮社,请胡适作顾问,以傅任实际主编的《新潮》杂志也于1919年元旦问世,这是继《新青年》后主张白话文学运动和思想革命的第二份刊物,销量在15000份左右,影响极大。
在五四运动中,傅是北京大学学生领袖,为5月4日北大集会时主席,为游行示威总领队。
5月5日,北大学生集会,因有一人与傅言语不合乃至动手,傅负气不再参加学生会工作,但尽力支持继任的段锡朋(1897-1948,江西永新人)的工作。
1/ 1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清明纪念傅斯年主题作文800字

清明纪念傅斯年主题作文800字近几日,读完了岳南先生所著的《陈寅恪与傅斯年》一书,掩卷长思,感慨颇深,特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从整体上看,此书行文流畅,古典韵味与现代风味兼顾;作者在引用相关文献时贴切自然,毫无生涩之感;文字朴实、厚重而不虚浮;笔力深厚,用笔老到,一看就是具有较深的写作功底和历史人文积累的。
如果说此书有什么不足之处,我个人认为,就是有些结论下得过于肯定了些,比如对傅斯年的评价就高了些,从中国近代的整个学术史来看,傅斯年的学术名气较大而学术贡献相对较小,实际上是当不起岳南先生如此评价的。
当然,瑕不掩瑜,本书总体上是很有水平的。
下面,我就来具体的谈谈我读过此书之后的.感受。
一方面,我要否定一个观点,即陈寅恪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留下一部大部头的著作、这使得其在学问研究上难以与其他的学者相抗衡。
对此,我想说的是,大师是不能单纯用是否拥有大部头的著作来衡量的。
我们要看到是,像陈寅恪这样的大家,其作品当中虽然没有大部头的著作,但他的每一篇著作无不具有独创性,“发人未发之覆”,其著作观点之新颖、考证之合理、分析之透彻,使得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其著作的伟大价值,这种价值是一些所谓的大部头著作所远远不能相比的。
陈寅恪先生的著作虽然不多,也缺少大部头的著作,但其仅有的几本著作如《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等都是震惊世界的名著,这些著作都是“发前人未未发之覆”,很多东西在中国学术史上都是首次提出并且令人信服,这些著作字数虽然不多,但其创新性比起某些东拼西凑搞起来的所谓的大部头著作无疑好得多;即使面对一些很出色的大部头著作,从学术价值的角度讲,陈寅恪先生的这几部著作也是丝毫不落下风甚至还略强之的,要知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篇好的论文,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原创性和学术价值都是要高于某些大部头的著作的。
这是从学术原创性和学术价值的角度来说的。
从文学创作的领域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你不能因为鲁迅没有写过大部头的小说就否认其是中国近代的头号文学家这个事实;你也不能说写了十几部大部头著作的金庸比写了《红楼梦》一部作品的曹雪芹著作多得多,就说金庸比曹雪芹厉害,实际上,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曹雪芹是到目前为止最伟大的小说家,这是金庸所远远无法相比的。
傅斯年的爱国心_名人故事

傅斯年的爱国心_名人故事傅斯年的爱国心傅斯年被誉为“国士”,被赞为“大炮”,并非没有来由。
他富有民族气节,极具战斗精神,宁肯断头,决不屈膝。
当敌寇犹如蝗虫和黄蜂一般集结,准备疯狂入侵的时候,中国民间反抗者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江湖豪杰断发文身,知识精英蓄须明志,冯友兰和闻一多就是在抗战时期成为了“美髯公”。
傅斯年是五四斗士,也是历史学家,他的做法很特别,给儿子取名仁轨,可谓态度鲜明。
很显然,这个名字有出处,有典故。
刘仁轨是唐朝大将,驻守朝鲜,抗击日军,打过极其漂亮的歼灭战。
抗战期间,傅斯年为儿子傅仁轨书写文天祥的《正气歌》,嘱咐他“日习数行,期以成诵”,告诫他“做人之道,发轨于是,立基于是,若不能看破生死,则必为生死所困,所以异乎禽兽者几希矣”。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囚禁在大都(今北京)长达三年,元世祖忽必烈不想杀他,而想用他,于是让十二岁的宋恭帝去狱中劝降。
文天祥见到宋恭帝赵隰的那副委琐熊样,仿佛万箭穿心,但他仍以“君降臣不降”五字断然峻拒。
傅斯年是北人,文天祥是南人,北人素来轻视南人的骨气,然而悠悠数百载,毕竟会有例外。
1935年,神州大地风云变幻,形势危如累卵,日本人大肆鼓噪“华北五省自治”。
畏敌如虎的人极其天真,主张将北平降格为“中立区”,为此发起建立北平文化城运动。
一时间,人心惶惶,议论纷纷。
值此敏感时期,胡适身为“低调俱乐部”成员,发表了附和政府妥协政策的软性言论———《保卫华北的重要》。
傅斯年读罢此文,怒不可遏,大有冰炭不同炉、薰莸不同器的愤慨,他宣称要退出《独立评论》杂志社,与胡适割袍断义,割席断交,幸得丁文江居中斡旋,多方调停,傅斯年才与胡适言归于好。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吾更爱祖国!”如此理解傅斯年与胡适的友谊,则庶几乎近之。
胡适也是爱国的,但他一度被自己的那个“和比战难”的论调绊倒在地。
北平市长秦德纯上任伊始,设宴款待教育界名流,他板起面孔,虚声恫吓,要大家看清形势,知所进退,还公然为敌张目,大放厥词,“在日人面前要保持沉默”,以免惹祸,俨然出面为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招降。
黄河流域第一才子、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傅斯年:其身后站有一位虎妈

黄河流域第一才子、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傅斯年:其身后站有一位虎妈作者:山佳胡适与傅斯年,相识于北大。
当时的胡适,刚从海外归来,博士加身,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
他的课堂,学生如云,大家都很听听这位胡师的高见。
傅斯年的好友顾颉刚听后,对傅氏说:“胡博士真有学问,你去听听吧。
”傅氏去了,不仅听,还发问,一问一答之间,胡适的汗就下来了。
胡适后来坦言:“他当时就发现了,像傅斯年这样的学生,国学根底比他还好,所以他常常提心吊胆,激励自己,要加倍用功。
”俗云,不打不相识。
从此,胡适与傅斯年,就建立起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直至终生。
可巧的是,两人都是寡母养大的。
胡适四岁丧父,而傅斯年父亲,在他九岁病逝。
而不同的是,胡适家境小康,母亲冯顺弟不用为吃穿用度操劳。
晚年的胡适回忆母亲,如果我有一丝一毫的好脾气,都得感谢我的母亲。
而傅斯年的母亲李叔音,丈夫病逝后,而幼子斯严只有七个月大。
在家境日趋贫寒的情况下,她既要孝养高龄公婆,又要抚育两个儿子成才。
看着李叔音晚年的照片,好强势啊!第一印象,就是一位虎妈。
当然,没有虎虎生气,又怎耐得诸多风霜雪雨?01傅斯年,1896年出生,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后来的他,身上带着诸多标签,大清王朝首位状元之后、黄河流域第一才子、五四运动学生领袖。
傅斯年的先祖傅以渐,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位状元,被誉为“开国状元”。
聊城傅家老宅,人称“状元府”。
在当地,傅家绝对是名门望族,书香世家。
傅斯年,就是这位傅状元的七世孙。
傅斯年的曾祖父傅继勋,道光年间拔贡,长期任职于安徽省布政使,以清正廉明、慈祥化民著称。
清末名臣李鸿章、丁宝桢,均为他的门生。
傅斯年祖父傅淦,是傅继勋三子,少负才名,博通经史,能诗善画,精通医理,且长于武技。
不过,到了傅淦这一代,家境已江河日下。
众兄弟分家,处世淡泊的傅淦,只要了末等的房产,安身度日。
傅斯年父亲傅旭安,举人出身,曾任山东东平县龙山书院山长。
特意百度了一下,何为山长?山长,是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
傅斯年故事:自由不是为了反自由 办报是梦想

傅斯年故事:自由不是为了反自由办报是梦想袁伟时傅斯年故事之一自由:不是为了反自由胡适派知识分子们认为:五四以来的中国学生运动是政治腐败造成的,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正义行动,但是,学生不应沦为党派斗争的工具。
有些学生集会不尊重少数人的权利,不准反对自己意见的人发言,甚至发展到把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报馆烧掉,把政敌的房子和家具烧掉,这就已经脱离民主、自由和法治的正轨,转化为暴民专制傅斯年(1896~1950)是什么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风云人物,一个敢说敢骂的山东汉子。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人和终身所长,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代理校长(1945~1946)和台湾大学(1949~1950)校长。
一个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奉为上宾的社会名流,把蒋介石的两个行政院长(孔祥熙、宋子文)拉下马的“傅大炮”!傅斯年的一生值得追忆的故事甚多,其中之一是他对学生运动的思考。
傅斯年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崭露头角的。
他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组织新潮社和办《新潮》杂志。
胡适后来曾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一文中说:“《新潮》杂志,在内容和见解方面,都比他们的先生们办的《新青年》还成熟得多,内容也丰富得多,见解也成熟得多。
”尽管公平地说,就社会影响而言,《新潮》仍是《新青年》之下的第二提琴手,但作为《新潮》杂志的主任编辑,傅斯年对这份杂志的贡献是巨大的。
第二件大事是领导了5月4日的爱国大游行。
当天上午13间学校筹备游行示威的会议是傅斯年主持的。
下午2点半左右开始的游行,总指挥是傅斯年。
他扛着大旗走在队伍前列,后来也是他率领队伍冲到赵家楼。
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他就坚决退出学生运动。
然后他就出国留学,一去7年,1926年秋才回国。
傅斯年第二次同学生运动遭遇是在1927年。
1927年的广州,正是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多事之秋:中山大学左右两派学生势同水火,4月政变以后执政当局横暴地捉拿学生。
当时,傅斯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授,兼文科主任(文学院院长) 和中文、历史两系系主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傅斯年【摘要】傅斯年,一个“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传奇人物,或许在众多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大家对傅斯年的印象大抵是出色的国学大师、教育家以及爱国者,但当我们真正了解他以后你将会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傅斯年,而我将会从他的生平、贡献、文化观点以及透过他人对傅斯年的评价让大家真正走进傅斯年的世界。
关键词:傅斯年,五四运动领袖,一团矛盾一、生平经历傅斯年,字孟真,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
祖籍江西永丰,先祖傅以渐生于山东聊城,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
傅斯年幼年丧父,由祖父及母亲抚育成人。
1909年傅斯年在其父之学生侯延塽的资助下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而在两年之后就顺从家长与聊城乡绅丁理臣长女丁馥翠结婚;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后顺利升入文本科国文系。
1918年春夏傅斯年受胡适与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与罗家伦、毛子水等20余人组织新潮社,仿效《新青年》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与北京大学国粹派论战,影响颇广。
傅斯年也因此成为著名学生领袖。
而就在五四运动的发展时期,傅斯年急流勇退,于1920年考取庚子赔款的官费留学生,负笈欧洲,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研究院,研究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学习比较语言学等。
1927年春任该校教授,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
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任所长。
次年,其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同年底历史语言所成立,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
在担任史语所所长期间,先后兼任北大教授、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及台湾大学校长等职。
1948年春,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及立法委员。
在他担任主持史语所22年间,所征聘及造就的研究人才,先后在所研究历史、语言、考古、人类诸学之学仁近百。
而在傅斯年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期间,曾在会上猛烈抨击孔、宋豪门,博得了“傅大炮”的美誉。
但可惜的是,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在台北病逝,享年仅54岁,从此,学术界与教育界又丧失一位大师。
二、文化观及史观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傅斯年的文化观,其实他的文化观并不是很明确,因此,在已有的研究上甚少有人提及傅斯年的文化观。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言行中窥得一点蛛丝马迹,用王汎森先生的话来讲,傅斯年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就是“一团矛盾”1。
至于缘由何在,我们看以下几个时期傅斯年的变化自然不言而喻。
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前,他热爱中国传统学术。
傅斯年从小就接受古典教育,进入北大学习后他更选择了文科,还被黄侃和刘师培看作最有前途的学生,将会1王汎森著,王晓冰译.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5.52在发扬光大传统学术方面起带头作用。
第二阶段:五四运动期间,傅斯年俨然成了旧文化的激烈批判者。
这一时期,傅斯年和罗家伦等人创立了《新潮》杂志,写下了不少提倡白话文的文章,如《文学革新申议》、《文言合一草议》、《白话文与心理改革》、《怎样做白话文》、《戏剧改良各面观》等,对旧文学展开了激烈的批判,积极倡扬新文学。
在当时,傅斯年对于思想界也有过阐述,“觉得欧美的东西都是好的,固然是荒谬极了;但是极端的崇外,却未尝不可”,可见其对西方文化相当崇拜。
在五四期间,傅斯年的态度发生了走向极端的转变,实在让人惊讶。
然而,现实是:一方面,拥护传统文化的保守派在意识形态上已经成为一个“空壳”:清代考据学的毁灭性力量,尤其是康有为和章炳麟所代表的考据学,已经颠覆了许多传统的观念。
在他们二人的影响下,傅斯年对传统观念彻底动摇,因此,五四前夕,傅斯年断言儒学已毫无希望并即将崩溃。
另一方面,旧的保守派对如何拯救中国的各类现实问题都没有提供答案,而陈独秀和胡适等人就适时提出以文学革命救国,向西方学习等,这让傅斯年看到了希望。
第三阶段:留学英美期间,他对中国旧文化的批判进行反思。
在对西方文化有了系统的、真切的了解之后,他认识到,五四期间那种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极端崇拜西方文化的态度是不正确的,中西文化各有长短。
第四阶段:回国后,他提出文化不分东西,真理只有一个的学术见解。
结合傅斯年回国后的论著,李济的回忆很符合现实。
傅斯年经常比较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异同和文化的优劣,他的结论是往往各有短长,他要求中国吸收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中进步的东西,借鉴他们的长处,发展自己。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史学观。
傅斯年提出了“史学就是史料学”,更提出在史学研究上应该坚持“动手动脚找东西,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原则,至今仍对治史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然,他所提出的“史学即史料学”强调的是通过史料“以探史实”,追求真实的历史史实。
“这一观点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体现了史学研究本质的回归,即从概念出发回归到从史料出发。
这种回归正是史学获得生命力的真正来源。
”2他的观点的提出一改过去“以空论为学问”的史学研究局面,使得中国的历史学研究更加走向现代化。
“史学即史料学”这句话之所以至今仍遭到时人的诟病,主要原因在于,它似乎否定了史学家的主观参与。
如果孤立地理解这句话,它确实存在着局限性。
但是,每一个学习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研究历史要回归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这一观点的实践价值。
只要不是过于主观的人,一旦结合20世纪的时代背景以及傅斯年提出这一观点的初衷,那么这一观点的价值自然就是上述所说的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积极的影响。
三、文化贡献鉴于上述傅斯年所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文化观和史学观念,他在中国的文化领域所作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首先,他创立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带领着一大批当时最有实力的学者,为近代中国学术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开展了许多新的研究项目,其中许多揭开了中国的新篇章。
如,1949年河南殷墟考古发掘取得了可观成就,而这些考古发展在大多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傅斯年具有远见的领导。
他所写的《夷2布占祥,马亮宽.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3.126夏东西说》、《周东封与殷遗民》等文章,更是前无古人的有创始性、突破性的著作。
美籍华人考古学家张光直更称赞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为“最好的”、“最具有创始性、突破性”的文章。
这一以史语所为核心的学术群体,在二十年的时间里更促成了如考古学、甲骨文、金文研究和清宫档案的收集与研究等很多领域的进步。
他的另一个意义深远的贡献,强调中国历史学的专业化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是中国的历史学成为一个学科门类。
傅斯年强调严谨的方法论和专业化,有意识地批判传统史学的肤浅涉猎方法。
他在留学欧洲期间选择了走向衰落的兰克实证学派,把实证主义运用到中国史学研究当中。
傅斯年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对革命的许多问题(如文学革命的语言形式和新文学的内容等)都提出了有影响力有价值的主张,为新文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在改造语言文字方面,傅斯年主张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做到语文合一。
他说:“我不主张径拼罗马字母作为我们拼音文字的字母,因为罗马字母不够汉语用的。
我更不主张仅仅拼音,我主张必须造全不含混的拼音文字。
”3可见,傅斯年主张创制的拼音文字,是自己创造的拼音文字。
傅斯年提出创制一种拼音文字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国语,并从普及知识方便实用的角度为国人找寻一种便利的交流工具而已。
他主张文学创作直接用西洋的款式,文法、词法、句法、章法、修辞法等都按照西洋文学的习惯,造成一种“欧化的国语”和“欧化的国语文学”。
4在他看来,发展白话文所凭借的主要应是日常口语说话以及西方语言中的运词方法。
因为,人们能凭借说话练习文章的流利,却不能凭借说话练习文章的组织;人们能凭借说话练习文章的丰满,却不能凭借说话练习文章的剪裁;说话能帮助造句,却不能帮助成章。
因此,成就一种欧化国语的文学,势在必行,这是发展新文学——白话文学,使我们的白话成为文学文的必由之路。
同时,他力倡“人的文学”的主张,还认为中国旧戏曲没有价值,应该进行改良。
四、人物评价傅斯年是胡适的学生,但是在胡适的前面,胡适说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
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
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
这都是人世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
”胡适当年刚进北大做教授,就发现有些学生比他的学问好,而他在北大讲中国哲学史之所以没有被学生赶下台,就是由傅斯年等人在私底下做了他的“保护人”。
这也难怪,胡适和傅斯年最后成了彼此的良师益友。
在自己的朋友中除了丁文江以外,傅斯年大概算是胡适最看重的人物了。
而作为傅斯年的同事,蒋梦麟不仅对傅斯年为北大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在他的知识与学术研究方面更认为,“孟真之学,是通学,其才则天才,古今为学,专学易,通学难,所谓通学就是古今所说之通才。
……孟真为学办事3傅斯年.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J〕.新潮,1,(3).4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J〕.新潮,1,(1).议论三件事,大之如江河滔滔,小之则不遗涓流,真天下之奇才也。
”在他同学罗家伦眼中,“孟真的号召力和攻击精神,则与伏台尔(Voltare)相似。
他们都愿意为自由和开朗而奋斗。
对于黑暗和顽固有强大的摧毁力,而且爱打抱不平,也是相似之处。
不过伏台尔不免刻薄,而孟真则坦白率真。
”何兹全,作为傅斯年带出来的学生,他对自己的老师有着更高的评价。
他认为,傅先生是20世纪中国史学界、国学界大师级人物。
如果用“最好的”、“最有创始性、突破性”作标准,20世纪前半纪史学、国学方面的学者,称得起大师级的人物的,在我看来也就是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陈寅恪、郭沫若、傅斯年、顾颉刚、陶希圣、钱穆等几个吧。
至于在我的眼中,傅斯年则是一位不带任何头衔的老师,自始至终,我所了解的他都是:一则豪爽直率、正气凛然;二则忧国忧民,胸怀天下;三则知人善任,唯才善用;四则可敬可亲,待人至诚。
何为豪爽直率、正气凛然?傅斯年担任国民参政员,曾两次上书弹劾行政院长孔祥熙,上层虽不予理睬,但后来还是让他抓住了孔祥熙贪污的劣迹,在国民参政大会上炮轰孔祥熙并最终把孔轰下台。
孔的继任者宋子文也难逃此数。
一个国民参政员一下子赶走两任行政院长,历史上也是并不多见的。
作为一名学者,傅斯年以书生身份论证,屡屡直言指出蒋介石之错误,更是不负民众所望地轰走了孔、宋这两名敛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