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的发展史
国内外物流发展史

中国物流业30年发展历程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也是在同一年从日本引进了物流这一概念。
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到了本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物流业有了飞快的发展,所以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就有了三次飞跃:第一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成立,物流基础工作的全面展开;第二次是加入WTO,对中国物流业的全面冲击;第三是“十一五”规划,物流产业地位的全方位确立。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成立,表明中国物流作为一个行业登上了历史舞台,而物流行业是由物流企业组成的,是物流企业的联合体,物流企业的出现使中国企业大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员,改变了中国企业格局。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提供的数字,到2007年底,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已超过5万2千家。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完成的教育部中国物流人才的预测研究报告:目前全国从事物流业的从业人员达到1676万。
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2060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2630万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成立以后,全面展开物流基础工作,这些基础工作应该讲是开创性的、全局性的、战略性的。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成立和开展物流基础工作,是开创性的、全局性的和战略性的,对中国物流事业的推进是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加入WTO。
加入WTO给中国传统物流业以巨大的冲击,但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总体上是利大于弊。
外资进入对中国物流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麦肯锡、埃森哲、科尔尼、摩根士丹利等等,他们进入中国,对中国的物流市场、物流现状进行研究。
给了一个比较客观的、科学的分析;联邦快递、联合包裹、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等等进入中国,告诉我们国际快递业应该如何进行;马士基、德国邮政、日本通用、新加坡海王等等企业进入中国,告诉我们如何来运作港口物流,如何来运作进出口物流,如何来运作供应链设计;美国普洛斯等外资进入中国,告诉我们如何运作物流地产;国际采购联盟,美国、日本、欧洲的物流协会,告诉我们如何运作物流的行业组织,如何去运作物流知识的普与,如何去运作物流的标准等等。
中国物流发展史

中国物流发展史
中国古代国际物流发展过程:
1,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当时贸易物品涌动强大的文化流。
2,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当时规模非常大的海航运输。
关于中国古代物流装备的记载:
《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
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
…”
“木牛流马”的出现很好的体现了现代物流装备设计中的“节省人力”的原则。
中国古代和近代快递业的发展:
1,1905年,清朝邮局推出快信制度,并且设计以「飞龙」为造型的绿色邮票。
2,初期快信制度只有天津、上海、北京三地实施,后来推广到长江流域及南方大邮局。
3,快递在中国应用于民间的典型记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1,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
2,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3,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
4,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
5,与国外相比,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中国物流的突出问题:
1,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
2,社会化需求、专业化供给能力不足3,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
中国物流业如何做大做强
• 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
• 物流企业应自立自强
• 注重网络信息化建设
• 国内物流企业要联合
• 尽快与国际同行接轨。
物流发展史

CHAPTER 10
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
它通过为供应链中的核心
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促进 供应链的稳定和高效运作
B
供应链金融是物流行业的
A
一个重要领域
供应链金融主要包括应收
账款融资、库存融资、订
C
单融资等业务,为中小企
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同时,供应链金融还可以
D
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
控性,降低风险
CHAPTER 11
结论
结论
1
物流行业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未来还将 继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智慧物流、绿色物流、供应链金融、跨境电商物流等新兴领域将成 为物流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
3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物流行业还将 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全球经济和贸易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
谢谢聆听
CHAPTER 7
结论
结论
1
回望历史,我们为物流行业的辉煌成 就感到骄傲
从古代的物物交换到现代的全球供应 链,物流行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
展
2
3
我们期待着未来物流行业的持续创新 和发展,为全球经济和贸易提供更加
有力的支撑
CHAPTER 8
智慧物流
智慧物流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物 流成为了物流行业的新趋势
化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物流行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如GPS定位、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物流更
加高效、准确
CHAPTER 6
未来物流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 保需求的提高,物流行业将
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物流发展历史

我国物流发展历史
一、古代物流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存在物流活动。
我们所熟知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都属于古人的物流活动。
1、产生背景:统治者文化交流、政治交流的需要。
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把中华文化介绍到海外,把国外丰富的知识带回了中国。
除了肩负的政治使命来看,实际上也是规模比较大的国际物流过程。
2、发展情况:以大规模的货物和不易腐烂变质的货物为主,对于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
是出于统治者的考虑,没有成型的理论体系。
二、近代物流
1、产生背景:中国近代物流是在传统观念、经营理念与政府束缚下产生的。
轮船、火车、电报的出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近代物流也随之发展。
但是统治者思想陈腐、保守,阻碍了近代物流业的发展。
2、发展情况:中国近代贸易,特别是对外贸易的迅速增加是物流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对外贸易迅速增长。
大大推动了物流的发展。
三、现代物流
1、产生背景:市场经济的发展快速,物流业已由过去的未端行
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
2、发展情况:现代物流业以现代运输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制造业和商业为基础,发展成集系统化、信息化、仓储现代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
物流的发展史

WOIRD格式物流的发展历程“物流”这个概念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物流活动却是历史悠久,从人类社会开始有产品交换行为就存在物流活动。
人类对于物流的认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在人们头脑中的必然反映。
因此,物流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它经历了从传统意义上的实物配送PD (physicaldistribution)到今天的现代物流(logistics)的转变过程。
1.1物流概念的演变1935年,美国营销协会对其又做了进一步阐述,认为“实物分配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与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
1927年,美国学者布索迪(RalphBorsodi)在《流通时代》中首次使用Logistics一词来称呼物流,替代原来的PD。
二战期间,美国陆军根据军事上的需要,首先在军火供应领域采用LogisticsManagement(后勤管理)概念,并对战时的军火运输、补给、调配等进行全面的管理,从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战后,LM理论和方法逐渐由军事领域渗透到工商领域,产生了诸如BusinessLogistics之类的新概念,并得到各国实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应用。
1946年,为了将物流培训活动纳入正轨,美国还成立了全美输送物流协会(AST”L)。
1.2国内外物流的发展1.2.1物流在国外的发展物流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物流管理体现了各个国家民族性情和经济模式的差异。
比如,日本注重物流成本测算,英国致力于构筑综合性物流体制,美国则以物流机械的现代化作为物流管理切入点。
由于美国和日本在物流发展进程方面最具有代表性,也是物流研究和物流实践最为先进的国家,因此,这里主要介绍美国和日本的物流发展。
专业资料整理物流的发展历程“物流”这个概念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物流活动却是历史悠久,从人类社会开始有产品交换行为就存在物流活动。
人类对于物流的认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在人们头脑中的必然反映。
国际运输的发展史

国际运输的发展史
国际运输的发展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时期:这一阶段以人力运输为主,物流活动主要集中在海港和内陆河流上,主要从事货物的装卸、储存和运输。
2. 工业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物流技术逐渐提高。
例如,铁路、汽车、船舶等交通工具的发明,以及仓库管理、装卸设备等技术的应用。
3. 现代物流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业开始进入现代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专业的物流企业如联邦快递、UPS等开始出现。
4. 智能化物流时期:进入21世纪,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物流业开始进入智能化时代。
智能化物流系统逐渐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各个地区的国际物流发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例如,欧洲是国际物流的发源地,而东南亚地区的国际物流发展也非常迅速,出现了许多物流中转站,如新加坡和泰国等。
同时,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和贸易中心,其国际物流业也在快速发展。
物流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物流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1.传统计划储运阶段(建国后—80年代以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即物流概念传入我国之前,实际上我国一直存在着物流活动,但由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物流活动都属于传统的物质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局限于有计划的物质调存活动。
这一阶段主要属于计划物流阶段,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活动。
2.物流概念引入阶段(80年代—9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发展,物流概念与物流意识传入国内,受到政府和部分学者的重视,但按照现代物流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物流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3.初步发展阶段(90年代初—现在)针对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物流十分落后这一极不协调的现状,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动物流在国内的发展,但我国的物流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物流发展史概况

物流发展史概况物流是指在生产、流通和销售过程中,为了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货物流通的活动。
物流发展史概况可以追溯至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但本文将主要关注现代物流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以时间为顺序,概述物流发展的重要阶段和里程碑。
阶段一:人工物流时代在农耕社会开始出现之前,人们的物流是以人工搬运为主,这时主要的物流工具为人力和家畜。
农耕社会的出现,使物流的规模和复杂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人们开始使用劳动工具如手推车、牛车等,以提高物流效率。
阶段二:工业革命时代工业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物流的面貌。
180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使得交通运输的速度和能力大幅提升,铁路、航运和邮政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此时期物流管理的基础也逐渐形成,企业开始关注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减少库存等问题。
同时,物流也开始出现专业化和分工。
阶段三:信息技术时代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物流管理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计算机的应用使得物流信息化成为可能,物流管理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实时掌握货物的位置、数量和状态等信息,大大提高了物流的可视性和管理效率。
此外,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也使得物流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阶段四:全球化时代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物流行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物流网络的建设与完善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要任务。
此时,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也广泛应用于物流领域,企业开始强调整个供应链的协同性和效率。
此外,电子商务的兴起也对物流产生了巨大影响,快递物流成为人们重要的购物选择。
阶段五:智能物流时代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无人机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正逐渐进入智能时代。
智能物流系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自动优化路线,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配送速度和准确性。
物流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也进一步提升了物流运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物流发展史经历了从人工物流到机械物流再到信息物流的演进,现在正向全球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反映。
因此,物流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它经历了从传统意义上的实物配送PD (physical distribution)到今天的现代物流(logistics)的转变过程。
1.1物流概念的演变
1935年,美国营销协会对其又做了进一步阐述,认为“实物分配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与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
1927年,美国学者布索迪(Ralph Borsodi)在《流通时代》中首次使用Logistics一词来
行全面的管理,从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战后,LM理论和方法逐渐由军事领域渗透到工商领域,产生了诸如Business Logistics 之类的新概念,并得到各国实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应用。
1.2国内外物流的发展
1.2.1物流在国外的发展
的现代化作为物流管理切入点。
由于美国和日本在物流发展进程方面最具有代表性,也是物流研究和物流实践最为先进的国家,因此,这里主要介绍美国和日本的物流发展。
(1)美国物流发展——追求高度自动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这一句话来形容美国物流业的状况最恰当不过。
其“器”便是物流机械。
也最完善,是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同军队为了卓有成效地调运军用物资,运用运筹学的理论方法,统筹安排人力运力,解决了一系列物流供应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圆满完成了物资的调运和
拓了企业生产的崭新局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这实际上是美国物流业的初创阶段,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初萌生的“物流”现象。
现在,美国的物流已很广泛,涉及对需求的预测,存货控制,物料搬运,订货处理以及厂址、仓库地点的选择,物资的采购,包装,退货处理和储存运输等。
撬动美国物流的杠杆之一是物流机械。
为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美国不断加大车辆载重量,一级长途营运企业汽车平均载重量从1950年的5t逐年增加到现在的30t至40t。
在液罐车上更是推陈出新,有可运送温度低达-185℃至-235℃压缩气体的保温液罐车,运送温度高达205℃沥青的液罐车及运送熔融合金的带熔液罐车。
现在美国物流管理领域,已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虽然十分重视发展机械化和自动化,但并非盲目追求全自动化,而是根据任务大小及其他制约条件,全面论证后再确定自动化项目的建设,如全军大型仓库34座,仅有16个仓库实现了全自动化管理,其余各库均是采用半自动化作业模式。
美国的物流包装,也十分强调适用性,尤其对作战物资的包装,着重从强化包装质量入手,改进包装方法,方便物资的储存与运输。
纵观美国物流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①物流观念的启蒙与产生阶段(1901—1949 年):在这一时期物流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地位上,物流仍被看做流通的附属机能,关于“实物分配”这一概念也是在研究流通问题时提出。
如1915年,阿奇.萧(Arch W.Shaw)在《市场分销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 哈佛大学出版社,1915年出版)一书中提出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营销专家克拉克(Fred E.Clark)在研究市场营销问题时再次使用了这个概念,泛指一切与产品销售有关的实物配送活动。
美国当时还着重于实体配送(销售物流)的研究,而对供应物流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呈现三个特点:第一,制造业内部的实体配送管理被认为是一个分离的组织功能或领域;第二,实体配送只是作为运输部门的附加职能;第三,最初建立实体配送部门的目标也仅仅是降低实体配送成本。
②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与物流实践推广阶段(1950—1978 年):这一期间有很多有关物流的论文、著作、杂志开始出现,有关物流管理研讨的会议也开始频繁召开,这些都推动了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物流实践活动的推广。
如在1954年美国第26次波士顿流通会议上,鲍尔.D.康柏斯发表了题为“市场营销的另一半”的演讲时指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业界都应该提高认识,研究市场营销中的物流,真正从战略的高度来管理、发展物流。
1956年,霍华德.T.莱维斯、吉姆斯.W .克里顿和杰克.D.斯蒂勒三人撰写的《航空货运在物流中的作用》一书中首次引入总成本的分析概念,提出应当从物流费用总体的角度评价运输手段的优劣,深化了物流活动分析的内容。
1962年美国著名专家彼德·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物流是“经济的黑暗大陆”,应当高度重视流通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
1963年,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物流专业组织——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LM),协会的目的是通过年会、地区会议、学术会议和出版物,
为跨行业的企业提供交流、培训渠道。
③物流理论的成熟与现代化阶段(1979—1985年):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物流方面的法规,如《航空规制缓和法》,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另外,理论上随着MRP、MRPⅡ、DRP、DRPⅡ以及JIT 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开发和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使人们认识到需要从生产流通的全过程看待物流,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物流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手段。
特别是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将名称从“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改为National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标志着现代物流观念的确立。
④物流理论和物流实践深化发展阶段(1986年至今):这一时期,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物流与生产、营销紧密相连,成为支撑企业竞争力的三大支柱之一。
实践上物流技术和物流软件的发展不断加快,如EDI和专家系统的运用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带来了交易方式的变革,奠定了物流纵深发展的技术基础;POS系统、条码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广泛使用,保证了物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和准确性,提高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率。
《美国运输部1997—2002年财政年度战略规划》的出台,为美国物流的现代化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在1997 -2002这5年里,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环境的挑战,跨越国界的安全威胁和通信与信息革命等环境要素的变化,通过规划的实施,美国已重建一个全世界最安全、方便、经济和有效的运输系统,为美国人民提供更多灵活选择的机会。
(2)日本物流发展
日本物流发展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其发展速度、规模、效率及整体现代化程度令人赞叹,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管理经验和方法。
日本物流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物流概念的引进阶段(1956—1964年):1956年10月至11月,为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日本生产效益本部派出一个由12名专家组成的“流通技术专门考察团”赴美考察,引
入“PD”这一概念,即Physical Distribution,1963年,被称为物流之父的著名学者平原直先生将其译为“物的流通”简称“物流”,并被产业界普遍接受。
同时日本学者又创造性地提出物流包含了运输、配送、装卸、保管、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活动,是一种综合活动。
②物流实践阶段(1965—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这个时期制订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重视工业发展,对物流提出了较高要求。
同时引入“物流”概念,大力加强物流设施建设,修建铁路新干线、高速公路和集装箱码头,实现汽车大型化,火车高速化,仓库自动化,物流系统化,降低物流成本。
企业内部也广泛采用如铲车、自动仓库等机械化装卸设备和仓储设备,提高了物流作业效率,同时物流联网系统、配送系统等物流软件的开发、推广使用,又为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③物流合理化阶段(1974—1985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企业的传统盈利方式面临挑战,人们开始关注物流对企业盈利的贡献,这集中反映在“物流利润学说”上。
在此宏观经济背景下,日本积极推进物流合理化,旨在推进订货、发货等业务快速化,削减物流人员,降低劳动成本。
日本全国范围内的物流联网得到蓬勃发展,一些新的物流服务项目,如市内送货、路线配送、集中配送等物流业务被物流公司开发出来。
④物流纵深发展阶段(1985年至今):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多品种、少批量成为日本生产经营的主流,减少库存成本的观念越来越强,物流也相应地从集货物流向多频率、少量化、进货短的方向发展,外贸的快速增长也使物流面向国际化。
这一时期,日本积极倡导高附加值、JIT物流,使物流服务呈现多样化,但也带来了物流成本的上升。
因此,90年代日本物流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如何克服物流成本上升,提高物流效率。
1997 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
这个大纲是日本物流现代化、纵深化发展的指针,对日本物流的发展具有历史意义,指出今后日本物流进一步发展、强化的方向是:信息化的
推进;物流技术的开发;物流人才的培育;新物流服务的开展;国际化的对应;包装机械化、在库管理数码化的推进;整体系统化的加强;社会资本的充实;规范化、标准化的推进;共同化、协作化的推进。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