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合集下载

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归纳

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归纳

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归纳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一、种群的概念和数量特征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各个特征的关系:(1)在种群的四个特征中,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移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1)样方形状:一般以正方形为宜。

(2)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3、调查种群密度的意义农业害虫的监测和预防,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一、种群概念和种群数量特征的理解1、种群概念的理解(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3)两个基本单位①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

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1、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常用方法——样方法(1)步骤: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地段→确定样方→设计计数记录表→实地计数记录→计算种群密度(2)原则: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2、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捉法(1)主要方法: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放回原来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重捕。

(2)计算公式:标记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N代表种群内个体总数)(3)操作注意事项: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同。

种群教材详细讲解

种群教材详细讲解

《种群》教材详细讲解、知识点突破和相关练习[认知基础]自主提炼一、种群及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态学上把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种群是生物生殖、发展和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的个体间能够进行基因交流,同种生物的所有种群构成一个物种。

2.种群的特征: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1)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越多,种群密度越大。

调查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是通过计算若干个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以其平均密度估算出种群的总体平均密度,样方法一般适应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的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的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的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算该种群的数量。

计算公式如下,标志重捕法适应于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

(2)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种群的年龄组成主要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3种类型。

增长型的种群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的种群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相对稳定;衰退型的种群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种群数量越来越少。

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的未来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存在三种情况: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牛等;雄多于雌:多见于社会性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影响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最主要生物因素,也是最直接因素。

学案1: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学案1: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一、考点概述:1.此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种群年龄组成图形解读2.在高考试题中,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二、具体考点分析: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图解(2)析图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年龄组成图形解读(1)模式图①图示②析图(2)①图示②析图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统计图①图示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析图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

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

(4)柱形图①图示②析图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三、典例精析:1.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②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③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④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2011·海南卷,17)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

人口统计学知识点

人口统计学知识点

人口统计学知识点人口统计学是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的学科,通过对人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口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下面将介绍人口统计学常用的一些知识点。

一、人口总量人口总量是指一个特定地区的全部居民数量,通常是根据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数据来计算。

人口总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

二、人口结构1. 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和分布情况,可以通过年龄金字塔图来直观展示。

年龄结构的变化对社会政策、教育、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2. 性别结构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地区男女人口比例的情况,通常用男女性别比来表示。

性别结构的变化对人口增长率、婚姻状况、人口流动等有一定影响。

3. 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涉及到家庭的组成、规模和关系等方面,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对社会稳定、劳动力资源配置、家庭关系等方面产生影响。

三、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通常是用百分比来表示。

人口增长率受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四、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分为城市间迁移、城乡迁移、跨国迁移等多种形式。

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五、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生育率下降、医疗技术进步等原因造成。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力资源等方面提出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人口统计学知识点涉及到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人口增长率、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口的特征和规律,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统计学的研究将继续深入,为人口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有益信息和建议。

生物高中知识点总结

生物高中知识点总结

生物高中知识点总结生物高中知识点总结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1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1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1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1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1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

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生态知识点

生态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林永新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生活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包括生物体之间相互关系.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主要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与水等物质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因其酸度过高,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可对建筑物金属结构、油漆和土壤、水体、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直接危害和潜在影响.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温室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生物钟的概念: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育。

生态因子的概念: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某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例如:光合作用时的光强,春化作用时的温度,盐生植物对于盐分,食草动物对于草类植物限制因子概念: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补充:1.适用于稳定状态,能量进出平衡时。

2.需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生物的耐性限度是可以改变的。

生物对不同因子的耐性限度会相互影响。

生物的耐性限度会因发育时期、季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它主要决定于种的遗传特性。

内稳态:即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种群和群落

种群和群落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要点精析】[ 基本知识]一、种群(一)概念:见重、难点知识。

(二)特征: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的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2.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年龄组成类型:(1)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年老个体少,种群密度增大。

(2)稳定型: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大致相当,种群密度趋于稳定。

(3)衰退型:年轻个体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减小。

3.性别比例: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有的比例。

性别比例类型:(1)雌雄相当:高等动物。

(2)雌多于雄:人工控制的种群(3)雄多于雌: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

4.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个体数为出生率。

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为死亡率。

二、生物群落(一)概念:见重、难点知识。

(二)结构:1.垂直结构: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别。

[ 重、难点知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是学习生态系统知识的基础,是本节的重点知识。

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说明:1.种群是由许多同种的个体组成,但又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因为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

2.种群中各个体间的关系既有互助也有斗争,但无论是互助还是斗争都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延续。

3.种群概念中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主要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范围的大小。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说明:1.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同一环境中的其他生物。

在地球上,不存在没有动物栖居的植物群体,也没有不与植物发生关系的动物群体。

正是由于不同种生物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才构成了生物群落这一复杂的种间关系。

2.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既有种间互相关系,又有种间斗争关系,还存在着种内关系。

3.研究生物群落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从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着手,这种结构特征主要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秘籍04生物与环境必记必记四大核心知识-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抢分秘籍(全国通用)

秘籍04生物与环境必记必记四大核心知识-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抢分秘籍(全国通用)

秘籍04一、种群及其动态1.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1.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概念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原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原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迁入率和出生率种群中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占原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应用: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使出生率降低,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曲线图直方图1.3种群密度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方法适用范围步骤逐个计数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逐个计数样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适用于昆虫卵及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哺乳类、鸟类、鱼类等。

捕获一部分个体S1→做上标记后放回原来的环境→一段时间后重捕→根据重捕到的个体中标记个体数(S2)占总个体数(N2)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N1=S1N2/S2灯光诱捕法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

注意事项:1.若标记脱落,标记个体死亡、迁出、很难再次抓到等,将会使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

2.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从而控 制人口数量的增加。
? (3)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 成的,不能单纯地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 (4)利用性引诱剂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 例来降低出生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例题分析
? 若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 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 发生变化。则下图符合这种变化的是( )
增长快 相对稳定 增长慢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 意义: ? 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
和种群数量 ? 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次要依据
应用: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
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 达到杀虫效果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
种群特征在生产中的应用
பைடு நூலகம்
?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 成的。
知识点——年龄组成和性别 比例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 :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一般分为 幼年(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有生殖能力 )和老年(丧 失生殖能力 )三个阶段。
类型:
老年 成年 幼年
老年 成年 幼年
老年 成年 幼年
增长型年龄结构
稳定型年龄结构
衰退型年龄结构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 解析:选A 原来该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而 外来物种入侵后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导致该年龄段的个 体数大量减少,从而改变了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由增长型 向衰退型转变。
种 群 数 量
时间
发展时期 稳定时期 衰退时期
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的曲线图
?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 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 反,应为衰退型。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性别比例
概念: 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①♀>♂ ②♀≈♂ 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