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认识基础。

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施教策略: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教学策略】课堂组织策略:采用主体参与教学策略。

具体应用: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2、创设问题的情境;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案: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学内容1. 物体的浮沉条件:介绍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即阿基米德原理,以及物体在气体中的浮沉条件。

2. 物体的浮沉判定:学习如何判断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浮沉状态,以及如何计算物体的浮力。

3. 浮沉条件的应用:探讨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 学会判断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浮沉状态,并能计算物体的浮力。

3. 认识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物体浮力的计算。

2.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物体浮沉状态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浮力计展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浮沉的原因。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物体的浮沉条件,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物体浮沉的原理。

3. 例题讲解:分析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计算物体的浮力,让学生掌握浮沉条件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判断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并计算浮力。

5. 浮沉条件的应用:探讨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板书设计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F浮 > G,上浮;F浮 = G,悬浮;F浮 < G,下沉。

物体在气体中的浮沉条件:F浮 > G,上浮;F浮 = G,悬浮;F浮 < G,下沉。

2. 阿基米德原理F浮 = G排= ρ液V排g七、作业设计1. 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并计算浮力:题目1:一个质量为2kg的石头放入水中,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求石头的浮沉状态及浮力。

八下人教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八下人教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教案:八下人教版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本节课主要讲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包括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浮力与重力的关系以及浮沉条件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根据物体的密度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的关系,判断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浮沉状态。

2. 浮力与重力的关系: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位置的关系。

3. 浮沉条件的应用:利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船舶的浮力原理、阿基米德原理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能够运用浮沉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2. 掌握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运用,浮力与重力关系的掌握。

2. 教学重点: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重力演示器、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浮沉的条件。

2. 知识讲解:讲解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浮力与重力的关系,以及浮沉条件的应用。

3. 实验演示:进行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讲解与浮沉条件相关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1. 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物体的密度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的关系2. 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位置的关系3. 浮沉条件的应用船舶的浮力原理阿基米德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判断下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木块、铁块、铝块等。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2.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状态,如何测量浮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浮沉条件。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讨浮力产生的原因。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密度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引导学生总结浮沉条件。

3.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学会如何测量浮力。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重要性。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浮沉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举例说明:船舶的浮力原理,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热气球的动力原理等。

七、课堂作业a. 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上?b. 为什么铁块放入水中会沉入水底?c. 为什么木块放入水中会浮起来?2.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一个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总结实验操作技能。

2.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将浮沉条件应用于实际生活。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操作技能。

2. 学生解答作业的评价: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其对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程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学物理、用物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

2.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1.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2. 物体浮沉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的浮沉现象。

2.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

4.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知识讲解: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4. 问题探讨: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物体浮沉条件及相关知识。

2. 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拓展与延伸:1. 介绍浮力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船舶、潜水艇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1.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物体浮沉条件的奥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突破难点,循序渐进:针对学生对浮沉条件理解不深的问题,采用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基本概念。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4.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掌握程度。
-反馈机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不足,鼓励他们改进,并肯定他们的进步。
5.教学支持: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和参考资料,支持学生探究学习。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规律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乐趣,树立追求科学真理的信念。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浮力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包括阿基米德原理、浮力与重力的关系,以及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比较。
2.培养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计算物体所受浮力、判断物体浮沉状态等。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体的浮沉现象,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教学方法: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浮沉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和观察,增强直观感受。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 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水、容器。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浮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物体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实验一: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二:让学生使用浮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并与物体的重力进行比较,得出浮沉条件。

4.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 应用练习:给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解释。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活动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否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不同液体对物体浮沉的影响,探究浮沉条件的适用范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一的设计:我选择了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这个实验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观地了解物体的浮沉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浮沉条件。

在实验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密度等因素对浮沉现象的影响,以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浮沉条件。

2. 浮力计的使用:我让学生使用浮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并与物体的重力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浮沉条件。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第一篇:《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2.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

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

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

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本节教材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两个: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

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首先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达到理解浮沉条件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诸方面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教学仪器:
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教学流程:
1、新课引入
[演示]:a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

b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教师: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
学生:浮力、重力
教师: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
学生:相等。

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教师: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
[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

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 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

即: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

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

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

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

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即:F浮=G物,最终悬浮。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

2、进行新课
教师:下面我们讨论几个小问题: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
学生:木材轻,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

教师: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

教师: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呢?
[实验]
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

教师: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因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它是空心的,F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

教师: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
学生: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

教师: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
学生:F浮不变,挖空使G物变小,当F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

教师: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3、应用
教师:轮船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教师:他的排水量是多少?
学生:排水量=m船+m货。

教师: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
学生:不变,始终漂浮。

教师: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不变
教师: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
学生:变,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
教师: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学生:V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

[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

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教师: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

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

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

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
教师: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
学生:塑料管形变很小,V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浮不变。

教师: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
学生: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F浮<G物,所以下沉。

教师: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

[演示]:“热气球”的实验。

教师: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
学生:变小。

教师:ρ气<ρ空气,即利用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通过改变气囊里气体的质量来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来实现升降的。

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教师: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学生:放气或停止加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