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汤古方今用

合集下载

77、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上冲基础方:奔豚汤

77、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上冲基础方:奔豚汤

77、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上冲基础方:奔豚汤奔豚证属于中医学上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肝郁血虚化热上冲的症状。

在中医药理论中,奔豚证的治疗方案有很多,其中基础方剂之一就是奔豚汤。

本文将围绕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上冲基础方剂——奔豚汤,详细阐述其药物配伍及组成,以及君臣佐使药的作用和重要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奔豚汤的方剂组成。

奔豚汤由四味药物组成,分别是奔脱汤、龙胆泻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这四味药物相互配伍,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地调理奔豚证的病情。

在奔豚汤中,君药是指起到主导作用的药物,它们是奔脱汤、龙胆泻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的主要成分。

君药主要用于调理肝气郁结、血虚化热等病因,起到疏肝解郁、养血清热的作用。

而臣药则是指起到辅助作用的药物,它们是四味药物中的次要成分。

臣药主要用于增强君药的药效,协同治疗奔豚证的病情。

臣药包括当归、白芍、川芎、白术等,它们能够补血养气、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等,起到协助治疗的作用。

佐药是指起到辅助作用的药物,它们在奔豚汤中的作用相对较弱,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佐药主要用于增强君臣药的功效,促进各种药物的配伍作用,使整个方剂达到更好的疗效。

佐药包括甘草、生姜等,它们具有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能够增强方剂的整体效果。

总的来说,奔豚汤中的君臣佐使药物配伍合理,相互协调,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药效,提高疗效。

君药起到主导作用,臣药起到辅助作用,佐药起到增强作用,三者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疗方案。

除了药物配伍之外,奔豚汤的药性归经也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中医理论,奔豚汤的药性偏寒,归属于肝经和脾经。

它能够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养血活血等,对于奔豚证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奔豚汤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疏肝解郁、养血清热等方面。

它能够调理肝气郁结,舒缓情绪,缓解压力;同时也能够养血清热,改善血虚化热的症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奔豚汤主要用于治疗奔豚证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如头晕目眩、胸闷烦躁、口苦口干、失眠健忘等。

奔豚汤(肾之积)

奔豚汤(肾之积)

奔豚汤(肾之积)奔豚汤治肾之积,发于小腹,上至心,如豚奔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久不已,病喘逆,骨痿少气,其脉沉而滑。

甘李根皮(焙干) 干葛(各一两一分)当归川芎白芍药甘草(炙) 黄芩(各二两)半夏(汤洗七次,四两)上为锉散。

每服四钱,水半盏,煎七分,去滓服。

奔豚气治疗的辨证论治肝肾气逆型【证见】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发作欲死,惊悸不宁,恶闻人声,或腹痛,喘逆,呕吐,烦渴,乍寒乍热,气还则止,常反复发作。

舌苔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理气降逆。

【方药】主方奔豚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李根白皮15克,黄芩12克,葛根20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川芎6克,法半夏12克,生姜10克,代赭石3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寒水上逆型【证见】先有脐下悸动,旋即逆气上冲,心慌不安,形寒肢冷,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阳行水,理气降逆。

【方药】主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吴茱萸6克,法半夏12克,生姜9克。

水煎服。

奔豚气病《绍奇谈医》仲景所论的奔豚气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疾病,以患者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至心胸为特点,其状如猪之奔突,发作时恐惧莫名,甚至有濒死的感觉,但移时冲气渐平,即和常人无多差异。

此病在西医学中很难找到与之近似的疾病,而临床时有所见,我曾留心查阅过近三十年的有关资料,粗计亦有数十例之多。

仲景认为奔豚气的病因是起于惊恐。

《诸病源候论》在“惊恐”之下,又添“忧思”二字,说明多种情志变化皆可引起脏气不平,发为奔豚。

奔豚汤以“气从少腹上冲至胸”为主证,“腹痛”,“往来寒热”为兼证,(非必具症状)。

方用李根白皮、黄芩、葛根,凉肝清热;半夏、生姜,降逆平冲;芍药、甘草合当归、川芎,缓急止痛。

其病位在肝,病性属热,病机为肝郁化火,气逆上冲(气有余即是火)。

于证,当有舌红(边尖),苔薄黄,脉弦滑数,口苦、咽干、心烦、腹痛或往来寒热。

附:饮食保健折叠编辑本段砂仁食疗作用:味辛,性温。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一)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一)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一)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汤如果是精神病,没有奔豚,没有心动悸得厉害,或者脐下悸或者是脐上悸,悸动得很厉害,我们就可以用甘草泻心汤来做加减。

如果有奔豚,我们就要从另一个处方来做加减。

在临床上看得很多,尤其是一些妈妈,由于妈妈关心小孩子,孩子出现什么不好的情况,妈妈受到惊吓,心动悸一个礼拜都没有好,这就是奔豚的现象。

病有奔豚,有吐脓,这个就是桔梗甘草汤,桔梗甘草汤是肺里面有脓疡,化脓的时候除脓用的方。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这个还真是这样。

病人会告诉你,有一股气从肚脐往上直接往上冲到心脏,让心动悸得非常的厉害。

这个时候,如果让病人去医院检查的话,西医会告诉你没事,没有病。

但是,病人就是感觉不舒服啊,因为不舒服才去医院,西医医生经过机器检查又说没有病,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这个病人是没事找事吗?是神经病吗?不是的,确实是有问题,只是西医对奔豚病是没有办法而已,他们也不知道什么叫奔豚病。

气会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发作的时候难过得要死,有的时候又正常。

我们要记得,如果真正是病态,是持续的痛。

比如说心脏痛,痛一下,过去就没有了,有时候是因为孩子的原因气到了,气得心脏痛,这种痛一下就没有了,这不是病。

真正有心脏病的痛,那个痛是持续的痛。

或者是固定的每天到时候就发病,这就是真心病。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甘草、芎穷、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

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这个处方就是大肠的浊气跑到三焦淋巴系统里面,才会有往来寒热的现象。

一般往来寒热出现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少阳证。

《伤寒论》里面一讲到往来寒的时候,如果兼有恶心,就是小柴胡汤。

如果往来寒热,没有恶心,那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

这个处方里面就是甘李根白皮,这个李根白皮现在药房里没有卖,中药用到皮,大部分都是在少阳里面,所以,就不要用甘李根白皮,用柴胡就可以。

第143篇奔豚汤

第143篇奔豚汤

第143篇奔豚汤当我们身体状态不好的时候,经常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老年人随着年龄逐渐增加时,也会时常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有不少数量的老年人经常会感到:身体内有时会有一股热气上冲,让身体感到忽冷忽热,热气上冲很容易造成头痛,肠胃不适、心烦和心胸不适等,严重时会导致呕吐、眩晕等症状,中医把这种情况称作发“奔豚”气。

奔豚病的本质,是由于人体津血亏虚导致。

良好的人体如同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有森林湖泊和肥沃的土壤。

这样的生态环境往往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冷热调节能力,气候通常不会忽冷忽热和剧烈变化。

一旦身体长期津血亏虚变成“沙漠戈壁”化,身体的存水、存血能力会大大下降。

人体的肝系统在五行中属“木”,是人体“由阴转阳”的起点,其职责是负责将人体有形的阴转化为使用的“阳”。

肝阳生发后,如果身体的肝血滋养不足,肝气生发很容易亢奋化热,多余的能量上冲到胃部会导致恶心呕吐,上冲到头顶会导致眩晕;另一方面,过亢的肝阳会过多的消耗人体的肾精和肝血,导致能量提前透支,变成无用的有害能量。

肝阳的过分亢奋还会导致身体出现“内风”,内风会加速人体血液津液的蒸发,这是奔豚病发病的内因。

除了内因外,外因也会刺激奔豚病的发生。

《金匮要略》说:“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上面提到了外因刺激导致奔豚病的四种情况:1. 奔豚。

第一种奔豚是本身的体质肝血亏虚导致的气机上逆,这种情况在老年人身上非常常见。

常见在春天、早晨、发怒和受惊时容易发生,根本原因如上所述,是肝阳发动,肝血不足的内因导致。

2. 吐脓。

吐脓是指身体内有“痈”的形成,常见肠胃内有脓包或者赘生物形成。

用现代医学看,也可能是在肠胃内形成了肿瘤类物质。

我们在第81篇《肿瘤发病原理探析》中曾经做过讨论:从肿瘤的外形看,肿瘤是身体内在不该长的地方长了一个“多余”的东西,按照“热胀冷缩、温暖刺激生长,寒冷抑制生长”的自然规律来判断,肿瘤的生长点一定有能量和热量的郁结和淤积,另外,肿瘤通常伴随着恶臭和脓包等情况,根据这个现象,肿瘤的生长点一般环境比较恶劣,郁结点一般会伴随坏血、痰饮、脓血等物质。

奔豚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奔豚气该怎么办

奔豚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奔豚气该怎么办

/奔豚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奔豚气该怎么办奔豚气最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奔豚气最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一、中医奔豚气治疗的辨证论治肝肾气逆型【证见】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发作欲死,惊悸不宁,恶闻人声,或腹痛,喘逆,呕吐,烦渴,乍寒乍热,气还则止,常反复发作。

舌苔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理气降逆。

【方药】主方奔豚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李根白皮15克,黄芩12克,葛根20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川芎6克,法半夏12克,生姜10克,代赭石3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寒水上逆型【证见】先有脐下悸动,旋即逆气上冲,心慌不安,形寒肢冷,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阳行水,理气降逆。

【方药】主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吴茱萸6克,法半夏12克,生姜9克。

水煎服。

奔豚气病《绍奇谈医》仲景所论的奔豚气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疾病,以患者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至心胸为特点,其状如猪之奔突,发作时恐惧莫名,甚至有濒死的感觉,但移时冲气渐平,即和常人无多差异。

此病在西医学中很难找到与之近似的疾病,而临床时有所见,我曾留心查阅过近三十年的有关资料,粗计亦有数十例之多。

仲景认为奔豚气的病因是起于惊恐。

《诸病源候论》在“惊恐”之下,又添“忧思”二字,说明多种情志变化皆可引起脏气不平,发为奔豚。

奔豚汤以“气从少腹上冲至胸”为主证,“腹痛”,“往来寒热”为兼证,(非必具症状)。

方用李根白皮、黄芩、葛根,凉肝清热;半夏、生姜,降逆平冲;芍药、甘草合当归、川芎,缓急止痛。

其病位在肝,病性属热,病机为肝郁化火,气逆上冲(气有余即是火)。

于证,当有舌红(边尖),苔薄黄,脉弦滑数,口苦、咽干、心烦、腹痛或往来寒热。

文章来自:39疾病百科 /btq/yyzl/。

奔豚汤是张仲景用治奔豚气病

奔豚汤是张仲景用治奔豚气病

奔豚汤是张仲景用治奔豚气病奔豚汤是张仲景用于治疗奔豚气病的一首重要的方子,是仲景用药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其中葛根的用药思想与《神农本草经》“起阴气”的功效和后世医家认为葛根能入脾胃调理气机的作用相吻合,体现了仲景对气机条畅的重视。

方证解析奔豚汤由葛根、甘李根白皮、黄芩、川芎、当归、芍药、生姜、半夏、甘草组成。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言:“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证由惊恐恼怒所致,导致肝气郁结化热内扰,引下焦冲气上逆。

是以冲气上逆,下焦无所制,达胸中则觉气上冲胸;肝气疏泄不利,不通则痛,故见腹痛;其往来寒热者,提示病在少阳,枢机不利,肝气郁结,当参小柴胡汤证条文,取和解少阳之法,疏解气机,宣发郁热。

方用甘李根白皮治奔豚气;黄芩清少阳肝胆之火;芍药泄肝热又合甘草缓急止痛;生姜和胃降逆;半夏降胃逆又以沟通阴阳。

本因惊恐之证必有阴阳不和。

肝藏血,用当归、川芎养血行血以调肝。

唯葛根一味,医家多言葛根是合黄芩清热平肝,此似不合仲景之意。

但用清热药如此之多,又何究之用葛根,其中必有其精妙之处。

兹介绍如下,望同道批评指正。

葛根乃点睛之笔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肺经,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的功效。

在奔豚汤中,所用药物共九味,何以葛根为画龙点睛之笔?《本经》言葛根:“起阴气。

” 且《本草经疏》言:“葛根禀天地清阳发生之气,其味甘平,其性升而无毒。

入足阳明胃经,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之要药也。

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

生气升腾,故起阴气。

” 故其辛凉之中尚具有升清之性,其辛凉之性与黄芩相伍,可清解上焦之热,其升清之力与甘李根白皮相伍,可调畅气机的升降,而冲气自平;其与生姜、半夏相伍,可调理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

其配伍恰到好处,故为画龙点睛之笔。

起阴气助降冲气《神农本草经》载葛根有“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的功效。

此所说“阴气”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中的“阴味”皆指“清气”,即人体中精华物质。

奔豚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奔豚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奔豚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奔豚汤【组成】甘草川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用法】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作用功效】清泻肝胆,养血和胃。

【主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金匮八2)。

【方解】方中李根白皮性寒,归肝经,能疏肝清热,降逆平冲。

用其甘味,因《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意;黄芩清胆热;葛根起阴气,升津液;当归补血活血;芍药养肝血,敛肝气;川芎理血行气;半夏、生姜、甘草和胃降逆。

诸药合用,清泻肝胆,平冲降逆。

【方论】尤怡:此奔豚气之发于肝邪者。

往来寒热,肝脏有邪,而气通于少阳也,肝欲散,以姜、夏、生葛散之,肝苦急,以甘草缓之。

芎、归、芍药理其血,黄芩、李根下其气。

桂、苓为奔豚主药,而不用者,病不由肾发也。

(《金匮要略心典》)。

【临床应用与医案】1.神经性头痛鲍某,男,43岁,1998年7月21日就诊。

有神经性头痛病史10余年,每因情志不畅或受热后复发。

曾做头颅CT及眼底检查均无异常。

先后服用镇脑宁、卡马西平、维生素类以及中药汤剂治疗,有逐渐加重之势。

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口干口苦,此次因工作不顺心发作2天,头痛难忍,呈刺痛和跳痛,烦躁失眠,胸胁胀痛,不食,口服镇脑宁、芬必得,肌内注射烦痛定后稍缓,过后其痛如前。

诊见痛苦表情,其头痛发作时有气冲巅顶、头眼发胀欲仆之感,舌质略红、苔薄黄,脉弦紧。

乃情志不舒、肝阳上逆所致。

用奔豚汤治之。

处方:当归10g,川芎10g,黄芩10g,白芍10g,葛根15g,半夏12g,李根白皮15g,地龙10g,牛膝10g,菊花10g,郁金10g,甘草6g,生姜3g,3剂。

服后头痛大减,惟烦闷少寐,上方加酸枣仁15g,服5剂后头痛基本消失。

乃以前方制成散剂,每次9g,日2次,服半月以巩固疗效。

[马文奇.奔豚汤新用.中医杂志,2000,41(2):86]。

奔豚汤

奔豚汤

奔豚汤
奔豚的症状很特殊, 病人呈现右腹动悸不止, 同时心跳加速, 无法控制, 情绪也不稳定, 去给西医检查又不是心脏病, 因此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 . 实际上此病是长期便秘又受到惊吓造成的, 由于大便阻塞在大肠中, 此时突然受到惊吓, 造成肠子紧缩, 以致大便浊气自肠而出, 顺延肝脏进入心脏, 此时心脏受到不应有的浊气攻击, 因而产生自然反抗反应, 心脏加速的目的是在排除逆流入心的大便浊气, 因而出现右腹动悸不止, 同时心跳加速的症状 . 奔豚汤是在中医师处方后,认为有必要加强病人的消化功能而来的, 此营养剂可以协助消除大便浊气逆流入心, 同时协助排除长期便秘阻塞在大肠中的燥便 . 服用方法: 早晚饭前30粒 .如果服用这个剂量效果不明显时,可以自行加量到每次40粒。

禁忌: 无 . 此方是我实际临床之经验方,不含任何有毒性的中药在内. 美国汉唐中医诊所专用处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奔豚汤古方今用
【关键词】奔豚汤;清热降逆
奔豚汤方出《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原方组成:黄芩、葛根、李根白皮、半夏、生姜、当归、川芎、芍药、甘草。

功能:清热降逆,和血调肝,主治肝郁化热所致奔豚证。

笔者临床中紧紧抓着本方肝郁化热,气血上冲之特点,古方今用,广泛治疗肝胆、脾胃疾病和杂病,取得满意疗效。

1 血管神经性头痛
患者,退休教师,男,65岁,2+月前因发热、头痛、腮肿到我院就诊,西医按腮腺炎治疗1周后痊愈。

1
周后突发头痛,经多次治疗1月余,未见明显好转,转求中医治疗。

刻诊:右侧头痛伴右耳痛,右耳上下拘急不舒,时发时止,头痛呈胀痛,痉挛痛,牵扯痛,自觉有一股灼热气,从右侧牙缝往头上窜,心烦,时腹微痛,喜深吸气,头颅CT、TCD颈椎片未见异常,BP 140/90 mm Hg,舌红苔黄,脉弦滑。

诊断:偏头痛,肝胃郁热,邪犯清窍。

给予舒肝清胃,降逆止痛。

方选奔豚汤合清胃散加减:黄芩12 g,葛根15 g,桑白皮25 g,半夏15 g,生姜10 g,当归12 g,川芎15 g,芍药15 g,升麻5 g,生地15 g,丹皮12 g,羌活10 g,僵蚕10 g,酸枣仁15 g,甘草5 g,2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日3次。

2日后复诊,头痛大减,心情愉悦,面部烧灼感消失。

原汤去羌活、僵蚕、枣仁加钩藤,续进2剂后,述服药期间已未明显感觉头痛。

偶见深吸气。

上方去升麻、生地、丹皮加柴胡、枳壳、桃仁、红花,2剂后诸症皆平,随访2周未发。

按:本例偏头痛为肝经邪热上冲所致,少阳肝经循下腹绕胃口上巅顶,肝热循经冲逆,则腹微痛,心烦,偏头痛。

结合病史,患者1月前曾患腮腺炎,西医认为:腮腺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彻底,部分患者会并发睾丸炎、遗留神经痛。

本例偏头痛从肝经入手与西医理论相吻合,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胃热循肝经上犯清窍,故患者自觉有一种烧灼感从牙缝往上冲,本例中紧紧抓住热气上冲之特点,用奔豚汤合清胃散二方合用。

方中川芎用量是根据杜雨茂(《首批国家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治血管神经头痛之经验,川芎宜量大力猛,取常量效差。

三诊加柴胡、枳壳合成四逆散,增加舒肝理气,解郁透出邪之力。

2 十二指肠溃疡
患者,女,35岁,2007年8月25日就诊,腹痛3年,反复发作,每年冬春秋季即发,常于夜间痛醒,药后好转,此次复发,2月余,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肝胆胰脾超声未见异常,胃镜示胃十二指肠溃疡,刻诊:脐上偏右腹痛,中上腹压痛,脘痞,胃灼热,心烦易怒,反酸嘈杂,嗳气,干呕纳呆,舌红苔黄微腻,脉弦。

诊断:胃痛。

肝胃郁热,气逆痰阻,给予疏肝降气,泄热和胃。

方选奔豚汤合代赭石旋覆花汤加减:柴胡12 g,枳壳10 g,黄芩12 g,葛根15 g,李根白皮25 g,半夏15 g,生姜10 g,当归12 g,川芎15 g,芍药15 g,赭石30 g,旋覆花12 g,党参15 g,吴萸3 g,黄连5 g,甘草5 g。

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日3次,3日后复诊,嗳气干呕嘈杂反酸除,腹痛明显减轻,仍觉脘腹痛胃灼热,上方去吴萸、黄连,加木香、公英,续进30余剂,2月后复查胃镜:胃、十二指肠、食管未见明显异常。

1年来该患者曾陪同家属、亲戚多次来我科看病,问及其胃病,一直未发。

按: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诊断为胃痛,是上消化道黏膜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而发生的慢性溃疡。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使脾胃受伤,肝胃不和,久病可致气滞血瘀,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

可概括地分为脾胃虚寒型和肝胃不和型两类。

《中医内科学》教材将胃痛分为肝气犯胃和肝胃郁热两型。

分别以胃痛胀闷攻撑连胁和胃痛灼热急迫,心烦易怒,口干苦为辨证眼目。

从临床看,十二指肠溃疡肝胃不和型兼有胃痛两型症状特点更常见。

本例紧紧抓住肝胃气逆上冲兼痰热郁结之特点,用奔豚汤降逆平冲,代赭石、旋覆花化痰清热,祛邪扶正取得满意疗效。

3 汗证
患者,女,76岁,退休职工。

2007年10月9日就诊,汗出异常1+周,伴咳嗽3+天。

患者就诊时自述患慢性胃炎8+年。

近年来冬春季易复发,2周前胃病又发,自觉胁肋疼痛,嘈杂吞酸,脘腹胀满,经治疗后胃病好转,
1周前突发剑下灼热、面赤、皮肤蒸热即大汗淋漓,由于频繁更换湿的内衣,3天前新增咳嗽咳痰,胸闷心烦。

查BP 135/80 mm Hg;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随机GLU:6.5 mmol/L;X线片示:慢性支气管炎伴肺部感染,院外体检资料示肾功及其他指标状况尚可。

刻诊:咳嗽,气紧,急性病容,从胸、背部各抽出一条湿毛巾示出汗之多,出汗之前自觉胃灼热,面赤,继则全身皮肤蒸热,大汗出,汗后倍感胃中空虚,心悸,昼夜发作2~3次,发过一如常人。

口干,心烦,尿赤,便秘,能食消瘦,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诊断:汗证,肝胃郁热,肺中伏火,肝肾阴虚,卫表不固,给予清热和胃,滋阴降逆,固表止汗,方选奔豚汤合当归六黄加减:黄芩12 g,葛根15 g,桑白皮25 g,地骨皮15 g,半夏15 g,当归12 g,川芎12 g,麻黄根10 g,黄柏12 g,黄连5 g,吴萸3 g,黄芪20 g,熟地15 g,牡蛎25 g,甘草5 g,二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日3次,2日后复诊,大汗止,咳嗽减轻,唯其仍有阵发性发热汗出,心悸,原方去麻黄根、川芎、吴萸加龙骨、柴胡、潞参、干姜,2剂后复诊,诸证皆去,原方续2剂同时给予胃宝颗粒1周巩固治疗。

按:本例汗证为阵发性汗出异常,属西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西医认为慢性胃炎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容易导致胃肠以外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中医认为汗证是由人体阴阳偏盛偏虚,腠理不固。

汗液外泄失常所致,单纯的汗证易治,继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汗证往往病情较重,在治疗汗证的同时须治疗原发病。

本例胃病日久,肝胃郁热留伏,反复发作,肝肾之阴被灼,阴虚火旺,虚火伏肺,导致肺胃气逆,咳嗽,皮肤蒸热,盗汗,宜清热育阴,标本兼治。

案例中奔豚汤合泻白散清肝胃肺之伏热,降逆平冲和胃止咳,当归六黄汤育阴泻火,调和营卫,共收标本同治,敛汗和胃之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