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终点和策略规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健康全程管理专家意见(三)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健康全程管理专家意见(三)肝博士杂志社乙肝防治的目标:通过疫苗预防接种,阻断传播途径,积极有效抗病毒治疗,最终控制并消除HBV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病毒复制,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和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终末期肝病如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所以,目前来讲,抗病毒治疗是临床治疗慢性乙肝的关键,只要有适应证,就应当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如劳累、饮酒和药物等会加重病情,使病情复杂化。
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激发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导致肝脏受损。
如果免疫反应强而有效,有利于病毒清除;如果免疫反应较弱,不能清除病毒,引起炎症反应,则会导致肝组织反复损伤,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导致肝脏的形态发生改变,形成肝硬化,少许患者甚至发展成肝癌。
因此,病毒持续复制是慢性乙肝疾病进展的根本原因。
如果在恰当时机进行抗病毒治疗,通过长期抑制病毒复制,可以减少免疫反应对肝脏的损伤,阻止或延缓疾病的进展。
既往研究证据已表明,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甚至逆转肝硬化,减少肝癌,但还不能完全阻止肝癌的发生。
23、为什么说抗病毒治疗是慢乙肝治疗的关键?24、什么情况下需要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疾病的进展,主要由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和病毒本身的生物特性决定,其他因素理论上来讲,感染HBV后,如果能够检测到病毒都是乙肝病毒感染者,都应该抗病毒治疗。
但是,由于现有抗病毒治疗药物作用局的限性,只能抑制病毒且靶点单一,还达不到彻底清除HBV的效果。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也发现,ALT持续正常的患者,抗病毒效果差,且容易出现耐药。
因此,存在持续或反复ALT升高,同时HBV DNA阳性的患者,应该积极抗病毒治疗。
抗药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症包括:(1)H B VDNA≥104拷贝/ml;(2)肝生化指标异常,ALT大于2倍正常值上限;如用干扰素治疗,ALT应小于10倍正常值上限,血清总胆红素应小于2倍正常值上限;如果ALT小于2倍正常值上限,但肝组织学显示炎症坏死或纤维化分级在2级以上。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与策略

高HBeAg血清学转换的药物。
医学PPT
7
《2009年EASL乙肝指南》 治疗目标
乙肝治疗目标是阻止疾病向肝硬化、失代 偿性肝硬化、终末期肝病、HCC的进展,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如果 HBV持久被抑制,同时伴慢性肝炎组织学 活动降低,肝硬化和HCC危险降低,该目 的可以达到。但由于ccc DNA即环状DNA (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复制的原始模板)存在 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HBV感染不能完全被 清除。
六:HBeAg清除
以前HBeAg阳性的个体中HBeAg消失 七: HBeAg血浆置换
在HBeAg阳性而抗HBe阴性的个体中HBeAg消失而出现抗HBe
医学PPT
3
全世界20多亿人口曾受乙肝病毒 (HBV)感染,大约有3.5亿呈明显慢性 感染者,每年大约有100万慢性乙肝 患者因肝衰竭、肝硬化、肝癌死亡。 我国有1亿多慢性感染者。目前对慢 性乙肝的长期抗病毒治疗已达成共识。 但迄今为止,任何抗病毒药物或治疗 都无法使所有患者达到并保持理想的
必进行肝活检。
医学PPT
15
四: HBeAg(-) ,ALT水平持久≦1-2 倍ULN、HBVDNA﹥2000IU/ml,
应做肝活检,有中—重度的坏死Biblioteka 炎症或纤维化应治疗。医学PPT
16
五:
非活动性HBV携带者【即HBsAg
阳性(至少6个月),HBeAg阴性,无 显著肝脏炎症(炎症评分小于4分)。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 标与策略
向承忠
医学PPT
1
HBV感染的临床名词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定义
诊断标准
一:慢性乙型肝炎
由HBV持续感染引起 的慢性炎症坏死性肝病。 分HBeAg(+)HBeAg(-)。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治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治疗方案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长期存在的肝脏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亿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治疗是控制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和改善生存率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治疗方案。
一、治疗目标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防止肝硬化和肝癌的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并最终实现病毒抗原阴转和抗体阴性。
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和耐药情况、肝功能状态等因素来制定。
二、抗病治疗药物1. 免疫调节剂干扰素-α和干扰素-γ是常用的免疫调节剂,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病毒复制。
干扰素治疗的副作用较多,如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且长期治疗应用的需求较高。
2. 抗病毒药物目前,乙肝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核苷酸类似物。
核苷(酸)类似物主要有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司他夫韦等,核苷酸类似物主要有替比夫定。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反转录酶而抑制病毒DNA的合成和繁殖。
3. 肝保护药物有些肝保护药物如乙种维生素、抗氧化剂和抗纤维化药物等,可以减轻肝脏损伤,促进肝功能的修复和肝纤维化的逆转。
三、个体化治疗根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不同阶段、肝功能状态和肝纤维化程度等,个体化治疗方案是必要的。
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可通过定期随访、监测肝功能和病毒复制指标,积极干预防止疾病进展;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来进行乙型肝炎的抗病治疗。
例如,联合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的治疗方案已被广泛应用,并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
五、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根据不同的适应症,抗病毒治疗可分为普通型和加强型。
普通型适用于乙型肝炎发病超过6个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从而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
加强型适用于乙型肝炎病毒载量较高,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较差的患者,以期更快地抑制病毒复制和改善肝功能。
乙型肝炎慢性患者的药物治疗策略

乙型肝炎慢性患者的药物治疗策略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人感染。
乙型肝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对于乙型肝炎慢性患者,药物治疗是一种重要的策略,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 药物治疗的目标乙型肝炎慢性患者的药物治疗目标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在体内的负荷,从而减缓肝脏损伤的进程。
此外,药物治疗还可以提高肝功能,减少肝炎相关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
2. 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目前,乙型肝炎慢性患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两种方案。
抗病毒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如阿德福韦、恩替卡韦)能够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从而减少病毒在体内的负荷。
干扰素(如干扰素α)则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抑制病毒复制和扩散。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病毒基因型和肝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选择。
免疫调节治疗主要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系统调节,以减轻肝脏炎症和纤维化。
常用的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抗病毒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及免疫调节剂,如替雷利珠单抗。
这些药物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肝脏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的发生。
3.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乙型肝炎慢性患者的药物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检测病毒基因型、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等指标。
这些评估结果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其次,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和监测。
这包括定期检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等指标,以评估治疗的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另外,药物治疗期间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服药。
同时,患者需要避免饮酒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以减轻肝脏负担。
最后,药物治疗并非一劳永逸,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
即使病毒载量下降或消失,患者仍需继续治疗一段时间,以避免病毒复发和肝炎的恶化。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下)

- 复发:达到治疗结束时应答,但停药后 HBV DNA 重新升高或阳转,有时亦指ALT和AST在停药后再 度升高,但应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ALT和AST升高
十一、抗病毒治疗应答
• 联合应答
- 完全应答(CR): 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后ALT恢复正常, HBV DNA检测不出(PCR法)和HBeAg血清学转换 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后ALT恢复正常, HBV DNA检测不出(PCR法) - 部分应答(PR):介于完全应答与无应答之间 - 无应答(NR):未达到以上应答者
十七、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 对于HBV DNA≥1×105拷贝/ml,ALT≥2×ULN者, 或ALT<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 或≥G2炎症坏死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可选用 IFN(应ALT<10×ULN)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 对HBV DNA阳性但低于1×105拷贝/ml者,经监测 病情 3 个月,HBV DNA仍未转阴且ALT异常,则应 抗病毒治疗
十七、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 普通IFN:5 MU,每周3次或隔日1次,皮下或肌 肉内注射,疗程至少1年
- PegIFN-2a:180g,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 至少1年
- 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1次口服。疗程至少1年
- 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口服。疗程至少1年
• 病位认识:在肝,伤于脾肾,兼及心肺 • 病邪特点:毒、湿、热、瘀 • 辩证分型:正虚邪留、肝胆湿热、肝郁脾虚、 肝肾阴虚、肝血瘀阻 • 治疗原则:祛湿解毒、疏肝理气、健脾益肾 • 常用方剂:小柴胡汤、茵陈蒿汤、强肝汤…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优化治疗策略

无论病毒学应答情况如何,都应每隔3月复查1次。
建立CHB治疗路线图的意义在于治疗过程中监测早
期病毒学应答,有助于识别应答不佳者,提供时机调 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抗病毒疗效,有助于实现个体化
治疗,改善长期预后。
时的应答,可将患者分为完全病毒学应答、部分病毒
学应答或不充分的病毒学应答。即:①完全病毒学应 答是指HBV
DNA<300
疗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重视匕述“三点”,达到高疗效、 低耐药的目的。联合治疗也是为了提高疗效和减少耐 药。而且临床实践证明,联合治疗具有高疗效、低耐
药的特点,特别是目前常用的LAM+ADV,但联合 用药价格不菲。这样,在实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我
第三届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汇编
HBsAg在驯52周的快速下降预示着更高的3年时
HBsAg转阴“4j。由此可见,对慢性乙肝病毒治疗的 策略进行优化很有必要,国际观点及指南均强调了优
各有其特点,评估早期应答的时间点可能不同。因此,
应进一步研究各种抗病毒药物于不同时间点的病毒学 应眢隋况,制订相应的抗病毒优化治疗路线图。但总 的来讲,优化治疗可有效加强对CHB治疗的管理, 并提高CHB治疗水平和减少耐药,也将是抗病毒治
三,优化治疗,还是联合治疗?
CHB治疗的总体目标是减少肝硬化、肝衰竭及 肝细胞肝癌(HCC)的发生,降低对肝移植的需求。
然而,由于目前治疗方法的局限陉及核苷(酸)类似 物(NUCs)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病毒性耐药等问题阻
碍了治疗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进行长 期监测,同时评价药物安全性、依从性及治疗应答, 通过优化治疗方案以获得对病毒的持久抑制。 《指南》更新版也提出了优化治疗,根据早期病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_抗病毒治疗还是抗炎保肝_

2002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为9.09%,大多数病情稳定,只有部分患者病毒复制活跃(HBV DNA水平增高),同时存在肝脏炎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反复或持续的肝脏炎症可导致肝纤维化,并逐渐发展为肝硬化,少数患者则有可能发展为肝癌。
因此那些感染HBV后出现肝脏炎症的患者需要得到及时治疗。
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是患者和医师共同关心的问题。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感染病学分会共同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长期有效地抑制或清除HBV,减轻肝脏炎症、坏死及纤维化,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 张大志(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疾 病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抗病毒治疗还是抗炎保肝?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存活的时间。
《指南》十分重视如何及时有效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通读《指南》后,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印象是: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环节。
有关如何进行抗病毒治疗所占篇幅较大,详细介绍了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目前有效疾 病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及治疗效果。
经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大多数从事肝病防治工作的专业医师对如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了正确的认识,医疗行为更为规范,治疗方案更为合理,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朋友们服务。
但是长期被疾病困扰的患者朋友们对疾病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吗?他们了解该如何正确地进行治疗吗?前不久,中华医学会在全国六大城市的425例HBV感染者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几个极为关键的问题:(1)大多数人认为慢性HBV感染对自己的家庭生活(包括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自己和伴侣的关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部分人担心会失去现有的工作;因担心传染给他人或他人担心被传染,社会活动、朋友之间的关系均受到很大的影响。
(2)很多患者缺乏乙型肝炎的疾病知识,1/3的人不了解引起乙型肝炎的根本原因是HBV感染,相当一部分人对疾病的传播途径的认识存在误区,不了解真正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及其他体液传播,而一起吃饭、拥抱、工作等普通社会接触并不会传染HBV;大多数人在被诊断出HBV感染后精力大不如从前,担心发展为肝癌,将近1/4的人认为不能忍受目前的症状,但也有少数人对疾病的发展缺乏正确认识,认为不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精选ppt
16
(2)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PegIFN)α2a或α2b
即长效干扰素
药物的血浆半衰期较长,从而抑制病毒 效果更好,又不增加毒性(不良反应与 常规IFN相似)。由于其应答更好,又不 增加毒性以及每周仅注射1次的特点, PegIFN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将取代常规 IFN。实际在临床应用中,PegIFN-α在 治疗慢性丙肝方面已取代了常规干扰素。 (PegIFNα2a 180µg/w共48周)。
感染; ⑧无精神病史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⑨对治疗依从性好。
以上适应症很重要,否则效差,应严格掌握。
精选ppt
15
由于上述限制,有文献报告称,在亚太 地区国家中,α-干扰素治疗仅适用于约 2-5%的慢性乙肝患者,且对最需要治 疗的进展性肝硬化患者却禁忌使用。另 外,干扰素给药不方便,又有许多不良 反应,且价格较贵,不能长期治疗,疗 效与核苷类药物相似,故相比之下,核 苷类抗病毒药的临床优越性则更被广大 肝病学界所认可。
亚太地区约一半以上的慢性HBV感染系 母婴传播所致,这些新生儿期感染者约 90%可发展为慢性感染;儿童期感染者 约20-30%会发展为慢性感染;而成人 期HBV感染则90-95%可自然缓解达到 康复,慢性化率不超过10%。(见下图 示)
精选ppt
6
成人期90 -95%康 复
稳定
代偿性
急性HBV 感染
慢性乙 肝
肝硬 肝癌 死亡 化
新生儿期 90%慢性 携带
5年12- 25%进展
5年20- 23%失代 偿性
30-50年精选ppt
7
我国人群感染HBV转归(见图示)
幼龄感染
90%慢性化
10%清除
非活动性携带HBeAg(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终点和策略根据2002年全国HBV感染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 9.09%,约1.2亿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3000万人,如无正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5 年后约 10%~20% 可发展为肝硬化,20%~23%可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6%~15%可发展为肝细胞性肝癌(HCC)。
而5年存活率,代偿期肝硬化为 55%,失代偿期肝硬化为 14%。
每年死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者约 30 万人。
此外,母亲为HBV携带者可通过垂直传播使婴儿受染,婴儿时期感染HBV者90%以上将成为慢性HBV携带者,隨着年龄的增长,可反复发作肝炎,最后演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和HCC,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危害极大,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由于慢性乙肝的特殊性,其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治疗终点;那么临床常用的治疗终点是怎样的呢?治疗目标应是长期、持续抑制和消除HBV 复制,从而减轻和防止肝炎病变加重、复发和肝纤维化;减少和预防进展为肝功能失代偿、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HCC;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2~4]。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终点治疗终点应符合治疗目标。
最终和理想的治疗终点应是HBsAg 转阴或 HBsAg 血清转换( 血清HBsAg 阴性,抗 HBs阳性) 。
但目前抗 HBV 的药物和方法很少能达到这样的治疗终点,可能需要很长时期的有效治疗。
因此,目前抗病毒治疗,尤其是核苷类似物的治疗终点如下。
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是 HBeAg 血清转换,血清 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恢复正常,达到上述指标后,还应继续治疗至少半年,如仍保持上述指标者,可考虑停药观察[2~4]。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HBeAg血清转换是HBV复制受抑制和肝组织病变好转的标志,并不等于病毒消除和肝脏病变恢复。
但亦有文献报道,在拉米夫定治疗出现HBeAg血清转换后,持久应答率差别很大,为38%~77%。
3年累积复发率为36%~54% [5,6]。
因此,出现HBeAg 血清转换后,还应继续治疗更长时间。
对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能用HBeAg血清转换作为治疗终点,而是 HBV DNA水平达到检测值下限、ALT恢复正常。
疗程至少1年,最好能达到 HBsAg阴性或血清转换[2,7,8] 。
停止抗病毒治疗后,须密切随访观察血清 HBV DNA 水平的变化。
如有回升趋势,应立即应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使之达到长期持续抑制HBV 复制的目的。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综合治疗的方法仍是乙肝治疗的主导。
包括不同方法的联合应用以及同种方法中不同药物的联合等。
慢性乙型肝炎应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治疗。
而抗病毒是主要和关键的治疗。
目前公认,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是α -干扰素,包括聚乙二醇化α -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 α,Peg-α 干扰素) 和核苷类似物。
但目前抗HBV 治疗的疗效尚不滿意,只能抑制而不能彻底清除病毒。
其原因很多,如 HBVcccDNA 难以消除;产生免疫耐受; HBV 可发生耐药突变而对核苷( 酸) 类似物产生耐药;以及 HBVDNA可与宿主细胞的 DNA 整合难以消除等。
但目前认为主要因素:一是 HBV 复制的原始模板—— HBV cccDNA 半衰期长,不易降解;目前的抗病毒药不能消除 HBV cccDNA。
HBV cccDNA 是 HBV持续复制和抗病毒治疗复发的原因。
二是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对 HBV 的免疫耐受,使 HBV不易被免疫清除,长期甚至终身在体内存留和复制。
如何清除HBV cccDNA?目前认为有两种策略:①通过有效、长疗程的抗 HBV 药物治疗:可长期、明显抑制HBV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复制,持续减少和阻断对HBV cccDNA 库的补充,最后达到使其耗竭的目的。
因此,必须强调长期、有效的抗 HBV 治疗。
②打破免疫耐受,提高特异性免疫功能:消除免疫耐受,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通过细胞溶解机制和非细胞溶解机制,消除细胞内、外的 HBV,包括 HBV cccDNA,这是根治 HBV 关键的治疗措施。
但由于免疫耐受的机制迄今尚不清楚,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而免疫耐受机制和程度,个体差异很大,治疗效果亦不同。
到目前为止,尚无针对免疫耐受有效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各种治疗性疫苗尚在研究中。
研究 HBV 感染的免疫耐受机制和治疗,虽然难度很大,但这是治疗 HBV感染的根本措施,应加强研究。
如何进行长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近年来,高效、低毒的抗 HBV 药不断出现,为有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创造了条件。
单一抗病毒药如α -干扰素,尤其是 Peg- α 干扰素疗效优于α -干扰素,每周注射1次,使用方便,因其有免疫调节作用,常有治疗后效应,易获得持续疗效,不产生耐药性。
但不良反应较多且大,不宜用于肝功能失代偿的患者,且须注射治疗。
新的核苷类似物不断出现,抗 HBV 疗效快而强,适应证较广,不良反应少,可以口服,使用方便,但须长期治疗;停药后易出现病情恶化;长期治疗易发生病毒耐药突变,可产生耐药而使病情反弹。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以下治疗方法:①联合治疗:是否可以提高抗 HBV 的疗效?到目前为止,尚无肯定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法。
但联合应用抗 HBV不同作用靶位和机制的药物,可能会产生抗 HBV的协同作用。
应选用何种药物联合?如何联合?其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如何?尚须进一步研究。
且联合治疗药费较贵,是否符合药物经济学原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②序贯治疗:将有效的抗 HBV 药连续、交替和顺序应用于治疗。
其可长疗程并有效地抗HBV,防止病毒耐药突变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新的有效抗 HBV 药的不断研制和临床应用,为序贯治疗创造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有效药物和良好的治疗条件,符合长期、有效抗 HBV 治疗的原则。
但应选择哪些有效的抗 HBV 药物?如何进行有效的序贯治疗?还须进一步研究。
③个体治疗:根据病毒的特点(如 HBV 的基因型、病毒变异情况等)、患者的个体因素( 如年龄、肥胖等) 和免疫状态;对抗 HBV治疗的应答和耐受性等。
个体治疗是减少抗 HBV治疗个体差异,提高抗 HBV 疗效的有效治疗方法。
但影响因素很多而且复杂,尚须进一步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难治性疾病,目前要彻底清除 HBV,达到疾病治愈的目标,还有很大的难度。
如何打破患者的免疫耐受?如何清除 HBVcccDNA?如何监测和防止病毒的耐药突变?合理的抗病毒药物的治疗终点是什么?适宜的疗程应该多长?均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1 梁晓峰,陈园生,王晓军,贺雄,陈丽娟,王骏,林长缨,白呼群,严俊,崔钢,于竞进. 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淸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655~658.2 Lok AS,McMahon BJ; Practice Guidelines Committee,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 Chronic hepatitis B: update of recommenda-tions. Hepatology,2004,39: 857~861.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 421~429.4 Liaw YF,Leung N,Guan R,Lau GK,Merican I; Asian-Pacific Consensus Working Parties on Hepatitis B. Asian-Pacific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chronic hepatitis B: an update.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3,18: 239~245.5 Dienstag JL,Cianciara J,Karayalcin S,Kowdley KV,Willems B,Plisek S,Woessner M,Gardner S,Schiff E.Durability of serologic response after lamivudine treatmentof chronic hepatitis B. Hepatology,2003,37: 748~755.6 Lee KM,Cho SW,Kim SW,Kim HJ,Hahm KB,Kim JH.Effect of virological response on post-treatment durabilityof lamivudine-induced HBeAg seroconversion. J ViralHepat,2002,9: 208~212.7 Keeffe EB,Dieterich DT,Han SH,Jacobson IM,MartinP,Schiff ER,Tobias H,Wright TL.A treatmentalgorithm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B virus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Clin GastroenterolHepatol,2004,2: 87~106.8 Yuen MF,Wong DK,Sablon E,Tse E,Ng IO,Yuan HJ,Siu CW,Sander TJ,Bourne EJ,Hall JG,Condreay LD,Lai CL. HBsAg seroclearance in chronic hepatitis B inthe Chinese: virological,histological,and clinical aspects.Hepatology,2004,39: 1694~1701. Erratum in: Hepatology,2004,40: 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