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市姚家金矿区地质特征
山东龙口市大磨曲家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
—
—
—
—
—
—
—
—
—
2. 01 200~360
2. 77 200~360
—
—
4. 36 200~100
6. 33 210~150
1. 85 210~160
—
—
—
—
—
—
—
—
区内构造以 NE 向压扭性断裂为主 ,走向 NE30~40°,倾向 SE ,少数 NW ,倾角较陡 ,一般为 60~80°,F302 主断裂倾角为 45°。按断裂规模及对矿体控制作用可划分出四级断裂 。 Ⅰ 级断裂控制 302 (207 ,208) 号脉 ; Ⅱ级断裂控制 10 ,291 号脉 ; Ⅲ级断裂控制 305 ,301 ,295 , 299 ,298 ,296 ,294 号脉 ; Ⅳ级断裂控制 294 支 ,307 ,308 ,306 号脉等 。 Ⅰ, Ⅱ级断裂为主要 导矿 、容矿构造 , Ⅲ, Ⅳ级为该区的容矿构造 。
根据矿化体多元素组合分析结果 ,以衬值大于 1 确定该矿化体为 Au Ag As Bi Hg Cu Pb Zn 元素组合 (表 2) 。
表 2 大磨曲家矿体元素含量 、衬度值 、浓集克拉克值 (10 - 6) Table 2 Elements content , contrast and concentration value ( 10- 6) in Damoqujia deposit
裂在台上 、九曲一带与破头青断
裂交汇 ,呈 NE 30~40°延伸到东
风 、大磨曲家 ,倾向 SE ,倾角 35~
50°,在东风 、大磨曲家一带称为
208 ,207 ,302 号脉群 ,是东风特大
型金矿赋存部位 ; 另一段呈 NE
辽宁丹东五龙金矿外围金矿评价地质报告

项目负责人: 田树海 报 告 主 编:田树海 报告编写人: 田树海、齐恩波、孙国强、孙文涛 单位负责人: 田豫才 总 工 程 师:杨德江 提 交 单 位:辽宁省有色地质局勘查总院 提 交 时 间:二○○三年五月 计划项目名称:辽东地区矿产资源评价 实 施 单 位:辽宁省有........................................................................................................................................1 1.1 工作目的任务 ..........................................................................................................................................1 1.2 工作区地理及经济条件 ........................................................................................................................2 1.2.1 位置交通情况(附图 1) ....................................................................................................................2 1.2.2 自然与经济地理 .............................................................................................
龙口市北部平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龙口市北部平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龙口市位于山东半岛的北端,地处渤海湾之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古就是农业发达地区。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其中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龙口市北部平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旨在了解该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程度和分布规律,为环境保护和土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背景龙口市北部平原地处工业区的边缘地带,受到了来自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的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
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壤重金属的分布情况,本文对龙口市北部平原地区的土壤重金属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了龙口市北部平原地区的若干个样点,采集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分别进行了pH值、有机质含量和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采样点进行了空间分布分析,探讨了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
三、研究结果1. 土壤pH值的分布特征通过对土壤样品的分析发现,龙口市北部平原地区的土壤pH值普遍较低,多数样点的pH值在5.5-6.5之间,部分样点甚至低于5.5。
这说明该地区土壤酸化严重,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造成了不利影响。
2. 有机质含量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龙口市北部平原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多数样点的有机质含量在0.5-1.5%之间,仅有少数样点的有机质含量超过2%。
这表明该地区的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不足,对土壤的肥力和肥力保持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
3. 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对土壤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发现龙口市北部平原地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
镉、铅、汞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普遍超过了土壤背景值,部分样点甚至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限值,呈现出明显的超标污染现象。
四、研究讨论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成因龙口市北部平原地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是由工业废水、废气和生活垃圾的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的过度施用等造成的。
龙口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龙口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龙口市人民政府2010年12月龙口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编辑协调委员会主任:马吉嘉副主任:王强钟范庆祥崔兆范主编:王强钟副主编:范庆祥崔兆范技术顾问:李宏骥于守兴撰稿人员:李红伟王春亭成德军于万生刘锡林史幸福张万伟隋智芹王文芝李深厚王创车广春金先行麻名惠目录一、总则 (1)二、现状与形势 (2)(一)“一轮规划”回顾 (2)(二)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及保护现状与形势 (4)(四)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及保证程度 (10)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11)(一)指导思想 (11)(二)基本原则 (11)(三)规划目标 (12)四、矿产资源调查与勘查 (15)(一)地质矿产调查 (15)(二)矿产资源勘查 (17)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18)(一)矿业开发区域布局 (18)(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18)(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调整 (20)(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21)六、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22)(一)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区 (23)(二)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区划 (23)(三)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控制指标 (24)(四)矿山环境及地质灾害监测 (24)(五)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责任制与补偿制度 (25)七、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5)(一)加强规划管理体系建设 (25)(二)大力宣传规划,形成按规划管矿、办矿的社会氛围 (25)(三)建立规划管理制度,保障规划实施 (25)(四)加强协调配合,全面落实规划 (26)(五)建立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动态评估机制 (26)(六)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 (26)八、附则 (26)附表目录附表1 截至2007年末龙口市主要矿产资源储量表附表2 截至2007年末龙口市主要矿区(床)资源储量基本情况表附表3 截至2007年末龙口市主要矿产开发利用现状表附表4 2007年龙口市主要矿山开发利用现状表附表5 截至2007年末龙口市主要矿产探矿权现状表附表6 截至2007年末龙口市主要矿产采矿权现状表附表7 龙口市主要矿产品产量、需求量及其预测表附表8 龙口市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分区表附表9 规划期内龙口市主要矿产产量调控表附表10 龙口市矿产资源勘查分区表附表11 龙口市矿产资源开采分区表附表12 龙口市主要矿产矿山最低开采规模和最低服务年限规划表附表13 矿山地质环境近期、中期治理点(区)一览表附表14 龙口市矿山土地复垦规划表附图目录附图1 龙口市地质矿产图(比例尺1∶50000)附图2 龙口市矿产勘查评价规划图(比例尺1∶50000)附图3 龙口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图(比例尺1∶50000)附图4 龙口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图(比例尺1∶50000)一、总则为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实施对矿产资源的规划管理,优化矿产资源配置,调整矿业结构,保护矿山环境,保障矿业经济依法有序、科学高效地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上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的安排部署,在《龙口市矿产资源规划(2001~2005)》(以下简称“一轮规划”)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程,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55号)、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第二轮山东省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鲁国土资发[2007]20号)、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第二轮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鲁国土资发[2007]88号文件)、“山东省第二轮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烟台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第二轮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烟国土资发[2007]129号)、关于印发《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成果要求》的通知(鲁国土资发[2007]214号)、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有关问题的通知》(鲁国土资字[2009]115号)、等文件要求,市政府组织国土资源及有关部门编制了《龙口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
抚顺县姚家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抚顺县姚家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作者:黄科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2年第26期[摘要]:抚顺县姚家金矿位于浑河断裂的抚顺段内,为典型的含金石英脉类型金矿床,金矿体产于构造蚀变带内。
通过分析研究可知金矿物质来源为太古界鞍山群变质杂岩,矿体在空间上受构造控制。
[关键词]:姚家构造蚀变石英脉型金矿找矿标志中图分类号:O174.4 文献标识码:O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6-0061-01引言抚顺县姚家金矿是辽宁省第十地质大队2007 —2008年对抚顺县上马乡姚家铅锌矿普查时发现的。
本区是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铁、金、铅锌分布区,也是铜、金、铅、锌多金属元素化探异常集中分布区。
1989—1991年,长春地质学院辽北区调队在本区开展了1/5万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2007 —2008年辽宁省第十地质大队在本区开展铅锌矿普查,投入钻探594.8米,槽探1300立方米,发现10条含铅锌、金矿(化)体。
1.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内以断裂构造为主,主要有浑河断裂,苏子河断裂,紫花断裂。
其中浑河断裂属超岩石圈断裂,并表现出多期活动性,浑河断裂及其两侧的次级断裂是本区重要的铜金矿控矿构造。
近北东东向展布,贯穿全区,宽10余公里到数公里。
断裂中心部位呈宽约50米的破碎带,带内见断层泥及构造角砾,断层两侧岩石破碎,挤压片理发育;苏子河断裂:呈北东向舒缓波状展布,断裂带内挤压破碎现象明显,发育挤压扁豆及断层泥,且后期侵入的脉岩又见破碎现象。
对区内的构造岩浆活动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紫花断裂:呈北西向缓波状展布,断裂带内挤压破碎现象明显,发育挤压扁豆及断层泥。
其控制着中生代紫花火山沉积断陷盆地。
区内发育的地层主要是太古代通什村组、中生代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侏罗系、新生代主要为第三系、第四系。
太古代通什村组为一套经受绿帘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改造的岩石,零星分布于太古代变质深成岩中。
中生代白垩系—侏罗系地层为一套典型内陆湖相的中基性火山沉积岩系,分布于区内的紫花和苏子河断裂内。
山东海阳市龙口矿区外围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56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收稿日期:2019-05作者简介:李大兜,男,生于1982年,江苏赣榆人,本科,地质矿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找矿。
山东海阳市龙口矿区外围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李大兜(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 山东 济南 250100)摘 要:海阳市郭城金矿床龙口矿区外围金矿处于胶莱盆地的东北缘,是牟即断裂带中的组成部分。
从地层、构造、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进行了龙口矿区外围金矿控矿分析,对该金矿的找矿方向进行初步总结。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龙口外围金矿;海阳郭城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19)05-0056-2郭城金矿床龙口矿区外围金矿位于胶东半岛东北部,胶莱盆地的东北缘,是胶东四大成矿带之一的牟-乳金成矿带的一部分。
随着辽上矿区的特大型金矿的发现,毗邻的龙口矿区外围金矿的成矿规律研究工作日趋重要,因此加强对龙口矿区外围金矿地质研究,了解其成矿规律,为其下一步探矿指明方向。
1 区域地质概况龙口矿区外围金矿处于华北板块、胶辽隆起区Ⅲ、胶北隆起Ⅲa 、养马岛断垄Ⅲa2、王格庄凸起Ⅲa24南部,郭城断裂的东部,胶莱盆地莱阳断陷的南侧,东临秦岭—大别造山带[1-5]。
区内主要构造有4条断裂,桃村断裂、郭城—观水断裂及朱吴—崖子断裂自西而东展布,NE 向走向;NNE 向、NW 向、EW 向断裂亦有分布,其规模、性质、形成机制各不相同,形成的韧性断裂和脆性断裂形不同期,以脆性断裂为主。
其中NE 向及其次级构造为控矿构造,矿体主要赋存于盆缘断裂带、脆性断裂及下盘适当位置、围岩裂隙等处。
区域地层分布着新太古代胶东群,古元古代荆山群,中生代莱阳群、青山群、王氏群,新生代第四系。
区内古元古代荆山群被认为是区域金矿成矿的矿源层之一,荆山群为金矿提供较多的物质来源,构成初始矿源层;中生代白垩纪莱阳群砾岩中广泛含有荆山群、二长花岗岩的砾石和金矿物,成为金矿成矿的衍生矿源层。
龙口市北部平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龙口市北部平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龙口市位于山东省东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
北部平原是该市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土壤质量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人民的健康。
了解北部平原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北部平原土壤重金属概况1. 北部平原土壤重金属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活动、道路交通、城市化等活动都可能导致土壤重金属的污染。
在北部平原地区,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包括铅、镉、铬、汞等,它们通常来自于工业排放、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及交通排放等。
2. 北部平原土壤重金属状况通过对北部平原地区的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和测试分析,发现土壤中镉和铅污染比较严重,超标情况较为普遍,对土壤和植物生长产生了较大影响。
尤其是一些地方水稻种植区,镉超标情况尤为严重,已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北部平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1. 土壤重金属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北部平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农田、林地、水域和居民点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有很大影响。
根据实地调查和实验分析,发现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较为显著,主要是因为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以及生活垃圾的堆放等原因所致。
相比之下,林地和水域地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相对较轻。
2. 土壤重金属与地表特征的关系地表特征包括地形、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因素,对土壤重金属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北部平原地区的土壤重金属主要集中在低洼地带,尤其是农田和水田地带。
这主要是因为低洼地带容易积聚雨水和排放物质,导致重金属的积累和污染。
三、北部平原土壤重金属控制对策1. 加强土壤监测和预警针对北部平原地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需要加强土壤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土壤污染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 推广绿色环保农业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改善土壤环境,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
白云姚家沟金矿论文金矿床地质特论文:辽宁凤城白云姚家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白云姚家沟金矿论文金矿床地质特论文:辽宁凤城白云姚家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摘要:白云姚家沟金矿床位于辽东金矿化集中区青城子矿田北东部,矿体严格受地层和构造双重控制,并与印支-燕山期岩浆侵入体相关密切。
文章通过对白云姚家沟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主矿体60号金脉带地质特征的阐述,说明金矿体与地层、构造、岩浆岩三位一体的关系,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指明方向。
关键词:白云姚家沟金矿;60号金脉带;硅化破碎蚀变岩白云姚家沟金矿床位于辽宁省凤城市境内,是在青城子铅矿外围大石桥组大理岩与盖县组片岩接触部中发现高家堡子大型银矿床、小佟家堡子中型金矿床,在盖县组片岩内部发现林家三道沟金矿床后,在大石桥组地层内发现的大型银金矿床,是在辽东地区金银找矿的重大突破。
因此研究其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对于青城子外围以及辽东地区金矿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区域地质背景白云姚家沟金矿床位于华北陆台辽东裂谷区西段草河口断坳的南翼。
区内经历了漫长的地质作用,地层变质程度较高,构造发育,岩浆岩活动频繁。
1.在太古宙基底上,元古宙期间地壳发生拉张—沉降—回返收缩形成辽东陆间裂谷,同时形成下部火山—沉积碎屑岩建造(铜钴矿源层),中部碳酸盐岩建造(铅锌矿源层)和上部陆源碎屑岩建造(金银矿源层),它们奠定了矿集区中铜、钴、铅、锌、金、银矿床的成矿物质基础。
2.青城子矿田岩浆活动强烈,区内约35%的面积被各种岩体所占据。
主要经历了四期岩浆热事件:(1)吕梁早期钾质混合花岗岩、混合岩,主要有朱家堡子、四门子、连山关等岩体;(2)吕梁晚期钠质花岗岩,主要有大顶子、石家堡子、尖山子、方家隈子等岩体;(3)印支期似斑状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主要有双顶沟、新岭岩体,据物探资料二者底部是相连的;(4)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主要有兄弟山、兰花岭岩体。
已发现的金银矿体赋存空间与印支期—燕山期侵入岩存在明显的制约关系,金银矿体在其附近或是与其派生脉岩共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口市姚家金矿区地质特征王永庆;彭锐;王珊珊【摘要】龙口市姚家金矿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著名的焦家金矿成矿带北段,区域内以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为突出特点。
区域性的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及其派生的次级断裂构造系统是矿床赋存的重要构造标志;新元古代震旦期玲珑序列和中生代燕山早期郭家岭序列也与之密切相关,并由此形成了东西成带,北东成串(沿构造)的成矿规律;破碎蚀变岩带中钾化、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等蚀变以及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的发育也是矿床形成的重要标志。
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属深熔浅成岩浆中温热液型金矿床。
%Yaojia gold deposit in Longkou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the famous Jiaojia Gold Metallogenic Belt in the northwest area of Jiaodong Peninsula, where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is the were well-developed NE- to NNE-trending fault structures. In this area, the NE compressive-shearing fracture and its derived secondary tectonic system are important structure sign of the deposit occurrence; Linglong Super-unit of Neoproterozoic Sinian Period and Guojialing Super-unit of Mesozoic Yanshanian Period are also relatedto the gold d eposit, forming the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 belts inwest-east, trains in north-south (along the structures)”; At the same time, the potassic altheration, siliciifcation, pyritephyllic alteration etc. in the broken altered zo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quartz and polymetallic sulifde are are important ore prospecting indicators. Based on the study o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genetic type of oredeposit is belonged to the middle-temperature hydrothernal gold deposit in deep hypabyssal magma.【期刊名称】《吉林地质》【年(卷),期】2016(035)001【总页数】6页(P36-40,57)【关键词】姚家金矿;蚀变;地质特征;矿床成因【作者】王永庆;彭锐;王珊珊【作者单位】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招远 265400;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0四队,吉林吉林市 132015;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招远265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胶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产地,1965年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提出“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概念及成矿模式,1977年地质部第二次全国金矿会议上正式确认并向全国推广应用,“焦家式”金矿确立以后,大大促进了全国,尤其是胶东地区的金矿找矿工作。
初步统计,目前胶东地区共探明了“焦家式”金矿床152处,其中超大、特大型金矿床18处,大型金矿床7处,中型金矿床34处,探明金资源储量1 000余吨。
焦家金成矿带是胶东地区最重要的成矿带之一,该带中已探明焦家、朱郭李家、纱岭超大型金矿床,新城、河西、寺庄特大型金矿床及河东、东季、上庄、望儿山等大中型金矿床。
姚家金矿位于焦家带北段,目前为一小型金矿,矿区已圈定矿体2个,主矿体为Ⅰ-①号矿体,赋矿标高+43~-494 m ,矿体向深部未封闭。
目前焦家带攻深找盲已获得突破,笔者在本文中以最近几年焦家带深部勘查成果为基础,对姚家矿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深部找矿远景进行分析,以丰富完善“焦家式”成矿模式。
矿区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著名的焦家金矿成矿带北段,其大地构造位置处在华北板块(Ⅰ)、胶北地块(Ⅱ)、胶北隆起区及拗陷区(Ⅲ)、胶北隆起(Ⅳ)之龙口凹陷(Ⅴ)。
区域内以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为突出特点,龙口—莱州断裂带(焦家断裂带)以及与之配套的次级断裂裂隙系统构成了区内的基本构造格架,该断裂是胶东西北部三大控矿构造之一,在区域上呈“S”型展布,分为南北两段,南段由朱桥沿北东向到新城,再拐向辛庄;北段从辛庄沿北东东向延伸至水盘,从水盘折而向北,延入龙口市。
属区域内Ⅰ级控矿断裂,纵贯全区,为区域内重要金成矿构造。
长90 km,宽100~800 m,工程控制最大斜深1 780 m。
走向10°~70°,平均30°左右,倾向北西,倾角25°~60°。
沿走向及倾向均呈舒缓波状展布,膨胀夹缩、分支复合特征极为明显。
该断裂控制了、焦家、寺庄、马塘、新城等特大型金矿床,东季、河西、河东、望儿山、上庄、姚家等一大批大、中、小型金矿床(点)的分布(图1)。
2.1 地层区内地层为第四系全新通统,除东部丘陵区有部分基岩出露外,其余均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包括临沂组、沂河组、山前组。
岩性为砂质粘土、砂及砂卵石。
主要分布于山前坡地、现代河流两侧一级阶地、现代河流的河床及河漫滩分布。
2.2 构造区内以脆性断裂构造发育为特征,主要为北北东—北东向断裂,龙口—莱州断裂(焦家主干断裂)黄山馆段是区内的主控矿构造,北起许家庄南至后徐家。
区内长约1 560 km,宽44~126 m,延深990 m,平面或剖面上呈舒缓波状延伸,走向7°~27°,倾向北西,倾角29°~41°。
主要沿栖霞片麻岩套英云闪长岩与玲珑序列二长花岗岩接触带展布。
主断裂发育有连续稳定的主裂面,主裂面以灰黑色断层泥(厚10~160 cm)为标志,由主裂面为界,上盘依次为英云闪长岩质碎裂岩、英云闪长岩;下盘依次为绢英岩化碎裂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绢英岩化花岗岩、钾化花岗岩、二长花岗岩。
依据断裂与成矿的关系,可分早期控矿断裂、中期成矿断裂和后期散矿断裂。
经由断裂产状为依据进行的一系列投影计算可知,成矿前控矿断裂为左行压扭性质;中期成矿断裂为右行张扭性质;成矿后断裂活动为压扭性质。
由此可见,成矿前后该断裂经历了挤压—引张—挤压的过程。
断裂在主裂面附近,下盘以及沿走向、倾向转弯部位或“人”字型构造交汇部位都是工业矿化有利地段。
此外,伴生裂隙构造对金的富集也起着重要作用。
2.3 岩浆岩区内岩浆岩广布,断裂带以东以中生代燕山早期玲珑序列二长花岗岩为主体,大面积展布;其次为中生代燕山早期郭家岭序列花岗闪长岩,断裂带以西为新太古代五台—阜平期栖霞片麻岩套。
区内派生脉岩不甚发育。
3.1 蚀变带地质特征Ⅰ号蚀变带受主断裂黄山馆段的控制,其形态、规模、产状、与断裂带产状一致,位于栖霞片麻岩套英云闪长岩与玲珑序列二长花岗岩接触带中(图2)。
区内长约1 560 m,宽44~1 260 m,走向7°~27°,倾向北西,倾角29°~41°,蚀变带总体形态较稳定,呈舒缓波状延伸。
以灰白—灰黑色断层泥为标志主裂面,连续发育,厚度0.2~2.00 m。
以主裂面为界,上盘由内向外依次为英云闪长岩质碎裂岩、英云闪长岩;下盘由内向外依次为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和绢英岩化花岗岩、二长花岗岩。
各蚀变岩带之间为渐变过渡关系。
3.2 矿体地质特征Ⅰ-①号主矿体赋存于绢英岩化碎裂岩内,位于主裂面下盘0~18 m范围内,产状与主裂面基本一致,走向0°,倾向西,倾角29°~41°。
沿走向长度40~530 m,最大延深长度998 m,矿体呈脉状分布,膨胀夹缩特点明显。
主矿体中含金黄铁矿呈细粒、浸染状,含金矿物主要是自然金与银金矿,既有浸染状、团块状、网脉状等早期黄铁矿化,又出现多金属硫化物细脉。
Ⅰ-①号矿体控制矿体最大走向长530 m,最大延深长420 m。
矿体厚度较稳定,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
矿体浅部沿走向已基本尖灭,深部沿走向及倾向仍未封闭,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3.3 矿石特征区内金矿石矿物成分由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矿物组成,其中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银金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长石等(见表1)。
原生残留矿物: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等。
蚀变矿物:绢云母、微粒石英、钾长石、碳酸盐及绿泥石等。
金属矿物:黄铁矿、石英、黄铜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及银金矿等。
表生矿物:褐铁矿、辉铜矿、孔雀石等。
矿石中有益组分以金为主,其次为银、硫。
3.4 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结构:常见的矿石结构以晶粒状结构为主,其次有碎裂结构、填隙结构、包含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交代假象结构、文象结构和乳滴状结构等。
矿石构造:矿石以浸染状、脉状、细脉浸染状以及斑点状构造为主,其次为角砾状及交错脉状构造。
3.5 成矿作用成矿作用主要为热液期,其次为氧化期。
成矿期间,热液本身的演化和交代作用的影响,构造的不断活动,构成了完整的构造热液期。
在构造热液期内,成矿是多阶段的,根据控矿构造和热液脉体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金的成矿关系,热液成矿期划分为4个阶段,其中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为主要的矿化阶段。
3.6 矿石类型矿体埋深均在-245 m以下,矿石自然类型为原生矿石。
根据矿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蚀变碎裂程度等因素,将原生矿石分为: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型矿石、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型矿石。
3.7 矿体围岩围岩蚀变发育,其规模、强度决定于断裂构造的规模、性质及岩石的碎裂程度,蚀变类型有钾长石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等蚀变。
矿体分布于主裂面下盘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中,矿体围岩亦为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
二者相同的是岩性、结构构造无明显差异,二者的不同的是,赋存矿体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中见有呈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产出的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且金含量高,矿体围岩中金属硫化物含量及金含量较矿体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