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专题二地球的宇宙环境

合集下载

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 》PPT精品课件

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 》PPT精品课件



含义 广义
狭义
宙 已知宇宙【半径】
球 的 宇

自然:恒、行、卫、星云、彗星、流星体
体 人造【宇宙飞船】
宙 环
框架
含义
天体 银河系

系统 太阳系:阳、水、金、地(月)、火、木、土、天、海
地月系
地 宇宙 球 天体
的 天体系统 宇

(外形)普通:客观外在特征
环 地球
水分

~特性 (内心)特殊:生命
2.喜欢是什么样的感觉?就像月球对地球,永远只会让你看到最靓丽的一面!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月球( B )
A.公转与自转方向相同,周期不同 B.公转与自转方向相同,周期相同
C.自转周期小于公转周期
D.自转速度大于公转速度
3.2020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八),夜晚可能看到的是月相是 上弦月。
为什么地球既普通又特殊?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在晚上,你会看见什么?
自然天体
宇宙中的星云、恒星、行星、卫 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空间物

质(如气体和尘埃)等。

人为制造的天体,离开地球大气
人造天体
层到达太空才是天体,包括宇宙 飞船、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空
间站等。

待发射的人造卫星是不是天体?
恒星
星云
自 然
行星

卫星

流星
彗星
星际物质
太阳
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 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 是月相的来源。
上图示意月全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及月球的相对位置。读图回答1-3题。

《地球的宇宙环境》PPT课件

《地球的宇宙环境》PPT课件
➢ 存在液态水
➢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体积、质量适中
12.地球能形成大气层的重要条件是( ) B
①地球的体积 ②地球的密度 ③地球的质量 ④地球的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3.地球上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的原因是A( )
A.日地距离适中
B.卫星个数适当
C.地壳运动的缓慢性和稳定性
6. 儿歌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B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2020年4月8日凌晨,今年最大的“超级月亮”现象现身夜空。“超级 月亮”指的是月亮位于近地点附近时的满月,此时的月亮看上去更大、更 圆。完成7-9题。
7. “超级月亮”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A
天体系统
银河系
10万光年 2.6万光年
图1.6 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组成 :太阳和其它众多恒星组成的 庞大恒星系统
恒星数量:1000亿颗以上 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 太阳系和银河系中心之间的距离: 2.6万光年
知识回顾
1.天体
自然天体 天体
恒星 太阳 行星 地球 卫星 月球 星云、彗星、流星体
人造天体 航天飞机、宇宙飞船、人造卫星
如何判断是否为天体:空间位置、物质形态、运转轨道
知识回顾
2.天体系统
天体
相互吸引 相互绕转
天体系统
可观测宇宙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地球所在天体系 统层级关系示意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可观测宇宙
当堂检测
1. 下列属于天体的是(B)
D.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当

自然地理22-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圈层结构

自然地理22-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圈层结构

第二单元 地球——宇宙环境与圈层结构
03
太阳系
02
地球的宇宙环境
01
3、太阳系
①中心天体: 太阳(太阳的质量约占 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②八大行星的分布: 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 ③八大行星分类: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④八大行星运动特征: 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
3、太阳系
例3:下图是世界太阳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太阳辐射
第二单元 地球——宇宙环境与圈层结构
太阳辐射 第二单元 地球——宇宙环境与圈层结构 青藏高原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160~180
解析:(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太阳高度)、天气状况、地势高低等。青藏高原地势高而空气稀薄、云量少,从而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撒哈拉沙漠降水少、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
第二单元 地球——宇宙环境与圈层结构
太阳辐射
第二单元 地球——宇宙环境与圈层结构
例4:太阳是地面能量的源泉。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差异引起了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和春夏秋冬的循环变化。下表是海平面上太阳辐射日总量(×4.2焦/厘米2·日),下图是我国与全球总辐射量对比图。分析图和表,回答问题。
节气太阳辐射日总量纬度
⑤其他: 哈雷彗星(周期76年)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 木星的轨道之间) ⑥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 外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 内因: 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地球昼夜更替周期较短; 适宜呼吸的大气←地球质量、体积适中; 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物质运动。
3、太阳系
例1:假若太阳系中没有了太阳,谁最有可能会成为八大行星的中心天体?为什么? 木星。 它是太阳系中除太阳之外质量最大的天体。没有了太阳,它最可能以其巨大的引力吸引其他行星绕其运动。

《地球的宇宙环境》PPT课件

《地球的宇宙环境》PPT课件

基础·自主
核心·互动
课堂小结
基础·自主
核心·互动
核心要点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 2.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 3.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4.分析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基础·自主
核心·互动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
宇宙中有什么 ?
太阳
地球
月球
人造卫星
天体系统
天体: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包含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低 小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可观测宇宙
天体系统
地月系
组成 地球和月亮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月地距离38.4万千米
天体系统
太阳系
组成 :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 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 质
八大行星: 水、金、地、火、木、 土、天王星、海王星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 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
基础·自主
核心·互动
[探究] (1)英仙座的流星体和地面上的陨石是天体吗?为什么? (2)大陵五是英仙座内一颗明亮的恒星,大陵五及其周围的行星是否构成了天 体系统? 提示 (1)①流星体是天体。流星体运行在太空中,存在于大气层外,因而是 天体;②陨石不是天体。陨石是流星体未燃烧尽落在地球上的物质,而不存在于 大气层以外,所以陨石不是天体。 (2)大陵五及其周围的行星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了天体系统。
基础·自主
核心·互动
素养凝练 1.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地球具备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条件,这与其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有密切关系。 (1)安全的宇宙环境
基础·自主
核心·互动
(2)有利的自身条件 主要是指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液态水的存在。

湘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篇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地球运动 第3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湘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篇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地球运动 第3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境探究
2023年某楼盘(32° N,121° E)开盘销售已封顶的1~4号楼。这4幢楼均为18 层,层高3 m,南北楼间距为50 m。下图为该楼盘平面示意图。
(1) 小明发现4号楼底楼10月22日起正午就无阳光照射,一年中该楼层正午有阳光照 射的时间约为几个月?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____8_个__月___。__理__由__:__由__地__球__运__动__的__对__称__规__律__可__知__,__正__午__底__楼__无__太__阳__照__射__的__时__间__和__又__一___ _次__开__始__有__太__阳__照__射__的__时__间__是__关__于__冬__至__日__对__称__的__,__由__此__可__知__该__楼__层__又__一__次__开__始__有__阳__光__照__ _射__的__日__期__为__次__年__2_月__2_2_日__,__故__该__楼__层__一__年__中__有__4_个__月__正__午__没__有__阳__光__照__射__,__有__8_个__月__中__午__有_ _阳__光__照__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五带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形成原因:__昼__夜__长__短__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 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 (2) 天文四季:一年中白昼最长、__太__阳__高__度__角__ _最__高__的季节定为夏季,北温带国家在气候统计上 一般__3_、__4_、__5_月为春季,依次每3个月为一个季 节。 (3) 五带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 可把地球分为南寒带、__北__寒__带__、北温带、__南__温_ _带__和热带五个热量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 量从低纬地区向__高__纬__地区减少的规律。

《讲地球的宇宙环境》课件

《讲地球的宇宙环境》课件
探讨为什么需要对宇宙环境进 行监测和预测,以及其对人类 境中的 位置和特点
回顾本课件提到的地球在宇宙环 境中的位置和特点,概括地球的 独特之处。
对地球宇宙环境保护的建议
提出保护地球宇宙环境的建议, 号召人们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共 同守护我们的星球。
展望未来地球宇宙环境的 发展
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大气、气候和生物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深入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很有意义。
二、太阳辐射
1 太阳辐射的组成和特征
太阳辐射主要由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等组成,了解太阳辐射的特性能帮助理解其影 响力。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影响着地球生物的生长和繁衍。
《讲地球的宇宙环境》 PPT课件
# 讲地球的宇宙环境
探索地球在广袤宇宙中的位置和环境,了解宇宙对地球的影响,揭示神秘的 宇宙环境。
一、概述
什么是宇宙环境
宇宙环境是指地球所处的广大宇宙空间,包括太阳辐射、宇宙辐射、地磁场和电离层等要素。
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
地球位于太阳系中第三个行星,太阳的引力和太阳辐射对地球产生重要影响。
3 太阳风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风是太阳高速带电粒子流,经常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产生各种有趣现象。
三、宇宙辐射
宇宙辐射的来源和种类
宇宙辐射主要来自宇宙射线和宇宙微射线,深入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宇宙的演化。
宇宙辐射对生物的影响
宇宙辐射对宇航员和飞机机组人员等具有重要的生物影响,需要采取措施保护他们。
太阳辐射和宇宙辐射的区别
展望未来地球宇宙环境的发展趋 势和前景,让人们对宇宙充满希 望和探索的热情。
太阳辐射来自太阳,而宇宙辐射来自宇宙的各个角落,两者在产生机制和性质上略有不同。

地球的宇宙环境(共28张PPT)

地球的宇宙环境(共28张PPT)

认识太阳系: 识记八大行星的位置;小行星
带的位置;哈雷彗星的周期;
行星的分类,运动特征。
76年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地内行星
地外行星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太阳系概况:
1、中心天体—— 太阳(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为氢、氦)
2、八大行星的轨道位置距日由近及远为—— 3、矮行星—— 冥王星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 天体的概念: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2) 天体的分类
物质性、运动性
自然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人造天体:
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等
有星光闪烁的恒星
有明亮的行星 有圆缺多变的月球——卫星
有轮廓模糊的星云
有一闪即逝的流星 有拖着长尾的彗星
●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 天文学家把人类目前能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见宇宙”
●第或上一下节“四地方球已曰的宇宇知,宙往环宇古境来宙今曰”宙 。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活动】根据课本P6 —— 活动思考、计算并回答:
】根据课本 —— 【活动 P6 活动思考、计算并回答: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
③ 面对上题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慨? ③ 面对上题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慨?
有形式各异、大小不一的人造天体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恒星、星云 1250亿 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 】 有宇星宙际 中总物的质奥结秘—无—穷气,体有光和待尘于埃年我们为进一光步的在探索真。 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一光年约为

高考地理总复习 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圈层结构课件

高考地理总复习 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圈层结构课件

12/10/2021
2.发射时间、方向和回收场地选择
发射时间
①发射时间:在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 观测 ②我国发射时间:主要选择在北半球冬季,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 管理、回收。我国有多艘“远望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 择北半球冬季发射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
12/10/2021
方法3 太阳辐射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
太阳辐射等值线图是用来表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状况的等值线图,常用 的是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除此之外,还有能够体现太阳辐射分布的其 他相关要素分布图,如云量分布图、日照时数图、光合有效辐射图等。 这些类型的地图遵循等值线图的一般特征,在判读这类地图时,要分析 影响太阳辐射的要素,一般从纬度、地势、天气等角度进行分析,具体 如下图所示。
12/10/2021
等值线图
判读
从图名和图中经纬度可知,太阳年辐射量最大地 区为横断山区,最小值在四川盆地,影响其主要因 素是地势和天气
某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线分布图单位:百万焦耳/平方米·年
图中的云量日均值整体上看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太阳辐射量与云量呈负相关,则太阳辐射量按此 方向递增
我国局部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图 12/10/2021
12/10/2021
简述在文昌建设卫星发射中心的区位优势。
12/10/2021
信息解读
12/10/2021
解题思路 以“方法技巧”里“卫星基地选址条件”为模板,结合海南 文昌发射基地的客观情况,二者找结合点、组织语言,便能答出答案。 答案 纬度低,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速度,节约发射成本;靠近港口,可运输 大型卫星设备,运输方式精简可靠;三面环海,射向宽,可最大限度降低火箭 航区和残骸落区安全隐患;地广人稀,可发展空间大、建设成本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专题讲座(二)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纲要求(1)地球是宇宙中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

(4)宇宙探测的意义。

宇宙探测的现状。

主干知识分析1.了解宇宙中的天体系统层次及地球的位置。

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

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而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按大小规模和包含的关系分成不同的级别和层次。

同学应注意掌握天体系统结构表并通过其来分析与天体系统有关的问题。

2.关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问题这一内容比较好地反映了地球与其宇宙环境的关系。

分析这一问题时,比较侧重分析地球本身的条件,除了地球本身的条件,宇宙环境对地球上生命现象的出现,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材从宇宙环境和地球本身两个方面,来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分以及地球的体积、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三点说明宇宙环境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出现;质量、内部物质运动等方面分析了地球自身的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生命的起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许多学科领域。

我们要注意与其他学科如政治、历史、生物的综合。

3.对太阳与地球的关系的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的—切,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中,有大气、水、生物等要素,这些要素本身和要素之间是在不断变化的,其根本动力就是太阳辐射。

从能量的角度看问题,自然地理环境中大多数运动和变化,本质上就是太阳能如何分配、再分配和转移。

因此,太阳辐射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贡献。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其一是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其二是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这一知识与第二单元《大气的热状况》一节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引起注意。

太阳辐射体现了日地关系的一个方面。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4.1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离不开航天技术的发展。

因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要以航天技术的发展为背景资料。

伴随着“神州五号”的成功返回,以及“神州六号”的发射准备,宇宙的探测与开发,成为时政热点,这里也存在一个与其他学科的综合问题。

因此对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有关的物理、历史、时事政治等知识要注意进行联系。

5.理解地球运动的物理特征----自转方向、周期、速度。

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在不停地旋转着,它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是23时56分4秒,这叫做一个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则时间是24小时,这叫做一个太阳日。

也就是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显然,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长出3分钟56秒。

地球的自转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指地表某一点随地球自转单位时间内在空间上移动的角度。

而线速度指地表某一点随地球自转在单位时间内空间上向前移动的距离。

由于地球上的所有点都是以地轴为圆心在转动,而每一个圆都是360°,所以,除极点外,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由于地球上纬线圈(即自转圆周)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使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也从赤道向两极减小。

赤道处纬线圈最长,自转线速度最快,每小时旋转1670千米;南北纬60°地球自转线速度约减小为赤道处的一半(注意不是南北纬45°处,这一点经常反映在题目中,要记住),南北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

6.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知识点。

关于昼夜的相关问题。

应理解昼夜产生、昼夜更替、昼夜长短的产生原因。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是产生昼夜的原因;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昼夜在地球表面不断更替,可见,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不同,因此昼夜长短的产生原因是地球的公转。

在同一时间里,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于是存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要学会如何判断晨昏线,首先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是垂直关系,可以通过判断太阳光线来判断晨昏线。

再考虑地球自转,由白天进入黑夜的即为昏线,反之为晨线。

关于地转偏向力的问题。

由于地球的自转,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了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有沿赤道运行的物体无偏向。

在这里要注意,地转偏向力指的是在地表向前运动的物体本身所表现出的偏向,所以,向左偏或向右偏指的也是运动物体本身的左右,即观测者面对运动物体的去向。

而不是面对图的左右。

关于自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不必作为重点或难点学习,但对自转偏向力产生的影响要知道。

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的运动、大洋中的洋流、陆地上的河流都有明显的影响,对地表热量与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热量与水量的平衡都有巨大的影响。

这是地理学科内的知识综合点,要引起重视。

7.黄赤交角的有关问题。

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要注意两点。

一是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90°的夹角。

使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产生了一个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二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

使黄赤交角始终存在。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理解这一知识,可用地球公转图与黄赤交角图结合起来理解,要注意读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8.与地球公转运动相关的知识点关于太阳高度角的有关知识应理解,为了便于比较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一般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为准。

正午太阳高度虽然每天都在变化着。

但其空间分布却是很有规律的。

由于地表是个球面,所以在任何季节任何时候,正午太阳高度都从直射点纬度向两侧递减,这里与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密切联系,因此首先要弄明白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掌握这一知识要注意时间(节气)、直射点的位置和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三个问题。

如春分日 2(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向北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向南移动;5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向北移动等。

太阳高度的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某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记住不同时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再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算出所求地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即可算出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也与直射点有关,如: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昼最短。

从时间上说,全年只有春、秋分日全球各处昼夜等长。

从地区上说,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直射,南、北极圈之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带只能见到阳光斜射现象。

四季与五带: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气候四季: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3、1、2三个月划为冬季。

这属气候四季。

五带:五带划分的重要标志是有无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见下表)。

分布范围阳光直射情况极昼极夜情况北寒带北极圈至北极点无有北温带北回归线至北极圈无无无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有无南回归线至南极圈南温带无南极圈至南极点有南寒带无范例分析[例题1](2001年广东、河南卷)2001年4月15日,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讯受到强烈干扰B.使到达地球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D.对人造卫星的运行没有影响分析:本题考查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在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从而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本题难点在于耀斑爆发时使太阳辐射增强的波段主要在紫外光区,B项紫外线有所减少是错误的。

答案:A[例题2]读“太阳照射图”回答:3。

此时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1) 在图上用斜线表示夜半球。

(2) 小时。

点夜长是_____点地方时是______,C(3)A点的经度是_______,B 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4)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分析该题的焦点应放在对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判断上。

依据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分析:点即为太阳直射点。

其次要认准该图为地球的一半,跨线上可知该日为北半球夏至日,A太时(A 点所在经线为正午12小时。

经度180°,所以每条经线相隔30°,地方时相差2点作其所在的时。

晨昏线分纬线圈为昼弧和夜弧,过CB点为8阳高度为90°),而推知。

(需考虑地球的另一半!)纬线,可以推算出其夜长为4小时) ′°26北回归线(或北纬23;;略)(3)东经30°,8时,4(4)夏至;答案:(1)(2)( 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例题。

(1)A图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B图中白昼长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分别用虚线画出太阳直射赤道时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曲线图A图和B (3)在和白昼随纬度变化图。

日点附近,这一天远、近) (4)当白昼长度变化如图B所示时,地球公转到__________(风,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我国东南沿海盛行 _________北极地区的臭氧层空洞将接近。

本题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目。

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和绘图表分析:达能力。

本题通过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度的纬度分布图,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以及地球的公转、季风、大气等知识。

解决本题的关键,一是根据图像特点归纳变化图白昼由北极圈向南极圈逐渐向南北两侧递减.BS2623A规律:图,正午太阳高度从°′、变短,且南极圈产生极夜现象,在北极圈内产生极昼现象。

二是根据上述变化规律确定A 4B两图表示的节气。

A图由于23°26′S上太阳高度为90°,即直射,所以为冬至日;B图由于北极圈产生极昼现象,所以为夏至日。

抓住了上述关键,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答案:(1)正午太阳高度从23°26′S向南北两侧递减 (2)白昼由北极圈向南极圈逐渐变短,且南极圈内产生极夜现象,在北极圈内产生极昼现象 (3)略 (4)远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东南消失[例题4]如果黄赤交角缩小,则 ( )A.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B.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缩小C.热带范围缩小,温带、寒带范围扩大D.热带范围扩大,温带、寒带范围缩小分析:这是一道考查黄赤交角与五带分界线的关系问题,有一定代表性,并可通过此题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