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肠肝循环

合集下载

肝肠循环的英文名词解释

肝肠循环的英文名词解释

肝肠循环的英文名词解释肝肠循环是人体中重要的循环系统之一,主要由肝脏和肠道组成,它们之间通过血液循环进行交流和协作,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肝肠循环在英文中被称为"hepatointestinal circulation"。

这个名词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两个部分,"hepato"和"intestinal",分别指代"肝脏"和"肠道"。

"Circulation"则表示循环,指的是这两个器官之间的血液循环。

肝肠循环是一个闭合的系统,血液从肠道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然后经过肝脏的代谢和排泄作用后,再返回肠道。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承担着多种重要的功能,如血液净化、能量代谢、药物代谢和分解等。

肠道则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以及排除废物和毒素。

肝肠循环的存在,使得这两个器官能够互相合作,实现身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肝肠循环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毒物代谢和排泄:肝脏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之一,通过肝肠循环,毒物在肝脏中被分解和转化为无毒物质,然后通过肠道排泄出体外。

这种循环的存在,有助于保护身体免受致命的毒物损害。

2. 药物代谢:很多药物在体内被肝脏代谢和激活,以实现其治疗效果。

通过肝肠循环,药物可以在肝脏中被净化和转化,并且在需要时被释放到肠道中。

这为药物的效力和副作用提供了调节的机会。

3.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分配:通过肝肠循环,营养物质从肠道进入肝脏,根据身体的需求进行分配和储存。

这有助于保持体内营养物质的平衡,同时避免营养过剩或不足。

4. 血液净化:肝脏通过肝肠循环清除体内的废物物质和代谢产物,例如胆红素和尿素等。

这保持了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了毒素在血液中的积聚和损害。

总的来说,肝肠循环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系统,通过肝脏和肠道的血液交流和协作,维持着人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胆红素的代谢

胆红素的代谢

胆红素的代谢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一种,它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是人体内血红素的主要代谢产物,是临床上判断黄疸的主要依据,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

一.胆红素的正常代谢1.胆红素的来源:1)衰老红细胞的破坏降解:由血红蛋白分子中的辅基—血红素,在肝胆脾和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内降解而产生胆红素,约占人体胆红素总量的80%,称主流胆红素2)无效红细胞生成:即在造血过程中,骨髓内作为造血原料的血红蛋白或血红素,在未成为成熟红细胞成分之前有少量分解而成3)其他含血红素辅基的蛋白质分解:如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过氧化物酶等降解产生,后两者约占20%,称为分流胆红素。

2.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转运:胆红素是难溶于水的脂溶性物质,在血液中主要以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和运输。

正常人每100毫升血浆中的清蛋白能结合34-43umol胆红素,而血浆实际胆红素浓度只有1.70—17.2umol/L.一般情况下,胆红素与清蛋白分子中的第一位点结合,分子比1:1,当胆红素浓度增大,于第二位点结合,就容易被有机阴离子如磺胺类,脂肪酸,胆汁酸,水杨酸等从清蛋白分子里置换出来,增加透入细胞的可能性。

临床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时,这些药物应慎用。

3.胆红素在肝细胞内代谢过程(1)摄取: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有效性取决于1)血窦面肝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

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通过肝脏一次,即有40%胆红素脱离清蛋白而被肝细胞摄取。

2)肝细胞胞液中的两种可溶性受体蛋白----Y蛋白和Z蛋白,也称载体蛋白。

Y蛋白与胆红素的亲和力高于Z 蛋白,既能结合胆红素,又可以结合其他有机阴离子如类固醇,磺溴酞钠等。

在胞液中,胆红素与载体蛋白结合成复合物,阻止其回流入血,而增加其摄入的有效性。

(2)转化: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转化在滑面内质网上进行。

在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催化下,胆红素迅速与尿苷二磷酸-а-葡萄糖醛酸反应,通过其丙酸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极性较强的水溶性结合物—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单酯和双酯,即结合胆红素。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
增加UDPGT的生成和肝脏摄叏UCB能力; 苯巴比妥每日5mg/kg,分2~3次口服,共4~5日或 尼 可刹米每日100mg/kg,分2~3次口服,共4~5日。
4、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
早期应用临床效果较好;
用法为1g/kg,6~8小时内静脉滴入。
素为主的黄疸;
夹有暗绿色 →有结合胆红素的升高。 确定有无贫血、出血点、肝脾大及神经系统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细胞、血型
(ABO和Rh系统)
红细胞脆性实验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
血清特异性血型抗体检查
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的主要依据
肝功能检查
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血浆蛋白和凝血酶
临床分期
分期 表 现 持续时间 12~24小时 12~48小时 第一期 嗜睡、反应低下、吮吸无力、拥抱反射 (警告期) 减弱、肌张力减低 第二期 抽搐、角弓反张和収热 (痉挛期) 轻者双眼凝视;重者肌张力增高、呼吸 暂停、双手紧握、双膞伸直内旋 第三期 吃奶及反应好转,抽搐次数减少,角弓 (恢复期) 反张逐渐消失,肌张力逐渐恢复 第四期 (后遗症 期) 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和 牙釉质収育丌良等四联症
五、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询问病史
母亲孕期病史
家族史 患儿情况,尤其黄疸出现时间
时 间 可能的情况 Rh或ABO溶血病、宫内感染 生理性黄疸 感染、胎粪排出延迟
24小时内 2~3天 4~5天
生理黄疸期已过,黄疸持续加深
母乳性黄疸、感染性疾病、球 形红细胞增多症
(二)体栺检查
观察黄疸的分布情况,估计黄疸的程度

胆红素的前世今生

胆红素的前世今生
胆红素的前世今生
我们一起来分享
2
1
①大部分胆红素是由衰老红细胞破坏、降解 而来,由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辅基血 红素降解而产生的胆红素的量约占人体胆 红素总量的75% ②小部分胆红素来自组织(特别是肝细胞) 中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蛋白质(如细胞色 素P450、细胞色素b5、过氧化氢酶等)的 血红素辅基的分解 ③极小部分胆红素是由造血过程中,骨髓内 作为造血原料的血红蛋白或血红素,在未 成为成熟细胞成分之前有少量分解,即无 效造血所产生的胆红素。
• 间接胆红素又称非结合胆红素,即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的胆红素。由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组成总胆红素。 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主要与各种溶血疾病有关。大量 的红细胞破坏后,大量血红蛋白被转变成间接胆红素, 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不能将其全部转变成直接胆红 素,使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升高。其浓度反映肝细胞的 转化功能和红细胞的分解状态。 • 直接胆红素(DBil)又称结合胆红素,是由间接胆红素 进入肝后受肝内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作用与葡萄糖醛 酸结合生成的。直接胆红素溶于水,与偶氮试剂呈直接 反应,能通过肾随尿排出体外。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起 着重要作用,包括肝细胞对血液中间接胆红素的摄取、 结合和排泄三个过程。血清直接胆红素的升高,说明经 肝细胞处理后胆红素从胆道的排泄发生障碍
• 胆红素代谢试验:肝在胆红素代谢中具有摄取、 结合和排泄功能,如其中一种或几种功能障碍, 均可引起黄疸。检查胆红素代谢情况对于判断 肝功能和黄疸鉴别均有重要意义。 •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的主要价值在于发现隐性黄 疸。胆红素每日生产量少于50mg,但正常肝每 日能处理胆红素达150mg。由于肝处理胆红素 的储备能力大,因此血清总胆红素非肝功能的 敏感指标。虽然肝病时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常 反映了较严重的肝损害,但并非完全如此,例 如暴发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可仅轻、中度升 高;胆汁郁积性肝炎时,尽管肝细胞受累相对 较轻,血清胆红素却可显著升高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

胆红素与白蛋白解离 ,只有胆红素被肝细胞所摄取。
②肝细胞内有两种色素受体蛋白即 y 蛋白与 z 蛋白 y 蛋白与胆红素亲与力较高 ,在肝细胞中
含量较大 ,约占肝细胞浆蛋白的 5% ,就是肝细胞内主要的胆红素载体蛋白 ;y 蛋白与 z 蛋白利
用其对胆红素的高亲与力 ,从细胞膜上接受进入胞质的胆红素 ,并将它运至内质网。
病理性黄疸 常有以下特点 : 黄疸在出生后 24小时内出现 ; 黄疸程度重 , 血清胆红素> 205、
2--256 、5μmol/L(12--15mg/dl), 或每日上升超过 85μmol/L(5mg/dl); 黄疸持续时间长 ( 足月
儿> 2周 , 早产儿> 4周 ); 黄疸退而复现 ; 血清结合胆红素> 26μmol/L(1 、 5mg/dl) 。对病理性
酸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主要生成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被排泄至毛细胆管的过程 ,有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等参与 ,毛细胆管膜
上也存在一种以载体为中介的转运过程 ,这一过程必须对抗浓度梯度。当肝细胞损伤时
,可由
于结合型胆红素的排泄障碍而造成肝细胞淤滞性黄疸。 由于肝细胞内有亲与力强的胆红素载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转化在滑面内质网上进行。在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催化下
,胆红素被转
化为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经结合转化后 ,其理化性质发生了变化 ,从极性很
低的脂溶性的未结合胆红素变为极性较强的水溶性结合物
-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 从而不易透
过生物膜。这样既起到解毒作用 ,又有利于胆红素从胆道排泄。在肝细胞内 ,胆红素通过其丙
(4)遗传性疾病 红细胞 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G6PD)缺陷在我国南方多见 , 核黄疸发生率

(完整版)诊断学名词解释精华版

(完整版)诊断学名词解释精华版

1.发热(fever):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发热.2.热型:许多发热性疾病时,体温曲线的形状可有一定规律性,称为热型.3.稽留热(continued fever):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摄氏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4.弛张热(remittent 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5.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至39度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多见于布氏杆菌病。

6.间歇热:体温聚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7.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8.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9.症状(symptom):患者主观感受到不舒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10.体征(sign):医师客观检查到的患者身体方面的异常改变。

11.水肿(edema):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12.咯血(hemoptysis) :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称咯血.13.牵涉痛(referred pain):是指内脏器官或深部组织的疾病引起的疼痛,可在体表的某一部位也发生痛感或痛觉过敏区.14.发绀(cyanosis):又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现.15.中心性发绀:由于心肺疾病导致SaO2降低所指的发绀.16.呼吸困难(dyspnea):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17.三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时,患者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

胆红素代谢过程示意图(精选课件)

胆红素代谢过程示意图(精选课件)

1 / 4
胆红素代谢过程示意图
正 常 胆 红 素 代
谢 过 程 2016年04月03日 郭建飞 ﻩ
血循环中 单核—巨噬细胞破坏、降解
组织蛋白酶 催化酶 . .
衰老的红细胞 . .
血红蛋白 血红素、珠蛋白 胆绿素 原
非结合胆红素 80%--85%
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15%--20%
尿胆原、尿胆

还原

肝脏、与白蛋白分离后被肝细
胞摄取,在肝细胞与Y、Z载
体蛋白结合
总胆红素(非结合)
被吸收回肝的少部分尿胆原
经体循环由肾排出体外
2 / 4
3 / 4
血循环运输
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作用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大部分经粪便排出 细菌酶分解、还原
胆管 . .
肝门静脉.
结合胆红素(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
肠道 尿胆原 粪胆原 肠道吸收
.
少部分肝门静脉(肠肝循环) .
.
·····谢阅。

[感谢您的阅览以及下载,关注我,每天更新]
4 / 4。

肝的生物化学

肝的生物化学

肝的生物化学1.生物转化作用:来自体内外的非营养物质(药物、毒物、染料、添加剂,以及肠管内细菌的腐败产物)在肝进行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这一过程称为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2.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细胞内分解生成的具有24碳的胆汁酸,包括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产物。

3.次级胆汁酸:由初级胆汁酸在肠道中经细菌作用氧化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产物。

4.单胺氧化酶(MAO):单胺氧化酶存在于线粒体中,从肠道吸收来的腐败产物胺类可由此酶氧化脱氨,生成醛与过氧化氢。

5.结合胆红素:胆红素在肝微粒体中与葡糖醛酸结合生成的葡糖醛酸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它水溶性大,易从尿中排出。

6.胆色素:胆色素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分解代谢产物,主要是衰老的红细胞在网状内皮系统中分解产生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进一步分解而来。

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

7.胆素原的肠肝循环生理情况下,肠中产生的胆素原约有10%-20%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又以原形随胆汁再次排入肠道,此过程称为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8.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在肝细胞合成的初级胆汁酸,随胆汁进入肠道,转变为次级胆汁骏。

肠道中约95%胆汁酸经门静脉被重吸收入肝,并同新合成的胆汁酸一起再次被排人肠道,此循环过程称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9.黄疸胆红素为金黄色物质,大量的胆红素扩散进人组织,可造成组织黄染,这一体症称为黄疸。

根据胆红素生成的原因可将黄疸分为三种类型。

即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

10.胆汁:是肝细胞分泌的一种液体,分为肝胆汁和胆囊胆汁,主要成分是胆汁酸盐,另外还含有多种酶类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是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与糖异生作用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确保全身各组织的能量供应; 肝脏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肝脏能合成多种血浆蛋白质,并在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中也起重要作用; 肝脏在维生素的吸收、贮存和转化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胆汁酸的生理功能:作为较强的乳化剂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维持胆汁的液态胆色素的正常代谢过程:1.衰老的红细胞被网状内皮系统破坏后释出的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催化下,生成胆绿素,再在胆绿素还原酶催化下生成脂溶性的胆红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 清 胆 红 素 UCB升高明显 升高明显 CB/TB / 尿胆红素 尿胆原 尿胆素 粪便颜色 <20% (—) ) (++)/升高 ) 升高 (++)/升高 ) 升高 深
【红细胞中】:胆红素代谢过程:衰老的红细胞——破坏——释放 血红蛋白(占70%)——分解为血红素+珠蛋白(珠蛋白降解为氨基 酸)——血红素被进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胆绿素——胆红素——离 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谢 谢
仅供参考-欢迎指正
备注说明( 备注说明(二)
#肝细胞性黄疸 是由于肝细胞病变,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 以致有相当量的非结合胆红素(UCB)潴留于血中,而未受损的肝细胞仍 能将非结合胆红素(UCB)转变为结合胆红素(CB),同时因肝细胞损害和 肝小叶结构破坏,致使结合胆红素(CB)不能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而反流 入血(部分经肾脏排泄,故尿胆红素可为阳性),结果发生黄疸,其 中以结合胆红素(CB)增高为主(肝细胞结合胆红素的合成功能很强大, 少量即可完成)。
粪胆素
三种黄疸鉴别
鉴别项目
症状体征
溶血性黄疸
贫血、 尿 贫血、Hb尿 脾肿大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黄疸波动/进行性 黄疸波动 进行性 肝区不适、 肝区不适、消化道症 加深、胆囊肿大、 加深、胆囊肿大、 状重、 状重、脾肿大 皮肤瘙痒 UCB升高 CB升高 升高 升高 >35% (++) ) 正常/—/+(轻度) (轻度) 正常 正常/—/+(轻度) (轻度) 正常 变浅或正常 CB升高明显 升高明显 >60% (+++) ) (—)/降低 ) 降低 (—)/降低 ) 降低 完全梗阻时为陶 土色
【肝脏中】:与血清蛋白结合形成 胆红素清蛋白结合体——转运 至肝脏(被肝细胞摄取前与清蛋白分离)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结合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胆红素)水溶性强——肝细胞分泌结合胆红 素——
【肠道中】 】 进入肠道——脱去葡萄糖醛酸基——d-尿胆素原和中胆素原(中胆 素原——粪胆素原)——胆素原(又名尿胆原、尿胆素原。是 d-尿胆素 原和中胆素原、粪胆素原的统称)——
【肠道外】 大部分随肠道粪便排出,小部分吸收入血经肾脏排泄——接触空 气分别被氧化为d-尿胆素、i-尿胆素原、粪胆素(统称为胆素)
备注说明( 备注说明(一)
#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CB)、间接胆红素(游离胆红素、UCB) #铁卟啉化合物(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等) #尿三胆:尿中胆色素包括 胆红素(bilirubin)、尿胆原(urobilinogen)及 尿胆素(urobilin),俗称尿三胆。它们都是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被分 解代谢的产物。 # 胆红素是有毒的脂溶性物质,正常人每天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产 生200-300mg胆红素,肝脏每小时能清除约100mg胆红素,远远大于机 体产生胆红素的能力。
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周邦文
Hb
吞噬细胞
游离胆红素 UCB
门 静 脉
肝细胞受损 胆道阻塞血 CB反流入血血液循环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多 量 少量
尿胆原
回肠末端、结肠细菌
尿胆原
少量
绝大多数
粪胆素原
接触空气
尿胆红素
接触空气
尿胆素 注意:尿胆原的 别名:胆素原、尿胆素原 CB能通过肾脏排出(UCB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