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肠肝循环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肝的代谢功能—胆色素代谢(正常人体机能课件)

肝的代谢功能—胆色素代谢(正常人体机能课件)

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1.肝具,的有组造肝织动成结脉构血和和门清化静学未脉构双结成重特合血征供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
2. 具有丰富的血窦;
3. 有两条输出通道;
肝细胞性黄疸 ¯
4. 亚细胞结构丰富,含有丰富的酶类。
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能力降低所致。
¯ 阻塞性黄疸
各种原因引起的胆1.汁肝具的排有组肝泄织动结通脉构和和道门化静受学脉构阻双成重,特血征使供:;胆小管和毛细胆管
目录
CONTANTS
01
胆红素 的生成
02
胆红素 的运输
学习目标
1. 熟悉胆红素的生成
肝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构成特征:
2. 熟悉胆红素1在. 具血有肝液动中脉和的门运静脉输双重血供; 2. 具有丰富的血窦; 3. 有两条输出通道; 4. 亚细胞结构丰富,含有丰富的酶类。
一、胆红素的生成
胆色素是铁卟啉类化合物在体内分解代谢的产物,包括胆红素、胆
肝细胞中结合胆红素
肝的组织结构和化在学构G成S特T征与: 载体介导
1. 具有肝动脉和门下静脉,双重逆血浓供;度梯度主
2. 3.
具有有两丰条富输动的出血通转窦道;;运
4. 亚细胞结构丰富,含有丰富的酶类。
毛细胆管
目录
CONTANTS
01
血清胆红素 的浓度范围
02
黄疸概念
03
黄疸分类
学习目标
1. 熟悉血清胆红素的浓度范围
2. 具有丰富的血窦;
素血症。
3. 有两条输出通道; 4. 亚细胞结构丰富,含有丰富的酶类。
当血清中胆红素含量升高而引起皮肤、粘膜、在部分组
织和内脏器官及某些体液的黄染,这一体征称黄疸。

新生儿黄疸教(学)案

新生儿黄疸教(学)案

医科大学儿科学教案授课教师王琳课程名称儿科护理学授课容新生儿黄疸选用教材《儿科护理学》第5版,人民卫生参考教材《儿科护理学》〔双语教材〕,人民卫生《儿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人民卫生《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84-187儿科护理学教案目的与要求掌握1、掌握新生儿胆红素代特点2、掌握新生儿黄疸的分类与护理熟悉3、熟悉新生儿黄疸的治疗要点了解4、了解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新进展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PBL、抛锚式〔建构式〕教学。

2、课堂讲授、自学与互动式讨论。

3、临床病例教学视频联系临床和进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多媒体课件、黑板板书和视频资料相结合,以图、文、声等多角度介绍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本次容教学时间约40分钟。

具体容时间分配如下1.引入新课展示教学图片提出问题请2个学生回忆胆红素代相关知识,进入本次课,介绍本次课教学容、教学目标、学习方法 2分钟2.详细讲解介绍新生儿黄疸的概述、分类与治疗护理要点,共计40分钟,其中:●教学展示临床病例、提出问题3分钟●教师讲授+图片展示+启发讨论疾病概要20分钟●师生共同讨论病案中病史要点、质疑释疑、共同建构 5分钟3.小结复述新生儿胆红素代特点、新生儿黄疸的分类与护理要点 5分钟重点、难点与临床应用重点1.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2.黄疸患儿的护理措施难点新生儿胆红素代特点临床应用光疗方法的临床护理应用。

主要外语词汇neonatal jaundice 新生儿黄疸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肠肝循环physiological jaundice 生理性黄疸pathologic jaundice 病理性黄疸phototherapy 光照疗法复习与总结1.新生儿胆红素代特点2.新生儿黄疸的分类与护理要点课后思考题见临床病例分析。

备注1.突出重点容的教学方法,讲稿中采用“☆〞标示。

2.突破难点容的教学方法,讲稿中采用“△〞标示。

生化教案(血液生化、肝胆生化-王佳诗)

生化教案(血液生化、肝胆生化-王佳诗)
教学难点
血红蛋白生物合成概况、胆红素的生成、
教学策略
多媒体、理论讲解、案例教学、引导启发
教学环境
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视频、病例、图片、二维动画、习题、ppt课件、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资源、生物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策略
引入
本次课题
(5分钟)
病例分析:通过黄疸病例和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的区别,归纳黄疸的产生机制、类型及临床鉴别。
巩固、小结知识点二
(5分钟)
知识点二的要点
教师随机抽查学习效果。ppt逐一展示知识要点。
学生巩固重要内容,并归纳总结。
ppt演示、
提问法、
归纳总结法
学习
知识点三
(45分钟)
知识点三:
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1.肝对胆汁酸、胆色素代谢的作用
2.黄疸类型的鉴别
口授(讲课)、
课件演示
学生观看课件演示,思考、分析、讨论、解决问题。
二维动画、
图片演示法、
问题探究法、讨论分析法
巩固、小结知识点三
(5分钟)
知识点三的要点
教师随机抽查学习效果。ppt逐一展示知识要点。
学生巩固重要内容,并归纳总结。
ppt演示、
提问法、
归纳总结法
学习知识点四
知识点四:
胆汁和胆汁酸盐
师随机抽查学习效果。ppt逐一展示知识要点
学生巩固重要内容,并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法
布置习题
(5分钟)
习题:
1.何谓生物转化作用?有何生理意义?
2.结合胆红素与未结素胆红素有什么区别,对临床诊断有何用途?

黄疸(临床本科)

黄疸(临床本科)

概念
血清中胆红素升高 皮肤、粘膜、巩膜及其他组织和体液 发生黄染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TB)为: 1.7~17.1μmol/L
• 隐性黄疸: 17.1~34.2μmol/L(不易被察觉) • 显性黄疸: ≥34.2μmol/L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正常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 血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
四.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一)溶血性黄疸:非结合胆红素增多 1.病因和发病机制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红细胞内 的血红蛋白数量和质量的异常造成红细胞寿命 缩短的一种先天性贫血。 此病目前尚无特殊根治方法。
地中海贫血
由于最早在意大利、希腊和其他地中海区 域的民族及其移民的后裔中发现此病,所以 当时叫“地中海贫血”。后来发现除地中海 地区之外,其他临接海洋的地区也是本病的 高发区,所以又叫“海洋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
◆后天性获得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溶血 ◇非同型输血溶血 ◇蚕豆病 ◇伯氨奎 ◇蛇毒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引起的溶血
蚕豆病(补充)
在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 陷的情况下,食用新鲜蚕豆后突然发生的急性 血管内溶血。
◇ G-6-PD有保护正常红细胞免遭氧化破坏的
TB CB CB/TB ALT、AST
ALP GGT PT TC LDL-C TG
英文缩写 血清总胆红素 血清结合胆红素 血清结合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 丙氨酸转氨酶(ALT)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 碱性磷酸酶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 凝血酶原时间 血清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甘油三酯
五.辅助检查 1.B超:肝、胆系统疾病 2.X线:胆道结石 3.经皮肝穿刺胆囊造影(PTC): 区别肝外胆管阻塞和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 4.上腹部CT扫描:肝、胆、胰疾病的鉴别 5.磁共振成像(MRI): ◇肝脏良恶性疾病区别优于CT ◇诊断结石敏感

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又称为肠肝循环(enterohepticcycle)。

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此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

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

动物实验显示,抗菌药物抑制肠道细菌后,可降低某些药物的肝肠循环。

肝肠循环可使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延长多少取决于进入肝肠循环的量与给药量的比例。

肠道中约10%~20%的胆素原可被肠道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

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肝肠循环(bilinogenenterohepaticcirculation)。

只有少量经血液循环入肾并随尿排出。

正常人每日随尿排出约0.5~4.0mg 胆素原。

胆素原接触空气后被氧化成尿胆素,后者是尿的主要颜色。

游离胆红素经肝转化生成的葡萄醛酸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在回肠末端和结肠内细菌作用下,脱去葡萄醛酸,并还原生成胆素原(包括d-尿胆素原,中胆素原,粪胆素原)。

在肠道下段,这些无色的的胆素原接触空气后被氧化成胆素(相应的为d-尿胆素,i-尿胆素和粪胆素)。

胆素呈黄褐色,是粪便的主要颜色。

当胆道完全梗阻时,因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和进而形成胆素,所以粪便呈现灰白色。

新生儿的肠道细菌稀少,粪便中未被细菌作用的胆红素使粪便呈橘黄色。

肝胆肠排毒培训_2023年学习资料

肝胆肠排毒培训_2023年学习资料

人体的九大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系统-⊙生殖系统-⊙神 系统-⊙泌尿系统
亚健康体检表-常见症状-得分-常感疲劳-眼花头昏-3分-味觉不灵-食欲不振-头昏脑胀-不宜复原-掌腋多汗燥口干-久站头晕-眼花目眩-自感低烧-夜常盗汗-精力下降-动作迟缓-兴趣变淡-欲望骤减-晨不愿起-昼常打盹 忧郁孤独-自卑郁闷-不易入眠-多梦易醒-鼻塞流涕-咽喉疼痛-肢体酥软-力不从心-易患感冒-唇起疱疹-局部麻 -手脚易冷-腰酸背痛-疲惫乏力-体重减轻-体虚力弱-口舌溃疡-反复发作-懒于交际-情绪低落-舌生白苔-口臭 生-精神焦虑-紧张不安-便稀便秘-腹部饱胀-憋气气急-呼吸急迫-健忘多疑-熟人忘名-心悸心慌-心律不齐-遇 激动-无事自烦-注意力分散思维肤浅-反酸隔气消化不良-目鸣且背
以上30种现象中:-1、若你的累积分超过30分,则亚健康状态明显,必须马上开始排-毒。-2、若你的累积分超 50分,「-则开始向慢性疾病转化,必须坚持做-3个以上的疗程的排毒。每一个疗程为期3个月,调理恢复进行平衡 维护。-3、若你的累计总分超过80分,则机体将发生器质性病变,必须在-营养专家指导下进行长期排毒。
人体内有多少毒素?-⊙人体内毒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毒-素2kg-15kg左右-⊙关节内毒素最多达到3kg左 -⊙肠道毒素40%淋巴毒素45%其他毒-素15%左右-每个人体内都有结石-500颗到800
图A-图B-懂罪-r"-按点-瓶-按摩点-酸作
密-胆石形状-说明-胆石图-嚣-软团颗粒物质-胆石的前驱物,沉积于胆囊里,累积即成结石。-藉-积存与肝胆中 油脂,胆固醇也称脂质脂肪肝的物质-黄-纤维物质-易引起肝硬化,也称纤维化的颗粒物。-芝麻或黑糯米、-坚硬囊里的黑胆石,常见于节食或不吃早餐者。

肠肝循环——胆红素

肠肝循环——胆红素

肠肝循环——胆红素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一种,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红细胞衰老后,释放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中的的血红素经体内代谢为不溶于水的间接胆红素(又称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经肝脏形成可溶于水的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肾随尿排出体外。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

,这就是肝脏内胆红素的正常转化。

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就是总胆红素。

大部分的胆红素来自衰老的红细胞崩解;约15%左右是由在造血过程中尚未成熟的红细胞在骨髓中被破坏而形成的。

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胆红素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黄疸的主要依据,有助于肝胆疾病和血液疾病的诊断。

间接胆红素:是指不与葡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难溶于水,不能通过肾随尿排出。

间接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溶于水,能通过肾随尿排出体外。

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包括肝细胞对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三个过程,其中任何一个过程发生障碍,均可引起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出现黄疸。

粪胆原:是指结合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腔后,被肠道细菌分解形成尿胆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

尿胆原:是小部分由肠道吸收,经门静脉回肝,其中一部分再次回肝变成结合胆红素并再排入肠腔(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另一部分从门静脉进入体循环,然后进入肾脏,随尿排出变成尿胆原。

尿胆红素;由血中结合胆红素超过阈值从尿中排出形成。

至于我们平时说的尿三胆,即尿胆原、尿胆红素和尿胆素(尿胆原与空气接触后被氧化为尿胆素,尿胆素是尿的主要色素来源)三种物质。

胆红素代谢过程:a.体内胆红素主要来自血红蛋白的分解,此时的胆红素称为非结合胆红素。

b.非结合胆红素进入肝脏后,在葡糖醛酸基转移酶催化下,形成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胆红素的肝肠循环胆红素是一种黄色的化合物,由衰老的红细胞代谢产生。

它是胆汁的组成部分,并在肝脏中被合成、转运和代谢。

胆红素在肝肠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肝脏和肠道的相互作用进行转运和排泄。

本文将介绍胆红素的合成和排泄机制,以及与肝肠循环相关的疾病。

胆红素的合成和代谢胆红素的合成主要发生在肝脏中的巨噬细胞和赤色骨髓中的红细胞。

首先,有机体从老旧的红细胞中释放出血红素。

血红素被赤色骨髓中的巨噬细胞转化为胆红素,然后转运到肝脏。

在肝脏内,胆红素与葡萄糖结合,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

这个复合物被排泄到胆汁中。

在肠道中,胆红素通过细菌的作用被还原为不溶性的胆红素。

不溶性的胆红素被再次转化为可溶性的胆红素,然后被肠道吸收。

从肠道吸收的胆红素重新进入血液循环,被肝脏再次排泄到胆汁中,形成肝肠循环。

胆红素的代谢主要依赖于肝细胞内的两种特定的转运蛋白。

有机体中的主要胆红素转运蛋白被称为乳铁蛋白。

这个蛋白质能够将胆红素从血液中转运到肝细胞中。

在肝细胞中,胆红素与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可溶性的胆红素。

另一个转运蛋白是ABCB4,它负责将合成的胆红素从肝细胞排出到胆汁中。

胆红素的肝肠循环胆红素的肝肠循环是胆红素在肝脏和肠道之间的转运过程。

它起到了胆红素排泄和再吸收的重要作用。

在肝脏中,胆红素被合成和转运到胆汁中。

然后,胆汁被储存在胆囊中,并在需要的时候通过胆囊管道进入十二指肠。

在十二指肠中,胆汁中的胆红素与肠道内的细菌相互作用,被还原为不溶性的胆红素。

然后,不溶性的胆红素被再次转化为可溶性的胆红素,并被肠道吸收。

从肠道吸收的胆红素重新进入血液循环,被肝脏再次排泄到胆汁中。

胆红素的肝肠循环是一个闭合的循环,其中胆红素在肝脏和肠道之间来回转运。

这种循环机制确保了胆红素的平衡和正常的排泄。

与肝肠循环相关的疾病肝肠循环紊乱或疾病可能导致胆红素的异常积累或排泄。

一些疾病和病况可能会对胆红素的代谢和转运产生影响,例如:1.胆道梗阻:胆道梗阻可能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排泄到肠道中,进而引发胆红素高血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红素肠肝循环
三种黄疸鉴别
鉴别项目
溶血性黄疸
症状体征
贫血、Hb尿 脾肿大
血 清 胆 红 素 UCB升高明显
CB/TB
<20%
尿胆红素
(—)
尿胆原
(++)/升高
尿胆素
(++)/升高
粪便颜色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肝区不适、消化道症 状重、脾肿大
黄疸波动/进行性 加深、胆囊肿大、 皮肤瘙痒
UCB升高 CB升高
谢谢
仅供参考-欢迎指正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肝脏中】:与血清蛋白结合形成 胆红素清蛋白结合体——转运 至肝脏(被肝细胞摄取前与清蛋白分离)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结合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胆红素)水溶性强——肝细胞分泌结合胆红 素——
【肠道中】 进入肠道——脱去葡萄糖醛酸基——d-尿胆素原和中胆素原(中 胆素原——粪胆素原)——胆素原(又名尿胆原、尿胆素原。是 d-尿 胆素原和中胆素原、粪胆素原的统称)——
【肠道外】 大部分随肠道粪便排出,小部分吸收入血经肾脏排泄——接触空 气分别被氧化为d-尿胆素、i-尿胆素原、粪胆素(统称为胆素)
备注说明(一)
#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CB)、间接胆红素(游离胆红素、UCB) #铁卟啉化合物(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等) #尿三胆:尿中胆色素包括 胆红素(bilirubin)、尿胆原(urobilinogen)及 尿胆素(urobilin),俗称尿三胆。它们都是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被分 解代谢的产物。 # 胆红素是有毒的脂溶性物质,正常人每天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产 生200-300mg胆红素,肝脏每小时能清除约100mg胆红素,远远大于机 体产生胆红素的能力。
CB升高明显
>35%
>60%
(++)
(+++)
正常/—/+(轻度) (—)/降低
正常/—/+(轻度) 变浅或正常
(—)/降低
完全梗阻时为陶 土色
【红细胞中】:胆红素代谢过程:衰老的红细胞——破坏——释放 血红蛋白(占70%)——分解为血红素+珠蛋白(珠蛋白降解为氨基 酸)——血红素被进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胆绿素——胆红素—— 离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备注说明(二)
#肝细胞性黄疸 是由于肝细胞病变,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
以致有相当量的红素(UCB)转变为结合胆红素(CB),同时因肝细胞损害和 肝小叶结构破坏,致使结合胆红素(CB)不能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而反流 入血(部分经肾脏排泄,故尿胆红素可为阳性),结果发生黄疸,其 中以结合胆红素(CB)增高为主(肝细胞结合胆红素的合成功能很强大, 少量即可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