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考

东茹庄小学校长辛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一位校长对此都耳熟能详。经过此次远程培训学习,再次引起了我对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认真思考,一种感触深刻、紧迫感强烈的思考。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在历史长河中,早在我国古代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就实施“六艺”教育,包含礼、乐、射、御、书、数六科,是一种包含和谐发展用意的理想教育模式。古希腊雅典教育则形成了以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制度。

进入近现代,中外教育家通过他们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给人们留下来许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思考。民国初年,就任教育部长后蔡元培先生即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说“五育”分别像人的筋骨、肠胃、呼吸和神经系统,不可偏废。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我们所要求的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和甚至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说:“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能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务爱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站在历史高度来认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一问题。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关乎我们能否真正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事业能否实现这一重大战略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要求。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德育为先

德育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应该居于什么位置?

透过人类战争来重新认识和反思学校德育。一位二战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当上了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在每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时,他都会给他们写同样的一封信:“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工程师毒死;妇女和幼儿被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因为,只有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德育是人的灵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阐述学校教育的目的时说,学校应是人性的工场,培养聪明、谨慎和虔诚的人。通过学校的作用,使人真正成为人:(1)理性的生物;(2)作为一切生物和自己的主宰的生物;(3)造物主所高兴的生物。很明显,他们都主张教育要回归原点,重视对学生人性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高分低能是次品,体质不好是废品,品德不良是危险品。”能力宛若发动机,道德就是方向盘。培养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就要坚持德育为先。

坚持立德树人。中国素有立德树人的文化传统。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位列首位;梁启超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我认为,学校教育要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德育为首先,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深知,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可以等待,而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必须从小熏陶和培养;我们坚信,一个孩子自小养成了良好习惯、奠定了优秀道德品质的基础、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尽管他当前的学习成绩尚不理想,也只会是暂时的,他对未来总是会充满着信心和力量,将来他一定会获得成功和实现美好的生活的理想。

坚持在教育教学中育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在教学和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他提出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性教学”概念:“我得立刻承认,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德育工作不是虚无的,也不是游离于教学工作以外的独立课程。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德育与学科教学密不可分。正确的、全面的“教育”,至少应包含三个层次内容:一是对学生学科知识的讲授,谓之“传授”;二是对学生学科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谓之“教学”;三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谓之“教育”。令人遗憾的是,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部分学科教师未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全面地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功能;部分教师简单地以“班主任”、“非班主任”的身份机械地把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任务人为区隔开来。我们期待,学校里的每一个教师都能牢记教书育人这一根本,真正、自觉地让教育过程首先是“个体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应当起到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形成“教书”和“育人”的和谐统一。

三、我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计划

(一)明确树立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

在“英语热”中,我们保持着“冷思考”,始终注意把握好“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方向。

办学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育人理念:培养富有责任感,具有国际公民意识、中国文化素养、世界眼光的特区现代中国人;

素质目标:身心健康活泼,品行优良端正,英语能力突出,基础扎实全面。

我们期望,经过小学阶段的培养,每一个学生在离开学校时,都已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形成了扎实的知识技能和学习基础,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和完善的人格,通过这里,可以为孩子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孩子们的人生起跑线由此将变得绚烂多彩。

(二)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机制 摘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当前学生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对学生的日常评价改革是学生评价改革的关键,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把标杆管理的原理应用于学生评价,在学校推行标杆管理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不仅有其可行性,而且是学校绩效提升的杠杆。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评价;日常评价;标杆管理;全面发展1.问题的提出 学生评价历来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评价受到所有关心教育发展人士的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002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通知》也明确提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可见,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新课程,在学生评价改革方面,强调的是评价的本体性功能,反对以评价的附加性功能取代评价的本体性功能,反对以选拔性评价代替日常性

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日常学生评价和选拔性的考试区分开来,使学生评价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发挥其最原始的本真功能。长期以来,在教育实践中,学生评价的选拔性功能被当作了学生评价的主要功能,致使学生评价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不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了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新课程倡导的日常学生评价和选拔性的考试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评价。日常学生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强调的是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是其最终目的。它要求学生评价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把评价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评价反馈等方面都要凸显并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这既是新课程学生评价的出发点,也是衡量学生评价改革成败与好坏的标准。学生评价中每一个具体措施的提出与落实,都要服务于这一目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当前学生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对学生的日常评价改革是学生评价改革的关键,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从理论上认清日常评价在学生评价中的作用,在实践中摸索日常评价的操作措施和实施方法,以推动学生评价改革的深入进行,确保课程改革的成功。 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在多年的学校管理工作中,不断尝试学生的评价机制,从2003年开始,在长乐初中进行农村初中“标杆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大胆改革了学生的评价机制,实施了学生标

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论文

浅谈小学生课堂倾听能力的培养 比丽克孜 容摘要:通过对学生课堂倾听现状的分析,明确存在的问题:1、需要填充的成长特点。2、改革滞后的课堂教学。3、怎样使课堂活起来。采取的措施:建 立、亲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倾听;创设情境,乐于倾听; 使教学容贴近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恰当评价,鼓励倾听;教给方 法,善于倾听。 关键词:倾听现状方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在各种实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我们的学生每天都在听,可是不一定都在倾听。听与倾听不同,听是一种生理过程,倾听则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动。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九条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倾听是一种技巧,是一种修养,是一门艺术,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小学生课堂学习中捕捉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我们聚焦课堂时,却发现课堂现状不容乐观。往往是教师明明指出这样说是不可以的,可学生发言时却是我行我素,照说不误;一个同学发言还没结束,其他同学就开始议论对错;有时老师苦口婆心说上个三五遍,问大家是否明白时,大家是异口同声说明白,但当老师叫起其中的某位同学问他明白了什么时,他却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即使回答了,

也是胡编乱造,前言不对后语。在活跃的课堂中,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倾听。以上种种现象,在我们的低段课堂上屡见不鲜,纠其原因,都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专注地倾听惹的祸。可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多么的重要。 对此,我们应该认真思索,怎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倾听习惯,落实有效倾听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最终学会如何倾听,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养成良好的课堂倾听习惯 叶圣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在当今课堂,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一种倾向:一个同学的发言还没有结束,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嘴巴不停地喊:“我来,我来……”。老师刚提出作业要求,有几个同学又问,老师刚纠正同学的错误答案,另一个同学又重复同样的错误……凡此种种,都是学生不认真倾听老师或同学的发言引起的。如何改变现状,让每一个孩子学会倾听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呢? 1、指导学生学会倾听的姿势 手势或身体动作能够反应学生是否倾听。课堂上,我们对听的姿势要给予认真指导。如:听老师讲话或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注视对方,手不做其他小动作,嘴巴不发出声音,以示尊重。倾听中,若同学的回答与自己思考相一致,则致以微笑或点头或给一个眼神等非语言信息以示自己在听。若听不明白皱一下眉或做一个苦脸或在白纸记符号。 2、引导学生保持理解的心态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约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所以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再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都会是脆弱的,甚至是有严重缺陷的和偏狭的。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我们应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目前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过分溺爱型。有些家庭条件好的独生子女,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

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生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二是功利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学习,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三是缺爱型。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小孩遭受父母离异,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 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启发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做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做法 新课程在我们学校已实施多年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教育观念有所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较大转变,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程度;仍过多强调共性,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仍过多倚重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这些问题与新课程评价的特点不相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实施有效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教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突出对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是一种手段,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查找学习成败的原因,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及通过反馈,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为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上。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评价,有利于保证教育质量,有利于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学生思想的评价,则会抑制学生兴趣爱好

和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发展,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束缚。例如教师为了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发散思维能力,是否具备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实践能力,是否具备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等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对学业成绩的考核,主要是进行课内知识一维评价,虽然发挥了量化评价的作用,重视了评价的选拔功能,但对评价的发展功能重视不够,评价的方式比较简单,这种评价完全是在极其狭窄的范围内进行的。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同时,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已在解题策略、思维或学习上长处和不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因此,评价内容要综合化,既要重视基础知识方面的评价,更要重视基础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查时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要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查学生的操作实践、归纳分析、合作交流、探究创新等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张扬,让各类学生在考查中展示自己的潜能与才华。 三.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的是全体适龄的少年,要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使他们能健康活泼地成长,积极主动地发展,长大后能适应社会,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现在有些学校仍然采用的是以期中、期末闭卷考试

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全面发展

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全面发展 ——初一年级“培优补差”工作安排 我们初一学生差生多、底子薄、学习习惯差、自制力弱,并且大多学生父母的文化素质低,大多家长做小生意,家庭环境差。由于种种原因,学习困难的学生相对较多。面对大面积的学习困难学生,我们老师应积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我们各位科任教师应根据学生现状努力改变自己的课堂行为,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转化差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行新课改上。课堂上关注差生,课后重视差生,不仅关注差生现在的成绩,而且关注差生的思想情况和成差原因,决不放弃一个差生,力求使每一个差生得到转化。 一、转变观念 为了正确看待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教师必需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因为传统的教育只能让一部分学生获得成功,而总有一部分学生或因天份不高,或因自己不努力,必须加以淘汰;现代教育思想则认为,不容许淘汰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是每一位学生的权利,促使其成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教师的责任就是鼓励每一个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念,为其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其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要树立转化一个学习困难学生与教育培养一个优秀学生同样重要的观念。提高教育质量不能只看分数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看每一个人是否都得到了成功的教育和培养。因此,我们要让成功教育不是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到行动上。 二、成差原因分析 教师除了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外,还要真正掌握学生成差原因,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我们初一老师揣摩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差原因,寻找根源,发现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但更多的是学生自身原因。 1、适应能力差:初一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初到城区学校, 因环境变化,课程增加,学习方法改变,任课老师走马灯似的,你来我往,使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 2、志向性障碍:学习无目的性、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己的日常学习抱自暴自弃的态度,把接受在校教育的活动看作是套在自己身上的精神枷锁。 3、情感性障碍: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缺少内驱力。有些学生虽然有学习能力,但缺少学习积极性,成天无精打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欠帐日益增加,成绩每况愈下。惧怕考试,一旦考分不高,士气低落,情绪沮丧。做作业

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e2891676.html, 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于敬茹 来源:《活力》2019年第06期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受教育的要求是越来越广泛,目前已经涉及了德智体美劳这五项内容,本文围绕一个“劳”字展开,通过分析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发现目前劳动教育被忽视又重新认识的原因,最终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贡献一定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作用 众所周知,劳动教育是人的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一定的劳动技能,不仅有利于学生战胜眼前所面临的学习困难,更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入相应的劳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劳动在社会生产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爱护劳动者和热爱劳动的品质,同时,劳动教育同当下的教育发展相结合,必然可以为教育改革的进程发展提供一定的动力。 一、劳动教育的来源 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已经发布了要加强劳动教育的指示。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以教基一〔2015〕4号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意见》分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抓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完善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四部分。从教育部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重视可以看出当前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根据目前的学生现状,在教育改革热潮的推动下,对于学生做出了全方位发展的需求,在教育过程中,不单单是一样的脑力开发,而是引入了体力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在学习和家庭生活中要多劳动,要在懂得他人劳动不易的基础上,形成爱劳动者和以劳动为荣的意识,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二、劳动教育的发展 劳动创造了未来,在人类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劳动才有了人类的进化,社会的一切都在变化,唯独这一句“劳动才是创造未来”亘古不变,劳动之所以如此重要,与劳动的成果和起因有关,在原始人类的阶段,人们劳动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打猎或者采摘野果以满足人生存的需要,再后来,建立起了社会,人们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利用诚实的劳动换取等价交换物,现代的劳动在合理的劳动分配制度下,帮助人们更好的生产与生活。心理学研究指出,劳动可以增加幸福感,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劳动使得人很累,应该是缺乏幸福感吧?其实不然,劳动能让人产生幸福感是有据可依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感受的辛酸和不容易,都会随着劳动的结束而减轻,而一旦劳动结束,人就会因为劳动的成果而受到激励,幸福感油然而生。

大学生自身如何实现全面发展

大学生自身如何实现全面发展 第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厚积薄发。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统筹安排。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 第二,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学习工作方面,要进行多方位思考,多角度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提高洞察力,努力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延伸,充实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第三,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自己的人格。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形象。正确认识自我,培养高尚的人格,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讲求团结合作,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同学间竞争求胜求发展的 “ 双赢 ” 第四 , 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建立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的 大学生能够积极的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囿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吸引人, 深受大家的喜欢; 人生态度乐观向上, 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人格独立、自信自尊,并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 大学生应如何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小学数学论文学生全面发展论文:让评价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论文学生全面发展论文:让评价真正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摘要】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对小学生数学素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显然,传统评价学生数学素质的测验方式,已在许多方面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目的以及数学教育的特点。基于现代教育理论,评价方式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下面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教学评价的认识和做法。 一评价的内涵和作用 评价就是主体根据一定的目标(含指标和标准),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客体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评价原指评论货物的价格,之后广泛用于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以下简称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方法。 评价应起到以下几点作用:一是能反映出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和进步,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二是能准确判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教程。三是能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解题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四是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二“促进学生的发展”应作为评价的最终目标 现代教育理论及心理学发展成果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要用开放、多元的眼光看待世界,为人充分展示生命的本真提供舞台。基于这些理论,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并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将其优势充分发挥;要重视对学生建构知识时采用的策略或评价的方法,把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采用师生、生生及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而上述种种评价方式或指导思想上的转变,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时刻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的最终目标。 三对当前数学评价的一些看法 课程改革到现在,各学校在评价方法上采取了许多新措

分层设计作业对学生全面发展重要意义

分层设计作业对学生全面发展重要意义 目前,小学数学作业存在最大的误区是教师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教师一直把作业作为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法宝”之一,把它当作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相当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作业,期望达到同一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所谓小学数学分层布置作业,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既注重他们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在布置作业时,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作业分层设计的重要意义 1、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布置作业,是新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体现,是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的体现,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世界上没有安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也是这样,每个学生在个性特征等许多方面都有差异,教学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施教,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2、分层教学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现阶段我们的教学工作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尤其是对人数多的“大班”而言,在教学中,往往难以做到“因人而教”,极大地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分层教学无疑是最佳教学策略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确立了“分层教学研究”的主题,并做了一些有成效的探索。 二、分层数学作业设计的具体措施 1、摸底调查,划分层次。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重新编排座位。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C组同学坐在中间,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学生,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 要向学生说明这种分组和座位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会不间断调整。为防止分层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

如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

如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注重全体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为孩子明天的幸福奠基。一年来,我们严格落实课改精神,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阵地,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以少先队活动为辅助,正确制订相关的保障措施,全方位推进课程改革。 一、做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人 一个人的学生时代,除了课堂学习之外,阅读书籍应占重要的位置。因为书籍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缤纷的知识王国、生动的情感世界。因为,读书是积累、是储藏,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精华。为了帮助学生有选择的阅读,领略我们祖国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起他们对书籍的渴望,我们特按年级选编了一套“赏读”教材。每篇文章后面还编辑了阅读提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和运用。 二、做一个充满阳光富有朝气的人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我校以健康第一为基点,以群众性体育活动为内容,以全员参与为基本特征,以终身体育为目的,采用多种快乐体育形式,全方位设计学校的体育活动内容,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 1.课堂体育 我们根据体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以使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一项终身喜爱的体育项目,进行课程教学资源开发,改革体育课教学,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营造"阳光化"体育课堂。将竹竿舞、太极扇、健美操和象棋、围棋、国际象棋教学纳入学校课程,确定课时,保证师资和时间。在教学的同时,开展班与班、年级与年级之间的比赛,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将棋类活动引入课堂,使其在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 大课间活动是学生的一种体育生活,是他们在校园中的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体育一个不容忽视的起点。我们通过论证筛选法,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学生的身心特点,文化课程设置等客观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健康的、快乐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张扬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形式,顺应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开辟了足球颠球,篮球拍球、呼啦圈、跳绳、踢踺子、健美操、跳皮筋游戏、乒乓球、羽毛球等十多个项目,让学生在一些自练及自创自编、竞技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多角度多项目的轮流运作,已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发挥了体育发展学生个性、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的教育优势。 3.采用分组分年级进行实验活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典型材料

第二回民小学督导评估档案封面 第一卷办学方向关键词:典型材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典型材料 整理时间:2014年10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典型材料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开展了“以课外艺术活动为拓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建音乐特色班”的实验研究,迄今为止,课题研究已进入结题阶段,实验研究使我们摸索出一条以课外艺术活动为拓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之路,同时也总结出一些研究的过程方法的经验和成效,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依据 我们之所以确信“以课外艺术活动为拓展,创建音乐特色班”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依据: ㈠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们课题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还运用了现代美学研究理论、现代脑科学研究理论以及心理学基础观点作为我们研究的理论依据。 ㈡政策依据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发展的有力手段。”政策的号召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教改之路。 二、课题的实施与控制 本课题实验方案中提出了如下解释性理论假设: 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与心理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引进现代教育的研究成果,在按国家现行课程计划,大纲实施素质教育,并作适当改革微调的基础上对实验学生实行“以课外艺术活动为拓展”的全面发展教育,可以使他在受完六年教育之后,除了具备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素质外,还具有设定的音乐特色的各层素质,各方面素质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 具体模式如下: 音乐特色 (因变量) 学生个体发展艺术活动班级集体 (自变量)建设 全面发展 (因变量) 为了使假设变为现实,为了实验的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科学的目标、计划,选择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了实验过程的控制,实行了严格的课题运行管理,使实验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开展下去。 ㈠明确一个目标。 我们的课题研究以课外艺术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创建班级音乐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总目标。 通过加强课外艺术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情感,锻炼学生的体魄,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创新等方面超出平行班的学生。 通过实验的实施,创建实验班的音乐特色,使实验班整体成为一个小乐队、

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乐园

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乐园 ——黄冈市实验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应对未来一切挑战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已经把人的素质问题提到了战略高度,这就使得以培养人为宗旨的教育必须走到社会大舞台的中心。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基础地位日益凸现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总之,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通向未来的光明之路、必由之路。现代学校应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丰富教师角色的现代内涵,不断开拓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黄冈市实验小学作为湖北省省级示范学校,理应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我校创办于1904年,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办学经验的黄冈市教育局直属全日制小学。一百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人才,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学习的基本权利,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有力地促使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近几年来,我校通过大胆探索和努力实践,走出了一条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新路子,形成了“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创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学生的“体育艺术特长培养”的办学特色。坚持走素质教育之路,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推广普通话先进单位、湖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湖北省教改先进集体、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湖北省少先队工作示范校。学校少先队被评为全国雏鹰大队,并两次荣获“全国红旗大队”称号。2001年被评为黄冈市基础教育管理先进单位、黄冈市人事制度改革先进单位、黄冈市模范职工之家。2002年学校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读书俱乐部,被评为市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市安全文明单位、市文明单位。2003年 1

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育者个人不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就不可能有真正渗入性格的教育。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个性才能养成个性。”由此可见,只有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素质较高的学生。而一个有心理障碍,甚至有心理疾患的教师往往会造就一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甚至有心理障碍甚至有心理疾患的学生。据调查,目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很不理想,这对实施素质教育很不利,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已刻不容缓。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呢? 一、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 教师的心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曲折反映,因此,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要从政策、管理等多方面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环境。要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要全面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考核项目和继续教育内容,开辟教师心理咨询所或开通教师心理热线。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作为师训干训的重要部分。在广大教师中深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强化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意识,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艺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健

康发展。 二、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如组织文体娱乐活动,帮助教师主动改变工作环境,协调人际关系,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千方百计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减轻教师的生活压力,使教师保持愉快的心态;培养教师学习绘画、音乐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帮助教师掌握心理调适法,调节情绪状态,消除紧张感,使教师能从容对待挫折和失败,消除心理不适应等;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让教师从学生的成长中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同时,学校要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氛围,多发现和肯定教师的“闪光点”,以悦纳、欣赏的心态去管理教师,使教师在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三)、教师应从我做起,积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师的性格特点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慈祥的教师懂得关怀学生,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形成活泼、向上、合作、宽容的良好个性;冷漠的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关爱,学生与教师之间形同陌路,学生常常会我行我素,自私淡漠,缺乏热情;暴躁的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耐心,常常会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严重伤害,学生经常处于戒备状态,有时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担惊受怕,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有时还会使学生形成口是心非,玩世不恭的不良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考 东茹庄小学校长辛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一位校长对此都耳熟能详。经过此次远程培训学习,再次引起了我对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认真思考,一种感触深刻、紧迫感强烈的思考。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就是什么?在历史长河中,早在我国古代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就实施“六艺”教育,包含礼、乐、射、御、书、数六科,就是一种包含与谐发展用意的理想教育模式。古希腊雅典教育则形成了以体育、德育、智育、美育与谐发展的教育制度。 进入近现代,中外教育家通过她们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给人们留下来许多充满智慧与哲理的思考。民国初年,就任教育部长后蔡元培先生即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与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说“五育”分别像人的筋骨、肠胃、呼吸与神经系统,不可偏废。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我们所要求的就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与整个的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与甚至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说:“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就是开发多种智能,并能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与业务爱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与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我们要站在历史高度来认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一问题。教育就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就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与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关乎我们能否真正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事业能否实现这一重大战略问题。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措施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东社高级小学学生管理初探 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所需的人才,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重视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始终将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1、建立健全了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德育工作制度,在校外开辟了福寿山德育教育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 2、重视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团支部的作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班会、广播站、黑板报等教育阵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严格执行

国旗升降制度,坚持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的演讲。“整肃纪律优化秩序规范行为营造浓厚学风”专项学生整治活动,树立良好的班风、校风。 3、教师实行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经常性的举办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中考百日冲刺动员会、规划人生,设定目标,努力拼搏的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学有动力,超有目标。大力加强校园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名人警句牌换成了学生自己的座右铭,标语告示贴近生活、注重细节,校园环境力求净化、美化、秩序化、人文化,营造出一片平安、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4、德育工作的落实学校主要是依靠班主任实施,我校经常性的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班会示范课,有机会就让班主任外出培训学习,从而不断提高班主任水平,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德育教育。 5、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每学期开学,邀请东社派出所民警为学生做“青少年网络与犯罪”、“校园犯罪防范”等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初步确立起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克服不良行为和习惯。 6、关爱留守儿童。我校地处山区,学生们的家长70%多常年在外打工,为了弥补这些学生监管不力、缺乏抚慰和疏于照顾,在市妇联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我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我校的心里咨询小组在张生娥老师和她的团队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随时了解孩子们的 思想动态、成长情况,及时给予疏导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如何正确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正确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教育论文 如何正确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文/矣增富 一、重视情感培养,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半言三冬寒”。由此可见,一句话对人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情感具有情境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气氛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应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诸如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营造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情境氛围。在教学中我常常对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每小节知识的学习,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当学生回答对一个问题或是解对一道数学难题时,我会翘起大姆指对他(她)说:“你真捧!”、“你很了不起!”,另外还经常改变教师用语,如“这个想法不错,有创意”,“你真聪明,老师都还没想到呢!”、“再说完整一点会更好”、“谢谢你的合作”等等,当学生由于紧张而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会微笑着对他(她)说:“别紧张,慢慢来,你能答对的”。对学生答错的问题我一般不给予正面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等方式解决问题。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哪怕是一个手势、一个微笑或者仅仅一个微妙的眼神,都能让学生随时感受到激励,感受到喜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最好的教师。”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使学习者对学习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二、重视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而自信心的树立又是在成功的激励作用下产生的。一个人没有成功的体验,就不会有自信心;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必然也是在学习成功的愉悦中产生的。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成功,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十分重要。 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要有层次,要有梯度,不能干篇一律,千人一面,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发掘他们的内在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特长。比如,在教学中,对一些难度较大,一般学生很难答对的问题要尽量叫思维敏捷、学有余力的学生回答,而不要叫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回答,避免他们遭受失败的体验。而对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尽量留给学困生,多给学困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以此来增加他们的勇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再如,有的学生对语数不感兴趣,学起来显得“很笨”,不管老师、家长怎么教他们还是学不懂,每每考试成绩总是不及格,但他们对唱歌、跳舞,或者是打球、跑步又那么的在行,比谁都有优势,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要正确地看待这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而是要努力给他们营造发展空间,帮助他们发展特长,体验成功,找到自信。 三、探索评价方法,科学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也会截然不同。那么,在课堂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以新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 长期以来,体育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例如,不喜欢跳高、长跑的学生可以打乒乓球,踢足球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样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1、分组训练,分阶段训练. 如技巧组合练习。当我提出教学要求后让他们分组练习,一部分身体素质较高、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动作要领;而那些身体基础较差的学生或者出于害怕和害羞心理,怕做得不好而被人笑话而止步不前。而那些先学会的同学又觉得已经达到教学要求了,没有什么好练的了而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分组,对不同的组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不知不觉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针对许多学生在比赛中体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动了,教师加强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的训练,这样学生就能较自觉地练习跑步,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特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并且让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我们体育教学内容很多,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全部掌握得很优秀,可能他在某一项很差,但是他在其他方面却很好,甚至很优秀。例如有的学生可能跑步不行,怎么跑都跑不及格。但是他在打篮球和跳绳等方面却很优秀,学校比赛还能得冠军。这种情况在学生中间很普遍。于是我在课堂上让他们把自己的最擅长、最值得骄傲的本领拿出来展示、表演,并当场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有了一定自信心和心理满足感。这样既鼓励发展了他们的特长,又能使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身体得到了锻炼。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学内容要有计划地并科学地进行。 现在有些学生由于缺钙,影响了生长发育,家长、学校十分着急,想很多办法给学生补钙,但效果不容乐观。我们知道,其实通过体育锻炼就能十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经常锻炼不仅能很好地促进骨骼钙化,而且可以改善骨骼结构,提高骨的抗折、抗压能力,从而促进生长发育。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运动处方”来解决,因此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他们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进行锻炼,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如何科学地进行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如何运用情感教学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